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2)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六(2)

  辰二、有性果性難(分二科) 巳一、總征

  復(fù)應(yīng)問彼,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耶?

  「復(fù)應(yīng)問彼,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耶?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即有性常不顯了,不應(yīng)道理」。這是「非如理作意」,這一大科里面一共有十六段,第一段是「因中有果論」,這一科講完了。第二科是「從緣顯了論」,這一科第一個是「標(biāo)計」,第二個是「敘破」!笖⑵啤怪,先舉出來「因中有果論」!敢蛑杏泄摗褂址秩,第一科是「敘因」,第二科是「理破」,第三科是「顯正」。

  現(xiàn)在讀的文是「理破」,「理破」里面又分二科,第一科「推逐征詰」,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無障緣有障緣難」,這一科也講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有性果性難」。這一科「有性和果性」這是二個難,在這一科里面先「總征」,先是合在一起提出來這個問題。

  「復(fù)應(yīng)問彼」,還應(yīng)該難問那個從緣顯了論的人,是怎么樣問法呢?「為有性是障緣?為果性耶?」提出這二個問題。這個「有性」這句話,也就是「因中有果論、因中有果性」。這是分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因」,第二個階段是「果」。在第一個階段,是因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果了。但是沒有果的行相,有果的生起的可能性,有它的生起的可能性,但是沒有相,沒有相可得,這叫做「有性」。

  這個「果性」呢,就是果的相貌出來了,果的體相出現(xiàn)了,那個時候叫做「果性」,F(xiàn)在這個「從緣顯了論」,也就是「因中有果論」。因中有果論這個人是說,在因的時候就有果,那么為什么看不見?「從緣顯了」,要有其他助緣的幫助,這果的體相才顯現(xiàn)出來。

  現(xiàn)在佛法的學(xué)者就提出這個問題,「為有性是障緣?」在因的時候就有果性,這是沒有相貌的,它是障緣所障礙的,是障緣的所障礙!笧楣砸?」是果的相貌在因地的時候,就有了果的性相、果的相貌,但是為障緣所障呢?這是提出這么兩個問題。

  巳二、別顯(分二科) 午一、有性障緣難

  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即有性,常不顯了,不應(yīng)道理。因亦是有,何不為障?

  「若有性是障緣者,是即有性,常不顯了,不應(yīng)道理」。前面是合起來提出這個問難,現(xiàn)在是分別的難問他,分二科,第一科「有性障緣難」。

  「若有性」,在因中是有果的性而沒有果的相,沒有果的相貌但是為障緣所障。若是這樣講的話,「是即有性,常不顯了」,就是在因中的時候這個「性」,因為它沒有相永久也不會顯現(xiàn)明了,就是沒有障緣也是不行,沒有障緣障礙它也是不顯了,因為它沒有相,沒有相就是常不顯了。有障礙,它不顯了,沒有障礙時也不能顯了,因為它沒有相,你沒辦法知道!甘羌从行猿2伙@了」,若常不顯了,這話不合道理,那你怎么知道它因中有果呢?那還用從緣顯了干什么,就不須要顯了。所以這你顯了,它也不顯了,所以這件事是不合道理,你這樣講,講不過去。這個理由的確是說過去了。

  「因亦是有,何不為障?」這和前面意思一樣,因為因中有果,這果是有;而這因中有果,這因也是有。那么因中有果,這果為緣所障,所以不顯了;那么因也是有,為什么不為緣所障呢?前面舉過譬喻,瓶子里面有水,為黑暗所障的時候,看不見水,也看不見瓶子。這瓶中水,水是譬喻「果」,瓶就譬喻「因」,瓶里面有水就譬喻「因中有果」。這個因和果;瓶和水都為黑暗所障,這黑暗不只是障礙水,同時也把瓶子障礙,就是因和果都被障礙了。所以若障礙了果,同時也是障礙因。你現(xiàn)在的意思只是障礙果,那么因是有而不障,那是什么道理?你說給我聽聽!這是一個問難。

  午二、果性障緣難

  若言果性是障緣者,是則一法,亦因亦果,如芽是種子果,是莖等因,是即一法亦顯不顯,不應(yīng)道理。

  「若言果性是障緣者,是則一法,亦因亦果」。這底下第二個難問,「果性障緣難」。若是說,因中有果這個果,本來就是有體性的、有體相的,有體性也有體相。有體相、有相貌為什么看不見?為障緣所障了。若是這樣說的話,「若果性是障緣者」,這里面還有困難,是什么呢?

