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2)
亥二、八種等至
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后非想非非想處。
這是第六大科善友性,善友性里面在廣分別里面,具足八因緣才可以名為善友,這個八因緣里面第一科是「安住禁戒」,第二科「具足多聞」,現(xiàn)在是第三科「能有所證」!改苡兴C」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所證」!概e所證」里面分三科,第一科「二十種想」解釋完了,F(xiàn)在是「八種等至」。
這個「等至」就是禪定,這個「等」就是定的意思,就是身心平和,也不昏沈,也不掉舉。這是由定的力量能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叫做「等至」。這里面說「八種等至」,就是色界的四禪,和無色界的四空定,加起來就是八種。
「復有能證得最初靜慮」,就是善友里面各式各樣的善友,還有一種他能夠證得,色界的四禪里面第一個禪,就是「最初靜慮」,還有「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能得到這樣的禪定。又能得到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后的非想非非想處」,這四禪四空定,在前面解釋過了,這里不解釋了。
亥三、四無量等
又能證得慈悲喜舍,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
「又能證得慈悲喜舍」,這是第三科四無量。這里說四無量,就是在禪定里邊,已經(jīng)成就了色界四禪,或者又成就了無色界的四空定,在這樣的禪定里邊,修慈悲喜舍四種三昧,是這樣子的,也是禪定。
「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前邊這些禪定是通于凡圣,F(xiàn)在這下面說到「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這是圣人,已經(jīng)斷煩惱見到真理了。這個前邊也解釋過,但是后邊還有解釋。
「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果」。前邊說到初果、二果、三果,這下邊說到神通。這個神通,這個有禪定的三果圣人,在禪定里邊修神通,就會有具足了神通。這「神境通」,一般說就是神足通。「或宿住通」,就是能知道過去生命的情況,或者若阿羅漢最大的宿命通,就是八萬四千劫,過去八萬四千劫這么長遠里邊的生命的情況都能知道。「或天耳通」,能知道圣人,能聽到很遠處的聲音。「或死生通」,死生通就是天眼通,天眼通能知道未來的事情,「宿住通」知道過去的事情。這個「死生通」就是這人死掉了以后,他投生到什么地方去,這天眼通能看見!富蛐牟顒e通」就是他心通,你心里面有各式各樣的不同的心里活動,這他心通的人能知道。
這是「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通、心差別通」,這是前五通。這個初果、二果沒有神通,這個不說。三果圣人,有可能是得到了四禪八定,他在禪定里面有可能發(fā)出神通,所以在這個地方講神通。但是還沒有成就「漏盡通」,成就漏盡通的就是阿羅漢了。「或阿羅漢」,或者這位善知識,他得到了阿羅漢果了。
戌二、顯勝能(分二科) 亥一、標
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xiàn)三神變教授教誡。
這下邊第二科「顯勝能」,「顯勝能」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第一科是「舉所證」,現(xiàn)在第二科「顯能勝」。
「具八解脫」,因為這個八解脫,你若成就了色界四禪,成就了無色界的四空定,而又得到了滅盡定,這時候才能夠去修這個八解脫,這個八解脫最后一個解脫,就是滅盡定解脫。那么成就了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他要進一步的修這個八解脫。這個滅盡定,三果圣人以上才能成就這個定的,這是很高深的定;但是有的阿羅漢還沒得滅盡定,有沒有禪定有這樣的關(guān)系。這個三果圣人修這個八解脫,當然進一步就是得阿羅漢果了,進一步能得到十遍處,得八勝處、得十遍處,能得到四無礙辯、無諍三昧,都些都從這里出來的,所以有這樣的殊勝功德。
「具八解脫靜慮等至」,「有大堪能,具大勢力」,這個阿羅漢、這個圣人,「有大堪能」,他的這個能力非常的強,有很大的勢力。這個沒有發(fā)出來的時候叫「堪能」,發(fā)出來叫「勢力」!改苌茷樗F(xiàn)三神變教授教誡」,有這樣的功德的這位善友,他「能善為他」,能善巧方便的為他的弟子現(xiàn)出來「三種神變」、神通變化,能夠「教授教誡」他的弟子。
亥二、釋
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
這底下解釋,前面「顯勝能」第一科是「標」,現(xiàn)在是解釋。
「三神變」是什么呢?一是「神力神變」,也就是那個神足通。但是只是得到四禪八定修神通、而得神通的神通,和修八解脫進一步有八勝處、十遍處的神足通,那是不一樣的,這個是特別高,神通特別廣大的!赣浾f神變」,記說神變就是他心通,你心里想什么事情他也都知道,他能說出來,也是神通變化。第三個是「教導神通」,就是為你說法來教導你,也可以得大神通、得圣道。這是三種神變。
