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1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11)
酉三、所知障因攝
幾是所知障因?謂一。
這是第八科「緣起分別緣」,一共分九大科,第九科「諸門分別」!钢T門分別」里面分十四科,第一科「實(shí)非實(shí)有攝」,第二科「一事非一事攝」,第三科「所知障因攝」,就是從各種的立場來觀察十二因緣,這樣的意思。
這十二緣起里面,那幾個緣起支是「所知障因」所攝的?是這樣意思!刚稀咕褪钦系K,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煩惱障是凡夫的煩惱,所知障是圣人的煩惱,當(dāng)然我們凡夫也是有這種煩惱,可是到了圣人的時候,還是有這個煩惱的,它是能障礙所知的真理,所以叫做所知障,就是阿羅漢斷了煩惱障,他還是有所知障的。這個煩惱是最微細(xì)的,它不能夠發(fā)業(yè),它不能夠造生死業(yè),不能令我們得生死果報;雖然有這種煩惱,但是他能得涅槃,能夠入涅槃的,不斷它,也能入涅槃。但是對于度化眾生有妨害,度化眾生是需要有大智慧的,這個所知障若存在的話,智慧就有所不足了。在十二緣起支里面,那幾個是屬于所知障的因呢?「謂一」就是其中一個,就是無明第一支,這個無明就是包括不染污的煩惱在內(nèi),就是所知障。
酉四、苦因果攝
幾能生苦?謂五。幾苦胎藏?謂五。幾唯是苦?謂二。
「幾能生苦?謂五!惯@底下是第四科「苦因果攝」,苦的苦果,還有苦的因,苦的因,苦的果。在十二支里面,那幾支是能生出來苦惱的?「謂五」,就在十二支里面,有五個支是屬于這一類的。這五個支就是無明、行、愛、取、有,無明和愛、取是屬于煩惱,行、有是屬于業(yè),加起來這五支能制造痛苦給自己,所以「謂五」。
「幾苦胎藏?」幾個支是屬于在胎藏里受苦的?「謂五」,也是五個。這個五個就是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法,這五法是在母胎里面,這個眾生在母胎的時候,由這五法受這「胎藏」的苦。這五法是生、老死的因,由它而有生、老死,所以它也算是在因里,是因苦!笌孜ㄊ强啵俊鼓菐讉唯獨(dú)是苦的體性?那就是生、老死了,生、老死這兩個唯獨(dú)是苦。這是解答了這個問題。
酉五、因果分等攝(分三科) 戌一、因分
幾說為因分?謂前六,無明乃至觸,及愛、取、有三,說為因分。
這是第五科「因果分等攝」,屬于因?qū)儆诠,這樣用因果來觀察它。這十二支里面,那幾支是屬于「因」的一部分的?「謂前六」,十二支前面六個支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這六個,這六支是屬于「因」,它不是果,它是能招感果的因。「及愛、取、有」后面的三個支,觸和愛之間有個受,受這個地方?jīng)]有講,就把它跳過去了,提到愛、取、有三個,這三個加前面六個,九個「說為因分」,來制造痛苦的因。
戌二、果分
幾說為果分?謂后二,說為果分。
「幾說為果分?」這是第二,那幾支是說它是果分?「謂后二」,就是生、老死這兩支是果。這可見我們凡夫不管是希求什么,所得到的果就是生、老死,「說為果分」。
戌三、雜因果分(分二科) 亥一、征
幾說為雜因果分?
前面是六個加三個就是九個,又加上生、老死就是十一個,這十一個分為因、分為果,還剩下來一支,所以這底下又提出來問題,幾支說它是「雜因果分」?又是因又是果呢?這樣的意思。
亥二、釋(分三科) 天一、標(biāo)
謂所余支,說為雜分。
「謂所余支」,前面把因也說了,果也說了,剩下那一支就是「受」。
天二、征
所以者何?
