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6)
地四、一切種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
這是第四科一切種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冈坪纹兴_一切種忍?」怎么叫做一切菩薩種忍呢?下面第二科標。
玄二、標
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應(yīng)該知道此忍有六種、有七種的不同,加起來就是十三種。這是標。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釋六種,先征。
玄三、釋(分二科)
黃一、六種(分二科)
宇一、征
云何六種?
宇二、釋(分六科)
宙一、由怖畏
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
這先解釋,解釋里面分六科,先解釋:由怖畏。
「謂諸菩薩」,就是這么多的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他明白明白如果若是不忍辱的話,將來會有不可愛的果報,會給你苦惱的。「由怖畏故」,因為害怕有苦惱的果報,所以勤修行忍,精進的修行忍辱而不發(fā)脾氣。
下面《披尋記》p1426的解釋:
「了知不忍非愛異熟者:謂知不忍為因」,菩薩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我現(xiàn)在若是不忍,這就是一個得果之因,「當受非愛異熟果故」,我造了這個不忍的因,將來我就會受苦惱的果報!溉缜耙颜f」,像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隨順轉(zhuǎn)者,便為于己自作非愛」,前面文說:我「若是于此大苦因法」,就是忿怒、瞋恨,隨順瞋心去活動的話,「便為于己自作非愛」,就是給我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不可愛的果報,「便為于己自生結(jié)縛」,自己給自己造成了一個系縛,「便為于己自興怨害」,自己給自己造成一個怨家來傷害自己。「其義應(yīng)知」,這是六種忍里面的第一種忍。
宙二、由親善
于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
這是第二種:由親善。「于諸有情,有哀憐心」,這個菩薩對于諸有情,有哀憐心、憐愍他們的心情,就是有情作惡的時候,菩薩對他生哀憐心;「有悲愍心」,有情受到很多的苦惱的時候,菩薩對他有悲愍心;「有親愛心」,這個于諸有情能夠不作惡事,能廣修善法,能修學圣道,將來能夠得到圣道果,這樣呢,菩薩對他有親愛心!赣捎H善故,勤修行忍」,由于菩薩于諸有情有這么多的親善意,「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這都是親善的心情,那么這樣的有情對他有什么不饒益事,他能勤修行忍。
宙三、由欲樂
于其無上正等菩提猛利欲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
這是第三:由欲樂。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對于他自己將來能得一切種智這件事,「猛利欲樂」,就是有強大的意愿,事在必得。「為圓滿忍波羅蜜多」,怎么樣才能得無上菩提呢?就是要成就忍波羅蜜,要圓滿地成就忍波羅蜜,你無上菩提就成就了。由是因緣勤行忍。
宙四、由法受
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yīng)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
這下面第四科:由法受。如世尊這樣子開示我們:「夫出家者」,這出離了煩惱家,來到僧團生活的人,「具忍辱力」,他是應(yīng)該具足忍辱的力量,他應(yīng)該有忍辱的智慧,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出家人。「由是因緣,不應(yīng)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于你出家,就是要準備有忍辱力,所以你不應(yīng)該出家受具足戒之后,「而行不忍」,我不忍受,有不如意的事情,我不忍受!赣煞ㄊ芄,勤修行忍」,由于你出了家,修學圣道,這個圣道法他就是要忍辱的,所以你就應(yīng)該勤修行忍。
看這《披尋記》p1427:
「由法受故者:謂受具足戒時,自發(fā)期心」,這個論文上的文,「由法受故者」,這句話怎么講呢?「謂受具足戒」的時候,出了家以后受了具足戒。受具足戒的時候,「自發(fā)期心」,自己就建立了一個愿。這個「發(fā)期心」就是「愿」。自己建立了一個愿望。就是你原來是在家,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思想,現(xiàn)在出家這個身份不同了,思想也不同了,有不同的意愿。什么不同的愿呢?「于律儀戒堪忍領(lǐng)受」,就是出了家以后要受戒,受戒的時候,佛制立應(yīng)該這樣、應(yīng)該這樣,不應(yīng)該這樣、不應(yīng)這樣……,你一定要接受這件事,「于律儀戒堪忍領(lǐng)受」,你有堪能性有這個能力來領(lǐng)受這樣的戒法。當然這都是順于修學的事情,和凡夫原來的那種習慣是相違反的,所以出了家受了具足戒是不習慣的,不習慣呢,能夠領(lǐng)受!赣墒且蚓墸谧韵嗬m(xù)律儀隨轉(zhuǎn),是名法受」,就是由于你有這樣的愿,你「于自相續(xù)」,于你自己的生命接受了律儀,出家的律儀戒,隨順律儀的生活。這就叫做「法受」。這樣說呢,「法」就是律儀,你接受這個律儀,這就叫做忍辱。
宙五、由串習(生得慧)
種姓具足先串習忍,于今現(xiàn)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
這是第五科,由串習。「種姓具足」,這個菩薩出了家,修學圣道,他是有菩薩種姓的。菩薩的種姓,他是具足了的人。這個種姓就是六波羅蜜的種姓,其中有忍波羅蜜。就是菩薩雖然還沒有來到佛法里面,但是他已經(jīng)有忍波羅蜜的種姓。「先串習忍」,他有忍波羅蜜的種姓,他在日常生活里面,不斷地這樣修行了,他自然有忍辱的堪能性。所以在種姓具足也就是先串習忍,先不斷地修習忍辱!赣诮瘳F(xiàn)在安住修性」,常常地、不斷地、相續(xù)地學習忍,就成為他的個性了,他的個性就是能忍。所以「于今現(xiàn)在」,所以現(xiàn)在出了家,現(xiàn)在的這個時候,自然地就是安住在忍的自性這里。「故能修忍」,所以這個人他是能修行忍的這種功德的。這是串習,下面第六:由諦察。
