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八(6)

  午二、第二句(分二科) 未一、有生法

  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

  這是第一科「生滅寂樂」這一科,解釋這個「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這個「長行釋」里邊分二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又分四科;第一科解釋第一句「諸行無常」,F(xiàn)在是解釋第二句「有生滅法」,解釋這一句。

  「若未來生」,就是將來的生命體,將來的生命體就是「未來所得諸自體中」,就是還沒有來到現(xiàn)在,是將來所得的那個生命體里邊!杆兄T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附晕瓷省,都沒有現(xiàn)前,所以叫做未來!阜且哑鸸省,它不是現(xiàn)在,不是已經(jīng)現(xiàn)起來,所以不是現(xiàn)在。它也不是過去,「未滅沒故」;若是滅沒了,那就是過去了;現(xiàn)在沒有滅、沒有失掉!缚缮鸸省,但是它雖然沒有現(xiàn)起、沒有滅,可是它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現(xiàn)起來,所以說它「是有生法」。它是有生──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現(xiàn)起來,所以叫做「有生法」。這個第三句(注:口誤,應為第二句)叫做「有生滅法」,現(xiàn)在解釋這個「有生法」,就指未來的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說的。

  未二、有滅法

  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

  這是第二科「有滅法」!赣袦绶ā怪甘裁凑f的?就指現(xiàn)在這個生命體說的!溉衄F(xiàn)在生」,怎么叫做「現(xiàn)在生」呢?就是現(xiàn)在所得的諸自體里面所有的這個色受想行識。它是暫時的存在,叫「暫住」!钢С执婊睢梗姸嗟囊蚓墎碇С炙,它才能夠生存、它才能夠生活,這樣的「有情諸蘊」。這些蘊「皆死法故」,都是要死掉的、都是要敗壞的,它不可能夠永久存在。「可為殞滅之所滅故」,它現(xiàn)在雖然是還在,它現(xiàn)在是在,為什么說它是「死法」呢?它「可為殞滅」,可為殞滅的、可以消殞滅亡的、它是所滅的法的,所以叫做「死法」,所以說它是有滅的法,有息滅、有滅壞的這種事情。

  這個「有生法」指未來說,「有滅法」是指現(xiàn)在說的。

  午三、第三句

  若彼諸蘊,在于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

  第三科解釋「第三句」。這第二句「有生滅法」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第三句是「由生滅故」。這個「由生滅故」,看這個文:「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所以它叫做「有生滅法」。這個「由生滅故」是解釋「有生滅法」這一句,現(xiàn)在看這上的解釋。

  「若彼諸蘊,在于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這個若彼未來的諸蘊,它在時間上說,它還在于未來;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過去,是「未來所得自體」,是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生起的。「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在未來所得的色受想行識的自體里邊,那里邊的色受想行識「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色也好,乃至識也好,都不是常、也不是恒!改酥良串斎缡钦 ,「乃至」,這中間略去了一部分沒有說出來。「即當如是正住」,這個學習佛法的人,應該按照這個道理安住,安住的思惟,就是思惟這個未來的色受想行識,沒有常、沒有恒,應還有一些事情,應該這樣子安住其心,如理作意,正住思惟,正思惟住!肝ǔu生,生已尋滅」,這里邊沒有常、沒有恒,沒有什么、沒有什么,只是這樣子,唯獨是除掉了……「纔生」,一剎那現(xiàn)起了,一剎那就滅了,就是這個生命體,除了這個,另外沒有生命體、沒有五蘊可得,只是這么多?催@個《披尋記》的文。

  《披尋記》六六二頁:

  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等者:所得自體剎那剎那壞故,是名無常。系屬命根,有限住故,是名無恒。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六卷一頁)由此當知,所得自體無常無恒等差別相,故于文中置乃至言。唯除纔生,生已尋滅,于其中間相似暫住,說名為住。即當如是正思惟住,除此實無住可得故。

  「于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等者:所得自體剎那剎那壞故」,一剎那間就滅掉了、一剎那間就現(xiàn)起了、一剎那間就壞了,「是名無常」,這叫做「無!。這個剎那變異是很微細的境界,「是名無!,這無常這么講,剎那壞叫做無常!赶祵倜,有限住故,是名無恒」,沒有恒,這句話怎么講呢?「系屬命根,有限住故」,這個生命體,它的存在是系屬于命根,這個命根就是一種業(yè)力,使令這個色法──這個生理的組織、和心心所法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個力量;使令這個色法和心法,這二法連系在一起,是有一個力量的,這個力量叫做「命根」。所以,這個生命體的存在是系屬于這個命根,命根若在的時候,它就存在;命根若不在,這個生命體就結束了,所以它自己不能決定,它要屬于這個命根來決定它。命根是「有限住」,就是有限度的存在的,它不是永久無限度存在下去,「有限住」,它存在一百年,到一百年的時候就結束了;存在一百二十年,一百二十年到時候就結束了,是有限度的存在,不是無限度的,「是名無恒」。這個「無恒」是這樣意思,這就是一期的生滅。前面是剎那的生滅叫「無!;一期的生滅叫做「無恒」。

