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七(3)

  巳二、增上心學(xué)(分二科)  午一、方便(分二科)  未一、舉頌

  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xí)善法,堅精進勇猛者。

  這以下是「增上心學(xué)」,前面是「增上戒學(xué)」,這一科里先是「方便」,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第二科是「釋義」。

  未二、釋義

  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習(xí)近順定諸臥具故;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凈諸善法故;非沈掉等諸隨煩惱所摧蔽故;能善圓滿正加行故;增上心學(xué)方便殊勝。

  「此頌顯示若身若心皆遠離故」,這個頌的第一句:「常樂居遠離」,這表示這位修行人他是身遠離、心也遠離是這樣意思,前面解釋過!噶(xí)近順定諸臥具故」,底下是「及邊際臥具」,這句話是表示這個修行人他「習(xí)近」,他學(xué)習(xí)親近「順定的諸臥具故」,你這樣的臥具,能隨順你修學(xué)增上定,就是這樣的臥具!高呺H臥具」,這個「邊際」就是兩個邊際:一個最好的邊際,一個最鄙劣的邊際,那叫做「邊際」?墒沁@解釋的話,「習(xí)近順定諸臥具故」,就是你這樣的臥具,能幫助你修學(xué)定,這個臥具你應(yīng)該習(xí)近,這也就是「邊際」,這是又一個邊際了。

  「遠離一切不善尋思、純修白凈諸善法故」,第三句「恒修習(xí)善法」,這一句怎么解釋?就是「遠離一切不善尋思」,就是內(nèi)心里面要遠離一切不清凈的思惟,就是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的尋思、國土的尋思,各式各樣這些染污的尋思要遠離!讣冃薨變糁T善去故」,就是修四念處了,就是修學(xué)止觀了!阜巧虻舻戎T隨煩惱所摧蔽故」,第四句「堅精進勇猛」。這「堅」怎么講?就是這位修行人內(nèi)心里面的境界,他不是昏沈,也不是掉舉,這些諸隨煩惱所能破壞的,這叫做「堅」。就是他能夠明靜而住,止觀是相應(yīng)了,也沒有昏沈,也沒有掉舉,當然也沒有那些不善的尋思,沒有這些煩惱,所以是「堅」。

  「能善圓滿正加行故」,這一句話是解釋那個「精進勇猛」,怎么叫作「精進」?就是他能夠善巧方便的圓滿正加行故,他努力地這樣修行能圓滿「增上心學(xué)」,那就叫做「精進勇猛」。這個「勇猛」,就是不怕困難的意思。「增上心學(xué)方便殊勝」,前面說的這些事情,「常樂居遠離,及邊際臥具,恒修習(xí)善法,堅精進勇猛」,這是「增上心學(xué)」的方便殊勝,就是以此為方便,可以得「增上心學(xué)」,這是最殊勝的一個方便。

  午二、清凈(分二科)  未一、舉頌

  無有欲生欲,不憎惡憎惡,離睡眠睡眠,時不居寂靜;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者。

  這個第二科「清凈」,前面是「方便」,就是還沒有成就增上定,沒有成就增上心。這底下這兩個頌,他成就了所以是清凈。

  先「舉頌」,第二科是「釋義」。

  未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于諸善法生起欲故;于諸欲中極憎厭故。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于時時間習(xí)睡眠故;若心沈沒或慮彼生,于凈妙相思惟作意,及游行時不居靜故;于先所犯便生憂悔,于所不犯無憂悔故;后后殊勝生希慮故;殷重?zé)o間正方便故;增上心學(xué)轉(zhuǎn)得清凈。

  「此二頌中,顯示遠離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故」,就是破除去五蓋,就成就了四禪,遠離惡不善法。此二頌顯示遠離貪欲蓋、遠離瞋恚蓋、遠離惛沈、睡眠蓋,遠離掉舉、惡作蓋,遠離疑蓋,表示這個意思,所以叫做「清凈」。頭一句「無有欲生欲」,無有欲、不憎惡、離睡眠,這正好是遠離五蓋的意思。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蓋,這包括在里面!赣谥T善法生起欲故」,前面這幾句話說它的大意,這底下講這個文。

