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6)

  申二、釋斷愛慢無著

  彼若即如已所得道,轉(zhuǎn)更修習,于其我慢無余斷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

  這是第二科「釋斷愛慢無著」。這是解釋這四個頌,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革@義」里面分四科,第一科「釋斷名色」,解釋過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解釋斷愛、斷慢、斷無著。

  「彼若即如已所得道」,「彼」就指那個修行人,他已經(jīng)得了初果。「釋斷名色」那一段里面,說這位修行人,他斷了見煩惱,得了初果!副巳艏慈纭梗四俏坏贸豕圣人,「即如」,即如他自己已經(jīng)所得,已經(jīng)得到的圣道,他已經(jīng)得到無我我所的智慧了,也就是有了戒定慧功德了!皋D(zhuǎn)更修習」,繼續(xù)再努力的修學戒定慧,修學四念處,修學無我觀。「于其我慢無余斷滅」,他繼續(xù)修行的時候,他會繼續(xù)地斷他剩余的煩惱,這是初果、二果、三果圣人,還有我慢的問題,還有這樣的煩惱。初果、二果也還有多少的愛煩惱,所以他還有愛見的煩惱。但是因為繼續(xù)修四念處的關(guān)系,「無余斷滅」,就把這些愛慢的煩惱,沒有剩余地全部的斷滅了!赋砂⒘_漢果」,就是得到第四果。「諸漏永盡」,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全部的斷滅了,永久的清凈了。

  《披尋記》六二五頁:

  彼若即如已所得道轉(zhuǎn)更修習者:此說修道位中修習如所得道,如所已得無漏圣道轉(zhuǎn)更修習故。〈修所成地〉釋義應知。(陵本二十卷二十三頁)

  「彼若即如已所得道轉(zhuǎn)更修習者:此說修道位中」,初果是見道位,以后繼續(xù)修行就是修道位,二果、三果都是修道位中!感蘖暼缢玫,如所已得的無漏圣道轉(zhuǎn)更修習故!葱匏傻亍滇屃x應知」。現(xiàn)在是〈思所成地〉,后面是〈修所成地〉,有解釋這樣的事情。

  由已證得阿羅漢果,心善解脫,便于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離愛、離憍、離諸放逸。

  「皆悉永斷」,前面一節(jié)文說到斷我慢,其余的沒有提,這底下說了!赣梢炎C得阿漢果」了,他的心全面的清凈了,能解脫了一切的煩惱。「便于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副阌谧陨怼,就是我見、我慢這些煩惱!缸陨肀娋摺,他的生命賴以生存的這些因緣,這些眾具,這一方面也是有煩惱的!咐p及隨眠」,這兩方面,自身和自身眾具這兩方面的纏,就是煩惱,煩惱來困擾你,所以叫做「纏」;「隨眠」就是煩惱的種子!附韵び罃唷梗骸副阌谧陨怼故且姛⿶溃弧缸陨肀娋摺咕褪菒蹮⿶,這兩種煩惱,「皆悉永斷」。

  「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前面解釋斷煩惱的情形!缸陨肀娋摺沟摹咐p及隨眠」,就是愛煩惱,「皆悉永斷」,所以叫做「離愛」!缸陨怼沟摹咐p及隨眠」,就是我見;我見里面有我慢,就是憍,憍就是慢,遠「離憍」慢的煩惱!鸽x諸放逸」,所有放逸的事情,完全都息滅了!阜乓荨,就是不能夠修行清凈的善業(yè),這是放逸;對于染污的品類的事情,不能夠防止,那也叫作「放逸」,F(xiàn)在這位修行人,得了阿羅漢果,是「離諸放逸」。這是解釋斷愛、斷慢,解釋這無著的境界。

  申三、釋煙寂靜無惱無希(分二科) 酉一、總標

  彼由如是離愛、離憍、離放逸故,名煙寂靜。無有燒惱,亦無希望。

  前面是第二科,這是第三科解「釋煙寂靜」,那頌文上有個「煙寂靜」的話,還有個「無惱」,還有「無!,現(xiàn)在解釋這幾句話。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

  「彼由如是」,彼那位修行人,由于他能夠離愛煩惱、離憍煩惱、離放逸煩惱的緣故,就叫做「煙寂靜」!笩o有燒惱」,這「煙」是一種譬喻,下文有解釋,能使令你苦惱,燃燒你,令你苦惱;現(xiàn)在煙沒有了,沒有燒惱了,這是沒有這個煩惱。「亦無希望」,就是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有漏的生死境界,他沒有愿樂的心了,不希求什么了,所以叫沒有希望。

  《披尋記》六二五頁:

  離愛離憍離諸放逸者:愛有四種:謂愛、順后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憍有七種:謂無病憍、少年憍、長壽憍、族姓憍、色力憍、富貴憍、多聞憍。放逸有五:謂前際俱行、后際俱行、中際俱行、先時所作及諸隨行。如是種種,依于自身及眾具起,阿羅漢位心善解脫,無此過失。由是說言:離愛、離憍、離諸放逸。

