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1)

  己三、作意及所緣(分二科)        庚一、結(jié)前生后

  復(fù)次已說安立;當(dāng)知于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

  〈三摩呬多地〉,第一科「總標(biāo)」、第二科是「安立」,這兩科都已經(jīng)過去了,F(xiàn)在是第三科「作意及所緣」。

  「復(fù)次已說安立」,「總標(biāo)」和「安立」都已經(jīng)講過了,這是「結(jié)前」、結(jié)束前面的文。「當(dāng)知于此靜慮等中,作意、所緣二種差別」,這是「生后」、生起后面的文,就是「作意」和「所緣」。前面開章的地方說是「相」,這里說「所緣」;所緣就是相,相就是所緣。「當(dāng)知」此中這〈三摩呬多地〉里邊,有靜慮、有解脫、有等持、等至,這些法門里邊有「作意」、有「所緣」這兩種修行的方法的不同,這是「結(jié)前生后」。

  庚二、別釋二種(分三科)        辛一、作意差別(分二科)

  壬一、出二種(分二科)          癸一、總標(biāo)

  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

  這是第二科「別釋」這兩種,就是「七種作意」和「四十作意」,解釋這兩種。分三科,第一科是「作意差別」,又分成兩科,第一科「出二種」,先「總標(biāo)」。

  「作意差別者,謂七種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這個「作意」不是一樣的作意,「謂有七種根本的作意」,以及其余的「四十種作意」,有這么多的差別。

  我們看這《竹窗隨筆》,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上提到修行,修這禪究竟是有分別呢?是無分別?蓮池大師在那地方討論這件事。他最后的結(jié)論似乎不肯定,好像是應(yīng)該有分別,這口氣是不肯定,F(xiàn)在我們?nèi)糇x《瑜伽師地論》,就知道彌勒菩薩他說法、開示一個法門的時候,他很肯定的就這樣子,不是模模糊糊的,又是這樣子,又是那樣子,不這樣說話,明明白白的這樣講:「不思惟一切相,思惟無相」,這話說得非常的明白,使令我們?nèi)菀鬃,我們要用功修行的時候,知道是應(yīng)該這樣做、這樣做……,不是模棱的,不是那么回事。

  這里說出這個「作意」,這作意我們前面解釋過,這個前面解釋你們可能記得住,這「作意」是什么呢?就是警覺應(yīng)該生起的心理令它生起來,生起來到所緣境那里去。這有一個境界現(xiàn)起,應(yīng)該什么樣的心情去觀察這個所緣境呢?就是警覺,它有這個作用,它的作用就是警覺那個應(yīng)該生起的心情到那去應(yīng)付那個境界。就像那個守門的人,說是外邊有客人要找那一個人見面,這守門的人他就到那邊去聯(lián)絡(luò)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和外來的客人就見面了,F(xiàn)在這作意心所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警覺應(yīng)起的心所,到所緣境那里去,這么意思,F(xiàn)在修行的時候,我們修行戒、定、慧的時候也是這樣子;你這個時候應(yīng)該修不凈觀,修不凈觀的時候也是各式各樣的觀察,也是警覺應(yīng)起的心所到所緣境那里去;你修無我觀、修無常觀都是應(yīng)該生起的那個心所,先有一個警覺的作用使令它生起,那個叫做「作意」。這樣說,用功修行的時候這作意心所很忙!它還不斷地讓你生起這個如理作意、生起那個如理作意,那就叫做「作意」。

  這里說出來七種的「根本作意」,這七種,你修世間禪也要這七種作意;你修出世間的禪、各式各樣的法門也不能夠離開這七種作意的,所以它是「根本」的作意。「及余四十作意」,還有這么多的作意。

  這是「總標(biāo)」。底下「別辨」分兩科,第一科是「七種作意」。

  癸二、別辨(分二科)        子一、七種作意

  云何七種作意?謂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披尋記》三八一頁:

  云何七種作意等者:此中作意一一差別,聲聞地中廣辯其相(陵本三十三卷二頁)。

  這七種作意我們在前面的文提過!杜麑び洝飞险f:「此中作意一一差別,聲聞地中廣辯其相(陵本三十三卷二頁)」在那里「廣辯」這七種作意的相貌,所以這里也就不要講。

  子二、四十作意(分三科)        丑一、征

  云何四十作意?