  「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梗@個「乃至」這里面還有話略去了,現(xiàn)在這地方說出來,就是「壽量未滿」,那個命根就是壽量,壽量還沒有滿,應該活五百歲,但是現(xiàn)在才是一百歲,還有四百年,還沒有滿、這個期限沒有滿。期限沒有滿就決定會生存下去嗎?也不是!「容被緣壞」,有可能會被其他的因緣破壞了。其他的因緣,就是你自己不知道好歹,就會死掉,就有很多很多,前面曾經(jīng)「非時而死」前面講過。「非時而死」,壽命沒有到就死掉了,「故不可!,叫做「不可!,靠不住。雖然說是你有五百歲,但是靠不住,有可能會「非時而死」,這叫做「不可!。「乃至爾所時住,于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改酥翣査鶗r住」,說是我沒有死,我能活一千歲;但是你那么多的時間,你存在的時候,「于其中間」不是決定令你完全滿意的,可能很苦惱,所以叫做「變壞法」。這就是那個「乃至」里邊的那些文,沒有說出來。「如〈攝事分〉說」,這個文是那來的?就是本論的〈攝事分〉里面說的,是陵本八十六卷一頁。

  「由此當知,所得自體無常、無恒等差別相,故于文中置乃至言」,所以在文里面放個「乃至」,其實里面還有這么多的文沒說!肝ǔu生,生已尋滅,于其中間相似暫住」,在中間,由生至死中間,前后剎那剎那的相似,前一剎那、后一剎那彼此相似,但是久了就不相似了。于相似的暫住「說名為住」,就叫做「住」!讣串斎缡钦嘉┳ ,「乃至即當如是正住」,這個「正住」這么講!讣串斎缡恰,這個修行人應該這樣子思惟觀察,應該安住在這個思惟觀察里面、安住在這個正憶念里邊!赋藢崯o住可得故」,除了這個無常、無恒、不可保是變壞法之外,另外沒有一個生命、沒有一個色受想行識是安住的,另外沒有,就是這么一個這么樣一個無常、無恒的、可破壞的東西。這是解釋這個第三句「由生滅故」,所以它有生滅,因為由無常故,所以有生滅。

  午四、第四句(分二科) 未一、彼寂

  若諸有情于現(xiàn)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

  這現(xiàn)在解釋第四句!傅谒木洹狗謨煽疲谝豢啤副思拧,解釋這個「彼寂」,怎么叫做「彼寂」呢?

  「若諸有情于現(xiàn)法中」,若是這個補特伽羅于現(xiàn)法中:過去的事已經(jīng)過去了,未來的事情還不知道,就是你現(xiàn)在的這個生命體、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能夠相信佛法、你能夠修四念住!赣辣M未來諸蘊因者」,你修四念住修得很成功,永久的滅除了未來的色受想行識的因緣,你能把這個未來的還有生命嗎?這個是不一定。若是現(xiàn)在你能造這個貪瞋癡的活動,那么你將來就會繼續(xù)有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相續(xù)下去;如果你現(xiàn)在滅除這個愛煩惱、見煩惱,永盡未來諸蘊的因緣,「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就不生起了!附圆簧,故名彼寂」,這叫做寂滅,這個「彼寂」這樣講。這么說,若是你不修學四念住、不滅除這個見煩惱、愛煩惱,那么這個生命體結束了,又繼續(xù)有生命體,這么相續(xù)不斷的流轉(zhuǎn)下去了。

  未二、名樂(分二科) 申一、總標

  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

  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樂」!副思琶麡贰,這個「彼寂」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這個「樂」字,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

  「又復此寂」,就是你能夠修這個四念住成功了,滅除去這個愛、見的煩惱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做「寂」。這個「寂」有兩個因緣「說之為樂」,說它是快樂的。

  申二、列釋

  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粗重永止息故,于現(xiàn)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苦惱的因消滅了,那么他就是會樂。這個「苦因滅故」,究竟指什么說呢?就是指你現(xiàn)在的一念分別心、你現(xiàn)在的虛妄分別心、你現(xiàn)在這一念的執(zhí)著心。你現(xiàn)在的一切的執(zhí)著心若滅了的時候,他就不苦,所有的苦惱不能令你苦惱,苦惱的境界就是來了,不能令你苦惱。因為你能夠安住在第一義諦那里,所以一切苦因、一切苦惱的境界,不能令你苦惱。

