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四十華嚴(yán) 第一卷 第7講

  《四十華嚴(yán)》第7講(2007年01月28日)A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與行法。

  這個,我們學(xué)佛人不是講哲學(xué),這個我跟各位談過了。那么,有一些經(jīng)本里面,在指導(dǎo)的,到底在講些什么?這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思想,而這個思想啊沒有操縱你的這一種用意,各位要留意啊。因為經(jīng)典是修行人的一種境界跟感受。《華嚴(yán)經(jīng)》就是釋迦牟尼佛修行的境界,他成佛的那個佛的境界,以及在闡述要達(dá)到這個生命止于至善的境界的那個方法跟過程。

  那么這里面到底包含著些什么東西。磕俏腋嬖V各位,隨著時空的不同,你的體驗跟感受是都不會一樣的。那么這一個不會一樣的這種體驗,它有一個共同的準(zhǔn)則,它不是你自己想象的。

  跟各位講,你要是沒有停住妄想心的能力啊,那只有一個答案,你的體驗跟感覺都是錯誤的,這是百分之百的。你必須停止妄想心的運做,這個才是重點。

  那么任何一部經(jīng)典,它所講的都是生命里面的東西。我跟各位講,生命里面的東西跟大腦里面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大腦里面的東西是虛幻的,是假的,生命里面的東西才是真的。那這一點呢,你大腦沒有辦法去解釋,所以叫做不可思議的境界。

  你要留意到,這個,聰明人啊,尤其非常自負(fù),自命不凡的人,那就更糟糕。當(dāng)年呢,我也跟各位一樣。我是挺聰明的,我在學(xué)校讀書是從不考第二名的,所以你要沒有這種本事啊,你不要跟我爭說誰比較聰明,我絕對比你聰明。但是呢,我現(xiàn)在證明說,用大腦是沒用的。告訴你人類什么都不行啊,你不以為你能夠飛到太空去了,沒有用啦,你唯一行的就是修行,其它你都不行。

  你不要以為說我們多厲害。多厲害沒用,當(dāng)你煩惱來的時候你有辦法解決才厲害。你沒有辦法解決你的煩惱啊,孫悟空最厲害,對不對?他會72變,你會幾變?你根本一變都不會變,你都沒他的厲害,他還是煩惱,對不對?當(dāng)他想做壞事,師父一念“嗡嘛呢唄咪哄”的時候,那個緊箍咒把他箍起來,你看,他就到處翻了,為什么呢?因為你對你的煩惱,你沒有解決的能力。所以佛法不是要教你飛天鉆地的,不是,佛法是教你沒煩惱,關(guān)鍵在這里。你怎么樣子解決你煩惱的能力,關(guān)鍵在這里。

  所以我們要跟各位談?wù)f,《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的思想,所以你沒有辦法用大腦去想象。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經(jīng)典里頭有指一些東西,那些東西不是要操縱你,你要記得這一點。所以也不是要你去解釋它,解釋它也沒用,所以我們跟各位講,知道不算,做到才算。

  就像我們講,不要發(fā)脾氣,跟家人要好好相處,你都不知道,你別人就不會發(fā)脾氣,遇到家人就會發(fā)脾氣,為什么?你也知道發(fā)脾氣不好。所以知道沒用,要做到。我們也知道煩惱不好,那你要做到不煩惱。知道煩惱不好不算,要做到不煩惱才算。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講這么一句話“他這個人其實人很好。”是人很好沒錯,那他嘴巴為什么不好?你嘴巴做不到啊,你知道沒用啊,為什么呢?生命的東西,不是大腦的東西,不同的,這一點我們先弄清楚。

  那么經(jīng)典里不只是告訴你這些所謂思想,它說明了一些狀況,不只是說明,它要你去修行,所以它有一個行法。這個行法很簡單的講,跟思想有什么不同呢?思想是陳述給你聽,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是什么?以及修行的方法是什么?它會講,修行有幾個過程,幾個過程都會有。

  那么方法,就是行法它是一個模式,這個模式是說,告訴你怎么樣解脫的模式。換句話說,我們要修行的人啊,你要去找到一個解脫煩惱束縛的模式,煩惱會束縛你啊。那你有產(chǎn)生煩惱的這種DNA,我們叫基因。凡夫跟圣人的不同就差別這一個,凡夫有產(chǎn)生煩惱的基因,所以你會產(chǎn)生煩惱。不信你注意看看,當(dāng)有人看著你,然后在講悄悄話的時候,那你煩惱就來了。你就“他不知道在說我什么,不然怎么講話不給我聽。”有沒有?你有去承接煩惱的DNA,你自己就產(chǎn)生了,你要不看到就沒事啊,你看到就掉進去了。

  那么修行成功的人哪,很簡單講,他只有一個跟你不同的,那就是他有拒絕煩惱的基因。煩惱來啊他能拒絕,他會跟煩惱說NO。我們凡夫不是,人家說“哎,你知道嗎?”你就說“?什么?我怎么可以不知道?”你又掉進去了。你要記得,當(dāng)有人跟你講說“哎,你知道嗎?”那就是煩惱要開始的時候啦,你就嘣,一頭栽進去,“我怎么可以不知道,你講。”講完了你又開始煩了,是非就來了。

  這就是凡夫跟圣人的差別,很簡單只有這一個。他就是能夠拒絕煩惱,讓煩惱不會逼迫你。

  并不是說學(xué)佛以后啊,那就長命百歲啊,或者不死之法,那不是佛法。天底下沒有不死的人,死了再救起來也沒用,他還要再死一次,你把他救三次啊他就要死四次。每個人天生啊你出生的時候,媽媽就給你保證書,保證你一定會死。那所以他死了你又把他救起來,不是要再死一次嗎?佛法不教這個東西,你要弄清楚啊。

  所以,第一個就告訴我們,生命止于至善的那個境界啊,那個狀況是什么樣子,佛陀先告訴我們這個。

  第二個他才告訴我們,怎么樣免除煩惱對我們逼迫的那個解脫的模式。那,你要學(xué)起來,學(xué)這個東西啊,在家出家都可以。出家好學(xué),在家人啊煩惱多,多惡因緣故啊,要想解除沒有煩惱的這種束縛啊,在家人只有一種人,那種人沒有煩惱。哪種人你知道嗎?白癡,白癡不會有煩惱。否則呢,我們都會有煩惱,有的是有義務(wù)的煩惱,有的是有責(zé)任的煩惱,有沒有?有的是沒事就煩,煩的沒得好東西吃,有的是煩的錢不夠用。

  怎么樣免除煩惱的這種羈絆、牽制、束縛,那我們就叫解脫嘛。所以呢,怎么樣學(xué)一套解脫的模式,那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各位,你想不想要有一套解脫的模式?

  要解脫,方法很多,一般來講叫八萬四千法門,對不對,有嗎?你哪一門哪,八萬四千很多啊。那華嚴(yán)里更多,華嚴(yán)叫無量無邊法門。那我們不期望你太多,你只要有一個就好。有一個能解脫,你就解脫了嘛,你不要看那么多統(tǒng)統(tǒng)要啊,太貪心,一法就好。那我期望各位先找一法。你可以有第二法,那第二法等你一法學(xué)會了,再學(xué)第二法。

  我們很多同修啊,學(xué)禪,看人家學(xué)密心就癢了“他怎么有那個,他怎么有那個。”什么都要學(xué),那你就煩了。到了那邊以后你才發(fā)現(xiàn),一學(xué)密法,到處要錢,鈴也要錢,杵也要錢,不但要錢又很貴。不但鈴跟杵啊,還要種種的東西,都來了。學(xué)禪法很簡單,就蒲團而已。沒蒲團,枕頭來墊也可以,對不對?非常簡單嘛。

  但是,不在相上,在要領(lǐng)。要領(lǐng)就是那個模式,你要學(xué)起來。

  模式啊,你放心,我一定會告訴你,告訴你你一定會知道。但是啊還是老原則,知道不算,做到才算。模式我一定會告訴你,你不用急。

  我禁止人家發(fā)問,問哪一個呢?“師父,要怎么樣才能開悟?”開什么悟啊,問這個沒用,我教你,你也沒用,因為你要的是整個模式。你沒有模式,沒用,沒用。

  好,今天要跟各位談的《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是第一部分。我先跟各位談這個,《華嚴(yán)經(jīng)》思想的第一部分。

  首先我要跟各位談的是,《華嚴(yán)經(jīng)》是一部大經(jīng),非常大的經(jīng)。那,這部經(jīng)啊有人這樣分,它有大本經(jīng),中本經(jīng),跟小本經(jīng)三本。小本經(jīng)呢有十萬偈,十萬偈。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八十華嚴(yán)》哪,四萬五千偈,《六十華嚴(yán)》呢是三萬九千偈。那換句話說《八十華嚴(yán)》最多、最大也最全,還不到一半,比小本的華嚴(yán)都還不到一半。小本的是十萬啦,那我們現(xiàn)在的華嚴(yán)只有四萬五啊,你看一半不到。

  那這里面哪,四萬五千偈,相對于中本的話,它其實只是目錄而已,每一句啊都是一個目錄,這里面哪非常的繁廣。因為小本經(jīng)有48品,我們現(xiàn)在有39品,還差了9品,那9品都是大品,我們里面沒有。

  第二個中,本經(jīng)呢,那它有多少?中本經(jīng)有多少品,我都忘了,反正他的品目是1200品。那下面到底,你看48品我們都差那么多,1200品哪,你看還差多少?

  那大本經(jīng)呢,它是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shù)偈。你看啊,它偈頌有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們這個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啊,都把它磨成微塵,那一個微塵為一偈,它有那么多偈。這張桌子你把它磨成微塵,看你數(shù)得完數(shù)不完。那你看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哪,那么多。它的品目有多少呢?它的品目啊,有須彌山微塵數(shù)偈。三千大千世界是依于須彌山而架構(gòu)的,須彌山是核心,把整個須彌山磨成極微塵哪,一微塵一個品目,你看有多少品目。所以這個我們根本,人類所不能負(fù)荷。

  當(dāng)年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那么他跟四十一個等級,我們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啊,那“位”是等級,的法身大士,來展現(xiàn)這個《華嚴(yán)經(jīng)》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在菩提樹下成道的那個境界,只有進入法身以后的法身大士才能懂,才能懂。

  那么這個境界啊,被一位大龍菩薩,大龍菩薩收集起來,結(jié)集以后啊,放在龍宮。那么900年后啊,有龍樹菩薩這個人,非常厲害。他當(dāng)時印度所有的法門都學(xué)盡了,他就學(xué)到外道的隱身術(shù)。隱身術(shù)啊,隱身知道嗎?這個我想很多人很喜歡學(xué)這個呵。然后呢他又學(xué)得長壽法,長壽法他不會死啊。

  他又隱身又長壽,那么他就在學(xué)隱身術(shù)的時候啊,跟他幾個師兄弟,學(xué)隱身術(shù)的師兄弟啊,說“我們功夫這么好啊也沒用,那要怎么用呢?”

