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6)
本地分里邊分十七地,現在是修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里面說七件事,第一個是「生圓滿」,第二是「聞正法圓滿」,第三「涅槃為上首」,第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第五「修習對治」,這五條都已經講過了,F在是第六條「世間一切種清凈」,這第六條。你們的本子翻到「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這是我們上一次講過了,但是我想現在還從這里講,是九月十八號那一天是講到下邊這二十種障礙講完了,現在我想還從這里講。
己四、后二支(分二科) 庚一、辨二清凈(分二科)
辛一、世間一切種清凈(分五科) 壬一、征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
在科上是「己四、后二支」。一共是七支,后邊這兩支,就是「世間一切種清凈」,「出世間一切種清凈」,這是兩種清凈,就是在七支里邊是最后的兩支。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二種清凈,「辨二清凈」,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世間一切種清凈」,這一科里邊分五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這「世間一切種清凈」這句話什么意思呢?這是問。
壬二、標
當知略有三種。
這以下就是回答這個問題,先是標出來數目。這個「世間一切種清凈」如果簡要地說,就是有三種不同,這是標出來數。下邊第三科「列」出名字來。
壬三、列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
「一、得三摩地」,這是一種清凈。第二是「三摩地圓滿」,這是一種清凈。第三、「三摩地自在」,這又是一種清凈。這三種清凈都屬于禪定的事情,這個禪定是我們佛教徒想要得圣道,必須要成就的功德,但是這種功德是屬于世間性的,它還不是圣道,它還不是無漏的圣道,不是出世間的清凈,它是出世間清凈的前方便,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數列名,下邊第四科就解釋這三種清凈。分三科,第一科「得三摩地」,先解釋這個。
壬四、釋(分三科) 癸一、得三摩地(分二科) 子一、辨障治法(分二科)
丑一、舉所治(分三科) 寅一、標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
這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得三摩地」。分兩科,第一科「辨障治法」,這個「辨」就是明白地把它解釋清楚,說出來「障」,障礙你得三摩地,這種障礙法是應該對治它,應該把它消滅出去,先說明這件事。分兩科,第一科「舉所治」,舉出來「所對治」的,就是障法。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就是剛才這句話。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就是你想得三摩地但是有二十種法是障礙你,這二十種法是你應該努力消滅出去的!改芰畈坏脛偃Φ亍,為什么要把它除滅呢?因為它存在的話,能使令你不得勝三摩地。你想得勝三摩地,它作障礙,所以你非要消滅它不可。這句話是「標」。底下第二科是「征」。
寅二、征
何等二十?
什么叫做二十?這二十種是什么呢?這是問。
下面第三科就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列過失」,就是把它列出來這二十種的過失。分兩科,第一科是「別列」,就是一條一條地列出來,就是分二十段。第一科「由伴無德」,這是一種障礙。
寅三、釋(分二科) 卯一、列過失(分二科)
辰一、別列(分二十科) 巳一、由伴無德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
就是你想要用功修三摩地,想要靜坐修禪的話,但是在你共同修行的人里邊,有這樣的人,他不歡喜斷煩惱,不歡喜斷煩惱,有這樣的同梵行的人。這樣的人「為伴過失」,做你的伴侶,就是大家同在一起用功修行里邊有人不歡喜斷煩惱。
