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2)
丑三、有身粗重
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粗重
這是「攝諸經(jīng)宗要」,一共有十五科,現(xiàn)在是第五科「一分修等三摩地」,這一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辨修相」,第二科解釋定的難,修禪定的障礙。修禪定的障礙,一共有十一科,現(xiàn)在是第三科有「身粗重」。這是一個禪定的障礙,什么叫做有身粗重呢?
「由不善守根門等故」,就是學習禪定的人,常常靜坐的人,「不善守根門」,就是不能,他不能守護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就是門,就是外邊有很多的消息,從這里入來,從這里進來,所以叫做「門」。這表示什么呢?表示這個人,他的六個識,從這六個門跑出去向外攀緣,見色聞聲,各式各樣的境界,心里面種種的虛妄分別。因為這樣的關(guān)系「有身粗重」,這個身體就會勞倦了,這樣子你對修禪定就有障礙,這樣的意思。
若是能守護根門,雖然是有什么因緣,到什么地方去,但是常常的寂靜住,這個根門,把這六根關(guān)起來,把這個門關(guān)起來,關(guān)起來心里面不攀緣寂靜住,這身體就輕快,就不勞倦,不勞倦你靜坐的時候就很順,就沒有障礙,就是這樣的意思。當然這是一個經(jīng)驗之談,的確是這么一回事情。這是第三科,底下第四。
丑四、多睡眠等
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睡,不見眾色;設(shè)有所見而不圓滿。
這個第四科的障礙是「多睡眠等」!付嗔曀摺,就是睡覺一次又一次的睡,不只一次的睡,睡得很多,睡得很多呢,而這個睡眠是愈睡愈多,所以「多習睡眠,便增惛睡」。
「或多覺悟」,或者這個人,我不睡眠,我減少睡眠,我多數(shù)的時間都是醒覺的,這樣子,這樣子呢!也會增,增惛睡。因為你太減少睡眠了,他就愈想要睡,乃至睡一分鐘都是香的,他就是這樣子,我也有這種經(jīng)驗。這個一增惛睡,假設(shè)你不能控制的話,就隨順這種歡喜睡的心情去睡了。
「不見眾色」,多數(shù)這個心是惛沈,看見什么境界都看不見,「不見眾色」!冈O(shè)有所見而不圓滿」,就假設(shè)這個時候睡醒了,睜開眼睛去看什么,看什么也看不清楚,因為還沒有完全醒,這個頭還是惛沈很厲害,這是…我看每個人都可能有這個經(jīng)驗。這樣子你想去坐禪修止觀是不可能的,修不來的。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所以這也是個障礙。所以智者大師的二十五方便上也是,這個睡眠也不能睡多,可也不能睡少。
丑五、太過精進
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故有太過勇猛精進。
這是第五科「太過精進」。這也是一個障礙,這是精進的太過頭了!笧榇硕隆,這個二事,就是太精進了,或者是太懈怠了,這兩個事,或者是增減,太精進就是增,太懈怠就是減。
「極作功用,力勵思惟」,這就是太過精進,在內(nèi)心里面修止的時候,「極作功用」,特別的努力、用力,這個「功」,就是特別努力,叫做「功」。這個功就是用,你發(fā)起了這個作用!噶钏嘉,這明白一點說,就是心的力量,發(fā)出來的很多,特別努力的去思惟。這個思惟這兩個字,修定的人、修止觀的人是很重要的,修止也是思惟,修觀也是思惟;就是思惟所緣境,常念這個所緣境,那也叫做思惟;你去各式各樣的觀察思惟,也叫做思惟。而這件事,都是要用心力的,心要用力。
你抓不到所緣境,你這個止修不來,觀更是不能觀了。但是這個人用力,用力得太過頭了,「極作功用,力勵思惟」,就是超越了你的體力,所能負荷的力量,超過了,超過了,你付出的太多了,你這個身體受不了,「故有太過勇猛精進」,這種事情。這樣子,你也是不能修止觀的,你這個止觀修不來的。這是第五,底下第六。
丑六、極劣精進
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
「由有太過策勵過故」,由于這個人努力的太過頭了,太策勵自己太過了,這種過失的緣故。「還極下劣」,你這個身體就垮下來了,你支出得太多了,你這個身體受不了,就垮下來了,就是還極下劣。垮下來了呢?就不能修止觀了,那就是懈怠了,修不來了。