什么原因說受是屬于因又屬于果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天三、釋
有二種受名為雜分:一、謂后法,以觸為緣因受;二、謂現(xiàn)法,與愛為緣果受,此二雜說為觸緣受。
「有二種受名為雜分」,這個「受」這一支,事實(shí)上的情形有兩種受,就說它是「雜分」,它又屬于因又屬于果,又屬于果又屬于因,因果相雜說為雜分!敢、謂后法,以觸為緣因受」,這底下說它是因,第二以下說它是果!钢^后法」,果是在因的以后,因是在果之前,現(xiàn)在的這個「受」它是后法的因。怎么作因法呢?「依觸為緣因受」,這個受是依觸作因緣,才能生起受的,F(xiàn)在是在種子的時期,還沒有現(xiàn)行,所以這個受是「因受」,它不是果,將來有了果,那個果是以此為因的,是這樣的意思。
「二、謂現(xiàn)法」,第二個「受」就是由因有現(xiàn)行了,顯現(xiàn)出來形相形體,顯現(xiàn)出來色受想行識的形體了,顯現(xiàn)出來眼耳鼻舌身意了。這個時候的這個受,「與愛為緣」,它能夠給愛欲做生起的因緣,要有受而后才能生起愛,所以受是愛的生起之緣,這個就是「果」了,而不是因,是由因現(xiàn)出來的果。不管是什么樣的果,經(jīng)過了色受想行識,經(jīng)過了眼耳鼻舌身意,你內(nèi)心里面有了感受,那就是果報。這句話說得非常實(shí)際,表面上說是怎么樣的不如意,怎么的如意,那都是表面上的事;真實(shí)的情形,就是你內(nèi)心的那一念分別,那是果。你內(nèi)心里面感覺到如意那就是果,感覺到不如意也是果,原來是這么回事。這樣說「受」通于因、通于果,所以受是「雜分」,就是因果相雜的。
酉六、能生二果攝
復(fù)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幾支能生自體果?謂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果,一支俱生二果。
「復(fù)次幾支能生愛非愛境界果?」前面是第五科,現(xiàn)在是第六科「能生二果攝」,兩種果。除前面的道理講出來的事情之外,又有幾支,十二支里面幾個部分能生出來愛非愛境界果?有愛境界的果,有非愛境界的果,就是順心的境界就是愛,違背心的境界就不是可愛的了,這兩種也都是果。這兩種果是幾支能生出來的呢?是「幾支能生自體果」?這個「自體」就是生命體,我們這個五蘊(yùn)身,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果,這么分別出來兩種果,生命體是一種果,愛非愛又是一種果。
「謂前六支能生前果」,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前面無明乃至觸這六支,是能生前面的愛非愛境界果。因?yàn)橛辛擞|才生出來受,于是乎就有愛非愛的境界果出現(xiàn)了!负笕苌蠊,后面的三支是什么?就是愛、取、有,愛、取、有這三支能生出來自體果,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是由愛、取、有生出來的。這樣看這種說法,能生自體果的是隔一生,隔一生的力量,前一生的愛取有生現(xiàn)在的生命體,這叫「能生自體果」。這個「能生愛非愛境界果」是現(xiàn)在,當(dāng)時的境界,是當(dāng)時的感覺。所以這是「后三支能生后果」,就是生自體果。
「一支俱生二果」,一支是什么?就是「受」,受是通于愛非愛境界果也是受,生自體是果也是受,「受」這一支這么厲害,這么重要。
酉七、受俱不俱攝(分四科) 戌一、樂受俱行
復(fù)次幾支樂受俱行?謂除二所余支。
這是第七科「受俱不俱攝」,有這種受與你相應(yīng),這種受與你不在一起,俱就是在一起,不俱就是不在一起。分四科,第一科是「樂受俱行」。
「復(fù)次幾支樂受俱行?」這個如意的感覺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活動!钢^除二所余支」,這個「除二」,就是一共十二支把那個受支除去,還有一個老死,老死也不在內(nèi),這兩支除掉。十二支除掉了這兩支,就還有十支,「所余支」所剩余的這十支,就是有「樂受俱行」。除老死,因?yàn)槔纤肋@一支多數(shù)是苦惱的境界,不是樂受,所以把它除掉。這個受這一支也除掉,也除掉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受了,不能說它還與受支相應(yīng),不能這么說。這個地方我是想了一想,怎么回事要除受?想了一想。
