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真諦】是什么意思?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區(qū)別

【真諦】是什么意思?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區(qū)別

真諦是什么意思?

  真諦,二諦之一,指從圣人覺悟的角度觀察到的諸法實相,究竟絕對的真理,又叫第一義諦、勝義諦。圣智所知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變,故云“諦”。

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區(qū)別

  世俗諦重在講一切的現(xiàn)象是因緣和合,勝義諦就一切因緣能夠顯相,因緣能夠變化,他的根本是因為,所有因緣的本性是自性空的。世俗諦強調(diào)有是因緣和合的,勝義諦說因緣和合是因為它是空無自性,語言上可以這么說。

  分別就是:一個是在講有的時候,告訴大家有是因緣和合的。勝義諦呢,一切法的因緣都證明它是空無自性的,勝義諦是要通過修行而證到的。

  世俗諦上眾生生死可度,所以要發(fā)起廣大的,普度一切如母眾生的心,這也是世俗諦的菩提心。然后通過修行自己安住在甚深的佛法智慧當(dāng)中,去轉(zhuǎn)化眾生的業(yè)力,同時又能夠無眾生相,超越眾生的假相,超越這些惡業(yè)的相,而達(dá)到本質(zhì)的來扭轉(zhuǎn)眾生的命運,化解眾生的災(zāi)難,來救度眾生的,也叫勝義諦的菩提心。

各辭典對真諦的解釋

  《佛學(xué)大辭典》對真諦的解釋

  真諦,(術(shù)語)二諦之一。真謂真實無妄。諦猶義也。對俗諦言,如謂世間法為俗諦。出世間法為真諦是也!居帧浚ㄈ嗣┱嬷B三藏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對真諦的解釋

  1、二諦之一,又名勝義諦、第一義諦、即圣智所知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nèi)證的離言法性。圣智所知見的真實理性,離諸虛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變,故云“諦”。

  2、指真諦三藏,西印度優(yōu)禪尼國人,于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到中國,師在中國所譯經(jīng)論,凡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為中國四大譯經(jīng)師之一。

  《三藏法數(shù)》對真諦的解釋

 。ㄒ唬┱嬷B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

  (二)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zhí)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于諸相,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對真諦的解釋

  攝論宗的創(chuàng)始人,西天竺優(yōu)禪尼人,婆羅門種姓,后入佛教出家,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梁武帝中大同元年(五四六)來華,受到梁武帝的禮遇,本想在建業(yè)譯經(jīng),因值侯景之亂,展轉(zhuǎn)流寓各地,曾在富春令陸元哲宅譯《十七地論》。后于陳文帝天嘉四年(五六三),應(yīng)廣州刺史歐陽訖之請,譯出《攝大乘論》三卷,《攝大乘論釋論》十二卷。

  陳光大二年(五六八)八月,他的首座弟子慧愷逝世,他與其余弟子法準(zhǔn)、道尼、智激、法泰等十二人,發(fā)誓弘傳《攝大乘論》及《俱舍論》二論,使無斷絕。翌年元月即于廣州病逝,享年七十一歲。真諦為我國著名的譯經(jīng)家,《續(xù)高僧傳》載真諦在華二十余年間,譯出經(jīng)論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其主要譯作有《十七地論》、《金光明》、《彌勒下生經(jīng)》、《仁王般若經(jīng)》、《大乘唯識論》(即唯識二十頌)、《攝大乘論》等。

  《俗語佛源》對真諦的解釋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事相對于世俗來說,真實不虛,理性對于圣者來說,真實不虛,所以都稱為“諦”。隋·智顗著《四教義》,其中引用《大智度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不知二諦,則不知真佛法。”

  二諦:一是俗諦,二是真諦。俗諦是俗事上的實義,真諦是真理上的實義。真、俗二諦廣泛涉及一切諸法,可用以說明事理深淺的不同涵義,因而諸佛皆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使之由淺入深,因事達(dá)理。如果不知二諦,就難以了解佛法所說的義門。

  真諦亦可泛指佛法,如唐·元稹《大云寺》詩:“真諦承知別,迷心尚有云。”后來真諦常見于一般言語中,表示真實的意義或道理。如說“得其真諦”,就表明對某一事物具備正確、深入的理解、認(rèn)識。如魯迅《華蓋集續(xù)編》小引說:“這里面所講的仍然并沒有宇宙的奧義和人生的真諦。”(禹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