  「一切粗重永止息故」,這個「粗重」就是煩惱的種子,這個愛煩惱的種子、見煩惱的種子,你由修四念處故,深見第一義諦,這些種子都息滅了,能滅除一切種子!赣诂F(xiàn)法中安樂住故」,你若能夠修行達到這個程度,就是雖然現(xiàn)在有生命體的存在、有色受想行識的存在,但是你會很安樂住,安樂的存在、安樂的生活,所以叫做「說之為樂」,這樣意思。

  那個申一是「總標」,申二是「列釋」?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六六二頁:

  一切苦因滅故等者:貪愛永滅,證心解脫,名一切苦因滅。見修煩惱,永斷無余,是名一切粗重止息。由是因緣,于現(xiàn)法中住安樂住,故說為樂。

  「一切苦因滅故等者:貪愛永滅,證心解脫,名一切苦因滅」,這上面「貪愛永滅」,這個貪愛心永久的滅了,你就能夠證悟心解脫的境界。這個「貪愛永滅」,有一個境界愛、還有自體愛。按通常的境界,也表示這樣的意思。譬如說是別人的父母死掉了,你心里面沒有什么事情,你心里不感覺什么。為什么呢?因為你對他沒有愛,若是自己的父母就不得了!那就是因為有愛。所以如果你對你自己的生命體,你沒有那個愛心的時候,這個身體若是種種的苦惱的境界出現(xiàn)的時候,你心里也沒有事,也是沒有事的,也不感覺到苦。當然這是很微細的境界,很微細、很微細的境界。所以「于現(xiàn)法中安樂住」。這個「一切苦因滅」是「貪愛永滅,證心解脫」,就是不為愛煩惱所系、也不為苦惱的境界所系縛,所以你的心解脫了,「名一切苦因滅」。這一切苦因滅就可以這么講、這么解釋。

  「見修煩惱永斷無余,是名一切粗重止息。由是因緣,于現(xiàn)法中住安樂住」,前邊這一切苦因滅,指這個「貪愛永滅」,就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這個「一切粗重止息」,就是全面的、所有的煩惱、煩惱種子都說在內(nèi)了!赣墒且蚓,于現(xiàn)法中住安樂在,故說為樂」。

  「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這是第二個理由,第二個理由說是:將來的「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那么就是你現(xiàn)在若是這個貪愛的煩惱沒有滅除,將來還繼續(xù)有生老病死。這個生命有生老病死;這個生命結束以后,將來還有生命會生、會老、會病等,還有很多的苦惱等著你。因為你現(xiàn)在「一切粗重永止息故」,將來的生命沒有因緣了,所以那些眾苦也是都解脫了,那叫做「樂」。這樣子說,就是將來也是樂,F(xiàn)在也是樂、將來也是樂。若是你不修四念處,你只是修禪定的話,那么成功了的時候,你現(xiàn)在的生活還可以;但是這個禪定結束了的時候,又繼續(xù)──又生、老、病、死,所以將來不能夠得解脫。這是這一段文,這四句話都解釋完了。

  巳二、略辨義(分二科) 午一、標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這是第二科「略辨義」,分二科;第一科「標說」,今當略辨上文所說的道理。

  午二、釋義(分九科) 未一、依正見

  謂薄伽梵此中略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

  這是解釋。解釋這個道理的里邊分九科,第一科「依正見」來解釋。這四句話是「謂薄伽梵」,謂佛陀!复酥新哉f:正見」的依處,這「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就是正見的依處,你若知道諸行無常是有生滅,你若能這樣的覺悟,這就是有正見了。「及正見果」,「彼寂為樂」,這是正見所得到的果,是這樣意思。這個「諸行無常,有生滅法」,這是很微細的境界,由粗顯的境界一直到最微細的境界,這是你常常的修止觀你才能夠知道。這是「略辨義」。

  未二、依遍知辨

  復有差別,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

  彼「復有差別」。這是底下第二科「依遍知辨」:「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這個「諸行無常,有生滅法」,這是遍知的依處。這個「遍知」實在是圣人智慧,圣人的智慧知道「諸行無常,有生滅法」,也可以這樣說。這個「由生滅故,彼寂為樂」,就是「及彼斷滅」,及彼這一切苦惱的色受想行識、生滅的色受想行識滅了。按這個文,是「由生滅故」,觀察未來的色受想行識里邊沒有常恒住的東西,所以它是因緣所生的生滅法,是可以滅的;若是有一個自性的常恒住,就是不可以滅!赣缮鷾绻省梗伤旧硎且蚓壣、有生有滅,所以是可以滅。這樣說「由生滅故」是向下念了,那么「及彼斷滅」。

  未三、依所遍知等辨

  又略顯示所遍知法及與遍知。

  這是第三科「依所遍知等辨」。這個看這《披尋記》。

  《披尋記》六六二頁:

  今當略辨上所說義等者:此中說有種種差別,如次配釋諸行生滅及與寂樂,隨文可知。唯除第三說所遍知法及與遍知,義有差別。諸行及彼寂,名所遍知法;了知無常等,是能遍知故。

  「今當略辨上所說義等者:此中說有種種差別」,這個「略辨義」有好多差別,不同的解釋法。「如次配釋諸行生滅及與寂樂」,這么來配釋,就是這個「寂樂」是一個意思;「諸行生滅」是一個意思,「隨文可知」!肝ǔ谌,第三科「依所遍知等辨」,這一段文有點不同。「唯除第三說所遍知法及與遍知,義有差別」,和前面不同。有什么不同呢?