  「是則一法亦因亦果」,一件事可以說它是因,也可以說它是果。比如說是芽是種子的果,種子是因,芽是果;由種而有芽,所以芽是種子的果。而這芽是莖等因,因為由芽而生莖,所以說莖就是果,芽又變成因了。所以,這芽同時它是種子的果,同時它又是莖的因。這芽是種子的果,同時又是莖的因。芽這一法,又是因又是果。這樣講,「是即一法亦顯不顯」。

  若說它是因的時候,只是有性;若說是果的時候,它就是有相;若是破出障緣的時候,它就顯,有相就能顯出來。但是,它又是無相的因,所以又不能顯。說因就不顯,說果就是顯;蛘哒f果的時候,被障的時候不顯,破除障的時候就顯。現(xiàn)在的意思,還是在因二方面說,不在果上說。所以若是因的時候就是不顯,若是果的時候就是顯,但是一法又是因又是果、又顯又不顯,是那樣子嗎?事實上,不是!所以你說因中有果,還是不合道理。

  提出二個問題,來難問這個從緣顯了論。這是第二科「有性果性難」,解釋完了。

  辰三、顯異不異難(分二科) 巳一、總征

  又今問汝,隨汝意答,本法與顯,為異不異?

  這是第三科「顯異不異難」,難問他。這也是二個問題,「異」是個難,「不異」又是個難。先「總征」。

  「又今問汝,隨汝意」回答我,「本法與顯為異不異?」本有的果法,是因中有果。這因中有果這個果是本有的,不是后來有的,原先就是有的。但是后來破除障緣,果才顯現(xiàn)、才顯了,顯現(xiàn)出來。那么過去時候的果和后來顯現(xiàn)出來的果,「為異不異?」他們是有差別是無差別呢?

  這是「總征」,底下「別詰」,第一科「顯不異難」。

  巳二、別詰(分二科) 午一、顯不異難

  若不異者,法應(yīng)常顯,顯已復(fù)顯,不應(yīng)道理。

  「若不異者」,這個本法和顯是沒有差別相的,沒有差別相,「法應(yīng)常顯」,沒有差別嘛,顯現(xiàn)出來的果和原來的本法,應(yīng)該都是常是顯現(xiàn)的。本來的果法,那個時候就應(yīng)該是顯現(xiàn)的。這樣說「顯已后顯」,你又說從緣顯果,就是后來還要加上一些緣,把果法顯現(xiàn)出來。那么就是有二個顯,這是不合道理,「不應(yīng)道理」。因為無差別,那就應(yīng)該本來就是顯現(xiàn)的。本來就是顯現(xiàn)的,那就應(yīng)該是常是顯現(xiàn)的。常是顯現(xiàn)就不須要再顯現(xiàn)了,為什么還說從緣顯了呢?所以這自相矛盾,不合道理。

  午二、顯異難(分二科) 未一、更征

  若言異者,彼顯為無因耶?為有因耶?

  「若言異者」,如果說這本法與顯現(xiàn)的果法,本來的果法,因中本來的果法和顯現(xiàn)的果法是有差別的,「言異者」。

  「彼顯為無因耶?為有因耶?」這還是問。問「彼顯為無因耶?」彼那個顯現(xiàn)的果,果在顯現(xiàn)的時候是無因而顯現(xiàn)呢?還是有因有顯現(xiàn)呢?這樣問。

  未二、雙破(分二科) 申一、無因難

  若言無因,無因而顯,不應(yīng)道理。

  這是第二科「雙破」,先破這個「無因難」,先是「無因難」。

  「若言無因」,就是不須要有什么條件,這個果就顯現(xiàn)出來了,「無因而顯」,無因而顯這個是不合道理。不須要有什么因緣就顯,那么本來就是應(yīng)該顯現(xiàn),那么何必是從緣顯了呢?和前面意思一樣。

  申二、有因難

  若有因者,果性可顯,非是因性,以不顯因,能顯于果,不應(yīng)道理。

  第二科「有因難」!溉羰怯幸颉梗幸粋條件,這個果性的相貌才可以顯現(xiàn)出來,是須要有條件才可以顯現(xiàn)出來,若是條件不夠,它就是不顯的。這樣說的話,「非是因性」,是有條件果性可顯,而不是因性可顯,不是那個因性。因為因是無相的,因無相沒辦法顯。

  那么「以不顯因,能顯于果,不應(yīng)道理」,你這個顯和前面意思應(yīng)該是一樣,就是這個障有障緣,障礙這個因果,障果也應(yīng)該障因,現(xiàn)在顯的時候要有條件,它也應(yīng)該顯因而后顯果,因為都是被障礙了,F(xiàn)在你說只是顯果而不顯因,這是不合道理。