宙六、由諦察(修得慧)
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
這串習種姓這一方面的忍,就是可能那上面也有智慧,就是等于是生得慧,F(xiàn)在這里呢,是修得慧。是「知一切法遠離有情」,這位菩薩出了家作了比丘,他不斷地學習佛法,從佛法里面得到智慧了,得到什么智慧呢?「知一切法遠離有情」,他通達了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他通達了這一切法,都是仗托因緣而有,這里面沒有真實的我可得,「遠離有情」,就是遠離我可得!肝ㄒ娭T法無戲論性」,只是不看見有我,在色受想行識里面不看見有個真實的東西可以名之為我的。那看見什么了呢?「唯見諸法」唯獨地看見都是名言,都是虛妄分別而已,都是虛妄分別。色是虛妄分別,受想行識也是虛妄分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心意識,一切一切境界,都是虛妄分別。這個虛妄分別里面是沒有義可得的,虛妄分別里面所詮顯的也是虛妄分別,就是有能詮顯的,就是有能分別的,有所分別的;有能詮顯的,有所詮顯的,這都是虛妄分別。這個虛妄分別里面沒有真實義,沒有真實義,虛妄分別也是不可得,也是不存在了。能分別、所分別不存在的境界,就是「無戲論性」。戲論就是分別。這無戲論性沒有能分別、所分別的戲論,這個時候顯現(xiàn)的那個無分別的法性,就是「唯見諸法無戲論性」。當然這個「見」,那就是無分別慧了!笩o戲論性」,那就是真如。
這樣子「諦察法故,能修行忍」,「諦」,就是深入的意思,深入地觀察一切法的寂滅相,這個時候就是能修行忍。因為你若沒有這樣智慧的時候,你就在一切法的表面上虛妄分別。若深入的時候,就是超越一切戲論,達到第一義諦了,第一義諦上沒有忍不忍的這件事,所以你就能忍了。你若認為有一件事觸惱你了,那你不能忍。「諦察法故」,不看見有這件事,這都是虛妄分別。若那個人贊嘆我了,我心里很歡喜,這樣你不能忍的,你一定要超越這個境界,超越這個境界,那你就能忍。所以「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那么這個忍倒是非常重要,這個忍能使令前面的種姓具足的串習忍,能更進一步,更向前進,一直到無上菩提了。
黃二、七種(分二科)
宇一、征起
云何七種?
前面這六種講完了,下面再解釋七種,先是:征。怎么叫做七種忍呢?下面列釋。
宇二、列釋
謂于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
「謂于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要這樣忍。
看這個《披尋記》p1427:
「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者」,這兩句話怎么講呢?「能忍劣等勝品不饒益事」你能夠容忍有「劣」、有「等」、有「勝」,這三類的不饒益事,這對你不利益的事情,對你有傷害的事情,有最勝的、有中等的、有劣,就是不是那么殊勝的,分這么三等。這三等對你的不益事,你都能夠在內(nèi)心里面能夠溶化了它,不介意!该麩o一切不饒益忍」,這句話就是這么講。「從一切忍」,這句話怎么講呢?「怨親中一切有情所作不饒益事」,這句話是約人說的。你能夠容忍怨家,容忍對你親愛的人,容忍中等性的人,中庸性的人,這三類人,就是包括一切有情所作的不饒益,「是名從一切忍」。這個「從一切忍」,是約人說的,前面是「一切不饒益忍」,是說人傷害你的事。一個事,一個人;從兩方面說這兩句話。
一切處忍:謂于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后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fā)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一切處忍:謂于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處」就是處所,怎么叫做「一切處忍」呢?「謂于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就是說在隱蔽的地方,你也能忍,沒有第三者能看見,你也能修忍;「及大眾前」,在大眾之間,你也能修忍,這二個地方,這是「一切處忍」。
「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后分」,這個處所分兩個地方,處所是很多,但是分成兩類以后,就包括一切處,F(xiàn)在說「時」,從的時間上來說忍,那么時間有晝夜,先說晝。白天初分、中分、后分,分三個階段。那么若是晝夜二十四小時,晝算十二小時,夜算十二小時,那么晝分三分,就是一分是四個鐘頭,三分就是十二個鐘頭,那么你都能忍。
「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若夜」,夜間也分三分,你也能忍!溉粢埂,若夜間;「若日」,若白天;「若去來今」,就是過去、未來、現(xiàn)在!溉舨〔徊 ,這時候有病,或是這時候沒病;蛘摺溉襞P」,臥在床上,或是起來常能修忍。有這么多不同的時間,你都能夠修行忍辱,這是「一切時忍」。
「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你的身體也能修行忍辱,怎么叫做「身行忍」呢?你「不捶打人」,不捶打別人,所以叫做「忍」;「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你不會發(fā)不可愛的語言,那就是叫作「語忍」。
「由意行忍,不憤發(fā)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你不會沒有這個忿怒發(fā)出來,那就叫做「意行忍」,「不持污濁惡意樂故」,你心里面不會保持污濁的、污穢的,那種惡的意愿,你不這樣,那就是「意行忍」。這是加起來,就是七種忍。這是第四科的一切種忍。下面第五科:遂求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地五、遂求忍(分二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遂求忍?