  「諸行及彼寂,名所遍知法;了知無常等,是能遍知故」,這個意思是「諸行及彼寂」這四句話,「名所遍知法」,是所遍知的法。這樣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是緣起法,是世俗諦;「彼寂為樂」,「彼寂」這是第一義諦。這是二諦,是「所偏知」。

  「了知無常等,是能遍知故」,這「能遍知」,你若能夠知道這個「彼寂」,這是無分別智、這是根本無分別智;了知「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是后得智;蛘哒f是前邊這個智慧是聞思修的三種智慧,也通于有漏、也通于無漏,這是一種如量智;這個「彼寂為樂」是如理智,就是無分別智。這還有這樣的不同。

  未四、依三世行辨。

  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所有清凈。

  前面這是分三科,這底下第四科「依三世行辨」,過去的諸有為法,現(xiàn)在、未來的諸有為法。

  「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這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由生滅故」,前面解釋過,有過去世,過去世也是諸行無常,有生滅法;未來也是、現(xiàn)在也是,是通于三世!讣氨思殴省,就是彼三世的有為法現(xiàn)在完全寂滅了。這么樣解釋,所有都清凈了。這樣說,前面這個「彼寂」,彼三世的有為法都是指有漏的諸行,這有漏的諸行完全息滅了,那就是無漏的,無漏無為的清凈法了,這樣意思。

  未五、依緣起辨

  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起滅。

  這是第五科「依緣起辨」。

  「又略顯示諸緣起法」,那么前三句都是「緣起法」,那么第四句就是「緣起滅」。這樣是略辨義。

  未六、依苦滅二諦辨

  又略顯示苦諦、滅諦。

  這是第六科「依苦滅二諦辨」。這樣說,「彼寂為樂」這是滅諦,前三句都是指苦諦說的。這樣子就是在四諦里面說了二個諦。

  未七、依三解脫門辨

  又略顯示空與無愿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

  「又略顯示空與無愿二解脫門」,這第七科「依三解脫門辨」,這個顯示空解脫門和無愿解脫門所依的處所。這個「諸行無!估镞呌無我的意思,因為我是常住的,所以這個是表示「空解脫門」。說到無常,那也就是「無愿解脫門」,無常就是苦,苦、無常這都是屬于無愿解脫門的所依處。從這里──依止此處修空解脫門、修無愿解脫門!讣帮@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那就是「彼寂為樂」,就是涅槃名為「無相解脫門」。這是依三解脫門解釋這四句話。

  未八、依二法辨

  又略顯示圣諦現(xiàn)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

  「又略顯示圣諦現(xiàn)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這是第八科依二來法辨、來說明!嘎燥@示圣諦現(xiàn)觀」,「圣諦現(xiàn)觀」就是已經(jīng)修四念處成功的圣人,見到苦集滅道四諦的人的那個止觀的境界,「圣諦現(xiàn)觀」。頭一些日子解釋過這個「現(xiàn)觀」!赶噙`二法」,與圣諦現(xiàn)觀相違反的有二種法,這二種法斷滅了的依止處,就是這四句話是這樣意思。這句話「相違二法」是什么呢?「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就是這二種法斷滅的依止處?础杜麑び洝方忉屵@兩句話。

  《披尋記》六六三頁:

  一隨順戲論等者:若謂我有,而生愿樂,是名隨順戲論。若謂我無,而生怖畏,是名怖無戲論。

  「一隨順戲論等者:若謂我有,而生愿樂,是名隨順戲論」,如果你是執(zhí)著色受想行識里邊有一個我,有個我,而對于這個「我」非常的歡喜,這叫做「隨順戲論」。我們不修行的人是對自己特別愛樂,事實也的確是這樣子,對自己歡喜;但是我們不修行人愛著自己這句話,只是習慣上成了一個習慣愛著自己,的確這愛著心也是很強,但是不是那么分明。誰愛著自己的這種愛著最分明呢?就是有修行的人、修行的人。因為他常常修行的時候,他對于這個生命體本身的現(xiàn)象逐漸的分明了、逐漸的分明。