  前邊說「七種作意」,這底下說「四十作意」。「四十作意」,丑一「征」。

  怎么叫做四十個作意?這是問。第二科是「列」,把它列出來。

  丑二、列(分十五科)        寅一、約三慧辨

  謂緣法作意、緣義作意。

  這「列」里面分十五科;四十個作意分十五科列出來,第一科是「約三慧辨」;「三慧」就是聞、思、修三慧。

  這第一科「緣法作意」和「緣義作意」。我們前面也是講過了,這個「法」就是能詮顯義的叫做「法」,法所詮顯的就是「義」;這一個能詮、一個所詮,能詮名之為「法」,所詮名之為「義」。這個法和義是聞思修三慧所緣的,聞所成慧也是學(xué)習(xí)這個法和義的;思慧,思惟什么?還是思惟法和義;修慧,也是修這個法和義,不能離開了法和義另外有聞思修智慧的,所以說法和義就是聞思修的意思。這是標(biāo)這第一段。

  寅二、約四念住辨

  緣身作意、緣受作意、緣心作意、緣法作意。

  第二科是「四念住辨」,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四念住」,來辨別這個作意。

  寅三、約假實辨

  勝解作意、真實作意。

  第三科是「勝解作意、真實作意」,這是「約假實辨」;這個「勝解作意」是假、「真實作意」是實,有假實的不同。這只是標(biāo),下面才有解釋。

  寅四、約學(xué)等辨

  有學(xué)作意、無學(xué)作意、非學(xué)非無學(xué)作意。

  這是第四科「約學(xué)等辨」。有學(xué)也是圣人,無學(xué)也是圣人,非學(xué)非無學(xué)是凡夫,這個凡夫和圣人都有作意,但是各是不一樣。

  寅五、約遍知等辨

  遍知作意、正斷作意、已斷作意。

  這是第五科是「約遍知等辨」!副橹挂磺兴,應(yīng)該是偏重于苦集滅道四諦中的「苦諦」。「正斷」就是斷「集諦」了。「已斷作意」,是斷了煩惱,斷惑證真之后的情況,分這么三個差別。

  寅六、約四所緣辨

  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事邊際所緣作意、所作成辦所緣作意。

  這底下第六科「約四所緣辨」;這個所緣境有四種不同。一發(fā)心解脫欲、出離欲,或者修世間的禪、或者修出世間的圣道,都有這四種所緣境:一個是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事邊際所緣作意、所作成辦所緣作意,分這四種不同。這是第六科,底下第七科。

  寅七、約修止觀

  勝解思擇作意、寂靜作意。

  第七科是「約修止觀辨」。這個「勝解思擇作意」就觀,「寂靜作意」就是止。

  寅八、約一分修等辨

  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

  這是第八科「約一分修等辨」。「一分」就是止和觀其中的一分,或者是止的一分,或者是觀的一分;「具分」就是又有止、又有觀,叫「具分修作意」。

  寅九、約加行辨

  無間作意、殷重作意。

  這是第九科「約加行辨」。就是未得圣道而修行的時候,你要學(xué)習(xí)這兩種作意:一個無間作意、一個殷重作意,這是第九科。

  寅十、約斷煩惱辨

  隨順作意、對治作意。

  這是第十科「約斷煩惱辨」。這個「隨順作意」和「對治作意」是斷煩惱的。

  寅十一、約數(shù)習(xí)方便辨

  順清凈作意、順觀察作意。

  這是「數(shù)習(xí)方便」。

  寅十二、約修漸次辨

  力勵運轉(zhuǎn)作意、有間運轉(zhuǎn)作意、有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自然運轉(zhuǎn)作意。

  第十二科是「約修漸次辨」!噶钸\轉(zhuǎn)作意、有間運轉(zhuǎn)作意、有功用運轉(zhuǎn)作意、自然運轉(zhuǎn)作意」這是第十二科。

  寅十三、約止觀二品辨

  思擇作意、內(nèi)攝作意。

  這第十三科「約止觀二品辨」!杆紦褡饕、內(nèi)攝作意」這是「約止觀二品辨」。

  寅十四、約無學(xué)果辨

  凈障作意、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

  第十四科「約無學(xué)果辨」!竷粽献饕、依止成辦所行清凈作意」。

  寅十五、約補特伽羅辨

  他所建立作意、內(nèi)增上取作意、廣大作意、遍行作意。

  第十五科約「他所建立作意、內(nèi)增上取作意、廣大作意、遍行作意」。

  前面是列出來,「四十作意」分十五科。底下第三科才解釋這四十個作意,解釋四十個作意的時候分三十一科。寅一是「緣法作意」,寅二是「緣義作意」,就是三慧。

  丑三、釋(分三十一科)        寅一、緣法作意

  緣法作意者:謂聞所成慧相應(yīng)作意。

  寅二、緣義作意

  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相應(yīng)作意。

  法和義;有法也就有義,有義也當(dāng)然是有法。但是在文上面把它分開了,聞慧是「緣法作意」;這「緣義作意」是思慧和修慧,這樣分開。分開的原因應(yīng)該是說,在初開始聽聞佛法,也就是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對聞這一方面、對于法這一方面;能詮義的法這一方面,用的心力特別多;不是沒有義,也一定要去注意所詮義的,但是偏重于法的,不能離開了文句而去思惟義的,沒這個能力。所以對文句是用心用得特別多了,所以是緣文句的法,這一方面的作意叫做「聞所成慧相應(yīng)作意」。