  「于諸善法生起欲故」,「無有欲生欲」,這「無有欲」,是沒有貪欲蓋。那么「生欲」這句話怎么講?「于諸善法生起欲故」,對于佛法圣道、四念處,于諸善法生起歡喜心、生起好樂心,愿意這樣學(xué)習(xí),所以叫做「生欲」!赣谥T欲中極憎厭故」,不憎惡是離瞋恚蓋。底下的「憎惡」是什么意思?「于諸欲中」,于這色聲香味觸的欲中,名聞利養(yǎng)的這些事!笜O憎厭故」,心里面不歡喜,極不歡喜。

  「為修善品方便加行有所堪任,及心安靜,于時時間習(xí)睡眠故」,第三句「離睡眠睡眠」。這個「離睡眠」,晝?nèi)龝r、夜三時,白天的三時當然是不睡眠;夜三時,初夜、后夜也是不睡眠,只有中夜的時候要睡眠。那為什么要睡眠?「為修善品方便加行」,為了修學(xué)圣道這個善品,善巧方便的努力修行須要有體力,須要體力、須要心力!赣兴叭巍梗羞@種能力。這個「體」,你的身體這個四大,能發(fā)出來這種能力;你的明了性的心,也能發(fā)出來這種能力,叫作「有所堪任」!讣靶陌察o」特別提出心來,心能夠靜下來修止觀、修四念處。為了這樣子,「于時時間習(xí)睡眠故」,就是到中夜那個時候你要睡眠,不能不睡眠。因為這個身體,你沒有得到禪定,你沒生到色界天以上就是有睡眠,所以你不睡眠也不可以,睡眠太多也是不可以。

  「若心沈沒或慮彼生」,這底下這一句,是「時不居寂靜」這一句話,這句話怎么講?「若心沈沒」,說這個修行人,他這個時候他心沈沒了。這個心發(fā)出來明了性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修止觀,這是正常的境界,但是現(xiàn)在這個心沈沒了,就是不能夠緣所緣境修止觀了,就是隱沒了,發(fā)不出來這個作用了,那么叫做「沈沒」。沈沒比昏沈輕微一點,昏沈是重的;沈沒只是你明了性的心,對于所緣境不明顯,這個所緣境在你心里面不現(xiàn)了,沒有所緣境了,那叫作「沈沒」!富驊]彼生」,或者是沒有沈沒,這時候還是很明了的緣所緣境修止觀,可是你這個時候有顧慮,哎呀!我可能要沈沒了,你有這種顧慮。那時候怎么辦?「于凈妙相思惟作意」,這個時候你的止觀要變動一下,你趕快地對于清凈微妙的光明相,或者是佛的相好光明,你去「思惟作意」來警覺自己的心,努力去緣光明相,這樣子心就不是修止觀了,這就是心里不寂靜了!讣坝涡袝r不居靜故」,這個破除昏沈,心里面沈沒,破除昏沈睡眠,也是可以下坐,經(jīng)行一下、跑一會,那么這樣子呢,也是不居靜。或者是你去乞食去,那也是不居靜。「及游行時」,就是這些時候!覆痪屿o故」,這時候你內(nèi)心是不寂靜,這樣「不居靜」是合法的了。

  「于先所犯便生憂悔,于所不犯無憂悔故」,這里解釋「離惡作惡作」。這「惡作」怎么講?就是「憂悔」的意思。就是我做錯了事情心里后悔了,我不應(yīng)該做這個事情,心里后悔,這叫作「惡作」;就是不高興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就是后悔了!赣谙人浮,對于自己以前所違犯的,我犯了某一條戒,我做錯了什么事情,我現(xiàn)在想起來,心里面憂愁后悔,我不應(yīng)該這樣子,那么這就叫做「惡作」!赣谒环笩o憂悔故」,我犯了那一條,這一條我沒犯,所以我心里面沒有憂悔。那么就是「離惡作惡作」,我不犯的,我沒有惡作;我犯了,就是有惡作,有憂悔。