那么這個不歡喜斷煩惱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世間上的這些苦惱的事情,能令人心里不歡喜,譬如說是我們老了也不歡喜,有病也不歡喜,那么失掉了健康,我們沒有健康了身體也不歡喜,有病了心里不歡喜,我們的財富若失掉了,我們很多很多歡喜的事情都失掉了,那么這是不歡喜的事情。另外呢,就是一些如意的事情我們是歡喜的,身體健康是歡喜,我們有財富,很多財富、有很多光榮的事情、有很多如意的事情,這個事情,這些榮華富貴,這是我們是歡喜的。但是這些事情不是永久存在的,它也是無常法,終究有一天是失掉了。失掉了呢,那也就是苦惱了。
所以這件事在我們修學禪定的人來說,這件事應該厭離,厭離世間上這些令人歡喜的事情,厭離這件事。那么我們修行的人歡喜什么事情呢?歡喜斷滅內心里邊貪瞋癡的煩惱,就是斷對欲的煩惱,這個欲煩惱要把它消滅,歡喜做這件事。
但是現在這里「不樂斷」,這個人他不歡喜,我心里有欲煩惱,心里面有欲煩惱,這個欲滿足我,我就是貪,不滿足我就瞋,所以這里面也有貪瞋癡的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不愿意斷除內心的煩惱,這個人做你的伴的時候也就有問題,使令你想要得禪定有困難,就有困難,這是一種障礙。
巳二、由師無德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
這個第二個呢,是「由師無德」,就是做你的師長這個人,他沒有德性,他的道德不好。是什么呢?「伴雖有德」,與你作伴的這些同行的人,都是歡喜斷煩惱,他的目的也想要斷煩惱,他有這個意樂,他有這樣的意愿想要斷煩惱。
「然能宣說」,但是為你作師長的這個人,他為你宣說修定的方法,這個老師他有過失他有錯誤的地方,什么錯誤呢?「謂顛倒說修定方便」,就是這個修定的方法他講錯了。應該是厭離世間上的這個榮華富貴這些名聞利養(yǎng)的這些事情,但是他教你去歡喜,你應該去求世間榮華富貴這樣子,那這就不能修定了嘛!修定應該厭離世間榮華富貴,然后你才能夠安心地修止觀、修禪定的,F在他勸你去希求世間上的財富,希求世間上的這些事情,這就把這修行的方法搞錯了,那就不行了,那就是這個老師沒有資格為人做老師了。
巳三、由無聽欲
三、師雖有德,然于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贏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這第三個不是老師有問題,是自己學習禪的人,自己本身有問題!赣蔁o聽欲」,就是沒有學習禪的這種意愿!肝也幌雽W習,我心里面想要做別的事情」。
「師雖有德」,這個做老師的這個人他有這種道德,就是他曾經學過這個禪的方便,這些方法,自己也修禪,他有這種德行的。但是于所說修定的方便雖然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但「其能聽者」,就是來學習禪的人「欲樂贏劣」,他對于禪的歡喜心很少很少,學習禪這件事不學也罷,我不要學這種事情!感纳y故」,因為沒有歡喜心要學,所以你講的時候他心里面亂,心里面想東想西,「明天到三藩市去做什么事情,過一會兒同誰通個電話」,就是這些雜亂的事情,他心不在焉!覆荒茴I受過失」,他就不能夠領受師長的教授。你若有這種過失,也不能得三摩地,得三摩地有困難了,這是一件事。
巳四、由覺慧劣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暗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
這是第四個「由覺慧劣」。第四個過失,是能學習禪的人雖然他心里面有歡喜心,「我愿意修禪,我聽人說修禪好,我有歡喜心,我有這樣的堅定的意愿,我愿意修禪」!笇俣牎,他這個老師在講禪的時候,他這個耳朵就注意;其實耳這里面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能直接聽到聲音,要通過耳根發(fā)耳識第六意識才能聽到。「屬耳而聽」就是他這個耳由第六意識的力量,很注意地聽老師講!溉话碘g故」,然而他第六意識很暗鈍,就是里面有黑暗,就是特別遲鈍,遲鈍故。
什么叫做暗鈍呢?就是「覺慧劣故」。這個禪定是超過人的境界的。一般的人都是在欲的境界,欲是人的事情,禪定是超過欲的境界,這種事情要有特別的智慧。說是你現在懂得經濟、你懂得政治、懂得法律,這是世間的知識,F在這個禪定是另一種高明的智慧的事情,要有那種智慧。你這個智慧「劣」,就是很少很少的,就是聽不懂!覆荒茴I受過失」,也不能領受,說我注意的,我愿意學習,但是心里面智慧不夠也有困難。
