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3)

  寅十八、順清凈作意

  順清凈作意者:謂由此故修六隨念,或復(fù)思惟隨一妙事。

  這是第四大科,〈本地分〉的第四科,〈三摩呬多地〉。這一科在「隨釋」里面分四科;第一科「總標」,第二科「安立」,這兩科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作意及所緣」這一科。「作意及所緣」這一科里面,在「別辨」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七種作意」這也是講完了,F(xiàn)在第二科是「四十作意」,這個修止觀的作意里邊有四十種的不同。這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解釋。解釋這四十個作意里邊分三十一科。那么現(xiàn)在,我們是第十八科,「順清凈作意」這一科。

  什么叫做「順清凈作意」?這個「順清凈作意」,就是由此作意令我們的心得清凈,字面上就是這樣意思!钢^由此故修六隨念」,在經(jīng)上的緣起,是在阿練若處住,說這個修行人在寂靜的地方住,心里面有恐怖,所以對自己用功修行有障礙,所以這個比丘就對佛報告這件事,所以佛就開示這個法門令他不恐怖,這樣意思,F(xiàn)在這個法門在四十作意里面叫做「順清凈作意」。

  「謂由此故」,就是由于「此」順清凈作意的原故,這位比丘修習(xí)這六種隨念,就可以得清凈。當然這里面有詳細的事情,底下再解釋!富驈(fù)思惟隨一妙事」,或者是你在修止觀的時候,思惟隨順其中一種可喜樂的事情。

  《披尋記》三八四頁:

  順清凈作意等者:聞所成地說: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能令心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謂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于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于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陵本十四卷二十頁)。如是名為六種隨念。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盛事作意思惟發(fā)生歡喜,是名思惟隨一妙事。如是思惟隨順修道諸歡喜事,隨順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名順清凈作意。

  「順清凈作意等者:聞所成地說」,這是〈三摩呬多地〉,下面有〈聞所成地〉。說有「兩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兩種具足隨念」,加起來就有六種修行方法的不同!改芰钚臎]諸修行者正策其心」,這里面用功修行的人,倒不是說是恐怖的時候要這樣修行;就是在沉沒的時候,這個「沉沒」就是輕微的惛沉,這「輕微的惛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所緣境失掉了,這個「沈沒」就是不顯現(xiàn)、不出現(xiàn)、不見了。我們修止觀的時候,你修止也好,修觀也好,都是要有所緣境;這個所緣的境界在你心里面,要很明了地的現(xiàn)前才可以。現(xiàn)在不明了了、失掉了,所以叫做沈沒。這個沈沒的時候,那就不能修止觀了,心就不清凈了。所以現(xiàn)在說「能令心沒諸修行者」,心在沈沒的這么多的修行人,你修這個六隨念的時候「正策其心」,他能夠很正確地、很好地來鞭策你自己,使令你這個心振奮起來。「令生歡喜」,使令你這個心,你修六隨念的時候,你心里面生歡喜心;生歡喜心這個所緣境就回來了,又可以繼續(xù)地修止觀了,是這樣意思。那么這就是一個破惛沈的方法,破除惛沈的方法,這個六隨念。

  「謂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前面說「具足隨念」有六種行差別,這底下解釋。這個「具足隨念」里邊有兩種;第一種是歸依具足隨念,就是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我們能夠具足地來隨念三寶,隨順三寶的功德去憶念去,那么這就叫做「具足隨念有三種行」!缸C具足隨念有三種行」,另外還有三種行是叫做「證具足」;這個「證具足」,「證」在這里是成就的意思。你成就了這種隨念,這三種修行法你都具足了,那有三種行。那么合起來,就有六種行。這是標出來這兩種三種行。底下再解釋。

  「于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這是第一個。這個佛法僧是我們的歸依處,我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你能夠不惛沉,也不散亂,隨順佛法僧的功德去憶念的這樣的修行,叫做「歸依隨念」。這個「念佛」的這種方法,我們通常念佛就是念佛的名號,重復(fù)地念佛的名號叫念佛;但這里面不是,這是念佛的功德。經(jīng)論里面列出來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十號的功德,念佛的「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念這個十號,這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以德立名,念佛的功德這叫做念佛,這是念佛。