  所有的佛教徒都應(yīng)該一樣,就是來到佛法里邊來,學(xué)習(xí)佛法的次第,「我應(yīng)該先從那里開始?」就是學(xué)習(xí)了多少年,也還是搞不清楚。可是這《瑜伽師地論》里邊,它時時地給我們一個次第,就是從聞慧開始,「聞所成慧相應(yīng)作意」;「相應(yīng)作意」就是你要注意這個法,這個文字的佛法要注意,不能夠離開了文字單獨的去觀第一義諦,沒有這種本事、沒有這個能力的。而注重文字的佛法,在開始學(xué)習(xí)就是對了,就是應(yīng)該這樣才對。

  「緣義作意者,謂思修所成慧」,這個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是「緣義作意」;其時也是有法的。沒有名句的時候,這個「義」怎么能顯示出來呢?是不能顯的,「非離彼能詮,智于所詮轉(zhuǎn)」,這這很明顯的是說:沒有能詮的文句,這個所詮的義是不知道的。所以思慧和修慧它去修這個「義」的作意的時候,一定還是要有法的、有文句的,但是它是偏重于義的。偏重于義,所以就是「緣義作意」是屬于思慧和修慧。

  不過是在我們的習(xí)慣,經(jīng)過文字的佛法的學(xué)習(xí)的習(xí)慣上來講,看這個思慧是比較容易明白,修慧就是難了;修慧就是禪定,在禪定里面觀諸法實相。有的經(jīng)論上就說,它能夠離開了文句而去思惟義,這是不可思議;因為沒有能詮的文句,法是不可得的。「名事互為客,其性應(yīng)尋思」,沒有能詮的文是沒有法可得。那么這個修慧能離開文,它去觀法實相,這事情是不可思議,但是在下文還是有解釋的。

  「緣義作意者,謂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就是這么一個次第,這個相應(yīng)作意就是緣義的作意。

  寅三、緣身受心法作義

  緣身受心法作意者:謂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

  這是第三科,緣身受心法的作意!钢^修念住者」,「謂」這個感覺到生死是苦的這個人,他想要解脫苦、想要得圣道,他就要修這個四念住。修四念住「如理思惟身等作意」,就是如佛所開示的法所顯示的道理、法所顯示的義,去思惟這個身受心法,那個作意就叫做「身受心法作意」,這是這個作意。這個身受心法作意,廣分別在下〈聲聞地〉(陵本二十八卷十六頁)在那里有解釋,這里也就不多說了。

  寅四、勝解作意

  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于諸事相增益作意。

  「勝解作意」前面就是那假實作意,「勝解」就是那個假作意。究竟什么意思呢?謂修靜慮的人,就是修禪的人「隨其所欲,于諸事相增益作意」,「隨其所欲」也就是隨他心里歡喜的,他所歡喜的他愿意怎么樣修禪;若是佛教徒,當(dāng)然是由佛說的很多種修禪的方法,其中你歡喜那一個方法,那么依據(jù)佛所說的那個方法,也是你所歡喜的,你就「于諸事相增益作意」,對于那個所緣境,你就各式各樣的依法去分別思惟觀察,那叫做「增益作意」!冈鲆妗褂幸粋什么事情呢?就是原來沒有這么回事,你增加的,增加的一種作意,這是一個意思。原來是很少的,你現(xiàn)在分別得很多,也叫做增益作意。就是這樣意思。下面《披尋記》上有解釋。

  寅五、真實作意

  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

  這個「真實作意」怎么講呢?「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這個自相和共相;這個「自」,就是每一法本身不同于他法的相貌,也就是別相;唯獨此法有此相,其它法是沒有的。比如色受想行識,「識」是了別相,那地水火風(fēng)它就沒有了別相;「受」是領(lǐng)納相;「色」是變礙為相,那么這就是它的「自相」。這個「共相」呢,就是一切色法也好、心法也好有共同的相貌,那就是無常、無我、畢竟空了;色法也好、心法也好都有這種相,那么這就是共同的相貌。那么這個「真實作意」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修禪的這個人他以「自相」去思惟諸法,以「共相」去思惟諸法;譬如說以色受想行識為所緣境,去觀察它的自相,也觀察它的共相,或者觀察它的真如相。