  「后后殊勝生希慮故」,這是「無希慮希慮」這一句話,是「后后殊勝生希慮故」,我常常地用功修止觀,我希望我以后以后,我能有進步。「生!,我有希望。我希望我能夠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得到初禪;由初禪得到二禪,忽然間得無生法忍了,我生這個希望,后后生這個希望。但是這個「慮」呢?有顧慮,哎呀!我可能還是不能得吧,是有這個希慮。向后后有希慮,像以前我沒有希慮,以前我感覺,我沒有什么成就,無希慮;「后后」是有希慮,這是這一句話這么講。

  「一切種恒時,成就正方便者」,叫做「殷重?zé)o間正方便故」。這「一切種」就是「殷重」的意思;「恒時」就是「無間」的意思。這「殷重」怎么叫「一切種」?就是前面這個頌,是「無有欲生欲」這是一種;「不憎惡憎惡」又是一種;「離睡眠睡眠」又是一種;「時不居寂靜」又是一種;「離惡作惡作」、「無希慮希慮」,又是一種,各式各樣的事情,你都能夠努力地去修行!笩o間」就是「恒時」,時時地不間斷、不懈怠用功!刚奖愎省,這是得到智慧的正方便,得到增上心學(xué)的正方便。「增上心學(xué)轉(zhuǎn)得清凈」,你這樣用功,你的「增上心學(xué)」展轉(zhuǎn)得到清凈,就有進步了,就是得到禪定了。

  巳三、增上慧學(xué)(分二科)    午一、方便(分二科)

  未一、明欲貪因(分三科)    申一、舉頌

  引發(fā)與覺悟及和合所結(jié),有相若親昵,亦多種喜樂;侵逼極親昵,名虛妄分別。能生于欲貪,智者當遠離者。

  這底下第三科,前面是「增上心學(xué)」,這以下是「增上慧學(xué)」,分兩科,第一科是「方便」。又分兩科,第一科「明欲貪因」,因此而有欲貪,所以叫作欲貪因。分三科,第一科是「舉頌」文,剛才念這個頌,底下第二科是「顯義」。

  申二、略顯義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能生淫欲所有貪愛。從初方便次第生起,乃至究竟。由遠離故,諸所修學(xué),清凈殊勝。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虛妄分別」,這兩個頌就表示放逸的人,有這八種虛妄分別。這八種虛妄分別有什么不對?有什么過失?「能生淫欲所有貪愛」有這種過失!笍某醴奖愦蔚谏穑酥辆烤埂,這八種虛妄分別,就是從一開始,這個虛妄分別,淫欲的分別,從開始的方便,次第到最后乃至到究竟,都包括在內(nèi)了!赣蛇h離故,諸所修學(xué),清凈殊勝」,由于這放逸的人有這種分別;這修行人遠離這八種分別,所以他所修學(xué)的戒定慧,都是清凈殊勝的。