巳五、由多貪求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yǎng)恭敬過失。
這第五個障礙,這個人智慧是夠,有智慧、有這種功德,這個人有這樣的德行。然而這個人是「愛行」。這個「行」是什么?「行」就是內心的活動叫「行」。說這個人他是屬于「愛行」,就歡喜五欲的境界,歡喜色聲香味觸的事情,這個心老是在這上面活動,就是希求色聲香味觸令我滿意,那么他心老在這上面活動!付嗲罄B(yǎng)恭敬」,得到了一些財富了,得到了一些恭敬,還不知足還要繼續(xù)地求,去營求去打主意,想這個辦法、想那個辦法去發(fā)財,去希望很多人恭敬我。這樣子呢,有這樣的過失,那也不能靜坐修禪了,這個人雖然有智慧,修禪也是修不來。
巳六、由無喜足
六、多分憂愁,難養(yǎng)難滿,不知喜足過失。
前面那個「愛行」,這個人的福報大一點,他若想要去希求名聞利養(yǎng)他能得到,所以心里面蠻有希望地、很快樂地去希求這些事情。現在這個「多分憂愁」這個人也是這種人,也是愛行人,但是他呢?求不到,所以心里面就憂愁了。這個求不到這件事,實在「難養(yǎng)難滿」就是不知足的關系,其實生活也是過得去,是「難養(yǎng)難滿」。這個「難養(yǎng)」就是他自己不肯做這些自己生活的事情,需要別的人來侍奉他,還要有侍者給他做這些雜事,他自己坐在那里,這是「難養(yǎng)」!鸽y滿」,不容易滿足,就是得到一些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各式各樣…已經可以了,但是他就是不滿足!覆恢沧氵^失」,應該知足了,這樣生活可以了,但是他感覺還不足。得到的還感覺到不足、沒得到的還要希求去,這樣子他心老在這件事上為這件事憂愁,那也不能靜坐修禪了,也有這種問題。
巳七、由多事務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
這是把前兩個,愛行的過失和這個憂愁的這種過失加起來,一樣。由于他們這兩種人是愛行多求利養(yǎng)恭敬的關系,由于多憂愁難養(yǎng)難滿的關系,由這樣強大煩惱的力量他就要去求去,那就很多的事情要做了,那就沒有時間坐禪了,那也不能得勝三摩地了。
巳八、由舍加行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舍加行過失。
說是這個人他沒有這種過失,他也不是愛行希求利養(yǎng)名聞恭敬的,他也不是那個不知喜足憂愁難養(yǎng)難滿的人、他不是,他沒有這些事情。然而他有什么過失呢?「懈怠」,就是心提不起勁來靜坐,這個斷惡修善的事情,精進努力地修禪定這件事情,他懶惰不肯做,就不肯做。人家打板了,要大家去靜坐去,他不坐,他總是不去坐!笚壣峒有羞^失」,就是棄舍了修禪的行動。人家老師來請他去,他不去。那么這當然也不能得禪定。
巳九、由他障礙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
這是第九。雖然是沒有前面這個過失了,然而他另外有其它種種障礙生起的過失。什么呢?他有病痛,那也是不行。還有其它的很多的問題,還有很多怎么恐怖的事情,那也就是不能夠修定了。
巳十、由無堪忍
十、雖無此失,然有于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
雖然是前面這么多的過失他都沒有,然而他有什么過失呢?有「寒熱等苦」,太冷的事情,或者太熱的,這等等的事情是令人苦惱的,他不能忍受。冷了一點也不行,熱了一點也不行,這樣也就不行,也就不能靜坐,這個困難。
巳十一、由不受教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前面你說冷一點他也不在乎,熱一點他也不在乎,他還能夠用功修行。但是這個人另外有問題,「有慢恚過故」,就是高慢的很、憍慢的很。你若對他稍微好像沒有在意地特別地表示恭敬,他就憤怒。這個我慢,就是心里面高慢,他總感覺是高人一等,別人都應該對他恭敬一點。你若沒有在意、沒有做這件事,他心里就憤怒。這個慢和恚實在是一回事情,這個慢就是恚。他有這種過失,就也有問題。
「不能領受教誨過失」,對于這些同行的、同伴的這些善知識也不容易相處,也不容易合得來,容易起沖突。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呀,對于老師的教誨他不能領受。你若是教誨說他是不對;應該怎么怎么…,他就憤怒,這樣子也是一種得禪定的障礙。