譬如說前面這個十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這些,這個無明這一支的時候,當(dāng)然也具足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都是具足的。但是這時候說它是無明,這無明它與樂受相應(yīng),它這時候有樂受和他在一起,那么無明、行、識、名色都是這樣子。等到受支那個地方,受本身就是樂受,現(xiàn)在說幾支是樂受?受支那個支里面也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就是有樂受,有樂受就不能說再有一個樂受同它在一起,那這話就是多余了,不需要那么說。所以就是這等于說幾支「樂受俱行」?就是十一個支,十二緣起等于去掉了老死,其他的十一支都是有樂受的,是這么的意思。
我們譬喻說某甲和某乙是朋友,這個某乙現(xiàn)在來到某甲來作客,這就是譬喻這個樂受與無明相應(yīng)了,與行支相應(yīng),與這么多支相應(yīng)了,這樣意思。樂受是某乙,樂受本身這個某乙,本身就是樂受,他本身與他自己作朋友,這話說的不通,不能說某乙到某乙家去作朋友,這話說不通。只有一個某乙,只有一個某乙就是自己和自己作朋友,這話說的不是太合道理,所以他不算數(shù)。把老死也不算數(shù),老死是苦,所以也不算數(shù),其余的十支都有樂受與它相應(yīng),那么再加上受支,受支也是樂受,所以十二支緣起里面,有十一支都是有樂受的,是這么意思。
戌二、苦受俱行
幾支苦受俱行?謂即彼及所除中一。
「幾支苦受俱行?」十二支里面那幾支是與苦受在一起活動的呢?「謂即彼及」,及彼前面那十支,樂受那個十支,及所除掉的一支,所除掉的一支就是老死。老死也是苦受,前面那十個也是苦受,就是無明它有的時候也與苦受相應(yīng)的,行、識、名色都是,愛、取也是有與苦受相應(yīng)的,這樣說受支還是苦受,十二支都是苦。幾支與苦受相應(yīng)?十二支都是苦,這是這么意思。
戌三、不苦不樂受俱行
幾支不苦不樂受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yīng)知。
「幾支不苦不樂受俱行?」這是第三科「俱行」。「謂如樂受,道理應(yīng)知」,就是前面那個樂受,樂受就是十一支,現(xiàn)在這個不苦不樂受就和樂受也一樣,那個老死,老死是苦支,那不能說是不苦不樂,前面的與不苦不樂支相應(yīng),所以一共是十一支,是與「不苦不樂」相應(yīng)的。
戌四、不與受俱行
幾支不與受俱行?謂所除中一。
這幾個支里面的第四科「不與受俱行」。那么「不與受俱行」的,就是所除掉的那個,就是那個受支。受支就是剛才說的道理,它本身是受了,就不能說再與受相應(yīng),這句話就是多余的了,不能這么說,這是這樣意思。
酉八、三苦俱行攝(分三科) 戌一、壞苦
復(fù)次幾支壞苦攝?謂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復(fù)次幾支壞苦攝?」這是第八科「三苦俱行攝」,分三科,第一科是「壞苦」。幾支是壞苦所攝的?屬于壞苦,壞苦就是樂受,這個樂的感覺被破壞以后就苦了,所以壞的時候叫做苦。「幾支是壞苦攝?謂樂受俱行支」,就是前面的樂受,樂受被破壞了,就是壞苦攝了。
「及非受俱行支一分」,「非受俱行支一分」就是那個受支,這個道理前面說過了,這是壞苦所攝。壞苦所攝,那么和樂受是有十一支,樂受是十一支,壞苦也是十一支了,這樣的意思。這里面說到「一分」,這「一分」里面還有點(diǎn)意思,「及非受俱行支一分」,樂受其實(shí)也是一分。譬如說無明,無明也有樂受,也有苦受,也有不苦不樂受,所以壞苦受是無明支里面的一分,不是全部的。這樣樂受是一分,苦受也是一分,不苦不樂受也是一分,那么壞苦也是一分。這個「非受俱行支」也是「一分」,非受俱行支就是受支,受支里面有樂受、有苦受、有不苦不樂受,現(xiàn)在說壞苦也就是樂受,也是受支的一分,而不是全部的,這樣意思。
戌二、苦苦
幾支苦苦攝?謂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幾支苦苦攝」?「苦苦攝」就是前面那個苦受,苦受叫做苦苦!缚嗫唷乖趺粗v呢?就是這一切有為法一生起的時候有三相,生、異、滅有三相。這個苦一生起來就是苦,苦的境界一現(xiàn)出來,人就感覺到受不了苦。異的時候,或者說是生、住、異、滅,這個異和住在一起住,生、住、滅,這個苦存在的時候,繼續(xù)是苦,只有苦滅掉了才不苦,所以這個苦叫做「苦苦」。生時苦,住時苦,滅時就不苦了,所以叫做「苦苦」。這個「壞苦」,樂的境界出現(xiàn)的時候是樂,繼續(xù)存在的時候也是樂,只有破壞了才是苦,所以叫做壞苦。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是這樣的意思。
現(xiàn)在幾支是「苦苦攝」呢?「謂苦受俱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愛、取、有、生、老死,是凡有苦受的俱行支都有「苦苦」,也是其中的一分!讣胺鞘芫阈兄А,俱行支的一分也是苦。這樣說「苦苦攝」的,是十二支都有苦,都是有苦的,這苦是多了。
戌三、行苦(分二科) 亥一、征
幾支行苦攝?