  他為什么說不顯因呢?因為因是顯現(xiàn)的,所以不須要再顯現(xiàn),這是…這個事實上是這樣。但是若說是被障緣所障,那就應(yīng)該都障礙,障礙果也應(yīng)該障礙因的,那么這樣說,顯果也應(yīng)該顯因。你說不顯因而顯果,那么就還是不合道理。這是把他這個問題這樣破了。

  卯二、結(jié)顯二門

  如是無障緣故,有障緣故,有相故,果相故,顯不異故,顯異故,不應(yīng)道理。

  這是第二科「結(jié)顯二門」。前面是卯一「推逐征結(jié)」,現(xiàn)在第二科「結(jié)顯二門」。這個「推逐征結(jié)」里面分三科,一個「無障緣有障緣難」,第二個「有性果性難」,第三個「顯異不異難」,這三科都講過了!竿浦鹫鹘Y(jié)」這一科過去了,現(xiàn)在第二科「結(jié)顯二門」,就是把前面這三科都結(jié)束一下。

  「如是無障緣故」,前面說的這些無障緣故、有障緣故,都不合道理,這是二門;是有相故、果相故,又是二門;顯不異故、顯異故,又是二門,這是三個二門。

  但是前文是「有性、果性」,這里說是「有相、果相」,這字有點不一樣,不一樣,但是在佛法這一方面說,難問他的時候,相和性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從緣顯了論者來說,它還是無差別,性就是相,相就是性。這是結(jié)束前面這一段。

  寅三、顯正(分二科) 卯一、斥他計

  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即無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性若是無,不可顯了;性若是有,方可顯了者,不應(yīng)道理。

  「是故汝言:若法性無,是即無相;若法性有,是即有相」。這可以看出來相,這個外道性和相是無差別。這一段文是「顯正」,第三科是「顯正」!概e因中有果論者」分三科,第一科「敘因」,第二科「理破」,說完了,F(xiàn)在「顯正」,顯示正義。顯正義中,第一科是「斥他計」,訶斥這個從緣顯了論者。

  「是故汝言」,若法性是沒有的,那他就是沒有相,這個話還是有問題。若法性有,就是有相。但是在佛法里不是這么說,佛法中,有性還是無相,佛法不承認(rèn)他這個道理。

  「性若是無,不可顯了」,這個從緣顯了論者他說:性若是沒有,就是不可以顯了,沒有就不能顯了。性若是有,才可能夠是顯了的。那么說是若法性無,就是無相;那么性若是無,不可顯了,這個在佛法上說,不是!若是法性實在是有的,在佛法上說,一切法都有一種功能性,每一法它在沒生起之前,有生起的功能,就是所謂種子,種子是一切法生起的功能,但是沒有相。他說:「法性無,即是無相;法性有,即是有相。性若是無,就不能顯了;性若是有,才能顯了。」這和佛法是不合,因為佛法中,性和相是不一樣,它現(xiàn)在無相,但是有一種生起的功能性,它將來還是能生起的,它還是可以有相,所以性和相不同。而外道的意思,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有性就是有相,無性就是無相。這和佛法不同的,佛法不承認(rèn)他這種說法。所以,「不應(yīng)道理」,不合道理。

  他這一段文,我個人意思,應(yīng)該可以合成一起、合在一起來解釋。法性無,是即是無相;法性有,是即是有相。所以,「性若是無」這句話,也就是「相若是無」。那么性若是有,也就是相若是有。在外道來說,性和相無差別;在佛法中,性相有差別,所以不同意他的說法。說是相是沒有,但是可以有性,有性將來就可以顯了,他說是性若是無不可顯了,這話是不合道理,所以佛法不同意這個說法。

  卯二、明自說(分二科) 辰一、標(biāo)

  我今當(dāng)說:雖復(fù)是有,不可取相。

  「我今當(dāng)說:雖復(fù)是有不可取相。謂或有遠(yuǎn)故,雖有而不可取」。這底下,第二科「明自說」,明佛法中的正見,佛法中的正意是怎么樣意思呢?第一個是「標(biāo)」,先標(biāo)出來。

  「我今當(dāng)說」,我現(xiàn)在應(yīng)該告訴你,一切法在沒生起的時候,它是有因相、有因性的、有功能性,但是這個時候,有是有。〉恰覆豢扇∠唷,不可以去取它的相貌,你不可以去看見它的相貌,因為它沒有出現(xiàn),還沒有生起!

