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5)

  癸十二、攝力勵運轉等(分三科)        子一、初皆不攝

  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

  前面辨七種作意和四十作意,這兩種作意說完了的時候就「辨相攝」,七種作意和四十作意彼此相攝持。這個「相攝」分十五科,一共有十五段。現(xiàn)在是第十二科「攝力勵運轉等」,這一共有四種作意;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還一個自然運轉作意,有四種。這四種作意,是說從開始靜坐禪定最后成就了,中間有四個次第。

  第一就是「力勵運轉作意」,我們前面也說過,就是特別地努力來運轉、來調整自己的心,使令它能夠于所緣境上明靜而住,那么叫做「力勵運轉作意」。因為一開始的時候,調伏這一念心、它是不容易調伏的,因為從無始劫來散亂慣了,不是散亂就是惛沈,不是惛沈就是散亂;現(xiàn)在叫它安住一境是很困難的,所以需要「力勵」。

  這樣的作意和這七種作意來對比的話,「皆所不攝」,就是這七種作意都是不相關的。這七種作意也不攝這力勵運轉作意,力勵運轉作意也不攝七種作意的。這原因是什么呢?因為七種作意都是在定里邊調心的相貌,現(xiàn)在這個力勵運轉作意還沒得定,是散亂的境界,所以是不相攝的,「皆所不攝」。

  《披尋記》三八八頁:

  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者:〈聲聞地〉說:由倍勵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勵運轉作意(陵本二十八卷十頁)。于爾所時未得所修作意,是故說言皆所不攝。

  「力勵運轉作意皆所不攝者:〈聲聞地〉說:由倍勵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勵運轉作意。」(陵本二十八卷十頁)那上有解釋。「于爾所時未得所修作意」,就是經(jīng)過那么長的時間,你也沒得到未到地定,在這個時間內(nèi),都叫做力勵運轉作意。這么這七種作意,是在得到未到地定以后的境界,所以「皆所不攝」。

  子二、次二四所攝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

  前邊是「力勵運轉作意」。這底下「次二四所攝」,這個「有間」、「有功」這是兩種作意;有間運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這是兩種。這兩種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這樣意思!复味咕褪沁@兩個作意;這兩個作意是「四所攝」,就是七種作意里邊是四個作意。四個作意;第一個是了相作意、第二勝解作意、第三是遠離作意、第四是攝樂作意,四個作意。這四個作意就攝這二個作意,這二個作意就攝七個作意里邊的四個作意。四個作意里邊還是有點分別的。

  《披尋記》三八八頁: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等者:此中有間運轉作意,了相作意所攝。由三摩地思所間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故名有間運轉作意。亦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八卷十一頁)。從是以后,無間運轉,然有功用,是名有功用運轉作意。當知勝解、遠離、攝樂三作意攝。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等者:此中有間運轉作意,了相作意所攝」,「有間」這個作意是「了相作意」、就是七作意里邊第一個,這個了相作意和有間作意是相攝的。就是了相作意這個時候,他還是有間運轉作意;不是無間,那么這里面有這個分別!赣扇Φ厮妓g雜,未能一向純修行轉」,這個了相作意,在定里邊;就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里面修這個了相作意的時候,「由三摩地思所間雜」;這個「三摩地思」是什么呢?就是出離尋思,「出離」就是出離欲,從欲里邊出來,就是破除這個欲,也就是修不凈觀;修不凈觀,可以離欲,所以叫做出離尋思;無恚尋思、無害尋思,這三種尋思。另外還有個親屬尋思、國土尋思,還有個不死尋思,就是六個,其實還有一些尋思。這些尋思,就是這個出離尋思、無恚尋思、無害尋思,底下就是破除一切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乃至不死的尋思,破除去這些尋思。

  這可見用功修行的人,內(nèi)心里面的世界是這樣子。內(nèi)心里面有的時候失掉了正念的時候,還想以前我的好朋友又怎么怎么地,這親屬尋伺;或者我父親母親怎么樣,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者其他的朋友的事情,想起這個事情,這就是所謂掉舉的這些事情。一想這個事情呢,不是愛就是恨,這些煩惱都來了。國土尋思也是一樣,不死尋思也是一樣,心里面不想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我要修學正念,把這個念頭放在如理作意這里面去思惟,就老打妄想。打妄想就是過去的經(jīng)驗的事情,不是貪就是瞋、不是愛就是憎,就是這些境界。而這些境界越想心里面越多煩惱,就煩燥,越煩燥越多煩惱,越不快樂多憂愁。那么這樣的事情,現(xiàn)在這地方就是說「三摩地思」,就是說要用正念破除去這些思惟,不去思惟這些事情。