  其次是「念法」;這個念法,我們也不是太熟悉這件事,念法怎么念法呢?這是在《阿毗達磨論》上、在《阿含經(jīng)》里面有提到。念法第一個是念「善說」,第一個是「善說」的意思;這個「善說」就是佛能夠善巧方便地宣說這樣的佛法: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佛能這樣地為我們宣說世出世間的因果的道理,這叫做善說。不是佛的人宣說不來的。第二個是「現(xiàn)見」,這個念法的時候怎么念呢?第一念法是「善說」,第二是「現(xiàn)見」。這個「現(xiàn)見」是什么意思呢?我們聽佛說的這樣的佛法,我們現(xiàn)在就去修這樣的止觀:觀苦,觀它的苦集滅道的道理,也就是修止觀。那么這么觀的時候,你現(xiàn)在這樣觀,你現(xiàn)在就能成就,不是說等到來生,不是;你現(xiàn)在就能成就,你現(xiàn)在就可以得圣道,那么這就叫做「現(xiàn)見」。這佛的法是現(xiàn)見的,這個話的意思,表示不是很難的事情,不是難事。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苦,那么真實是苦,這話是真實不虛的,那么這也是容易現(xiàn)見的。觀察它是無我的,那么真實是無我的,也不是個難事。觀察是無常的、是空的,那么真實是無常、是空,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所以是能現(xiàn)見,你真實能見到苦集滅道,你就是得圣道了,這叫做「現(xiàn)見」。善說、現(xiàn)見,再就是「無熱」。這個「無熱」是什么呢?就是佛說的這個八正道,佛說的這個苦集滅道的這種法門,非常清凈,里邊沒有煩惱;里邊是清凈的,沒有錯誤的、沒有染污。就是譬如醫(yī)生看我們的病,給我們開這個藥方,這藥方開的恰到好處,能夠去掉你的病,而不會給你制造病痛的,所以藥里邊沒有病,是這個意思。就是佛說的這個法門里面是清凈無染,它真實能有這種作用,所以叫做「無熱」。

  「應(yīng)時」;善說、現(xiàn)見、無熱、「應(yīng)時」。這個「應(yīng)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現(xiàn)在能這樣修這個八正道、修這個現(xiàn)觀、修這個止觀,你現(xiàn)在就能成就這個現(xiàn)觀,而不會等到將來的,不是。不會等到將來,不會等到后來的時候,就是現(xiàn)在就可以成就,這是一個解釋。再呢,修學(xué)圣道、修這個止觀、修這個八正道、修三十七道品、修這個四念處,不簡別時間的,不說一定是什么時候修,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修,白天也可以修,黑天也可以修,早晨也可以修,晚間也可以修,不去計較非要什么時間,不是的,這是「應(yīng)時」。但是我看《阿毗達磨論》上講,就是你現(xiàn)在這樣用功修行,現(xiàn)在就能成就,不必等到將來的,不是。這樣就和前面「現(xiàn)見」有點相通的意思。那么這就是「應(yīng)時」。第五個念法是什么呢?就是「引導(dǎo)」的意思。這個「引導(dǎo)」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修佛說的八正道,你這樣作如是觀去用功,它能引能導(dǎo)到見道去,它有這個作用,能有這個作用,能導(dǎo)向這樣。這個是「引導(dǎo)」,這是第五個。第六個是「如實知見」,就是你作如是觀的時候,他就能真實地見到苦集滅道,你就能夠真實地: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你作如是觀的時候。那么這是第六。第七個是「智者內(nèi)證」。這個「智者」是什么呢?就是佛和佛的弟子,這些阿羅漢、這些得圣道的這些菩薩。佛和佛的弟子,這些人都是智者,這些智者他們已經(jīng)這樣子成就了這個法,就是已經(jīng)有這么多的圣人這樣成就了的。那么這一共是七樣,就是這樣來念佛所說的正法。

  從這一共七樣來看,第一個「善說」是佛說的,底下「現(xiàn)見」都是講修行的事,最后一個「智者內(nèi)證」就是已經(jīng)有這樣成功了的人。從這上看呢,修學(xué)圣道不是個難事,不是很難的事情,是可以成就的,而且表示現(xiàn)在就可以成就;「現(xiàn)見、應(yīng)時」,不是等到將來成就的。在這個《阿含經(jīng)》上和《般若經(jīng)》、《寶積經(jīng)》這些經(jīng)論上看,得圣道的人,就是聽佛說一坐佛法,這一坐說的法,當時就有人得道。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他在安居中;三個月九十天的安居得初果了、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四禪八定了;也有人七天得初果,有人兩個七,有人多少個七;但也有人沒有成功,也是有。那么這樣子去念佛所說的正法,就感覺到不是很難,得圣道不是很難的事情。問題是什么呢?就是你先要學(xué)習(xí)通達,通達了「觀法無我」這事你通達了,然后你這樣去觀,它就是容易成就。「觀一切法空」也是一樣,你要明白什么叫做「空」,然后觀這空是很現(xiàn)成的事情。加上了戒、定的增上緣,這個智慧是容易成就的。所以念法的時候能使令你有信心,有堅強的信心。