  「真如相」這個「如」,諸法「如」就是諸法空,空上面加個「真」、這個「真」是贊嘆的意思,贊嘆那個「如」是真實的、是最好的,它不是虛假的。要是你能見諸法如,這一切因緣生法是如幻如化、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就是對世俗諦說第一義諦是真;這也表示我們修行人是從世俗諦到第一義諦去。修行人你將來到哪里去?「你將來到哪里去?」這話說的還不太好,就是你現(xiàn)在到什么地方去?「現(xiàn)在到什么地方去?」,倒不是說你這身體到什么地方去,是說你的心,你的心到什么地方去?若是我們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那你一直地在世俗諦這個虛妄相上活動,別的地方都不去,就在這虛妄相上活動。虛妄相上活動,這個地方有土匪;這地方有土匪,你在這地方活動就有很多苦惱,F(xiàn)在告訴我們「如」,真如那地方是最安全的,說是你到那里去,那么意思。這個「真」就是有一個指導(dǎo)的意思,告訴你這地方都是假的,那個才是真的,那么意思。所以以「真如相」去思惟諸法,思惟一切法「如」;「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無所住」就是「如」,就是用這樣的「如」去思惟諸法作意。

  這樣子以自相作意也好,用共相作意也好,真如作意也好,這都是「如理思惟諸法作意」,那么這就是真實的作意。其他的作意呢,都不是真實的;其他的作意在修學(xué)禪的這方面也都有作用,但是不能斷煩惱。唯有這個共相作意、真如作意能斷煩惱,能使令你見到真理,所以這個名之為「真實作意」。可是我們凡夫修行的時候還有問題,那個問題怎么辦呢?就是要用勝解作意來解決,勝解作意解決了一些問題以后,你再修真實作意就成功了,是這么意思。譬如說這個修不凈觀,修不凈觀這就是勝解作意,勝解作意實在是假的;你說它是假的,但是它可有作用,能令你的很強的、很不容易除掉的愛煩惱得到對治,能夠消滅這個愛煩惱,不然你不用這個勝解作意是不行的,所以這是假想觀,假想觀可是有作用,所以雖然不是真實作意,你還是得要學(xué)習(xí)的。那么修了這個勝解作意以后,然后再修這真如作意,這件事就成功了。

  《披尋記》三八二頁:

  勝解作意等者:由所知事同分影像現(xiàn)前,如現(xiàn)領(lǐng)受勝解而轉(zhuǎn),是故說名勝解作意。即此作意由有分別非真實故,名增益相。

  「勝解作意等者:由所知事同分影像現(xiàn)前,如現(xiàn)領(lǐng)受勝解而轉(zhuǎn)」,這句話還有點事情。這個「所知事」,譬如說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是「所知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都是所知事,所知的一切因緣事。「同分影像現(xiàn)前」,這個文下邊有解釋,但是這句話還是有意思的。這是「同分影像現(xiàn)前」,「同分」就是我們學(xué)靜坐修止觀的時候,要把所緣境現(xiàn)出來,要把所緣境在心里現(xiàn)出來,這個所緣境和那個色受想行識是相同的、是無差別的;相同而又不同,什么呢?是影像,是那個色受想行識的影像而已。我們心里面現(xiàn)出的所緣境是那件事的影像,那么意思;它不是就是那件事。譬如說我心里面想念我的朋友,想念我的朋友,很快的一下子我這個朋友的相貌就在我心里面現(xiàn)出來了,但是現(xiàn)出這個像是你的朋友嗎?不是的,不是。但是不是也不對,是「同分影像」,和那個朋友是一樣;但是是他的影像而已,不就是那個人,這叫「同分影像」。這個影像現(xiàn)在你的心的前面,這叫做「所知事同分影像現(xiàn)前」。

  「如所領(lǐng)受勝解而轉(zhuǎn)」,就是你心里面把那影像現(xiàn)出來了,也就是你心里面領(lǐng)受了;這個「領(lǐng)受」這件事也是很妙,這個字。譬如說我現(xiàn)出個怨家的影像現(xiàn)出來,我不高興;不高興、但是你能現(xiàn),還是你領(lǐng)受了。說我不高興我就把它排遣,我不現(xiàn);那你要有道力,你要有點道力才行,不然的話你辦不到,你還是會把這怨家的相貌現(xiàn)出來,所以叫做「領(lǐng)受」,F(xiàn)在不管你,不分別這件事;就說是你修止觀的時候,你這個同分影像現(xiàn)前的時候,也就是你心里面領(lǐng)受那個影像了!溉缢宫F(xiàn)前,如你「領(lǐng)受」的那個境界,你能「勝解而轉(zhuǎn)」,你有力量地去觀察思惟它。觀察它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或者是不凈的、是苦,這樣子「勝解而轉(zhuǎn)」要有力量,這個觀察的智慧要有力量,那么叫做「轉(zhuǎn)」;「轉(zhuǎn)」是活動的意思。