「遂求」,「遂」這個字有成就的意思,你成就了他所希求的事情,這叫「遂求」。怎么叫做「遂求忍」呢?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略標列(分三科)
宇一、列三種
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于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于極兇暴上品惡業(yè)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于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下面解釋,分兩科,第一科略標列,分三科,第一科:列三種!府斨巳搪杂邪朔N」不同,「謂諸菩薩于諸有苦來求索者惡舉能忍」,「謂諸菩薩」對于諸有苦的,有很多苦惱這個人,他來到菩薩這里,向菩薩有所求,你向菩薩有所求,你應(yīng)該態(tài)度好一點,但是不是,「惡逼」,以壞的態(tài)度逼迫菩薩,要滿足他的希求,這樣子菩薩能忍,菩薩能忍他這個壞脾氣,還能滿足他。當然若不是,若菩薩沒有這個忍波羅蜜,當然和這個人應(yīng)該吵起來了,可能要給他一個拳頭,最低限度要打他一巴掌。但是菩薩不這樣,菩薩能忍。
「于極兇暴上品惡業(yè)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對于有的人極兇暴,他的態(tài)度非常壞,而且造作了上品有罪過的事情,他的動機非常的惡,給對方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钢T有情所」,這樣的有情的地方,「依法大悲,不損惱人」,菩薩能遵循佛的法語,發(fā)大悲心也不惱害他。但這個地方可有點事情,這個「法」這個字,有深有淺,就是菩薩可能對他有極大的教訓,表面上看菩薩是損惱他了,但是菩薩心里面沒有眾生可得,所以就是不損惱人,也可以這樣講,這里面有深義!赣跇O兇暴上品惡業(yè)諸有情所」,如果是圣位的菩薩,如果是有神通的菩薩,那依「法大悲」這句話里面可是有文章的,可不是凡夫的境界了。
看這個《披尋記》p1427:
「依法大悲者:菩薩發(fā)心,大悲為因」,菩薩發(fā)無上菩提心,想要得無上菩提,是以大悲心為開始的,對于眾生有深一層的認識,有大悲心。這個大悲心里面有智慧,不是表面上的事情,「名法大悲」。如果深一層講,可以那么說:這個「法大」,「法」是什么?「法」是般若波羅蜜,依循般若的智慧,發(fā)大悲心,不是感情上發(fā)大悲心,不是感情上的事,所以以法大悲。「一切所作以大悲而為上首」,菩薩所做的事情,表面上看不容易認識,菩薩的內(nèi)心是有大悲心,為最第一,為最殊勝,有大悲心,就是他有深一層的智慧,來利益一切眾生的。
我舉一個例子來表示菩薩的發(fā)大悲。譬如眾生失業(yè)了,沒有工作就會引起很多的問題,或者說這一個地區(qū),很多人都生活困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菩薩有深一層的看法。我們還是約一個人來說:說這個人失業(yè)了,那么他要去找工作,看見報紙上有事求人,或者輪船公司發(fā)出廣告,看誰愿意去船上服務(wù),發(fā)出廣告來。他一看見,正好我愿意找工作,他就去應(yīng)召。過幾天他不及格,人家沒錄取他。他求的時候,他也念觀世音菩薩了,怎么樣求菩薩幫我忙,叫他能錄取我。結(jié)果他不被錄取,他感覺菩薩不慈悲,菩薩不靈了。那么他這樣還繼續(xù)找工作。但是過了多少天,報紙有消息:說這個輪船在大西洋遇見風了,斷成兩截,跑到海里去了。那這就是一個意思,不是你向菩薩有所求,菩薩滿愿或不滿愿,有菩薩的智慧在里面。菩薩的智慧是什么?就是真實對你是有利益,這件事就滿你的愿,但是對你沒有利益,菩薩也就不滿愿了。你從表面上看,唉呀!菩薩不慈悲了。所以這個地區(qū)的人很多人很困難,須要解決貧窮的問題,說是我們姑且這么說,從一個先進國家的一個人來到這兒來,你看這地方,他有很大資本在這投資,開一個屠宰場,使令很多人在這個屠宰場工作,那么大家有錢賺了,問題解決了。但是菩薩不是,你作這個事情解決生活的問題,但是造了很多罪,菩薩不同意。菩薩就是要依法大悲,這里面有智慧的,有智慧上的事情,不是說不符合因果,暫時的解決問題,不是!那不是法大悲。前面那個布施施品,這現(xiàn)在是忍品,施品里面也說一些事情,施品說一些事情,這可見佛法是大智慧境界,他說菩薩對于眾生的有所求,但是菩薩和眾生的心情不同,眾生的心情只顧現(xiàn)在,將來不管,我沒看見將來怎么回事,不知道!我只顧現(xiàn)在!我現(xiàn)在能夠滿足我的生活所需,我的衣食住問題解決就好,使令我衣食住解決,就是安樂了。但是菩薩不是,你的衣食住問題解決了,我也是應(yīng)該幫你忙,讓你解決你的生活問題,但是你思想上還有問題。這是二個問題; 一個生活上的問題,一個思想上的問題。你這人的思想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善惡果報,只要有利可以拿到,我這件事就可以作,那菩薩不是這樣的,所以菩薩一方面解決你現(xiàn)實上生活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你的思想問題,這二個問題以思想為根本,思想問題,你生活上有問題,因為什么你生活會有問題?就是你前生的思想有問題,造了很多罪,那個罪他現(xiàn)在得果報,使令你生活困難。所以這二個問題,思想問題還是根本的,生活上的問題是枝末的,孔夫子都會有這種話:「君子憂道不憂貧」?追蜃佣伎吹竭@個問題,看見這個問題。菩薩也是大智慧,解決思想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給你智慧,給你佛法的智慧,你不要再作惡事了。惡事不可以作,那么你生活的困難容易解決。這是二個問題,所以這二個問題要能安樂一切眾生,要利益一切眾生。利益是思想上的問題,安樂是生活上的問題,是你的感覺上的問題。但是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想到眾生生活上的問題,而不去想思想上的問題,還是差一點,我們客氣一點說就是差一點,要明白一點說,不能表示佛法的精神,你沒能夠落實佛法的精神,你說你落實佛法的精神了,那是妄語。本來我說這話就是煩惱,就是煩惱,所以這個地方說「法大悲」,所以這法字可以當智慧講,就是菩薩那個大悲心是從智慧中來,不是感情上的事情。