  那么這是「標(biāo)」,底下「列」出來。列出來有多少種,是這種情形。

  辰二、列

  謂或有遠(yuǎn)故,雖有而不可取。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不可取。復(fù)由極微細(xì)故,而不可取。或由心散亂故,而不可取;蛴筛鶕p壞故,而不可取;蛴晌吹帽讼鄳(yīng)智故,而不可取。

  「或有遠(yuǎn)故,雖有而不可取」,是有這件事,這件事太遙遠(yuǎn)了。是有,但是你不能看見它的相,因為太遠(yuǎn)了。因為我們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功能不夠,太遠(yuǎn)了就是取不到它的相貌。那不應(yīng)該說,取不到相就說沒有,這是不合道理。

  「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不可取」。又有一種不同的情形,就是有這件事是有體相的,但是有四種的障礙的原因障礙住了,所以你不能夠取到它的相貌。這個意思前面也是講過的。

  四種障就是一個是覆蔽障。譬如說黑暗、無明暗、不澄清色,不澄清的色,它的色是不澄清,那么你就看不清楚,這是覆蔽障。

  第二種是隱障。隱藏,能有隱藏的力量。譬如說藥草的力量,有隱藏的力量;或者咒術(shù)、念咒也能夠隱藏,雖然有但是不現(xiàn)出來;或者是用神通的力量,雖然是有但是不見,這就是隱藏。

  第三個是映障。映奪的力量。譬如少小的東西被很多的東西所障礙了,那么這你也是看不清楚。所以,像這個飲食中的藥,有些藥放在飲食里面,你不知道有藥;蛘呔拖裉柕墓饷鳎言鹿饣蛘呤切浅康墓,都映奪掉了。白天你看不見星晨的光,其實星晨它的光被月光奪去了,所以是映障。

  第四個是幻惑障;没笳鲜腔没鞯氖虑椋悄眠@個稻草變成一個大象,你就看見這個象而不看見草了,這就是幻惑障。所以是「又由四種障因障故,而不可取」,這不應(yīng)該取不到相就不承認(rèn)它是有。

  「復(fù)由極微細(xì)故,而不可取」,特別的微細(xì),那你也是取不到它的相。譬如說這個極微,極微是特別微細(xì)的,或者風(fēng)的顏色,或者是中有、中有身。這中有的顏色,我們?nèi)庋垡彩遣坏靡,這是特別微細(xì)而不可取。

  「或由心散亂故,而不可取」。要有定,你才能夠取到定的相貌,你一心散亂就是沒有定,沒有定你也取不到定的相貌。定是有的,但是心散亂就不能取到了相貌。這是第四。第五個呢?

  「或由根損壞故,而不可取」;蛘呤且狼、黃、赤、白的顏色是有,但是眼睛盲了也就不能取,這是「根損壞故,而不可取」。

  「或由未得彼相應(yīng)智故,而不可取」。譬如說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要無分別智現(xiàn)前,才可以取著、可以相應(yīng)。你沒有得到無分別相應(yīng)智,那就是第一義諦相應(yīng)你也不能見。所以你不應(yīng)該說法性無,就是無相;若法性有,是有相;性若是無,不可顯了;性若是有,方可顯了。這個話說的不合道理。

  丑二、例聲相論者(分三科) 寅一、例同

  如因果顯了論,不應(yīng)道理。當(dāng)知聲相論者,亦不應(yīng)理。

  這是第二科「例聲相論者」,是丑二「例聲相論者」,丑一是「舉因中有果論者」,因中有果論者這一段解釋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是「例聲相論者」,這個聲相論者,依因中有果為例,因中有果這不能成立,那么聲相論者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這里面分三科,第一個「例同」。

  「如因果顯了論」,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因為它不合道理。「當(dāng)知聲相論者」的說法,也是一樣的,也不合道理。

  寅二、顯別

  此中差別者,外聲論師,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聲相常住,無生無滅;然由宣吐,方得顯了。

  「此中差別者」,這之中還是和前面有一點差別,和那因中有果論還是有一點差別,是什么呢?先是第二科「顯別」。

  「此中差別」的地方是什么呢?「外聲論師」,外道的這個聲論師,「他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钙鹑缡且姟,是在心里面說;「立如是論」,是發(fā)表出來言論。一個心,一個口!嘎曄喑W。瑹o生無滅」,他的理論認(rèn)為聲的相貌,聲的體相,聲音的體相是永久存在的,不須要生!笩o生」,也不須要生,當(dāng)然也沒有滅。那么為什么我聽不見呢?「然由宣吐,方得顯了」,是鐘的聲音是永久、是常住的,但是要去敲它這聲音才出來,才顯現(xiàn)出來。所以人說話的聲音也是常住的,但是要宣吐的時候,這聲音才顯了。外道還有這種說法哦!這是「宣吐,方得顯了」。