  其實我看,就是佛不說這句話,自己從經(jīng)驗上也應該覺悟到這里。因為你常這樣做使令心很不安,多諸苦惱;你若不想,不想這些事心里很平靜,心里很和平、很自在,那就是不想就是好嘛!不要有這些染污的思惟,心里面很自在、沒有什么苦惱。但是終究這些思惟、這些愛戀的事,這種習氣還是在,所以佛菩薩的智慧,還是要給你一個法門來對治一下才好,那么就是「三摩地思」,你要修這個出離思、無恚思、無尋思,破除去一切的親屬的尋思乃至到不死的尋思。破除去這一切,要用法門來對治;用這個法門來對治,這就叫做「三摩地思」,就是清凈正意念。但是這種正意念,「未能一向純修行轉」,還不是「一向」;「一向」就是一方面、不是多方面。我們這個心是很多種方向;忽然間這樣想,忽然間那樣想,多方面的虛妄分別。現(xiàn)在修行人是「一向」,一向清凈的意念,這樣才好。

  說是「由三摩地思所間雜」,你靜坐的時候,你內(nèi)心里邊為三摩地思所間雜、所雜亂,還不是清凈!肝茨芤幌蚣冃扌修D」,純是在定的境界,故名「有間運轉作意」,這叫做有間運轉作意。這個了相作意就是這樣子,所以和這有間運轉作意是相攝的!敢嗳缏暵劦卣f!(陵本二十八卷十一頁)。

  「從是以后,無間運轉」,前面是有間運轉作意,第二個就是有功用運轉作意,有功用就是無間了。有間也是有功用,進一步是無間,無間還是有功用,有功用而是無間運轉作意。無間這個時候就是進一步了,沒有三摩地思所間雜了,這個時候就叫做無間運轉!笍氖且院蟆梗瑥倪@有間以后,是「無間運轉」,「然有功用」,但是這個時候要注意,有功用;「功」就是用力的時候,你要特別地發(fā)動自己的內(nèi)心,要努力叫做「用」,「是名有功用運轉作意」!府斨獎俳、遠離、攝樂三作意攝」,這樣了相作意就是有間作意它們相攝,那么有功用、無間有功用的運轉作意,就是勝解、遠離、攝樂三種作意所攝,這樣意思。但是在窺基大師的《略纂》上面說,觀察作意也應該攝在內(nèi),觀察作意也是屬于有功用運轉作意的,應該這么說。

  子三、后一二所攝

  自然運轉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攝。

  這個四種作意,就是四十作意里邊那個自然運轉作意,也就是四作意里邊的最后一個「自然運轉作意」,也就是無功用運轉作意,無間而又是無功用運轉作意。在七作意里邊是哪個作意所攝呢?是「加行究竟及此果」;「及此果」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這兩個作意攝,和這自然運轉作意相攝的。

  「自然運轉作意」攝,但是這里面還有點分別。這個加行究竟果作意,是無功用作意;這加行究竟作意還是有功用的。這樣和那個自然運轉作意相攝;窺基大師解釋,這個加行究竟作意,它能得自然運轉作意,所以就屬于這里邊了,這么樣解釋。

  《披尋記》三八九頁:

  自然運轉作意等者:前說此于正入已入根本定時,當知于正入時,加行究竟作意所攝。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生起故。于已入時,加行究竟果作意攝,能正領受彼果相故。

  「自然運轉作意等者:前說此于正入已入根本定時」,前邊的文上說,得到自然運轉作意的時候,就是正入和已入根本定的時候,就是自然運轉作意,這地方這么講。這樣說,「當知于正入時」,正入初禪的時候,那就是「加行究竟作意所攝」,這樣說加行究竟作意也是自然運轉作意,也是這樣說的!敢磺袩⿶缹χ巫饕庖焉鸸省,一切欲界的煩惱生起的對治,能對治一切欲界的煩惱,已經(jīng)生起來;已經(jīng)生起來,欲界的煩惱就沒有了。「于已入時,加行究竟果作意攝」,已經(jīng)入于初禪以后,那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這樣說這兩種作意,都是自然運轉作意了,有這個差別!改苷I受彼果相故」,這個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初禪;初禪是果,前六個作意是因,加行究竟果作意稱之為果,就是這樣意思;前六是因,它是果。那么這是這四種作意和七作意相攝的情況。

  癸十三,攝思擇內(nèi)攝(分二科)        子一、了相作意

  思擇作意,了相所攝。

  這是第十三科,前面是十二,這底下是十三科。第十三科是「攝思擇內(nèi)攝」,這兩個作意,分兩科,子一是「了相作意」。

  這個「思擇作意」是「了相所攝」,這個「思擇作意」、「思擇」也就是觀察的意思,就是在七作意里面,就是那個了相作意所攝。勝解作意也是觀察思惟的意思,也應該攝在思擇作意,但是現(xiàn)在這里沒有提,只是說是了相所攝。