  他們就想啊,“我們到皇宮去;蕦m里面啊很多的王妃啊,我們?nèi)フ{(diào)戲他們,反正他們不認(rèn)識我們,看不到我們。”

  就到皇宮里面去大鬧皇宮啊,跟孫悟空鬧南天門差不多哪。那就很糟糕了,整個皇宮像鬧鬼一樣,因為他們都隱身你看不到。

  有一天,皇帝跟那些修道人就想了一個方法,把這些王妃們就關(guān)在一個屋子里面。然后啊,把這些隱身術(shù)的道人,引誘到這個房間里頭去。然后呢,這些個皇后們統(tǒng)統(tǒng)跑掉。那這幾個人在里面,然后門就全把他關(guān)起來,派幾個大力士進去,就在那邊亂砍亂殺。結(jié)果5個人哪被殺了4個,這個龍樹啊就沒有被殺。

  他們就死了以后就現(xiàn)形嘛,流血以后現(xiàn)形啊。這大力士很厲害啊,殺殺...殺了。

  但這個龍樹啊,為什么沒被殺呢,你知道嗎?因為他就躲在啊那個大力士的背后,跟他貼身躲著,他不會拿刀子砍自己的背后嘛,所以這樣子躲過了。等到開門出來數(shù)數(shù)這些妖人到底有幾個時候,發(fā)現(xiàn)4個,他就在那個時候溜走了,然后嚇?biāo)懒恕?/p>

  所以有隱身術(shù)也沒用,差點就沒命了,5個人都修成功了結(jié)果被干掉4個,剩下一個我干什么好啊。后來他想一想啊,那不搞這個了,這個反正做壞事沒做好事啊,他就不干了。不干以后他就想要創(chuàng)宗立派,印度經(jīng)常有新的宗教產(chǎn)生啊,他又那么厲害啊,所以他就想要創(chuàng)立新宗教,當(dāng)一個教主啊,反正他也死不了嘛,因為他學(xué)會長壽法。

  他就開始在籌備的時候啊,走到一個野外。他們修行人大部分都在森林里。森林啦,有個野外的山上,那看到一個老朽,那老朽啊。印度修行人跟我們修行人不一樣,我們中國的修行人一見面就是很恭敬,贊嘆一番啊,“哦,你修的很好啊,頭上發(fā)光啊,腳上發(fā)油啊。”亂吹牛啊,標(biāo)榜一番。印度修行人不是,一見面啊就吵架,就開始辯論,就辯論,一直辯論。

  那這個龍樹跟他辯啦,輸了。

  他說“你這樣子就想要創(chuàng)立新宗教,太沒有見識了。”

  “怎么沒有見識?我辯了全印度啊沒有人會贏我。”跟當(dāng)年的玄奘大師啊,到印度差不多一樣。不過這一個龍樹是比較厲害,他又活潑,不像我們玄奘大師是個很優(yōu)秀的好孩子。這個龍樹啊是個很野蠻的野孩子,又聰明又能干又不聽話,然后又不照規(guī)矩來,就是那一種,孫悟空型的那一種。

  那么這個老人家跟他辯論以后啊,他們都叫“牟尼”“牟尼”,“釋迦牟尼”的“牟尼”,對修行有成就的人都稱作“牟尼”。

  他就稱說:“牟尼,那你認(rèn)為我應(yīng)該怎么辦?”

  “你應(yīng)該來看一下,經(jīng)典有哪些啊,我?guī)闳タ纯础?rdquo;

  他帶到那個山壁,走到山邊啊,碰到一個山壁,他手一推啊,一座山門就打開了。里面一道金光就沖出來,他嚇了一跳,進去一看,“這么多的經(jīng)典啦,從來沒看過。”

  他就想要伸手去拿的時候,那個老朽說“不要看,你跟這里沒緣。”

  “我怎么沒緣?我能看。”

  “能看你能看多少?”

  他就開始啊,整個的經(jīng)典啊每一部都看過,都翻過。因為他有過目不忘的能力。過目不忘知道嗎?他那個眼睛不是接到大腦里面,這眼睛啊是接到復(fù)印機里面,所以過目才會不忘嘛。你過去它就印起來,過去它就印起來了,那比現(xiàn)在的計算機要更厲害啊。他這樣就全部看過了。

  看過了以后啊,老人家說:“那你去創(chuàng)宗立派吧。”

  他說:“很慚愧。”就回來了。

  那當(dāng)中啊,他在里面看到啊,這個《華嚴(yán)經(jīng)》有三部。第一部啊他看過背起來當(dāng)然沒問題,小本的背起來。中本看過啊他也背起來,“啊,這么累”。看到大本的時候“哈,受持不了。”因為他光是在一眼看過去就看不到尾端啊,那怎么看?所以他翻一翻以后啊,說“我不能受持。”他都不能受持。

  那么這個中本呢?他說我能受持,但是世間人不能受持。所以,中本的他知道,那我們都不知道。那回來以后,他就把小本的背起來,到人間來。那我們現(xiàn)在所流通的就是他所背出來,從龍宮啊背出來的這一部小本《華嚴(yán)經(jīng)》。

  那這個小本《華嚴(yán)經(jīng)》,流傳到現(xiàn)在,從印度流傳到中亞,我們現(xiàn)在所讀誦的這個《華嚴(yán)經(jīng)》啊它的原產(chǎn)地應(yīng)該在新疆,中亞西亞,而不在印度。他是從印度背出來,但是原始版本哪里去我們不知道。我們從新疆中亞西亞,罽賓國這邊啦,請回到中國來啊,翻譯出來的只剩下四萬五千偈。原因是這個樣的。

  所以你要知道它的一點背景。

  這背景里頭啊,有幾個我們現(xiàn)在常常有人包括日本人哪,我是說覺得很無聊,他們就去找那個龍宮。龍宮在哪里?找了半天哪有幾個答案,我也順便念給各位聽聽看,我不能夠說過目不忘啊,不過我應(yīng)該都還記得。

  第一個,喀什彌爾在以前,幾百萬年前啊,它是海底,因為歐亞大陸造山運動把它抬起來。所以呢,龍宮應(yīng)該在喀什彌爾那邊,這個叫見鬼啊。幾百萬年前是海底啊,佛成佛也不過是三千年而已啊,跟幾百萬年前是海底有什么關(guān)系?這是他研究的第一個心得跟報告。

  第二個報告,我們說龍宮,那么以前的大象啊,印度的大象死都跑到一個地方去死,死在一起,那個叫做象窟。象啊,以前叫龍象,所以象窟啊,就應(yīng)該叫龍宮。所以呢,他們研究的結(jié)果有一派啊,是主張說那個象窟就叫龍宮,所以呢收藏于龍宮,就是收藏于象窟里面。這也是他們的一個結(jié)論。

  這些結(jié)論哪,我們不論對不對,只能夠說這些學(xué)者,所以我說我對學(xué)者看得覺得有點怪怪的,他們就喜歡研究那個東西,那根本無意義。

  這里面所要講的,跟各位講,一個是大龍菩薩,一個是龍宮,一個是龍樹菩薩,這三個都跟龍有關(guān)系。各位要知道,印度不用龍,印度是用蛇。中國人把它翻過來為什么翻成龍呢?你要知道啊,龍是指自性的意思,有善根的人叫龍。那么大龍有大善根的人叫大龍菩薩,知道嗎?那龍宮呢,是指你的自性海中。自性海中,假如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講,在你的心性中;蛘咧v個粗俗不正確的地方,那龍宮就是你的大腦里面。講大腦是不對的,在你的自性海中。

  所以你找到象窟里面去啊,喀什彌爾里面去啊,那根本就沒意義了。當(dāng)然學(xué)者也只能找外面的,他沒有辦法找到他自性海里。

  那龍樹菩薩呢,中國用字啊用樹是建樹的意思。也就是這一個有大善根的人哪,對于人間要有大建設(shè),才叫龍樹菩薩。要不然大龍菩薩就可以叫龍樹菩薩嘛,大龍不能夠叫龍樹啊,大龍只是收集起來啊,放在龍宮收藏而已啊,他沒有建設(shè),沒有拿出來運用啊。那龍樹菩薩是指這個意思,他對人間有幫助。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華嚴(yán)經(jīng)》里頭用字用詞啊,都有它的表法,有它的意義,這個叫做語言模式。它用語言啊,有一定的模式。它的思考,就是思維的模式啊,也有一個思維模式。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跟我們一般的用詞,跟我們一般的思考跟推理方法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要學(xué)啊,你講要學(xué)佛法,一定要懂得佛經(jīng)里頭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

  那么有幾種呢我提供給各位做參考。

  那《阿含藏》里頭有《阿含藏》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這個你一定要弄清楚。那么般若經(jīng)典啊我們叫空宗,空宗有空宗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留意到啊。第三個,就像《華嚴(yán)經(jīng)》,華嚴(yán)宗,這個《阿彌陀經(jīng)》,這個《法華經(jīng)》,《楞嚴(yán)經(jīng)》這些呢,它叫做性宗,性宗有性宗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么唯識宗啊有唯識宗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弄清楚啊,你把他們的語言拿過來這邊用啊,可能就完全不一樣,意義都不同。

  所以你,我們常跟各位講說,我們要學(xué)哪一宗哪一派,你要確定。因為他們有他們的語言模式,是不同的。

  另外有一宗啊,就很特殊的,那叫禪宗。禪宗有禪宗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它跟那個又不一樣。

  我們在座各位啊,應(yīng)該有很多畫家。畫家你知道啊,畫家西方人有一派叫做抽象畫,有沒有?抽象畫有它的思維模式哦。抽象畫那一張畫,哪一張畫都一樣啊,你怎么看,你怎么講都可以,那才叫抽象嘛。它保留你一個很大的思維空間,有沒有?那就抽象啊。所以你看你的,我看我的。你看了以后這張畫,你可能說“哇,風(fēng)景好美。”那個人一看這張畫說“哇,那女孩子好美。”那不一樣啊,個人的解讀不一樣,那個就是抽象畫的一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沒有辦法定義。

  那我告訴你啊,禪宗啊是不立文字的,對不對?可是禪宗在《大藏經(jīng)》里頭所占的分量是各宗各派的第一位,比華嚴(yán)宗還大。華嚴(yán)宗是學(xué)術(shù)氛圍重的一個宗派,可是華嚴(yán)宗里頭的典籍?dāng)?shù)量沒有禪宗的多。

  那你知道嗎,禪宗既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什么它的典籍最多。科鋵嵥浼疀]有,它所有的都是公案的紀(jì)錄。所以它這個公案啊,自然的形成它的一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你要想解讀禪宗的公案,禪宗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那我告訴你,最好是用欣賞抽象畫的態(tài)度跟立場來看它。

  所以禪宗的公案其實比抽象畫更抽象,你要留意到啊。但是呢,所有解讀禪宗公案的人哪都被禪宗公案的語言、文字啊,所欺騙。

  講到禪,其實我就很興奮啊,因為我本身修禪出身的。那禪宗公案里啊,常常有,最有名的,我舉一個給各位聽就是,“庭前柏樹子”,有沒有這個?