下面第三科是「結(jié)」。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前面這么多,這「二十種想」一直到這里,這是這位善友「能有所證」。這可見這個善友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而且是大阿羅漢、大菩薩境界了。
《披尋記》八五七頁:
能善為他現(xiàn)三神變教授教誡等者:如下說言由神境神變能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令他于已生極尊重;由彼于已生尊重故,于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nèi)绺缧腥缢蛉霝檎f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此應準釋。
「能善為他現(xiàn)三神變教授教誡等者,如下說言」,下文里邊說,由神境神變能現(xiàn)種種的神通境界!噶钏谝焉鷺O尊重」,現(xiàn)出來種種神通的時候,看見的人生極尊重心,這是不同的!赣杀擞谝焉鹬毓剩趯俣犺べぷ饕鈽O生恭敬」,會有這種作用!赣捎浾f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記說神變有什么作用呢?「能尋求他」,能尋求對方的心,心里活動的差別!赣山陶]神變?nèi)绺缧小梗缢母,如他的心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隨他的堪能性能悟入的程度,為他宣揚正法!赣谒扌心苷陶]」,他所應該修行的法門,能夠很恰當?shù)膩斫陶]他!腹嗜褡兡軘z諸相圓滿教授」,這三種神變,包擴了一切圓滿的教授的事情。「此應準釋」,前面這一段是二十七卷二十二頁說的,但這里的文說的,應該按照那個文來解釋。
申四、為性哀愍(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
這個具八種因緣才能夠名之為善友,八種因緣解釋了三種,現(xiàn)在第四種為「性哀愍」。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怎么叫做「為性哀愍」?這個「性」者心也,就是他的心很哀愍,就是很同情你。這是「征」。
下面是解釋。
酉二、釋
謂于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
「謂于他所常起悲憐」,「謂于」所教化的眾生,這位善知識對于這些人起「悲憐」心。怎么叫做「悲憐」呢?「樂與其義」,就想要幫助他,能令他遠離種種的苦惱,這叫做「與其義」,就是給他所需要的,他現(xiàn)在需要離苦,那么他就能做到這件事,「樂與其義」。「樂與其利」,他歡喜給他利益,他所缺少的。他缺少什么?當然他缺少戒定慧,教他修學這樣的善法!笜放c其樂」,還歡喜給他一些安樂的事情,不要有損惱的事情!笜放c猗觸」,就是令他心里面歡喜,這樣意思!笜放c安隱」,使令他心里面沒有一些煩惱,沒有一些的恐怖,心情自在。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為性哀愍。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這「為性哀愍」就是這樣意思,有這么一個善知識太好了。
《披尋記》八五七頁:
樂與其義等者: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當知此由以悲俱心。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令生歡喜,是名樂與猗觸,當知此由以喜俱心。令離貪恚,是名樂與安隱,當知此由以舍俱心。菩薩地說: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故名哀愍者。(陵本四十四卷十頁)故作是釋。
「樂與其義等者: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這個樂與其義就是令他離諸苦,這也應該包括醫(yī)生的在內(nèi),他也能夠使令你身心里面的痛苦都能夠遠離,能除遣你身心的痛苦。「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這「樂與其利」這么講,這就是你的功德非要你自己創(chuàng)造才可以,就是你自己不創(chuàng)造,他給你一樣東西,這很不容易。所以「樂與其利」是你自己要創(chuàng)造,做好事!府斨擞梢员阈摹梗懊孢@兩句話,「樂與其義、樂與其利」,這就是善知識的「悲俱心」,悲是心所,心是心王,那個心王和悲相應的時候發(fā)出來的作用是這樣。
「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沒有損惱行這叫做「樂與其樂」,沒有損惱你的事情,能夠排遣一切對你有損害的事情,那叫「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這句話,就是那個善知識有「慈」,那個「慈」能與樂,是這樣意思!噶钌鷼g喜,是名樂與猗觸」,令你心里歡喜叫「猗觸」!府斨擞梢韵簿阈摹,就是那個善知識,他這個慈悲喜舍三昧,這個「喜」三昧的力量!噶铍x貪恚,是名樂與安隱」,這個「安隱」是什么呢?你心里面有貪的時候心也不安隱,有憤怒的時候也不安隱。而這個善知識會為你說法,讓你遠離貪、遠離恚,你心里就安隱了!府斨擞梢陨峋阈摹,這是這位善知識的「舍」三昧的力量。
「菩薩地說:一切無量名為哀愍」,就是一切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薩的哀愍的作用!赋删痛斯拭ы摺。
申五、心無厭倦(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心無厭倦?