于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于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前面是一般性的,這里面特別說到出家人,出家人受了戒而不守戒,違犯了戒律,這種境界,「依法大悲不損惱人」,那么菩薩也有深一層的智慧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損惱人」,不從表面上去損惱這個人,菩薩也忍,能忍這件事。我看見經(jīng)上有這句話,說是到那個末法時代的出家仗著佛的光明有了衣食住的問題,解決了衣食的問題,但是不學習佛的法。還有一本經(jīng)上說這個話。這個事情我看的確是這么回事,那么現(xiàn)在這樣子呢,這種事情也是令人不容易忍受的,而菩薩能忍受,能忍受這件事,不會去損惱你,當然這里面有大智慧事情。
宇二、列五種
復(fù)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于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于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
「復(fù)有五種耐勤苦惱」,前面說三種,前面這三種都是不容易忍的,菩薩也可能要去教訓他的,要損惱他的,但是菩薩不損惱,而能夠忍,這樣子。現(xiàn)在這又說有五種忍。第一個是耐勤苦惱,怎么叫做耐勤苦忍呢?「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謂菩薩能,有堪能就是能,能忍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的時候,菩薩也很辛苦,那個辛苦菩薩能忍受,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菩薩除遣有苦有情的眾苦的時候,菩薩也想什么辦法要去作這件事,作這件事的時候也很辛苦的,菩薩能夠忍耐,這個耐勤苦忍!赣帜芸澳颓蠓ㄇ诳唷,不過我們這里面我們可能會有疑問,比如說是第八地菩薩無功用,他作什么事情不須要那么辛苦,有感適應(yīng),你比如說你見觀世音菩薩,向觀世音菩薩求什么事情,觀世音菩薩作事情像我們那么辛苦嗎?恐怕不是的,但是這上面謂耐堪除遣有苦有情所有眾苦所有勤苦,這就和大菩薩有點不符合了,是不是?小菩薩、凡夫的菩薩,或者是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襌定的功夫都不很高深,那么他作什么事情也是要辛苦,也是應(yīng)該是這么說,這個事我嚴們可以理解,若是大菩薩境界也要是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這是不是有這個問題?我們再想一想,菩薩他那個堪能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是經(jīng)長時期的辛苦修行得來的。自然的就有那么回事嗎?自然的觀世音菩薩有那個能力嗎?不是的,他是在因地的時候也是作了很多很多修學圣道,前面說的很多很辛苦的事情。我在香港有回到醫(yī)生那去看病,我感覺醫(yī)生收費很高,我就和旁邊的人說,醫(yī)生怎么收費那么多錢,來看一回病要這么多錢。那個人就是有點智慧,他說醫(yī)生最初讀書的時候也很辛苦。有道理,這話有道理。
「又能堪耐求法勤苦」,這求法的時候也是很辛苦,那個辛苦你能夠忍耐,能忍耐這也不容易,這也是不容易,凡夫的時候就是難。是在《華嚴經(jīng)》?還是那個經(jīng)上說,普賢菩薩他說我所成就的那個法門,那一個字一個字是由輪轉(zhuǎn)圣王換來的。唉呀!這不得了,要用這么多的代價得到一個字,唉呀!這是厲害。
「又能堪耐法隨法行」,前面求法的時候?qū)儆诼勊嫉闹腔,現(xiàn)在堪耐法隨法行就是修止觀了。修止觀的時候也是很辛苦,修止觀的時候的確很辛苦,哦!我腿疼!,哦!我腦袋疼!就是有很多的問題,那個襌堂修的不好,風吹來吹你頭上,很多的問題。但是你都得忍耐,你不忍耐這件事作不成。說「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法隨法行,我們前面講過,現(xiàn)在再重復(fù)講一下。這個事情呢,有新來的同學。法隨法這是二句話,一個法,一個隨法。頭一個法就是佛法僧的法,就是涅槃。我們?nèi)羰墙o人講皈依三寶,佛法僧,這法寶是什么?如果說經(jīng)律論這就是法寶,說的是對。但是這還不是太合適,是大般涅槃是法寶、是真實的法寶。一切佛、一切圣人都在大般涅槃那里住,諸佛所度,這一切圣人集會在那地方,就是第一義諦,那是法寶,是我們的歸依處。不是說他是在家居士歸依三寶,他歸依,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是歸依大般涅槃的。你要這么解釋,在佛學院里面學過多少年的經(jīng)、律、論,然后請法師講講開示,什么叫做佛寶?什么做法寶?你怎么講,說是用木頭雕一個佛像是名佛寶?這樣講嗎?這現(xiàn)在法隨法行。這個法是法寶,就是大般涅槃。隨法,這個隨法是隨順涅槃,他不是涅槃,但是他隨順涅槃。是什么呢?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是涅槃,但是你要學習八正道呢?能向于涅槃,所以做隨。這個隨有趣向的意思,有對向的意思。對向,實在就是趣向,對向涅槃,這《俱舍論》上說對法,對法是什么?對法就是你這八正道能夠?qū)ο蚰鶚,所以做隨法!感小,你按照八正道去修行,就到涅槃那里去了。而這個呢,就是在襌定里面成就了舍摩他以后,你在舍摩他里面修四念住觀就能向于涅槃。這樣子就是在暖、頂、忍、世第一就開始是這樣,暖頂忍世第一是有定的人,修了成就舍摩他的人,在舍摩他里面修四念住。這個暖、頂、忍、世第一過去一剎那,那就是見道。見道以后,還是止觀,還是法隨法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涅槃了。這是有余依涅槃。說是大乘佛法也還是暖、頂、忍、世第一、初地、二地、到第十地,到如來地也還是這樣子。所以法隨法行,那這就做修慧。在舍摩他里面修學圣道也是很辛苦的。你長時期這樣修也不是容易,短時間那么還不算難,時間長了就不容易。說我們打襌修襌修一天,你要打七天我不參加,一天我參加,一天我總也能耐下來,七天我不行。其實呢,七天不算難,三個七,有七個七,長年的修行那就不容易。因為沒得圣道的人,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的,他的堪能性不是很大,所以你用它你不能太過頭,太過頭你就感覺到有點辛苦了。但是要忍耐,你不用功不行,懈怠也不行,你太過頭也是不可以。不管怎么樣,長時期是有點辛苦。所以又能堪耐堪忍能忍,能忍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能夠忍耐。
「又能堪耐即于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前面是說自己聞思修,這樣用功修行,這是說利益他人,能夠忍耐即于彼法,即是你的聞思修,這樣用功修行,廣為他人去宣說所有的勤苦,你也能忍耐。這也是苦,這也是忍。