  這是第二科「略顯義」,底下第三科「別釋相」,解釋八種虛妄分別的相貌,分八科,第一科是「引發(fā)分別」。

  申三、別釋相(分八科)  酉一、引發(fā)分別

  引發(fā)分別者:謂能引發(fā)于可愛事,不正思惟相應(yīng)之心,所有分別。

  這是第一個分別,就是一開始引發(fā)出來這樣染污的心,染污的分別。這是第一,底下第二科是「覺悟分別」。

  酉二、覺悟分別

  覺悟分別者:謂即于彼可愛事中,覺悟貪纏相應(yīng)分別。

  前面是「引發(fā)分別」,這是所引發(fā)出來的,那種各式各樣的染污心。

  酉三、和合所結(jié)分別

  和合所結(jié)分別者:謂即于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

  「和合所結(jié)分別者」,這是第三科!钢^即于彼可愛事中所有分別」,叫作「和合所結(jié)分別」。

  酉四、有相分別

  有相分別者:謂即于彼可愛事中,執(zhí)取種種凈妙相狀,所有分別。

  「有相分別者」,是第四科,「謂即于彼可愛事中,執(zhí)取種種凈妙相狀,所有分別」,這是有相分別。

  酉五、親昵分別

  親昵分別者:謂于已得所愛事中,勇勵相應(yīng)所有分別。

  這是第五科,這個「昵」也是親近的意思。

  這底下第六科是「喜樂分別者」。

  酉六、喜樂分別

  喜樂分別者:謂即于彼所得事中,種種受用、希慕愛樂種種門轉(zhuǎn),所有分別。

  這是第六科,底下第七科。

  酉七、侵逼分別

  侵逼分別者:謂兩根會時所有分別。

  這是第七科,底下第八。

  酉八、極親昵分別

  極親昵分別者:謂不凈出時所有分別

  未二、顯其過患(分二科)  申一、辨相(分二科)  酉一、舉頌

  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賢圣所應(yīng)離,速趣于壞滅,仗托于眾緣,危逸所依地者。

  這以下是第二科「顯其過患」,前面是顯欲貪的因,你這樣分別,這欲貪就生起來。這「顯其過患」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又分兩科,先「舉頌」。

  「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是非法因緣,能增長貪愛。賢圣所應(yīng)離,速趣于壞滅,仗托于眾緣,危逸所依地者」。

  這是「舉頌」,這底下是「釋義」。

  酉二、釋義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xiàn)法、后法,如其所應(yīng)諸欲過患。若能觀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

  「此二頌中,顯示八種現(xiàn)法、后法,如其所應(yīng)諸欲過患」,這八種過患里面分兩類,一個是現(xiàn)在的,「現(xiàn)法」就是現(xiàn)在的五蘊里面,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有這樣的過患;「后法」,就是以后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有這樣的過患!溉裟苡^見,即是斷除欲愛方便」,若是修不凈觀的人,你能夠觀察分明,「見」就是分明的意思,分明地看出來有這樣的過患。那這八種過患,即是斷除欲愛的一個方法,是這樣意思。

  這是第一科是「辨相」,底下第二科是「舉喻」,分三科,第一科是「舉頌」。

  申二、舉喻(分三科)  酉一、舉頌

  諸欲如枯骨,亦如軟肉段,如草炬相似,猶如大火坑。譬如蟒毒蛇,亦如夢所見,如借莊嚴具,如樹端熟果。如是知諸欲,都不應(yīng)耽樂者。

  這是舉這個譬喻,舉這個頌。這個頌就是解釋前面那個頌,「諸欲令無飽,眾多所共有」,解釋這兩個頌。

  前面是「舉頌」,底下「顯義」!革@義」分兩科,第一科是「過患深重」。

  酉二、顯義(分二科)  戌一、過患深重

  此中廣引,如前所說令無飽等,于諸欲中八種過患,一切世間共成譬喻,顯示諸欲過患深重。

  這個頌,這里面「廣引」很多的譬喻,來解釋像前面所說的「令無飽等,于諸欲中八種過患」!敢磺惺篱g共成譬喻」,這個譬喻,一切世間人都會同意這個譬喻,顯示諸欲的過患的深重,這是說「過患深重」這一句話。

  這底下第二科「不應(yīng)耽樂」。

  戌二、不應(yīng)耽樂

  又為顯示于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過患,分明可了,何有智者于彼耽樂。

  「又為顯示于諸欲中具有如是眾多的過患,分明可了」,很分明地可以明白;并不是隱微,不容易明白!负斡兄钦哂诒说贰梗趺茨切┯兄腔鄣娜耍瑫䦟τ谶@個欲那么貪著呢?