  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僧隨念」就是念隨佛修學(xué)圣道的這些人,他們已經(jīng)得初果了、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有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樣念。這是三寶,三寶這都指圣人說的;僧寶這個地方,是指入圣道的人說的,沒入圣道的人是僧,而不能說是寶。在《阿毗達磨論》上倒是很明顯的標示出來這個意思。

  所以于「佛法僧隨念之行」,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能令我們的心清凈,生歡喜心,這心就不沈沒了;心不沈沒的時候,這止觀的境界就可以現(xiàn)前,這樣意思!阜鸱ㄉS念之行,名歸依隨念」。

  「于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這個「趣涅槃行」,應(yīng)該說就是佛的八正道就是趣涅槃行。但在六隨念里邊,佛、法、僧,第四個就是戒,這個「戒」是趣涅槃行,就是它能向前進到涅槃那里去,這個戒是「趣涅槃行」。而這個六隨念「念戒」的這個時候,是在憶念自己的戒是清凈的;這個輕戒、重戒我都持得很清凈生歡喜心,那么這樣子為智者所贊,為有智慧的人所贊嘆,他不訶責我而能贊嘆我,那么這就是念戒,叫「戒隨念」,也是生歡喜心。

  佛、法、僧、戒、「念舍」,這六隨念里面第五個是「舍」!干帷故鞘裁茨?就是我能夠破除去慳吝心、慳貪的心;我能得到清凈的財、我能夠布施去幫助他人,所以叫做「舍」,這個「舍」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五。

  第六個是什么呢?「念天」。六隨念最后是「念天」;這個「天」就指四大王眾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就是六欲天。念這六欲天怎么念法呢?是念六欲天的人,為什么他們能夠往生到天上去呢?他們有信、戒、聞、舍、慧,加慚、愧就是七個。就是他對佛法僧有信心;「戒」、他也有戒;「聞」、他能聽聞佛法,聽聞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舍」、他也有舍的功德,有布施的功德;有「慧」,就是通達四諦的道理,感覺到人生是苦、是無常、是無我的,有這種認識。他有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他就能生到天上去。那么這個比丘能這樣觀察的時候,也觀察自己我也有這樣功德,所以我要死了以后我也能生到天上去,這比丘這樣思惟。信、戒、聞、舍、慧,那么這樣念天,念天是這樣念法的。

  這樣說這個「趣涅槃行」就應(yīng)該屬那個「戒」!溉べY財行」就是那個「舍」!溉ど煨小咕褪恰改钐臁。我也具足了信、戒、聞、舍、慧。我們初學(xué)佛法的人,就應(yīng)該反省自己要具足這五種功德;對于佛法僧要有信心;第二個要持戒清凈;第三要多聞,多聞佛法;再有舍、要棄舍慳貪的垢;慧、就是要通達四諦,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但簡單的說就是通達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要心里面能夠有這樣的正念。那么具足了這正念,當然這五種念也還是有深有淺的。

  這樣子這叫做「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就是自己成就了這樣功德,而能這樣隨順的憶念。這是在(陵本十四卷二十頁)里面有解說,「如是名為六種隨念」!钢^由此故,修六隨念」這文是這樣意思。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這底下解釋這個「或復(fù)思惟隨一妙事」這個怎么解釋呢?就是「又依自增上生事」,這個「增上生」這句話就是屬于人天善法;說我現(xiàn)在是人,我在人的世界我有這么樣一個程度,但是我希望我能夠具足了六隨念,具足了五戒十善,使令我將來的生命還好過現(xiàn)在,比現(xiàn)在還能夠如意,叫「增上生」,就是殊勝的生命,更圓滿的生命。我不能修這個出世間的圣道,但是我世間上的這個生命,我能得到一個更圓滿的生命;不但是不墮落三惡道,在人天里面我也感覺到特別的殊勝,那叫做「增上生事」!缸栽錾仙录皼Q定勝事」,這個「決定勝」就是出世間的圣道!冈錾仙惯@件事不是「決定勝」,因為有可能我生到天上去,或者再來人間享受寶貴,又可能迷惑了,對于佛法沒有信心也可能做惡事,有可能會跌倒了有可能又跑到三惡道去了,所以不是決定勝利的。若是你能修學(xué)無漏的戒定慧,那得了圣道,那一定是勝利而不會再退下來的,所以叫做「決定勝」。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已身財寶盛事作意思惟發(fā)生歡喜,是名思惟隨一妙事」,這里解釋這個「增上生事」!钢^已身財寶盛事」,謂自己所成就的圣財,「財寶」不是世間的財寶,就是在佛法里面得到的信、戒、聞、舍、慧,這是財寶,這是一個殊勝的作意,在這個殊勝的事情上作意!杆嘉┌l(fā)生歡喜」,我原來是很普通通的人,我現(xiàn)在發(fā)財了,我有了圣財;信、戒、聞、舍、慧;我將來不會跑到三惡道去,一定在人間或在天上享受這種清凈的富樂,那么心里就生歡喜心。

