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詳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演培法師講述

  釋寬嚴記

  自序

  題前概說

  正釋經(jīng)文

  自序

  法華經(jīng)的觀音普門品,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是中國佛教界流行最為普遍的兩品,而普門品的讀誦弘通,尤為普遍盛行!原因觀音大士慈悲心切,而與娑婆因緣最為深切,所以雖則遍入十方佛國,而常在此娑婆化度有緣!

  佛在經(jīng)中告訴我們:大士功德甚深無量,不特小智小慧者,無以窺見其萬一,即行愿廣大的普賢菩薩,亦不能測度一毛一渧。吾人是一具縛的苦惱凡夫,又怎能宣揚菩薩功德的百千萬億分之一?

  然而想到:菩薩大慈的度生念切,救苦救難的悲濟心殷,對于菩薩的隨類逐形,尋聲救苦的偉大功勛,又不得不致以高度的贊仰,是以每當出外弘化,經(jīng)常宣揚大士功德;而聽眾亦多樂聞大士的深弘誓愿。

  民國五十年春,再度去越弘化,堤岸萬佛寺寺主,以講普門品為請,乃允為眾講說。當時由凈勝居士記為講記,但因多半來一直弘法在外,原稿究竟放在什么地方,始終沒法尋找得到,致迄未能成書出版!

  民國五十六年,在星洲菩提蘭若的每周說法會中,應諸聽眾的請求,特別選講普門品,由凈凱法師譯為粵語,同時她又發(fā)心將每周講的記錄起來,交給我看。看后,覺得記錄不錯,乃為略加修正,直至講完,完成十萬余言。

  本講記的完成,說有什么特見,那是不敢當?shù)?但通俗而易解,則我是承認的。感于中國佛子讀誦普門品的很多,要想了解其內(nèi)容的更不在少數(shù),這自是難得而可喜的現(xiàn)象,因為佛法不但是信受的,亦復是要理解的。

  不錯,有關普門品的注釋,古今來確是很多的,但能使大眾看懂的,仍然不可多得。我在講此品時,為期聽眾聽懂,力求深入淺出,記者如我所講的記下,運用其流暢的文筆寫出,使得這本講記,易能為人看懂。

  普門一品,佛令一切眾生一心稱念觀音,觀音一身,普為十方眾生示現(xiàn)種種色身,是以在我國的窮鄉(xiāng)僻壤,愚夫愚婦,莫不知有大士的德號,莫不尊奉大士的圣家,可見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是怎樣的廣攝群機和普利人天!

  觀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可說無時無刻不環(huán)繞在我們前后左右,問題就看我們對菩薩虔敬程度如何,你對菩薩的虔敬多一分,你就能多接近菩薩一分,這是絕對的,不容我們有絲毫置疑的余地!

  因此,我愿世界人群,在這多難之秋,同稱觀音圣號,以求菩薩加被,現(xiàn)生身心康泰,未來究竟解脫!

  佛歷二五一一年八月十日序于星洲靈峰般若講堂

  題前概說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時間過得很快,一年一度的新春,又已過去。從今天起,再度來與諸位講點佛法。去年和諸位講的勝鬘經(jīng),在理論上比較深些,聽來感覺有點吃力;今年特選普門品來和諸位講,這是大家常常讀誦的,聽來定會易于理解。其實,勝鬘經(jīng)與法華經(jīng),都是一乘大法,都是為上乘根機說的,沒有相當?shù)?a href="/remen/zhi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智慧,是不容易接受的。而普門品,是講的事實,不會太難懂的!

  今年來和諸位宣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就今日的混亂時代說,我以為是很有意義的。生存在當前的這個時代,人人都有即將瀕于毀滅邊緣之感,確實急須觀音菩薩的大悲來救濟,而且亦唯觀音菩薩那種無私的大悲,始能救濟現(xiàn)前世界人類!普門品,專講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聽了以后,一方面固應切實體念觀音的悲愿,一方面更要認真激發(fā)自己的悲愿,使自己的悲愿與菩薩的悲愿結(jié)合為一,令這苦難重重的世界,到處都有觀音的示現(xiàn),到處都有觀音的救濟,世界人類的浩劫,就可因此而得消弭!