巳十二、由倒思惟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于教顛倒思惟過失。
說這個人不慢也不恚,沒有這種過失!溉挥杏诮填嵉顾嘉┻^失」,然而對于師長的教導有顛倒的思惟的過失,就是師長說;「你對于世間上的這個有榮譽的、滿意的事情,你要知道它的過患它令人苦惱,你應該思惟它是無常的令人苦惱,你要思惟禪定這個事情有大功德,你應該這么思惟。」而他不,顛倒過來;「禪定是令人苦惱的,坐在那邊腰疼、不一會兒腿疼」,反正總而言之他就思惟修行的過失,思惟不修行有功德,是安樂,令人安樂。那么你這顛倒的思惟,那也不能修行了,變成了邪知邪見了。
巳十三、由忘失念
十三、雖無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過失。
說這個人他沒有「于教顛倒思惟」的過失,可是呢?于所受的修禪定的教誨他「有忘念」,忘了,要用的時候忘了;怎么樣修止、怎樣樣修觀在文字上還可以過得去,等到盤上腿子需要怎么樣修止的時候、修觀的時候忘了。這樣子當然也是不行,也是不能夠得禪定,不能得三摩地。
巳十四、由相雜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
沒有這個忘念的過失,你盤上腿,他很清楚地怎么樣修止、怎么樣修觀他立刻地心里面就現前;止的方法也現前,觀的方法也現前,他就能這樣用。但是另外有一種過失,就是在家和出家,「雜」,就是在一起住的過失。這件是這樣說,不管是在家、是出家,大家有同一志愿都是修學圣道,那就不算雜住。因為他雖然是在家人,他穿的衣服是在家人,但是他思想是出家人一樣,他也是修學戒定慧,那他就對于出家人他沒有障礙的,沒有這種作用。如果說他是在家人,穿在家人的衣服,他的思想就是世間上五欲的事情,大家靜坐了,他把收音機打開,要去聽世間上雜亂的事情,那就對于出家修行的事情有障礙。他說出來的話還是世間上五欲的事情,那也就對出家人離欲修禪定有障礙,所以這個在家和出家思想不同在一起住就有過失。
我看這件事不但是在家、出家,就是完全是出家人思想不同這也是有問題,也是有問題的。所以在這上說,在這里簡單說,就是在家人歡喜五欲的生活的人,他和我們出家修學圣道的人不同一思想,不同一種相同的行為,在一起住那是我們障道的因緣,那也是不可以。
所以我們在這里也就應該明白,若是我們在這里修學圣道,有在家居士來,說是他是男居士,不是女居士來,我們應該有一個說明,就是「你不可以在這里有不隨順出家修行的事情」,應該說明這一點。
巳十五、由住處障(分二科) 午一、列
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
這是第十五條「由住處障」,這個第十五這個障是由住處有障礙。分兩科,第一科是「列」。
「雖無此失」,雖然沒有在家、出家雜住的過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的過失,有這種過失。這是「列」,下面「指」。
午二、指
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
這是列出來。這「五失相應臥具」,你受用這個臥具有五種過失,這件事在〈聲聞地〉有說了,這里不說,這里就略去了。
巳十六、由邪尋思
十六、雖無此失,然于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
這是第十六條。雖然沒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的過失,然于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遠離處」就是遠離世間五欲的地方在深山寂靜處,那么就是「遠離處」。那若是不遠離,在城市里邊和社會的雜亂的境界,在那個時候你不守護諸根當然也是有問題,當然是有問題。這里面的意思是說,你在和社會上那個塵勞的境界在一起守護諸根,這當然是很好;說是如果是遠離了社會的塵勞的事情,你在寂靜處的時候不守護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諸根你不守護、不保護它。怎么叫做保護呢?怎么叫做不保護呢?就是保護你的眼,從眼根上保護它不要有貪瞋癡的煩惱,耳根,鼻、舌、身、意,你保護你的六根就不要有貪瞋癡的煩惱現起,這叫做保護。