  「是故說名勝解作意」,「勝解作意」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當(dāng)然是在定里面,這就表示是在禪定里面。我們初學(xué)習(xí)的時候沒有禪定,心里面力量不夠,只是憑這個與生俱來的、也是天天吃飯長養(yǎng)的這個記憶力;我讀這部經(jīng)論把這段文記下來了,記下來了心里面去思惟觀察,那也可以說是「同分影像現(xiàn)前,如現(xiàn)領(lǐng)受而轉(zhuǎn)」,但是「勝解」不夠。你也可以這樣觀察苦、空、無常、無我,但是不能說「勝解」,這個力量不夠。所以要不斷的修奢摩陀,修奢摩陀就是能加強你的觀的力量,那時候就叫做「勝解」。其次,學(xué)習(xí)的時候要認真的學(xué)習(xí),馬馬虎虎的不行;你認真的學(xué)習(xí),對那段文的要義能掌握到,也可以名之為「少分勝解」。你要不斷的去思惟,不斷的修止觀,慢慢的奢摩陀有了力量了,這時候這個能觀察的智慧就名之為勝解,就是有力量了。有力量的意思就是什么呢?其他的障礙的因緣不能夠扭轉(zhuǎn)你,不能扭轉(zhuǎn)。

  譬如說是你心里面打妄想的時候,別人在那里敲鑼打鼓你都不知道,你還能照常的打妄想,這可以名之為「勝解」!若是我們靜坐的時候,心里面修無常、無我觀,別人從旁邊走過:你打我閑岔!只是從旁邊走過帶了小小一點聲音:你打我閑岔!這表示什么?你沒有勝解!你若有「勝解」,我不知道!他從我旁邊走過,我不知道。他在那邊吵我都不知道,這表示你有勝解,就這么回事情,這就是「勝解」。

  「由所知事同分影像現(xiàn)前,如現(xiàn)領(lǐng)受勝解而轉(zhuǎn)」,這個連欲界定都夠不上,未到地定好一點,要到初禪以上才可以名之為「勝解」。初禪的時候就是別人怎么吵你都不知道,你在那里一坐,你心里面正念一提起,一入定,別人什么事不能打你閑岔的。就是去敲鼓也不能出定,不要說敲引磬,敲引磬也不能出定的,為什么?因為他沒聽到。你入初禪以上,這耳根、耳識休息了,前五識都不動了。前五識不動,耳識不動,你有聲音他沒聽見。不過《成實論》上也有一點不同的解釋。

  所以「如現(xiàn)領(lǐng)受勝解而轉(zhuǎn),是故說名勝解作意」,說「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于諸事相增益作意」,這樣意思。這以下說明「勝解作意」,「即此作意由有分別非真實故,名增益相」,就是這個作意「由有分別」,因為諸法真實相是無分別的,但是「勝解作意」這個時候還是有分別。有分別所以這不是真實作意,所以叫做「增益相」。不過這樣講就是很深了,就是觀一切法空、修真如理觀,心里還是分別呀!你還是得要分別,那都還算是「勝解作意」!赣捎蟹謩e,非真實故」,那若是得到你成功了,得無生法了,那根本無分別智現(xiàn)前了,那叫做「真實作意」,那就不是勝解作意,超越了勝解的境界、超過了。這么講就深刻一點,如果不要講那么深,也是可以,后面文很多很多的解釋。

  寅六、有學(xué)等作意(分二科)   卯一、舉有學(xué)作意(分三科)   辰一、標(biāo)

  有學(xué)作意,略有二種。

  這是第六科「有學(xué)等作意」分二科,第一科「舉有學(xué)作意」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

  「有學(xué)作意」,就是已經(jīng)得悟圣道、得證圣道的圣人,他在用功修行的時候,也是要動念頭,也是心里面有分別的;有兩種,「略有二種」。這是「標(biāo)」,底下是「列」。

  辰二、列

  一者,自性。二,在相續(xù)。

  有學(xué)作意有兩種:一者,自性作意;二者,在相續(xù)的作意。這是「列」。

  第三科解釋,先解釋「自性作意」。

  辰三、釋(分二科)          巳一、自性

  自性者:謂有學(xué)無漏作意。

  這個入圣道的圣人,他內(nèi)心里面修這無漏的作意。觀察這苦、空、無常、無我的這種觀察,這叫做「自性作意」;這是他的「自性」。就是他那無漏的心性、無漏的智慧,在觀色受想行識的時候,如病、如癰、如刺、無常、苦、空、無我,這樣觀察。

  巳二、在相續(xù)