  「離愛離憍離諸放逸者:愛有四種」,有四種愛的煩惱:「謂愛、順后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有這四種愛。第一個「愛」,就是愛著自己,愛著現(xiàn)在的生命體,這是愛。「順后有愛」,是將來的生命體,拿我們凡夫境界來說,現(xiàn)在的生命體,我們對他有愛著心,我們這個生命體若死掉了以后,又繼續(xù)有生命體,繼續(xù)有愛,那叫做「順后有愛」!赶藏澗阈袗邸,前面這兩個愛,都是指自己的我見說,愛著這個我。下面這兩個愛,就是境界愛,就是我所有的境界。我所有的境界分兩種:第一種是你已經(jīng)拿到了,是你所有權(quán)了。你「喜貪俱行愛」,你歡喜它,你貪著它,和你的一念心同時的活動,叫俱行愛!副吮讼矘窅邸梗褪遣粚儆谀闼械哪且磺幸磺械木辰,一樣一樣的事情,「彼彼」就是一樣一樣的,你也是一樣的喜樂愛,也是歡喜,也是貪著。加起來就是有四種愛。

  「憍有七種」,憍慢的憍有七種憍,「謂無病憍」,他身體健康,他就憍慢!干倌陸x」,他年輕,他也是憍慢!搁L壽憍」,長壽也是憍慢!缸逍諔x」,他的父母以上都是貴族,他是貴族的后裔,他也是憍慢,因此而有憍慢心!干x」,就是他的形貌、健康特別好,特別莊嚴,他也生憍慢心。「富貴憍」,他若富貴了,他也是憍!付嗦剳x」,說他很有學問,他也是憍。這是有七種憍。

  「放逸有五」種,有五種放逸。「謂前際俱行、后際俱行、中際俱行」,「前際」,就是過去的時候他放逸,和他的一念心在一起,就是不能夠修善斷惡,放逸。「后際俱行」是將來,將來的時候也是這樣放逸!钢须H俱行」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也不能修善斷惡,所以有時放逸!赶葧r所作」,先時所作是什么?就是先在內(nèi)心里面發(fā)愿,我不要放逸,我努力地精進修行,修善斷惡,但是他沒有這樣做,這叫「先時所作」!赶葧r」,他心里面就沒有打算特別用功,特別地精進修行!讣爸T隨行」,及以后隨時隨地,心里面隨隨便便地,不能修善斷惡。所以加起來,這是五種放逸。

  「如是種種,依于自身及眾具起」,這么多的事情,一樣一樣的都是依于自己的生命,「及眾具」,眾多維護生命的資具,從這里面有種種的問題!赴⒘_漢位,心善解脫,無此過失。由是說言:離愛、離憍、離諸放逸」。

  酉二、別釋(分三科)    戌一、釋煙寂靜(分二科)

  亥一、正辨相(分二科)  天一、征(分二科)

  云何名為煙寂靜耶?

  前面是「總標」,這以下是一樣一樣的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解「釋煙寂靜」。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辨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

  「云何名為煙寂靜耶?」怎么叫做煙寂靜呢?這是問。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煙名(分三科)  玄一、標

  煙名為愛。

  這以下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煙」的名字。分三科,先標出來。

  「煙名為愛」,「煙」是譬喻,就是燒火的時候有這個「煙」,這是個譬喻。譬喻什么?就譬喻我們凡夫內(nèi)心里面的「愛」煩惱;這個愛,用「煙」來譬喻我們內(nèi)心里面的愛。這是「標」。

  玄二、征

  何以故?

  什么理由這樣作譬喻?問。

  玄三、釋(分二科)  黃一、舉喻

  如世間煙,是火前相,能損眼根,便為擾亂,令不安住。

  這以下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舉」譬「喻」。

  「如世間煙」,像世間上,日常生活的事情里面,有煙的這件事,煙是怎么個情形?「是火前相」,這火的燒燃之前先有煙,先冒出煙來,然后才有火。所以煙是火以前的現(xiàn)象。這煙,它有什么不好?「能損眼根」,能損害我們的眼根!甘篂閿_亂,令不安住」,損害我們眼根的時候,那就是擾亂我們的心,使令我們的心不能安住了,心里不快樂了,不安住。

  這是舉譬喻,下面就是「合法」。

  黃二、合法

  愛亦如是,是貪瞋癡火之前相,能損慧眼,亂心相續(xù),謂能引發(fā)無義尋思。

  「愛亦如是」,說我們凡夫內(nèi)心里面有愛,也像火的前相那個煙,那樣子也是相似的!甘秦澆_癡火之前相」,我們心里有貪煩惱、瞋煩惱、愚癡的煩惱,這三種煩惱就是「火」,這個「愛」是貪瞋癡火的前相,先有愛,而后有貪瞋癡火的!改軗p慧眼」,他能損害我們智慧的眼睛,身體的眼睛是肉眼,但是內(nèi)心里面有智慧,這是第二個眼睛,還是特別重要的眼睛。我們有愛的時候,這愛能傷害自己的慧眼,使令自己沒有智慧了。「亂心相續(xù),謂能引發(fā)無義尋思」,有了愛的時候,心就亂了,而繼續(xù)地亂,亂心相續(xù)。「亂心相續(xù)」,是怎么一個境界?「謂能引發(fā)無義尋思」,你內(nèi)心里頭有愛的時候,就能夠引出來沒有道理的,就是胡思亂想,引發(fā)這些事情。這些事情就繼續(xù)這樣無意義的尋思,不合道理的分別妄想,就引出來貪瞋癡的火了,所以叫做「煙」。