這是善友的八因緣里面第五科,心里沒有厭倦。
怎么叫「心無厭倦」呢?
酉二、釋
謂善能示現(xiàn),善能教導,善能贊勵,善能慶慰,處于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惰,起發(fā)圓滿,為性好樂發(fā)勤精進。
「謂善能示現(xiàn)」,這個「善能示現(xiàn)」就是這位善知識,能善巧方便的能開示你佛法的真理,就是「善能示現(xiàn)」。「善能教導,善能贊勵」,這個「善能教導」就是能令你安住在佛所制定的戒律儀里面,就是「善能教導」!干颇苜潉睢梗@個「贊勵」就是贊嘆你、勉勵你,說是你這個人有善根,你好好修學不要退下來。就是這位學生,他的菩提心他的出離心向下退,那么這個善友就是贊嘆他、鼓勵他,使令他不要退,是這樣意思!干颇軕c慰」,就是這個弟子有了成就,他來祝賀他。
「處于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前面這幾樣,就是這位善知識能這樣教導他的弟子。這個這下面第二段,是「處于四眾」之中「宣說正法」的時候,「不辭勞倦」,怎么疲勞疲倦,這個菩薩他不推辭這件事,他不怕辛苦。「翹勤無惰」,他還特別的精進不懈怠。「起發(fā)圓滿」,只要這件事對于他的學生、對于他的弟子有利益,他就能發(fā)動能圓滿這個計劃。
「為性好樂,發(fā)勤精進」,說這個善友的心性,就是精進。這件事一定是栽培的很久了,他有很多的體力,他的果報有很多的功德的力量的支持,所以他這個精進的時候,他這個身體也能支持。若栽培的不夠,那就是只是有這么一點心就是了,他的身體不答應這件事的,「為性好樂、發(fā)勤精進」。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這心無厭倦是這樣子。
申六、善能堪忍(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
這是第六個,這個善知識有八種因緣,現(xiàn)在是第六「善能堪忍」,分三科,第一科「征」。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耐他怨害
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于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愶斫截,眾苦事中,自推己過,以業(yè)異熟為所依趣。終不于他發(fā)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舍。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于彼思為義利。
這下面解釋,第一科是「耐他怨害」。這個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何況是其他的人?