「又能堪耐于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前面是為眾生說法,這上面是另有其它的事情,又能夠堪耐于諸有情所作的事情、所為的事情,那么或者是一般的散亂的善法,那么這也是一種功德。「所作」,就是寂靜修禪定的法味,特別殊勝的法味,這些功德的事情!刚c助伴所有勤苦」,你主動的、努力的和他合作,幫助他成就這件事,因此而引來的勤苦,你也能夠忍耐,能忍耐的。這文上說到自己用功修行的事情,又為眾生說法的事情,又要同一切眾生合作,作一切有功德的事情,應(yīng)該這樣作,別人計劃一個有意義的事情,決定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唱獨腳戲可以的,就是要大多數(shù)人合作,這些功德才能成就的。而這個菩薩修忍波羅蜜的時候,要同人合作,要幫助他成就一個大的功德,要這樣子的。
宇三、結(jié)八種
如是八種,名遂求忍。
如是八種名遂求忍。前面一個三種一類,這五種是一類,合起來那么就是八種。這叫做遂求忍。
黃二、釋得名
若于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于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若于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這下面解釋得名。為什么叫遂求忍?成就你所求,成就你所求的事情你要忍,不忍就不能成就了。前面那個三種,三種:「謂諸菩薩于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這一種;第二種「于其兇暴上品惡業(yè)諸有情所,依發(fā)大悲不損惱人」這第二種;第三種「于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人」,這是第三種。這三種就是這一句「若于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與」。因為眾生那樣的行為,菩薩可能會要損惱他才合道理,但是由忍故離,所以離。離損惱,就不損惱有情了,這叫做「遂求」。
「若于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這是下面這五個。耐勤苦忍,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這一共這是五個,這就是有所求你有所求,你要能夠忍你才能夠成就,不忍這件事就不成就。比如說是:又能堪耐求法勤苦。這個勤苦你要忍,你才能求到法;你若不忍耐,不忍耐這件事不成就。這就是第二句作解釋!甘枪收f此名遂求忍」,成就了你所求的,你若不忍這件事就不成就。
地六、二世樂忍(分二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這是第六科,二世樂忍。分二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菩薩此世也是樂?他世也是樂呢?忍有這種功德,此世也是樂、他世也是樂。怎么回事情呢?征,下面解釋。分二科,略標列。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略標列
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于諸善法悉能堪忍。
「當知此忍略有九種不同,謂諸菩薩住不放逸,于諸善法悉能堪忍」,你要安住不放逸,你身口意三業(yè)不要放縱他。這個時候你要能安住在不放逸呢,對于這一切善法你就能夠堪忍,就能夠成就了。
看《披尋記》p1428:
「于諸善法悉能堪忍者:如前所說法思勝解忍應(yīng)知!乖谶@前面那一段離這不遠我們講過了,那正好就是這個意思。「于諸善法悉能堪忍,如前所說法思勝解」,你要集中自己的智慧去觀察思惟,那你這善法才能成就的。而這件事也是忍。
于諸寒熱,悉能堪忍;于諸饑渴,悉能堪忍;于蚊虻觸,悉能堪忍;于諸風日,悉能堪忍;于蛇蝎觸,悉能堪忍;于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于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xiàn)前哀愍而修行忍。
「于諸寒熱,悉能堪忍」,就是大寒大熱能夠忍耐,這是一種忍!赣谥T饑渴,悉能堪忍」,就是飯不夠了、湯不夠了,你能夠饑渴你也能忍受,不因為這件事你就不修學圣道了。那么這是不放逸,「于諸善法,悉能堪忍」,這是第一種忍!赣谥T寒熱,悉能堪忍」,這是第二種!赣谥T饑渴,悉能堪忍」,這是第三種。
我在青島的時候,青島湛山寺有一天倓虛老法師講開示,他說出了家以后要出去參學,你不可以在你小廟住,有了衣食住的問題解決了那也不去,那也不應(yīng)該,要出去參學去。參學去,遇見什么情形呢?說那個地方房子也好,住的也好,飯食也好,那個寺廟里面當職事的人他的禮貌也好,招待的也好,但是就是沒有法可求,這地方?jīng)]有法可求。但是這些飯也好吃,味道也好,那些法師態(tài)度也好,住處也舒服。怎么辦呢?住三天。住三天再走,不能再住。因為這里沒有法可求!因為你目的出來是要學法。那么到另外地方。另外地方就是,唉呀!住的馬馬虎虎,吃的也是馬馬虎虎,那個人對你沒有禮貌,因為里面當職事的人不待你不睬你,但是有法。那這怎么辦呢?忍耐一點,在這兒住,不走。如果遇到一個地方是房子也是好,飯也作的好,這個法師招呼的也有禮貌,有法。就是打你也不要走!這樣子。的確是這樣子不容易!這個求法不容易!所以是「于諸寒熱,悉能堪忍」都能夠忍受,不忍就不行。「于諸饑渴,悉能堪忍」,也是要堪忍。
「于蚊虻觸,悉能堪忍」,虻,也就是在虛空里飛的小蟲子也能咬人,這個眾生也叫虻。說蚊虻的觸來咬你,你也要堪忍,這樣子!赣谥T風日,悉能堪忍」,這個大風吹來,這個地方大風吹來,太陽很熱,也要堪忍!赣谏唑嬗|,悉能堪忍」,毒蛇蜴也是一種蟲子,它來接觸咬你,你也要堪忍。「于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倦憂惱,悉能堪忍」,對于學習佛法你會引起很多的劬勞,劬就是勞,劬勞所生出來種種的,或者身體的辛苦,或者心理上的辛苦,「疲倦憂惱悉能堪忍」。這是二種,這個身的苦、心的苦。這是堪忍分二種。
「于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xiàn)前哀愍而修行忍」,這菩薩對于墮落在生死里面的眾生,墮落到生死里面的眾生都是有生老病死的,生也是苦,老也是苦,病死都是苦。這樣的有情,「現(xiàn)前哀愍而修行忍」。他現(xiàn)前在菩薩面前了,菩薩有哀愍心教化他們要修行忍。那么這就是一共是九種忍,九種忍都說完了。
黃二、釋得名