  底下第三「配釋」,就是把這個欲和前面那個頌,配合一下來解釋。

  酉三、配釋

  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如段肉故,眾多共有者。

  「又彼諸欲如枯骨故,令無飽滿」,前面這「諸欲令無飽」這一句,這話怎么解釋?「諸欲如枯骨」,用這「枯骨」,來解釋那個「無飽」的意思,這樣解釋。「又彼諸欲如枯骨故」,只有骨頭沒有肉叫「枯骨」!噶顭o飽滿」,這個《大寶積經(jīng)》上有一個譬喻,有一個大富長者,從另一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門口有個狗在那兒咬枯骨,咬這枯骨的時候,這大長者從這經(jīng)過的時候,這狗就想:「你來搶我的骨頭」,這個想法。這個話,那一段文上有解釋,但是我感覺這個譬喻太深刻了。但是這里直接表示這個意思,「令無飽滿」,他一直啃這個枯骨,咬了老半天也不能飽,還是照樣的饑餓,這形容歡喜貪著欲的人,也是這樣子。譬如說吃飯,我餓了我吃飯可以飽,F(xiàn)在不是,你越愛著這欲,這欲越來越厲害,他沒有飽足的時候,是這樣意思。所以這個「諸欲令無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諸欲如枯骨」,所以一直地想要飽,而還不能飽。

  「如段肉故」,這是第二句,前面「眾多所共有」,這句話怎么講?「亦如軟肉段」,前面是用「枯骨」作譬喻;現(xiàn)在是用「肉段」作譬喻。「如段肉故」,這一段的肉,是「眾多所共有」,怎么叫做「眾多共有」呢?

  《披尋記》六一六頁:

  如段肉故眾多共有者:謂彼諸欲如段食肉,謂為多人共受用故。

  這也是苦惱的境界。

  猶如草炬正起現(xiàn)前極燒惱故,非法因緣。

  這解釋第三句,「是非法因緣」,用什么解釋?「如草炬相似」,用這一句話來解釋。像一大堆草起火了,這火正起,正在燃燒的時候,這火是很猛烈地,「現(xiàn)前極燒惱故」,這就叫做「非法因緣」。

  《披尋記》六一六頁:

  猶如草炬至非法因緣者:喻彼諸欲能為非法行惡行之因,是名非法因緣。

  「猶如草炬至非法因緣者:喻彼諸欲能為非法行惡行之因」,做種種惡事的一個因,「是名非法因緣」,就像大草炬起火了的樣子。

  如大火坑,生渴愛故,增長貪愛;如蟒毒故,賢圣遠離;如夢見故,速趣壞滅;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托眾緣;猶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

  這是第四句「能增長貪愛」,這句話怎么講?這是「猶如大火坑」,用這句話來講!溉绱蠡鹂樱蕫酃省,就是「猶如大火坑」,這個坑里面有大火,你若掉進里面就出不來了,一直地為火所燒。這就是表示享受欲的人,就像渴似的,渴了要喝水,應(yīng)該解渴,還不解渴,越喝水越渴。這《涅槃經(jīng)》上,你喝鹽水,越喝越渴,越渴越想喝,就表示愛欲就是這樣子,它就是一直地想要愛著這個欲,就像是掉在大火坑里出不來了,表示這意思。「增長貪愛」,就是能增長貪愛,在欲里面一直地增長你的貪愛,沒有停止的時候。

  「如蟒毒故,賢圣遠離」,下面這一句:賢圣所應(yīng)離,這句話怎么講?「如蟒毒故」,譬如蟒毒蛇,這大蟒是很可恐怖的。所以「賢圣所遠離」,賢人、圣人都遠離這個蟒毒蛇;欲也是這樣子,所以「賢圣所應(yīng)離」!溉鐗粢姽,速趣壞滅」,下面這句「速趣壞滅」怎么講?「如夢見故」,就像做夢所看見的境界,一醒夢就沒有了;所以就表示這個欲的境界,雖然是為人所愛著,但是他很快就壞了,不是堅牢固的事情,不是常有的事情。