「如急捉持斥鷃鳥者」,就像抓住那一個斥鷃鳥,這個斥和那個鷃連起來讀,是鳥的名字,這個手抓這只鳥,抓得很緊、很急。你抓太急了你自己也很辛苦,這是急;很辛苦你不能維持時間就不能久了,不能久了,你沒有力量,就比較松,一松鳥就飛了。而這個鳥是比喻什么?就比喻你這一念心修止觀,就是你太努力了,你太辛苦了,你也不行,維持時間很短你就垮下來,垮下來就不能修止觀了,這個止觀就放棄了,也等于是這個鳥抓不住,鳥就飛了,是這樣的意思,「如急捉持斥鷃鳥者」。
所以,太過精進的時候,有一時的利益,少時間有一點好處,但是很快就不能修止觀,就懈怠了,結(jié)果止觀是不能修了,所以太過精進,有極劣的精進,這樣子,都是不能修止觀的,所以這是一個是禪定的障礙。所以這個事情,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上有提到,要有余力,要有余力呢?感覺到很輕松、很自在,心里面還想下一座再修,再修一支香,修完一支香還有余力,還想修下一支香,要保持這樣的狀態(tài)才合適的,你不可以太過了。
這個修行人啊,當然是要看自己的體力,有的人,他那個身體是特別的,和一般人不同。我看那個,我們也講三國志演義。我看那個關(guān)羽、張飛、趙云這種人,像曹操底下那幾個大將,那種人體力都是特別的。我們修行人里面也有這種人,那個體力特別的不同,他幾天不吃飯,和吃飯一樣。說他若特別的精進可以的,但是這種人是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的體力是中中的。所以你用功修行,你這個功課也不要太過多。初開始修行,你特別精進,你要將就你的身體將就一點,慢慢地、慢慢地來修,等到是已經(jīng)得到未到地定了以后,那是沒有這個問題。你一入定幾天都沒有關(guān)系,得了初禪更沒有問題了。就是在欲界定這個時候,你要將就他一點。
丑七、生踴躍喜
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若俱生時,希一得二,便生踴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
這是第七科「生踴躍喜」。「彼唯思求光明之相」,那個人他在修定的時候以光明為所緣境,他的心里面就思惟這個所緣境,希望這個所緣境的光明,怎么樣、怎么樣,怎么樣止,怎么樣觀,但是很令你滿意。
「此與見色若俱生時」,你的意思、你的目的只是思求光明這樣的相好,但是你這樣思惟的時候,「此與見色」,就是這個光明相和所見的眾色,「若俱生時」,就是同光明的相同時的現(xiàn)前了,你并沒有啊…說是我要想一個大蓮花,我只是思惟以光明為所緣相,結(jié)果看出來很多的相好都現(xiàn)出來;或者現(xiàn)佛的相好,或者現(xiàn)其他的種種相好光明,這樣子就是「希一得二」,你的目的只是希望一個光明,結(jié)果兩樣事都出現(xiàn)了;「便生踴躍」,你的心里面就是生出了很踴躍的歡喜,手舞足蹈的歡喜,這樣子歡喜的情形。
就說個譬喻「猶如有人得二伏藏」,就像有個人得到了兩個寶藏,里面很多的珍寶,不是一個藏,很多的藏,得到兩個寶藏,心里面歡喜的不得了,尤其是窮人得到了寶藏是更不得了。所以修止觀的人,忽然之間得到一個很滿意的成就,得大歡喜。這歡喜又有什么不好呢?小小的歡喜也可以,你要能夠攝持自己的這一念心,控制它一點。若是大歡喜的時候,就有什么問題呢?這個貪著心就來了,貪著心一來,止觀也沒有了,所以這也是個障礙。
丑八、生大恐怖
遍于諸方,欻然并見不祥之色,便生大怖;猶如有人兩邊旋轉(zhuǎn)卒起。
這是第八科「生大恐怖」。這個靜坐修止觀的時候,有一定的所緣境,如是止、如是觀的;但是忽然間「遍于諸方」,在靜坐的時候,普遍到很多的地方,忽然間看見了很多「不祥之色」。大地震出現(xiàn)了,山崩地裂,不祥之色,或者大毒蛇來了,或者是老虎來了,很多的不祥之色來了,「便生大怖」。在禪定里面靜坐的時候,看見這個境界,心里面就恐怖起來了,「便生大怖」。
「猶如有人」,這又說個譬喻,像「有人兩邊旋轉(zhuǎn)卒起」,兩邊呢,或者就是前后,或者是左右,有這個旋風、大旋風,旋轉(zhuǎn)就是旋風說的,窺基大師也這么講。就是…這個地方就叫龍卷風,旋轉(zhuǎn)是忽然間的,當然這是很大的境界忽然間生起的,這個人就害怕生恐怖。靜坐的時候,出現(xiàn)這些境界,令你心里面生恐怖。所以這些事情,也就會…也很明顯地,令我們意識到,這個教義不可不學。