  這個是從佛法講善惡的緣起來觀察,而不是強調(diào)、不是注重現(xiàn)在的安樂,不是注重眼前的安樂,而是注重將來的生命;我將來我能夠有更好的成就,注重這件事。如果只注重現(xiàn)在,將來若是不注意的話,那是危險的,可能苦惱了。這樣子思惟就發(fā)生了歡喜心。所以「或復(fù)思惟隨一妙事」發(fā)生歡喜心,「是名思惟隨一妙事」。

  「如是思惟隨順修道諸歡喜事,隨順證得極清凈道及果功德,名順清凈作意」,那么這個就是屬于那個「決定勝」的事情。這樣的思惟「隨順修道」,那就是戒定慧了、就是八正道,那么這是一個特別值得歡喜的事情。「隨順證得極清凈道」,前邊是說自己這樣學(xué)習(xí)修行,這一句話是「證得」,你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這殊勝的清凈的功德!讣肮Φ隆咕褪且呀(jīng)成就了果的功德;有因的功德,有果的功德。那么這加起來名「順清凈作意」,這樣叫做「順清凈作意」。

  寅十九、順觀察作意

  順觀察作意者:謂由此故,觀諸煩惱斷與未斷;或復(fù)觀察自己所證,及先所觀諸法道理。

  這是第十九科「順觀察作意」。這個「順觀察作意」是什么意思呢?「謂由此故」,謂這個修行人,他修行了七天、或者修行了三年、或修行多久了,他有點成就;有成就的時候,他不認為自己決定是有成就,他很謹慎地先觀察自己!钢^由此故」,由此順觀察作意故,「觀諸煩惱斷與未斷」,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其中主要的一個相貌就是斷沒斷煩惱,這個經(jīng)論上是這樣講,就是觀察自己這個貪嗔癡的煩惱是斷了呢?是沒有斷?這叫做「順觀察作意」。觀察這個煩惱是斷、是沒有斷?那怎么樣觀察呢?就是把自己這個分別心,觀察這個色聲香味觸接觸,內(nèi)心與色聲香味觸接觸的時候,看內(nèi)心里面怎么反應(yīng),就知道是斷、是沒斷了。

  「或復(fù)觀察自己所證,及先所觀諸法道理」,或者是再觀察自己所成就的功德。所成就的功德是各式各樣情形,完全是不一樣的;那么你成就了禪定的功德了,你成就了欲界定、未到地定、乃至四禪八定的功德了,你成就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了,種種的功德,或者是你把《大般若經(jīng)》背下來了,把《華嚴經(jīng)》背下來了,那么這都是「自己所證」!讣跋人^諸法道理」,或者是你以前所修行的法門,觀察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你觀察這樣的道理,你觀察地很順,而沒有昏沈也沒有掉舉,而能夠忍可于心,「觀察道理」。那么從這些事情的觀察,就知道自己煩惱是斷是沒有斷?成就了多少地功德?這叫做「順觀察作意」。

  寅二十、力勵運轉(zhuǎn)作意

  力勵運轉(zhuǎn)作意者:謂修始業(yè)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

  這是第二十科「力勵運轉(zhuǎn)作意」!钢^修始業(yè)未得作意者所有作意」;「謂修始業(yè)者」就是才開始修學(xué)圣道的人,就是我們從文字的佛法上的修習(xí),達到了一個程度以后,你正式地修止觀了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很剛強的,你若想要用止觀的法門來調(diào)伏這個煩惱的時候,要「力勵運轉(zhuǎn)作意」,你要特別地用力量,特別地要用力量。用力量的時候,「運轉(zhuǎn)」就是用止來調(diào)伏,或者是用觀來調(diào)伏,或者是用不凈觀、或者是持息念、或者是慈悲觀、或者什么什么…,就是多方面地來調(diào)伏這個貪嗔癡的煩惱,這叫做「始業(yè)」,才開始修這個圣道的業(yè),修學(xué)圣業(yè)。

  「未得作意者」,他還沒得到未到地定,還沒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沒成就;這個時候,這初開始用功修行都在欲界定里面,還沒能得到未到地定,叫「未得作意」,后邊有解釋。這個時候叫「力勵運轉(zhuǎn)作意」,初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候,是辛苦一點,要「力勵運轉(zhuǎn)作意」!杆凶饕狻,這個修行人他內(nèi)心的作意,叫「力勵運轉(zhuǎn)作意」。