「幾支行苦攝?」這是第三科「行苦」,就是這一切有為法,都是在生住異滅的變化,在時間上說都是剎那剎那的向前進(jìn),那么就叫做行苦。這個「行苦」就是我們也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這個時候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的境界,就叫做行苦。這個「行苦」包括了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都在內(nèi),這個范圍是很廣的。這種「行苦」能感覺到它是苦,圣人才能知道,我們凡夫還是不感覺,我們感覺到?jīng)]有什么,我身體沒有病痛的時候,吃得飽睡得著,我要走路就走路,愿意睡覺就睡覺,感覺到很自在,這是沒有苦,但是在圣人來看,這個也是苦。這是「行苦攝」。
亥二、辨(分二科) 天一、總標(biāo)攝
謂所有壞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攝,非余二苦。
這底下「行苦」分兩科,第一科是「征」,第一科是問;第二科是「辨」,就是說明。說明里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攝」。
「謂所有壞苦」和「苦苦」這兩部分,「亦是行苦支」,也是屬于行苦在內(nèi)的,不過我們不覺知就是了。因?yàn)檫@個壞苦和苦苦,它們特別的顯著,引起我們內(nèi)心的注意,就把「行苦」的現(xiàn)貌覆住了,遮覆住了,心里面不感覺,實(shí)在也是有行苦的,所以壞苦、苦苦,也是行苦所攝的。
「或有行苦所攝,非余二苦」,這是又一個解釋,這和前面解釋不同了;蛘哌@個「行苦所攝」這一部分的苦,「非余二苦」,不是那個壞苦、行苦這兩個苦,單獨(dú)的有行苦。單獨(dú)的行苦,就是苦苦也沒有顯現(xiàn),壞苦也沒有顯現(xiàn)的時候,這個時候才叫做「行苦」。而這個「行苦」是什么情形呢?
天二、隨難釋
謂不苦不樂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謂不苦不樂受俱行支」,就是在十二緣起里面,無明支、行支、識、名色這支里面,這個時候也沒有苦,也沒有樂,這樣的覺受和無明、行、識、名色,在一起活動的時候,那就叫做「行苦」!讣胺鞘芫阈兄б环帧,就是十二緣起支里面那個受支,受支這個時候「俱行支一分」,因?yàn)槟抢锩嬗锌嗍、有樂受,把苦受、樂受不算,單?dú)指不苦不樂受來說,所以是那一支的「一分」;其他的「不苦不樂受俱行支」,也是「一分」。這樣說應(yīng)該是只是除掉了老死這一支;若是前面說是壞苦、苦苦也是行苦,那十二支通通都是行苦了,這樣說。
酉九、定生可得不可得攝(分二科) 戌一、問
問:于一切生處及三摩缽底中,皆有一切支現(xiàn)行可得耶?
前面是第八科,現(xiàn)在是第九科「定生可得不可得攝」,這是說定,得了定的人,得到了禪定的人,或者生到禪定的世界去,他們是不是都有十二支、十二緣起支,這樣的意思!付ㄉ傻貌豢傻脭z」,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于一切生處及三摩缽底中」,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受生的地點(diǎn)。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因?yàn)樗枷胍膊煌袨橐膊煌,得的果報也不同,但是都?a href="/remen/wuch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無常的,都是變異的,忽然間在這里,忽然間又在那里,所以這個生處是很多的,「一切生處」!讣叭彽住,「三摩缽底」是翻個等至,平等的等,至就是到了地方了,抵達(dá)了,你到?jīng)]到那里,去掉了那個刀,那個至,等至。等至,等就是定,平等就是定,我們心里面也不昏沉也不散亂,就叫做平等,你達(dá)到了那個境界,就叫做等至。當(dāng)然這樣的說法就是色界定、無色界定,都叫做「等至」,這樣的意思。
「皆有一切支現(xiàn)行可得耶?」前面講得那么多,多數(shù)還是按照我們?nèi)说氖澜缬^察十二緣起的相貌,F(xiàn)在這就是說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是得了定的人,他們是不是「皆有一切支現(xiàn)行」?就是十二支都出現(xiàn)了可得呢?可以覺察到呢?這是問。底下回答,回答分兩科,「標(biāo)非一切」。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標(biāo)非一切
答:不可得。
不是一切都有的,這是標(biāo)。底下解釋它的差別,也分兩科,第一科「生無想天等」。
亥二、釋其差別(分二科) 天一、生無想天等
謂無想天中,及滅盡定、無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無色支。
「無想天」是在色界天的第四禪里面,有一層天叫做無想天,那個天的人,他們的十二支和我們?nèi)碎g的人不一樣!讣皽绫M定」,滅盡定是超過了非非想定以上的佛教徒,佛教徒能入這個滅盡定,把一切的受想心所第六意識,乃至第七識都清凈了,入于無分別的境界。「無想定中」,無想天指在天上的人,無想定是在人間的人,人間修學(xué)四禪,他得到了無想定,還沒生到無想天去,還在人間,這樣的人。