諸子之家格言說的,經(jīng)書不可不讀。所以我們佛教徒也是一樣,這些經(jīng)論佛說的、佛法的經(jīng)論,不可以不讀的,你若不修行,那無所謂;若修行呢,你非要懂得教義不可,懂得教義這件事情呢,知道這都是唯心所現(xiàn),哪有那回事情呢?你睜開眼睛看,哪有老虎呢?也沒有老虎,也沒有毒蛇,什么也沒有,沒有什么事情,都是心里面的虛妄分別。當然虛妄分別,有時好像自己感覺我沒有想這個事,也出現(xiàn)這個境界。出現(xiàn)這個境界,這當然有其他的因緣,其他的因緣就現(xiàn)出這種境界來,但是也都不真實,只要你把眼睜開,什么事也沒有。
所以你要是有教義的基礎(chǔ)的時候,不管是由自己的虛妄分別所現(xiàn),或是由外力來擾亂你而現(xiàn)出種種境界,也還是虛妄分別。還是虛妄分別的時候,你能觀察它是畢竟空的、無所有的,你心里面止、觀,就把它破除出去了,自然是這樣子。但是你若不明白,你若不學習教義,不行,你就不知道怎么樣作如是觀。而且這件事情,就算是你明白教義,你常不作如是觀,忽然出現(xiàn)境界,你忘了,不知道作如是觀,還是生恐怖,你不能破,這種虛妄境界,你不能破它。所以這些障礙出現(xiàn),你非要常常的作如是觀,熟,常常觀它就熟,熟你就能用,有用就沒有事,什么事也沒有,世界太平。
丑九、起種種想(分二科) 寅一、于世雜類
于彼行時,或復住時。于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外想,與定為難。
「于彼行時,或復住時」,這是第九科「起種種想」,分兩科,第一科「于世雜類」。說那修止觀的人,他在經(jīng)行的時候,或者是不是經(jīng)行,住在那里,沒有經(jīng)行停在那里!赣谑离s類起種種想」,對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各式各樣的情況,你也去虛妄分別,就隨順它作種種的分別。
「如是外想,與定為難」,這外面的境界,是對你的定有障礙的,前面這是在…,不是經(jīng)行,也不是停在那里,是靜坐的時候,在修止觀的時候,忽然現(xiàn)出種種境界,令你恐怖。這個不是修止觀,沒有靜坐,你去心里面種種分別,種種分別,你一分別,有了這個形相的時候,你在靜坐的時候,這個相就出現(xiàn)了,就障礙你。
就是在欲界定的時候就是有這些問題,你心里不自在。我不想想,我不愿意有這種相出現(xiàn),但它遍要出現(xiàn);我想希望它出現(xiàn),它遍不出現(xiàn),就是各式各樣的境界。尤其是稍微有一點定力的人,但是欲界定還沒有圓滿,他心里面有一點力量的,他特別敏感,和初開始靜坐的時候,就不一樣,是特別敏感,就是忽然間就會出現(xiàn)一些事情,自己還不大明白,怎么會這樣子呢?當然就會成為你的障礙,所以「與定為難」。
寅二、于定高舉
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如是亦得名種種想。
「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或者是因為他自己所修習的定,有一點成就了,有一點成就,一下子坐幾個鐘頭,他心里面寂靜不動,比較好的境界出現(xiàn)了,那么他心里就會想:我現(xiàn)在有成就,我是很高的境界,「觀他為劣」,你們都不如我,就會有這個分別心!副阕愿吲e」,這個高慢心就生起來。「如是亦得名種種想」,這也叫做「種種想」。而這個「種種想」,也能障礙,自己的禪定,障礙自己的止觀的。
你這個時候,止觀若熟悉,立刻來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有我這回事呢?沒有我,也就沒有高舉了,也不會有高慢了。觀其他的一切境界,也都是不真實的,那么就不會有高慢的事,沒有彼此對立的形象,而這些事情一定要用毗缽舍那才能破的。所以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你要常常有一部經(jīng)要受持,常常受持一部經(jīng),《金剛經(jīng)》就是很好,當然《大品般若經(jīng)》也是好,也是好的。
丑十、多言論等