  地二、寂靜

  彼于此愛,已斷、已知,乃至令其于當來世,成不生法,名煙寂靜。

  這第二科叫做「寂靜」,怎么叫作「煙寂靜」?這「煙」這樣解釋了,怎么叫做「寂靜」?這里解釋!副擞诖藧郏褦、已知」,「彼」阿羅漢,那位修行人,對于原來凡夫內(nèi)心里面的愛煩惱,「已斷、已知」,他已經(jīng)把愛煩惱斷掉了。這愛煩惱斷掉,其中有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智慧,這智慧要知道愛的過失,而后用佛法來滅掉這個愛,所以叫作「知」,已斷已知。這個斷煩惱,不是糊糊涂涂能斷煩惱的,一定是要有深刻的智慧的,這叫作「知」,已斷已知。而這時候這個智慧,是已成功了的阿羅漢無漏的智慧,這個清凈的智慧把愛斷了,而這無漏的智慧圓滿了,所以叫作「已斷、已知」。這樣就叫作寂靜,就是「煙寂靜」,這指現(xiàn)在說。

  「乃至令其于當未世,成不生法」,這個「乃至」,中間有略去了的事情,就是他現(xiàn)在斷掉愛煩惱之后,他心里面一直是清凈,不管是行住坐臥,乃至到睡眠作夢,心里面都是清凈的,這是現(xiàn)在!噶钇溆诋攣硎馈梗菍硎,將來世愛也不會再生起,所以「于當來世,成不生法」。譬如說得了禪定的人,他沒得阿羅漢果,他不是佛教徒,他也沒得初果、二果、三果,他若是得了禪定的話,他也能沒有愛,這愛不能夠使令他迷惑顛倒,他心里面也清凈;但是他將來世的時候,愛煩惱會再出來,沒有成就「不生法」,他沒能成就。因為什么呢?因為那個得禪定的人,他內(nèi)心里面愛煩惱的種子還在,他沒能消滅它,所以他現(xiàn)在心清凈是暫時的,將來還會有愛煩惱。

  現(xiàn)在佛法中的佛教徒,修學圣道和這個不同,他把愛煩惱的種子也消滅了。所以說現(xiàn)在世「已斷、已知」,于一切時心常清凈,「乃至令其于當來世,成不生法」,這愛也不會再現(xiàn)前了,是永久地清凈了,這就叫作「煙寂靜」,「名煙寂靜」。

  亥二、顯無染

  彼既如是煙靜離著,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非不追求;然能解脫貪愛追求,所求無染。

  這以下是解釋這「無染」。解釋這「煙寂靜」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辨相」,辨這個「煙寂靜」的相貌,現(xiàn)在解釋這個顯示「無染」的境界。

  「彼既如是煙靜離著」,彼那位修行人,就是那個阿羅漢,既然達到這個境界,這愛煩惱停下來了,心里面不執(zhí)著了,遇見一切可愛的境界,心里面不執(zhí)著了。他不著,就是不愛著了。這個時候,「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這時候這個阿羅漢,他在世間上壽命沒有盡,他繼續(xù)在世間上生存,他還會做什么事情?沒有得圣道的人,在世間上生存,為什么他要生存?為什么要生存?實在來說,若和圣人來…,這段文表示這個意思。這圣人繼續(xù)生存下去,他就還要有所求,有所求他才繼續(xù)生存,阿羅漢更無所求了,更無所希求,但是他還是要生存下去,這生命的存在,還需要有衣服飲食,這些事情還是要有的。

  「雖復追求命緣眾具」,這阿羅漢他雖然還是要求,天天他還要托缽乞食,他還要乞求生命存在的這些條件,他還要求這個事情!阜遣蛔非蟆,他不是說不去乞食了,你若不吃東西,不吃東西就死掉了,阿羅漢他還要生存,還是要乞求!溉荒芙饷撠潗圩非蟆,但是他追求的時候,他心里面沒有貪愛心,沒有愛著心,沒有這個意思。不是用貪愛心來追求托缽乞食的,沒有這種意思。他還要求這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這些生存的條件,他還是要求的,但是沒有貪著心,沒有這個事情。

  「所求無染」,沒有染著心。若不是圣人,都是有染著,實在明白點說,不是圣人,就是為了愛才生存的,才生存這件事,你愛你的生命,你要有所求,還要愛其他的境界,你就要生存。阿羅漢這兩種愛都沒有了,但是他生命的存在,他還要乞求衣服飲食這些事情,但是心里也還是不執(zhí)著,所以叫做「無染」,這是第二科。

  戌二、釋無惱(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無惱?