  庭前就是庭前面的柏樹子,現(xiàn)在各位座這個方向你看不到。你不知道,你去跟師父見面的時候,師父有個會客室。會客室兩個,師父坐這里,旁邊有個位子是他坐的,那我們前面就是庭子。庭子前面啦,就喜歡種柏樹,是吧。柏樹啊常常結(jié)子啊會掉下來啊,在滿地的柏樹子,柏樹的子啊。

  那么當(dāng)我們兩個人在談話的時候啊,常常要舉例怎么樣,庭前的柏樹子啊,我們臺灣的普通話叫柏bo樹,我們這邊叫柏bai樹啊。那柏樹的子掉在地上,滿地都是。談到那個地方你問什么,就直接就指那個,庭前柏樹子。

  現(xiàn)在啊,我們在這里提個公案,我再跟你講庭前柏樹子啊,那叫意識形態(tài)。因為你庭前,第一個沒有庭子,所以沒有庭前嘛,第二個沒有柏樹嘛,更沒有柏樹子嘛。

  所以現(xiàn)在的公案你要以那個情境塑造起來,對話到那里,我要舉例跟你講,我應(yīng)該說桌上紅花拿去看,對不對?應(yīng)該就現(xiàn)場的景物,提出來給你的。那你假如對那個情境不能融進去啊,你沒有辦法體會那一則公案。

  那么你那個情境塑造完成啊,一點啊,你進去就是你的,你拿多少是你的。這個叫做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當(dāng)你那情境不能塑造起來啊,你就只有大腦在那邊,F(xiàn)在在講庭前柏樹子啊,就三十大板揍下去。這不是衙門三十大板,是禪門三十大板。

  所以,經(jīng)典里頭一定有它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要去了解它。我們要跟你講說經(jīng)典的思維啊,經(jīng)典的這個思想是什么,你要先把這個部分給弄清楚。

  那么你在修行啊,那個行法,那叫做行為模式。修行的方法里頭它主要是行為嘛,那行為要怎么做有一套行為模式,一定要的。

  那么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在佛法的所有的經(jīng)論里啊,它都講活潑,不拘束,但行為模式里啊,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恭敬。這個模式啊,你可能感受不出來,語言跟思維啊,它是絕對的活潑,但是行為啊,絕對的恭敬。

  今天我們弄相反了,因為你都用意識形態(tài)。在語言跟思維模式里它很活潑,你就以為它的行為啊,就亂來。行為沒有活潑的,你把行為認(rèn)為要活潑啊,那就叫亂來了。行為是絕對恭敬的。

  所以它行為模式啊,行為有一套模式。雖然它講的是,那么的壯觀那么的豪爽,但是它是以恭敬為前提。你要留意到,現(xiàn)代人因為在語言上看那么活潑,在思維上看那么活潑,就以為行為也是這么活潑。行為不是,行為是在恭敬當(dāng)中表現(xiàn)的活潑。你沒有恭敬那個活潑就叫亂來。各位你慢慢的去體會這個部分。

  因此啊,學(xué)佛基本上你在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要緊,我們認(rèn)為都不要緊。但是呢,不管你在哪一宗哪一派里,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你一定要從那邊學(xué)到,你跟這個師父跟這個善知識學(xué)什么,學(xué)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你一定記得。這個三個模式?jīng)]有學(xué)到啊,掛名的不算,掛名不算。這三個模式有,你一定解脫。我跟各位講,不管你跟誰學(xué)。

  你假如說找不到善知識不要緊,你就干脆依照經(jīng)典學(xué),依照經(jīng)典,那么從經(jīng)典里頭去找到它的語言模式,它的思維模式,跟它的行為模式。這三句話是我告訴你的,我前面沒有人教我。

  我跟各位講,我是從《華嚴(yán)經(jīng)》里頭找到的,因為《華嚴(yán)經(jīng)》它有這樣的模式存在,有這樣的模式存在。那你要泡進去,泡進去,使你自己成為《華嚴(yán)經(jīng)》的一部分,你才有可能。你說你要找善知識,沒有善知識啊,根本不在意。

  我當(dāng)年學(xué)華嚴(yán)跟誰學(xué)啊,自己學(xué)啊。我跟菩薩講,我就學(xué)《華嚴(yán)經(jīng)》。當(dāng)時我沒想到華嚴(yán)宗啊,只想學(xué)《華嚴(yán)經(jīng)》啊。那我決定了以后,說我十年以后啊要出家,給我找一個師父,是要學(xué)華嚴(yán)的,就這樣子。

  十年哪,我除了上班,在經(jīng)濟部上班,就是修行。修修修啊,我們還是凡夫啊,所以我常跟各位講,你跟我,我們保持是朋友的立場就好,我也是凡夫啊。

  到那個時候,最后剩下三個禮拜一個月的時候啊,因為那時候我一面上班就一面外面在講經(jīng)了。同修們就替我急了“哎呀,老師啊,現(xiàn)在沒師父怎么樣,我看不要緊哪,應(yīng)該有了。”就這個也介紹那個也介紹,臺灣所有的大德啊都介紹遍了,都沒緣,都沒有緣啊。

  到最后一個禮拜啊,一個同修跑來了。因為在這個之前一個月,我們成立了一個地藏學(xué)會。

  那么他跑來說“有個紐約回來的老和尚,請他來講地藏經(jīng)好不好?”

  我說“他干什么?”

  “他拜地藏的。”

  “拜地藏的,好啊。”

  我們地藏學(xué)會成立了,請個長老來講經(jīng)也好啊,他們就去了,去請了。

  回來以后啊,搞到十二點多才回來,說“老師啊,他是學(xué)華嚴(yán)的,不是拜地藏的。”

  我說“不是拜地藏,學(xué)華嚴(yán)哪?那個誰,徐師兄怎么說他是拜地藏的?不要緊哪,要不要來?”

  他說“要要要,他會來。”就結(jié)束了。

  第二天哪,那個師兄又來了,“哎呀老師啊,我跟你講啊,我要去跟老和尚懺悔,我不知道,他是輩分那么高啊。”

  我說:“你不是說他是你師父嗎,你都不認(rèn)識他?”

  他說:“我不知道啊,他就教我拜地藏啊,沒說他學(xué)華嚴(yán)哪。”

  因為我們是學(xué)華嚴(yán),一堆人去找他,談得很高興哪,所以談到忘了要睡覺啊。他本來9點要睡,結(jié)果又談到12點,才趕著大家走啊。

  他說要去懺悔,我說“好啊,那你去順便幫我求度啊。”

  他說“好啊。”

  我就把他抓回來,我說“弄清楚沒,求度啊。”

  他說:“求度是什么?”

  “求度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還說好。”

  他就去了。

  過完一天啊,第一天去找他是禮拜六,我記得很清楚啊。第二天他跟我講是禮拜天,禮拜天他說要去懺悔不知道。

  到禮拜二一早啊,那有個外省人老先生打電話來說:“陳居士啊,你要找我?”

  我說:“你是誰?”我不敢問哪,反正聽不懂我也不知道。我說,糟糕了,我要找你?我說:“是啊,有啊。”

  他說:“你不用來,我去找你好了。”

  我說:“那我不去找你就好。”不然我又不認(rèn)識你,不然我到哪里去找你啊。

  然后跑來了。那時候打電話來大概7點鐘,大概他早課做完吧,我們就開始通知同修們。我在想應(yīng)該是這個老和尚,因為我們見過面哪,就趕快叫那一天去請的人都統(tǒng)統(tǒng)來,來了以后啊他大概8點鐘到,我們講到11點。

  我要跟他講說:“師父啊我要出家。”

  他說:“出家很好啊。”

  我說:“我要你剃度。”

  “那我們才第一次見面,你怎么這樣講?”

  我說:“沒有關(guān)系,遲講也講,晚講也講,反正我要出家。”

  他說:“不行。”

  再這樣講講講,他又停下來。

  我說:“師父我要出家。”

  他說:“哎呀,我們,我們沒有……雖然我出家六十年但沒收過徒弟啊。”

  我說:“沒收過也要收。”

  然后他說:“不行,我沒有做準(zhǔn)備。”

  又講講講,到第三次他又停下來。我說:“師父我要出家,你還沒有說好不好。”

  他說:“不行,我沒有心理準(zhǔn)備啦。”

  我說:“不要緊,反正現(xiàn)在跟你講你就有心理準(zhǔn)備啦。”

  等到11點他說,他跟人家約好要去跟人家講經(jīng)啊,他走了。那我就忘了。

  第二天呢想到,要找他找不到,第三天就禮拜四找他也沒找到。我才想到那一天他一大早他打給我,他應(yīng)該一大早做功課,我也就在7點鐘的時候打過去,他接了電話。

  我說:“師父啊,找不到你,我要去找你。”

  他說:“好啊,你準(zhǔn)備好了沒?”