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
「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這是第十「多言論等」;蛘呤沁@個人多言論,這話匣子一打開沒得完一直講、一直講,它就使令你勞神,使令你傷氣,這個氣會喪失,一喪失了的時候,你靜坐的時候,就感覺到不合適,就會感覺到。不要說一般的人,你就是講解佛法也是一樣,你說多了就傷氣,傷氣靜坐的時候就不自在,想要止,止不來,想要觀,觀不來,你一定要將就它休息一會完,叫它讓體力恢復過來,然后再去靜坐才行,才可以。
所以「或久尋思」,多言論是口業(yè),口業(yè)當然你說話也是心要想,才會說話,但是這個地方是說言論。「或久尋思」,或者我沒有說話,但是內(nèi)心里面思惟,思惟得太多,也是一樣。「令身疲勞,心不得定」,你多言論身體要疲勞,你久尋思也是,身體也會疲勞。一疲勞的時候,心不得定,你想要靜坐,讓它靜下來,不行,止觀你都修不來了,「心不得定」。
「如是多言,與定為難」,這樣子多言、多思慮,「與定為難」,是有障礙的。所以這個「多言論」也不是個好事。所以《法華經(jīng)》上是〈安樂行品〉吧!『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徽f那個人對于佛法很愛好,很愛好佛法,你不要給他多說佛法,不要說太多。最初我看見這個話也不太明白,為什么這樣子呢?
丑十一、愿樂外色
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舍內(nèi)修相續(xù)作意。愿樂于外諦視眾色,故極思察,與定為難。
「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舍內(nèi)修相續(xù)作意」,這是第十一科「愿樂外色」。說若是這個修行人,他在禪定中,止觀現(xiàn)前的時候,就現(xiàn)出來很多光明的相好、光明的境界!讣耙娚珪r」,及看見其他種種的形色,定里面的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八勝處、十遍處,當然沒有那么高深,但是也是這些行相現(xiàn)出的時候,F(xiàn)出的時候,你要繼續(xù)修止觀才對,他不是,「便舍內(nèi)修相續(xù)作意」,他就不修止觀了,這個內(nèi)修相續(xù)作意就是修止觀。現(xiàn)在「舍」就是棄舍,就放下腿子,睜開眼睛了,這樣子,睜開眼睛干什么呢?
「愿樂于外諦視眾色」,「于外」就是出定了,歡喜禪定以外,不在定里面去看種種的行相,說那里有個大蓮花池,蓮花開得很美,到那里去看看,或者有其他的什么境界,也到那里去看看!腹蕵O思察,與定為難」,到那兒去看這個色、看那個花、看那個樹、看那個水、看那個人,那么這樣子不如理作意,不正思惟,令心散亂,「與定為難」,是這樣子,這是第十一種。
子四、結(jié)成難(分二科) 丑一、障定相
如是諸難,隨其所應(yīng),障三摩地所緣境相,及因緣相。
這是第四科「結(jié)成難」,把這十一難結(jié)成,像里面這十一種難,這么多的難障,修禪的障礙,叫做難。「隨其所應(yīng)」,隨那一個難,都是能夠障礙你的三摩地里面的「所緣境相」,障礙你修禪定的因緣相,使令你有困難,都是這樣的。
丑二、令退失
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其次第二相俱沒。
「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第二科「令退失」!富蛴杏龃恕,或者有的人,他教義的基礎(chǔ)不夠,什么叫做無我?無我相不是太明白,也不熟;蛘哌@句話也看見過,經(jīng)論上也看見過,也聽人講過,但是你不熟。什么叫做諸法空?什么叫做無常?好像也是讀過,但是不太明白。在修定的時候,也不這樣觀。你這樣的人,你愚癡,你遇見前面這么多困難的時候,就「退失所緣」境、退失禪定的「因緣相故」。「如其次第二相俱沒」,隨著你修定的次第,遇見什么樣的障礙的時候,你這個所緣相也是退沒了,因緣相也是退沒了,禪定就是不成就了,就會這樣子。