  這是第二科「釋無惱」,前面第一科解「釋煙寂靜」,這一科解釋完了,F(xiàn)在第二科解「釋無惱」,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這頌上面有個「無惱」這句話,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亥二、釋(分三科) 天一、不為貪惱所惱

  謂彼如是現(xiàn)追求時,若他自施,或勸余施,施時殷重,非不殷重,精而非粗,多而非少,速而非緩,然不愛味。于所得物,無染受用,不生眈吝,乃至堅著。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

  「謂彼如是現(xiàn)追求時」,這底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不為貪惱所惱」,不為貪煩惱所惱亂。謂彼阿羅漢如是現(xiàn)追求的時候,他要乞求衣服飲食這些事情。「若他自施」,若對方這個施主,或者自施,或者主動的布施他,布施給他!溉魟裼嗍梗蛘吣莻施主,他不是自己布施,勸別人來供養(yǎng)這個阿羅漢!甘⿻r殷重,非不殷重」,那個布施者,布施的時候那個態(tài)度,很殷勤、很尊重他的,「非不殷重」。「精而非粗」,供養(yǎng)他的這些用品,都是特別精致,特別好的,而不是粗劣的東西!付喽巧佟,數(shù)量來說,還是供養(yǎng)的很多,而不是少數(shù)的。「速而非緩」,而且急速地就供養(yǎng)他,而不是緩慢地,等了老半天他也還不給,不是這樣子!溉徊粣畚丁,但是阿羅漢對于你的態(tài)度這么好,他也沒有愛著心,也不愛味,對你的態(tài)度,對你供養(yǎng)的這些用品,他都沒有愛著心。

  「于所得物,無染受用」,他拿到了以后,他受用的時候,心里面也不執(zhí)著。「不生耽吝」,他心里面不是很愛著的,這「眈」應該是目字邊,也不吝嗇!改酥翀灾,乃至到特別愛著得很厲害,阿羅漢都沒有這些事情。「如是受用命資具時,不為貪惱之所燒惱」,阿羅漢受用這些資具的時候,他沒有貪煩惱,沒有這些事情。煩惱就是火,有煩惱的時候,等于是為火燃燒似的。現(xiàn)在阿羅漢沒有這個煩惱,所以沒有燒惱的事情。

  這是第一科解釋完了,現(xiàn)在以下是第二科「不為瞋惱所惱」。

  天二、不為瞋惱所惱

  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余施,設(shè)有所施,現(xiàn)不殷重,不現(xiàn)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由此因緣,不生恚惱。又于受用所得物時,不戚不念,無損害心,及瞋恚心。如是不為瞋惱所惱。

  「若彼施主自不能施」,或障礙別的人去供養(yǎng)他,這是一個境界!冈O(shè)有所施,現(xiàn)不殷重」,這個態(tài)度不是那么好!覆滑F(xiàn)殷重,乃至遲緩,而不急速,然不嫌恨」,這個阿羅漢,他也不嫌恨你,對這個事情他心里也不執(zhí)著!赣纱艘蚓,不生恚惱」,由于他不嫌恨,所以他心里面也不憤怒!赣钟谑苡盟梦飼r,不戚不念」,受用所得到的物的時候,你的態(tài)度很壞,他也「不戚」,心里面也沒有郁郁不樂的事情;你對他特別好,他也「不念」著!笩o損害心」,阿羅漢沒有損害心,他沒有「瞋恚心」!溉缡遣粸椴_惱所惱」,這是這一段。

  天三、不為癡惱所惱

  又于所得若精、若粗,于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遠離愚癡。如是不為癡惱所惱。

  「又于所得若精、若粗,于受用時,深見過患,善知出離,安住正念」。前面第二科是不為瞋惱所惱,這以下第三科不為愚癡的煩惱所惱。

  「又于所得」的這些用品,若精美的,若粗劣的,于受用的時候「深見過患」,深深地知道,這些用品有很多的過患!干浦鲭x」,如果你特別愛著這些東西,你就為煩惱,或者是貪煩惱所燒;你若是特別地嫌恨,就為瞋煩惱所惱、所燒,有很多的。有煩惱的時候,就要流轉(zhuǎn)生死,有種種過患!干浦鲭x」,這阿羅漢能從這些過患里面解脫出來,沒有貪瞋癡這些煩惱。「安住正念」里,就是安住在最上舍,慈悲喜舍的這個舍,他心里面接觸到一切境界的時候,他心里面是舍,舍就是不執(zhí)著,安住在不執(zhí)著的這個正念,這個清凈心里面!高h離愚癡」,并不是糊糊涂涂地接受人家的供養(yǎng)!溉缡遣粸榘V惱所惱」,沒有貪、沒有瞋、也沒有愚癡。

  這是這一段,解釋完了,這是第二科解「釋無惱」,解釋完了。底下第三科解「釋無!,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釋無希(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無希?