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后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xiàn)法后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這是第二科釋得名。為什么叫做此世他世樂忍,解釋這個名字。「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于現(xiàn)法中得安樂住」,你修行忍你在現(xiàn)在的生命中,你也能得到安樂住。你心情安樂一點,你若不忍造成沖突造成煩惱的時候心里就不安樂!覆粸橐磺袗翰簧品ㄖ觌s」,你現(xiàn)能修行忍,能得安樂住。什么叫做安樂。俊覆粸橐磺袗翰簧品ㄖ觌s」。就是你忍耐呢,你心里面安心的修學圣道;如果你若不忍呢,你不忍就是憤怒了,瞋恨了,瞋恨你就會造罪了,那就有問題了。所以你要忍,就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噶辍,就是侵犯。你修學圣道你若不忍,你若不忍就侵犯了你的圣道!鸽s」,就是間雜。你這憤怒在你的善法里面,夾雜在你的善法里面,就像你現(xiàn)在煮這一鍋飯有老鼠糞在里面,這就是不大好。說你在修學圣道,忽然間有個瞋心,這事就是陵雜。現(xiàn)在能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那么這就是現(xiàn)實安樂住,現(xiàn)世的安樂。
「能引后世安樂因緣」,那就是你現(xiàn)在能安樂的能夠忍,安樂的修學圣道,圣道就有成就。成就呢能引后世就是來生,能引發(fā)來生的安樂因緣。你現(xiàn)在的忍是來世安樂的因緣,來世也得到安樂。「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xiàn)法后法安樂正行」,也能夠使令他人修行種種的現(xiàn)法安樂正行,后法安樂正行,勸導別人也如是修忍,自己這樣忍,也勸別人這樣修,是名「此世他世樂忍」。這是第六科。下面是第七科清凈忍。清凈忍就是最后一科,一共是九種忍,這是最后這個忍。
地七、清凈忍(分四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清凈忍?
云何菩薩清凈忍這是分四科,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標。
玄二、標
當知此忍,略有十種。
當知此忍略有十種不同,這是標,下面列出來。
玄三、列
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lián)p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xù),恒常現(xiàn)前。欲作饒益,先后無異;非一益己,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后受謝;恐其疲厭,纔謝便受。于不堪忍,成就增上猛利慚愧。依于堪忍,于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于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并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
「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lián)p惱違越,終不返報」,謂諸菩薩遭遇到他人作一些不利益你的事情,就是損惱你了,擾亂你了,損害你了,違越了戒定慧,不順你的意思,傷害你了!附K不返報」,而這位菩薩不會去報復(fù),你損惱我,我也損惱你,菩薩不作這個事,菩薩不返報。你傷害我,我忍耐我不返報,這是一件事。
「亦不意憤」,這是第二。我心里面不憤怒,心里還是很平靜的。說是我們有修行,我們就這一樣修行看能不能辦到?別人損惱你的時候,你不報復(fù),能不能辦得到?就這一件事,不報復(fù),也不意憤。「亦無怨嫌」,心里面雖然經(jīng)過很久了心里面不怨恨,不嫌恨這個人,對這個人還是平等的看待,這樣子。
「意樂相續(xù)」,而這個不返報、不意憤、無怨嫌,而這樣的心情相續(xù)的、相續(xù)下去,我在這三天內(nèi)我不返報,過三天以后有可能會找麻煩了。不,他是相續(xù)的,這種心量能相續(xù)的維持下去。
「恒,F(xiàn)前欲作饒益先后無異」,不但那個人傷害你,你的心情不報復(fù),你還要常常的這種慈悲心會現(xiàn)前!赣黟堃妗,想要作利益他的事情,對那個人有利益的事情他會作,這不容易。他傷害過你,你不報復(fù)之外,還愿意作一些事情來利益他,這就不容易!所以「先后無異」,彼此間大家是萍水相逢也沒有什么好不好,沒有恩也沒有怨,那時候我要作一點好的事情利益你還比較容易。后來有了傷害的事情,但是菩薩心情沒有改變,還照樣的作一些利益事情利益他,這是前后無異。
「非一益己,舍而不益」,菩薩不是說我就作一次利益你的事情,以后再不作了,不是的。菩薩是一直一直地保持利益他人心情,「非一益己,舍而不益」。「于有怨者自往悔謝」,如果菩薩呢,一時的失掉了正念,有觸惱任何人了。前面是說眾生觸惱菩薩,現(xiàn)在這是說菩薩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對了觸惱別的人,對那個人心里不高興了,那個人有怨,「自往悔謝」,菩薩自己主動的到那去向他懺悔,向他致歉,就這樣子。
「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后受謝」,若是別人觸惱菩薩向菩薩道歉的時候,「終不令他」決對不會使令他……捉弄他一會兒,然后再接受他的道歉,不是的!菩薩不這樣!缚制淦捓u謝便受」,恐怕你要折磨他,他心里不高興了,不要這樣!咐u謝便受」,他一開始來道歉就接受了,就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子!赣诓豢叭,成就增上猛利慚愧」,說菩薩若是對那個人有對不住他的事情,向他道歉。但是那個人不堪忍你去道歉,那么菩薩怎么辦呢?菩薩只好不去道歉,但是菩薩成就增上猛利的慚愧,唉呀!我對不住他,還是有慚愧心的。成就很勇猛的很強大的慚愧忍」,若是向他道歉呢,他堪忍能接受道歉,菩薩向他道歉的。