  子二、勝解作意

  內(nèi)攝作意,勝解所攝。

  這個「內(nèi)攝作意」,前面的文解釋是奢摩他作意,奢摩他品的作意是修止,而現(xiàn)在說「勝解所攝」,這么講。這個「內(nèi)攝作意」,就是不向外攀緣,而把心緣在、安住在定的所緣境里面,那么叫內(nèi)攝作意。這樣子這個內(nèi)攝作意說為「勝解所攝」,勝解作意所攝,「勝解」應該是觀,「內(nèi)攝」應該是止;這個止去攝觀,觀去攝止,當然也是可以,止觀是不相離的。

  癸十四、攝凈障等(分二科)        子一、遠離等四作意

  凈障作意,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攝。

  這是第十四科「攝凈障等」,分兩科,第一科「遠離等四作意」。

  「凈障作意」,四十作意里面有一個凈除一切惑障,這個作意在七作意里面是屬于哪個呢?屬于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這四個作意所攝。因為這四個作意,都是能凈除欲界的惑障的,所以相攝。這是第一科。

  子二、加行究竟果作意

  依止成辨所行清凈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

  第二科「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什么呢?「依止成辨所行清凈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這個四十作意里面有一個作意叫「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我們前面講過,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依止」,經(jīng)過長時期的修行他成功了;「成辦」就是成功了。所以成功了以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算是沒有入定,他去觀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他還是清凈的;他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的時候,這「所行」內(nèi)心里還是清凈的,所以叫做「成辦所行清凈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所以是屬于這個。這個是修行成功了,所以有個清凈作意。

  癸十五、攝他所建立等(分二科) 子一、辨攝(分三科) 丑一、初二一切攝

  他所建立、內(nèi)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攝。

  這是第十五科,最后一科「攝他所建立等」,分二科,第一科「辨攝」分三科,第一科「初二一切攝」!杆ⅰ沟倪@個作意,「內(nèi)增上取作意」;「他所建立」這一個作意,「內(nèi)增上取」一個作意,這是兩個作意。這兩個作意,「一切作意所攝」,「一切」就是七作意,七種作意都能攝,攝這兩種,這兩種都攝那七種作意。當然「他所建立」就是聲聞、阿羅漢;這聲聞種性的人,他修禪定也好,修圣道也好,這七種作意都是具足的。「內(nèi)增上取作意」,前面我們講過,是辟支佛和菩薩,當然他們也要修這七種作意,所以「一切作意所攝」。

  丑二、次一皆不攝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

  前面是那兩個;現(xiàn)在這個是「廣大作意」!笍V大作意」是「皆所不攝」,這七作意是不攝的,不攝這七種作意。

  《披尋記》三八九頁: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者:發(fā)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非于定位,是故說言皆所不攝。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者:發(fā)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非于定位」,這個時候在沒有修成定,初發(fā)心的時候沒有定,他這個時候發(fā)無上菩提心、「發(fā)弘誓愿趣大菩提」!甘枪收f言皆所不攝」,不攝這七種作意。而這個窺基大師的解釋,這個「廣大作意」,那個菩薩修廣大行,那么七種作意但是自利,所以不相攝,這樣講也好。

  丑三、后一分別攝(分二科)         寅一、加行究竟果攝

  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攝。

  這是第三科「后一分別攝」,分二科,第一科「加行究竟果攝」。

  「初遍行作意」,「遍行作意」前面那個文分二科,頭一個就是佛世尊說的,佛世尊的一切種智、一切智的境界是遍行作意,那么正好在七作意里面可以說之為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了。

  寅二、一切作意攝

  第二、一切所攝。

  「第二」就是說菩薩的境界,那個「遍行作意」第二段是菩薩!敢磺兴鶖z」,一切七作意都收攝在里面了。

  子二、料簡(分二科)  丑一、了相作意(分二科)  寅一、他所建立攝

  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以聞他音及內(nèi)如理作意,定為其緣。

  這底下第二科是「料簡」,其實就是再加以解釋的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了相作意」,「了相作意」又分二科,第一科「他所建立攝」。

  這個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以聞他音及內(nèi)如理作意,定為其緣」,這「了相作意」若是屬于「他所建立作意」攝的話,那么就是聲聞人!敢月勊簟,聲聞人他自己不能獨覺,一定要聽佛菩薩說法,「以聞他音」,說法、聽法了以后,內(nèi)心里面如理作意,還要修止觀的,這樣這個了相作意一定是同他相攝了,他一定要有所緣境的嘛,所以「定為其緣」。

  寅二、內(nèi)增上取攝

  若內(nèi)增上取作意者,唯先資糧以為其緣。

  這是第二科,是論「內(nèi)增上取」。若四十作意里面的「內(nèi)增上取作意」攝者,「唯先資量,以為其緣」,就是指獨覺他在前很多生中,在佛前、在佛所,他栽培了很多的圣道的善根,所以叫「資糧」,「先」就是過去!敢詾槠渚墶,以前栽培圣道的善根,以為現(xiàn)在得道的因緣,那當然這里面也有了相作意,當然是這樣子。

  丑二、所余作意

  所余作意,前前后后轉為其緣。

  「所余作意」怎么講?前邊第一科是說「了相作意」,這底下是「所余作意」,就是勝解作意、遠離作意…,其余這六種作意。六種作意是「前前后后轉為其緣」,前前作意為后后作意生起的因緣,那么這當然也就是了相作意。

  辛二、所緣差別(分二科)        壬一、征

  復次云何所緣差別?