  我說:“我馬上就過去。”什么準(zhǔn)備好了沒,當(dāng)然準(zhǔn)備好了,不然怎么會說我找你啊。

  結(jié)果過去以后他說,他就準(zhǔn)備了一個手表給我,那個手表被一個小沙彌給騙走了,給了一條念珠。

  他說:“我法名也取好了,那你準(zhǔn)備好了沒?”我才想到原來你剛才問我準(zhǔn)備好了沒。

  就這樣子,我們見面就這樣子,第一次見面,第二次確定哪一天要剃度,第三次見面就剃度了。

  善知識不用找,法界因緣力,歷代祖師加持力,一定會幫你找到你的善知識。

  你假如不用功,一直在找,到處跑,去找什么名山啊,高僧啊,名剎啦。我告訴你啊,他都很忙啊“你這小蘿卜頭來干什么?”對不對,你要包個紅包,然后就“師父,我要拜你為師。”師父當(dāng)然說好啊。師父不是看你好,是看紅包好。

  所以自己一定要有實力,把實力培養(yǎng)起來,那個法界的因緣力跟歷代祖師加持力,它一定會跟你相應(yīng)的。假如不相應(yīng)啊,那你還沒有入法界,那你要入法界這兩個一定跟你相應(yīng),一定相應(yīng),所以你不用擔(dān)心。

  這個,我們自己在談的是你本身要有的那一套解脫的模式啊。那你剛開始的時候那個因素要具備,你沒有解脫的因素你是不能夠解脫的,有了解脫的因素啊,你去構(gòu)建解脫的模式啊,那解脫有什么難哪?那模式一套你就出離三界了,模式一套你就解脫了,這個還難嗎?不難。難的是第一個,你現(xiàn)在剛發(fā)心的時候,具備了解脫的因素沒有?有,再來一個解脫的模式,一套你就出去了,關(guān)鍵就在這里。

  我們凡夫不知道,就好像買彩票一樣,一想說我選哪一張這樣就會中獎了。告訴你沒福報的話本來是那一張中獎啊,因為你買了所以它不中獎了,又跳到別的號碼去了。

  我再舉個故事,聽說我講得太深了,我就講個故事給你聽啊。劉伯溫認(rèn)識吧,天下第二軍師嘛,諸葛孔明是第一軍師,對不對?他是第二軍師,他很厲害吧?

  他看看看,看風(fēng)水,看到一塊寶地,“啊,這塊葬下去啊就可以當(dāng)皇帝了。”不是葬下去的人當(dāng)皇帝,葬下去的人的子孫可以當(dāng)皇帝。他就講啊,他跟他弟弟講這塊地好啊,他弟弟說“好,那就我來葬下去,我死了我葬下去。不然拿我們老爸來葬好了,反正你是修道人,我來當(dāng)皇帝嘛。”

  就講講講啊,劉伯溫還在看那個地理風(fēng)景的時候,他弟弟跑到后面去尿尿。然后他看看看,退到這里,寶就寶在這塊地要葬在這里。

  他一看地上怎么濕濕了,他說“我剛尿尿。”

  他說“完了,被你破了。”

  本來你老爸葬在這里,你可以當(dāng)皇帝,你撒一泡尿啊就沒了。你沒有那個福報,那個寶地你也得不到。你有那個福報,你當(dāng)然得的到,你就算不求,它也會到,因為你有福報嘛。

  所以類似這種情況,我們要想修行的人,你一個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行為模式上。

  所以,你有幾個解脫的因素,你必須要具備,在語言上面用的因素,思維模式上面用的因素,跟行為模式上面用的因素是不一樣的,它是三個模式。

  提供給各位做參考啊,《華嚴(yán)經(jīng)》這個是都很具足的,都很具足的。我們會把這個部分詳細(xì)的告訴各位。

  那《華嚴(yán)經(jīng)》它大,我們話講回來,因為扯太遠(yuǎn)了,又講太多了!度A嚴(yán)經(jīng)》很大,一般的經(jīng)典任何一部經(jīng)典啦,道安法師都給它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叫做序分,第二部分叫正宗分,第三部分叫流通分,它就分三分。三分以后好像菩提流支還是誰啊,跟他見面的時候有談到,經(jīng)典在印度也有這三分法,所以這三分法基本上啊,是符合傳統(tǒng)佛教的結(jié)構(gòu)。

  但是《華嚴(yán)經(jīng)》啊,它沒有辦法用這三分法來分。當(dāng)然也可以了,剛開始經(jīng)首叫做序分,或者呢把它叫做,那《世主妙嚴(yán)品》叫序分也可以。那最后呢,《十大愿王》,或者是《普賢菩薩的贊佛偈》叫做流通分,也可以。但是呢,這不符合《華嚴(yán)經(jīng)》那么大的篇幅的結(jié)構(gòu)。

  因此,清涼國師把它重分,叫做四分,他不是三分,他分成四個,叫做四分。所以我們要先跟各位講這四分。

  第一分叫“舉果勸樂生信分”。要先產(chǎn)生信心,所以它把果地先提出來,讓讀誦的人能夠產(chǎn)生歡喜心,這叫勸樂生信分,產(chǎn)生信心。不過這一品呵,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覺得枯燥無味。那這個《世主妙嚴(yán)品》我講過了,我講過一遍,是很精彩的經(jīng)典。不過你從經(jīng)文來看哪,它都是流水文,說某某神得某某解脫門,某某神某某解脫門,有四百多個神講四百多個解脫門。講十個你或許會很精彩啊,直接念四百多個,你就不精彩了。這個是經(jīng)文啦,篇幅很長,所以造成的現(xiàn)象,其實這個地方是最精彩的。要開悟的同修們呢,這一品就夠你開悟四百多遍。問題是你讀了四百多遍,一次也沒開悟。這是非常美的一品經(jīng)。

  第二部分叫做“修因棄果生解分”。第一個是講“信”,第二個是講“解”,修因棄果,從因來修,進入果的,這個叫“修因棄果生解分”。這是從第二品一直到第三十七品的這個部分。每一品的經(jīng)的部分,我會簡單的跟各位介紹,你不用擔(dān)心。這個叫解分。

  “地生分”啦,是第三十八品,它叫做“托法進修成行分”。第三十八品叫《離世間品》,到第三十七品叫《如來出現(xiàn)品》,就是棄果嘛,就是成佛了,如來出現(xiàn)就成佛了。成佛以后干什么,叫離世間。離世間就是“普會菩薩云興二百問,普賢菩薩頻謝二千酬”。普會啊,問了兩百個問題,普賢菩薩每一個問題做十個答案,所以兩百問就有兩千個答案叫兩千酬,酬是酬謝的酬。這是第三十八品《離世間品》,叫做“托法進修成行分”。

  第四分呢叫“依人證入成德分”。依人哪,人就是善財童子啊,來證入那個境界的叫“成德分”。

  這四分哪我們叫信、解、行、證,又叫信、解、行、證,這是《華嚴(yán)經(jīng)》里頭最重要的思想。

  這個“依人證入成德分”,就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全名,叫做《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這個部分在《八十華嚴(yán)》里是二十一卷經(jīng)文,在《四十華嚴(yán)》,整個《四十華嚴(yán)》就是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部分。那我們這一會啊,我想跟各位講的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部分。光是這個部分哪,簡單的講每個月講五天,要講六年,六年的時間,所以各位不用急,慢慢來。

  那這個部分,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信、解、行、證!度A嚴(yán)經(jīng)》的行法第一個就是先起信,要先起信,又了信以后下面才能講。這個信呢怎么信,我們改為信愿行,簡單的講的話,那在華嚴(yán)里頭它的解釋啊,跟凈土宗的信愿行解釋不同,這個我們等到華嚴(yán)宗思想的時候再跟各位談。

  現(xiàn)在就是讓各位先了解到,信先建立,這個叫做具足信;解呢,要徹底的了解,而不是應(yīng)付,所以解是行的前行,理論結(jié)構(gòu)啊要弄清楚,也就是這個解的原因哪,使得《華嚴(yán)經(jīng)》的思想非常具有濃厚的學(xué)術(shù)氣氛,在這個解的范圍里頭。它一步一步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而每個步驟里面包含著哪些東西啊,經(jīng)文里頭講得很清楚。

  第三個叫“托法進修成行分”,透過這兩千個行法你怎么來修行,進修嘛,托法,這兩千個法門你怎么來修。兩千啦,它代表的意義不一樣,跟兩百都不一樣。

  二是人的最原始的數(shù)學(xué)方式,數(shù)學(xué)的計算方法就是二進制。為什么會二進制啊,因為人有兩只手,有兩只腳,兩個眼睛,兩個耳朵,兩個眉毛,一個鼻子有兩個孔,都是用左右、左右對的。所以二的意思啊就表示左右,左右就表示對跟錯,正向跟反向,陰跟陽,是表示這個意思。所以二啊,其實就表示兩方面。

  而人生在世上啊,大概也是這兩方面。哪兩方面呢,人生無非如意跟不如意兩方面。所以你要怎么修行,從這里就可以解脫了。如意的時候你要怎么活著,如意啊,你在很順利,在成功快樂的時候你要怎么樣活著才對,這是第一個。

  大部分啊,人生在世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你可能說“哪有?”你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跟你講:“不會啦,人還沒有那么悲觀。”

  假如不如意的事情十件有八九件的話,你從早上起來你就會發(fā)現(xiàn),第一個醒來的時候要下床已經(jīng)跌倒一次,這不如意嘛,一下床就跌倒了。然后要刷牙的時候牙刷拿起來就斷了,結(jié)果一撞牙齦出血,牙齒也斷了,這不如意嘛。唉,要上馬桶一坐的時候掉進去了,掉到馬桶里面去了,這才叫不如意嘛,是不是這樣?早上出門一上公交車啊,一上去公交車就撞了,把你摔倒了,這叫不如意嘛。我看你沒有吧,你成天都很如意啊,是不是?你為什么會有不如意的事常八九呢,我看不是啊,我們不如意的事啊不到百分之一。

  我跟你講,你一天天算你不止做一百件事情啊,不如意的事情不到百分之一啊,跟你講有百分之一就不得了了。

  但是你為什么那不如意事,常常覺得十常八九呢,是因為你的心里會把那個不如意的事情擴大,會擴大。

  不信你去留意看看,有個人說你一個怎么樣,才講一句而已啊,那個人說你“王八!”那你要,我告訴你,三天要不好睡。人家才講一句“王八”兩個字而已,那你就“三天啊,可惡,他罵我王八。”尤其看到烏龜就倒霉了,就被你踹一下“都是你,王八!”為什么,因為你會去擴大,在你的內(nèi)心里頭啊你會暈開,知道嗎,會暈開,是這一點不好啦。

  煩惱不怎么樣,是你會擴大煩惱,這個才討厭。本來沒事的,他想罵你“王八”,你說“是你王八?我王八?”那就好了,你就把“王八”還給他了?墒遣皇,他給你一個“王八”你就蹲了三天。尤其是吵一架以后更糟糕。