「于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這大師是指佛說的.大師還有個小師,小師就是你的親教師,你的親教師叫做小師,佛是大師。對于佛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就是特別誠懇的,很殊勝的恭敬心,對于佛有恭敬心!敢啦粨p惱諸有情故,于諸有情成就猛利哀愍意樂」,就是菩薩發(fā)菩提心的時候,要饒益一切眾生,發(fā)愿了要利益一切眾生的,所以不損惱有情,「于諸有情成就猛利的哀愍意樂」,眾生在生死流轉(zhuǎn)菩薩發(fā)猛利的哀愍心,愛樂一切眾生!敢磺胁蝗绦胁⒅榉ń缘脭喙省,菩薩出了家修學圣道,斷除了貪瞋癡一切的煩惱了,所以一切不忍的這些煩惱,「皆得斷故」,都能夠息滅了,「并助伴法」,并且?guī)椭悴蝗痰倪@些苦惱眾生的這些事情,也都「皆得斷故」,也都斷了,息滅了這些事情,就是這一切煩惱都斷掉了!鸽x欲界欲」,菩薩修學圣道,你若得了色界定,欲界欲就沒有了,欲界里的所有煩惱都沒有了。
玄四 結(jié)
由此十相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凈無垢。
這是結(jié)束這段文,前面是十種相。這十種忍的相貌,是菩薩所修行忍清凈,沒有垢染。但是這十種忍,還沒有說清楚。
看《披尋記》p1428:
「當知此忍略有十種等者:謂不返報」,這是一種,這是第一忍。「亦不意憤」,這是第二!敢嗖辉瓜訛槿!负阕黟堃鏋樗摹埂!富谥x有怨」這是第五,那個眾生對菩薩有怨恨,菩薩到他那去道歉,這是第五種。「速受他謝為六」,很快的就接受他人的道歉這是第六!赋删蛻M愧」這是第七種忍!赋删蛺劬礊榘恕梗诖髱熕删驮錾厦屠麗劬,這是第八種。當然我們佛教徒應(yīng)該是對于佛有恭敬心,應(yīng)該是這樣。但是我也遇見一些出家人對于佛馬馬虎虎的,他并不是那么恭敬。當然我們看見佛像、菩薩像的時候,你認為這是像,這恭敬心是不會有的,就是有也是很輕微,所以不應(yīng)該認為這是像,你若心里想:這是真實的佛在這里,真實的菩薩在這里,這恭敬心就起來。你常常作如是觀,成習慣了呢,你對于佛菩薩你有恭敬心,那恭敬自然就是來了,要從你日常的習慣上,這恭敬心漸漸增長,應(yīng)該是這樣。我也曾經(jīng)說過這個基督教的人,或者其他的人,他們譏嫌我們拜偶像這件事,我們不承認這件事的,我們不是拜偶像,因為我們拜佛像的時候,我們心里觀想這不是佛像,是真佛,真是佛在這里,所以我們不是拜偶像,我們不承認是拜偶像的。若是你不做如是觀呢,那你就是拜偶像,拜偶像這件事是不合道理的。所以這上面于「大師所成就增上猛利愛敬」,要這樣子成就愛敬,這是第八。「成就哀愍」這是第九,對于眾生有哀愍心!鸽x欲界欲」,這是第十個忍。
「言助伴法者」,一切不忍并助伴法者,什么意思?「謂恚害尋伺應(yīng)知」.比如說是這個不忍,不忍這個意思就是要去觸惱對方,你的目的就是要傷害他的,那么誰是他的助伴呢?你心里面有恚害的想法,心里面有恚有害的想法,這恚害呢,有的解釋是這樣,這個恚,憤怒是嚴重,害比較輕微一點;有的地方說,害是嚴重,恚是輕微,解釋不一樣。這個恚害就是幫助你,你內(nèi)心里有這樣的想法,就幫助你去傷害對方,所以他是助伴。
「由是說初靜慮地有尋有伺正能對治故」,比如說我們欲界的人,我們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這欲界的人都有這種思想,那么你要怎么來對治它呢?要出離尋思,修不凈觀,修不凈觀能對治欲尋思。要無恚尋思與無害尋思,來對治恚尋思、害尋思,成功了,你就得初禪了,從未到地定到初禪就成功了,所以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還是要修不凈觀的,未到地定的境界,是超過了欲界定,但是沒有到色界定。為什么沒有到色界定?就是還有欲,你雖然舍摩他境界也不錯了,但是心里面還是有欲,要修不凈觀把這欲破出去,就是初禪了,就到了初禪,這個時候修四念住很容易得圣道。所以說是「由初靜慮有尋有伺正能對治故」,他是正能對治欲界的三種尋思。
「又復(fù)當知此十種清凈」,這十種清凈,在「抉擇分中略攝為二」,把這十種合為二種!钢^前九種,名思擇力清凈」;前九種,第十種是離界欲,前九種是思擇力清凈,就是由內(nèi)心的思惟觀察而得清凈,是這樣!钙涞谑N名修習力清凈」,那就是在禪定里面得清凈。禪定里說這個修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堪能改變你的煩惱,改變你的煩惱習氣,這個定有這樣力量,它能改變你的煩惱,前面聞思的智慧也能改變,但是力量不大,你若是得了舍摩他,得了禪定的時候,你在禪定里邊來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比較容易,所以這修習力清凈和思擇力清凈是不一樣的。
「思擇力清凈復(fù)有四種不同:一、遠離罪生凈,二、彼不現(xiàn)行清凈,三、無罪生清凈,四、遠離彼因緣清凈!惯@四種,這思擇力清凈有這四種不同。
再看這個《披尋記》:「一種,二種,三種,如其次第」,這個三種呢,如其次第,就是抉擇分的說法和這里的次第是相同的,在「陵本七十五卷六頁」上說的,下面再說。
「彼說一種,即此不返報」,彼說那一種即此的不返報,不返報他不饒益事,他不饒益事你,你不還報,這是第一種。「是名遠離罪生清凈」,那第一種就是遠離罪生清凈。「彼說二種」,彼說那二種是什么?「即此亦不意憤及無怨嫌意樂相續(xù),是名彼不現(xiàn)行清凈」,他說那個不現(xiàn)行清凈,就是這二種,就是這意思!刚f彼說三種即此恒作饒益」,這是一種!缸酝x他,速受他謝,是名無罪生清凈」,這二個地方的文相對照的意思!笍(fù)說三種,即此成就慚愧」,亦是一種,「愛敬哀愍是名遠離彼因緣清凈」,這樣解釋這段文。這種加起來就是九種,加上那個后邊離欲界欲,那就是修習力清凈加起來就是十種。
戍四 結(jié)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后清凈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后清凈忍」,這是第四科,這個忍,忍度,這個忍品一共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第三科是解釋,第四科就是結(jié),現(xiàn)在是第四科!府斨酥谐踝孕匀獭,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廣說乃至最后的清凈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你若能這樣的學習這九種忍,能夠引生廣博大菩提果,無上菩提果,無上菩提是廣博的、是無量的,里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叫作廣博。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無量。「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你學習這九種忍,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這個什么道理呢?就是忍為依止,這九種忍能為無上大菩提果的依止處,這個依止處是什么意思?比如說造房子地基,地基是個依止,依地基為依止,可以建立一個房子,說你得無上菩提,要有忍作依止,在忍上建立無上菩提,是這個意思,所以這九種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菩薩要能圓滿忍波羅蜜多的時候,你能夠圓滿修學忍達到圓滿的程度,就能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看《披尋記》:
「廣博無量大菩提果者:謂得大菩提果能于無邊世界作佛事故」,所以叫作廣博無量,怎么意思?「本地分中菩薩地,初持瑜珈處精進品第十二」,前面是忍波羅蜜,忍度,忍品到此為止,下邊是第四精進度,就是精進波羅蜜多。分四科,第一科征。
酉四 精進度
戍一 征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
這是問,下邊就是回答,就是列出來,分二科。第一科嗢柁南曰
戍二 列
亥一 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精進。
這和那個施、戒、忍名字都是相同的,但是里邊的含義不一樣,這是頌,下邊長行。
亥二 長行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凈精進。
把這九種精進的名字列出來,下邊是第三科解釋,分八科,第一科是自性精進。
戍三 釋
亥一 自性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這就是征,就是問,下邊解釋。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
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就是這么多的菩薩他的內(nèi)心非常的勇猛,不感覺難,行菩道的時候,不感覺難,「悍」也是勇,勇悍就是非常地勇猛,無所畏懼。
「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他這個勇猛心大概的分類就是二種:一個是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就是有有能力承辦,這「攝受」就是承辦,承辦無量無邊的善法。像六波羅蜜多,那就是善法,無量無邊的善法他都能承辦。精進,什么叫做精進?就是你做這個善事能做得成功,就叫作精進,這一件善事作成功了,然后繼續(xù)作善事,繼續(xù)做善事……,都能作成功。能承辦無量的善法,這叫做精進,這叫做勇悍。,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他能夠攝受無量善法,能夠利益安樂無量無邊的有情,對于眾生的安樂,感受上,沒有苦惱,能令眾生有這樣的安樂;「利益」剛才說過,眾生的身口意能夠清凈,有大智慧、有佛法的正知正見,那就叫做利益。菩薩行菩薩道,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要安樂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說我們出家人修學圣道也是這樣子,當然先要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就是安樂,然后還要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叫做利益。不是說住的沒有問題,住處沒有問題,衣服也沒有問題,飲食也沒問題,這些問題都解決了,就沒有事辦了,不是的!還要解決思想問題,思想問題那就是要修止觀了,解決內(nèi)心的問題,作這件事。若我們出了家以后,只是生活問題解決了,然后就沒有事辦了,這是不具足,意義不具足,意思不具足的。若是你也是有這種意向,有這種意愿,但是方法不對,這些事也辦不好,也是辦不好的,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要學習經(jīng)論了,從經(jīng)論里得到道次第,這是非常正確的事情,應(yīng)該是這樣。所以是「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堪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熾然無間」:就是成就善法,成就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他那種大菩提心非常的旺盛!笩肴弧,就是旺盛,這旺盛的心,那個勇悍的心非的旺盛,不間斷的。不是這個時候很精進,過一個時候又懈怠了,那就有間斷了,現(xiàn)在「熾然無間」!笩o有顛倒」,他堪能攝受無量善法的時候沒有錯誤,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的時候沒有錯誤,沒有顛倒,沒有錯誤。 「及此所起身語意動」:就是攝受無量善法的時候,所起的身語意動;「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安樂一切有情」的時候,所起的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這就是菩薩的精進波羅蜜多。
看《披尋記》p1430: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等者:此中自性,由二相顯」,有二個相貌來顯示這個自性精進:「一由意樂」,就是內(nèi)心的意顠;「二由加行」,就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秆砸鈽氛撸褐^心勇悍」,謂就是菩薩心里面非常勇猛,無所畏懼。「乃至無有顛倒」,就是這一段,其心勇猛堪能攝受一切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就是這一段文,這是「由心勇猛能熟自佛法」,由于你非常的勇猛,你不怕困難,「能熟自佛法」,你成熟你自己的無上菩提,「是故說言攝受無量善法」。這句話是這個意思。「能熟他有情」,你的勇猛心修學一切善法能成熟一切眾生,「是故說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這都是說這個內(nèi)心的意樂。下面,「言加行者,謂此所起身語意動」:所生起的身語意的三業(yè)的行為!复思辞罢f精進意樂,身語意三有所造作」,前面說精進意樂,由意樂發(fā)動身語意,這三方面有所造作,有了行動,「是名為動」,這就是加行了。這二個,一個意樂、一個加行,合起來名為自性精進波羅蜜多。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二(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