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1)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二瑜伽處之三
子五、學(分四科) 丑一、征
云何為學?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一共是分十七科前面是「教授」,F(xiàn)在是第五科是「學」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學」呢?這個「學」是什么意思呢?
丑二、標
謂三勝學。
第二科是「標」!钢^三勝學」就是三種殊勝的學習。這是標。
下面第三科是「列」。
丑三、列
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這是「三勝學」。看《披尋記》
《披尋記》九三九頁:
謂三勝學者:三學方便唯圣教有,不共外道,是故名勝,亦名增上。
「謂三勝學者:三學方便唯圣教有」。這個三學是得圣道的方便,唯獨佛法里面有這三種學!覆还餐獾馈共还灿谕獾溃獾罌]有。「是故名勝,亦名增上」!冈錾稀挂彩恰竸佟沟囊馑,勝也就是增上的意思。在這里說「勝」,這個《披尋記》的解釋就是勝過外道,叫做「勝」。
丑四、釋(分二科) 寅一、略別辨(分三科) 卯一、增上戒學(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戒學?
這下邊是第四科,就解釋這三種三學。分二科,第一科是「略別辨」,第二科就是「廣分別」廣解釋,F(xiàn)在是簡略地說一說這三種增上學,分三科,第一科是「增上戒學」,先是「征」。怎么叫做「增上戒學」呢?
辰二、釋
謂安住具戒等,如前廣說。
這學習佛法修學圣道的人他要安住在「具戒」里邊,他的身口意要在戒里邊不能越軌。這件事「如前廣說」,像前邊修學圣道的資糧那一段說過了。
辰三、結(jié)
是名增上戒學。
「是名」叫做「增上戒學」。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
卯二、增上心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心學?
這個「增上心學」怎么講呢?這是第二科「增上心學」,先是「征」。第二科是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舉一切」分二科,第一科「四靜慮」。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舉一切(分二科) 午一、四靜慮
謂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
怎么叫做「增上心學」?,「謂離欲惡不善法」就是遠離了欲界的一切煩惱,欲界的煩惱這個人完全沒有了!笎翰簧品ā咕褪怯绲倪@種欲煩惱是很惡的,能令這個人墮落三惡道。有很多的過患就是十種惡,殺盜淫妄這個十種惡法,對那個十善法,相對的十種惡法,叫做「惡不善法」!赣袑び兴拧乖錾闲膶W就是禪定,禪定就是遠離了欲界的「惡不善法」,是「有尋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這是初禪。就是這位修行人,由欲界定得到了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尋伺觀。修尋伺觀,實在就是修不凈觀。修了不凈觀就是「離生喜樂」就是遠離了「欲」,欲界的「欲」沒有了。由于不凈觀把欲界的欲破壞了,所以叫「離生」。破壞了欲以后就生出來「喜樂」了,生出來輕安樂,生大歡喜。因為他想要得定,而現(xiàn)在滿你的愿了就心里面歡喜,這個樂就是他所成就的輕安樂!溉氤蹯o慮」,這個時候就成就了色界初禪!妇咦惆沧 惯@色界初禪也是一大段的,初開始乃至到最后圓滿了初靜慮的功德,叫做「具足安住」。初開始超越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禪的時候還沒能具足安住,還要繼續(xù)地修才可以具足安住。
「乃至能入第四靜慮具足安住」,得了初禪以后要修二禪,就是無尋無伺了。經(jīng)過三禪乃至到第四禪「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學」。這增上心學就是這樣意思,就指色界四禪說的。這第一科是「四靜慮」。
下面第二科是「無色等」。
午二、無色等
