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4)

  卯三、于定樂

  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這是「料簡靜慮」。前面是「辨離熏修靜慮」,這是重新再解釋這個靜慮。這一科里面分三科,現(xiàn)在第三科是「于定樂」。

  「又非此間及在彼處」,這個欲界的人修色界禪定,已成就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但是你這個人還是欲界的人,并不是色界天上的人,可是你已經得到色界四禪了。這個時候,你在禪定里面,所享受的樂有什么差別呢?解釋這個問題。

  「又非此間」,又不是此間,這個「此間」就是欲界。「及在彼處」,在彼色界天,這是兩個地方。這兩個地方,「入諸等至樂有差別」,你成就了色界定,但是你的生命體在欲界,或者是升到色界天,在這兩個地方你「入諸等至」,入于色界定里面;「樂有差別」,這個三昧樂是沒有差別的。這個非,這個「非」字,貫下來,「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非樂有差別」,樂是一樣的。雖然沒有生到色界天,你在欲界的時候,入色界定,你的樂和色界天的定樂是一樣的。

  「唯所依身而有差別」,但是這個定所依止的身體是不一樣。因為欲界,我們人間這個人的身體,這是一種果報;色界天上的那個身體,另一種果報,這兩種果報是不一樣的,但是那個三昧樂是無差別的。這是解釋這個問題。

  己四、攝諸經宗要等(分二科) 庚一、結前生后

  復次已說修習作意相差別,云何攝諸經宗要?

  這是〈三摩呬多地〉,這一大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總標」,第二科「安立」,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緣」,這三科都講完了,F(xiàn)在就是第四科,最后一科「攝諸經宗要等」,把「諸經」里面重要的部份,把它凝聚在這里說一說,這是提要。這一大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結前生后」。

  「復次已說」,前面已經宣說了修習四十作意、三十二相的差別,這一大科已經說完了,這是結前!冈坪螖z諸經宗要?」這是生后。諸經的宗要,就是諸經的宗要,當然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修行,這個修行的成果是我們佛教徒最重要的一件事,這里講一講。

  庚二、攝釋一切(分二科) 辛一、攝宗要(分十五科)

  壬一、八解脫等(分三科) 癸一、標經說

  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

  「謂八解脫等」,這個前面是「結前生后」,第二科就是「攝釋一切」,解釋這個宗要,解釋一切經的宗要,分兩科,第一科「攝宗要」,分十五科,第一科就是「八解脫等」,「八解脫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標經說」。

  「謂八解脫等,如經廣說」,諸經里面的宗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八解脫等」,這個八解脫這么重要,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一種功德。這個八解脫究竟怎么回事情呢?「如經廣說」,像經里面說的非常的詳細。

  這是「標經說」,是第一科。第二科「隨別釋」。

  癸二、隨別釋(分三科) 子一、八解脫(分二科) 丑一、略辨

  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前七解脫,于已解脫生勝解故,名為解脫。第八解脫棄背想受,故名解脫。

  「八解脫者:謂如前說有色觀諸色等」,這是隨順八解脫的義,別別的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八解脫」,分兩科,第一科是「略辨」,就是精要地說明八解脫的大義。

  「八解脫,謂如前」面〈三摩呬多地〉那個地方已經說過了八解脫的名字,這名稱說過了。「說有色觀諸色等」,乃至最后滅受想解脫,這個「前七解脫」,八個解脫,前七個解脫,「于已解脫生勝解故」,就是對于這個修行人,已經得解脫的境界再進一步「生勝解」。前面是解脫了,這個「已解脫」,就是把欲界的欲解脫了,這八解脫是色界初禪以上的境界,色界初禪以上的境界,而唯獨是佛教徒的圣人,三果圣以上的圣人所修有法門,初果、二果還是不及格的。這是圣人所修的一種法門。

  這個「于已解脫」,因為他得了色界定了,所以他對欲界定,欲界里面的境界,已經解脫了。欲界有什么系縛呢?就是欲,欲能系縛欲界的人,現(xiàn)在這個圣人已經把欲的系縛解除了,就能解脫。但是,還嫌不夠!繼續(xù)「生勝解」,一個更有力量的思想,這個「勝解」更有力量的觀想,那么這就是前七個解脫的大義,名為「解脫」。