  怎么叫作「無!鼓?這是問。下面是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名」字。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釋名

  希名希望,系心有在。

  這個「希」就是「希望」,我希望得到一個好的東西,我希望得到一個毯子,我希望你送給我一個大樓,就是你有一個希望心!赶敌挠性凇梗阈睦锩嬗幸粋目標,那個目標就系住你的心,你的心就在那個目標那地方去想,那就叫作「系心有在」。

  天二、辨相(分二科)  地一、于財物

  彼不擎鼻內(nèi)懷貪愿,往趣居家。謂剎帝利大宗葉家,或婆羅門、長者、居士大宗葉家,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啖食,乃至財寶衣服肴膳諸坐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如是追求及與受用,于此財物,都無希望。

  「彼不擎鼻內(nèi)懷貪愿,往趣居家」。前面是「釋名」,解釋這「!棺衷趺粗v,下邊辨「無!沟南嗝,分兩科,第一科「于財物」,對于財物無所希望。

  「彼不擎鼻」,這個「擎鼻」是個譬喻,譬喻這個象,象它那個大鼻子,它把這個鼻子舉起來,就是到它希求的地方,去乞求去,叫做「擎鼻」,那就表示貪心的相貌,F(xiàn)在這個阿羅漢「彼不擎鼻」,沒有這種意思!竷(nèi)懷貪愿」,這「擎鼻」就表示內(nèi)心里面有貪心,希望要得到什么東西!竿ぞ蛹摇梗瑑(nèi)心里有貪心,就到那個居家的地方去了,到那去求,求什么東西去。彼阿羅漢「不擎鼻內(nèi)懷貪愿,往趣居家」的,不這樣子,他心里沒這個貪心,對于財物沒這種貪心。這下面解釋「往趣居家」這種相貌。

  「謂剎帝利大宗葉家」,這「剎帝利」就是王族,國王大臣這些人。「大宗葉家」,就是同一個姓氏的叫作「宗」,同一個族姓的人,這個「大宗」就是富貴的人家,稱為大宗。「大宗葉家」,就是人特別多,家里的人特別多,財富特別多的地方!富蚱帕_門、長者、居士」,「或婆羅門」,就是特別有學問的這些大宗葉家;或者「長者」,就是特別有道德的大宗葉家;或者「居士」,就是他也不是剎帝利,也不是婆羅門,但是他這個人,有很多的財富,所以叫做居士,也是大宗葉家。

  「我當從彼獲得上妙應所啖食」,上妙的東西,好吃的東西!改酥霖攲氁路壬拧,也是飲食!钢T坐臥具,病緣醫(yī)藥」,治病的這些條件,這些因緣,就是醫(yī)藥。「供身什物」,什物就是日常用的東西。「如是追求及與受用」,這樣子貪心很大,到這大財富的地方去追求去,或者受用!赣诖素斘铮紵o希望」,這阿羅漢對于這些事情,沒有希望心,沒有貪求心。這是「于財物」。

  地二、于壽命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于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jīng)廣說。所謂發(fā)風,乃至非人之所恐怖。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于此壽命,亦無希望。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復過晝分還入夜分,于其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如經(jīng)廣說」。這里第二科「于壽命」,阿羅漢對這個壽命這件事,他也沒貪著心。

  「又彼恒常安住死想」,這阿羅漢他常常安住在死想,他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就死掉了,安住在死想里面。怎么樣安住法?「謂過夜分入晝分中」,在時間上說這個夜分,夜這一部分;或者晝分,就是白天,從夜分入到白天,太陽出來了!笍瓦^晝分」,又從這個白天,又過來了,還入到夜分,就是這樣子,一白一黑,一黑一白,這樣子!赣谄渲虚g」,在這個時間的白天黑天,黑天白天的中間,「我有無量應死因緣」,還有很多很多應死的因緣,隨時有一點因緣就會死掉的,「如經(jīng)廣說」;蛘呤翘鞖馓珶,也可能會死掉的;或者太冷,也會死掉;或者有什么意外;或者車碰到了,也會死掉了;或者一個磚頭,從頭上掉下來,砸到頭了,也可能會死掉的,很多很多的因緣。

  「所謂發(fā)風」,這底下舉個例子,什么無量無邊的應死因緣?「所謂發(fā)風,乃至非人之所恐怖」。這個「風」,就是地水火風,這風有病了,發(fā)作了,人也會死;這火要是有病了,人也會死;這個四大有病了,人都會死,還有其他的很多的病痛的因緣也會死!改酥练侨恕沟摹缚植馈,這個鬼神恐怖你,也能令人死掉的。

  「由此因緣,所為追求,所為受用,所有財物,于此壽命,亦無希望」,由于這阿羅漢有圣道的因緣,他對于追求,所追求的這件事;所受用,追求到了以后,所受用的事情。追求也好,受用也好,對于這個財物,對于壽命,他都沒有執(zhí)著心,好壞都沒有關(guān)系,隨時死掉了,他也就隨順因緣,他并不愛著這個壽命的。但是他也不自殺,阿羅漢不自殺,他就隨順因緣,壽命到了,他就走了,他是這樣子。