  「猶如假借莊嚴具故,仗托眾緣」,底下這「仗托于眾緣」,這句話怎么講?「猶如假借莊嚴具故」,這莊嚴具是借來的,你用完了要還給人家,就沒有了;這欲是「仗托眾緣」而有,所以它一定是敗壞的!釜q如樹端爛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這是下面這一句「危逸所依地者」!釜q如樹端爛熟果故」,這是用這句話來解釋,就像樹的頂上有爛熟的果,那么一定是會掉下來的!肝M龇乓菟乐亍梗羰菒壑,一定是有這個過患,很危險會把生命都失掉了,「所依之地」。

  前面是說「方便」,這以下是說「清凈」,分三科,第一科是「舉頌」。

  午二、清凈(分三科)  未一、舉頌

  當聽聞正法,常思惟修習(xí),先觀見粗靜,次于修一向,舍煩惱粗重,于斷生欣樂,于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xiàn)觀,能離一切欲,證現(xiàn)法涅槃,及余依永盡者。

  這是說「清凈」,前面是說「方便」,就是要離欲,然后才能夠成就圣道。

  這底下第二科是說這個「清凈」,先「舉頌」,然后顯示頌的義。

  未二、顯義

  此中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出世道皆清凈故;證得有余及無余依二涅槃果,增上慧學(xué)究竟清凈。

  這是顯前面這個頌的大義。這個頌「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這一共有七種作意,我們前面解釋過!甘莱鍪赖,皆清凈故」,這個「世出世道」,世間道就是修禪定,你得到了欲界定的時候,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去修初禪的時候,要修這七種作意。修這七種作意,就可以由未到地定成就初禪,由初禪也是一樣,一直地修到四禪八定,那么這是屬于世間道。修出世間的圣道也是一樣,也要這七種作意。所以這個頌里面「顯示由了相等七種作意」,世間道、出世間道都可以成功了,都可以得到清凈了。世間道的清凈,只是離開欲界的欲,叫清凈;出世間的道,是離三界的欲了,所以是最究竟的了?梢宰C得「有余及無余依二涅槃果」,證得有余依涅槃及無余依涅槃,這兩種涅槃的果。這個「增上慧學(xué)究竟清凈」了,這樣說呢,就是得阿羅漢果,表明這個意思,這是顯前面這個頌文的義。

  這下面第三科是「配釋」,配釋這個頌文,分七科,第一科是「了相作意」。

  未三、配釋(分七科)  申一、了相作意

  聽聞?wù),常思惟言,顯示了相作意。

  前面說「當聽聞?wù)ǎK嘉┬蘖?xí)」這兩句,這兩句「修習(xí)」這兩個字不在內(nèi),就是「當聽聞?wù),常思惟」。「聽聞(wù),常思惟言」,這兩句話,顯示什么道理?「了相作意」,就是明了法的相貌,你在心里面,要這樣注意。

  《披尋記》六一六頁:

  聽聞?wù)ǔK嘉┭燥@示了相作意者:由說了相作意猶為聞思所間雜故。

  這個時候,你內(nèi)心里面的程度須要有聞,須要聽聞?wù)ǎ氁獌?nèi)心去思惟,專精思惟所聽聞的正法,你心里面要有這樣的努力,你才能夠成就的。所以這個「了相作意」,就是還沒得定,你還沒能成就定,就是在定前的準備。你要聽聞?wù),你要專精思惟,這是「了相作意」,要這樣子才可以。

  申二、勝解作意

  常修習(xí)言,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xí)故。

  這個「常思惟」,這個「!惯@個字貫下來,「常修習(xí)」。「常修習(xí)」這句話是表示什么?「顯示勝解作意,由起勝解而修習(xí)故」,就是你原來聽聞?wù),專精思惟以后,你對?a href="/remen/faxi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法相的了解,就是特別純熟了。純熟了的時候,你在心里面就這樣觀察思惟,這樣的觀察思惟,是非常有力量的,叫做「勝解」。

  《披尋記》六一六頁:

  常修習(xí)言顯示勝解作意者:由說勝解作意超過聞思唯用修行,于所緣相發(fā)起勝解故。

  這是說「勝解作意」是超過了「聞思」的階段,聞思是散亂的境界,F(xiàn)在「勝解作意,唯用修行」,是在定里面,是已經(jīng)成就定了,在奢摩他里面。應(yīng)該說是,或者在未到地定里面,或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里面,你作如是觀,這個時候叫作「勝解」,所以是「唯用修行」!赣谒壪唷,就是這個所緣境,你是修四念住,這個身受心法就是所緣相!赴l(fā)起勝解故」,發(fā)起這個有力量的觀察智慧,那么這叫做「勝解作意」。實在來說呢,這個「勝解」也就是正式地開始修行了,是這樣意思。

  從這里我們應(yīng)該知道修行的次第,先是聞而后是思,這是一開始的次第;其次要開始修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然后才有「勝解作意」,才是勝解作意。如果你奢摩他沒有成功的話,你沒有勝解作意,因為你散亂心去思惟觀察,他力量不夠,不能稱之為「勝」。

  申三、遠離作意

  先觀見粗靜言,顯示遠離作意。

  「先觀見粗靜言」這句話,這頌上這句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是「顯示遠離作意」。這個七種作意的第三種作意,是顯示這個「遠離作意」的道理,遠離作意的作用!高h離作意」是什么意思?就是斷煩惱了。這個勝解作意,你在奢摩他里面,修這「勝解作意」,就會有「遠離作意」,就能斷煩惱。

  《披尋記》六一六頁:

  先觀見粗靜言顯示遠離作意者:由說遠離作意最初生起,斷煩惱道與俱行故。

  這是「斷煩惱道」,最先開始就在這里,就是「遠離作意」。它這個斷煩惱的智慧出現(xiàn)了,與你的定在一起,「與俱行故」。這是你這個「勝解作意」在奢摩他里面修的時候,修而又修,不斷修的時候,就斷煩惱了。從圣道的開始,都是先斷見煩惱,而后斷愛煩惱,都是這樣子。這個煩惱有愛煩惱、有見煩惱,但是先斷見煩惱。我們從圣道的次第上看,譬如小乘的初果,他也是先斷見煩惱,然后再繼績修四念處斷愛煩惱,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后是兩種煩惱都斷了。大乘的初地,也是先斷見煩惱,也是這樣。

  「先觀見粗靜」,這個「粗靜」,這個粗劣的、這寂靜的!复至拥摹梗菂挆壍模弧讣澎o的」,是希望能成就的。修這世間的三昧,得色界的四禪呢,欲界是粗敝的,色界四禪是寂靜微妙的,這樣意思;若是出世間的圣道,那世間是粗鄙的,出世間是寂靜微妙的,你能這樣認真地、深刻地觀察到這里,就斷煩惱了。

  申四、攝樂作意

  于修習(xí)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

  以下「次于修一向等言」這句話,「舍煩惱粗重,于斷生欣樂」這些話,「顯示攝樂作意」,「攝樂」念 ㄧㄠˋ 也可以,念 ㄌㄜˋ 也可以。

  《披尋記》六一七頁:

  于修習(xí)一向等言顯示攝樂作意者:由說攝樂作意位中,已能除遣煩惱粗重,愛樂于斷,愛樂遠離故。

  這時候你修這個「勝解作意」,你努力地這樣修行有了成就,斷了煩惱,這時候你心里面感覺到歡喜,我沒有白辛苦,F(xiàn)在斷了煩惱的時候,心里面,這上面說出來有二件事:一個是「愛樂于斷」;一個「愛樂遠離」。愛樂這斷煩惱的境界,愛樂這遠離的境界。這里面應(yīng)該是說這個,斷煩惱非要深入諸法實相不可。譬如說,觀我不可得,我空真如,這也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空的真如,也是諸法實相,你要見到諸法實相,才能斷煩惱。所以這里面「愛樂于斷,愛樂遠離」,實在就是這個境界,見到真理的境界。見到真理的境界,這是一個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法喜充滿,應(yīng)該是在這里的意思,那么這叫做「攝樂作意」。