  第「八解脫」是「棄背想受,故名解脫」。這個第八解脫,就是滅受想定。滅受想定怎么也叫解脫呢?就是把這個想受棄舍了,那就叫做「解脫」。因為我們一切的凡夫,不管是沒得定、已得定的,只要是凡夫,他心里面都有受、都有想,他心里面都要有所緣、有所緣境的。這個所緣境,就是系縛他,系縛他的心不得自在,F(xiàn)在佛教徒這個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能夠把這個所緣境棄掉了,使令心沒有所緣境,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心沒有所緣境是很難的,但是三果圣人是辨到這件事,他能夠得大自在、得解脫了,所以叫做滅受想解脫。那么這就是說這個八解脫的大義。

  丑二、別廣(分六科) 寅一、有色觀諸色(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有色觀諸色?

  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略辨」,這底下第二科「別廣」,就是八解脫一條一條的詳細的解釋一下。這分六科,第一科是「有色觀諸色」,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

  「云何有色觀諸色?」這個八解脫的第一個解脫,就叫做「有色觀諸色」;這個名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問,提出這個問題。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辨有色(分二科) 巳一、標義

  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于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

  「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這以下是第二科是「解釋」。

  解釋呀,先解釋這個「有色」,什么叫做有色?分兩科,第一科先「標義」,先標這個有色的大義,把它列出來。

  什么叫做「有色觀諸色」?我告訴你,「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這是說這個人,他不是在色界天,他是在欲界,在欲界當然是人,或者是欲界天,欲界六天的天,所以他是生在欲界這個地方!敢央x欲界欲」,就是這個人已經成就色界定了,他經過長時期的用功,他成就了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他成就了;那么也成就了無色界的四空定,那個暫時不說。

  「謂生欲界,已離欲界欲」,他已經成就了色界定,所以他一定是已經解脫了欲界的系縛,欲界的欲不再系縛他了,欲界的色、聲、香、味、觸對他來說是等于零了,不影響他了,得解脫了!肝措x色界欲」,他成就了色界的四禪,對于色界的四禪還有煩惱,有愛味,愛、見、慢這些煩惱,這些煩惱還系縛他,他沒能解脫,是這樣意思。

  「彼于如是所解脫中,已得解脫。即于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前面這幾句話呢,這是說這個人的身份,這個人的程度,已經到這個程度了,他雖然是欲界的人、或者天,但是他已經得了色界定了,但是在色界定里面還有愛味,對于色界定還有愛味!副擞谌缡撬饷撝,已得解脫」,說那個修行人,他如是在色界定、在欲界的境界里面,他得解脫了,這個所解脫的境界里面,已經得解脫了。色界他還沒得解脫,這欲界的色、聲、香、味、觸,他得解脫了。

  「即于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那么他現(xiàn)在還做什么事情呢?他欲界的欲已經解脫了,他還做什么呢?「即于欲界諸色」,他就在欲界的色法,欲界的色法就是一個正報的色法,一個依報的色法。「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作意思惟光明相,思惟欲界色的光明!付鷦俳狻,這個時候,就是在色界定里面,在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里面思惟欲界的色法、思惟欲界的色的光明,欲界色的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種種光明!付鷦俳狻,這個他逐漸這樣思惟,思惟光明,心里面就是想這光明的境界,這樣子訓練自己,這個「生勝解」,長時期地這樣修的時候,就是造成了有強大力量的觀想,他可以想出來種種的光明。

  這個,這里就是簡單這么的一說,說的還不是那么的詳細,但是在《大智度論》里面,在其他的《阿毗達磨論》里面就說的比較詳細,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的。這個說的什么呢?就是修不凈觀。我們開始修不凈觀,修這個青瘀、膨脹、膿爛、散壞,這些污穢的境界,但是這最后是白骨觀,白骨觀修成功了的時候,就是「即于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這個境界。光明相就是在白骨的骷髏就是眉間骨的這個地方,從這里思惟放出光明來,放出來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的光。思惟自己是一個白骨,也思惟其他的人都是白骨,那么思惟白骨的二眉之間放出來了光明。

  這個初開始這么觀想的時候,光明不是那么純凈,不是那么純凈的,但是不斷地這么練,不斷地這樣觀想,那個青色的光明就是青蓮花的,黃色黃光,白色白光,這光明就非常的清凈、純凈、廣大,隨意自在,要小就小,大就大,這就是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就是這么意思。