所以這個事情,修止觀的時候,止的方法要好好努力的去學習才能掌握到;觀的方法,你也是要努力的學習,觀的方法比較難。止雖然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比觀還是容易,但是觀就不是容易!悍菜邢啵允翘撏,這幾個字誰都認識,這相怎么是虛妄的呢?我看得清清楚楚是真實的,怎么是虛妄的?這是你要用點心力去學習才可以。
『趙州八十猶行腳』,他是有原因的。但是趙州禪師我看他語錄,這個人是有成就的,是不同的。所以歡喜中觀,你中觀經(jīng)論要多努力學習。你歡喜唯識,唯識經(jīng)論要好好學習。你不學習不可以,你不學習只是歡喜沒用,你說歡喜靜坐,但是因為你學習得不夠,到時候有困難,就卡在那里不能進步,不進步還好,還算好!如果是,我們通常說走火入魔,那就糟糕了,那就是不對了。
壬六、喜等俱行三摩地(分三科) 癸一、喜俱行三摩地
復次云何喜俱行三摩地?謂初二靜慮諸三摩地。
這是第六科,前面是第五科,這第五科是「一分修等三摩地」,一共是十五科,前面五科講完了。現(xiàn)在講第六科「喜俱行三摩地」。「俱行」,就是和你在一起活動,不是你自己一個人單獨活動,還有其他的人,和你在一起合作。這是說我們的這一念心,修止觀是誰?就是你的一念心,修止觀者誰?就是這一念心。就是這樣子修,而這個心不是這一念心,「有喜俱行」,有喜的這個心所和你這個心同時在活動。有樂、喜樂舍這么多的事情,和你這一念心同時活動,在禪定里面的,所以「喜等俱行三摩地」,分三科,第一科是「喜俱行三摩地」。什么叫做「喜俱行三摩地」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謂初二靜慮諸三摩地」,這個四禪就是四個靜慮,初靜慮和第二靜慮,這兩個靜慮都是「喜俱行三摩地」,都有喜的。在這個喜這個地方,也都有同樣的意思。就是我很辛苦的得到了欲界定,而繼續(xù)的修行得到了未到地定,再努力修行得到了初禪,得到初禪時候,那和未到地定、和欲界定完全不同,所以心里面生歡喜,這個喜就是這樣的意思,生歡喜。
若是這個…雖然他成就了初禪、成就了二禪,但是若不入定的時候,就是一般的境界。一般境界,他若是一攝念、一攝心不亂,這個初禪、二禪就現(xiàn)前了,一現(xiàn)前的時候,那個殊勝的境界,心里面還是歡喜,所以叫做「喜俱行三摩地」,初禪也是這樣子,二禪都是這樣子,但是初禪的時候,有尋、伺這兩個心所,二禪把尋伺排遣出去了。
癸二、樂俱行三摩地
云何樂俱行三摩地?謂第三靜慮諸三摩地。
「云何樂俱行三摩地?」這是第二科!钢^第三靜慮諸三摩地」,這個第三靜慮諸三摩地,它里面把那個喜,把初禪、二禪的喜除遣了,把它消滅了,只剩下樂,而這個樂是特別殊勝。這個「第三靜慮諸三摩地」,初二靜慮也是諸三摩地。這個「諸」是什么意思呢?這個「諸」是很多事情,就是你…比如說你在初禪里面、或者在二禪里面,修空三昧、修無愿心三摩地、修無相心三摩地,那就是在初禪里面還有這三三摩地,還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在這個初禪里面,二禪里面也是一樣,在三禪里面也是一樣。所以有的修行人,他可以在初禪里面得三果,那就是無漏三摩地了得三果,也可能在初禪里面得四果阿羅漢,也可能。也可以在二禪里面,也可以在三禪里面,各式各樣的。
六波羅密,那個禪波羅密,禪波羅密指什么說的,就是指四禪說的。六波羅密里面的禪波羅蜜指四禪說的,是什么道理呢?這個四禪是一切無量無邊的、無漏的功德,都是從這里面出來的。所以這個禪是個門,這個門啊,一個從內(nèi)里面可以出來東西,一個從外面可以進去,也可以從內(nèi)里面出來,所以里面有無量無邊的三昧。這個佛菩薩,這些佛、大菩薩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都是在禪定里面成就的,所以叫做「諸三摩地」。諸三摩地是這樣的意思。「第三靜慮諸三摩地」是樂,是這樣的境界。
癸三、舍俱行三摩地
云何舍俱行三摩地?謂第四靜慮已上諸三摩地。
因為第四禪,它把樂也取消了,也不要了,所以叫做舍。那么在第四禪里面,你修其他的無量無邊的三摩地,也都是有舍的,也都是這個舍的境界,是這樣子。經(jīng)論上說我以前也常常提過,佛得無上菩提,是在第四禪里面得的,當然也可以在第四禪里面得阿羅漢,也可以得辟支佛道,也都可以這樣子。若是在第四禪里面得阿羅漢道,那就比初禪高,也比未到地定高,就是不一樣,完全是不一樣的。那么這是第六科,有喜、樂、舍的三個三摩地。
壬七、四種修定(分四科) 癸一、為得現(xiàn)法樂住(分二科)
子一、征
復次云何修定為得現(xiàn)法樂?