  自己斷了煩惱以后的時候,再檢討自己斷煩惱的境界,這時候心里面有喜樂。這個三十七道品那個七覺支里面,也有喜樂這個支,大乘的初歡喜地,也叫做歡喜,也有這個意思,就是這個「攝樂作意」的意思。

  申五、觀察作意

  于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

  「于諸相觀察言」,「于諸相觀察」這句話,「一向舍煩惱粗重,于斷生欣樂」。「于諸相觀察」這句話,「顯示觀察作意」。

  《披尋記》六一七頁:

  于諸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者:由說觀察作意,鄭重觀察修習(xí)對治,時時觀察先所已斷故。

  這個「觀察作意」,說我是斷了煩惱,但是你若認真地觀察,還有很多的煩惱還沒有斷。但是你若不觀察不知道,不觀察這件事就不知道,所以要繼續(xù)地修「勝解作意」。這「觀察作意」實在就是繼續(xù)修「勝解作意」!赣谥T相觀察」,這個事情應(yīng)該包括兩種,一個是你在定中,在所緣境上觀一切法,觀諸法實相;一個是在定外,出定了,出定了在這一切虛妄的境界上觀察,這兩種境界。你一觀察的時候,就知道自己這個煩惱斷了多少,還有很多沒斷,表示這意思!赣谥T相觀察言,顯示觀察作意」。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

  這是第六科,「于諸相觀察,得加行究竟」這一句話,「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

  《披尋記》六一七頁:

  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者:由說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所有煩惱故。

  這個「遠離作意」是除滅了上品煩惱;「觀察作意」棄舍了中品的煩惱;「加行究竟言,顯示加行究竟作意」,棄舍了下品煩惱,表示這個意思,那么這個時候就叫做「加行究竟」。這時候在這一段落,譬如說由未到地定到初禪,這一件事你做成功了,那么就是「加行究竟作意」。譬如說你現(xiàn)在是暖、頂、忍、世第一,一下子得初果了,在這一段的七種作意,你得了初果以后,那么是「加行究竟作意」成功了;你若繼續(xù)修七種作意,到二果的時候,這一段又是七種作意圓滿了,是這樣意思。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xiàn)觀,能離一切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

  這底下最后這一句話,這是第三個頌「能離欲界欲,及離色界欲,入真諦現(xiàn)觀,能離一切欲,證現(xiàn)法涅槃,及余依永盡者」,這句話!改茈x欲界欲,及離色界欲」,「能離欲界欲」,當然世間的四禪八定,也能做到,但是離色界欲,那就要無色定,你若成就了無色界天的四空定,才能離色界欲?諢o邊處定、識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能離空無邊處定的欲;無所有處定,能離識無邊處定的欲;非非想定,能離無所有處定的欲,但是世間的定,就到此為止了 。若是出世間的圣道,就是「入真諦現(xiàn)觀,能離一切欲」,就是三界的欲都能棄舍,都是能棄舍了,就是這個「四念處」力量是太大了!溉胝嬷B現(xiàn)觀」,就是觀我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的時候,就能離一切欲。這段文上的話,「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這是第七個作意。

  《披尋記》六一七頁:

  能離欲界欲等言顯示世間、出世間加行究竟果作意者:由說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lǐng)受彼諸作意善修習(xí)果故。

  主要是「勝解作意」。勝解作意以「了相作意」為前方便,勝解作意以后就是有「遠離作意」;遠離作意以后有「攝樂作意」,這時候自己會更加倍的努力,這「攝樂作意」有這種作用。然后繼續(xù)地修「觀察作意」,又斷了煩惱,「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到最后圓滿了。這七種作意,我們以前講過,但這里面比前面說的略一點,但是大意就是這樣子。今天就講到這里好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