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4)
癸二、略三種 (分二科) 子一、初三種 (分二科) 丑一、標列
此略有三種:謂因執(zhí)受大種聲、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
現(xiàn)在是「五識相應(yīng)地」里邊的「耳識」,說明「耳識」的五種事情。「耳識」的五科:第一科「自性」。第二科「所依」。第三科「所緣」,F(xiàn)在就是第三科,第三科里邊說到耳識的「所緣」,耳識的「所緣」就是聲音,聲音里邊是分多種的聲音。這個「出體性」里邊先說出來聲音是「無見有對」,這是「出體性」。第二科就是「辨種類」,這聲音有多少種類。
「此復(fù)多種:謂如螺貝聲,大小鼓聲」,一直到「男聲、女聲、風林聲、明了聲,乃至到斗諍喧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抉擇聲」,這是說出來種類有多種!复寺杂腥N」,這是第二科「略三種」,就是把前面說的那么多的聲音,把它歸納成三種,這是「略三種」!嘎浴拐,要也,就是歸納成重要的幾類,這樣意思。這三種,那三種呢?
「謂因執(zhí)受大種聲」,「因執(zhí)受大種」而發(fā)出來的聲音。「因」者,依也。緣,因緣所生法;因和緣都當個依講,就是依賴「執(zhí)受大種」而發(fā)出來的聲音,所以叫做「執(zhí)受大種聲」。這個「執(zhí)受」什么意思呢?我們在《攝大乘論》里面也學習過了,就是阿賴耶識執(zhí)受,執(zhí)著它,阿賴耶識這個識有這種力量,執(zhí)持它,它就會生出來覺受,就是生出來感覺。若沒有阿賴耶識的執(zhí),那就是無情物,就沒有感覺了。「受」者,這個「受」字,是感覺的意思。這個阿賴耶識執(zhí)受的大種,這個地、水、火、風是阿賴耶識執(zhí)受了,這樣的大種發(fā)出來的聲音,就叫做「因執(zhí)受大種聲」。這個就是有情,有情發(fā)出來的聲音。
「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就是阿賴耶識沒有執(zhí)受它,那就是外面的無情的山河大地,它發(fā)出來的聲音,就是「不執(zhí)受大種」發(fā)出來的聲音!敢驁(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這是第三種。也是「執(zhí)受」、也是「不執(zhí)受」,這樣的地、水、火、風發(fā)出來的聲音,那么這合起來就是三種,這是標出來這三種聲音。底下第二科,叫做「料簡」。
丑二、料簡
初唯內(nèi)緣聲、次唯外緣聲、后內(nèi)外緣聲。
這個「料簡」,古代的大德分科,常好用這個字。用這個法,「料簡」。這個「料」,就是思量的意思、估計的意思。「簡」,就是簡別,用我們這個白話來說就是挑一挑,這個是黑的放在一類,這是白的就放在一類;或者是大的一類,小的一類,簡別一下,就是「料簡」。合起來說,就是再觀察想一想,它是怎么回事情,也就等于是解釋,把前面標列出來的三種聲音,再加以解釋,是這個意思。
「初唯內(nèi)緣聲」,「初」,是第一個「因執(zhí)受大種聲」是什么聲音呢?「唯內(nèi)緣聲」,唯獨是內(nèi)聲。「內(nèi)」,指身體說,我們身體里面的因緣發(fā)出來的聲音!复挝ㄍ饩壜暋,第二個「因不執(zhí)受大種聲」,唯獨是指身外之物里邊的因緣,它們種種的關(guān)系發(fā)出來的聲音,像風聲、水聲、火聲、樹林子里面發(fā)出的聲音。
「后內(nèi)外緣聲」,就是最后一個「因執(zhí)受不執(zhí)受大種聲」,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內(nèi)身和外物合起來發(fā)出來的聲音。譬如這個人奏樂、彈琴,這個琴是個無情物,但是人來彈、來奏,就發(fā)出聲音,那么就叫做「內(nèi)外緣聲」。這是「初三種」,略三種里邊,有個「初三種」。
子二、后三種