這底下第七科,前面是第六科,現(xiàn)在是第七科。第七科「四種修定」,這個修定有四種不同,分四科,第一科是「為得現(xiàn)法樂住」而修定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復次云何修定為得現(xiàn)法樂?」這個現(xiàn)法樂住,我們解釋過,就是在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就是「現(xiàn)法」;在現(xiàn)法里面成就了「樂住」。這個「樂」,包括四禪都在內(nèi),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在內(nèi)的。這種樂沒得禪定的人,沒有得禪定的感覺是這樣,得了禪定的時候就是樂,所以叫做「樂住」。
這個話我們也是常說過,沒有出家的人,就是說我們沒有學習過佛法的人,對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來說,你們天天都干什么呢?就是看他出去外面,吃完飯了,可能在外面經(jīng)行,不經(jīng)行的時候就坐下來了,總是坐在那里干什么呢?表面上也看不出來什么事。但是我們?nèi)羰菍W習經(jīng)論的時候就知道,我們就是做這么多事情,這個事情太多了。你修學禪定,一天成就嗎?要很多的時間的;很多的時間,很多的功德,禪定里面還有禪定,三摩地里面還有無量無邊三摩地,說我們求觀世音菩薩,那個到第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他同時在十方世界現(xiàn)身說法。『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應(yīng)何身而為說法』,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嗎?不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地下出來的,是他要努力修行來的。
當然我們看《起信論》上也是有,看天臺宗的教是本俱的,雖然說本俱,還是要努力修行,你不修行,本俱就等于沒有俱,和沒俱一樣,要修行的。所以出家人,我們出了家,說是『禪當?shù)朗繎谐黾摇,這話說得不對,就是我們出了家要做這么多事,而這個事,后來的事比較容易,就初開始比較難。初開始就是欲界定、未到地定這個階段難,得到初禪以后,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以后,再其他的事情比較容易辨,為什么那個時候容易呢?因為你得了禪的時候,你心的力量大。我們沒有得禪定的時候,雖然也是那一念心,但是心的力量小,心的力量不行。很明顯的,前面也說過,比如這是一個石頭,但是他心里面一想是黃金,那個石頭就是黃金,這個心的力量能夠這樣子。這個地方?jīng)]有樓房,他心里想這里有個樓房,就有樓房,那個力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力量大了,他繼續(xù)修其他無量無邊的三昧,也不是太難,很容易。所以諸法實相,很不容易認識,但是到禪定里面去學,就是不難,所以容易得圣道。
但是我們?nèi)羰遣蛔鲞@個事,我們做什么事呢?當然其他的事情,社會上慈善的事業(yè)也是可以做,還有什么什么…這樣事、那樣事,或者什么事也不做。若比較起來都很辛苦。做社會慈善事業(yè)也不是容易的,不是容易的事情。一天什么事也不做,他也閑不來,你沒有得定的人,你這一念心閑不來的,總是要有事情,結(jié)果還是很忙,因為你閑下來的。在家人說退休了,沒有這回事情,只是那兩個字叫退休,而實是退而不休,老是還是忙。
那么若是我們出家人,學習佛法的人,對比起來,那都是有漏的,世間上有漏的。有漏的人、有漏法的事情,我現(xiàn)在有兩百萬美鈔,我感覺少,我再去賺二千萬美鈔,然而依修行的人看法,你有兩百萬可能你的福報可能很大,你若是有一千萬你的福報可能不大,這話怎么講呢?你有兩百萬可能你一天心還很自在,你若是有兩千萬的時候,你的心就不自在了,這個人要請你吃飯,那個請你投資,很多很多的煩惱,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忙。但是若是學習靜坐呢!學習靜坐的時候,我們所需要的事情不太多。我們所需要的因緣,不是很多,假設(shè)真能放下的話呢,還有同參道友在一起共同用功修行,也不是太難,你就有可能會有成就。