  申四、釋不見此彼天人世(分二科) 酉一、于天人(分二科) 戌一、于因中

  如是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希望故,于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都不可見。

  這是第四科,解釋這個「不見此彼天人世」,這是那個偈頌上的話,解釋這句話。前面的三段都解釋完了。這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于天人」,第二科是「于天人世間」。這底下是「于天人」,分兩科,第一科是「于因中」說。

  「如是無著、煙寂靜」,這阿羅漢能這樣子不執(zhí)著,所以這煙也寂靜了。「無燒惱」,沒有貪瞋癡的苦惱。及「無希望故,于此天人、帝釋、自在、世主天等,所有因中」,于此間,于此世界中,天上的人,或者人間的人。天上的人是帝釋,這是釋提桓因,帝釋。有這個自在天,「自在」這個地方,這個帝釋的部下,有自在天,是他的部下,或者說是欲界頂天,叫作自在天。世主天」,世主天就是大梵天王等!杆幸蛑,都不可見」,不但是人間,人間的人看不見這個無著、煙寂靜、無燒惱、無希求的這種事情;就是天上的人,乃至釋提桓因,乃至大梵天王,他們的行為中,也都看不見有這種功德,能夠無著,能夠煙寂靜、無燒惱、無希望,都看不見有這種圣德,這個「因中」,就是行為,他的思想、行為,都沒有這種功德,這是在「因中」。

  戌二、于果中

  于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

  「于彼天人諸因果中」,在因中、在果中。這個「因」中就是,譬如說是釋提桓因,在因中,釋提桓因以前在人中做了很多的功德,然后生到天上去。這個自在和世主天等,他們原來都是在人間做了很多的,譬如說大梵天王,在人間修學禪定,修慈悲喜舍的三昧成功了,生到梵天,得到大梵天王的果報。在因中的時候,雖然做了很多的功德,都還是不能夠無著,不能煙寂靜,不能無燒惱,不能無所求,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于因中都不可見。

  「于彼天人諸因果中,亦不可見」,得到果了,已經(jīng)成為欲界天,作了釋提桓因了,已經(jīng)作了大梵天王了,他們在果上的境界,也沒有阿羅漢的這種德行,也看不見有這種功德,這表示阿羅漢在世間上,超越世間了,這種功德,這種德行。

  酉二、于天人世間(分二科)  戌一、于此四洲等

  又于此四洲天人世間,及彼余處,都不可見。

  這里第二科「于天人世間」,分兩科,第一「于此四洲等」。

  「又于此四洲天人世間」,這個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人,須彌山頂上是天,「天人世間」!讣氨擞嗵帯,及其他的地方,也都看不見有這樣圣人的功德。

  這是第一科,第二科「于此世界等」。

  戌二、于此世界等

  又于此世界天人世間,及彼余處,都不可見。

  「又于此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更廣大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天人世間」,天世間、人世間!讣氨擞嗵帯,乃至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可見」,都看不見有阿羅漢的那樣功德。這是第二科。

  未二、結(jié)頌

  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希,不見此彼天人世。

  這是「結(jié)頌」,引這個頌。因此「如是」,像上面說的,所以說「斷名色愛慢,無著」,這正是那個頌文:「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希,不見此彼天人世」,把這個頌完全解釋完了。

  《披尋記》六二七頁:

  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等者:謂如前說斷名色中貪愛及慢,名斷名色愛慢。心善解脫,便于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是名無著。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名煙寂靜。不為貪瞋癡惱所惱,是名無惱。于妙財物及與壽命無有希望,是名無希。如是無著乃至無希,唯出世間唯阿羅漢自內(nèi)所證,是故于此于彼天人一切世間都不可見。

  「如是故言斷名色愛慢等者:謂如前說斷名色中貪愛及慢,名斷名色愛慢」,這是得了初果須陀洹了!感纳平饷,便于自身、自身眾具纏及隨眠,皆悉永斷」,是名叫做「無著」。「離愛、離憍、離諸放逸,名煙寂靜。不為貪瞋癡惱所惱,是名無惱。于妙財物及與壽命,無有希望,是名無希。如是無著乃至無希,唯出世間唯阿羅漢自內(nèi)所證」的功德!甘枪视诖擞诒颂烊艘磺惺篱g,都不可見」,這是解釋上文。

  巳二、略辨義(分二科)  午一、辨所說相(分二科)

  未一、第一義(分三科)  申一、初頌

  復次初頌,顯示待時諸欲,于欲邪行及邪行果。

  前面是各別的解釋四個頌,這以下「略辨義」,就是簡要的說明這四個頌的大義,分兩科,第一科「辨所說相」。分兩科,第一科是「第一義」,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初頌」,說初頌的意思。

  「復次初頌」,這個第一個頌,第一個頌就是「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不了知應說,而招集生死」,這是第一個頌,這第一個頌說的什么事情?就是「顯示待時諸欲」。這表示諸欲是待時的,這個待時的諸欲,這個諸欲也都不是現(xiàn)成的,就是眾多的因緣具足了的時候,這個欲才有的,才有這個欲。「于欲邪行及邪行果」,表示這個意思。