  巳二、釋名(分二科) 午一、標

  由二因緣,名為有色。

  前面是「標義」,前面標出來這個大義。這底下解釋名字,解釋名字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由二因緣,名為有色」,這個「有色觀諸色」,前面就是把這個有色的大義、觀諸色、「有色觀諸色」的大義說了,但是還沒有詳細,這底下嘛,又解釋這個名字。是「由二因緣,名為有色」。這是有色觀諸色,怎么叫做「有色」呢?有兩個理由,兩個理由名為「有色」。

  這是「標」,底下第二科是「釋」,釋分兩科。

  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約界辨

  謂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

  「謂生欲界故」,因為你這個人現(xiàn)在在欲界,欲界當然是有生理的組織,有山河大地,這是有色。「得色界定故」,你在欲界的時候,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禪了,色界還是有色。這是第一個理由是有色。

  未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勝解故。

  這是一個理由,這是未二「依相辨」,這是依相辨,這是第二個理由。頭一個理由是依「約界辨」,約欲界色界辨。第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勝解」,就是有了光明,光明中再繼續(xù)的殊勝,這樣觀想,「而作勝解」,所以叫做有色。

  我們學習佛法,當然我們說,我們文字的佛法學一學,就去行菩薩道了,或者怎么為人講經說法,或者怎么地。若從經論上才知道,得了圣道以后,得了無生法忍以后,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要度眾生,要充實自己!充實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就這個八解脫要修行多久呢?就是那個圣人,他每天要靜坐,還要修八解脫的,要這樣鍛煉自己。

  這是第一科「辨有色」,就是什么叫做有色?這是一個意思。

  辰二、辨觀行(分三科) 巳一、略問答(分二科) 午一、問

  問:觀諸色者,觀何等色?復以何行?

  現(xiàn)在第二科「辨觀行」,分三科。第一科「略問答」,分二科,第一科「問」!竼枺河^諸色者」,有色觀諸色。這個有色觀諸色,這個有色這個地方,下面那個第二個解脫,八解脫,現(xiàn)在第一個解脫,有色觀諸色;第二個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內無色,現(xiàn)在說有色,所以那個地方有個什么特別的意思呢?就是這個人有個生命體,這個修行人,有這個身體的色,主要在這個地方。不過這里說是有光明,作光明的勝解。

  現(xiàn)在說,辨這個觀行。分第一科「略問答」,第一科是「問」!赣^諸色者」,「有色」,這句話講完了,F(xiàn)在「觀諸色」怎么講呢?謂「觀何等色?」觀什么色呢?這是提出一個問題!笍鸵院涡?」又用什么方法來觀色呢?分這么兩個問,提出兩個問題。這個「行」,是指心行;心里面的活動叫「行」。你內心的活動,內心里面怎么樣活動?就是內心里面怎么樣觀想呢?是這么一句話。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第二科回答。

  午二、答

  答:欲界諸色,于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于多,乃至廣說。

  「欲界諸色」,說是觀何等色?現(xiàn)在這是說觀欲界的色,不是說觀色界天的色,是觀欲界的。那么就是我們欲界里面那些光明色,或者其他的山青水秀,這一切的色,是這樣子說。

  「于諸勝處所制少色」,這底下就是「復以何行」,回答這個「何行」。「于諸勝處」,這個「勝處」是下面,現(xiàn)在是八解脫,下面有解釋八勝處。這個八勝處里面的境界和這個八解脫是有關系的。所以引八勝處里面的色來解釋這個。「所制少色」,「制」是控制的意思,類似就像這個燈有開關,或者電腦上有那個手,那個有一個制。你怎么活動那個制呢?就變出來種種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勝處所制」,在勝處也是禪定,在禪定里面,你那一念分別心來控制的。控制的有少色、有多色的不同。這個「少色」,這下面有解釋,就是有資具的色。我們所用資具的色,這個色里面有好、有惡,就是我們滿意的色,或者我們不高興的色,不高興就是不凈的色,滿意的是好色!溉袅尤魟佟,若劣若勝是聲、香、味、觸的色。聲、香、味、觸的色,滿意的就是「勝」,不滿意的就是「劣」。就是心里面在觀想、在想這些色!赣诙,乃至廣說」。前面說是「勝處所制少色」,這底下就是「勝處所制多色」,就是廣大的這個各式各樣的色法。「乃至廣說」,也就是「若好若惡,若劣若勝」,那么就是「復以何行」,就是你心里面就這樣觀想這些色法。