我以前說過,不要說得未到地定,就是欲界定的第九心住成就了,好過你拿博士學位,好過你做大學教授,我的看法是這樣,在你內(nèi)心的充實。當然在佛法的功德來說,這是很微小的功德,就是小小的功德,已經(jīng)勝過一般的那些事情,你內(nèi)心充實。我隨時一攝念就能入定,你看你有多自在呢!很自在。所以這個事情是個大富貴的事情。按佛法來說社會上沒有富貴,只有佛教徒才有富貴,當然這是要我們相信佛法的人,我們能夠肯定這件事,能認同這件事,只有佛法里面才有富貴,這個話應(yīng)該很容易明白。社會上的富貴事情都是煩惱,你愈富貴就愈煩惱,報紙上說沒有笑容了,就是有煩惱了。所以你若修學禪定,就是得欲界的九心住,心里面很和平。你自己和這些同志,同一志愿的人,我們佛教也可以用這個字,同一志愿、同參道友,大家用功修行。我也不觸惱你,你也不觸惱我,我也幫助你,你也幫助我,大家用功修行,很快樂、很自在。社會上的事情,我觸惱你、你觸惱我,我不觸惱你、你也觸惱我,你不觸惱我、我也觸惱你,是沒有辦法的,貪、瞋、癡在那里動,沒有辦法的。
所以你若是…智者大師的二十五方便里面就說到,你要衡量一下這個價值,學習出世間的戒、定、慧的這個價值,和世間上塵勞的價值對比起來,你就知道,學習佛法是非常的重要。若是這樣呢,但是你應(yīng)該認識到一件事,從現(xiàn)在就開始,從我這一邁步就開始,從我在廚房里燒飯,我和人見面的時候就開始,就開始學習佛法,不是說把書本拿出來看,這時候才開始,不是的!我同你見面的時候,心里面就開始要有佛法。就在你贊嘆我一句那個時候,我就開始學習佛法;你罵我一句,我就在那個時候開始學習佛法,應(yīng)該這樣子。我只是把書本拿出來才開始學習,你幾時才能學習,才能畢業(yè),那不行!你要時時的把佛法放在心上去,我認為這個事不難,就和打妄想一樣,不是難事,不是難的事情。
「為得現(xiàn)法樂住」,這說得很清楚,就是我現(xiàn)在還沒有成就,我希望得到四禪!脯F(xiàn)法樂住」就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現(xiàn)法」這話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這一生,就現(xiàn)在這個生命體里面,就要有成就,不是說等到來生,不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是指什么說?是今天、明天、后天,就是現(xiàn)在這個時候,這一生我要成就,那個意思,「現(xiàn)法」。
這個事情,當然有的人想,我不要修那些事情,我一天就是把《金剛經(jīng)》念這么一遍,我就是念阿彌陀佛,就是念佛一句一句念,念《阿彌陀經(jīng)》念一遍,然后回向愿生阿彌陀佛國。當然也是好,也是可以,那就是將來的事情了,那就是到阿彌陀佛國去得現(xiàn)法樂住,你現(xiàn)在不能。這樣子修行,也是好,就是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但是你的色、受、想、行、識這個體力,也是,如果用這個修禪定的方法,這樣修止觀,應(yīng)該也是,因為我感覺這件事,不是難事。你念阿彌陀佛也要一心不亂的,你念《阿彌陀經(jīng)》也要一心不亂,不可以散亂的,那么我在這兒靜坐的時候,也叫他一心不亂,這事情也是一樣嘛!但是若是這樣修的時候,你現(xiàn)在就開始努力修、努力修、努力修、努力修,你今生有可能可以得欲界定、得未到地定、得初禪,這里面有止觀的,有般若波羅密。用這樣子修,你今生就是很自在,遇見一些障礙的因緣的時候,你有般若般羅密能破這個障礙的因緣。若是我只是這樣念佛,念阿彌陀佛是好,但是遇見特別障礙因緣,你不能破,因為你沒有學習般若波羅密,你的能力不夠。可是也可能沒有什么障礙,你的福德大可能沒什么障礙,你往生阿彌陀佛國去就好,到那里再學般若般羅密也是可以的。
這里是說「云何修定為得現(xiàn)法樂?」什么叫做修定?我修定的目的就是要得到四禪,這句話就是這樣。這句話我還不懂,底下解釋,這底下第二科解釋,第一科是「標二種修」。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標二種修
謂于四種現(xiàn)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圓滿清凈鮮白諸根本地所有修定。
「謂于四種現(xiàn)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這是第一個修,第一個修是什么呢?「四種現(xiàn)法樂住」,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禪里面都有樂的,所以叫做「樂住」,「四種現(xiàn)法樂住」!阜奖愕乐小,就是以此道為方便去成就四種現(xiàn)法樂住,就是這樣的意思。他是四禪的前方便,就是你想要得「四種現(xiàn)法樂住」,想要得四禪,你要去學習修行四禪的方便道,就是這樣的意思。