「有色支可得」,這三種人:無想天,滅盡定的人,無想定的人。這三種人「有色支可得」,是有眼耳鼻舌身,這個四大地水火風(fēng),這個生理的組織,這樣的「色支」是有的!阜菬o色支」,無色支沒有,他們沒有愛取,愛取的煩惱沒有。這「無想天」,他在入了無想定的時候,他心里面沒有愛;「滅盡定」的人,也沒有愛取支;入「無想定」的人,也是沒有,這些染污心所還是沒有,沒有的,這十二支都不具足了。但是這是按照方便的說法,指六識說的,阿賴耶識不在內(nèi);若是把阿賴耶識在內(nèi),那還是有支的,還是有無色支的。
天二、生無色界
若生無色界,無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這是第二科「生無色界」。前面是無想天、滅盡定、無想定。這是生到「無色界天」去,生到無色界天的人,「無色支可得」,就是有心,有受想行識的心法,這心支是有!阜怯猩А,果報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是沒有的,他沒有色支。
酉十、上下地攝(分二科) 戌一、問
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
這底下是第十科「上下地攝」,第一先「問」。「頗有依支得離支耶?」可能有這樣的人依此支的成就,可以遠(yuǎn)離另一種支嗎?在十二支里面來說。這是「問」,底下回答。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標(biāo)相
答:有,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
「答:有」,有這種情形。這有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相」,第二科「料簡」!钢^依上地支,離下地支」,譬如說是得了初禪的人,或者得二禪的人,他就觀想二禪的境界是有大功德的,初禪是有過患的,他若這樣觀想,就把初禪的境界取消了,就得到了二禪。那么在二禪成就久了,又觀察二禪的過患,觀察三禪的功德,那么就是除掉了二禪的境界了。所以是「依上地支,離下地支」,這是有這種事情,有這個變化。
亥二、料簡
此但一分,非全;唯暫時,非究竟。
這第二科是「料簡」,這樣講法,在十二支里面,只是其中的一支,就是行支,無明緣行的行支.。這個行支,你這樣修觀,這是一種修行!阜侨,不是全部的十二緣起,不是!肝〞簳r,非究竟」,這是暫時的,不是究竟的。這是什么呢?就是入定的時候這樣,出定的時候又不是了,入定的時候是這樣的,出定的時候又不是這樣,所以是暫時的,而不是究竟的。這個《披尋記》上有解釋,「唯定位中有如是相,非已出定」,出定就不是了。雖然是有這樣的變化,總而言之,還是有行支,行支還是有,無明緣行,行還是有的。
《披尋記》三三四頁:
謂依上地支離下地支等者:如修世間道時,于諸下地修過患想,即于上地起功德想,由上地想伏下地想,是名依上地支離下地支。然此唯是十二支中行支一分,以不動行之所攝故,由是說言一分非全。依下地身修上地定,唯定位中有如是相,非已出定,由是說言唯暫時非究竟。
酉十一、染污不染污攝(分二科) 戌一、問
問:幾支染污?幾支不染污?
這是第十一科,十二緣起里面,那幾支是染污的不清凈?幾支是沒有染污是清凈的呢?這是問,底下回答。
戌二、答
答:三染,余通二種,若不染污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yīng)知。
「答:三染,余通二種」,就是無明、愛、取,無明、愛、取這三支是染污,因?yàn)樗菬⿶,所以是染污的,這和前面文提過!赣嗤ǘN」,其他的九支,十二支去掉了三支,還有九支,那九支是通于染通于凈的。「若不染污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為二種應(yīng)知」,這底下又解釋,解釋這個不染污,不染污有兩種:一個是善,一個是無覆無記的分別。
這個「不染污」,這個是善和無覆無記,因?yàn)閻盒乃顒拥臅r候那是染污,惡心所不活動的時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善心所活動,一個是無覆無記心所活動,所以有這兩種差別。兩種差別,這個事情有一種情形,若是說第七識,第七識因?yàn)橛形野V、我愛、我見、我慢,也是染污,也不清凈。但是這個第七識是緣第八識,而不是緣色聲香味觸法的,所以在面對一切外境來說,就不提這第七識,不提的。所以若是提第七識就是有覆無記了,不提第七識,只是提第八識那就是無覆無記,就是他沒有煩惱所以無覆,沒有善也沒有惡所以也是無記。所以不染污分這么兩種:一個是善,一個是無覆無記,分這么兩種應(yīng)該知道。
酉十二、三界系攝(分二科) 戌一、欲界(分二科) 亥一、問
問:幾支欲界系?
底下是第十二科說「三界系」,屬于欲界的,屬于色界的,屬于無色界的。那么分兩科,第一科先說「欲界」,先問。說十二支里面,那幾支是屬于「欲界」的欲界煩惱所系縛的?
亥二、答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
「答:一切支」,十二支通通都是,欲界眾生都有這十二支!负秃系绕鸸省,他的因緣具足了,就全面的都會現(xiàn)起來,一個也不會少的,所以「等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乃至生老死都具足的,具足一切支的。
戌二、色無色界(分二科) 亥一、舉色界(分二科) 天一、問
問:幾支色界系?