  前面是說作意的差別,說完了。這底下說所緣的差別,這一大科就是「作意及所緣」,作意說完了、就說所緣的差別。所緣;有能緣、有所緣,這所緣境,F(xiàn)在說明所緣境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笍痛卧坪嗡壊顒e?」除掉了前面的作意相攝的事情,還有「所緣差別」,那是怎么樣的情況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壬二、釋(分二科)    癸一、辨相(分三科)    子一、標

  謂相差別。

  前面是問,底下是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謂相差別」,這個所緣相的差別是不同的,這是「標」,底下第二。

  子二、征

  何等為相?

  這第二科是問。

  子三、釋(分二科)    丑一、四相(分三科)    寅一、標列

  略有四種:一所緣相,二因緣相,三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

  這底下第三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四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列」。

  「略有四種」,這個所緣差別里面就是相差別,什么叫做相差別呢?略有四種不同:一是所緣相,第二是因緣相,第三是應遠離相,四、應修習相,這個相差別有這么多的不同,分這么四種。這是「標列」,標列出來。

  寅二、隨釋(分四科)       卯一、所緣相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

  底下第二科是「隨釋」,隨釋分四科,第一科是「所緣相」。把這四種相標出來了,底下就解釋。

  「所緣相者」,解釋這個所緣相。什么叫做「所緣相」呢?底下解釋,「謂所知事分別體相」,這就叫做所緣相。這個「所知事」,「事」是所知道的;比如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乃至意識,這一切一切都是所知的事情,你所認識的事情。那么這個「所緣相」就是「所知事」,「所知事」也就是「所緣相」,在禪定里面所觀察的相。

  「分別體相」,這個「分別體」就是能緣的,這個「所知事」就是能知事,能知一切事的這個能知者,能知者是誰?就是「分別體」。「分別體」是誰?就是心、心所法,其他的不能知的;就是這個心所法是「分別體」。這個「體」,就是分別的自體。這個「所知事」也可當做所緣境、就是「相」、「所緣相」說!阜謩e體相」、「分別體」是能知事、就是能緣的;能緣的就是心心所法。這個「相」,所知事也好、分別體也好,這二種加起來都是定內(nèi)的所緣相,可以這么講;蛘哒f,所知事是心心所法所變現(xiàn)的,所以叫做「分別相」,也可以這么講。

  《披尋記》三八八頁:

  謂所知事分別體相者: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諸所有相,名所知事分別體相。

  「謂所知事分別體相者:謂所思惟彼彼境界」,這就叫做「所知事分別體相」!干酥练ㄖT所有相」,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十八界了,這一切法名叫作「所知事分別體相」,就是這么解釋。

  卯二、因緣相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

  這是第二科「因緣相」。前邊解釋了「所緣相」,現(xiàn)在解釋「因緣相」。這「因緣相」是什么呢?「謂定」的「資糧」;我們?nèi)粝胍?a href="/foxue/changshi/153408.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修定,先要準備定的資糧才能修定,定的資料是什么呢?

  《披尋記》三九○頁:

  謂定資糧者:如戒律儀、根律儀、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悟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沙門莊嚴,皆定資糧所攝。

  「謂定資糧者:如戒律儀」,能夠持戒清凈、這是定資糧!父蓛x」,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清凈,也是定的資糧。「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悟瑜伽」,這初夜后夜不能睡覺的,只是中夜睡覺,這叫「悎悟瑜伽」。「正知而住」,心里面老是正知,就是以心為所緣,心是能緣;所緣的還是心,常是觀察自己這一念心叫它清凈無染,這叫「正知而住」;不管是行住臥,是穿衣服也好、在吃飯也好、做什么都好,你常能「正知而住」。

  若是我們沒有學過這樣的佛法,說我出家,我歡喜出家,出家以后,怎么樣呢?這一念心要怎么樣「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呢?我們就算是讀《金剛經(jīng)》的話,「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假設不注意去研究的話,這《金剛經(jīng)》都背下來了,還不知道怎么叫做「應住、降伏其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還是不知道。而現(xiàn)在說到這個「正知而住」,這件事說這個修行人的境界是這樣的!修行人的境界是這樣;這個心不能夠到五欲上去攀緣分別,常常是正知而住,使令心清凈,念茲在茲,時時的知道這一念心在做什么,老是看著它,這個工作真是不容易做!的確是不容易。雖然是不容易,但是這個工作若是做好了的時候,不可思議。這件工作,常是知道這一念心在做什么。如果是我們就是一支香,不要說是多了,這一支香能正知而住,已經(jīng)感覺到很快樂,很好了;這就叫做定的資糧,「正知而住」。