但是這個貪瞋癡的煩惱怎么會生起來呢?「不正尋思」,你不如理作意那貪瞋癡才會現起,你若如理作意貪瞋癡就不活動,F在是說這個人,這個修行人,他在寂靜處住的時候,他心里面還是不如理作意,還思惟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雜染的事情,那就是還是這樣子,還是染污的。這樣子,那也不能得禪定了,不能得三摩地的。
巳十七、由身沉重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
這第十七樣。雖然這個人在寂靜處守護諸根,他心里面不胡思亂想,不想這些雜亂污染的事情!溉挥墒巢黄降取,然而他吃東西,吃這種東西對于你的地水火風,你的身體里邊不相應,四大調和叫做「平等」。這個「平等」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生理的組織,吃了這種飲食感覺到很調和、很健康沒有病痛,這就叫做「平等」。但是你吃的飲食令你不平等,叫你多貪心,你吃的東西令你貪心,就會這貪欲心容易生起,若你吃了這種東西令你的瞋心容易生起,這就有問題了,這吃東西。所以這修行的事情,唉呀!真是不容易,就你吃的東西你還要注意。
「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就是身沉重、心沉重,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沉重」就是使令你不靈活、不靈便!笩o所堪能」,你不能去靜坐,你不能修奢摩他的止,修毗缽舍那的觀,這就困難,這個飲食你也要注意。
這件事說是有人懂得這件事,那當然是最好,但是我們若沒有人懂得這件事,就是你要自己注意。自己注意,你修禪定的時候你每天吃東西做記錄,我今天吃咖哩了,或者吃什么辣椒,或者是什么,今天吃白菜,吃什么,你就完全做記錄,然后這一天的生理的反應也做記錄。你天天做記錄,久了你就知道,我對于香蕉不對,我若吃香蕉就是不對勁,我要吃橙子就不可以,我要吃辣椒也不可以,你長久就知道。但是你不可以,我可以,你吃辣椒不行,我吃可以,人與人不一樣的,但是你長期地這樣子作記錄就知道。
所以這個「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無所堪能過失」,這個事情也要注意。這些事情實在明白點說,只是我們鈍根人說的,我們鈍根人善根不是太有力量,根鈍的人。根性利的人他沒有這件事,他沒有這件事的。
巳十八、由多睡眠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
前面這個沒有那些問題!溉恍远嗨摺,然而這個人的心性,這個人他的性格多睡覺,睡覺睡得太多!赣卸嗨唠S煩惱現行的過失」,這個睡眠是一種煩惱,但是不是根本煩惱,是根本煩惱的一類,當然比根本煩惱輕一點,所以叫做隨煩惱,它是由根本的貪瞋癡的煩惱順生出來的,衍生出來的。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根本煩惱,也能障礙你修行的,令你不得禪定,不得定,有這種過失。
巳十九、由不樂止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
這是第十九條!鸽m無此」,雖沒有多睡眠的過失!溉徊幌刃扌猩菽λ饭省梗欢郧皼]有修過奢摩他這一類的善法!干菽λ故侵,沒有修止的這種經驗,以前沒有修過,那么「于內心寂止遠離中」,這個修止在內心里面「寂止」,「寂」者滅也,滅除一切雜亂的掉舉、散亂,使令心里面寂靜下來寂靜住叫「止」。內心這個寂靜住遠離一切浮動,遠離一切散亂,遠離一切掉舉中,「有不欣樂過失」心里不歡喜,心里若寂靜住的時候心里不歡喜,心里面就是想東想西心里歡喜,這樣那也就不能得禪定了,也不行。
巳二十、由不樂觀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毗缽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毗缽舍那品故」,然而這個人他以前沒有修行過「毗缽舍那品」就是觀,沒有修觀「故」,以前沒有修過!赣谠錾匣鄯ㄅ徤崮侨鐚嵱^中,有不欣樂過失」,這個增上慧就是毗缽舍那,毗缽舍那是什么?就是如實觀;譬如說是修不凈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這都是如其真實去觀察,這樣觀察中有些不歡喜,他只歡喜寂靜住就不歡喜修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這都不歡喜,他不歡喜修不凈觀,不歡喜。你若不歡喜也不能得禪定,你也不能得定的,只是修止還是不行,還要修觀,你不歡喜修就不能得禪定。你只歡喜修觀而不歡喜修止也不可以,也要修止、也要修觀,修觀、也要修止才可以。