  以前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說這個唯識的經(jīng)論上說,說第七識執(zhí)著第八識的見分是我,只是憑記憶力記住這件事,實在怎么回事兒?不是太明白!但是,你常常靜坐修止觀的時候,這件事就明白了、特別的分明。如果你若不學習佛法的話,那的確是這么樣,就是:「若謂我有,而生愿樂」,就的確是這么回事。感覺到自己:「這個是我、這個是我!」就會明白這句話!溉糁^我有,而生愿樂」,就是我看禪師的語錄上面,有一個禪師、有一句話:「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就是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是名隨順戲論」,你若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愛著這個我,這就是「隨順戲論」,根本沒有我,你認為有個我,這就叫做「戲論」。你愛著這個我,你就隨順戲論,就是這么回事。

  「若謂我無,而生怖畏,是名怖無戲論」,這個「無戲論」的境界就是沒有我,那是第一義諦無為的境界。無為的境界,執(zhí)著我的人,若說沒有我,他就生恐怖,生恐怖哦!可能不只是生恐怖,也會生瞋心的,這叫做「怖無戲論」。

  現(xiàn)在這個「諸行無常」這四句話,是「略顯示圣諦現(xiàn)觀」,「圣諦現(xiàn)觀」實在就是無我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就是依止這四句話就斷掉了這二法,這就叫做「圣諦現(xiàn)觀」。斷掉這二法,這二法是相違的,就是隨順戲論、怖無戲論。這是第八科。第九科是「依二對治法辨」。

  未九、依二對治法辨

  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

  「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這四句話又簡要地顯示出來不通于外道二種對治的法。那二種呢?「何等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這個「所知無顛倒性」就是前三句;「所證無顛倒性」就是第四句,就是這樣子,這是沒有錯誤的,不是顛倒的。這四句話這樣解釋。假設你為人講開示,講這四句話也蠻好。

  卯二、無逸放逸(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

  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

  這是第二科「無逸放逸」;前面是第一科「生滅寂樂」,第一科解釋完了;一共是二十七科,這個「生滅寂樂」是第一科。現(xiàn)在是第二科「無逸放逸」,這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言」。

  「無逸不死跡」,這個「跡」就是在道路上走,現(xiàn)出來走的痕跡,其實就是道路的意思。你不放逸,是不死的道路;實在也是因的意思,你不放逸,這個「不死」是什么?就是涅槃,你不放逸,其實就是修學戒定慧、修學四念處,你這樣子,就是涅槃的因,這是這么一句話,「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你若是不修學戒定慧,你就隨順你的愛見的煩惱去活動、去放逸,那就是流轉(zhuǎn)生死的一個因緣,所以「放逸為死跡」。

  「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前面這兩句話等于是開示你。下面是說你若這樣做,就會得到這樣的成就!笩o逸者不死」,你若修學戒定慧、不放逸的話,你就得到涅槃了,是這樣的意思。「縱逸者常死」,你若不修學戒定慧,常放逸,常放逸你就常在生死里流轉(zhuǎn),是這樣意思。

  看這文的意思,這「無逸不死跡」,無逸是不死的跡。這苦集滅道四諦,這「無逸」就是道諦,道諦是涅槃路,「不死」就是涅槃,道諦是涅槃的道路,所以這句話,主要是贊嘆道諦!阜乓轂樗累E」,這就訶斥這個集諦,集諦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原因、是苦諦的一個因,這樣意思。

  「無逸者不死」,那你這個道諦修成功了、就得到涅槃了,這個是指滅諦說的,「無逸者不死」,是指滅諦說!缚v逸者常死」,這就指那個集諦、指集諦說的。(注:口誤,更正義見于后)「放逸為死跡」是集諦,「縱逸者常死」是苦諦,這樣子。

  前面是「舉頌言」,這下邊是「長行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句」;先是「征」。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別釋頌(分三科) 午一、第一句(分二科)

  未一、征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跡耶?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先解釋「不放逸」!冈坪螣o放逸是不死跡耶?」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不放逸

  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力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

  「謂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如有一個補特伽羅,就是有一個人,他依這個四種的依止處、四個所依處;「立四種護」,立出來四種護、四種保護,保護這四法。「謂命護、力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立出來這四種護。這就等于是兩個四法,一個四依、一個四護。「是名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就這么講。這是解釋「不放逸」;下面第二科解釋「不死跡」。

  申二、不死跡

  此不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圓滿;已圓滿者,令于現(xiàn)法得般涅槃。

  「此不放逸為依、為持」,就是依不放逸為基礎去用功修行,叫「為依」。這個「持」是主持,就是以不放逸是個主導者,你心里面用不放逸來作個主導者,他是個領導者,領導自己向前用功,叫「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涅槃的資糧就是戒定慧、就是涅槃的因。涅槃的因若沒有圓滿的,「令速圓滿」,使令你趕快地把戒定慧修行它,叫它圓滿!敢褕A滿者,令于現(xiàn)法得般涅槃」,就得到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的境界就現(xiàn)前了?催@《披尋記》。