  「戒律儀」是定的資糧,根的律儀,也是定的資糧,「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悟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沙門的莊嚴,皆是定的資糧所攝」。沙門的資糧是什么呢?就是「具足正信」,內(nèi)心里面不虛偽,心里面不諂曲,心里面很誠實,以誠為本;儒家的話,這句話也有道理,以誠為本;能夠柔和善順、心不粗暴,能有這樣的功德;易滿易養(yǎng)這知足、少欲知足這些事情;能夠有智慧,有智慧這件事也是很重要,這里面說有智慧,倒不是說是一定要去通達第一義諦,當然那是智慧,這一般所謂智慧是什么呢?就是知道好壞,知道這件事是「是」,知道這件事是「非」,知道這件事是有過失的、知道這件事是有功德的,那么使令自己就是遠離一切過失,成就一切功德,是名為智慧。所以這個就叫做「沙門莊嚴」,這出家人的莊嚴是這樣子。這些皆是定的資糧。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定的資糧。這可見佛菩薩為我們說法,說得非常詳細,教你修定不是那么簡單的,你要準備定的資糧,你有了這些條件了,然后才可以修定,這定就成就了;所以不是個難事,要先準備定的資糧,然后再修定,定就容易成就。所以說是這個圣道,你要修這個苦集滅道的現(xiàn)觀,你現(xiàn)在修這現(xiàn)觀,現(xiàn)在就能成就,他是有個道理的。就像這個火車有個軌道,軌道都鋪好了,這個車在上面一發(fā)動的時候,很容易就走過去了,是這么回事情;所以若是成就了定的資糧,然后修定的時候,他就容易,就容易成就。

  卯三、應遠離相

  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

  前面第二科是「因緣相」,現(xiàn)在第三科是「應遠離相」,應該遠離的這個相貌,是什么呢?「復有四種:謂沈相、掉相、亂相、著相」,這四種。這個惛沈、沈沒相,和這個掉舉相,還有一個「亂相」是散亂,這個散亂和這個掉舉不一樣,不是一樣的。還有「著相」,「著」實在來說就是愛著,這個愛著,著在那上面就是「著相」,這四種相都是應該遠離的。

  卯四、應修習相

  應修習相,當知對治此四種相。

  第四個是「應修習相」,就是這件事是有功德,我們應該成就!府斨獙χ未怂姆N相」,這「應修習相」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應該知道,就是對治沈相、掉相、亂相、著相的那個,那個就是「應修習相」,是這樣意思;「對治此四種相」。

  寅三、別廣(分二科)        卯一、舉應遠離相(分四科)

  辰一、沈相(分二科)        巳一、征

  何等沈相?

  這前邊第二科是「隨釋」,現(xiàn)在第三科是「別廣」。前面也還是標列的意思,這底下「別廣」就是一條一條的解釋,這樣意思。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舉應遠離相」又分四科,第一科是「沈相」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何等沈相?」這個「沈相」是什么樣子呢?這是問。

  這底下就解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彼增上」。

  巳二、釋(分四科)        午一、彼增上

  謂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悎悟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是癡行性。

  「彼增上」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惛沈」的相貌應該容易明白,因為我們常常有惛沈,所以應該知道什么叫做惛沈。那么現(xiàn)在說「彼增上」,就是它能幫助你惛沈,它有力量;這個「增上」就是有力量;它有力量叫你惛沈,是這么意思。誰叫你惛沉的呢?「不守根門」、就是這件事,這個「根」就是「門」,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根」,根就是門。這房子有個門就是可以出、也可以入的意思;我們這六根也是出,我們內(nèi)心的思想可以從這個六根里面表達出來、表示出來,它是出;入、從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里面對得了消息也會收入,有支出也會收入的,反正好的壞的都是這樣子!覆皇馗T」就是壞的東西、對自己不利益的有傷害的事情,你應該排斥它,不!接受歡迎它;這個大功德天你歡迎,黑暗你也歡迎,這叫做不守護根門,是這樣意思。

  「食不知量」,飲食的時候不知道量,我應該到這個時候就好了、不要吃了,還要繼續(xù)吃,吃得很飽!那一天傳道法師說:吃得胃下垂了,還要吃!是這樣子。這個食不知量,實在是智慧不夠。吃太少也不可以,吃太多也不可以,就是不知道多少的量,這也使令你容易惛沈。吃太多也容易惛沈,吃得太少睡眠會少一點,但是營養(yǎng)少精神不振作。不振作會有什么現(xiàn)象呢?也不是惛沈也不是掉舉,就是在那個惛沈掉舉之間的那個時候,自己心里也還有知覺、還明白,但是想要修止觀想要止,止也不上學來,想要觀也觀不來,就是那么個境界。所以這個事,食不知量的時候是有問題,是有這問題。