  寅二十一、有間運轉(zhuǎn)作意

  有間運轉(zhuǎn)作意者:謂已得作意,于上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第二十一科!赣虚g運轉(zhuǎn)作意」什么意思呢?「謂已得作意,于上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就是這個人他不怕辛苦,又減少睡覺又減少飲食,萬緣都肯放下了這樣用功修行;沒有白辛苦,得到未到地定了,叫「已得作意」。已得作意這個人,他還要繼續(xù)修行,繼續(xù)修行的時候,「于上慢緩修行加行者」,他在他的止觀里面,他用功修行的時候很緩慢;就是不是特別地精進,就是慢緩修加行的人。他內(nèi)心里面所有的作意叫「有間運轉(zhuǎn)作意」。這個地方,他運轉(zhuǎn)作意修止觀地時候「有間」,就是不全是理想的,其中有間隔、還有一點缺失,這個「間」是這樣意思。但是這個缺失,又不是我們初開始用功內(nèi)心里邊的那種境界,也不是;是已經(jīng)得到未到地定以后,以后他繼續(xù)用功修行地時候,其中還有些不圓滿,叫做「有間」。

  「有間」我們知道,得未到地定的人雖然是心里面有一點定了,但是他煩惱沒有完全清凈,他還是有欲心、高慢心,各式各樣地煩惱還是有,但是很輕微。但是這個人是用功的人,還是修行的,那么修行的時候他會…,我們前面說這個初禪里面有尋、伺、喜、樂、一心,那個「尋、伺」就是在未到地定里面要修行這個出離的尋伺、不恚尋伺、不害尋伺,就是這些觀察、這樣用功,還不是純是色界四禪的境界,所以叫做「有間」,有間缺。他內(nèi)心里面的所有地作意,叫「有間運轉(zhuǎn)作意」。

  寅二十二、有功用運轉(zhuǎn)作意

  有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者:謂即于此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這是第二十二科「有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赣泄τ谩惯@話還是努力的意思、努力地用功修行。這個人是什么呢?「謂即于此勇猛精進」;前面是慢緩,「于上慢緩修加行」。這個人不是,他不慢緩,他能勇猛地精進,他不怕苦不惜生命,去靜坐去修止觀,這個勇猛精進修止觀。勇猛精進地修止觀沒有慢緩地情況,結(jié)果他有一個什么成就呢?是「無間缺運轉(zhuǎn)作意」,他心里面沒有間缺了,這就是已經(jīng)得到色界定了。這個人「即于此勇猛精進、無有慢緩修加行者」的人,他內(nèi)心里面所有的作意,他這個無間缺,但是要努力才可以。這是第二十二。

  第二十三「自然運轉(zhuǎn)作意」,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寅二十三、自然運轉(zhuǎn)作意(分二科)  卯一、標

  自然運轉(zhuǎn)作意者:謂于四時決定作意。

  這個「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是「有功用」就是特別的努力;現(xiàn)在這個「自然」就是不用特別的努力,他就任運地他心里面就與道相應(yīng),所以「自然運轉(zhuǎn)作意」。這里邊分成四種不同,「謂于四時決定作意」,四個時、他能決定的這樣用功修行,那四個時呢?前面是標,這底下列出來。

  卯二、列

  一、得作意時。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時。三、修現(xiàn)觀時。四、正得已得阿漢時。

  「一、得作意時」,就是由欲界定進了一大步,到了未到地定了,這叫「得作意」的時候,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這是第一。第二是「正入已入根本定時」;「入根本定」就是色界四禪,「正入」就是現(xiàn)在在入,「已入」就是入了以后了,這個時候也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溉⑿蕃F(xiàn)觀時」,第三個就是修苦、空、無常、無我、修四念住的時候,在定里面修四念住的現(xiàn)觀的時候,就是現(xiàn)前觀察名為「現(xiàn)觀」,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是現(xiàn)在你能夠這樣修止觀,觀察修四念住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杆摹⒄靡训冒⒘_漢時」,你修現(xiàn)觀這時候你得阿羅漢道了、或者已得阿羅漢道的時候,也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這是分這么四個時候。

  《披尋記》三八五頁:

  自然運轉(zhuǎn)作意等者:此中四時約二清凈差別為論:一、謂世間,二、謂出世間。于世間中復(fù)有三別:一、得三摩地,及此中說得作意時。得作意相,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頁)。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即此中說正入已入根本定時。于此二時所有作意,是名世間清凈作意。又修現(xiàn)觀,由內(nèi)作意無間,有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是名修現(xiàn)觀時所有作意。乃至最后學(xué)位,喻如金剛?cè)Φ厣,無間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是名正得阿羅漢時所有作意。從此以后,心善解脫,于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zhuǎn),隨所樂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是名已得阿羅漢時所有作意。如是應(yīng)知出世清凈作意。