  這是因為人的大腦它有記憶的能力,然后這個記憶啊你又會擴大,所以你就煩惱沒完了,你就以為常常有不如意事,其實是沒有,煩惱的事非常少。

  那不管怎么樣,你在如意的時候要怎么活著,才對,在不如意的時候你要怎么活著,才對?光是這兩個部分你會處理好啊,你大概就不會有煩惱了,你就會解脫了。人的不如意都是,在他如意的時候他不小心種下了惡緣,所以才有不如意的狀況產(chǎn)生。然后你又去把不如意給擴大,那你的如意也會變成不如意。你的不如意使你在昏天暗地中生活,這個就是凡夫的災(zāi)難。

  那你要是在人世生活中的如意跟不如意啊,會處理的得當(dāng),事實上你就解脫了,當(dāng)然如何做呢?以后我們有機會再慢慢跟各位講。

  我想我們休息一下,再繼續(xù)跟各位說明。

  《四十華嚴(yán)》第7講(2007年01月28日)B

  好,我們再跟各位談第二個,《華嚴(yán)經(jīng)》里頭的結(jié)構(gòu)。

  這個《華嚴(yán)經(jīng)》部義龐大,那我們剛才也簡單地跟各位談了一下,這當(dāng)中啊它涉及到啊,《華嚴(yán)經(jīng)》本身的這種誕生。從經(jīng)法上來看啦,《華嚴(yán)經(jīng)》是一部龐大的結(jié)集的經(jīng)書,它不是一次演講就講完的東西。那么當(dāng)中有人說“佛陀啊,是成道后花了三七二十一天來講《華嚴(yán)經(jīng)》。”這個都是給一般民間信仰說法來講的,因為這樣比較具體。

  佛陀講經(jīng),尤其講《華嚴(yán)經(jīng)》啊,那各位不要把它當(dāng)成看故事這樣看!度A嚴(yán)經(jīng)》它是一幅畫。畫,它是,我們講,它的境界全部展開,那么展開像一幅畫,你可以用照相的方法把它照起來。像我們看后面,大家都回頭看一下后面,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圖,它是一幅畫,那這樣的一幅畫,是佛陀的境界。那么我要怎么樣把這一幅畫介紹給沒有進入境界的人呢?那么他就要把這一幅畫分幾個重點來講,對不對?

  他就分了七個重點,叫七處。其中有一個重點,講了三次,一共就講了九次,叫做七處九會,七處九會。

  第一處在哪里呢?就在菩提樹下,所以那叫做菩提場會,這第一個。

  第二個呢,就把重點從菩提場移到普光明殿。《六十華嚴(yán)》叫普光法堂,那《八十華嚴(yán)》叫普光明殿,就這樣的一個區(qū)別。

  然后,第三個他開始向天上走,叫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就夜摩天,再往上兜率天,再往上啊化樂天。所以他這個一步步講,化樂天又叫做他化天。其實到他化天的時候,他就漏了一個地方,他化天是第六天,兜率天是第四天,那第五天呢?怎么漏掉了?可見經(jīng)文有缺嘛,你看這里就知道,經(jīng)文有缺。我們也不必說怎么樣,因為前面有講過,它缺了八品經(jīng)文,這里就缺了一品,對不對?

  這一品講什么呢?這一品是講加行,是加行的部分,但是這里沒有,經(jīng)典沒有。所以從這個十回向位要到十地位的時候,是要加行位,但這個經(jīng)文漏掉。這個漏掉,我們只能夠說,實叉難陀沒有把人家譯好,。他怎么不譯好?我們沒有辦法怪他,因為他手中沒有這些東西,因為佛陀拔陀羅的時候也沒有這一品經(jīng),六十也沒有,八十也沒有,那你不能怪人,這是它的一種狀況。經(jīng)文出處啊,它有它的因緣,我們沒有這因緣,那你也不必苛責(zé),這個是從這里看的。

  那到他化自在天,講十地品以后,回過頭來呢,他又到普光明殿來再講一次,這個叫做二會普光明殿。那么三會也在普光明殿,就是等妙覺在普明殿講,那離世間品也在普光明殿講。

  再過來呢,就是逝多林園是第九會,那就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這一會。這一會里頭分有兩個,一個叫本會,一個叫末會。本會啊,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末會啊,是五十三位善知識為會主,哦,那么最精彩的,是后面的這一會,末會,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指末會的部分。

  那本會是,善財童子在他的老師,根本老師文殊師利菩薩這里,這里修學(xué)。到他證得根本智的時候啊,都在福城東大塔廟處啊,聽這個,文殊師利菩薩,教他《華嚴(yán)經(jīng)》的整個過程。

  他學(xué)成以后,就出去外面參學(xué),經(jīng)過了一百一十個城啊,有五十三位善知識教他了的記錄。為什么要五十三位善知識呢?嗯?五十三參,五十三,為什么剛好五十三?五十三是印度當(dāng)時的人認(rèn)為生活中最大的數(shù)字,最大的數(shù)字,叫做五十三,圓滿的意思啦。這個意思有點像我們,廣東人,有沒有廣東人啦?168最好,對不對?一路發(fā)嘛,因為廣東人的發(fā)音“168”就是“一路發(fā)”,所以呢,他們喜歡“88”的數(shù)字叫做“發(fā)發(fā)”,一直發(fā)一直發(fā)嘛,“發(fā)發(fā)發(fā)”就“888”。中國人叫“66大順”,有沒有,有這種數(shù)字啊。那么五十三的意思有點這種意思,圓滿的意思。

  當(dāng)然,印度人說五十三,是什么意思呀?我們在座的有沒有印度人啦?你要問印度人才知道。不過,就這個數(shù)字,就這個語言,引用到《華嚴(yán)經(jīng)》來,《華嚴(yán)經(jīng)》有《華嚴(yán)經(jīng)》的語言模式嘛,它是解釋成一種和諧圓滿的意思,或者講我們內(nèi)心里頭就是寧靜祥和的意思,你講在社會現(xiàn)象就是和諧圓滿的意思,五十三是指這個意思。換句話說,是指你在生活中啊,因為他在生活中學(xué)嘛,生活中啊,要寧靜祥和,要和諧圓滿,五十三是指這樣的一個意義。

  所以,這個說數(shù)字都有表法,剛才和各位講,《離世間品》的兩千行法也是指這個啊,兩千為什么“二”?“二”是指這個,左右兩邊嘛,是這個就是它文字的用意,它的模式。

  那么“十”呢?是指圓滿,圓滿。

  兩百,二百,百是,你不要看中國字“二百”你就看不懂了,你寫阿拉伯?dāng)?shù)字2后面兩個零叫200嘛,這不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是阿拉伯人他經(jīng)商啊,把印度的數(shù)字帶出來啊,所以我們不知道叫做阿拉伯?dāng)?shù)字,我們是不是叫做阿拉伯?dāng)?shù)字,它不是,它是印度文,印度文。200是2的后面兩個零,一個零表示圓滿,兩個零表示,這個圓滿擴大了,擴大了。兩千呢,后面三個零,就表示無盡的意思啦,擴大以后無盡嘛。

  這個就是,數(shù)字啊,在華嚴(yán)經(jīng)文里頭,的一種語言模式。它表法,當(dāng)你把這些弄清楚以后,《華嚴(yán)經(jīng)》要了解就不難了,不難了這是第一個。要解讀華嚴(yán)經(jīng)啊,他要兩把刷子啊,第一把刷子就是語言模式,第二把刷子就是思維模式。

  我們有一些磁帶,那現(xiàn)在叫光盤,跟那個書籍都是我講《華嚴(yán)經(jīng)》的一些記錄,有機會各位可以看。最近啊,我們九州島又出了兩本書,是我用另外一個角度,人生的角度啊,來講《華嚴(yán)經(jīng)》的部分。這個部分一些基督教的這個牧師,天主教的神父啊,都很高興,看到書很高興,一見到說:“你怎么是佛教的和尚?”

  我說:“和尚不能講這樣嗎?”

  他說:“講的很好,那你這個屬于講經(jīng)嗎?”

  我說:“是講經(jīng)。”

  “可是里面怎么都沒有佛。”

  我說:“高明人講經(jīng)不講佛。”

  這是一種語言的表達(dá)模式,思維也有一定的模式跟程序。這個以后我們開講到經(jīng)文的時候,我會陸陸續(xù)續(xù)地一個個跟各位談。

  那么,這個七處九會啊,這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因為剛才講,到《離世間品》嘛,后來就是“依人證入成德分”,就是善財童子的這個部分。他這個部分就會談到這里,談到這個人的問題。

  那么我要告訴各位,今天來你要來聽學(xué)華嚴(yán)啊,那各位你就是善財童子。不管你是男的女的統(tǒng)統(tǒng)叫童子,善財童子。我們學(xué)華嚴(yán)的人那可以自稱為善財童子,但是你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能夠聆聽、欣賞別人的意見,要能夠接納別人的意見。學(xué)華嚴(yán)就不要跟人家吵架,跟人家爭啊“怎樣才對,怎樣才對”,那就沒有意義,沒有意義,重點是在這里。

  那我們善財童子在哪里,你會看到,你知道嗎?觀世音菩薩身邊有兩個,一個男孩子一個女孩子,那個男孩子就是善財童子,那個女孩子叫做龍女。龍宮的公主叫龍女。

  龍女是出自于,這個《法華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睹罘ㄉ徣A經(jīng)》有一品經(jīng)文很有名大家都認(rèn)識的,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因為《法華經(jīng)》有一個龍女成佛的故事,所以呢,就把這個龍女,跟有名的這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結(jié)合在一起,所以龍女就跑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邊來,這第一個。

  第二個,《華嚴(yán)經(jīng)》在五十三參,五十三知道啊,大家算一下,中間的數(shù)字是哪一個?五十三參的中間數(shù)字,五十三參的中間數(shù)字,二十七。第二十七參就是觀自在菩薩,善財童子找了半天,找了這么多善知識,最重的中心點的那一個就是觀世音菩薩,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頭叫觀自在菩薩。它在這一章,因為善財童子找過觀世音菩薩嘛。

  所以觀世音菩薩,前面就有兩個,一個就是善財童子,一個是龍女,一個來自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個來自于《觀自在菩薩章》。

  那么,民間的信仰它不知道,反正觀世音菩薩前面有兩個孩子嘛,也不懂得他叫做什么名字,那民間的信仰就叫做金童玉女,就這樣跑出來了。民間它不懂啊,沒看經(jīng)典也不懂。那既然有金童玉女,那古人孩子生不出來,不是生不出來,不生孩子就找觀世音菩薩,“你就給我一個金童吧,不然來一個玉女吧。”所以觀世音菩薩和世間苦難眾生很有緣啦,也就從這里開始了。觀世音菩薩的因緣跟行法怎么樣,以后我會跟各位慢慢地跟各位談。