  「初夜后夜不常悎悟勤修觀行」,這個夜三時、晝?nèi)龝r,這個夜三時的這初夜。晝夜二十四小時,我們就是一半一半的計算,十二個小時分三分,三四一十二,初夜四個鐘頭,后夜四個鐘頭,中夜還是四個小時。那么中夜應該休息,洗洗腳然后休息。若是初夜、后夜這二個時間,就應該修止觀。但是我們「不常悎悟勤修止觀」,有的時候也可能在靜坐修止觀,但是不常。這個「悎悟」,「悎」在這里是警覺的意思,自己不要睡覺,警覺自己,使令內(nèi)心老是醒悟、明明白白的,那么這個時間干什么呢?「勤修觀行」就是修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心常在這個境界上行,要「勤修觀行」。但是「不常悎悟勤修觀行」,那時候干什么呢?不是掉舉就是惛沉,再不然就睡覺,不睡覺就是打妄想,這樣子你的惛沈就多,越睡就是越多,所以這是惛沈。

  「不正知住」,另外還有一個這個增上惛沈的事情,就是「不正知住」,這身體是在這里,那個心跑到幾千萬里去了,跑到那兒去干什么呢?總而言之,不是愛就是憎,就是「不正知住」。這樣子就能夠有力量叫你惛沈;你不守根門叫你惛沈,食不知量也惛沈,初夜后夜不常悎悟勤修觀行也是叫你惛沈,不正知住也是叫你惛沈的,所以這個惛沈是個什么境界?是「癡行性」,就是愚癡沒有智慧,愚癡行性,愚癡的心靈活動的相貌;這個「性」就是心,這個「行」就這個心老在動叫做「行」;但這個動有各式各樣的動,現(xiàn)在是屬于「癡」,屬于愚癡不明白道理,這樣叫做「癡行性」。

  《披尋記》三九○頁:

  謂不守根門至是癡行性者:癡行者相,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六卷九頁)。不守根門等四,若是癡行所攝,說彼是癡行性不守根門等。〈聲聞地〉中廣辯其相(陵本二十三卷一頁)。

  午二、彼行相

  眈著睡眠、無巧便慧、惡作俱行,欲勤心觀。

  前面是「彼增上」,這底下「彼行相」,就是說這個惛沈的相貌!疙裰摺,這個「眈」應該是眼目的目,目字邊,就是貪著愛著睡覺,哎呀!我多睡五分鐘都是很快樂!本來應該醒了,我再睡五分鐘、再睡五分鐘。這個你睡覺越少的人越有這種感覺:我不要睡八個鐘頭,我不要睡六個鐘頭,我睡四個鐘頭、睡三個鐘頭,你越睡得少越有這個心理,我再多我睡五分鐘,就是這樣子!疙裰摺咕褪菒壑@個睡眠,愛著睡眠當然就是睡眠了,所以就有惛沈,這是惛沈的相貌。

  「無巧便慧」,因為你常常睡眠睡得太厲害了,你的頭腦就遲鈍,因為還沒有睡醒,看見什么事情也不能立刻明白。「無巧便慧」,也還是像剛才我說的不知道好壞,就是這樣子。「惡作俱行」,因為沒有巧便慧,常常睡覺頭腦就不清醒了,就常會做錯事,做了錯誤的事情就后悔,這叫做「惡作俱行」:不高興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情,不高興,但是后悔來不及,已經(jīng)做了嘛!「俱行」就是和你的心在一起,心里面常常有個后悔的心情。后悔有什么用呢?沒有用;沒有用但是還是后悔。

  「欲勤心觀」,那么這一段文加上一個「欲勤心觀」,看這個《披尋記》解釋。

  《披尋記》三九○頁:

  惡作俱行欲勤心觀者: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是名欲勤心觀。為欲對治煩惱纏故,是故修此四三摩地。于修此時,若有惡作相續(xù)不斷,追悔昔時應作不作,非作反作,是名惡作俱行。四三摩地差別修相,如下〈聞聲地〉釋(陵本二十九卷五頁)。

  「惡作俱行欲勤心觀者: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是名欲勤心觀」,這「欲勤心觀」是這么回事,就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有這四種。這個「欲勤心觀」;「欲」就是我想要得到禪定,你想要得禪定這個心理是個欲望,就是希望,因希望心而得到禪定,這樣意思。這希望心是什么呢?就是你有強烈的欲望;大家都愿意得禪定,但是你的欲望比別人的欲望的度數(shù)高,那你就容易成就。別人雖然也有欲望,但是那度數(shù)低,那個希望心不是特別那么強,那么你可能成就,也可能不成就。但若是特別強了的時候就容易成就,這叫做「欲三摩地」,這個「欲」就是這個意思,他這個希望得定的心特別強,任何人都障礙不住他的,所以叫做「欲三摩地」。