「謂罵不報罵」,就是若有人罵辱他呢,他不回答,他不報復他;你罵我、我就罵你;這位善知識不這樣,你罵他、他不罵你!覆_不報瞋」,別人對他憤怒,他也不報之以瞋!复虿粓蟠颉梗瑒e人打他呢,他不打你的!概粓笈,這個「弄」就是戲弄的意思,不尊重他。而這位善知識呢,你戲弄他,他不報之以弄。
「堪耐椎杵」,這個善知識他這個堪耐性,這個忍耐的心很有力量,你就是「椎杵」、用這樣的器來攻擊他,他也能忍耐!赣谥T逼迫」,對于各式各樣的逼迫,苦惱的事情來逼迫他。或者「縛錄(ㄌˋㄨ)」,也念縛錄(ㄌˋㄩ),系縛他。或者是「禁閉」,把他關(guān)在牢獄里頭;蚴恰复反颉顾、「毀辱」他!钙葠铩,各種恐怖的事情來威愶他;蛘呤怯玫秮怼疙浇亍顾!副娍嗍轮小梗魇礁鳂拥目鄲赖氖虑槔锩妗缸酝萍哼^」,這件事他不怨恨對方,把這件事推給自己,這是我自己有罪過的關(guān)系!敢詷I(yè)異熟為所依趣」,這是我過去生中造了什么什么罪,所以現(xiàn)在要受到這樣的果報,他這樣子來說明這件事;而不說是「你為什么打我?你為什么傷害我?」他不這么說。
「終不于他發(fā)生憤恚」,對方怎么樣對他的苦惱,他都不會去憤怒,不憤怒!敢嗖粦押揠S眠不舍」,也不會心里面恨,他一直地恨他,恨他幾百年了也還不棄舍、「隨眠」,他不這樣!溉缡请m遭輕陵毀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這位善知識雖然遇見了這么多的「輕陵」,就是輕慢他、瞧不起他、毀辱他。「而其本性都無變改」,而他原來的那種和平的那樣的心性,還是不變動,你怎么樣毀辱他,他心里還是清凈的,清凈莊嚴的!肝ǔS诒怂紴榱x利」,他不但是不恨對方,還時常的想一想,怎么辦法用佛法來利益他。「義利」,所謂布施者,必獲其義利,就是這個字,「義利」。這個「義利」就是清凈的功德,清凈的功德,說現(xiàn)在和未來都令你得到佛法的安樂,這是他常這樣的思惟,這還是慈悲心。
前面這一科是耐怨害忍,這忍波羅蜜,就是「耐他怨害」,別人怨害他,他能忍耐。下面第二科「安受眾苦」。
戌二、安受眾苦
又能堪忍寒熱饑渴蚊廱風日蛇蝎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nèi)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
「又能堪忍寒熱饑渴蚊廱風日蛇蝎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這位善友,你這位好朋友還能夠「堪忍」,能夠忍耐忍受這個大「寒」大「熱」,這個「饑渴」的事情,他都能忍的住他不在乎!肝抿怠梗@個蚊蟲,「虻」也是類似那個蚊子,會飛的咬人的一種蟲子;蛘叽蟆革L」,或者大太陽這些事情。這個「蛇蝎」這些東西,「惡觸」,去傷害他的時候;蛘摺杆煞浮,前面說是「蛇蝎」這是畜生,說「他所干犯」這指人說了,這個人來觸犯他,「磣毒語言」就是特別毒,特別毒辣的這種語言。
「身內(nèi)所生」,在他的身體里面生出來「猛利」的、「堅勁」的、特別苦惱的,「切心奪命苦受」,「切心」就是用刀來割其心這樣子的苦惱,或「奪其命」的這樣的苦惱!笧樾钥叭獭,他都能忍受。當然這是因為有無我觀,有人無我、法無我,他心能離相,所以你這樣子他能忍受你,沒有這個功夫這件事很難。「能有容納」,「為性堪忍能有容納」,什么事情他都能夠受得了。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申七、無有怖畏(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
這是第七科,就是第七樣功德,沒有怖畏。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呢?
酉二、釋
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zhàn)掉,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不毛豎。
「謂處大眾說至正法時」,說這個善友在大眾說正法的時候!感臒o怯劣」,他心里面沒有恐怖!嘎暉o戰(zhàn)掉」,他發(fā)出來的聲音很正常,不會有不正常的掉動!皋q無誤失」,他的辯才不會有誤失的,都能保持正常!附K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他始終不會,不由于彼怯懼的關(guān)系,為諸怖畏之所逼迫,不會有這件事情!敢覆涣骱埂,他的腋下不會流汗,「身毛」也不會「豎」,這就是不恐怖的意思。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申八、語具圓滿(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語具圓滿?