  「自然運轉(zhuǎn)作意等者:此中四時約二清凈差別為論」,約兩種清凈差別為論,什么呢?「一、謂世間」,第二是「謂出世間」的清凈!赣谑篱g中復(fù)有三種差別」,第一是「得三摩地,及此中說得作意」的時候,得作意的相貌「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頁),在這個地方就說到得作意的相貌,就是得未到地定的相貌,你們可以去看一看。

  「二、三摩地圓滿」,三摩地圓滿就是從得未到地定進一步,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那么叫作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第三個時間是三摩地自在;就是得到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雖然是三摩地圓滿,但是里邊還有愛、見、慢的煩惱,那時候是不自在。佛教徒在得到四禪之后,在四禪里面修四念處,滅除去愛、見、慢煩惱,這個時候就是三摩地自在。這個「自在」和「圓滿」有這樣不同。「即此中說正入已入根本定時」,是這個意思。

  「于此二時所有作意,是名世間清凈作意」,就是「得作意時,正入已入根本定時」,這是叫作「世間清凈作意」;按世間人的立場來說,這個人就是清凈了。得了四禪了就算是清凈了,他的愛、見、慢也沒有了,就是清凈了。

  「又修現(xiàn)觀」,這是第三個,「現(xiàn)觀」是什么呢?「由內(nèi)作意無間有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是名修現(xiàn)觀時所有作意」,這個「由內(nèi)作意」就是在你得到未到地定,或者得到色界四禪,你在奢摩他里邊你能夠修止觀、修四念處,能夠「無間」。

  我們從《大智度論》上看,從現(xiàn)在《瑜伽師地論》上看,都是在定里邊修止觀,修觀是在定里邊,而不是說從禪定出來去修觀,不是這個意思。我們頭幾天,你們沒有去,在北院那位傳道法師,傳道法師也是很用功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但是他說這么一句話:「從定里邊出來修觀」。當然他也有根據(jù),但是我們?nèi)タ础?a href="/fojing/jieshenmijing/yuanw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深密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有「分別瑜伽品」,你從那兒上看,乃至從這個文上看,都不像是從禪定出來修觀,是在定里邊修觀,都是這個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樣事兒我們也應(yīng)該明白:我們現(xiàn)在用功修行,我們現(xiàn)在沒得定,我們也先寂靜一會兒,把這心或者是用數(shù)、隨、止這三個方法,或者是修數(shù)息觀,或者修不凈觀,或者是以息為所緣境,或者是隨息的所緣境,或者以心為所緣境,或者是以諸法空為所緣境,總而言之心在那里定一會兒,然后再修觀;這個不能說是在定里面修觀,因為我們沒得定嘛!這不能說。若是已經(jīng)成就定了,是在定里面修觀。各位可以注意,若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也不大注意這個事;提出這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印象會深刻一點。你就會知道,究竟是在定里面修觀呢?是出定修觀?你就會明白了。你有了這么一個注意了一回,從經(jīng)上看就能看出來:「由內(nèi)作意無間,有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這個「內(nèi)作意」就不是外,就是在定里邊作意,而不是在定外邊,在定里邊。

  「作意無間」就是這個人特別精進!赣蓛(nèi)作意無間,有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有無分別」,這是說你見到諸法實相的時候,這心是無分別的;「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見到無為法的時候心里是無分別的;有為法、心里面有分別,無為是不能分別的。所以「有無分別的決定智」,這個智慧是「決定」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會退下來的;成就了以后,就是永久是成就而不會失掉的,叫作「決定」。

  「現(xiàn)見智生」,這個智慧是現(xiàn)見的;成就了以后你心里面是明明了了的「現(xiàn)見諸法實相」,而不是聽別人講的,不是;是你內(nèi)心里現(xiàn)見諸法實相了。這個智慧出現(xiàn)了,「是名修現(xiàn)觀時所有作意」,就是修止觀的時候的作意;這個時候也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前邊「得作意時,正入已入根本定時」這都是屬于世間的有為法;說這個人得了未到地定了,這個人得了四禪了,這是世間的事還不是圣人。修「現(xiàn)觀時」這是佛教徒在禪定里面修止觀成就了,是這樣意思,「所有作意!