此復(fù)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現(xiàn)在下面以后,「此復(fù)三種」,就是后三種!复藦(fù)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前面所發(fā)聲的因緣不同,是分成三種。現(xiàn)在這個「后三種」呢?「謂可意聲」,單獨在有情這一方面的分別心上,來說明聲音的不同。就是有的「可意」,令人歡喜的聲音、有「不可意」的聲音!妇阆噙`聲」,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這三種。
壬三、釋異名 (分二科) 癸一、約彼相辨
又復(fù)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這是第三段解「釋」這個「異名」,解釋不同的名字而已。這里邊又分成二段:第一段,是「約彼相辨」,就是按聲音的相貌來說明!赣謴(fù)聲者」,這個聲音指什么說的呢?「鳴、音、詞、吼」:這個「鳴」,就是鳥鳴花笑,那個鳥發(fā)出來的聲音叫做「鳴」!负稹,或者是獸發(fā)出來聲音叫做「吼」;或者人憤怒了大叫,叫做「吼」。這個「音」呢?或者音樂的聲音,叫做「音」;或者說眾多的聲音同時的發(fā)作,那叫做「音」。單發(fā)出來的聲音,叫做「聲」;是一個人所發(fā)出來的聲音,那么叫做「聲」。眾多人說話,和合起來那么多聲音在一起,叫做「音」;或者一種音樂的聲音,那么叫做「聲」。眾多的音樂聲音和合起來,那么叫做「音」。各式各樣的解釋。
「詞」,這個「詞」呢?或者說是人說話的聲音,言詞的聲音,言詞聲音里邊有義的,內(nèi)里面有意,假藉音聲表達出來,那么叫做「詞」,或者這樣解釋。這個「吼」,我剛才解釋了。「表彰語等」,或者是人說話表達出來的一種,表達他內(nèi)心里面的事情,那么叫做「語」。這個「語」這個字,他自己自言自語叫做「語」。若和別人共同談話,那就叫做「言」。這就是隨人分別了,各式各樣的說法;或者是自己說話叫做「言」。和別人共同說話叫做「語」,各式各樣解釋了。
「差別之名」,總而言之,這個耳識所緣的聲音,就是可以有各別的,不同的這種名詞,不同名字,來表示這個聲音的不同,表示聲音的相貌。
癸二、約根識辨
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這是第二科「約根識辨」。前面約聲音相貌來說,這是「約根識辨」。這個「根」,就是耳根、耳識;或者意識,這是約這個來說!甘嵌小,不管是什么聲音,它只要是聲音,它就是耳根的活動的范圍,耳根能在那上活動。「耳境界」,為什么是「耳所行」呢?因為耳和它相契合的,是相應(yīng)的境界。它不是眼識的相應(yīng)境界,唯獨是耳。「耳識所行」,這是約根說。底下約識,「耳識所行」,耳根里面有個「耳識」,這個「耳識」以耳根為所依止,那么去了別這個聲音,在聲音上活動。它能知道聲音里面的差別,知道這個事情就是在聲音上它有很多符號,它知道這是什么聲音,那個是什么聲音。我們一般人的人對于這個聲音,尤其是音樂沒有學習過,沒有這知識,也就是沒有符號,聽出來種種的聲音,不知道事情的。
我們看那個佛圖澄,那位大和尚,是石勒、石虎那個時候,佛圖澄他對聲音他知道很多事情。他一搖鈴子,那個風吹那個鈴子發(fā)出聲音,哦!就知道,你這回出去作戰(zhàn)是勝、是敗,他能知道這件事。我們一般人沒有那個符號就不行,就不知道,所以這是一種境界。是「耳識所行、耳識」的「境界」,這樣說同樣是耳識境界,里面也有很多的差別,像那樣的事情,就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的耳識還是不懂那個事情。
「耳識所緣」,這個耳識的了別性,在聲音上能夠緣慮,那么有這個緣慮的作用,這是「耳根」和「耳識」。底下說「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這個「意識」只說「意識」而沒說意根,這個地方就是有事情的。這個聲音是耳根、耳識的「所行境界」、「耳識」的「所緣」,同時也是「意識」所活動的地方,「意識」也是與它相應(yīng)的,也能去了別。「意識所緣」,前面說「意識境界」,和「意識所緣」。那個「意識境界」,只是了別而已,只是明了一下;等到知道這個聲音的內(nèi)容是怎么一回事,就變成「意識所緣」了。也可以說「意識境界」,是無分別的;「意識所緣」,是有分別的。