  《披尋記》六六三頁:

  依四所依立四種護等者:〈菩薩地〉說:依止處苦,有四所依。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陵本四十二卷九頁)依此四依,立四種護:以法追求,不以非法,是名命護。為當存養(yǎng),如法受用,是名力護。起惡尋思,應速除遣,是名心雜染護。能忍眾苦,精進無懈,是名正方便護。

  「依四所依、立四種護等者:〈菩薩地〉說」,本論的〈菩薩地〉,「〈菩薩地〉說:依止處苦,有四所依」,這個「依止處苦」,苦有很多,現(xiàn)在說這個依止處的苦。依止處,什么是「依止處」呢?有四種所依止處!赣梢来斯剩谏普f法毗奈耶中」,就是在佛法中,在佛的法、律中!赋黾沂芫摺梗芰具足戒。「成苾芻分」,成就了苾芻的身分,你出家受具,那么就是成就了苾芻的身分了!杆^衣服」,這個「四依」究竟是什么呢?「所謂衣服」這是一個依;「飲食」又是個依;「臥具」是一個依;「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這是一個依,一共四種依。

  這「依止處苦」,這句話怎么講呢?就是你出家以后,你自己不生產(chǎn)嘛!你這個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要向人家乞求,向人家乞求這件事是個苦惱事情。你向人乞求,乞求的不如意:乞這飲食的時候,你想要熱呼的,他偏要給你冷的;或者是你要多一點,給你的少;你要好一點,給你不好的;或者是態(tài)度不好,這都是很苦惱的事情,所以叫做「依止處苦」,這么意思。雖然有這么多的苦惱,而自己的道心不退,還是努力地修行得圣道,那一段文是這樣意思。這是陵本四十二卷九頁上說的。

  「依此四依,立四種護:以法追求,不以非法,是名命護」。「以法追求,不以非法」,就是如法地去追求這個四依: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你去追求、去乞求這四種事情的時候,你要如法,就是要實實在在的,不要有欺騙的那種動機和行為,這叫「以法追求,不以非法」!甘敲o」,這就叫做正命,這就是你的命就清凈了,所以叫做「命護」。

  「為當存養(yǎng),如法受用,是名力護」,說是我有這個身體我才能修學圣道,所以我應當要保存這個身體、要時時地長養(yǎng)他,我才有精神、有力量去修學圣道。這樣子,我要如法地受用這個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這些事情,我不應該非法的受用、不合道理的受用,這不可以,一般所謂這些浪費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事情,是「名為力護」,叫作「力護」。這樣子就是如法的受用四依,使令你身體有力量能修學圣道,這叫「力護」。

  「起惡尋思,應速除遣,是名心雜染護」,這叫作「心雜染護」。心里若有雜染了,趕快把它驅(qū)逐出去,令心清凈,這也可以說清凈護,保護內(nèi)心的清凈!改苋瘫娍,精進無懈」,因修行而來的這些也很苦;去乞求生命所需的四依的時候,也是很苦,你都能夠忍受,不計較這些事情,能夠精進地修學圣道而不懈怠,是名叫「正方便護」,這是四種護。這是《披尋記》解釋四依和四護。

  午二、第二句(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放逸為死跡耶?

  前面是解釋「不放逸」是不死的道路,就是得涅槃的道路。下面是「第二句」,解釋第二句,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放逸是死跡呢?這是「征」。

  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放逸」,又分兩科;第一科「顯相」,顯示出來放逸的相貌,分兩科;第一科是說在家人。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放逸(分二科) 酉一、顯相(分二科)

  戌一、在家

  謂如有一居家白衣,于諸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yè)。

  「謂如有一」個補特伽羅他沒有出家,他是「居家」──在家、是個「白衣」!赣谥T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yè)」,那么這是指在家人說的。下面第二科是出家人。

  戌二、出家

  或有出家現(xiàn)四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

  或有出家的人,出了家「現(xiàn)四無護」,他不能命護、也不能力護、也不能心雜染護、也不能正方便護,這樣的出家人!钢^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也不能修學圣道,這樣的出家人,這就叫做「放逸」。這是顯示放逸的相貌;下面第二科「結品」。