  這個,今天我們知道,觀世間菩薩的信仰為什么風(fēng)靡整個亞洲,整個亞洲啊,我跟你講。這半個世紀(jì)的信仰,是信仰觀世音菩薩的,為什么?你知道嗎?你看,從喜馬拉雅山山頂“普陀洛迦山”,布達(dá)拉宮就是“普陀洛迦山”的意思,它主要“達(dá)賴?yán)?rdquo;“觀世音菩薩”有沒有?就碰在一起了。從觀世音菩薩“普陀洛迦山”一直到我們的普陀山,還是觀世音菩薩,有沒有?這個東西就這樣連起來,為什么這個信仰會那么廣呢?那這個大家大概不知道,就是我們?nèi)A嚴(yán)宗的關(guān)系啦。

  華嚴(yán)宗在當(dāng)時,武則天的時代,有個很偉大的出家人,叫做法藏大師。法藏大師后來武則天封他為賢首國師,他的思想就稱為賢首宗,清涼國師又稱清涼宗,合稱就是華嚴(yán)宗。這個賢首國師啊,因為我喜歡叫他賢道國師,反正他也聽不到啊,怎么叫都無所謂。

  所以賢首國師啊,他修密法,他修密法,不知道誰跟他灌頂我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修。他修密法當(dāng)中,就是以十一面觀音做本尊,就中尊啊,旁邊就是文殊、普賢,F(xiàn)在你會常常會看到有三個菩薩會在一起,中間的那個叫觀世音菩薩,旁邊的騎獅子的另外一邊就是騎象的,那觀世音菩薩就騎龍,有沒有?站在一條龍上面,有些時候就把它雕成騎麒麟,龍跟麒麟都是中國的東西,印度沒有。有沒有?那這三尊會并在一起,就是賢首國師的事。他就修十一面觀音法,十一面觀音法非常靈驗。

  當(dāng)時在我們北京這里,當(dāng)時叫薊州,薊州有高麗兵做亂。他就到這里來修法,來退了高麗軍。高麗軍要攻城的時候啊,看到滿天的這種天兵天將,然后有一個人頭好多的出現(xiàn)啦,一聲令下,那高麗兵就跑到鴨綠江以東的去了。

  你看他那么厲害,他修法可以祛敵。他修了幾次,有瘟疫,他也修法,都修十一面觀音法,蝗蟲災(zāi)害他也修十一面觀音法,水災(zāi)旱災(zāi),他也修十一面觀音法,那都很靈驗。也就這個原因啦,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除災(zāi)的這種事跡,就廣為民間所信仰,就這樣來的。再加上金童玉女的故事傳說,那就民間信仰就更普遍。

  所以武則天那個時代,普陀山還不是很興盛,普陀山不興盛,是這種以后來興盛起來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來的。所以大家要不知道觀世音信仰為什么那么廣泛啦,就是因為修法的關(guān)系。

  跟各位講,修法是絕對的科學(xué)定律,絕對的科學(xué)定律。你不要以為那是迷信啊,你以為師傅念念有詞,“嗆嗆嗆”,這樣子我就那么厲害啊,你去“嗆嗆”看,你“嗆”不出來,你弄不出來。因為修法有一定的行為模式,那個行為模式跟現(xiàn)在最進步,最進步的科學(xué)儀器的實驗室是完全一致的,跟各位講完全一致,你不要以為他迷信。你要認(rèn)為他迷信啦,將來兩千后的人看你科學(xué)實驗室里面的實驗,一樣迷信,你相信嗎?

  你可能不相信,我再舉個例子你就知道,F(xiàn)在你看《藥師經(jīng)》治病的方法,是不是迷信?人病了點四十九盞燈,對不對?七七四十九天,這樣病就會好了,好迷信啊。你注意看,兩千后的看現(xiàn)在的人治病,開刀和吃藥啊,告訴你迷信!你不要以為現(xiàn)在看病吃藥開刀啊是有效,兩千年后來看,你就會知道無效,根本就不行。但是你現(xiàn)在的聰明才智,只能做到這里而已。

  你不要以為說古人做的都迷信,你現(xiàn)在做的也很迷信啦,F(xiàn)在的人不會說你迷信,就像古人不會說古人迷信,但是你會說古人迷信。同樣的兩千年后,兩千五百年后的人看今天的醫(yī)療狀況,同樣迷信。以后的人看病不用這樣看,我跟你講,只要把你大拇指,按在計算機里的識別板上這樣就好了,它就可以給你藥吃。也不要吃藥了等它訊號出來,你把左手的大拇指放在那個識別板上,它就自動跟你治病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我跟你講,現(xiàn)在已經(jīng)說,從你的染色體里以經(jīng)知道你將來會得什么病,有沒有?你的染色體里面就已經(jīng)可以看到了。那換句話說把染色體幫你調(diào)一調(diào),你以后就不會生病了。那為什么還要到醫(yī)院去呢,那你這人不是愚癡迷信嗎?對不對?所以你不要看古人,古人絕對不迷信,古人絕對是科學(xué)的。

  所謂因果定律,有沒有?因果律,先因后果嘛。先因后果,不是科學(xué)定律嗎?只是因為古代沒有科學(xué)定律這四個字,所以叫因果律,所以因果律把它翻譯成現(xiàn)在通用的語言來講,因果律就是科學(xué)定律。尤其用在物質(zhì)現(xiàn)象上,更是科學(xué)定律。但是它的因果律用的很廣,可以用在生活、生命上,你去慢慢了解看看。

  不要輕易地否認(rèn)佛教,說它是迷信,告訴你佛教決不迷信,F(xiàn)在一個新興的那個教派,各位知道嗎?那個教派,叫科學(xué),最新的宗教叫科學(xué),所有迷信科學(xué)的人都沒的好日子過,煩惱特別重。你去注意看看,信科學(xué)的人煩惱特別重,我們都受現(xiàn)代教育的,誰不相信科學(xué)?但是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這個新興宗教叫科學(xué)宗、科學(xué)教的這個教很麻煩,它在制造煩惱。我們佛教是在消除煩惱,使你沒煩惱。你要記得清楚!這個新興宗教是在制造煩惱的,你慢慢地去留意看看。

  佛教這個宗教,假如把它叫做宗教的話,它是在消除煩惱,讓你沒煩惱,活得自在,活得幸福,只是這樣而已。你不要把你那種的科學(xué)的那種,觀念運用到這里來。你那個用在物質(zhì)界,物理現(xiàn)象上是沒有問題,我們也相信,那個效率好。

  但是因為用在人身上那個不行。很多人常常問“對不對”。我告訴你夫妻生活不能講“對不對”,夫妻生活要講“對不對”到最后只有離婚。你對,對又怎么樣?對到最后就不講話,對不對?所以不能講“對不對”,夫妻,夫妻生活沒有對不對,夫妻生活只有包容,不能講“對不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guān)鍵跟原則。

  人生不是講“對不對”,你注意啊,人生不中講“對不對”。講“對不對”的是大腦的思維跟辨證。可是以現(xiàn)實生活里是講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自在不自在,和諧不和諧,不是什么“對不對”。哪有什么“對不對”,生活還有什么“對不對”,你跟你爸爸怎么樣去“對不對”,對不對?爸爸說的對,你兒子再對也不對。所以夫妻、父子、母女,這種家庭生活不能講“對不對”,講和諧、講快樂、講幸福。

  你留意看看,你一講“對不對”啊幸福就不見了,你回去再吵“對不對”看看,幸福都跑光光。為了要幸福,為了要快樂,包容,包容重要,不是“對不對”。就算你明知不對,不對你也忍“誰叫她是我太太”,對不對?那你就只好容忍,包容啊。“那你說不是我倒霉嘛?”,那你就這樣轉(zhuǎn)過來,“誰叫我是她先生,所以她弄錯我要陪啊。”那就好了嗎,這就是先生的責(zé)任嘛,是不是這樣?那爸爸弄錯,爸爸那個時代他不懂。所以我們常笑,以前是老人家什么都懂,現(xiàn)在是老人家什么都不懂,對不對?所以誰叫我是他兒子嘛,所以他不懂他弄錯了當(dāng)然了我就接納嘛。

  所以我跟各位講,養(yǎng)成接納的生命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盡管他不對,我也要接納。所以家庭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你不要去搞清楚,弄到“對不對”出來,那就不講話部可以嗎。那個父母親代孩子那個孩子,那孩子為什么不聽話,你常跟他講“對不對”,他就不聽話了。“對不對”,對了又怎樣,我不回家你對好了。你是要對回家,你說吧。你只要讓他回家你不要講“對不對”,你一直講“對不對”,既然每次都你對,我就不要回去就好了。那你到底要“對不對”?還是要他回家,那你說嗎?

  所以生命的東西,大腦是管不上的了。大腦要講清楚,生命就出軌了,對不對?你一直講“對不對”,孩子不回家,那你對又有什么用。所以到最后,孩子就會說好吧那你對吧,今天晚上不回家吃晚飯,那你怎么辦?今天晚上不回家睡覺,那你怎么辦?