譬如「耳識境界、耳識所緣」,都是無分別的。但是「意識所緣」,就有分別了。那么這是說的第三科就是「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眼識應(yīng)知。
這是第四科了,耳識的第四科。說到耳識在活動的時候,不是它單獨的活動,它有幫助他,和為他作伴的那一些心所有法,和它活動的,這是「助伴」!讣皹I(yè)」,還有一個「業(yè)」,就是他們一同在一起所做的事情,有幾種「業(yè)」。這「助伴」和「業(yè)」究竟指什么說的呢?「如眼識應(yīng)知」,和眼識是一樣,眼識那個這里,只是把那眼識,換成耳識就好了,其他的都是相同的。這個「助伴」里邊,是《遁倫記》上說有三十六個心所有法,和它在一起活動,這是指有漏的。若是得成圣道,到佛的境界,只有遍行、別境、善十一,就是二十一個心所有法,同它在一起活動了,這樣子。到了佛的境界是六根互用的,那又是更不可思議,那個「業(yè)」也是不可思議的了。
庚三、鼻識攝(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這個眼識、耳識這兩科說完了,F(xiàn)在第三科,說鼻識的這個范圍,「鼻識攝」!副亲R攝」里面也是有這么五科:「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業(yè)」,也是分這么五科。但「助伴」和「業(yè)」合起來,就變成四個了。現(xiàn)在說第一科是「自性」!冈坪伪亲R自性」,這是問!钢^依鼻了別香」,這就是鼻識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
第二科說到它所依賴的「俱有依」,「俱有依」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舉依」。第二科是「出體」。第一科「舉依」里面分三科。第一個是「俱有依」!副怂勒撸壕阌幸馈,最重要的就是「俱有依」,和它同時存在的,是它所依賴的,也就是它的住處!钢^鼻」,就是鼻根,這鼻根是鼻識的所依。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第二個,是「等無間依」是什么呢?「謂意」,「意」是它的「等無間依」。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第三個是「種子依」。這個「種子依」是什么呢?「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這是它的「種子依」。這是「舉依」,舉出來這三種依。以下是「出體」,這個「出體」等于說是在解釋。
壬二、出體 (分二科) 癸一、鼻
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這是解釋這個「俱有依」這個「鼻」。「鼻」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創(chuàng)造的,它是鼻識的依止處。這個鼻識所依止的「四大種所造」的這個東西,是清凈的地、水、火、風,不是一般的、粗劣的,是精微的色法,它是「無見」而是「有對」。這是解釋這個「鼻」的「俱有依」。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這是等無間滅意,這個意和這個種子依,像前面的眼識、耳識是同樣的說明的,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辛三、所緣(分三科)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這是第三科是「所緣」。自性、所依這兩科說完了。現(xiàn)在說第三科是「所緣」。這個鼻識所緣的是什么呢?就是「香」。這個「香」,就是「無見有對」,你不能用眼識去見識,不可以的。而它也是有質(zhì)礙的,是障礙有對。
壬二、辨種類(分三科) 癸一、標
此復(fù)多種。
這個所緣也是很多種的,那幾種呢?