  說是你去看,我老想要去拜見文殊菩薩,我老想看見文殊菩薩。有一天,看見有一個很苦惱的一個老和尚,鼻涕也流下來了,穿著破爛的衣服,還帶著一個狗。我們一看,就厭煩!不高興了!原來這個就是文殊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他就能現(xiàn)出這么一個相。為什么能現(xiàn)這相呢?就是八解脫,他能現(xiàn)出這個相,就是這么現(xiàn)的;蛘f是觀世音菩薩『應以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就是這么回事情,就是因此而示現(xiàn)出來。為什么能這樣子?是修來的!你不修,那有這種事情。所以這是「于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于多,乃至廣說」。

  那么這是「略問答」,這是簡略的解釋這個「觀諸色」。

  巳二、更征釋(分二科) 午一、修習觀行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凈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這是第二科,前面是「略問答」,這里「更征釋」,再解釋解釋,解釋分兩科,午一「修習觀行」。

  「何故修習如是觀行?」說是那個三果以上的圣人,他為什么要做這種事情,做這事情干什么?「何故修習如是觀行?為凈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他的目的就是「為了凈修治」,清凈的,用這個清凈的道力來對治,來對治這些障礙,成就那個殊勝的功德方便。能這樣修就是一種方便。這個方便「能引最勝功德」。就是這么回事,為了成就那最勝功德,所以「修習如是觀行」。

  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午二、最勝功德

  何等名為最勝功德?謂勝處、遍處、諸圣神通,所諍愿智、無礙解等。

  「何等名為最勝功德呢?」「謂勝處」下面說的八勝處、十遍處、諸圣的神通,六種神通,還有這個無諍、無諍三昧、愿智三昧、無礙解等。這個無礙解里面有詞無礙辯。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不會說話,這是不行,或者只會說這一種,這是不可以行菩薩道的。得了圣道要想廣度眾生,也同樣有語言問題,所以需要的詞無礙辯,這詞無礙辯怎么辦法呢?就是在這里面會出來。這個禪定,得到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這一些,這些功德里面能發(fā)出來這個詞無礙辯,這個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就是一切眾生的語言,他都明白,都會講。所以這個,我們只是簡單的講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事情、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因緣要準備!要修行的!這是一個事情。

  巳三、明所為

  雖先于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然于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為證得故,數(shù)數(shù)于彼思惟勝解。

  這是第三「明所為」。這是為什么要做這件事?「雖先于彼欲界諸色,已得離欲」,說這個修行人,他已經對于欲界的欲,色、聲、香、味、觸的欲,已經解脫了。解脫就好了嘛!還要做什么事情,不!還不夠!你雖然是離欲了,還不行。

  「然于彼色,未能證得勝解自在」,你雖然得解脫了,但是對于欲界的這些色法,你沒能成就殊勝的自在力,你想要怎么變化就怎么變化,這件事還做不到。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要修這個八解脫,要修這個法門,這樣修,你就得自在,得大自在就隨意變化。

  「為證得故,數(shù)數(shù)于彼思惟勝解」,為了成就大自在的境界,所以在禪定里面,「數(shù)數(shù)于彼思惟勝解」,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重復去思惟,思惟種種的光明,思惟種種的少的,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多的、廣大的,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就這樣思惟。這是在禪定里面,已經得圣道的人在四禪里面這樣觀察、思惟,才能成就這個功德的。這個《披尋記》念一下:

  《披尋記》四○九頁:

  于諸勝處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謂諸有情資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顯色,說名為好。與此相違,說名為惡。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說名為劣。與此相違,說名為勝。如說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惡、劣、勝差別亦爾,由是說言乃至廣說。言多色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當知前四勝處之所制伏,唯說欲界情非情色為所觀故。

  「于諸勝處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謂諸有情資具等色」,我們用的資具,用的書桌,或者是穿的衣服,或者什么什么地資具等色!讣从谑侵忻烂铒@色,說名為好。與此相違,說名為惡。聲、香、味、觸不可意色,說名為劣。與此相違,說名為勝。如說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惡、劣、勝差別亦爾,由是說言乃至廣說。言多色者,謂諸宮殿房舍等色」。這個「多」是指宮殿房舍等色!溉缡且磺校斨八膭偬幹品,八勝處前四個勝處,這后面有解釋。「唯說欲界情非情色為所觀故」,這是說欲界,而不是說上界的。那么這個第一個,有「色觀諸色」,解釋完了。

  寅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

  這底下第二科「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怎么叫做「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呢?