  《披尋記》六二七頁:

  顯示待時諸欲等者:待時諸欲,即頌應說。于欲邪行,即頌想與安住及不了知。及邪行果,即頌招集生死。

  「顯示待時諸欲等者:待時諸欲,即頌應說」,頌上那個「應說」,那句話就指「待時諸欲」說的!赣谟靶校错炏肱c安住及不了知」,這上面說這個于欲邪行,這話是指什么說的?就是「應說想眾生,依應說安住,不了知」,就是這個話,這幾句話表示欲邪行的意思!讣靶靶泄,邪行所得的果報,指什么說的?「即頌招集生死」,就是這個話,「而招集生死」,這是邪行的果,這是第一個頌說完了。

  申二、中二頌

  第二頌中,顯示舍欲應正道理,凈修梵行仍被譏論不應道理,及待時欲。如第二頌,第三亦爾。

  第二個頌,「頌中,顯示舍欲應正道理」,這個第二個頌就是,「若了知應說,于說者無慮;由無有此故,他不應譏論」,這是第二個頌。第二個頌顯示什么道理?「顯示舍欲應正道理」,就是棄舍世間的欲,這才是合道理的!竷粜掼笮小梗瑧撌沁@樣,棄舍了世間的欲,修學圣道,應該是這樣子合道理的!溉员蛔I論不應道理」,說世間人不同意佛教徒修學圣道,譏嫌這些出家人,譏嫌這些人,你為什么出家修行?這是不合道理,不應該這樣譏嫌,「不應道理」!讣按龝r欲」,「及待時欲」這句話,就是世間上的人的思想,大家都一樣,都在惑業(yè)苦里面流轉(zhuǎn)這合道理,就是這個「及待時欲」這個意思。你要是特別從欲里面解脫了,他就認為你這人迷信,你這個人消極,就是這個意思。

  「如第二頌」,這個第二頌是這個意思,第三頌也是這個意思。

  申三、后頌

  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xiàn)所證法,永離熾然,乃至智者內(nèi)自所證。

  「第四頌中,世尊顯示現(xiàn)所證法,永離熾然」,這個第四個頌,就是剛才講的這一段,「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無惱希,不見此彼天人世」。這個第四個頌,「世尊顯示現(xiàn)所證法,永離熾然」,這第四個頌說的什么道理?是世尊說這第四個頌,是顯示「現(xiàn)所證法」,表示出來阿羅漢所證悟的境界。「永離熾然」,他永久的解脫了貪瞋癡火的燃燒了!改酥林钦邇(nèi)自所證」,阿羅漢就是「智者」,他內(nèi)心所證無著的境界,第四個頌顯示這個意思。

  《披尋記》六二七頁:

  顯示現(xiàn)所證法永離熾然等者:頌言:斷名色愛慢,無著煙寂靜,此顯現(xiàn)所證法,永離熾然。頌言:不見此彼天人世,此顯智者內(nèi)自所證。頌言:無惱無希,兼顯內(nèi)證之所現(xiàn)相,故于文中說乃至言。

  未二、第二義(分三科)  申一、初頌(分二科)  酉一、顯待時欲

  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由彼諸欲,非纔須時,即便稱遂;要以言說為先,然后追求受用。

  「又初頌中,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顯待時欲」,前面是第一義解釋完了,是第一義,F(xiàn)在是第二義,用第二個道理來解釋前面的頌。

  「又初頌中」,初頌中「顯待時欲」,「宣說諸欲是應說相」,那個「應說」是什么?就是凡夫所執(zhí)著的,所貪戀欲的相貌!革@待時欲」,表示凡夫所愛著的這些欲的境界,欲的境界要「侍」,要憑借眾多的因緣才出現(xiàn)的,所以叫作「待」!赣杀酥T欲,非纔須時,即便稱遂」,怎么叫作「待」?「待時欲」這句話,怎么講呢?「由彼諸欲」,因為彼所愛著的這些色聲香味觸的欲!阜抢u須時」,不是你將需要的時候,即便能夠滿足你的,「即便稱遂」!敢匝哉f為先,然后追求受用」,要以言說為先,需要你,你要有所言說,在初開始時,要有言說,要有表達,然后再去追求去,有可能你追求到了,你會有受用,所以叫做「待時諸欲」。

  酉二、顯安住等

  又顯于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于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

  「又顯于彼,由想安住不了知故,起于邪行」,這是第二科「顯安住等」。

  又表示「于彼,由想安住」,又顯示彼凡夫,由妄想安住在欲的境界里面,「不了知故」,他不知道那里面有很多的過患,所以「起于邪行,及招生死邪行果報」,這是一個意思,「顯安住」。

  申二、第二頌(分二科)  酉一、顯了知等

  第二頌中,顯于諸欲能了知故;離邪愿故;修梵行故;離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遠離耽著利養(yǎng)恭敬故;棄舍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