  「勤三摩地」這個「勤」就是精進地不懈怠,我白天不斷的用功修行禪定;夜間,初夜后夜也用功靜坐修行一點不懈怠,其他什么事情都放下;這樣精進他就成就了。說他最初欲望沒有你高,但是他修的時候精進,他也就成功了,所以叫做「勤三摩地」。

  「心三摩地」就是修禪定的時候,你常要調這個心;叫它不要惛沈,也不要散亂,也不要掉舉,叫它明靜而。荒愠D苓@么善于調心的話就成功了,是這樣意思。

  「觀三摩地」的「觀」是智慧;要知道什么是壞東西、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有過失的、有罪過的、什么是有功德的、有意義的。你就能夠改善自己,使令自己沒有過失,遠離一切過失,遠離一切罪過,而常能修集善法。你能有這樣的智慧善巧地調適,你這禪定就成功了。說我只是我想要得禪定,但是你的欲望也不強,也不是很強烈,又不精進,又不善于調心,你的智慧也不夠,這是沒有希望了。所以要有欲、勤、心、觀。那個《瑜伽師地論》后邊有講,有八斷行,用這個方法才能得到禪定。這樣就能對治這個眈著睡眠的事情,就把它對治破出去了!甘敲谛挠^。為欲對治煩惱纏故,是故修此四三摩地。」

  「于修此時,若有惡作相續(xù)不斷,追悔昔時應作而不作」,不應該作的反倒作了,「是名惡作俱行」!杆娜Φ夭顒e修相,如下〈聞聲地〉釋(陵本二十九卷五頁)。」都是說得很詳細、很詳細的。

  午三、彼能障

  不曾修習正奢摩他,于奢摩他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

  這是第三科,午三、「彼能障」,彼惛沈能障礙你修三摩地,是這樣意思。

  「不曾修習正三摩地」,你常常的惛沈,那就是不能修習了,也或者過去的時候因為歡喜睡覺,就是「不曾修習正三摩地」。這「正三摩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示還有「邪三摩地」。什么叫「正三摩地」?什么叫「邪三摩地」?就是你得到了禪定以后還有愛、見、慢那就是邪三摩地。若是佛教徒修四念處的關系,能對治這個愛、見、慢,那叫正三摩地。正三摩地也是通于凡圣的,若能得了圣道那就是無漏的三摩地了!覆辉蘖曊Φ亍,就是歡喜睡覺,有的人一天要睡十二個鐘頭,你看睡那么多,那就把時間都浪費了。就是無量劫來我們也可能修過,但是今生要靜坐的時候感覺那么困難的得定,足知道前一生沒有修過;前一生若修過,今生也會容易一點。

  「不曾修習正奢摩他,于奢摩他未為純善」,說我過去已經(jīng)過去,我現(xiàn)在修!你現(xiàn)在修是好,但是你若不能對治這個惛沈,常常有惛沈的時候,你這個奢摩他也修不好。「未為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你這個奢摩他不是純善的,就是常常打瞌睡,那怎么能行?如果不打瞌睡,也不掉舉,心里面明靜而住,要止就止,要觀就觀,那就是「純善一向思惟」的奢摩他相,F(xiàn)在因為你不破除去這個惛沈,你就不是純善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是障礙你修學「純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障礙你,使令你不成功。這可見這個惛沈對于靜坐的障礙太大了。

  午四、彼緣境

  其心惛暗,于勝境界不樂攀緣。

  這是第四科「彼緣境」,彼惛沈所緣境!钙湫膼赴怠,他那個心,靜坐的時候惛沈一來了的時候,心里面惛、心里面暗,不能有所覺知!赣趧倬辰纭,勝境界就是禪定所緣的境界!覆粯放示墶梗粴g喜攀緣禪定的所緣境,你不歡喜。比如說是以喜為所緣境也好,或者是以舍為所緣境,或者以名為所緣境、名色,或者以心為所緣境,總而言之,佛菩薩所開示的所緣境都是勝境界,你不歡喜,「不樂攀緣」,你不歡喜攀緣這個境界令心明靜而住,不歡喜這樣做。你不歡喜,結果這個心干什么呢?心就去惛沈了;一惛沈,禪定就修不來了,就是被這個惛沈障礙住了。

  辰二、掉相(分二科)        巳一、征

  何等掉相?