癸二、列
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
「謂好香、惡香」,這是按人的意識來分別了,意識分別有的是好、有的不好。有的是「平等香」,也不是好、也不是不好!副撬嶂,根、莖、華、葉、果實之香」,總而言之,就是這個鼻根所嗅到的,鼻識所知道的,就是這些物質(zhì)的「根」、物的「莖」、物的「華、葉、果實」的香就是了。
癸三、結(jié)
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這個根、莖、華、葉、果實之香,是有很多種類,「有眾多香」的。
壬三、釋異名(分二科) 癸一、約彼相辨
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這底下解「釋異名」!赶阏摺,就是「鼻」根「所聞」的香!副撬 ,這個就等于是那個境界。這個鼻組織它有這種功能,能取那個香去,能去取那個香!副撬帷梗
鼻根能去嗅這個香,它是好香、是壞香等等!覆顒e」的「名」字,不同的名字就是了。
癸二、約根識辨
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前面是約香的名字,約不同名字來說是鼻所聞、鼻所取、鼻根所嗅等。這底下「約根識辨」,「約根識」來「辨」。前面約相貌,約香的相貌說,這里「約根識辨」。「是鼻所行」的境,所行的范圍、鼻所嗅的「境界」,「鼻識所行」的范圍,「鼻識所行」的「境界」、「鼻識所緣」,所明了的境界。這是「約根」,一個鼻根、一個鼻識,這底下意識。
「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這個鼻根也說完了,鼻識說完了。
庚四、舌識攝(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這底下第四科「舌識攝」,那么也是分成四科。第一科是「自性」。怎么叫做「舌識自性」呢?「謂依舌了別味」,這是舌識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這是舉這個舌識的三依。這以下是「出體」,也就是再解釋一下,舌是什么呢?
壬二、出體(分二科) 癸一、舌
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凈色,無見有對。
「舌」根「謂四大種所造」的,它是「舌識所依」的「凈色」,也是「無見有對」的。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舌識的等無間滅的意,就是意和那個種子阿賴耶識的一切種子,如前面所分別的。
辛三、所緣(分三科)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這是第三科,又說到鼻識「所緣」。鼻識「所緣」,第一科是「出體性」!钢^味」,這個舌識所緣的就是「味」,這個「味」也是「無見有對」。
壬二、辨種類(分二科) 癸一、標
此復(fù)多種。
癸二、列
謂苦、酢、辛、甘、咸、淡,可意、不可意,若舍處所,舌所嘗。
它是這么多的種類,這是「標」出來這個名字。「若舍處所,舌所嘗」,這個「舍」,前面是「可意、不可意」。這個「舍」呢?就是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這就叫做「舍」。
這個「處所」呢?就是這個境界,也就是這個「味」!肝丁咕褪莻處所。在處所上,棄舍了「可意、不可意」的,沒有這種分別,那叫做「舍」。這個是約「味」來說「舍」。在心里上,在「味」上的感覺,不感覺到「可意」、也不感覺到「不可意」,叫做「舍」。不是有修行人的那個「舍」?偠灾,是「舌所嘗」的。
壬三、釋異名(分二科) 癸一、約彼相辨
又味者:謂應(yīng)嘗、應(yīng)吞、應(yīng)啖、應(yīng)飲、應(yīng)舐、應(yīng)吮、應(yīng)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這底下是「釋異名」,解釋味的不同名字,又分成兩科。第一科「約彼相辨」!赣治墩撸褐^應(yīng)嘗」,就是嘗一嘗它是什么味道,那叫做「嘗」!笐(yīng)吞」,「吞」就是一下子不用嚼,一下子就咽下去了,叫做「吞」!笐(yīng)啖」,「啖」,就不能一下子咽下去,要細細的嚼一嚼,叫做「啖」!笐(yīng)飲」,就像飲水那么飲。「應(yīng)舐」,就是用舌頭舔一下子,舔叫「應(yīng)舐」!笐(yīng)吮」,這個「應(yīng)舐」,我查了字典,這個字念ㄕㄨㄣˇ(三聲)。這個「吮」,是用口來吸,像喝這個汽水的時候用吸,叫做「吮」。「應(yīng)受用」,總而言之說,不管你「嘗」也好、「吞」也好,總而言之是你領(lǐng)受了,你領(lǐng)受以后在你身體里面會發(fā)生作用,對你身體有益,有利益的;如果有損的,就不應(yīng)該「嘗」,也不應(yīng)該「吞」了!溉缡堑炔顒e」的「名」字。
癸二、約根識辨
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是舌所行,舌境界」,這底下「約根識辨」。是舌根所行的范圍,它是「舌」的「境界」,是「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這五個識都是一樣。
庚五、身識攝(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這是第五段「身識」。眼、耳、鼻、舌這四段解釋完了,F(xiàn)在說是「身識」這一部分,也是分四科。第一科是「自性」!缸孕浴故鞘裁茨?「謂依身了別觸」,這就是「身識」的「自性」。
辛二、所依(分二科) 壬一、舉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
「彼所依者」,這個「自性」說完了,現(xiàn)在說是身識的「所依」,也是分二科。第一是「舉」這個「依」,「舉依」。第二科「出體」!概e依」是什么呢?「彼所依者」,也是「俱有依,謂身」,身識的「俱有依」,就是「身」,身根。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等無間依」是什么呢?「謂意」。
癸三、種子依
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這是「舉依」。底下是「出體」,就是解釋這以下「身」是什么呢?