這是第二科「色無色界」,「色無色界」里面分兩科,先「舉色界」,第一科「問」。十二支里面那幾支是屬于「色界」的煩惱?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略標(biāo)
答:一切一分。
十二支里面都是一部分是屬于色界的,每一支里面只有一分,這樣的意思。
《披尋記》三三四頁:
色界系一切一分者:色界系中無明、愛、取,唯是有覆無記,不通不善;行中唯善非惡;有唯善及無覆無記;余七分位起善非染。由是說言一切一分。無色界系知亦爾。
「色界系中無明、愛、取,唯是有覆無記,不通不善」,說到「一切一分」,怎么叫做「一分」呢?說是拿無明支來說,色界天的無明、愛、取唯是有覆無記,他的煩惱,他也有愛煩惱,愛見慢的煩惱,但是被他的禪定鎮(zhèn)伏住了不明顯,雖然有煩惱,煩惱的相貌不明顯,所以只是「有覆無記」這個煩惱。是「不通不善」,不通于不善法,像欲界眾生這個貪瞋癡太多了,那就是不善,但是色界天里面不是的。
「行中唯善非惡」,前面說無明只是其中的一分,說第二支這個行中,「唯善非惡」,那他唯獨(dú)是善法而沒有惡法,因?yàn)闆]有欲界這么多的煩惱,所以這樣子。底下又說到有,「有唯善及無覆無記」,愛、取、有這個有,「有」它是屬于「善及無覆無記」!赣嗥叻治黄鹕品侨尽,前面說到無明,說到行,說到有,說到這么多。無明、愛、取是三個,加「行」是四個,加「有」是五個,十二支去掉了五還有七個,七個也都是善而不是染。這樣說色界天的十二支,是和欲界完全不同了,是清凈的。
地二、釋難
問:云何應(yīng)知彼有老耶?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性故。
「問:云何應(yīng)知彼有老耶?」這樣說生、老死,色界天的人也具足的,也是有的,十二支。怎么知道「彼有老」呢?「答:彼諸行有朽壞腐敗性故」,彼色界天的人,他那個壽命特別長,到最后也是一樣也要死,所以有朽壞、有腐敗的這種情形。
亥二、例無色界
如色界系,當(dāng)知無色界系亦爾。
這第二科「例無色界」。像「色界系」是這樣子,「無色界系」也是這樣子。
酉十三、學(xué)等攝(分三科) 戌一、學(xué)
問:幾支是學(xué)?答:無。
這是第十三科,學(xué)、無學(xué)、非學(xué)非無學(xué),從圣人這方面來看一看十二支。分三科,第一科是「學(xué)」。
「問:幾支是學(xué)?」十二支里面,那幾個支是學(xué)人所有的?「學(xué)」人是誰呢?就是從初果以上,我們佛教徒修學(xué)圣道,開始入圣道以后,都名之為「學(xué)」。這是說一切有部是這樣規(guī)定的,說是我們在凡位的時候,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也稱之為學(xué)吧,但是說一切有部說:不!這不能稱之為學(xué)。
我以前曾經(jīng)講過這個事情,本來我們凡夫這個時候,應(yīng)該稱之為「學(xué)」,我們發(fā)心學(xué)習(xí)佛法,但是不給我們這個名字,你是凡夫,你學(xué)習(xí)佛法不給你學(xué)的名字。什么理由呢?因?yàn)槟阍诂F(xiàn)在,你說你學(xué),過幾天就不學(xué)了,我不學(xué)了,我不信佛了,凡夫都有可能是這樣子。說是沒有,我今天也來學(xué),我明天也來學(xué),我這個月也學(xué),下個月也學(xué),我今年學(xué),明年也學(xué),我一直學(xué),一直學(xué)到最后我都是學(xué),我沒有退,也不給你學(xué)的名字。為什么?因?yàn)槟銇砩不一定學(xué),你這一生已經(jīng)死掉了,來生你還學(xué)習(xí)佛法嗎?不一定,來生信佛不信佛都不一定的,所以不給你這個名字。
什么人可以給你「學(xué)」呢?入圣道以后,入圣道以后這個人不會退了,不但今生繼續(xù)學(xué)習(xí)佛法,來生就是沒有老師教他,也能學(xué)習(xí)佛法,得了初果的圣人能有這種境界,所以那才名之為「學(xué)」。我看這是說得也有道理,是有道理的,所以這個「學(xué)」就是指圣人,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這些都叫做「學(xué)」。
「幾支是學(xué)?答:無」,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他都沒有這個事情。哎呀!你看這真是厲害,得了初果以后就沒有十二支了,沒有了。這沒有了的原因在那里呢?他就是無我了,修四念處破除這個我了,他正念現(xiàn)前的時候,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他心無所住,他心不受一切法,能這樣有這種境界。有這種境界,所以沒有無明了,也就沒有無明、行,也就沒有識、名色,這通通都沒有。