辰二、總結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前面是「別列」二十種障礙。這下面第二科「總結」。
「如是二十種法」,前面列出來這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毗缽舍那品」,奢摩他品、毗缽舍那品!缸C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就能成就心一境性,心住一境、明靜不動,得了三摩地了!钢鶎χ巍梗闳粝胍删瓦@個功德,你要滅除這二十種障礙才可以。
這是「總結」。那么這是「列過失」,列二十種過失這一科說完了。
卯二、顯障因(分三科) 辰一、標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
這底下第二科「顯障因」。前面是列出二十種過失,然后「顯障因」!革@障因」這句話呢,就是顯示二十種障的因由,為什么有這二十種障的因由。就是這個《披尋記》的科判的名稱。這個義是應該說……,前面二十種障是廣說的,這底下是略說,應該有這樣意思。它這上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這個二十種所對治法是廣說!嘎浴拐f就是「四相」,四個相貌,「于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就是對你所生起的三摩地能作障礙,叫你不生起三摩地。
辰二、征
何等為四?
這是「征」,就是問。
辰三、列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緩故。
這是第三,是「列」,是列出來這四相。
第一個是「于三摩地」的「方便」,就是修三摩地的方法「不善巧故」,你沒有智慧通達它,這個「善巧」就是智慧,你沒有善巧的智慧明白三摩地的修的方法,那也就是不能得三摩地。
「二、于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第二個呢,你這個人是通達了修三摩地的方法,怎么修你完全明白了。但是你對于修定的方便呢「全無加行」,沒有采取行動,你沒有去做,沒有這樣修,那也是不能夠得三摩地。
「三、顛倒加行故」,第三個障礙呢?「顛倒加行」,錯誤的加行。他也采取行動,但是這是錯誤的。應該修止的時候他修觀,修觀的時候他修止,應該靜坐修行他偏要各處跑;總而言之,是錯誤地去行動,那就不能夠得三摩地。
「四、加行慢緩故」,這個「慢」和怠慢的慢通用!讣有新徆省梗f這個人沒有顛倒加行,沒有。他是正式地能靜坐,但是他慢緩、怠慢。你要一天修八個鐘頭、十個鐘頭,你這樣一直地用功還有點希望,他偏一天就坐半小時,就坐一小時。這樣子也是不能,那你也不能夠得禪定,也不行。
這是把這四個說完了。
丑二、成能治(分二科) 寅一、例相違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前面是舉所治、所治的,F在這里成立能對治的,說出這個障礙的情況有二十種,或說有四種。這下邊呢,就是能對治障礙的方法。分兩科,第一科「例相違」,就是按照前邊那個障作比例,相違的就是能對治的了。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前面這有二十種是障礙你得三摩地的,有二十種。現在有二十種白法,清凈的,能滅除那二十種所障礙的方法!概c此相違」,就是與前面那二十種所列的障礙是相違的。「應知其相」,那就是能滅除障礙的相貌。你照那二十種相違來說;說第一個「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那么沒有這種伴那就是沒有這個障礙了。「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我這個老師不是這樣,那么這就是把這個障礙滅掉了。下面都是,按照那相違的情形,就可以知道滅除的方法了。
寅二、辨能得 (分二科) 卯一、住心
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
前面是「例相違」,現在第二科「辨能得」,說明能得定的方法。分兩科,第一科「住心」,能得到住心的就是能得定。