  酉二、結品

  如是放逸通于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

  「如是放逸通于二品」,通于二類!钢^在家品及出家品」這兩類。有的在家居士訶斥我們出家人:「你們出家人放逸!」其實在家人也是放逸,這樣意思。

  申二、死跡

  即此放逸為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yè)。因此故生,生已壽終,生已夭沒。

  這底下說「死跡」。前面是「放逸」,「放逸是死跡」。什么叫作「死跡」呢?「即此放逸為依、為持」,就是心里面以此為依止而造作種種的過失;「為持」,心里面那個放逸是他的主人,他就是主持一切都是放逸的!笜飞拘,造生本業(yè)」,這樂(ㄧㄠˋ)生本行,或者念(ㄌㄜˋ)也可以,是指「愿望」的意思說的,他歡喜這樣子;這「造」是在行動上說的,這兩句話有一個愿、一個行,愿、行,是這樣的差別。

  「因此故生」,你有這樣的愿、你又有這樣的行,造作出來種種的事情,因此你就有生命體了!干褖劢K」,你得到一個生命體以后,你壽命到了,就結束了、就死掉了。「生已夭沒」,者是得到生命體以后,壽命沒有到就又死掉了,這叫做「死跡」。 這個意思就是:你若放逸的話,造作了種種的罪過,就在生死里流轉(zhuǎn);流轉(zhuǎn)的時候,有的時候壽命長、有的時候壽命短,就是這么意思。這個《披尋記》解釋這兩句話:

  《披尋記》六六三頁:

  樂生本行造生本業(yè)者:愛樂生為根本諸有漏行,是名樂生本行。造作生為根本諸有漏業(yè),是名造生本業(yè)。

  「樂生本行,造生本業(yè)者:愛樂生為根本諸有漏行」,這個「愛樂生為根本」,這個「生」就是愛樂這個生命,就是像中陰身他要去投胎,他就是希望去得一個生命,那么就是「愛樂生」。或者說也就是「愛樂自我」也可以,這道理是一樣的:愛樂這個生命體為根本,就是我愛!钢T有漏行」,其實不只是愛樂這個生命體,他還不能停留在這里,他繼續(xù)向前動,那么就是造作出來種種的業(yè)力了──這些「有漏行」有煩惱的活動,也都是自己所歡喜的,你不歡喜能做這件事嗎?這是指「愛樂」說的,「是名樂生本行」。

  「造作生為根本諸有漏業(yè)」,你這樣愛樂以后,就采取行動了,以生為根本的諸有漏業(yè),這些有漏業(yè)令你去得果報,所以是「生為根本」。這個「生為根本」就是得生命體,你造的這個業(yè)力里面,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業(yè)力令你得一個生命,這是「生為根本」;蛘叩萌说纳、得天的生命、得三惡道的生命──這一切的有漏業(yè),你造作這樣的業(yè)力。「是名造生本業(yè)」,生為根本的一切的有漏業(yè),這么解釋。

  午三、后二句(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

  下面是后二句。前面兩句解釋完了,解釋「后二句」,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作「無縱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耶?」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列」。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總標列

  謂死有五種:一者、調(diào)善死,二者、不調(diào)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xiàn)在死,五者、未來死。

  「謂死有五種」,有五種的死。一者、是調(diào)善之死,這就是佛教徒,你修學戒定慧的時候,你這個死是調(diào)善的,就是煩惱被調(diào)伏了,不是隨著煩……死亡的時候,被調(diào)伏了。昨天曾經(jīng)提過,這個初果圣人他還是有我愛的現(xiàn)行,但是他能調(diào)伏它;若凡夫就不能調(diào)伏,圣人能調(diào)伏。若是三果圣人,我愛不現(xiàn)行,這就叫做調(diào)善的死亡。若是阿羅漢,也是調(diào)善;但是后來就不再死亡了!付、不調(diào)善死」,那這就是一般的凡夫,或者造善業(yè)、或者造惡業(yè),死亡的時候心里面苦惱。三者、過去的死亡。四者、是現(xiàn)在的死亡。五者、是未來的死亡,一共說這么五種。這個《披尋記》念它一下。

  《披尋記》六六四頁:

  死有五種等者:清凈解脫死者,名調(diào)善死。不清凈不解脫死者,名不調(diào)善死。如〈意地〉說。(陵本一卷十五頁)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F(xiàn)在死者,謂現(xiàn)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五卷十六頁)未來死者,準前應說未來諸行沒,乃至命根沒故死。

  「死有五種等者:清凈解脫死者,名調(diào)善死」,這個「清凈」就是指心清凈、心不染污,心里面沒有煩惱的染污,那就叫做清凈死。這個「解脫死」就是心里面沒有煩惱的系縛,那就叫做「解脫死」,是這樣意思。那這都是要有修行的人才能辨得到,「名調(diào)善死」。

  「不清凈不解脫死者,名不調(diào)善死」,心里面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苦惱,不清凈、也不解脫,這樣的死「名不調(diào)善死」!溉纭匆獾亍嫡f。(陵本一卷十五頁)」,我們講過去了。