  所以要留意啊,大腦的“對不對”,在生命里是不管用的,不管用的。當(dāng)然。那就看你的科學(xué)定律了。這個真的,各位想想看,佛教教我們的是什么?這個你要弄清楚。

  這個是前面講的“七處九會”給我們的一點啟示,經(jīng)典講的就是生命的東西。

  第三個要講的,佛經(jīng)里頭一些循環(huán),經(jīng)典在講生命的東西,它會一再一再地去過濾。像經(jīng)典我們講,這個《修因棄果分》,它是一套循環(huán),到《托法進修成行分》是第二套循環(huán),那個《依人證入成德分》是第三套循環(huán)。那經(jīng)典啊,為什么那么啰嗦?一次又一次地講,講過一遍就好,為什么要講第二遍,為什么要講第三遍?那《華嚴(yán)經(jīng)》一再重復(fù)這種狀況,有三次,三循環(huán),這個三循環(huán)就是講生命的狀況。

  哪些狀況啊,我舉個例子,當(dāng)然不是這樣講,不過重點也可以這樣講。第一個循環(huán)講大腦,這個重點,全部。第二個循環(huán)是講四肢,身體四肢手腳的運用,這個也是生命嘛,對不對,也是身體嘛,對不對?第三個循環(huán)講內(nèi)臟器官。你去留意看看,講內(nèi)臟器官的這個部分,大概都講理論的多了,也就是第二品一直到第三十七品這里。

  那講那個第二循環(huán),講那個《離世間品》的這個部分,就有點在講這個大腦的部分,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那個理論全部集中在一起。

  第三個循環(huán),善財童子這個部分,就有點講我們身體外在的這個部分,這個四肢運作的部分,要善財?shù)耐拥南鄟碜霰磉_(dá)。

  所以一個生命不是一句話就能講完的,生命是很復(fù)雜的,它就某一個部分來講的話它會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就某一個部分來講構(gòu)成一個系統(tǒng)。那在這里他有宏觀的有微觀的,我們在講經(jīng)典的時候,會一個一個遇到了,就會一個一個跟各位談,怎么樣宏觀,怎么樣微觀。經(jīng)典上提到,我們再談,這是第二個部分。

  第三個呢,跟各位講說,它每一會,七處九會,每一會都有個會主。

  這幾個會主,最重要的是普賢菩薩,第二個文殊菩薩,所以第一會會主是普賢菩薩,第二會會主是文殊菩薩,第三會是法慧菩薩,第四會是功德林菩薩,第五會是金剛幢菩薩,第六會是金剛藏菩薩,第七會是如來為會主,第八會還是普賢菩薩為會主,第九會的本會是如來為會主,那末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為會主。

  這個部分,我們跟各位講會主當(dāng)中,以普賢跟文殊為主。普賢為長子,長子啊,嫡長子啊,就佛陀的大兒子,文殊為庶男,庶男就是小兒子,最小的那個為庶男。不是說,那經(jīng)文這樣講,那就普賢比較值錢,文殊比較不值錢,因為他小兒子嘛,對不對?不是,這只是語言說明,你不要分等級高低呀。文殊啊,他是般若空性的代表,般若空性的代表,普賢是佛的化身,沒有空性的智慧,你不能成佛,所以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那,普賢菩薩他不從這邊解釋。普賢菩薩他是佛的法身佛,法身佛是無形無相,你見不到。那么法身佛要把它表現(xiàn)成最初的原始形象是什么呢?那就用普賢菩薩來表達(dá),所以普賢菩薩又叫做原始佛,佛的原形,我們現(xiàn)在叫原始佛,應(yīng)該叫原形佛。原形,原始的形狀,叫原形佛。那么西方人,就把它叫做本初佛,本初,最原始的佛,其實這并不表示說它比毗盧遮那佛大,各位決對不要有這種比較的心理。因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嘛,法身佛是無形無相你看不到。

  但是無形無相的東西我要怎么樣去把它表達(dá)呢?那么第一個表達(dá)的原始形狀,原始形,就是原形佛啊就是普賢菩薩,用普賢菩薩來表達(dá),所以又叫普賢王如來。那西藏人把這個普賢王如來表達(dá)沒有穿衣服的那尊佛,就叫普賢王如來,原始佛,它是這個意思。

  那么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頭形容這一尊佛的狀況,有它特別殊勝的表達(dá)法。這個部分等將來我們講經(jīng)講到那個部分,我再來跟各位談。這個,這個狀況,是一種很特殊的情況,我要跟各位談的是你把這個狀況大概表達(dá)清楚,表達(dá)清楚。

  普賢菩薩是佛的最原始的一個形狀就對了,那文殊菩薩是講空性,理上的那空性的部分。普賢菩薩是從相上來講。因此這個叫華嚴(yán)三圣,你要注意,普賢菩薩是表示所、存在;文殊菩薩是表示能、能感覺、能感受。當(dāng)你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感受那個百分之百的存在,這個時候那個感受的能力跟存在就合一了,合一的那個狀況叫做毗盧遮那佛。所以我們講華嚴(yán)三圣,其實不是一就是二,一尊佛分開就是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合起來就是佛。

  因此你看,那個法藏國師,他在修法的時候就用文殊、普賢,他不用佛。當(dāng)它合起來以后就是佛嘛,佛分開就兩個嘛,合起來就一個。但是呢,他為什么不用佛呢?因為他要起作用,所以他用文殊、普賢,加持以后馬上把佛就起作用,就是十一面觀音,要消災(zāi),要祈福,它就起這樣的作用起來了。所以他用三尊的時候,就用十一面觀音,來代替毗盧遮那佛。

  因此從密法的術(shù)語我們可以這樣講,毗盧遮那佛叫自性輪身,十一面觀音就是正*輪身,那么觀音菩薩顯現(xiàn)的馬頭明王,那就叫做教令輪身,這是從它的作用上來講的。那你假如說用不動明王,那就可以稱為,是顯教這邊講的,不是菩薩來講的,是從佛來講的。自性輪是毗盧遮那佛,正*輪身是十一面觀音,教令輪身是不動明王,也可以這樣子來做解釋。

  歷史上還沒有人這樣解釋,我講給你聽是第一次聽到,你把它做記錄就是文獻。這部分是很完整的,你從這個法的正統(tǒng)的思維來看,它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完成的。這個以后有機會講到密法的時候,我們再跟各位談。這個在五十三參里頭,各種行法都有,我們會遇到的,講到那里時間會耽誤很多,那可是不是幾個鐘頭講得完,但是我們會盡量把它列給各位做參考。

  那文殊菩薩是講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因此我們把這個般若性空在西藏又把它叫做佛母,叫佛母。西藏佛像有那個雙身抱在一起的那個佛像有沒有當(dāng)中有個女的,造得比較小,叫佛母,佛母就表示空性,男的那個部分就叫做佛父,看你是修哪一法,一定是把空性融入它的性德里面,它是講這兩個合一的意思。

  你不要它看成一個男的抱著一個女的,那不能修法了,你一抱上去你就昏頭轉(zhuǎn)向,你修那個法一定要背因果。它只是給你觀想,一個佛母就是空性,一個佛父就是你修哪個本尊嘛,那個本尊的性德跟你的空性要結(jié)合,合一,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你要看成說“噢,修法可以這樣兩個,一個男一個女的去修。”你要下地獄,搭電梯直接到地獄,中間沒有停格。它是指你修法起觀時要空性跟你的本尊相結(jié)合,那本尊是你主要修的性德,那個性德要顯現(xiàn),關(guān)鍵在這里,不要弄錯。

  這個,這個是指文殊空性所使用的地方是相當(dāng)?shù)貜V,相當(dāng)?shù)貜V。那么這一種,既然談到這里,我附帶跟各位講一下,在密法里頭這個叫“雙修”,“雙修”不是那個修法,修法是指空性直接和你生命的性德生命因素相結(jié)合的修法。我們傳統(tǒng)的修法是透過空性的智慧,來啟發(fā)你絕對的覺性,那個覺性是廣泛的,是廣泛的,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去激發(fā)它,所以它不特定那一個生命因素,這個叫做總持法,總持法。

  那你單修某一個生命因素,一定要很清楚,我跟各位講,F(xiàn)在為什么很多人修那些法都不能成就?原因很簡單,比如說你修某一個,這個在西藏來講,叫做即身成就,你這輩子修一定成就的?墒悄阌玫哪莻本尊到底所代表的生命因素是什么?你不知道,你只有一個本尊,那本尊叫馬頭明王,或者叫時輪金剛,或叫什么大威德,夜摩天,都是這一類的。那你修了,那大威德表示什么?就是大威德啊,我也知道大威德,你也知道大威德,大威德在你的生命因素里頭表達(dá)的是什么?你不知道。所以你修一百輩子也無效,而且你要搞錯就墮落了,就墮落了。

  它不是這樣修的,你修這一法,比如時輪金剛,它表達(dá)你生命中什么因素?慈悲包容,或者救難,或者增加生命的活力?你一定是屬于這一面的,你應(yīng)該有一個,那你把生命因素跟空性來結(jié)合,直接在結(jié)合的當(dāng)下,直接就成就了,那個成就就是成佛的成就。

  今天你那個生命因素沒有,空性也沒有。說實在,你有沒有證空性?你有沒有證空性,因為你連破無明都沒有,怎么證空性?那結(jié)果兩頭都沒有,那我請問你怎么修?你拿一個“沒有”去跟一個“沒有”去怎么合一?那不要修,那本來就沒有你修不就多余了嗎?你要拿空性跟你的生命因素相結(jié)合,它會起作用的,那個作用可以普遍、盡法界、盡虛空界去饒益眾生的。

  你現(xiàn)在沒有東西啊,空性沒有,生命因素也沒有,那你怎么去合一?你就看一個相,拿著一個有名的法王、不得了的成就者給你灌頂修持。我不是否認(rèn),也不是批判,但是你要知道你要修什么,你這個叫做“趕熱鬧”,忙忙碌碌在為誰忙?你根本沒有目標(biāo)嘛,不對!

  把目標(biāo)弄清楚,空性一定要有,修那種密法當(dāng)然是大法,沒有錯。但是,你假如沒有生命因素的話,空性要干什么用?一定是跟你的生命因素相結(jié)合,合一直接就成就了,那個佛的佛名號就出來了。

  那現(xiàn)在你沒有啊,尤其是兩邊都沒有。告訴各位不要盲目,不要迷信!那就人家罵我們佛教徒的“迷信”“亂拜偶像”的那一種。我們不是叫你拜偶像,這是一個修法。因為透過空性我跟各位附帶提這個部分。

  好,“會主”的部分。

  以后《華嚴(yán)經(jīng)》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入定,入定。

  入定的部分我們也跟各位解釋一下,佛為什么要入這些定,在各種不同的地方入各種不同的定,講不同的法。講哪些法,我們就不詳細(xì)跟各位地講了,現(xiàn)在我跟各位介紹入定的部分。

  第一個在最前面,第一品經(jīng)的時候,佛就入“毗盧遮那藏身三昧”。這就是第一品第一會所入的定。

  第二會他不入定,因為文殊師利所講的,第二會講的是十信位。十信位不入位。在六位行法,華嚴(yán)講的是六位行法,十信位不算位,這個因為十信位在《華嚴(yán)經(jīng)》里,不叫入流,不叫入流,十信位只是準(zhǔn)備階段,你還在新兵訓(xùn)練中心訓(xùn)練,還沒有開始掛軍階上戰(zhàn)場,還不算,所以呢不入定,不入定。

  華嚴(yán)的這個標(biāo)準(zhǔn)是非常的嚴(yán)格,標(biāo)準(zhǔn)非常高。

  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講。我們有“禪、凈、密、律”那個圖,“禪、凈、密、律”這個分法大家知道嗎?我們北傳佛教,行法有四個,一個禪法,一個凈土,一個律宗戒律,一個是密法,叫“禪、凈、密、律”。這四個法,你看到,有沒有圖?就這個圖,我們先看這個,這個圖,我是簡單的做啦。當(dāng)然你要是把八大宗派或者是三大語系統(tǒng)統(tǒng)并進來啊,都可以。