  寅三、結(jié)非

  是故此論,如顯了論,非應(yīng)理說。

  這是第三科「結(jié)非」。這個因中有果論者就是普遍的這樣說,普遍的說這一切法是這樣子。這個聲論師是單說聲音這一種,它聲音就是果,在發(fā)聲音的那個因緣就是因,發(fā)聲音的那些因緣里面就有聲音,就是有聲音。但是要從緣顯了,也就是因中有果論。

  「是故此論,如顯了論」,和這個從緣顯了論、因中有果論是一樣的,都是不合道理的說法,「非應(yīng)理說」。那么這一段從緣顯了論,這一段講完了。

  癸三、去來實有論(分三科) 子一、標(biāo)計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在此法者,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過去,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現(xiàn)在,實有非假。

  「去來實有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這是第三科「去來實有論」,一共是十六科,F(xiàn)在第三科「去來實有論」。這一科里面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計」。

  這個「去來」,就是過去和未來。這現(xiàn)在啊,我們是眼見、耳聞,認(rèn)為是有,過去、未來看不見,但是這位學(xué)者、這位哲學(xué)家,他認(rèn)為過去的事情也是有,未來的事情也是有,和現(xiàn)在一樣!钢^如有一」,就是他說有一個、有一位,或者是沙門,或者是婆羅門,這是指外道!溉粼诖朔ㄕ摺梗褪佛教徒,若在此佛法中的人,就是佛教徒也有這種主張,「去來實有論」。這外道和佛法的這兩種人合起來,「由不正思惟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立什么「見」?什么「論」呢?「有過去,有未來,其相成就,猶如現(xiàn)在,實有非假」。他的看法,過去了,事情是有的,也有未來的事情,未來是有。這個過去和未來,雖然你看不見,你也聽不見,也摸不到,但是它的相是成就的,它的體相是成就,就像現(xiàn)在一樣,是「實有非假」,是真實是有那件事,而不是假有。不能說現(xiàn)在是實有,過去、未來是假有,不是,都是真實有的。這是他的理論,他的執(zhí)著!笜(biāo)計」,子一「標(biāo)計」,第二科是「敘因」。

  子二、敘因(分二科) 丑一、問

  問:何因緣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這個「敘因」,這一科先問,是什么原因?他有這種思想「起如是見」,他成立這樣的論說,也去為別人講說,勸別人也相信他的說法,相信他的思想。

  這是問。底下回答;卮鹣仁恰缚倶(biāo)」。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總標(biāo)

  答:由教及理故。

  就是他有這樣的言論,還有道理,他也講出個道理來。這是「總標(biāo)」。第二科是「別釋」,別釋先解釋。第一科是「由教」,由教中先說外道。

  寅二、別釋(分二科) 卯一、由教(分二科) 辰一、外道攝

  教如前說。

  像前面說了,說出這種道理。

  辰二、內(nèi)法攝(分二科) 巳一、標(biāo)因

  又在此法者,于如來經(jīng)不如理分別故。

  「又在此法者」,這是第二科,這是佛法中的人,佛教徒,佛教徒里面,分兩科,先「標(biāo)因」。

  「又在此法者」,在此佛法中的學(xué)者,他也有這種立如是見,立如是論!赣谌鐏斫(jīng)不如理分別故」,因為他對佛說的圣教,他不能合理的去思惟,所以也會有這種不正確的想法。

  這是「標(biāo)因」,就是「不如理分別故」。第二科是「舉教」,舉出來他的根據(jù),他有三個根據(jù),第一個是「十二處有教」,先引、引出來這個說法。

  巳二、舉教(分三科) 午一、十二處有教(分二科)  未一、引說

  謂如經(jīng)言:一切有者,即十二處。

  「謂如經(jīng)言」,你不能說我是不如理分別,我說我的這種思想,這是有根據(jù)的。像這個經(jīng)上說:「一切有者,即十二處」。你看!佛這么說的嘛,過去有十二處,未來也有十二處,和現(xiàn)在有十二處。你看佛這么說嘛,這不是一切有。

  未二、敘執(zhí)

  此十二處,實相是有。

  前面是引出來這根據(jù),這底下他的執(zhí)著。說這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它的真實相是有的,所以佛說它是有。所以你不能說、呵斥我是不如理分別,這不對的。

  這是十二處教。這第一科。第二科「有過去業(yè)教」。

  午二、有過去業(yè)教

  又薄伽梵說有過去業(yè)。

  佛也說過,過去造的業(yè)一直是有的,佛有這種話。那么你不是過去有,未來也是有,那么加上現(xiàn)在有,這不是三世有嗎?