  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標義

  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勝解。

  這底下回答這個問題,回答問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義」。「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這是說,還是和前面這句話一樣,他這個修行人,他還是在欲界,得欲界的生命,但「已離色界欲」,前面說未離色界欲,現(xiàn)在進一步「離色界欲」了,這個色界的色沒有欲了,這話什么意思,就是得了無色界定了,得了無色界定,他就是在色界第四禪里面!來破這個色的執(zhí)著,成功了,你就成就了空無邊處定,再進修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這樣子呢就把色界的色的系縛解脫了。解脫了這話什么意思呢?他若一入定的時候,他只有受想行識,而沒有這個生理的組織,這有形象的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根身沒有了,沒有這個身體了,前面那個第一個「有色觀諸色」,是有這個身體的,現(xiàn)在這個呢有形相的身體沒有了。

  「已離色界欲」,「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他的這無色界定不顯現(xiàn),這里面有點事情,我們先放在這兒先不要管!赣植凰嘉┍讼朊飨,但于外色而作勝解」,他入了定的時候,入在這個「內無色想觀外諸色」這定里面的時候,「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勝解」。前面我們那個是「又于有光明,而作勝解」,這樣子「于欲界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勝解」,這是前面是這么樣講,這里呢是「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勝解」,但于外色而作勝解是什么意思呢?外色是對內色說的,他只是對于外色,內色就是身體,這個內識所依止的身體叫做「內色」,也就是人的生命體叫做「內色」。這個以外的色,叫「外色」。

  「而作勝解」,這個時候呢?剛才我們說是!那個人入了定以后,或者是初禪、二禪、三禪或者四禪。在禪定里面,觀想這個白骨,白骨的二眉之間里面放出光明來,或者乃至最初這樣子,后來的全白骨都是放大光明,放光明說是若少若多,若好若惡的,這些事情,F(xiàn)在是呢,不是了,白骨沒有了,就是「內無色想」沒有白骨,只是思惟光明,所以這個時候叫做「內無色想觀外諸色」,只是思惟這光明哦!所以是「但于外色而作勝解」就是思惟這個光明,各式各樣的光明而作勝解,這樣子。

  那么「但于外色」那就表示不思惟內色,所以這個「不思惟彼想明相」,就是不思惟這個內色放光明的事情,這個生命體,這個白骨放光明不思惟了,不思惟內色放光明,所以叫做「不思惟彼想明相」,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只是思惟外色這樣子,因為這個入定的這個人,現(xiàn)在這個時候沒有內色了,所以他不思惟內色放光明,只是,只是思惟光明,或者是若少若多的這些事情,這樣的境界呢?就表示是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的意思。因為無色界定是不觀色的,無色界定是不觀色的,現(xiàn)在觀色就是不是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這意思是這樣意思。那么但是他還是入于無色界定的,入了這個定里面,但是他又不完全按照無色界定的那個規(guī)矩,他還是觀外色種種的光明,無量無邊的變化是這樣意思,所以這段文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義」,這底下第二科「釋名」,先解釋外色。

  辰二、釋名(分二科) 巳一、外色

  若于是色已得離欲,說彼為外。

  這「外色」,這句話怎么講?「若于是色已得離欲」,若是這個修行人,他對于這個色已經沒有執(zhí)著了,沒有煩惱的執(zhí)著了,那么這些色,就都名之為「外」。這樣講呢這里的話!就是有一點妙,有一點微妙,就是有一點伸縮性。若剛才說,說是他把這白骨滅了,就是沒有內色只是有種種的光明在虛空之中有無量無邊的變化,這就叫做「但于外色而作勝解」,我們可以這么解釋。