壬二、出體(分二科) 癸一、身
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的凈色,無見有對。
這個「身」根:「謂四大種所造」,是「身識所依的凈色」,這叫做「身」根,也就是「俱有依」,它是「無見有對」的。
癸二、意等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這是和前面眼、耳、鼻、舌說的一樣。
辛三、所緣(分三科) 壬一、出體性
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彼所緣者」是什么呢?現(xiàn)在這個「自性」和「所依」解釋完了,F(xiàn)在解釋這個身識的「所緣」。身識都以什么為「所緣」呢?「謂觸」,這個「觸」,是「無見有對」的。這是「出體性」。底下是「辨種類」。
壬二、辨種類(分二科) 癸一、多種
此復(fù)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饑、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這個「觸」,「無見有對」的這個「觸」也有很多種不同。「謂地、水、火、風」,這不是眼見的,眼見的是色了。這是身識的觸,「地」,堅、濕、軟、動,這是身根、身識所觸對的境界。還有「輕性」,有輕的、有「重」的,也是身識所觸對的境界對相。還有「滑」、還有「澀」,「滑、澀」是相對的。還有「冷」,這個「冷」也是觸塵。還有「饑」也是觸!缚省、「飽」都是觸。這個「力」, 有力量這個力!噶印,就是沒有力量;蛘摺妇彙、或者「急」這也是觸所知道的。這個「急」,就是緊;「緩」,就是不緊。譬如說那條繩子拉的很緊,叫「緊」。若是拉的不那么緊,就是「緩」了。或者「病」也是觸所知道的。或者「老」也是觸所知道的!杆 」也是。還有「癢」;蛘摺笎灐,感覺到悶,在一個房子里邊也不開窗戶,也不開門,人就感覺到悶,有這個事情。但是不一定,有人不感覺到悶,有人感覺悶,不一樣的。
還有「粘」,「粘」也是觸。還有「!,疲倦,也是觸。還有「息 」,這個「息」,我沒有看見,都沒有看見注解怎么解釋。這個「息」,可能也就是我們的出、入息,出、入息也是觸,你能感覺到有出、入息,我感覺到怎么的;蛘呤恰杠洝沟模@個是「軟」;蛘呤恰盖印梗褪呛ε。「勇」猛,就是不害怕,這些也都是觸所知道的事情。「如是等類,有眾多觸」塵的境界,我們一般說到觸,或者冷熱是觸,這里說到很多觸的境界。
癸二、三種
此復(fù)三種:謂好觸、惡觸、舍處所觸、身所觸。
「此復(fù)三種」這底下又把它歸納一下,有「三種:謂好觸、惡觸、舍處所觸」:這個「舍處」和前面意思一樣,「舍處所」那個意思一樣。總而言之是「身所觸」。
壬三、釋異名(分二科) 癸一、約彼相辨
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暖,如是等差別之名。
這是第三科「釋異名」,「釋異名」分二科。第一科是「約彼相辨」。「所摩所觸」:「觸」,只是觸對了一下,碰一下。這個「摩」,大概是移動,移動叫做「摩」!溉粲、若軟」,這個觸的時候,有「硬」,或者是「軟」。或者是「動」,也是感覺到動,或者是「暖」!溉缡堑炔顒e」的「名」字,都叫做是「觸」。
癸二、約根識辨
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辛四、助伴及業(yè)
助伴及業(yè)如前應(yīng)知。
己二、總顯相應(yīng)(分二科) 庚一、料簡識生(分二科)
辛一、生因緣(分二科) 壬一、舉眼識(分二科) 癸一、簡不生
復(fù)次,雖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
這底下是第二科「總顯相應(yīng)」。前邊是第一科「辨五相」,辨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它們每一個識都是五相。每一個識都有五相,自性、所依、所緣、助伴、及業(yè)。辨這個五識的五相,這一大科前面說完了。這第二科「總顯相應(yīng)」,「五識身相應(yīng)地」,把這「相應(yīng)」這個字怎么講法呢?這底下是說這個「相應(yīng)」。