  午三、有過去色等教

  又說有過去色,有未來色,廣說乃至識亦如是。

  這是第三個「有過去色等教」,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佛又說「有過去的色」受想行識,「有未來的色」受想行識,那么這不是又是三世有嘛,這是我是有根據(jù)的呀!不能說我不對。

  這是教。第二段是「由理」。

  卯二、由理(分三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

  這個「理」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彼人」,說出那個人。

  「謂如有一」個人,他的心性常于尋思、善于觀察。這個「廣說」,像前面因中有果論一開始那個地方有這一段,不多說了。

  辰二、顯彼思

  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此若未來無者,爾時應(yīng)未受相;此若過去無者,爾時應(yīng)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yīng)不成就。由此道理,亦非真實,故不應(yīng)理。

  「彼如是思: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第二科「顯彼思」,顯示他內(nèi)心的思惟。

  「彼如是思」,那個人他心里面這樣想,「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若是某一法,它本身的相貌是安住的、是不變的。「安住」有個不變的意思,一直地是那樣子,那就表示這一法是真實是有。這是他的內(nèi)心的思惟出來這個道理。

  「此若未來無者,爾時應(yīng)未受相;此若過去無者,爾時應(yīng)失自相。若如是者,諸法自相應(yīng)不成就。由此道理,亦非真實,故不應(yīng)理」。這是他內(nèi)心的思惟。

  「此若未來無者」,這個「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這是他的一個道理。若是「此若未來無者」,說是這個自相安住真實有法,說在未來的時候是沒有的,沒有這個自相安住真實法,沒有!若是沒有的話,若沒有呢,「爾時應(yīng)未受相」,那么在未來的那個時候,就是他沒有成就這個自相安住的相,那就是沒有。如果未來是沒有的話,為什么到現(xiàn)在就有了呢?他到現(xiàn)在有,就知道他未來也是有。

  比如說是,若是原來沒有,現(xiàn)在能有,這是龜毛兔角,龜是沒有毛的,說是這個兔子是沒有角的。沒有角可以有角,沒有毛可以有毛嗎?這不能的。沒有就是沒有辦法有了。若未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還是沒有。若是未來沒有現(xiàn)在能有,那么龜應(yīng)該有毛了;兔子應(yīng)該有角了。兔子不能有角,就表示沒有,未來沒有現(xiàn)在也不能有。所以現(xiàn)在有,就表示未來也是有,因為是由未來到現(xiàn)在嘛,所以他這一句話就是成立「未來是有」。

  「此若過去無者,爾時應(yīng)失自相」。如果說是現(xiàn)在的法是有,到了過去就沒有了,那就是在過去的時候失掉了它的相貌了,他的相貌不存在了,那這樣子也不合道理。比如說是這個業(yè)果,我現(xiàn)在造了什么什么的功德的業(yè)力、或者是罪過的業(yè)力,一剎那就過去了,過去了以后,那么要失掉了自相的話,那就不能得果報了。那可見會得果報,你佛法里承認(rèn)是會得果報的,那就是「過去也是有」,我過去造了業(yè),以后還是要受報的,所以是由這件事可以證明過去也是有。

  這個連起來念:「此若未來無者,爾時應(yīng)未受相;此若過去無者,爾時應(yīng)失自相。若如是者」,若是這樣說的話,未來也是沒有,過去也是沒有,「諸法自相應(yīng)不成就」,那么就是現(xiàn)在的一切法相也不應(yīng)該成就。未來也是沒有,現(xiàn)在也是沒有,過去也是沒有,就是「諸法自相亦不成就」了。

  「由此道理,亦非真實」,若這樣講,這是不合道理,因為是有嘛!因為你現(xiàn)在是有,因為現(xiàn)在是有,就可以知道未來是有,又可以知道過去也是有,你說沒有那是不真實的!腹什粦(yīng)理」,你不承認(rèn)過去是有,不承認(rèn)未來是有,這是不合道理。

  這是他「顯彼思」,他這樣子思惟,他這樣的思惟,真是你想破他,可能也不容易。

  辰三、結(jié)彼立

  由是思惟,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過去、未來,性相實有。

  這是第三科「結(jié)彼立」,把他所成立的道理做一個結(jié)束。

  由于那個人有這樣的思惟,所以他生起這樣的思想,他建立這樣的理論向人家宣說。宣說什么呢?宣說:過去也是有,未來也是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一切法的性相都是真實有的,不能說沒有。你若說沒有,業(yè)果的相續(xù)就不能成立了。這是他的解釋。