  在相續(xù)者:謂有學(xué)一切善作意。

  第二個作意,第二個「在相續(xù)者」!钢^有學(xué)一切善作意」,這個「相續(xù)」就是色受想行識,那么這個「作意」是什么呢?就是那有學(xué)的那個圣人「一切的作意」,就是他的無漏作意也好,他的有漏作意也好,都名之為「在相續(xù)者」。那個「自性」單獨指他那個最尊貴的「無漏作意」;這底下「一切善作意」,因為這個有學(xué)的圣人他的煩惱沒有斷盡,還有一些煩惱在;這煩惱的存在有的時候就會動,所以不全是無漏的。但是圣人他不會作惡事,所以都還是屬于「善」。就算是他徒弟不聽話,他不高興了,但是那不高興還是好意的,所以還是善;說「有學(xué)一切善作意」。

  這是「有學(xué)作意」有這么兩種。第二種「例無學(xué)作意」。

  卯二、例無學(xué)作意

  如有學(xué)作意,當(dāng)知無學(xué)作意二種亦爾。

  「無學(xué)」當(dāng)然指阿羅漢果以上;這個阿羅漢、辟支佛和佛。前面「有學(xué)作意」有這么兩種,「當(dāng)知」道那個「無學(xué)」的圣人內(nèi)心的作意也是有這兩種!敢酄枴,也是有這兩種。當(dāng)然「無學(xué)」應(yīng)該是無漏的,沒有有漏的。

  寅七、非學(xué)非無學(xué)作意

  非學(xué)非無學(xué)作意者:謂一切世間作意。

  「非學(xué)非無學(xué)作意者」是第七!阜菍W(xué)」,也不是初學(xué)、也不是那個無學(xué)的作意,那是什么?「謂一切世間作意」,就是一切凡夫內(nèi)心的妄想分別這一切的作意。這個作意也應(yīng)該包括初發(fā)心的佛教徒,就是外凡和內(nèi)凡這兩種人的作意在里邊。

  寅八、遍知作意

  遍知作意者:謂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

  這以下第八科「遍知作意」!副橹饕狻故鞘裁茨兀俊钢^由此故遍知所緣,而不斷惑」。「遍知作意」,這還是用功修行的人,這個「遍知作意」。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或者在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學(xué)習(xí)苦集滅道、乃至三十七道品、乃至六波羅蜜、乃至到各式各樣的法門;他這個心里邊都能知道、都能認識到!副橹饕狻梗郎芟胄凶R是苦,或者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是《華嚴經(jīng)》、這是《法華經(jīng)》、這是《般若經(jīng)》,「遍知作意」!钢^由此故遍知所緣」,他心里面其他的難念沒有動,還都是處于正念的境界,「遍知」!付粩嗷蟆,但是不能斷煩惱;雖然是「遍知」但是不能斷煩惱,沒有個力量。這個「遍知作意」,還是開始修行了的人能有「正念」,在觀察所緣境。但是還是不能斷煩惱的,這力量不夠。斷煩惱,要什么樣的情形斷煩惱呢?能見到真如理才能斷煩惱,不然是不能的。

  這第九科是「正斷作意」。

  寅九、正斷作意

  正斷作意者:謂由此故,俱作二事。

  這「正斷作意」就是他能斷煩惱了,這樣的作意是能斷煩惱了!钢^由此故」,由此正斷作意故,能「俱作」兩種事情。

  《披尋記》三八二頁:

  謂由此故俱作二事者:謂能遍知所緣及與斷惑,是名俱作二事。

  「謂由此故俱作二事者:謂能遍知所緣,」這是一事。「及與斷惑」,又是一事,能作這兩種事?梢娗懊孢@「遍知作意」是什么呢?就是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的那一些活動,就是遠方便,得悟圣道的遠方便或者是遠加行,是這么一種情況,這么一個程度。這個「正斷作意」,應(yīng)該包括近加行,接近得悟圣道的時候那個努力的修行境界。正斷煩惱了的時候那就是無間道,是這樣意思!刚龜嘧饕猓褐^由此故,俱作二事」。

  寅十、已斷作意

  已斷作意者:謂斷煩惱后所有作意。

  這是第十科「已斷作意」,就是你能這樣用功修行,已經(jīng)把煩惱斷掉了,這時候內(nèi)心的作意!钢^斷煩惱后所有作意」,你這個一念相應(yīng)慧見到諸法實相了,這個煩惱就斷了。斷了以后的所有的作意,那么就是「后得智」,「后得智」的「觀」的力量。「后得智」它也能夠觀一切法;但是由「根本智」的力量,「后得智」不顛倒。但是初果、二果、三果,沒到無學(xué)的時候,有的時候也有失念的時候。

  寅十一、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

  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

  這是第十一科「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這前面標(biāo)的時候,「標(biāo)」到這里面解釋。