  前面說這個「沈相」,惛沈的相貌。這底下解釋這個「掉相」,「掉相」分兩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釋」!负蔚鹊粝啵俊,是「征」。

  巳二、釋(分四科)         午一、彼增上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是貪行性。

  「謂不守根門」這以下是「釋」,分四科,第一科是「彼增上」。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廣說」,就像前面說過;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悎悟勤修觀行、不正知住,就是這四樣。這四樣也是掉舉的一種增上緣!甘秦澬行浴;但是這個「掉舉」和前面的「沈」不一樣,前面的沈是愚癡的行性,這是「貪行性」,于可愛的事情去掉舉、浮動,心里面浮動在那里攀緣妄想,妄想這可愛的這一切經(jīng)過的事情,所以是屬于「貪行性」;這掉舉是這樣。

  《披尋記》三九○頁:

  謂不守根門至是貪行性者:貪行者相,亦如〈聲聞地〉釋。(陵本二十六卷八頁)。不守根門等四,若為貪行所攝,說彼是貪行性。

  午二、彼行相

  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如前欲等。

  這第二科「彼行相」!笜凡患澎o,無厭離心」,這個掉舉的相貌,它的相貌是什么呢?不歡喜寂靜;一點聲音沒有,也沒有人同你講話,自己這時候寂靜,不歡喜!不歡喜寂靜!笩o厭離心」,對這個浮動的境界歡喜,這個吵吵鬧鬧的事情比較歡喜,若是寂靜了的時候,不歡喜。對這個流動、動亂的境界沒有厭離心。對這些障礙修行的事情應該有厭離心:「唉。∥疫@五分鐘,說些閑話,把我這五分鐘都浪費了!」心里面后悔!不要說幾個鐘頭。但是歡喜掉舉的這個人「無厭離心」,不能厭離,對這個色聲香味觸這個動亂的境界沒有厭離心,沒有厭患心!笩o巧便慧」,他也沒有智慧;這個流動、動亂,這是耽誤我們寶貴的時間,把寶貴的生命時間都浪費了,這是一個錯誤,但是他不知道這是錯誤,所以說「無巧便慧」,沒有這個巧便慧。

  我有時候有點感覺:年紀稍微輕一點的人容易有成就,靜坐也好、念佛也好、讀經(jīng)也好,他就容易有成就,年紀大了就困難,年紀大的人稍微困難。但是又不是決定;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能精進,勤以補拙,我能精進也是可以;我能夠學習智慧,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我能避免錯誤,善巧的調適,也一樣可以有成就,一樣還是有成就。所以這個地方「無巧便慧」,這個地方很重要!

  「太舉俱行」,就是浮動得太厲害,老是這個樣子!溉缜坝取挂袂懊妗赣谛挠^」,要這樣對治才可以。這地方有解釋。

  《披尋記》三九一頁:

  太舉俱行如前欲等者:此指前說欲勤心觀,故說如前欲等。修彼定時,若與掉與相應,令心騰躍喧動,是名太舉俱行。

  「太舉俱行如前欲等者:此指前說欲勤心觀,故說如前欲等。修彼定的時候,若與掉舉相應,令心騰躍喧動」,就是這個貪愛心所歡喜的境界,因為你這個貪心、愛心一現(xiàn)前,就有所愛的境界出現(xiàn),有能緣就有所緣,有所緣就有能緣,這個所緣的愛的境界,和能緣的心一相應了的時候,心就騰躍喧動。這個每一種不同的境界,都有不同的作用;你若到那個山野里面空曠的地方,也沒有什么聲音,花香鳥語,你在那里走路,你心里是什么樣子?這個不同的境界,你若到鬧市里面的境界去,人在那里吵架,你看那個境界,你心又是怎樣?心隨境轉,就是這樣意思!溉襞c掉舉相應,令心騰躍喧動,是名太舉俱行」,就是這樣意思。所以若是有巧便慧你才能避免這件事,有特別的境界使令心里面…;說我知道不對,但是偏要這樣子,那么也可以用別的辦法對治。我瞋心特別強用慈悲觀對治,愛心特別強用不凈觀對治;今天也對治、明天也對治,慢慢的這心就調伏了,心若調伏以后你修止觀才容易相應。這個地方就是「樂不寂靜,無厭離心,無巧便慧,太舉俱行如前欲等」,這是把我們不修定的人這些過失的相貌一樣一樣的說出來。

  午三、彼能障

  不曾修舉,于舉未善,唯一向修。

  這第三科「彼能障」,就是彼這個「掉」,它有這個障的作用。

  「不曾修舉」這話怎么解釋呢?就是這個修行人,他沒曾經(jīng)修學對治這個「舉」,就是這個掉動,沒能修學對治的法門來對治這個舉!赣谂e未善」,對于心里面那個掉舉沒能善加修習來對治。「唯一向修」,一直地心里面去思惟這個掉舉的事情,可以這么解釋;那么這就是「彼能障」,那么就障礙你修學三昧了。

  午四、彼緣境

  由于種種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

  這第四科「彼緣境」。「由于種種隨順掉法」,由于自己種種的原因,隨順這掉舉的情況。隨順掉舉是什么呢?親里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不思惟自己一口氣不來就死了,死了到什么地方去呢?自己沒有把握,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趕快的要準備資糧,我不要到三惡道去!我要到人間、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那么這樣子,你這么思惟道心就來了。但是我們不能這么思惟,「隨順掉法,親里尋等,動亂其心」,越思惟心里面就亂,那么這就是「彼緣境」,這個掉舉所緣境,就是緣這個親里這些事情,動亂其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