「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因為你這個人能斷所對治法,你能修這個滅除障礙的方法,「多所作故」,你是多而又多地努力地修這個滅除障礙的方法,你對于滅障的方法很努力地去修學!讣布材艿谜∑湫摹,那你就會很快地…。這個「疾」古代就是「疾病」的疾,實在就是「急速」那個急,是通用。是很快很快地就能令你「正住其心」,就得定了,你就能夠明靜而住就得到定了,很快的就得定了。
「證三摩地」,就成就了這個三摩地了,就得定了。這個得定這件事,比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價值的,比那有價值。
卯二、位攝
又得此三摩地,當是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
這是第二科「位攝」。得的這個「住心」,安住其心,住心不動,這個不動這個定,是在什么程度的定呢?說出來它這個「位」,就是它在什么階段。因為定有欲界定、還有未到地定、還有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有這么多的不同的定。現在說「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這個「三摩地」是什么呢?這上說「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你要知道就是得到「初靜慮」,「初靜慮」就是色界初禪。這個「正住其心」是色界初禪的「近分定」,就是靠近色界初禪,就是接近色界初禪了,但是它還不是色界初禪,但是它可也超過欲界定了。這個境界超過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到色界初禪,可是接近色界初禪了,這個時候這個定。這個定叫作「未至定」,就是沒有到色界定可是超過欲界定了,是屬于這一類的定,就是「未到地定」,指這個說的。
子二、明普攝義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圣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出世間一切種清凈,于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
這是第二科「明普攝義」。前邊這個「得三摩地」這一大科里分兩科,第一科「辨障治法」,這一大科講完了。「辨障治」這里邊現在明白,「辨障」和「辨治障」這兩件事,什么是「障」?什么是「能對治障的」?辨這兩件事說完了。下面是第二科「明普攝義」,這「普攝義」這句話。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又這里說的你得三摩地的「相違法」,就是障礙你得三摩地的「相違法」,就是二十種障!讣暗萌Φ仉S順法」,你修這種法是隨順你得三摩地的,不障礙你的,還能成就你得三摩地的,這也是二十種。
「廣圣教義」,就是在廣大的佛教里邊所說的這個三摩地的障法,和隨順得三摩地的法里邊,「當知唯有此二十種」。廣大的佛教里邊說了很多的這些障礙得禪定的法,和隨順得禪定的法,就是這二十種,就這么多。「除此更無若過,若增」,除了上面說的呢,就沒有是再超過的,或者是減少的,沒有這件事!溉暨^」,或者是再增多,或者是減少,沒有這個事情。
「由此因緣,依出世間一切種清凈,于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這樣說呢,前面這二十種障,和二十種能對治法,在一切佛教里邊就是這么多了,所以「普攝」,普偏地都收攝在里邊了。
「由此因緣」,由于前面說的這個,說障、說治!敢莱鍪篱g一切種清凈」這個是依于出世間的。一共有三種,現在是初一種世間的一切種清凈。「于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對于這個佛法中,「正法」就是佛法,這個佛法中的這個佛教徒這個人,他有這種崇高的意愿,想要得三摩地這件事。「已善宣說」,已經很好地給你宣說出來了。「已善開示」,也很善巧地開示完了。
這個「宣說」和「開示」怎么講呢?這個「宣說」是因為你請問怎么能得三摩地?他回答你,這叫做宣說。怎么叫做「開示」呢?就是宣說是宣說了你還有疑問,他能解釋你的疑問,疑問又生疑問,也能令你出疑,輾轉地生出來的疑惑都能夠除滅,那就叫做「開示」,「開示」是這樣意思。
這個「得三摩地」這一科說完了,今天就講到這里好吧!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