這是第八科,就是第八樣的功德,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語具圓滿」呢?這個語言文字,是表達、表示真理的一個工具、一個媒介,所以稱之為「具」。
酉二、釋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這位善知識,他成就了那個最殊勝的語言,他有這個能力!笜O美妙」的「語」言,「甚顯了」的「語」言,「易悟解」的「語」言,「樂欲聞」的「語」言,「無違逆」的「語」言,「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披尋記》八五八頁: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攝異門分說: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伽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已故。不違逆語者,如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陵本八十一卷三頁)此中次第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攝異門分〉的解釋:「先首語者」,〈攝異門分〉是說「先首語」,這是說「最上首語」!溉つ鶚剬m為先首故」,他說的語言,里面的這個中心的思想,就是勸你到涅槃那里去,這樣的語言就是「先首語」,就是「最上首語」。說是這個語言是很好,但是勸你貪瞋癡也勸你放逸,那個不叫做「上首語」,現(xiàn)在他這個語言里面所指示的,是勸一切眾生得大涅槃,所以叫做「先首語」。
「美妙語者,其聲清美」,這位善知識發(fā)出來的聲音,清凈美好。「如羯羅頻伽音故」,就是伽陵頻伽鳥的音聲,所以這個聲音美妙。「顯了語者」怎么講呢?是「謂詞句文皆善巧故」,他用的那個字句也是非常好,所以叫「顯了語」!敢捉庹Z者,巧辯說故」,他善巧辯說所以你容易明白!笜仿務Z者」,樂聞語是什么意思呢?是「引法義故」,就是他說出這個語言能引出來你種種的功德,所以人家歡喜聽。
「無依語者」,這句話怎么講呢?「不依希望他信已故」,他為人說法沒有這種私心,并不希望說是「你因為聽我的話,對我有信心」,他沒有這個想法,所以叫做不依語!覆贿`逆語者,如量說故」,就是如其量說法,這個意思這個法說的不多也不少、「如量」,這也不容易;你說的好、說的太多了人家也厭煩,所以這「如量」也還是須要的!笩o邊語者,廣大善巧故」,那里面有廣大善巧的智慧,所以叫做「無邊際語」。是陵本八十一卷三頁這樣解釋的。
「此中次第少分有別」,在〈攝異門分〉的解釋和這里的次第有一點差別,「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道理是無差別的。
午二、能作五事(分二科) 未一、標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
這個「能作五事」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由八因緣」,現(xiàn)在第二科「能作五事」,分二科,第一科「標」。
就是這位善知識他具足了這樣八種的功德,具足這八種功德有什么好處呢?「善能諫舉」一樣功德,有這樣能力。「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有這種五種功德。
《披尋記》八五九頁:
言詞巧妙者:此如下說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
「言詞巧妙」,前面那一段最后一句!复巳缦抡f」,就是下邊這一段文說到「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那叫做「言詞巧妙」,這就下面的文就解釋了。
未二、釋(分五科) 申一、善能諫舉(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
前面第一科是「標」,下面就解釋,解釋這分五科,第一科解釋這「善能諫舉」這句話。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
怎么叫做「善能諫舉」呢?
酉二、釋
謂若有余于增上戒毀犯尸羅,于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葌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