但是我們有的時候在《阿含經(jīng)》上也會看出來,在《阿毗達(dá)磨論》上也可以看出來,初果圣人有時候也有煩惱,他的貪瞋癡還有的。為什么說他沒有無明、行呢?不是,他有那個煩惱是很輕微的,一剎那有,一剎那就滅了。那個煩惱,不像我們凡夫來了煩惱,很久很久還不滅,有人都開示了,讀了《金剛經(jīng)》讀了一遍了,煩惱還是不能取消,聽聞了佛法以后還不能覺悟。這煩惱還執(zhí)著,還是你不對,我是對的,還是這么執(zhí)著,我們凡夫是這樣子。
初果、二果圣人他也有貪瞋癡,但是一剎那就滅了,他立刻就滅了,就像人跌倒了的時候,抬頭看看,沒有人看見我,立刻就起來了。所以圣人有煩惱,但是煩惱的時間很短,他立刻地就覺悟,他這個警覺性很高,立刻地把煩惱消滅了。所以他那個煩惱,佛在《緣起經(jīng)》說,不名為無明緣行,不能這么說。我們凡夫可不是,凡夫起了煩惱造了業(yè),就使令你要去流轉(zhuǎn)生死的。圣人可不是,圣人頂多叫你來人間、天上得個果報,而不會跑到三惡道去的,并且逐漸地減少,逐漸減少,就是沒有生死了,所以這個「學(xué)」是「無」,沒有。
戌二、無學(xué)
問:幾支是無學(xué)?答:亦無。
「問:幾支是無學(xué)?」就是到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果把分段生死完全消滅了,在分段生死的立場來看,阿羅漢已經(jīng)到無學(xué)的境界了,他不用再學(xué),這件事完全成功了,有這種境界。「幾支是無學(xué)?答:亦無!拱⒘_漢也是沒有這十二支,沒有的。但是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四果的圣人,他還是有色受想行識,還是有,這色受想行識還是有,但是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清凈的,他與無漏的般若的智慧在一起活動,和我們凡夫完全不同,不一樣的,不染污,不是染污的。
戌三、非學(xué)非無學(xué)(分二科) 亥一、問
問:幾支是非學(xué)非無學(xué)?
這是第三科「非學(xué)非無學(xué)」。第一科「問」,第二科是回「答」;卮鸱謨煽,第一科是「略標(biāo)」!笌字欠菍W(xué)非無學(xué)」呢?也不是學(xué),也不是無學(xué)。
亥二、答(分二科) 天一、略標(biāo)
答:一切。
「答:一切」,那么這個是誰?就是凡夫了。我們凡夫,我們也不是阿羅漢果,也不是四果向,也不是三果、二果,初果也不是。我們凡夫一切通通都有,無明乃至生老死,我們都是有的。我們?nèi)魜砹藷⿶,一造了,一有了行動,那就是無明緣行了,就是愛緣取、取緣有了,就是要有生、老死了。
這是第一科「略標(biāo)」,第二科「釋難」,這里面還有問題,還要再解釋解釋。第一科是「問」。
天二、釋難(分二科) 地一、問
問: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xué)耶?
這個「非學(xué)非無學(xué)」,當(dāng)然是一切的凡夫都在內(nèi),但是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就是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我們已經(jīng)作了佛教徒了,我們受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受了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受了菩薩戒的這些佛教徒。佛教徒我們在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也是在修四念處,也是靜坐拜佛,這樣人應(yīng)該怎么解釋呢?和一般的凡夫還是不完全同的,所以這要再問一問。
「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xué)耶?」我們也是在修行,我們念《金剛經(jīng)》,我們念《般若經(jīng)》,我們修四念處: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我們這也不能說是惡法,這是善法呀。這個「善」,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還能調(diào)伏煩惱,我們一精進(jìn)的時候,也能使令煩惱不動;但是有時候懈怠了,煩惱又動了,就是進(jìn)進(jìn)退退的這種境界。進(jìn)進(jìn)退退的境界,不管是進(jìn)是退的話,他總是道心還在,向道的意愿還在,總是還會做功課,每天還是用功,這是「善有漏」法,不是無漏。因?yàn)槲覀儫⿶肋動,所以還是善有漏法,不是惡有漏法,是善有漏法。
這個「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學(xué)耶」?這還是「善法」,我們還是有意愿去得涅槃的,我們心里面向于第一義諦去了,我們還是有這樣意愿的。「彼何故非學(xué)耶」?怎么不是說他是學(xué)呢?這是學(xué)嘛。
地二、答(分二科) 玄一、明非學(xué)
答:墮流轉(zhuǎn)故。