「復(fù)次,雖眼不壞」,這個前邊把五識的五相說完了,但是意猶未盡,還有應(yīng)該說的。所以叫「復(fù)次」。雖然這個人的眼根是正;顒樱瑳]有壞!干F(xiàn)在前」,這眼所緣的色也出現(xiàn)在面前!改苌饕猓舨徽,所生眼識,必不得生」還有這么一回事情。這是這個「總顯相應(yīng)」里邊分成兩科。第一科,是「料簡識生」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緣」。「生」的「因緣」里面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舉眼識」,舉這個眼識的前面說這一個「復(fù)次,雖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這一段是說眼識的事情。眼識分兩科。第一科是「簡不生」,就是單獨說這個「不生」,眼識「不生」的這件事。怎么會「不生」呢?我眼睛也沒有壞,色也現(xiàn)在前,我眼識怎么會「不生」呢?說出個道理來。
「能生作意」,眼識要生,雖然眼根不壞,所依的眼根也不壞,所緣的色也現(xiàn)在前,但是能生眼識的是作意心所。這個作意心所去警覺它一下,現(xiàn)在有事情了,你不要睡覺了,你去看一看,這個作意心所就去警覺這個眼識。它不活動的時候,就叫做眠,就是在種子的時代,在種子就等于是眠,F(xiàn)在一警覺了它,醒了,它就去活動去,去與所緣境去認識,這個能生作意睡覺了,它沒有起來活動,它不去通知它。說我打電話找某某人,這個接線,接電話的人就是不找,你就不能同他接觸,就是這個意思一樣。
「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這個作意心所若不動,那個眼識它就不能生起。說是我有貪心很大,但是作意不作,不作意,不去通知這個貪心,貪心就不動。所以這個作意這個地方是一個關(guān)口,是一個關(guān),你要通過這個關(guān)才行,不通過這個關(guān)這件事就不成。所以「所生眼識,必不得生」,這是指出來,說這么多的名相,原來就是這里面有一個關(guān),把這個關(guān)告訴我們,這個作意若不生起來,這個識,心就不動,這里面有這么一個特別的地方,「所生一眼識,必不得生」。所以我感覺到,我們是凡夫,我們能夠成為圣人,這個可能性就在這里,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若是能夠如理作意,你就可以成為圣人。
說我能成佛嗎?你能成佛!就是你要如理作意。說我不能成佛,就是因為你有這個不如理作意長時活動,就不行,原因就在這里。說我能出家嗎?能!我能出家嗎?做出家人!我能!就是你要如理作意就可以,就這一點你能辦到就行。說我這煩惱很重,我怎么能夠斷煩惱。能!就是要如理作意。當然佛也是說了,你還是應(yīng)該遠離,遠離一切煩惱的處所。煩惱的處所最明白的一句話,就是家,家就是煩惱的處所,所以要遠離這個家,其實廣一點說,就所有的塵勞的境界遠離一點。你遠離了,你再加上一個如理作意就成功了。說是你在煩惱里邊,你說你如理作意,困難!是難的。
所以中臺禪寺出家的事,有人在報紙上發(fā)表議論:『在家也能修行,何必要出家呢』!完全說的不對。在家也能修行,那就是都不需這些,佛又何必施設(shè)一個比丘、比丘尼呢?就完全是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好了嘛!杆圩R,必不得生」。
癸二、顯得生
要眼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正復(fù)現(xiàn)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這是第二段「顯得生」,表示出來這個識要這樣子才能夠出現(xiàn)的。眼識的活動,第一個條件,「要眼不壞」,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色現(xiàn)在前」,你所緣的這個色現(xiàn)在前。說我們一般的肉眼,你一百由旬之外不行。轉(zhuǎn)輪圣王可以,轉(zhuǎn)輪圣王在夜間,他的眼能看一百由旬內(nèi)的物質(zhì),像看手掌似的,這可見轉(zhuǎn)輪圣王這種果報的殊勝不得了。我們這個近視眼,就是面前還看不清楚。所以我們慚愧以前的栽培不夠,我就是這個眼睛不好。