這個「諫舉」這個「諫」這個字,就是你就要發(fā)動做惡事了;他能夠「諫」,能勸你停下來不要做惡,叫做「諫」。這個「舉」就是你已經(jīng)做了錯誤的事情,他要舉發(fā)這件事勸你懺悔,就是「舉」,這件事不是容易。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余,于增上戒」,就是另外有這么一個人,他對于這個「增上戒」,這個戒有殊勝的力量幫助你得禪定,所以叫做「增上戒」!笟Х甘_」,說這個人把這個「增上戒」破壞了。「于增上軌毀犯軌則」,這「軌則」和那戒不同,前面也講過,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他也毀犯了,也毀犯了這個增上的軌則!赣梢娐勔赡苷G舉」,而這位善友,「由」于「見聞疑」,就是看見你也犯戒了,或者聽別人說你犯戒了、你犯了軌則了,或者是你現(xiàn)出來一種形相,他疑惑你犯了戒、犯了軌則。那么有了「見聞疑」之后,這位善知識「能正諫舉」,他能夠很正確的諫舉你。
「真實、不以虛妄」,他怎么樣諫舉法呢?這底下說「真實、不以虛妄」,你真實是不對了,他不會冤枉你的,「虛妄」就是冤枉你了,他不會冤枉你的,「真實」。「應時,不以非時」,就是要找一個適當?shù)臅r候來諫舉你,而不會在不適當?shù)臅r候,譬如說不在大眾里諫舉你令你沒有面子,也不會的。「饒益,不以衰損」,他諫舉你的內(nèi)心的目的是想要利益你,不是來傷害你,這個動機是「饒益」的!溉彳,不以粗獷」,說出來的語言非常的柔軟、柔和,而不是粗暴的語言,不是。「善友,不以憎嫉」,他來諫舉的時候,這個態(tài)度非常的良好,而沒有憎恨的這種態(tài)度。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善能諫舉。
《披尋記》八五九頁:
真實不以虛妄等者:有尋有伺地說:于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者。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言粗獷故,名非法語者。言挾瞋恚故,名非靜語者。(陵本八卷十三頁)與彼相違,是故名為善能諫舉。彼引無義,即此衰損,余如文知。
「真實不以虛妄等者」,〈有尋有伺地〉就說過這件事了,「于邪舉罪」的時候,「有五種邪舉罪者」:「言不應時故」,說的不是時候,「名非時語者」!秆圆粚嵐剩菍嵳Z者」,你說的不真實,冤枉人家了,不是真實!秆砸裏o義故,名非義語者」,你說出來的話不會引發(fā)功德,不會令人滅惡生善,這是非義語!秆源肢E故,名非法語者」!秆話恫_恚故,名非靜語者」,你這說這話里面,還是帶有瞋恚的氣氛,那就不是寂靜語。這在八卷十三頁,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了!概c彼相違,是故名為善能諫舉。彼引無義,即此衰損,余如文知」。
申二、善作憶念(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善作憶念?
這第一科是「善能諫舉」,這是解釋完了。下面第二科「善作憶念」。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標
謂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
這個「憶念」,先是「征」。這下面第二科解釋,先是「標」。
「謂令憶念」,這件事忘了,他能夠善巧叫你憶念,回想起來。憶念什么事情呢?就是過去犯的罪,犯了戒,或者是屬于法義這一方面你忘掉了,他能夠令你憶念。這是標。
下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令憶所犯」,分三科,第一科「征」。
戌二、辨(分三科) 亥一、令憶所犯(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他怎么樣幫助他憶念起來以前犯了罪了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
天二、釋
謂若有余先起毀犯,而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告言:長老!曾于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
「謂若有余先起毀犯,而不能憶」,說有這么一個人,他以前有所毀犯,但是事情過去多久了,現(xiàn)在不能回想,想不起來!干谱鞣奖懔畋藨浤睢梗@位善知識,他能善巧的,憑借一件事令你憶念,用這個因緣幫助你憶念。怎么叫做善作方便令彼憶念呢?「告言:長老!曾于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這樣就叫做善作方便。說是你曾經(jīng)在什么地點,什么事情,什么時間,你毀犯了「如是如是色類」。譬如說你是一個出家人,舍俗形好剃除須發(fā),你是這么一個形相,你在那個時間,做錯了什么什么事這樣子。這位善知識這樣子一提起來呢,你就容易想起來了。
天三、結(jié)
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這是一樣。
亥二、令憶念法(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名為令憶念法?