  這個佛法中,我們學(xué)習(xí)唯識的時候,成立業(yè)果要成立阿賴耶識,由阿賴耶識來成立因果的道理,唯識是這樣。而中觀學(xué)者,就是因緣有,就是這么一句話因緣有,不說是…,也不成立阿賴耶識,也不成立這些事情。但是這唯識…。中觀論的學(xué)者是,不說三世都是真實有,是說如幻有;過去如幻有,未來是如幻有,現(xiàn)在也如幻有,這么講,F(xiàn)在這個三世有的論者是三世實有,這是有點差別。這是把他們的執(zhí)著宣說出來了。

  這底下第三科是「理破」,破除他前面這種執(zhí)著。第一科是「標(biāo)計」,第二科是「敘因」,現(xiàn)在這第三科是「理破」!咐砥啤狗殖蓛煽,第一科是「破實有體」,第二科「破實有相」,F(xiàn)在是「破實有體性」,分三科,第一科是「顯彼過」,顯示他的過失,分兩科。第一科是「別征詰」,別征詰,一樣一樣的來難問他,分三科。第一科是「自相」,從自相這一方面來說,自相就是別相,每一法都有他自身的別相,叫做「自相」。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征」。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破實有體(分三科)  寅一、顯彼過(分二科)

  卯一、別征詰(分三科)辰一、自相故(分二科)   巳一、總征

  應(yīng)審問彼,汝何所欲?去來二相,與現(xiàn)在相,為一為異?

  「應(yīng)審問彼」,這個三世實有論者說出來他的理論,又引佛說的為根據(jù),這個是看上去是很穩(wěn)固的樣子,這底下說「應(yīng)審問彼」,應(yīng)該切實的深刻的問一問他。

  「汝何所欲」,你究竟想怎么的呢?「去來二相,與現(xiàn)在相,為一為異?」這個…看這個《中觀論》,我們讀《中觀論》上,龍樹菩薩也是,破這個三世實有論也是就是用這個「一異」來破,這里這個彌勒菩薩也是用「一異」來破他。

  是「去來二相,與現(xiàn)在相」,過去、未來的實有相,和現(xiàn)在的可以見聞覺知的相,這兩個相,是一、是異?是一體的呢?不是一體呢?

  這樣問,這是「總征」。底下「別詰」,別詰分兩科,第一科是「相一難」。

  巳二、別詰(分二科) 午一、相一難

  若言相一,立三世相,不應(yīng)道理。

  若是說,這個去來的相和現(xiàn)在的相,不是差別的,他們是一體,就是一而已。未來是這樣子,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子,過去還是這樣子,無差別,是一。

  若是一的話,「立三世相,不應(yīng)道理」,那你安立過去、未來、現(xiàn)在,那就不合道理。因為說過去、說未來、說現(xiàn)在,這表示是有變化的、表示有變化。你若都說是一,就是沒有變化了,沒有變化就不能安立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所以,你立三世相,就不合道理了。一直是存在的,就是一直是現(xiàn)在了,那有過去、未來呢?沒有差別了。

  比如說是這件事、這個聲音,這個聲音正在存在的時候我們聽見,但它滅掉了就變成過去了。那就不是現(xiàn)在了,這可見在活動的時候這個相貌,未來的時候不看見有相貌,現(xiàn)在才看見,然后就不見了,就沒有了,是有變化的。那么你說一直的存在,這個聲音一直是有,一直都有就是現(xiàn)在了,沒有未來和過去的不同,這一切的有為法都是有這個變化相的,那么你說是一,這是與事實不符合,所以「不應(yīng)道理」。

  午二、相異難

  若相異者,性相實有,不應(yīng)道理。

  若是去來相和現(xiàn)在相是有差別的,不是一。那樣子說,你說過去、未來、現(xiàn)在「性相實有」就不對。因為有變化,一變化,這個「異」就是變化了,變化就不真實了,那你說是真實有就不對了,不合道理。那么這倒是很簡單的,用這個一異倒是破了。是破他的實有相,是破了。

  辰二、共相故(分二科) 巳一、總征

  又汝應(yīng)說自意所欲?墮三世法,為是常相?為無常相?