四禪的方便道是什么?初禪前面那個方便道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前面就是欲界定,那么這就是初禪的前方便,你要學這個。那么初禪、二禪也有前方便,三禪里面前面也有前方便,四禪前面也有方便,就是你又由二禪去修三禪,中間那也是個方便。得到三禪以后,你想得四禪,你還要繼續(xù)修,繼續(xù)修那個就是前方便,由那個方便而得四禪。這樣說四個禪就有四個方便,有四個未至定,也可以這么講,有四個未至定。這樣說,「謂于四種現(xiàn)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所有的修習定,修那個定,就是得「四種現(xiàn)法樂住」的前方便,你就是這樣子來修這個定,修這個「現(xiàn)法樂住」,這樣修才能成就的,這是一個修。
「及未圓滿清凈鮮白諸根本地所有修定」,這是第二個修。第二個修就是,你已經(jīng)得到初禪了,你已經(jīng)得到二禪、三禪、四禪了,但是這個禪得到是得到,還不圓滿,還不是那么「清凈鮮白」,還不是那樣子。所以你要繼續(xù)地再修行。因為你初開始修,成就的不是那么圓滿,里面還有愛、見、慢的煩惱。這個禪定成就了,境界殊勝嘛!你就會愛著這個定的境界,這個愛也有問題;或者是有見,我得了禪定,你沒有得,我比你強,你們都不如我,就是還有這個我見、高慢,我見、慢就又都出來了,各式各樣的情形。那樣說你有這些煩惱,你那個定就不圓滿、就不清凈、不鮮白,你還要繼續(xù)來修,修佛法的四念處,把這些煩惱再把它消滅了,把它清出來、排遣出去,所以這個定力圓滿是這么的意思,所以這是這么「兩種修」。
丑二、會說方便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說初靜慮前方便道。
前面是「標二種修」,這底下第二科「會說方便」!笗f方便」這句話怎么講呢?會者通也,會通一下,會通就是指這里面還有可疑的地方,有可疑,這個地方就不通,不通把它通一通這叫做會,會合,解釋解釋,有些疑問解釋解釋,解釋什么?解釋這個方便,這個方便是什么呢?初禪前面有未至定,三禪前面也有個未至定,三禪前面、四禪前面都有個未至定,有四個未至定的。而「佛世尊說初靜慮前方便道」,其他的沒有說。那是什么意思呢?四個禪的前面都有個方便道,而世尊只說初靜慮前的方便道,其他三個沒有說,那是什么意思?這里面就是有個疑問,所以這底下回答。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這表示你修習沒曾得的這個定。這個初禪以前,我沒得初禪。你若得了初禪以后呢,二禪、三禪、四禪就都是同類,雖然有深淺的不同,但是同一類的。這個同一類的情形就不說,就是說你以前沒得的我說一說,這個理由就是這樣意思。「為顯修習未曾得定」,所以世尊說初靜慮的前方便道,因為你從來以前沒有得,你說你這個沒有得的這個前方便,前方便說一說,也說一說這個初禪,底下是和初禪方便道相類似,那個暫時就不說了,是這樣的情形。底下《披尋記》:
《披尋記》: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等者:此中意顯若如前說四近分定及四根本皆得修習,何故世尊唯說初靜慮中前方便道,不說所余?為釋此難,故作是言:為顯修習未曾得定。然非唯爾,故不相違。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等者:此中意顯若如前說四近分定及四根本皆得修習」。你修習,當然都是要修習的,你不修習,不修習就不成就。四個近分定,四個根本定,都是要修習的。「何故世尊唯說初靜慮中前方便道,不說所余」,其余的方便道不說,這是個疑問!笧獒尨穗y,故作是言:為顯修習未曾得定」,因為這個像剛才說的,這個初靜慮的方便道,這個…我沒有得到,這是沒有得到的,二禪的未至定,二禪照理說也是沒有得,但是你若得到初禪了,它們是同類的,那個情形又不同了,所以就不說,沒有說。
這底下《披尋記》作者,說出一句話來,「然非唯爾,故不相遠」,這個地方這么解釋,當然是可以,可是「然非唯爾」,可是也不是完全是這樣子,唯獨是這樣子也不是,佛有時也不是完全說的,也說初禪的前方便,也說初禪,也說二禪的前方便,也說二禪,乃至第四禪,也都是說的,不是只說初禪的前方便,是這樣的意思。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1)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