  「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钢^由此故」,就是這個修行人,有此「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所以他能「修緣分別體境」;緣這個「分別體境」的時候有「修」的作用;這個「修」表示有強大的力量,能斷煩惱的意思。這個就是「毗缽舍那」。

  「毗缽舍那」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正憶念,就是觀察。觀察就是「有分別」;這個「有分別」,「分別」就是「影像」:你心一動,你心一做如是分別,就有如是的影像。你有貪心的時候就有貪的相貌出來,你有瞋的分別有瞋的相貌出來;你修止觀時,心里面修不凈觀也好、修無我觀也好,只要心里面一動就有像,就是有所緣境有相貌的,所以叫作「緣分別體境」。

  其實說起來,你心里面修止觀的時候,這個「所緣境」從那里來?是你心變現(xiàn)的;不是真有那個境界。所以我心里面現(xiàn)出來白骨,這白骨是什么?就是心里的「分別」,你的分別變現(xiàn)出來一個影像就是,另外哪有白骨呢?另外沒有。≌f我心里面觀佛相,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實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只是心里面現(xiàn)出一個影像嘛!是名為「心佛」。說「即心是佛」就是這么回事!說是你觀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看得很分明、放大光明;那是怎么回事?「即心是佛」!應(yīng)該是這么回事!「即心是佛,是心是佛」。若這樣講,也可以說「是心非佛」也可以這樣講,是不是?

  我又想起來印順老法師,印順老法師好像在一個錄影帶里邊,那個主持人請印老法師說一段話。把錄影帶放出來了,我就聽不懂印老在說什么話。我聽不懂,我就請一個居士他聽得懂,他記起來了。其中我看見有一句話「禪宗不是講道理的!」這句話,我說這句話說得好!誰是講道理的呢?是在學(xué)習(xí)的時候才講道理,修行的時候不是講道理的;這句話、我很感覺到歡喜。所以我們?nèi)粝雽W(xué)習(xí)佛法,從經(jīng)論上學(xué)習(xí)。而不是跟禪師學(xué)習(xí),禪師他不會講道理的。那一天是誰提出個問題,說「坐破七個蒲團」,是表示破第七識的我?這地方有問題!禪師是修「無我觀」嗎?是嗎?修無我觀的嗎?你修「無我觀」要打你香板了!和你說。不是的呀!禪師修「無我觀」?是學(xué)教的法師要修「止觀」才是修「無我觀」的;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的法師他不會修無我觀。所以你若說禪師修無我觀,坐破七個蒲團表示破第七識我執(zhí),這是你的一廂情愿!禪師他不修無我觀的。你看臨濟禪師的語錄,對于這個經(jīng)論那話說得很不好聽,很輕視經(jīng)教。當(dāng)然他可以另外有個高尚的意思;但是后來的人去讀這個語錄多數(shù)是不能高、領(lǐng)會不到那個高尚的意思,就是一般的虛妄分別了!

  所以那些在金山高旻寺住過一個時期,參過禪以后看見學(xué)教的:「你嘴巴皮,有什么用!」就是這口氣。但是我在想:嘴巴皮也是很難得!也是很難得!在今天你看看我們中國佛教,我到那廟上看,只是那些人來燒燒香、磕磕頭就走了。有嘴巴皮嗎?嘴巴皮都沒有!你對他宣布:「我下午兩點鐘,講什么是佛」,有的人可能還歡喜聽吧?也不見到,看不見!就是看見放焰口、打水陸,天天打、標(biāo)出來什么…說出來很多很多。只看見這個,也不是不對!也是對!但是你不宣傳佛法,佛法怎么樣能住持下去呢?社會上一般的政治團體也好,或者作生意也好,都重視宣傳;你不宣傳你能賺到錢嗎?何況佛法,若不宣傳能行?所以嘴巴皮也很重要!顧然是沒有品德也不行,沒有修行也是不行。阿彌陀佛!

  這個「已斷作意者」,我是講到這里?「謂斷煩惱后所有作意」!赣蟹謩e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就是你有這個「所緣境」,當(dāng)然這「所緣境」也還是佛所說過的「所緣境」;初開始用功的修行人你不可以自做聰明,就是佛怎么說、怎么做;要依教奉行!佛說用什么做所緣境,他也不是說一種,有很多種,你可以自由的選擇一種;這能觀的智慧也是各式各樣的,你也可以從中選一種。你不可以自己,「我想出一個辦法來」,這是不可以,不可以這樣子。

  說「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緣分別體境」這個「境」就是「所緣境」,這個「所緣境」是什么?是你的分別心。這個「白骨觀」,白骨觀根本沒有嘛!是你看那個白骨,心里面想出個白骨。所以那「所緣境」是以心為體的,不是另外的。說觀佛相,剛才說「是心是佛」,那個佛是你的心的分別,另外那有佛呢?是這樣意思。說「即心是佛」也可以這樣講,當(dāng)然另外也有其他的意思。