  前面是約「自相」說,這底下約「共相」說,就是共有的相貌,不是各別的相貌,共有的相貌。什么叫做共有的相貌?這底下說了。這個「共相」中分兩科,第一科先是問。

  「又汝應(yīng)說自意所欲」,當(dāng)然這樣我起如是見,立如是論,這就是我所欲。現(xiàn)在是你何所欲?那是你所欲嗎?不承認(rèn)的意思!笁櫲婪,為是常相?為無常相?」這個「墮」就是屬于;墮者,落也。落在過去相,落在未來相,落在現(xiàn)在相。「墮三世法,為是常相?為無常相?」你說一說,墮三世法它那個相,是常住的?是不常住的?你說一說!這是「總征」。底下「別詰」。「別詰」分兩科,第一科是「常相難」。

  巳二、別詰(分二科) 午一、常相難

  若常相者,墮在三世,不應(yīng)道理。

  「若常相者」,這個墮三世法,而你認(rèn)為是常住不變的,是這樣的,就像無為法那樣子,「墮在三世,不應(yīng)道理」。那它又屬于未來,屬于現(xiàn)在,屬于過去,那就是不合道理了。因為有未來、現(xiàn)在、過去就是無常的意思,而你執(zhí)著常,那怎么能合道理呢?這是不合道理。這個墮在三世就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生滅變化就不是常住了,你怎么可以說是常呢?

  午二、無常相難

  若無常相,于三世中,恒是實有,不應(yīng)道理。

  「若無常相」,這是第二科。若是屬于「無常相」的話,「于三世中,恒是實有,不應(yīng)道理」。那么若是無常的,你承認(rèn)是無常的話,那在未來、現(xiàn)在、過去完全都是真實有的,就是不合道理,那一變化就不真實了,不真實你說是實有,這就是不合道理。這樣子用一、異,用常、無常,的確是破,的確是他這個三世實有是不容易安立,是有這個困難的。

  辰三、來故等(分二科) 巳一、舉未來向現(xiàn)在(分二科) 午一、總征

  又今問汝,隨汝意答。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世耶?為彼死已,于此生耶?為即住未來為緣,生現(xiàn)在耶?為本無業(yè),今有業(yè)耶?為本相不圓滿,今相圓滿耶?為本異相,今異相耶?為于未來有現(xiàn)在分耶?

  「又今問汝,隨汝意答」。這是第三科「來故等」。第一個是約「自相」說,第二個是約「共相」說,現(xiàn)在約「來故等」,這個來故這句話,「來故等」這三個字算一句話,這一句話里面分兩個意思,一個「來故」,一個「等」。這個「來」就是什么意思,從未來到現(xiàn)在就是「來」。「等」一共有七條,下面有七條,其他的那六項就是屬于「等」,用這個「等」字包括了那六項,念下文就懂了。

  「又今問汝,隨汝意」回答,這底下又分兩科,第一科「舉未來向現(xiàn)在」,由未來向現(xiàn)在。這第一科「總征」。

  「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世耶?」這是「來故」!笧楸怂酪,于此生耶?」這底下一共還有六種,就是「等」!笧橛嬑磥矸ā,你的想法,你的內(nèi)心的思想是不是這樣的,就是認(rèn)為這個未來的事情,它是有實有體性的,由未來來到現(xiàn)在,是這樣子,就是這么意思。這個沒有出現(xiàn)的事情,忽然間出現(xiàn)了,在我們的意識上的感覺就是從未來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事情就好像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我們想一想,這個時間就是這個樣子很難捉摸。比如說這個太陽、月亮、或者高山。有一首詩,我們不要說這一首詩。此月…曾照古人,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是什么那一首詩,可以有這個意味、味道。【注:出塞.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勘热缯f我們看這個高山,好像是在漢武帝時就有,一直到現(xiàn)在,就好像從過去到現(xiàn)在,看到月亮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不是從未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的事情,我們的感覺是從過去到現(xiàn)在;若是沒有的事情忽然間出現(xiàn),我們的感覺是從未來到現(xiàn)在,是相反的,是一種相反的感覺。那么現(xiàn)在這里面說為什么他這樣問:「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而不說過去,而不是那樣問。這就是表示從這個時間上,時間的相貌有這兩個相貌,F(xiàn)在從這個相貌來講,「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耶?」你的想法、你的思想認(rèn)為未來的事情有真實的體性的,它體性沒變化,跑到現(xiàn)在來,是不是這樣意思呢?這是第一個問。

  「為彼死已,于此生耶?」第二個問。說是那個未來的法,沒有來到現(xiàn)在,它死了,它在未來的時候它死了,死了以后又有因緣在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是這樣子?那么前面是「為計未來法來至現(xiàn)在世」,那就是沒有死,到現(xiàn)在;第二個問,是死掉了,那么又有因緣生了,在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是這樣子。

  這底下一共有七個問題。若是我們不學(xué)習(xí)的話,這個三世實有,很難破,不容易破,但是看下文這是道理很充足,就把這三世實有是破掉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