  我跟各位講,我用這四個來做說明。我們看,比如說禪,跟其它三個都不交的,都沒交集的,這叫外道禪,要注意哦。凈土跟其它三個都不相交的,那個凈土叫外道,叫天堂、天國思想。戒律跟其它三個都不相交的,那個戒律叫惡戒,因為外道也有戒,狗戒,蛇戒,雞戒,那個都是外道惡戒,睡覺不睡覺,一只腳站著一只腳縮起來,那個不叫雞戒嗎?對不對?外道惡戒比丘,有這種啊,修那個法可以怎么樣怎么樣,那叫惡戒,那個律跟其它都不相交的不算。密法也是一樣。你假如跟其它都不相交那個都外道密。所以很多人在修一個法,自許啊,自已表楊自己“多么殊勝”,到最后他變成外道他都不知道。

  你弄清楚啊,那這四個都相交的地方,有沒有?就中間的那一塊,黃色的這一塊,這個就叫一佛乘。從這個地方“禪、凈、密、律”都會承認(rèn)的,所以啊這就是佛法所講的范圍。

  從這里擴散出去,無所不包,無量法門。所以你看到,它最小的地方,也是最重要、最大的地方,你就從這里看到,F(xiàn)在你不管把所有全世界的分成多少個宗派、多少個宗教,它都可以這樣相交集,它有這核心在。

  我們?nèi)A嚴(yán)教你的就是這個核心,所以在這個核心里頭你什么法都可以修。

  你說“華嚴(yán)密法有沒有傳承。坑袥]有灌頂?”你不要見鬼啊,絕對有啦!你的密法假如跟華嚴(yán)不交集,那不叫密法那是外道,邪魔外道的密法,你知道嗎?絕對有交集的。那既然有交集,在華嚴(yán)宗本身的傳承里,它就是有這個法了,所以你承認(rèn)不承認(rèn)你是這個宗派之下的一員大將。假如是的話,這個法你可以修。我們在這里跟各位談的很清楚,很清楚。

  《華嚴(yán)經(jīng)》是所有大乘經(jīng)典里頭第一部提到毗盧遮那佛的,后來的密法也是以毗盧遮那佛為本師,那你就知道所有密法都從《華嚴(yán)經(jīng)》出來。所以你學(xué)《華嚴(yán)經(jīng)》,你是華嚴(yán)宗的弟子,就當(dāng)然得到密法的傳承。所有的密法都以《華嚴(yán)經(jīng)》,我告訴你,原始天尊啊,《華嚴(yán)經(jīng)》是所有密法的原始天尊。你看從這個圖里就可以看到了,這是法上的傳承,你一定要撐握到這一點。

  這是第一個,我們談到“毗盧遮那藏身三昧”。

  第二會的這個,這個,文殊菩薩不入定是十信位啊。那這個地方我還要跟各位講,因為談到這里,這個十信位,為什么在華嚴(yán)里不入位呢?華嚴(yán)是講六位行法。六位啊,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覺位跟妙覺位,這樣六位,十信位不算。

  但是,小乘佛教,證阿羅漢的時候,證阿羅漢,假如說破我執(zhí)證阿羅漢,相當(dāng)于《華嚴(yán)經(jīng)》里頭的七信位,這很槽糕啊。假如破法執(zhí)無明的話,證九信位,九信位,雙破我執(zhí)法執(zhí)的阿羅漢是九信位。

  那換句話說,破我執(zhí)得七信,破我執(zhí)又破法執(zhí)才得到九信,連十信位都沒有,為什么?這個還要經(jīng)過十信位,擴大。也就是剛才我們講的,那一個加行位,透過加行位,把心量,我們俗話叫心量,在華嚴(yán)來講叫心志,志愿要擴大,不能夠自我解脫就好了。自我解脫,只是解脫沒有錯,但是對眾生沒用,眾生要起作用,心志要擴大。

  擴大以后,擴大的時候啊,還有很多法門要修學(xué),知道嗎?自己在家里煮飯,自己吃沒問題,你要出去開餐廳,不能把家里的廚房那套設(shè)備拿出去,對不對?那不一樣嘛。你家里的廚房和餐廳的廚房,有哪些不同你知道嗎?告訴你,第一個,餐桌你就不夠啦,要不要準(zhǔn)備餐桌餐椅,要不然人家來要坐哪里吃?第二個,你碗筷也不夠,家里才用幾個碗筷,對不對?第三個,瓦絲爐不能那么小,要很大,鍋子要很大,碗筷要很多,對不對?各種設(shè)備,整個那個設(shè)備,由你自己的要變成一種什么,制度化的東西,那這一個準(zhǔn)備啊需要相當(dāng)長的時間。

  今天,假如你一發(fā)心,一發(fā)菩提心,就發(fā)廣大心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不一樣。當(dāng)然我的意思不是叫你回家,一次買碗要買一百個,我不是那個意思。但是你那個心量要有這種準(zhǔn)備,這是不同的一個領(lǐng)域。

  所以,第十信位,叫做保任。讓你的法身慧命,你這個成長,那個心志要擴大,擴大準(zhǔn)備完成,叫做十信滿心,你就進入法身位。只有法身大士,沒有法身小士,法身位都是菩薩。

  在法身位這邊,第一個,你是舍識用根,轉(zhuǎn)識成智,完成了。在七信跟九信,舍識用根還沒有完成,可以用根,但是識性你完全斷絕,你也是完全斷絕識性。所以你只有根性也會有那種智慧,但是你因為沒有識性,所以你基本上不能用,不能用。這不能用就像什么?像我們有芯片,沒手機,知道嗎?你得了芯片,買來芯片沒有錯,沒有手機還是不能用。你必須要有手機,不然要芯片干什么?如果我這個還要可以用多少,那是你的事,你沒有手機還是沒有用,你就一定要用手機才可以。換句話說,一個真正佛法的修行者,從大乘佛法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你必須要有芯片,也要有手機,那你的芯片才能起作用,否則你所證入的空性不能起作用,知道嗎?

  這里面就產(chǎn)生一個問題,“我證得空性我算不算法身?有沒有證得法身?”應(yīng)該有吧,不然它不能叫做“真”嘛。它是法身沒有錯,但這個法身不能用,就不能叫法身大士。那么他證得法身也沒錯,那么這個法身叫什么法身呢?

  這就是我前幾次跟各位講的,佛教思想發(fā)展到這里,對于“法身論”必須再進一步做思想研究工作的原因就在這里。因為這個時候阿羅漢所證得的法身啊,叫做“非人格性法身”。他沒有人格性,他只是芯片而已。那么你要有“人格性的法身”才能用啊,這“法身”必須跟手機結(jié)合嘛,芯片必須手機結(jié)合它才能起作用,換句話說,我們所證得的法身,你沒有跟“生命”跟“人群”這部手機相結(jié)合,你的法身沒有用啊。關(guān)鍵在這個地方啊。

  所以我們把法身分為兩個,一個是“非人格法身”一個是“人格法身”。那我告訴各位,這一段話,已經(jīng)把唐朝“法身論”的這種思想雛形,加以擴大出來了。這個是佛教第四期,佛教發(fā)展思想發(fā)展的一個重點,一個重點。

  現(xiàn)在我們講到法身,那么我請問你“阿羅漢有沒有證法身?”你說“有”。那這個法身跟那個法身一樣不一樣?我跟你講不一樣,就是不一樣。那你說這樣講,法身是不是有多個?不是,法身還是一個。

  那么,這個里面就碰到如來藏是一是多的問題,法身是一是多?法身是一也是多。這又是另外一個理論下去。從法身論一直發(fā)展下去,我跟各位講,佛教要寫博士論文的話,還可以寫五百篇以上,五百個,佛教光是這個部分,法身論的部分發(fā)展下去,還可以再寫五百個博士論文。

  所以我才跟各位講說哦,你假如要研究這個部分,我們愿意支持你,大家來做這個研究。假如你是在研究所或是在博士班的話,博士點的話,我們很希望來支持你,甚至于做博士后研究。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非常值得的。

  我們佛教思想要向未來看,你不要一直研究過去啊,澄光國師啦,智者大師啦,他們講什么講什么啦,你去研究那些啊除非你想投胎到過去,要不然你還是為未來設(shè)想。

  因為你為未來的思想做開發(fā),你對國家對社會有絕對的貢獻,而且中國現(xiàn)在正在復(fù)興,才要站起來而已,我們對于未來的發(fā)展,有很多的前景可以展望,這個站在我們民族性的立場,這是絕對可以發(fā)展的,而且也絕對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子。

  假如各位,不管是在家出家,你想在這一方面做研究的話,我們決對支持你發(fā)展。這里面思想的理路,非常的豐富。不但可以活潑我們個人的思維,你還創(chuàng)造第一手?jǐn)?shù)據(jù),同時,你可以為我們未來的國家思想發(fā)展,思想領(lǐng)域,注入一股新的能量,新的能量。這個各位都可以做,都可以做。

  光是這個地方你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而這個只是阿羅漢到法身大士之間的關(guān)系。那法身大士以后那些的思想的展開,告訴你在歷史上,一片處女地,都還沒有開發(fā)。法身大士后面,《華嚴(yán)經(jīng)》里面多了,十住位要修什么,十行位要修什么,十回向位要修什么。

  我告訴各位,我們國家,在建設(shè)上面非常需要這些思想,非常需要這些思想,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shè),有絕對的幫助。因為,這個時代是個建設(shè)的時代,普賢菩薩所代表的就是建設(shè)的精神,建設(shè)的精神。

  最近有一本書,出來了,中國社科院出的,那個《普賢菩薩與中國文化》。當(dāng)時里面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普賢菩薩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我就特別寫這個東西,普賢菩薩是雙立法,文殊菩薩是雙破法,過去兩百年我們是文殊菩薩的時代,把我們的國家破得一塌糊涂,災(zāi)難重重。現(xiàn)在剛好轉(zhuǎn)過來,普賢菩薩開始了,它在建設(shè)了,中國就像那只大象一樣,正在努力地建設(shè),我們就要邁入新的紀(jì)元跟新的時代。那篇文章,我簡單地把這個部分提了一下。

  而且,今天,就跟各位談到這里。明天,再跟各位介紹以后的那幾個定是講些什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