「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正復(fù)現(xiàn)起」,這個「能生」的「作意」,這個「作意」心所又活動起來了。當然我們這個眼睛還要有明,有光明才可以,沒有光明不行。大概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我在報紙上看見,是中國的四川有個大竹縣,有個小孩子,他用手摸,就知道里邊什么東西,就知道。譬如這張紙里面寫個字,把它包起來你眼睛看不見,他不用眼,他用手摸;蛘呔褪侵,就看見里面是什么。這個腰包里面是什么,他用手一摸,就里面是什么,知道。我心里面說我們用這個眼睛看要有明,你這個手去摸是不是也要有明,要有光明才知道呢?但是他沒說。但是我心里面有這個疑惑,后來我一有這個消息,報紙有一天我就去看,后來忽然間有消息了,他那個人這小孩子用手摸的時候,他心里想的時候,忽然間他感覺這個,就有這個光明,就看見了,還是要有明。這個眼睛還是要有明,還是有這個事情。這就不說了。
譬如說我們有的人,我們白天這眼睛看有明,我看什么看得清楚;有的眾生夜間看得清楚,那是怎么回事呢?他這在這個《瑜伽師地論》的《遁倫記》上說,他還是要有明。說他在眼框那個地方有明,就是能看見物,還有這么解釋。當然這是眾生的業(yè)力不同,果報不同,各式各樣的不同的情形,所以這個地方就不說了。
說「眼」根「不壞」,「色現(xiàn)在前;能生作意」,也是「正復(fù)現(xiàn)起」了,「所生」之「眼識,方乃得生」,才能夠生起的,這是因緣具足就生起了。前面這是說眼識。
壬二、例余識
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yīng)知亦爾。
像前面說這個眼識的生起,是這樣子。那么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它們情形怎么樣呢?「應(yīng)知亦爾」,應(yīng)知道也是這樣子,和眼識一樣,也需要有作意的心所。根不壞,所緣的境界現(xiàn)前了,那么你就可以,這個識就現(xiàn)起了,「應(yīng)知亦爾」。這是約這個「生因緣」。第一科「料簡識生」,去思惟觀察這個識的生起,怎么樣才能生起,這一大科。第一科是「生」的「因緣」,有這么多的因緣才能生,F(xiàn)在底下第二科「生隨轉(zhuǎn)」,因緣所生,但是因緣有各式各樣的不同,他也隨之有轉(zhuǎn)變,隨順因緣而生起,那么叫「生隨轉(zhuǎn)」。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眼識」!概e眼識」里邊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初三心」。
辛二、生隨轉(zhuǎn)(分二科) 壬一、舉眼識(分二科) 癸一、初三心(分三科)
子一、標
復(fù)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
這個「由眼識生」,我們?nèi)ビ^察眼識的生起,從眼識的生起去觀察,知道有「三」個「心」出現(xiàn),可以知道,可以認識到有「三」種「心」生起。這是標出來這句話。底下那「三心」呢?就把它例出來。
子二、列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
「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這「三心可得」。這個「率爾」,就是突然間接觸一種境界,不是預(yù)謀的,不是先有意的,那么這是「率爾心」。第二個是「尋求」,「尋求」,接觸了這個境界的時候,你這個「率爾心」接觸了這個境界的時候,對這個境界不大明了,就去「尋求」去,去思惟、觀察是怎么一回事情,那么叫做「尋求」。第三個是「決定心」,「決定心」,經(jīng)過了「尋求」的認識,最后明白了,是這樣子。這是一條蛇,原來不是繩子,是一條蛇;或者是說一枝花,或者一棵樹,什么什么的,「決定」了,這是「列」出來,標出來這「三心」。這以下,就是解釋這個「三心」。
子三、釋
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這「三心」里面,這個「率爾心」是什么呢?它是「眼識」!秆圩R」接觸到那個境界,這是「眼識」!付、在意識」,那個「尋求心」和「決定心」,就是第六意識了。不是眼識,眼識不能「尋求、決定」的,他不能。這個「意識」他才能夠「尋求」,然后才能有「決定」。
癸二、后二心(分二科) 子一、染凈心