  「乃至最后學(xué)位,喻如金剛?cè)Φ,生無間永斷修道所斷煩惱,是名正得阿羅漢時所有作意」,這個「乃至」就是初開始你有了「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這是初果,按小乘佛法是初果;按大乘佛法就是初歡喜地。「是名修現(xiàn)觀時所有作意,乃至」下面是說阿羅漢,那么就是二果、三果,經(jīng)過這兩個,到最后的學(xué)位,還是屬于「學(xué)」,就是「阿羅漢向」。在這時候用功修行,你成就了一個三摩地,「喻如金剛?cè)Φ亍梗拖窠饎偰敲礃訄怨滩豢善茐牡娜Φ。這個三摩地出現(xiàn)了,「喻如金剛?cè)Φ厣,無間永斷修道所斷煩惱」,這個金剛?cè)Φ氐?a href="/remen/dingl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定力出現(xiàn)了,在這「喻如金剛?cè)Φ亍估镞呅匏哪钐、修無我觀;還是那「無分別決定智現(xiàn)見智生」,當然這時又比初果又進步了,比初果、二果、三果都有進步。這個智慧生出來,就是「永斷修道所斷煩惱」,「修道所斷煩惱」就是愛煩惱。分別我執(zhí)、分別法執(zhí)在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斷了。斷俱生的我執(zhí)、俱生的法執(zhí),那就是大菩薩;八地以上的菩薩到佛的境界,F(xiàn)在說阿羅漢,就是俱生的我執(zhí),也就是那一切的愛煩惱都斷掉了,這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那么見道所斷的煩惱就是見煩惱,現(xiàn)在修道所斷的就是愛煩惱,「是名正得阿羅漢時所有作意」,就成功了。

  「從此以后心善解脫」,他的心不為愛煩惱所系縛,不為見煩惱所系縛,「于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zhuǎn)」!赣谥T住中」,有圣住、有天住、有梵住,各式各樣的住,及各式各樣的作意中;能隨自己的意、能隨自己的心,「自在而轉(zhuǎn)」,沒有障礙。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愿意有天眼通,天眼通就現(xiàn)出來;愿意天耳通、有天耳通;愿有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隨意自在的示現(xiàn)。「隨所樂住」,隨你歡喜,你愿意住在什么地方就住什么地方。住什么地方呢?「或圣住」就是空、無相、無愿;「或天住」就是四禪八定;「或梵住」就是慈悲喜舍;這么多的住里邊「即能安住隨樂思惟」,你就能安住在里邊,隨你歡喜思惟的「所有正法,能引世間功德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是名已得阿羅漢時所有作意。如是應(yīng)知出世清凈作意」。有世間的清凈作意,有出世間的清凈作意;而這么多的作意,都是「自然運轉(zhuǎn)作意」,這是這樣的意思。

  從這自然運轉(zhuǎn)作意來看,也都是在定里邊;「得作意時,正入已入根本定時」,自然運轉(zhuǎn)作意是定;「修現(xiàn)觀時,正得已得阿羅漢時」,也是在禪定里面,這可以很明白的知道這件事。

  寅二十四、思擇作意

  思擇作意者:謂毗缽舍那品作意。

  「毗缽舍那」翻個「觀」,就是觀察、思惟,所以叫「思擇作意」。這也可以知道用功修行的時候…?从行┕诺碌闹骼锩婵闯鰜恚不確定;修行究竟是有分別呢?是無分別?都是不確定,還有點猶豫的樣子,F(xiàn)在我們從《瑜伽師地論》看,明明白白的,「思擇作意」就是內(nèi)心里面是有分別的,當然這是清凈的分別。

  寅二十五、內(nèi)攝作意

  內(nèi)攝作意者:謂奢摩他品作意。

  這是第二十五「內(nèi)攝作意」!钢^奢摩他品作意」,「奢摩他」翻個「止」,就是無分別,無分別作意。「內(nèi)攝」,心里面不攀緣一切法,攝心在禪定里面無分別;但是這個無分別也還是作意,就是「引心取境」。這個觸、欲、勝解、念、定、慧,這個「定」是個心所法,還是心;但是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動、明靜而住,所以還是「作意」。

  寅二十六、凈障作意

  凈障作意者:謂由此故,棄舍諸漏,永害粗重。

  第二十六科「凈障作意」!竷粽献饕狻故鞘裁茨?「謂由此故,棄舍諸漏,永害粗重」,也就是有止也有觀、有觀也有止修這四念住的話,就能夠「由此凈障」的作意就能「棄舍諸漏永害粗重」,就是能斷煩惱了,是這樣子意思。

  《披尋記》三八六頁:

  棄舍諸漏永害粗重者:此中初句謂斷諸纏,次句謂斷隨眠。

  「棄舍諸漏永害粗重者:此中初句」,就是「棄舍諸漏」這一句「謂斷諸纏」,這是把一切煩惱的現(xiàn)行的活動息滅了,棄舍了一切煩惱的活動,這是「諸纏」。「次句謂斷隨眠」,「永害粗重」就是把煩惱的種子消滅了,消滅了以后,永久也不會再有煩惱了,所以叫「永害粗重」。

  寅二十七、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

  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者:謂由此故,依離一切粗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fù)現(xiàn)行。

  「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第二十七科;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謂由此故,依離一切粗重之身,雖行一切所緣境界而諸煩惱不復(fù)現(xiàn)行」。這個「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者」:「謂由此故」,也就是由于你不斷的用功修行!敢离x一切粗重之身」,就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身體「離一切粗重」,還是你的身體,但是你的身體里沒有粗重了,「離一切粗重」的身體。

  「雖行一切所緣境界」,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雖然也在一切境界上活動,「行」就是活動,「而諸煩惱不復(fù)現(xiàn)行」,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邊沒有煩惱活動,煩惱不再活動了,這就叫作「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這「依止」就是你這身體,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由于不斷的努力成辦了清凈的功德;你有無漏的戒定慧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去面對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心里面沒有煩惱了,這個時候的作意叫做「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

  寅二十八、他所建立作意

  他所建立作意者:謂諸聲聞所有作意;要從他音、乃能于內(nèi)如理作意故。

  「他所建立作意者」,這是第二十八!钢^諸聲聞所有作意」,就是聽佛說法而修學(xué)圣道的這些人,他們內(nèi)心的作意!敢獜乃簟,他一定要從「他」、從佛說法的法音去學(xué)習(xí),「乃能內(nèi)如理作意故」,他才能夠在內(nèi)心里面去有止觀的作意,才能修學(xué)戒定慧的;不然他自己不能,那么叫做「他所建立作意」。

  這是二十八;二十九「內(nèi)增上取作意」。

  寅二十九、內(nèi)增上取作意

  增上取作意者:謂諸獨覺及諸菩薩所有作意;以不從師而覺悟故。

  這個「獨覺」就是出現(xiàn)在沒有佛,沒有佛法的世界,那么他就自己能得圣道,這人是誰呢?就是「獨覺」!釜氂X及諸菩薩所有作意」,「菩薩」當然也是入圣位的這些菩薩,那他也可以這樣!敢圆粡膸煻X悟」,他不須要依賴師長的教導(dǎo),他就能覺悟圣道,所以他的作意是「內(nèi)增上取作意」,就是他心里面有強大的善根,他就能夠…也一樣的觀察所緣境叫做「取」,他就覺悟圣道了。這就是他以前,前多少個生命,遇見佛的多、聽佛說法聽得多、他栽培的善根特別多,就是「久種三多」,所以他不遇見佛的時候,「不從師而覺悟」,叫做「增上取作意」。這底下第三十「廣大作意」。

  寅三十、廣大作意

  廣大作意者:謂諸菩薩為善了知生死過失出離方便,發(fā)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廣大作意」是什么呢?「謂諸菩薩為善了知生死過失出離方便」,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善了知」,這個「善」或者是善巧、或者當「能」字講;能了知生死是有過失的,生死中沒有可愛的事情,是有過患的!赋鲭x方便」,他又能夠了知出離生死的法門,叫「出離方便」。這樣子「發(fā)弘誓愿」,于是乎他建立廣大的一個誓愿。廣大什么誓愿呢?「趣大菩提」,我想要得無上菩提、要廣度眾生,有這樣的作意。這是第三十。底下第三十一「遍行作意者」怎么講?

  寅三十一、偏行作意(分二科)  卯一、世尊

  遍行作意者:謂佛世尊現(xiàn)見一切無障礙智相應(yīng)作意。

  「謂」這個得無上菩提的世尊,他能現(xiàn)見一切法;不管是眾生和眾生的世界,一切一切都沒有障礙、都能通達,這樣的作意就是「遍行作意」。一切的境界他都能夠通達無礙,所以叫做「遍行」。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菩薩」。

  卯二、菩薩

  若諸菩薩遍于三乘及五明處,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這個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不但對于佛法通達無礙,他也通達「三乘」:通達聲聞、緣覺,他也能明白!讣拔迕魈帯,「五明」就是內(nèi)明、因明、工巧明、醫(yī)方明、還有聲明,這五明;在這五明里面也能方便善巧的通達無礙。內(nèi)明是屬于佛法,其他的四個明屬于世間法,菩薩都是通達無礙,這樣子才能夠廣度眾生的。他所有的作意也名之為「遍行作意」!副樾凶饕狻惯@分兩科,第一科就是指世尊,第二科是指菩薩。

  這一科解釋這四十個作意解釋完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