  「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過去的色受想行識沒,死沒了,「乃至命根滅故」叫做死!脯F(xiàn)在死者,謂現(xiàn)在諸行沒」,就是諸行滅,「乃至命根滅故」叫做死。這樣,這個「沒」是指諸行說的;「滅」,是指命根說的!溉纭磾z事分〉說。(陵本八十五卷十六頁)未來死者,準前應說:未來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也是這樣子。

  申二、別釋句(分二科)  酉一、釋第三句

  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于現(xiàn)在世由調(diào)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死,于過去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于現(xiàn)在世不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于未來世不由調(diào)善死,不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故名不死。

  這底下第二科「別釋句」。前面是「總標列」,標出來五種死。下面「別釋句」,分兩科,第一科解「釋第三句」:「無逸者不死」。

  「若善修習此無縱逸」的這個補特伽羅、這個人。「于現(xiàn)在世」,他現(xiàn)在的時候!赣烧{(diào)善死而正死時」,他現(xiàn)在這個戒定慧修得很成功,所以死亡的時候心里面很調(diào)善;而正死亡的時侯──這個人。「由過去死已死」,由于這個補特伽羅他過去生中也是有生命的,那個生命已經(jīng)死掉了,所以有現(xiàn)在的生命。這個過去死,「于過去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就是過去世這個圣道沒有修成功,死亡的時候不調(diào)善死,所以有現(xiàn)在世的生命!赣诂F(xiàn)在世,不由不調(diào)善死」,過去生中是由不調(diào)善死;可是現(xiàn)在世因為修學圣道了、心里面調(diào)善了,所以不由這個不調(diào)善而死!赣谖磥硎啦挥烧{(diào)善死、不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故名不死」,這就指阿羅漢說的了,阿羅漢他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生命死掉了,未來世會怎么樣呢?「未來世不由調(diào)善死」、也「不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故名不死」,他這個有漏的五蘊再不現(xiàn)前了,所以叫做「不死」。

  酉二、釋第四句

  若有縱逸補特伽羅,于現(xiàn)在世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正死時,于過去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已死;于現(xiàn)在世即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于未來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下面是解釋第四句:「縱逸者常死」!溉粲锌v逸」,就是放縱自己的這樣的眾生,不修學戒定慧的!赣诂F(xiàn)在世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正死時,于過去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過去世也沒修學圣道,現(xiàn)在世也不修學戒定慧,所以「于現(xiàn)在世即由不調(diào)善死而死」亡的。于未來世呢?「未來世亦由不調(diào)善死當死,故名常死」,所以就是常是流轉(zhuǎn)生死。

  巳二、略辨義(分二科) 午一、標說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

  下面是:「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以四諦來解釋。

  午二、釋義(分二科) 未一、依四諦辨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諦。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就是「無逸不死跡」,這是道諦;「無逸者不死」,這是滅諦──這是「無縱逸者」的道諦和滅諦!赣锌v逸者」就是集諦和滅諦(注:口誤,應為苦諦)。那就是「放逸為死跡」是集諦,「縱逸者常死」,這是苦諦。那么這四句話就是四諦、約四諦說的。

  未二、依二力辨(分二科) 申一、標

  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yè)作性。

  這是第二科:依二力來辨。這「十力」──佛的十種智慧力量的前二種力,約那二種力來解釋這一段文。分兩科,第一科是「標」。就是「又略顯示處非處」智力性,自業(yè)智力叫「自業(yè)作性」。這是「標」,下面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配」。

  申二、釋(分二科) 酉一、別配

  前半顯示處非處性,后半顯示自業(yè)作性。

  「前半顯示處非處性」,就是「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是處非處智力。你修學圣道,那是涅槃的因;你若不修學圣道,放逸自己,那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因緣,那么這就是「處」的意思;如果相反的,就不是「處」了。這個「處」,就是道理為處,合乎道理就叫作「處」;不合乎道理叫作「非處」。現(xiàn)在無逸是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是合道理的,所以是「處」。

  「后半顯示自業(yè)作性」,后半就是「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就是顯示:你的遭遇是你自己業(yè)力所創(chuàng)造的,所以叫「自業(yè)作性」,這叫業(yè)智力。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果報都是他自己的業(yè)力所成就的,是約這個意思說的。

  酉二、辨義

  又前半顯示師于弟子作所應作,后半顯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

  「又前半顯示師于弟子作所應作」,這第二科是「辨義」,辨別這個道理!盖鞍腼@示」,就是「無逸不死跡,放逸為死跡」,這顯示那個師長對于他弟子「作所應作」的事情,就是開導他這個道理:若修圣道是涅槃的因;你若是放縱自己,那是流轉(zhuǎn)生死的因,這樣開示他!负蟀腼@示諸弟子等自所作義」:是「無逸者不死,縱逸者常死」,這后半顯示諸弟子他自己努力的一個結果,是這樣子,「自所作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