這個是怎么叫做「令憶念法」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
天二、釋
謂若有余,于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思念;所謂契經(jīng),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彼若不憶令其憶念,或復稱述授與令憶,或興請問詰難令憶。
說另外有這么一個人,「于先所聞」,過去的時候,聽聞某一位善知識講解經(jīng)論!杆堋;這個「所聞」的時候或者是在大眾之中聞,這個「所受」有可能是一比一,一對一這樣子,你秉受他的教授開示。這個「所聞」也好、「所受」也好,是什么呢?就是「正法」,所聞的正法、所受的正法!釜毺幩寄睢,你「所聞所受正法」之后,你單獨一個人在一個寂靜處,在思惟憶念,思惟觀察,專精思惟。這個「正法」究竟是什么呢?「所謂契經(jīng),應訟,記別,廣說如前」,前面說過,就是十二分教。
「彼若不憶令其憶念」,「彼若不憶」,以前是聽過也受持過,也思惟憶念過。但是現(xiàn)在是不憶念了,「令其憶念」,這位善知識能幫助他,令他憶念起來。怎么幫助法呢?「或復稱述授與」,或者是這位善知識就把那一段經(jīng)文念出來,叫做「稱述」,說出來,這樣子叫作「授與」,念出來授與他,那當然這個時候他也就會回想起來,我以前是學習過的,「授與」,「令憶」叫他回想!富蚺d請問」,前面是自己把那段文念出來,授與令憶,或者不是念出來,是請問,就提出那段文的義請問他,那他就有可能,這件事也就容易想起來!冈戨y念憶」,或者是「詰難」。這個「請問」那個態(tài)度是很令你滿意的,「詰難」就是呵斥你了,來難問你,這個態(tài)度,這也是令你憶念的一個方便,這樣的「令憶」。
天三、結(jié)
如是名為令憶念法。
亥三、令憶念義(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名為令憶念義?
這是第三科,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令憶念義」。這個「法」是能詮顯的文句,「義」是所詮顯的道理。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于所聞受
謂若有余,于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
「謂若有余,于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他忘掉了。這個文還是記住了,但是文里面的「義」不知道了,不知道怎么解釋。「為作憶念」,那么這位善知識也幫助他憶念!感f開示,令新令顯」,那就把那段文的意思宣說出來開示你!噶钚铝铒@」,這「宣說開示」前面講過幾遍了!噶钚铝铒@」,令那一段的文義更為明凈;我以前我學習的時候,「諸法無我」是這樣解釋,等再聽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還是那句話,還是那個義,但是在心里面所領(lǐng)解的,和以前不同,就是更深刻了,那叫做「新」。其實是以前學習過的,所以我們本身……,我感覺有些人常有這種情形,「哦!我學過了」,那個意思就是你再不要同我講這個了,我學過了。其實這個就是心粗了,其實這個所學的雖然都是那樣的文句,那樣的義理,但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惟,那可是領(lǐng)解就不同,領(lǐng)解就是不一樣的,所以「令新」!噶铒@」就是更分明的顯示出來,就是善知識對他有這樣的幫助。
地二、于所作說
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
這第二科「于所作說」。
「又若有善」,又這位,他這位弟子以前曾經(jīng)或者修止觀,或者是修什么法門,那里面有一種「善」,「能引義利」,在此后的歲月里面能夠進一步的得到功德,譬如說你以前曾經(jīng)做這功德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掉了,但是以后假設把這個法門再修學的話就有成就,就是這個意思,「又若有善能引義利」!改芤笮小梗芤@個八正道,戒定慧更殊勝的境界,有這種功德!妇脮r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但是過去很久的時候所作的事情,過去很久了,也曾經(jīng)說過的、也演說過的,「彼若忘失」,「彼」現(xiàn)在忘掉了,「亦令憶念」,這位善知識知道這件事,令他憶念,他現(xiàn)在能夠再重新的學習,再重新的去修行,就有成就了。
天三、結(jié)
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申三、善能教授(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
這是第三段「善能教授」,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釋。
怎么叫做「善能教授」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標
謂于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zhuǎn),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
「謂于遠離寂靜」,這個「遠離」,遠離這些塵勞的事情你心里面就寂靜,這個是什么呢?就是「瑜伽作意止觀」,「瑜伽」其實就是禪,這個在禪定里面作意止、作意觀,你發(fā)動你的內(nèi)心去修止觀去,這個止觀有「遠離」、「寂靜」的作用;這「遠離」、「寂靜」是贊嘆這個「瑜伽作意止觀」。
「時時隨順教授而轉(zhuǎn)」,你這個好朋友,時時地「隨順教授」,隨順佛所開示的,也隨順你本身的程度來教授你,這樣子相續(xù),這個「轉(zhuǎn)」也是生起的意思,來發(fā)動你學習「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的「宣說與彼相應無倒」的「言論」,時時宣說與彼止觀「相應」,沒有錯誤的言論。這是標。
下面就列出來。
戌二、列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圣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