又諸無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為增上心學。
「又諸無色」,超過了色界定到了無色界的四空定!讣坝嗨小钩诉@個四靜慮四無色定之外,還有所有的「等持」,就是「空、無愿、無相」三三昧,還有「等至」就是八解脫!敢嘟悦麨樵錾闲膶W」那也是增上心學。
《披尋記》九三九頁:
又諸無色等者:此說無色等至及余所有等持等至,皆如三摩呬多地說應知(陵本十一卷一頁)。
「又諸無色等者:此說無色等至及余所有等持等至,皆如三摩呬多地說應知」。(陵本十一卷一頁)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在那里有詳細地解釋這件事。
前面第一科是「舉一切」,就是很多的禪定都屬于「增上心學」,F(xiàn)在第二科「顯偏勝」。
巳二、顯偏勝
然依靜慮能最初入圣諦現(xiàn)觀正性離生,非全遠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故偏說為增上心學。
「然」就是轉(zhuǎn)了一下,前面有這么多的增上心學?墒且郎绲乃撵o慮,「能最初入圣諦現(xiàn)觀」它有能力最初開始入于四圣諦,就是入于第一義諦。成就了那無分別智的圣人的無我觀,觀諸法實相的智慧成就了。「正性離生」,「正性」就是你有了這樣清凈的智慧,契入了法性以后,就遠離了生死。就是你學習色界的四靜慮,就能得圣道就這句話!阜侨h離一切靜慮能成此事」,你想要得圣道不可以完全遠離靜慮,完全沒有定能成就圣道,不可以。你完全沒有靜慮你就不能得圣道的,是這樣意思。「是故靜慮最為殊勝」所以學習增上心學是得成圣道最殊勝的助緣,你需要學習定才可以!腹势f為增上心學」所以偏說色界四靜慮是「增上心學」,是這樣意思。
卯三、增上慧學(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慧學?
這是第三科,怎么叫做「增上慧學」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增上慧學」呢?
下面第二科解釋。
辰二、釋
謂于四圣諦等所有如實智見。是名增上慧學。
就是你在奢摩他的四靜慮里面,觀察苦集滅道的「四圣諦」,你成就了「如實的智見」。就是「如實」,不是虛妄的,是真實的成就了圣人的無漏的智慧,見到第一義諦了。這樣的智慧是名「增上慧學」。那這也是增上慧學。這樣說呢,這個「增上慧學」是指無漏的智慧說的,指無漏的智慧說的。前面的「增上心」還是通于有漏,因為初開始成就「增上心學」你還沒得圣道,所以是屬于有漏。但是成就了增上心學之后在修學毗缽舍那觀得圣道了,得了圣道的智慧的時候這個定就變成無漏「定」了,無漏的「禪」。所以那個「增上心」是通于有漏、通于無漏。而這里說的「增上學慧」就是純是無漏的智慧,但是前面初開始也學習佛法有聞思的智慧,所以聞思是屬于有漏的智慧。這個「修慧」是通于有漏,也通于無漏。這是「略別辨」,簡略的說明這個「三增上學」。
寅二、廣分別(分二科) 卯一、三學差別(分六科)
辰一、數(shù)(分三科) 巳一、問
問:何緣唯有三學非少非多?
這下面的「廣分別」,這「三增上學」分二科,第一科是「三學的差別」。三學的差別里面分六科,第一科是「數(shù)」。三增上學,這個三是數(shù),分三科,第一科是「問」!负尉壩ㄓ羞@三學非少非多」。什么「因緣」,什么原因只有三種學?而不是一、二,也不是四、五,非少也不多呢?
巳二、答(分二科) 午一、標義
答: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辨所作義故。
這下面回「答」也就是解釋了,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義」,標出來它的原因。為什么只有三學而不少不多?「建立定義故」這是一個理由!钢撬懒x故」一個理由!副嫠髁x故」這是一個理由。這三個理由,所以只有三而不少不多。
下面第二科「隨釋」。前面是「標義」下面隨所標的義來加以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釋「建立定義」,現(xiàn)在是「標」
午二、隨釋(分三科) 未一、建立定義(分三科) 申一、標
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
「建立定義者:謂增上戒學」!附⒍ā惯@一個道理就指增上戒學說的,「增上戒學」,有「建立定」的功能。這是「標」,下面就是「征」。
申二、征
所以者何?