  但是這句話呢是「若于是色而得離欲,說彼為外」,這意思又不同了。只要是他不執(zhí)著了所有的色都名之為「外」,這又是不同了,那也可能還是有,有白骨也可以,也可以有種種的身相的,但是都名之為「外」,而不名之為「內」,因為他對他不執(zhí)著有我我所了,所以不名之為「內」,但名之為「外」,這也是相對的一句話!刚f彼為外」,這是解釋這個「外色」。

  巳二、內無色想

  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

  「由二因緣,名內無色想」,這底下解釋這個「內無色想」這個名字。這有兩個理由,「名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竷葻o色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這就是說這個修行人,他已經成就了無色界天的四空定,他成就了,無色界的四空定,當然是滅除了這個色了,所以說「內無色想」。

  「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他得了無色界定,他并不糊涂的呀!他還自己也知道他得定,并不是不知道,那么他這樣子說呢,當然他是…他一入這個定的時候,是在定中看著看著他是沒有這個地、水、火、風組成的根,這個生理的組織沒有,沒有這個。

  「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這是又是個理由,他入了定的時候呢?他不思惟這個是我的身體,從這個身體發(fā)出光明來,他不這樣想。這個可能就可能還是有,有各式各樣的內色,但是不執(zhí)著這個是內色,所以叫做「內無色想」。這里面是有這么一點伸縮性?催@《披尋記》:

  《披尋記》四○九頁: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等者:此中離色界欲,略釋內無色想,謂已證得無色定故。無色界定不現(xiàn)前等句,略釋觀外諸色,謂雖已證無色界定,然以為依為觀諸色,是故說彼不現(xiàn)在前。彼想明相內色所攝,非此所觀,是故說言又不思惟。已離色欲所有諸色,是名外色。此中諸色,當知如前說欲界色,謂諸勝處所制少色多色品類差別,依無色定于此諸色作意思惟,是故說言但于外色而作勝解。

  「云何內無色想觀外諸色等者:此中離色界欲,略釋內無色想」的意思,「謂已證得無色定故。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等句,略釋觀外諸色,謂雖已證無色界定,然以為依」。依無色界定,為觀智的依止處。這觀察的智慧,觀想的智慧,這智慧以無色界定為依止!溉灰詾橐罏橛^諸色」,因為這個智慧,依止這無色界定,而又去觀諸色!甘枪收f彼不現(xiàn)在前」,說這無色界定不現(xiàn)在前,因為無色界定不觀色,所以這個不屬于無色界定。

  「彼想明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彼想明相」,這句話是「內色所攝」,就是這個生命體,「彼想明相」,光明是想所生,所以叫做「想明」。這個光明也是「相」,所以是「光明相」,光明相是想所生,所以叫做「彼想明相」;但是這個是「內色所攝」,就是你的生命體所攝的,所以「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勝解」,是這樣意思。這個「內色所攝,非此所觀」,這里面不觀內色,「是故說言,又不思惟」,這句話「又不思惟彼想明相」。

  又「已離色欲所有諸色,是名外色」,離了色欲的人,他所有的色法,他都不執(zhí)著我、我所了,所以他就名之為外色!复酥兄T色,當知如前說欲界色」,這里的色還是和前面第一個「有色觀諸色解脫」一樣,還是屬于欲界色!钢^諸勝處所制少色多色品類差別,依無色定于此諸色作意思惟,是故說言,但于外色而作勝解」,做這么解釋。這個「無色等至」,「謂已證得無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內光明相故」,這「不思惟內光明相故」,和前面那句話應該是一樣的,「又不思惟彼想明相」,這兩句話應該是相同的。

  辰三、指余

  余如前說。

  其余的意思,像前面那個「有色觀諸色」,那個意思一樣,和那個講法是一樣。那個講法,也就是「于諸勝處所制少色,若好若惡、若劣若勝,如是于多,乃至廣說」。這底下,這也是一樣的!负喂市蘖暼缡怯^行?為凈修治能引最勝功德方便」。這底下和前面說的是一樣的,所以這里就不重復了,這是第三科「指余」。

  寅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凈解脫身作證具足。

  這是八解脫,現(xiàn)在是第三個「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前兩個解脫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第三個解脫。

  叫做「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樣問!杜麑び洝愤@文,也念一念。

  《披尋記》四○九頁:

  云何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謂依止靜慮,于內凈不凈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于凈不凈變化無有艱難,名凈解脫。此如集論說。(集論三卷八頁)身者,意身故。作證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于入住出隨意自在。此如顯揚論說。(顯揚四卷三頁)今略釋名,義如下說。