決定心后,方有染凈。
前面的「三心」說完了,「初三心」說完了。一共有五心,這「三心」說完了。這是第二科,說「后二心」。后邊還有兩種心,后面二種心。第一種心,就是「染凈心」!笡Q定心后,方有染凈」,就是第六意識它「決定」了,這件事是可意的、這件事是不可意的,「決定」了!笡Q定」了以后,「方有染凈」,這時候或者有「染」污心生起、或者有清「凈」心生起!笡Q定」以后才有。那樣知道「率爾、尋求、決定」都還是無記的。等到「染凈」這時候,就是在煩惱了,或者是貪煩惱、或者是瞋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活動了。這是說這個「染凈」!负蠖摹瓜仁钦f到「染凈心」,然后就說這個「等流心」。
子二、等流心
此后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zhuǎn)。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jīng)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xù)而轉(zhuǎn)。
「此后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zhuǎn)」,從「染凈心」以后,才有「等流」的眼識!傅攘鳌梗褪羌s前后說。后與前是相等的、是一樣的叫做「等」!噶鳌,是相續(xù)的意思。前一剎那是染污的,后一剎那也是染污的,剎那剎那都是染污的,那么這叫做「等流心」。前一剎那是清凈心,后一剎那也是清凈心,再后一剎那也是清凈心,那么這也叫做「等流心」。這個染凈以后,「乃有等流轉(zhuǎn)眼識,善不善轉(zhuǎn)」,或者是善、是清凈,或者染污的眼識活動。這個「轉(zhuǎn)」,就是活動,不斷的生起活動,這是第二個「等流心」。
「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jīng)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xù)而轉(zhuǎn)」:「而彼不由自分別力」,這個眼識,這個在第六意識的染凈以后,眼識才有「善不善轉(zhuǎn)」,眼識也會有「善不善轉(zhuǎn)」。眼識有「善」的眼識、有「不善」的眼識的生起,這個善、不善不是由「而彼」,「彼」,就是眼識!付恕(眼識),「不由自分別力」,不是由于他自己有這樣的分別心,是善、是不善的,它本身不能;它是受到意識的的影響。意識,這個第六意識,決定染凈以后有這個等流的善、或者不善。那么前面這個眼識,也就隨著意識的善、不善,也就善、不善了,它是不能自主的,他是隨意識轉(zhuǎn)。意識怎么的,它就隨著怎么轉(zhuǎn);所以你若憤怒的時候,是第六意識,但是看那個眼睛就很兇;若是意識歡喜了,去看他的眼睛,就是笑了。就是這個眼根,眼識隨著意識轉(zhuǎn),所以說「而彼不由自分別力」,因為這個眼識自己不能分別它他自己不能,沒這個能力。
「乃至此意不趣余境。經(jīng)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xù)而轉(zhuǎn)」:這個「乃至」,就是這中間還有其他的事情,還有事情,就是這個意識,它決定染凈以后,它在這個境界里的時候,或者時間是長、是短都不一定。那么假設(shè)它第六意識「不趣余境」,沒有去趣向別的境界,沒有到;蛘摺溉ぁ拐,至也,不到別的境界上,不轉(zhuǎn)移到別的境界上去分別。
「經(jīng)爾所時」,經(jīng)過那么多的時間,或長、或短不一定,經(jīng)過那么長的時間,一直是在同一個境界上染凈、等流這樣的話,那么多的時間內(nèi),這個眼識和意識這兩個識,或者是「善」相續(xù)而轉(zhuǎn)、或者是「染」污相續(xù)而轉(zhuǎn)的,那么這就叫做「等流心」,叫做「等流」。這樣說就是這五心:「率爾、尋求、決定、染凈、等流」這里面有的是眼識,有的是意識,有的是眼識隨著意識相續(xù)而轉(zhuǎn)的「等流心」。那么這是說到這個識,遇見所緣境的時候,活動的次第,活動的一個程序,表示這件事,這么樣講的。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一(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