這里又說出理由來,「墮流轉(zhuǎn)故」。因?yàn)槲覀冸m然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無我觀,這個我執(zhí)我見還在,這個我見還在。我見一在,你無明一動就是生死業(yè),就叫你流轉(zhuǎn)生死,這個力量太大了。這個我執(zhí)若在的時候,無明一動了,你做善業(yè)也好,做惡業(yè)也好,都是生死的力量。你做善也是在人天里流轉(zhuǎn)生死,做惡跑到三惡道去了,這個力量太大了,所以「墮流轉(zhuǎn)故」。你沒有斷除我見,你有我執(zhí)的時候,你一發(fā)動了,或者做善、做惡,就使令你從清凈無為的境界掉下來了,在有為的世界生死流轉(zhuǎn)了。所以不給你這個名字,不給你「學(xué)」的名字,非學(xué),不給你,是「墮流轉(zhuǎn)故」。原來是這么回事情,「墮流轉(zhuǎn)故」。這可見修無我觀的重要,不修無我觀不行。
玄二、簡有學(xué)
若學(xué)所有善有漏法,彼與流轉(zhuǎn)相違故,及用明為緣故,非支。
這個說得清楚很清楚,第二科,這是玄二「簡有學(xué)」,玄一「明非學(xué)」,就是「墮流轉(zhuǎn)」,不能給你學(xué)的名字,你跑到生死流轉(zhuǎn)去了。
第二個「若學(xué)所有善有漏法」,這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這個圣人。圣人他們是「所有善有漏法」,他修四念處,或者是所有的功德,所有的善法。因?yàn)樗麩⿶罌]有清凈,就是得了色界定、無色界定,他還有色界定、無色界定的愛見慢。只是得了初果,欲界的煩惱還沒斷,若得了三果欲界的煩惱都沒了,可是有色界、無色界天的愛見慢的煩惱。但是他還有無漏的智慧,他無漏的智慧一動的時候,也能調(diào)伏煩惱,但是煩惱還沒有清凈,所以他的善法還是有漏法,「善有漏法」。他那個善有漏法,前面沒入圣道的人,也是善有漏法,名字都是有點(diǎn)相同的,但是里面的境界不一樣。
「彼與流轉(zhuǎn)相違故」,入了圣道的人,他那種無漏的無我、無我所的畢竟空的智慧,和流轉(zhuǎn)生死是沖突的,他不流轉(zhuǎn)生死的,他那個煩惱不能牽引他到生死來流轉(zhuǎn),沒有這個力量。所以還有「學(xué)」的名字,還是給他做「學(xué)」,他有這樣的力量,所以「彼與流轉(zhuǎn)相違故」,這個不同。
「及用明為緣故」,那個有漏法是說他那個功德,第二個功德是最重要的功德,就是「明」,明相應(yīng)觸,明相應(yīng)受,就是般若的智慧。他心若一動的時候,他有「明」與他相應(yīng)活動,他不執(zhí)著常樂我凈,不執(zhí)著有我我所,這個般若的智慧使令煩惱不活動,而且繼續(xù)的用「明」的話,能消滅一切的煩惱。這樣說,所以在凡夫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處、觸、受乃至生老死,在這位圣人來說是沒有的,「非支」,是沒有這么多的十二緣起支的,沒有這件事。
酉十四、分?jǐn)嗳珨鄶z(分三科) 戌一、一切一分?jǐn)?分二科) 亥一、舉預(yù)流果
問:預(yù)流果當(dāng)言幾支已斷耶?答:一切一分,無全斷者。
這底下是第十四科「分?jǐn)嗳珨鄶z」,一部分?jǐn),或者完全斷,屬于這方面的。分三科,第一科是「一切一分?jǐn)唷。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預(yù)流果」。
「預(yù)流果當(dāng)言幾支已斷耶?」這個預(yù)流果,這個「預(yù)」有兩個意思,「預(yù)」是先、預(yù)先,就是所有的圣人,他是最先證悟圣道,所以叫做「預(yù)」,叫做先。還有個解釋是參與的意思,原來是凡夫,他現(xiàn)在是證悟圣道了,所以叫做「預(yù)」,這樣的意思!噶鳌咕褪鞘ゾ,圣人的境界,他能夠悟入了圣人的境界了,成就了圣人的功德了,也就是見到諸法實(shí)相了,是這樣的意思。
「當(dāng)言幾支已斷耶?」應(yīng)該說他十二支里面,那幾支他斷了呢?「答:一切一分」,一切一分是斷了!笩o全斷者」,他沒有把十二支完全斷掉,沒有。他沒有無明,他這個我我所的無明是沒有了,可是他有時候還有貪瞋癡,還是有一點(diǎn),所以沒有完全,每一支他都是一部分,這樣子,「無全斷者」。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亥二。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10)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1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hù)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shí)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