  「云何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者:謂依止靜慮,于內凈不凈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于內凈不凈諸色」,也就是前面這勝劣好惡,這都叫「凈不凈」!敢训谜罐D相待想」,展轉相對待的,你觀察這個色和其他的色相對的時候,你才心里想,這個是清凈色;若觀察這個色和其他的色相對待的時候,說這個是不凈的色,這個凈不凈是由相對而來的,也就是由心分別而來的,這叫「展轉相待想」。這「相待想」是什么意思呢?這色法本身,也不是凈,也不是不凈,因為相對的時候,才有凈不凈的這種分別,所以這是假的了,本來是畢竟空的,因為相對,才有這樣的名稱,這是這個意思,凈也不是決定的,不凈也不是決定的,都是由分別來的,這是這個意思。

  「展轉相入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舉一個例,拿人來說,人這一層的皮,這一層薄皮包起來,把我們這身體,骨、心、肝、脾、肺、腎里面很多東西,用薄皮包起來,只看這一層薄皮呢,也好像清凈,你天天洗澡,看薄皮,也可能清凈的,但是里面所包的就是不凈。這樣說,從外面看,在這相似的清凈里面,都是不凈,那么就是「展轉相入」的意思。這個不凈、不清凈的色,又有一層薄皮包著,又有一點凈,就是凈又有不凈,不凈又有凈,都不是決定的,就是這個意思,都不是真實的,不真實的關系,所以「展轉一味想」。

  由于「展轉相待」和「展轉相入」,就觀察這一切的色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都是畢竟空寂的,所以叫「展轉一味」,離一切分別相是這樣子!腹视趦舨粌糇兓療o有艱難」,你這樣一觀察,凈色也好、不凈色也好,都是內心的分別,都是虛妄的,它本身是沒有體性的,凈色也沒有體性,不凈色也沒有體性,沒有真實性,所以就容易變化,所以容易轉變;凈可以轉變?yōu)椴粌,不凈也可以轉變?yōu)閮,也可以示現(xiàn)凈,也可以示現(xiàn)不凈,也可以示現(xiàn)小,也可以示現(xiàn)大、少、多,「變化無有艱難」。這個時候,這個圣人,想要示現(xiàn)種種的凈不凈色,沒有困難,「名凈解脫」,這凈解脫原來是這個意思。「云何凈解脫?」,凈解脫是這樣意思,神通變化沒有困難。

  「此如集論說(集論三卷八頁)」,這個三、八寫錯了,應該是八卷三頁,兩個字調過來,就對了。「身者,意身故」這個凈解脫解釋完了。這個「身」字,怎么講呢?是「意生身故」,不是這個生理組織的身體,而是「意生」就是你的心,這樣意思!缸髯C者,由智斷得作證故」,因為你有智慧的觀察,能斷出去你的執(zhí)著心,智慧就成就了,智慧成就了又能斷出去執(zhí)著心,這個執(zhí)著也不是一下就斷清凈的呀!是展轉的增上,智慧也增長了,煩惱也消滅了,這就叫做「作證」,這個「作證」是這樣意思!妇咦阏,謂修習圓滿」,叫做具足!缸≌,謂于入、住、出,隨意自在」那叫做住。「此如顯揚論說(顯揚論的四卷三頁)今略釋名,義如下說」。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明凈解脫(分三科) 巳一、標

  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凈圣行圓滿,名凈解脫。

  「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清白」。前面「云何凈解脫身作證具足?」這只是問,下面才正式解釋,但是《披尋記》的作者,又引《集論》的文,先解釋這個「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他先解釋一下。這底下是本論作者,這么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凈解脫」,分三科,第一科「標」。

  「謂如有一已得舍念圓滿清白,以此為依,修習清凈圣行圓滿,名凈解脫」。「謂如有一」,就是說比如有一類的人,有這么一位修行人!敢训蒙崮顖A滿清白」,他已經成就舍圓滿清白、念圓滿清白了。

  你們各位還記住嗎?這色界四禪舍念清凈地,就是那個字。這個「舍圓滿清白」這是什么呢?就是棄舍了尋思,尋思苦樂,苦里面,憂苦喜樂,棄舍了尋思憂苦喜樂,也棄舍了出入息,這就叫做「舍圓滿清白」。成就了界四禪的時候,沒有出入息了,三禪以下還是有,而這個時候,他的禪定的境界是平等正直無功用住,是名為「舍」,這就叫「舍圓滿清白」。