為什么它能夠建立定呢?「征」。
下面第三科是解釋。
申三、釋
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觸三摩地。
「由戒建立心一境性」,由于你能夠持戒的關系,你就是能夠「建立」。這個「建立」也是創(chuàng)造的意思,就是成就的意思,能夠成就「心一境性」。這個持戒清凈了,就是「建立心一境性」的基礎,是這樣的意思。如果你不修禪定,持戒清凈,只是持戒清凈而已,還是沒有定,還要另外修禪定才能得禪定的。所以「由戒建立心一境性」,由于你持戒清凈了,你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建立這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定」,心安住一境這就叫做定。這是「定的體性」,就是要有所緣境,心安住在所緣境這是定的體性。
「能令其心觸三摩地」,你持戒清凈的時候,你再修學禪定,它這個戒就能幫助你的心接觸那個三摩地的境界,使令你心里面明靜而住,而不散亂也不昏沈,這樣子。這是建立定義,就是這樣解釋,這樣意思。
下面第二科「智所依義」分三科
未二、建立定義(分三科) 申一、標
智所依義者:謂增上心學。
是指增上心學說的。下面第二科。
申二、征
所以者何?
「問」。第三科解釋。
申三、釋
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zhuǎn)。
「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實智如實見轉(zhuǎn)」。由于你成就了「心一境性」的時候,你的心「正定」,當然這是佛法中所說的定不是外道的邪定。就不是那個味禪,應該是屬于凈禪。在那正定心的時候,你的心專念一所緣境的時候。這個時候「于所知事」,就是毗缽舍那的所緣境。于所緣境有「如實智如實見轉(zhuǎn)」,就是那個無常、無我、畢竟空的智慧了現(xiàn)起來,這個「轉(zhuǎn)」就是現(xiàn)起。這個「如實智」是毗缽舍那,「如實見」就是奢摩他。這個奢摩他成就了,毗缽舍那成就了,就有「如實智如實見」現(xiàn)起,所以就叫做「智所依」。這個智慧,要你這個清凈的智慧,要以「心一境性」的靜慮為所依止處。這個「依」實在就是住處,這個清凈無漏的智慧要以禪定為住處才可以,這個禪定要以持戒清凈為住處,是這樣的意思。你若沒有住處的時候,你沒有「戒」為住處,「定」建立不起來,沒有「定」,「智慧」也不能建立。所以是「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
未三、辨所作義(分三科) 申一、標
辨所作義者:謂增上慧學。
「辨所作義者」這是第三科「辨作義」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钢^增上慧學」!副嫠髁x」就是指增上慧學說的。
申二、征
所以者何?
這是「征」。
申三、釋
由善清凈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以煩惱斷,是自義利。是勝所作。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由善清凈若智若見」由于你成就了特別清凈的「智慧和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就能夠證悟第一義諦能究竟的斷除一切煩惱,不見第一義諦不能斷煩惱。見第一義諦就是非要有智慧才行,要有無我的畢竟空的智慧才可以。所以只是得了禪定,你沒能成就諸法無我的智慧的時候,不能見第一義諦。不見第一義諦就不能斷煩惱;不能斷煩惱你還是個生死凡夫。所以這上面說,「由善清凈若智若見,能證究竟諸煩惱斷」。
「以煩惱斷,是自義利」你斷了煩惱,這是在你自己這一方面的大功德,是一個最清凈莊嚴的利益。你原來想要離苦得樂的這件事現(xiàn)在辦成功了,是「辦所作義」,把這件事辦好了。如果你沒能夠成就增上慧,這個離苦得樂這件事沒辦成功。說我得了禪定有神通,還是會再流轉(zhuǎn)生死,還會這樣子。所以「煩惱斷是自義利」。
「是勝所作」這是最殊勝的事情,你作成了一個最殊勝的事情。「過此更無勝所作故」。「過此」離開了這件事,再沒有其他最殊勝的事情。「由是因緣唯有三學」。
前面這個「建立定義故,智所依義故,辨所作義故」由此因緣,所以有戒定慧的三學。這是解釋這個數(shù)目,為什么是三學不少不多的理由就在這里。我感覺《瑜伽師地論》非常好!解釋的非常清楚。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8)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