  第二頌中,這是第二段,第二頌分兩科,第一科「顯了知等」。

  「第二頌中,顯于諸欲能了知故」,你能了知道欲的過患,你就出家修學圣道。「離邪愿故」,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我出家是為了得圣道,不是為了生天,所以就是離邪愿故!感掼笮泄省梗迣W圣道,是得涅槃的!鸽x邪見故,離見根本我慢種故」,離見根本,見的根本就是我見,我慢是我見的一類,就叫「種」。因有我見才有我慢,你要沒有我見的時候,也就沒有我慢了,所以我見是我慢的種,是我慢的因,若沒有我見的時候,也就有我慢了!高h離耽著利養(yǎng)恭敬故,棄舍諸欲,應正道理。由此因緣,他所譏論,不應道理」,你不應該譏嫌這個人出家這件事。

  酉二、顯待時性(分三科)  戌一、標

  又顯諸欲是待時性。

  「又顯諸欲是待時性」,這個第一科,這個第二頌也有這個意思。

  戌二、征

  所以者何?

  這地方是問。

  戌三、釋

  若于先世不作福者,今雖用功,于所樂欲不能果遂;蛭ń袷涝熳鞲U撸从诖藭r,其所樂欲亦不諧偶。由此因緣后方成辦,所以諸欲名曰待時。

  「若于先世不作福者」,這第三科的解釋,「若于先世不作福者」,假設(shè)這個人,他前生沒有修福,他沒有同情別人的困難,去多做幫助別人的事情,他不肯幫助別人,沒有修福!附耠m用功,于所樂欲不能果遂」,說現(xiàn)在雖用了很多的心機,用了很多的努力,對于你所希望,所樂欲的事情,不能果遂,你還不能成就。所以世間上待時的欲,你前生也要修福,你才能得到的。

  「或唯今世造作福者,即于此時,其所樂欲亦不諧偶」,或者說我前生沒有做,我今生想要得到這個欲有困難,那我現(xiàn)在開始作福!富蛭ń袷涝熳鞲!,你現(xiàn)在學習做了很多利益人的事情,「即于此時」,就是我現(xiàn)在作福,我現(xiàn)在這個時候,就想要得到諸欲,也不容易!钙渌鶚酚嗖恢C偶」,也不能夠滿你的意的,因為現(xiàn)在作福得現(xiàn)報,還不容易,得這現(xiàn)報也不容易的!赣纱艘蚓壓蠓匠赊k」,由于你現(xiàn)在,你若做了很多的福,你要將來才能得到果報,得到可愛的欲,「所以諸欲,名曰待時」,不容易得現(xiàn)報的。

  申三、第四頌(分二科)  酉一、顯現(xiàn)所證

  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于現(xiàn)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于現(xiàn)在證后沙門及沙門果。斷貪愛故,斷我慢故,如是顯示現(xiàn)所證法。

  「第四頌中,顯示見斷煩惱斷故,即于現(xiàn)在證初沙門及沙門果」。這是第三科,解釋第四個頌,分兩科,第一科「顯現(xiàn)所證」。

  「顯示見斷煩惱斷故」,這是第四個頌,「顯示見斷」,這個我見斷了;「煩惱斷」,指這愛煩惱也斷了。「即于現(xiàn)在證初沙門」,你若肯這樣子出家修學圣道的話,你若努力修學四念處的話,「即于現(xiàn)在」,不是等待將來,就是現(xiàn)在「證初沙門」,你就能得到初果。你斷了這個見煩惱,你就能得到初果,叫「初沙門」果!讣吧抽T果」,你斷了見煩惱,又能斷愛煩惱,那又能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所以「及沙門果」。

  「又修所斷煩惱斷故,即于現(xiàn)在證后沙門及沙門果」,這底下又說:「又修所斷煩惱斷故」, 這個薩迦耶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乃至貪瞋癡慢疑,這十使,這十使是見道的時候,初果的時候所斷的煩惱!赣中匏鶖酂⿶罃喙省,就是修道的時候,得了初果以后,繼續(xù)用功修學四念處的時候,他斷什么煩惱?斷了貪瞋癡的煩惱。這個不屬于見煩惱,這個煩惱你能斷了的話,「即于現(xiàn)在,證后沙門」,就能證得后沙門,「后沙門」就是二果、三果。「及沙門果」,那就是四果阿羅漢!讣从诂F(xiàn)在,證后沙門」,這后沙門,初果是前,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后沙門果。但是說二果是前,三果是后;三果是前,最后是四果阿羅漢,所以這個后沙門,應該指阿羅漢四果說,「證后沙門」!讣吧抽T果」,那就指初果、二果、三果。

  「斷貪愛故,斷我慢故」,這個為什么能夠證沙門果?為什么能夠證沙門果?因為你斷了貪愛心的緣故,因為你斷了我慢故。這個二果、三果,還有我慢的問題,所以斷了我慢,那么就得四果阿羅漢了。「如是顯示現(xiàn)所證法」,這表示圣人,他現(xiàn)在修學圣道所證悟的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