這是列出來!杆^能趣心離障蓋」,這個這個「障蓋」,我們修行沒成功的人,心就在「障」里邊在「蓋」里邊活動,在這些煩惱障、業(yè)障、報障,在這里邊,這個心被這個障所困擾,在這個貪欲、瞋恚,這五蓋里面活動。這位菩薩若教導你的時候,「能趣」這個「趣」就是向前進,能使令你向前進,向前進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心能離開「障」能離開「蓋」,能從這個「障蓋」里面解脫出來就是進步了。
這是「甚可愛樂」的「尸羅言論,等持言論,圣慧言論」,這是什么言論呢?就是戒律、怎么樣能夠持戒清凈,「尸羅言論」。「等持言論」就是修禪定的言論!甘セ垩哉摗咕褪墙饷摚媒饷摰氖セ。要有尸羅和定,而后由圣慧得解釋,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的智慧言論,這樣子就是戒定慧的言論!附饷撗哉摗梗驗樾迣W這個戒定慧而后能得解脫,解脫了這愛煩惱,解脫了見煩惱的這個言論!附饷撝且娧哉摗,智見言論,解脫了煩惱以后,你知道你得解脫了,就「解脫智見言論」。這就是五分法身。
「少欲言論」,還有「喜足」的「言論」,這也是「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的言論!赣罃唷沟摹秆哉摗梗汀鸽x欲」的「言論」,和「寂滅」的「言論」,「損減」的「言論」,「無雜」的「言論」,「隨順緣性緣起」的「言論」。這都是「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的言論,這是列出來。
酉三、結(jié)
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披尋記》八六○頁: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此中略說三種言教:一、圣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謂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是即圣正言教;謂于是中宣說諸圣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謂于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即此所說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依為證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無雜言論。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陵本八十九卷四頁)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此中略說三種言教」,這里列出這么多的言論現(xiàn)在加以分類,分類就分成三種。第一個是「圣正言教」,第二種是「厭離」的「言教」,第三種是「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就是分這么三種!钢^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這五種言論「是即圣正言教」,這是屬于「圣正言教」。怎么叫做「圣正言教」呢?「謂于是中宣說諸圣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這個圣人,圣者他就是學習這樣的言論,修學這樣的戒定慧而后得圣道的,這叫做「圣正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少欲知足就使令心里厭離,厭離的意思,你若是受著就不能少欲知足了!钢^于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所以是「厭離言論」。
「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的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這個「離蓋趣愛」;這個「離蓋」、「離趣愛」,這個「離蓋」就是五種蓋,這個離字貫下來,「離趣愛」也就是這些一切的煩惱,這個言論,這樣的言教!府斨私虖陀腥T」,是三部分。
「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這是一種,「即此所說」的「永斷」的「言論」、「離欲」的「言論」!赣罃嗟难哉摗梗覀兦懊鎸W過那個三三昧,三三昧上說,如果你只是修無常觀、你修苦觀、修不凈觀,你沒有修無我觀,你還是不得清凈的,你還是不得清凈;你修無相觀、修空觀,修無相觀、你若沒修無我觀,你還是不得清凈,那就是不能永斷一切煩惱。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永斷言論」,實在是修四念處,主要是修無我觀的意思,才能夠永斷一切煩惱,這樣的言論!讣创怂f永斷言論」、「離欲」的「言論」,這個「離欲」、或者是修不凈觀是離欲的言論,「寂滅」的「言論」,寂滅的言論也還就是四念處,四念處能寂滅一切煩惱!敢罏樽C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這些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證得斷離滅界」,這個「斷」就是斷除去貪瞋癡的煩惱,那么這就是斷除去貪瞋癡煩惱遠離三惡道的因緣了,這是「斷」。這個「離」就是你能進一步不受一切法,就能夠解脫了人天的生死的因緣!笢缃纭鼓,這兩件事圓滿了的時候就得阿羅漢道了,就是得了涅槃了!付f故」,這樣說這個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就是這樣意思。
「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這是「損減言論」,是「無雜言論」,就是這樣。「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你通達十二緣起的話,你就是有這樣的意思了,有這樣的作用了。
「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在(陵本八十九卷四頁)那里有解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1)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