  這個「念圓滿清白」呢?他這個時候,對于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就是分明的顯現(xiàn)而不忘失,那就叫做「念」。這個定的境界明了的現(xiàn)前、分明的現(xiàn)前,叫做「念圓滿清白」。這樣子,有「舍」才有「念」,若沒有「舍」這個「念」就不成就了。

  「以此為依」,你成就了色界的第四禪,以此為依「修習清凈圣行圓滿」,就修習這個解脫,也可以說修習這個八解脫、或者說修習前面這幾個解脫,都修習。這下面有解釋,修習圓滿了,這就叫做「凈解脫」。

  《披尋記》四一○頁:

  已得舍念圓滿清白等者:第四靜慮已得自在,名得舍念圓滿清白。為得增上安樂住故,一向意解思惟凈妙色,解脫凈不凈色變化障,是名修習清凈圣行圓滿。由是義故,名凈解脫。

  「已得舍念圓滿清白等者:第四靜慮已得自在,名得舍念圓滿清白。為得增上安樂住故,一向意解思惟凈妙色,解脫凈不凈色變化障」。這個清凈的色、不清凈的色,種種的變化是有障礙的,這個障礙現(xiàn)在棄舍了,就是在第四禪里面這樣修行的時候,常常這么觀想,觀想怎么樣變化,無量無邊的變化,就把那個障礙棄舍了,這樣意思。所以一向意解思惟凈妙色,解脫凈不凈色變化障礙,「是名修習清凈圣行圓滿,由是義故,名凈解脫」,那個障礙就是不清凈,就是執(zhí)著,現(xiàn)在常常的這樣訓練,就是棄舍了那個障礙,那就叫做「凈解脫」是這樣意思,這是解釋「凈解脫」。

  巳二、征

  何以故?

  「何以故?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亂動已寂靜故,善磨瑩故」。這第二個「征」,下面「標」,標出來「凈解脫」,這底下是問!负我怨省?第三解釋。

  巳三、釋

  三因緣故,謂已超過諸苦樂故,一切亂動已寂靜故,善磨瑩故。

  「三因緣故」,有三個理由,所以叫做「凈解脫」!钢^已超過諸苦樂故」,謂你到這時候成就色界第四禪的時候,你已經超過那個憂苦喜樂故,初禪的時候超過了憂,二禪超過了苦,三禪超過了喜,第四禪超過了樂,所以「超過諸苦樂故」,這是一個理由。第二個是「一切亂動已寂靜故」,這個初禪尋伺的動,還有出入息這些動亂的境界,也都寂靜了,這是一個理由。還有第三個理由「善磨瑩故」,就是你長時期的這樣訓練,就像磨那鏡子似的,鏡子上有垢,把鏡子上的垢,把它磨掉,慢慢地,它就光明了,就是內心里面的有執(zhí)著,你在禪定里慢慢的修,慢慢地就把心里面的執(zhí)著也破出去了,所以就名之為「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了!是這樣意思。

  辰二、名身作證

  身作證者:于此住中,一切賢圣多所住故。

  「身作證者」,這是第二科「名身作證」,前面「名凈解脫」,次第解釋身作證。「于此住中,一切賢圣多所住故」。就是在這個住里面,在這個凈解脫的這個禪定里面,一切賢人、一切圣人!「多所住故」,多數(shù)都是安住在這里面,而不是住在前面那兩個解脫,而是住在這個「身作證」這里頭。

  《披尋記》四一○頁:

  一切賢圣多所住故者:證智及斷,是名賢圣。由此故說賢圣所住。

  「一切賢圣多所住故者:證智及斷,是名賢圣」。成就了無所得的無我、我所的智慧,能斷煩惱,這個時候稱之為賢圣。如果沒有斷煩惱,還不能得到這個名字的!赣纱斯收f賢圣所住」,這個賢圣是能住者,這個禪定是所住者,所以叫做「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從這個「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上看呢?這個是色界第四禪,前二個解脫沒有明白的說什么?但是按照這個意思看,也還是色界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四禪里面這樣修行,修這個解脫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