  所以這個「緣分別體境」,那個境是以你心為體的。所以「境」就是「體」,「體」就是你的「心」;所以分別體、分別境。這個「緣」還是你的心,你能緣的心緣你所分別的體境,所分別的體境還是你心變現(xiàn)的。你這樣緣就叫做「修」,「修緣分別體境」。這樣子觀察去就叫作「毗婆舍那」,這個就叫做「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是這么意思。

  寅十二、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

  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者: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奢摩他。

  這第十二科。「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怎么講呢?「謂由此故,修緣分別體境奢摩他」,其實和前面那個一樣,這個所緣境無差別。那個「有分別影像所緣作意」,和那「無分別影像所緣作意」,這個「所緣境」是無差別的。但是「奢摩他」就是安住在這個所緣境,心里面不動就叫「奢摩他」。如果你在里面觀察是不凈的、觀察是苦、是空、是無我,那就叫作「毗婆舍那」了,這么意思。

  自己內(nèi)心里面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所緣境,然后在這所緣境上觀,在這個所緣境上奢摩他,就是這么意思!幾時所緣境沒有了,能觀察的止觀也不可得了,你就得無生法忍了,那么回事。佛施設(shè)出來的法門是這樣辦法;施設(shè)這個法門,先給你制造一個「增益」,用這個字。原來我們凡夫沒有這些事情,要給你創(chuàng)造一個「所緣境」,創(chuàng)造這些如理作意的分別心,叫你用這個如理作意的分別心在這所緣境上去止、去觀。然后又把這「止」和「觀」,能緣、所緣都沒有了就成功了。這修行原來是這樣子的,原來是這么一回事。真實是離了一切的能緣所緣,入于「無分別」境界的時候,就是得無生法忍,原來是這么回事。所以這「止」和「觀」,是佛安排的方便,也就是一個橋,從這橋過到彼岸去,原來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三八二頁:

  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及奢摩他者:所知事同分影像為所緣境,名緣分別體境,自心分別之所起故。若于此境取相而轉(zhuǎn)有分別故,名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即于此境不取觀相無分別故,名緣分別體境奢摩他。

  「修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及奢摩他者:所知事同分影像為所緣境」,有分別影像所緣境。這個「所知事同分影像為所緣境,名緣分別境體」,這個「緣分別境體」就是「所知事同分影像為所緣境」,這兩個名詞是一回事。「自心分別之所起故」,這解釋這個「分別體」。這個所緣境的體是什么呢?是你自心「分別」所現(xiàn)起的;你心里不分別那有這回事呢?你心里面現(xiàn)出來一個白骨,這是自己分別心現(xiàn)的嘛!你心里不分別立刻沒有了。那么其他的一切法,亦復(fù)如是。

  所以禪宗有一個公案,說一個修行人,他一靜坐一靜下來的時候,在他的腿上有一個貓坐在那里;天天他一靜下來,那就坐在那里。后來他就向同參講這件事,同參說:「你用一個錐子錐它,看怎么樣?」他真就這樣做了,一下子,扎到自己大腿。其實那有那么回事情呢?都是心的分別嘛!

  所以從唯識上;你不學(xué)去靜坐修行,就是有很多問題。若是學(xué)習(xí)這些佛經(jīng)論的道理的時候,不要說是學(xué)《瑜伽師地論》告訴你唯心所現(xiàn),你學(xué)《大智度論》也是一樣的,也是一樣沒這回事情的!當(dāng)然你不學(xué)就不知道,不知道就會有這些顛倒的事情,就是顛倒迷惑。】偢杏X真的。∷嬖V我就要得無生法忍了。≡谶@坐著,說有人同我說話,說你明天就得無生法忍了。∧憧茨挠羞@種事情?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嘛!但是就認為是真的,等到第二天也沒有得無生法忍。所以知道佛菩薩大慈大悲,告訴我們都是假的呀!有人同你說話,哪有那么回事情?你自己同你自己說話嘛,另外哪有人同你說話?所以這句話說得好:「自心分別之所起故」,就是這么回事!說我看見光明了,我看見佛來了,都是自心所現(xiàn),沒那么回事。

  「若于此境取相而轉(zhuǎn)有分別故,名緣分別體境毗缽舍那」,就是這么回事,這「毗婆舍那」!讣从诖司巢蝗∠嘤^,無分別故」,這個境還在,但是不取相而觀、不觀,不做種種觀察;你無分別住這個時候,叫「緣分別體境奢摩他」,你不做觀,緣這個所緣境無分別住,這就叫做「奢摩他」。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