  講到觀世音菩薩,我佛教徒?jīng)]有不知的,如我國流行的‘家家彌陀佛,人人觀世音’的兩句口號,就可知道觀音是怎樣的深入人心!原來,信仰觀世音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禮拜觀世音菩薩,不但在中國,是很普遍的,就是在韓國、日本、越南以及諸位所僑居的星馬,都是很普遍的,可說這是大乘佛教流行區(qū)域內(nèi)所共有的信仰。我們試從這些國家各地走一趟,你將明白發(fā)現(xiàn):在城市里,在鄉(xiāng)村中,在高山上,在海濱邊,總而言之,凡有人住的地方,都有供奉觀音菩薩圣像,稱念觀音菩薩圣號的人。不但信佛的人如此,就是不信佛的人,亦往往在不知不覺間,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同時,我們從大乘經(jīng)所介紹的很多菩薩的名號,特別是法華經(jīng)所說的八萬菩薩,甚至法華經(jīng)中列為十八上首菩薩來看,現(xiàn)在為人所熟知而稱念的究有幾位?除了文殊、彌勒尚為人稱念外,其他為人稱念最多的,不能不算這位大悲觀世音菩薩。其余諸大菩薩,不但沒有人供奉稱念,就是他們的名號,亦少為人所知。由此可以想見,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是怎樣的特別有緣!其關系又是多么深切!所以我們應多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我們應不辜負觀音菩薩所給予我們的慈悲救濟,我們應時刻的與觀世音菩薩,生活在一起,行廣大悲濟行!

  一 觀音菩薩的籍貫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既有這樣深切因緣,跟著而來的問題是:觀音菩薩究竟是什么地方人?其行化的道場又在什么地方?因一般人常提出這問題來問,所以現(xiàn)在有略解說的必要。唯有將人們內(nèi)心中的這一疑團消釋,才能更堅定人們對觀音的信仰,才能更使人虔誦觀音的圣號。

  觀音菩薩究竟是什么地方人?這是不能用娑婆世界某國某省某鄉(xiāng)某鎮(zhèn)來說明的。根據(jù)很多大乘經(jīng)典的介紹,觀音菩薩是十萬億佛土外,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左右的兩大菩薩之一,同時亦是協(xié)助阿彌陀佛弘揚佛法的大菩薩,F(xiàn)在是補處大士,過去是正法明如來,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因此,我們現(xiàn)在只能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中的一位具有大慈悲大智慧的偉大菩薩,而不必在這娑婆世界指出他一個確實誕生的地方。

  至于觀音菩薩的行化道場,大體可以分為兩種:就是根本道場與化現(xiàn)道場。根本道場,是指極樂世界說的,因為觀音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這一根本道場,凡為佛子,都是信得過的,不會對它發(fā)生懷疑;F(xiàn)道場,在十方所有世界中,凡有觀音菩薩教化的地方,即有觀音菩薩化現(xiàn)的道場。這么一來,其道場是很多的,處處是觀音道場。

  不過,以娑婆世界來說:華嚴經(jīng)告訴我們,在印度南部靠大海邊,有座普陀落伽山,是觀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最初示現(xiàn)的道場。但這道場,中國學佛者,不特沒有到過,亦少有人知道。中國人所知道的觀音菩薩道場,是浙江南海普陀山,過去每年到普陀朝禮觀音的人很多。

  南海普陀山為國人公認的觀音菩薩所示現(xiàn)的道場,而且聞名于全世界,這當然是有其因緣來歷的,現(xiàn)在不妨把它簡單的介紹如下:

  在中國南北朝時代,約于梁貞元年中,日本有位慧鍔法師,到中國來求法,對觀音菩薩有著高度的虔信。學成回日本時,除了帶很多經(jīng)書,還特別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回國供養(yǎng),古時交通,沒有現(xiàn)在這樣方便,坐的當然是木船,可是慧鍔請了觀音坐上木船后,航行沒有多久,海中忽然掀起大風大浪,使他所乘的木船,無論怎樣,總是不能前進。在此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將觀音菩薩請上一個小島,并在島上搭了一間茅屋,以供奉觀音菩薩。來往于這小島的海上人家,以及其他附近居民,常常來燒香禮拜,發(fā)生很多不可思議的靈感。于是來燒香禮拜的越來越多,而此小島也就一天天的發(fā)達起來,乃將原名梅岑島的改稱普陀山,此山亦即成為觀音菩薩道場。后來與山西五臺山的文殊道場,四川峨嵋山的普賢道場,安徽九華山的地藏道場,形成四大名山,而為中國佛教重鎮(zhèn)。

  自從普陀山定為觀音菩薩道場,后來很多有觀音菩薩示現(xiàn)靈感的地方,都稱為觀音菩薩道場。進一步說,凡有相信觀音菩薩的地方,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都可說為觀音菩薩道場。因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真可說是無剎不現(xiàn)身的。不論什么地方,不論那類眾生,需要菩薩去化度時,菩薩總是即以怎樣的身分去化度他。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正是這一精神的流露。在下經(jīng)文講到游化諸國的時候,會有詳細的介紹。

  依大乘佛法說,凡是久修菩薩行的大菩薩,特別是作為一生補處的最后身菩薩,都能做到“無剎不現(xiàn)身”,都在時刻的教化眾生,F(xiàn)在舉個很有名而將來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彌勒菩薩做個實例:古德有首頌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有人以為:念諸菩薩名號,根本就沒有用,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到過菩薩。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老實告訴諸位,悲心徹骨髓的菩薩,時刻都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如彌勒所以名為彌勒,不是簡單的,是可化身千百億這么多,以種種不同的身分,或示現(xiàn)佛身,或示現(xiàn)比丘身,或示現(xiàn)居士身,恒常不斷的,時時刻刻的,示現(xiàn)在每個所應化度的人前。所可惜的,就是時人不識菩薩的顯現(xiàn),吾人只能責怪自己不認識菩薩現(xiàn)在自己面前,但不能說菩薩沒有示現(xiàn)在這廣大人間。

  彌勒是這樣的示現(xiàn),當知觀音亦是如此。如套用上面的偈語,我們可說:“觀音真觀音,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如今在座的諸位當中,誰是觀音菩薩,誰是彌勒菩薩,我們一個也不認識,但不能因此說這道場中,沒有觀音、彌勒的隱現(xiàn)。為佛子者,對于這點應有堅定的信念!

  二 觀音菩薩的性別

  觀音菩薩出身的地方以及示現(xiàn)的道場,已大略的加以說明。現(xiàn)在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的,就是具大慈悲、具大智慧、具大愿力、具大功德的觀音菩薩,究竟是男抑或是女?因現(xiàn)在所見到的觀音菩薩,大都是女相的,所以常常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

  在根本方面,我們應說觀音菩薩是個男子。且在我國唐朝以前,所有觀音菩薩的塑像或畫像,都屬男人的相貌。觀音菩薩為男人相,有沒有根據(jù)?有。華嚴經(jīng)說:“勇猛丈夫觀自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經(jīng)中稱為勇猛丈夫,證明觀音本地是屬男子。不過,從觀音的示現(xiàn)方面說,那就難以決定他是男是女。因大菩薩的示現(xiàn),不是為了好玩的,而是為了度生的。眾生需要菩薩示現(xiàn)怎樣的身相,菩薩就為眾生示現(xiàn)怎樣的身相。如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xiàn)男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xiàn)男相。另有一類眾生需要觀音菩薩示現(xiàn)女相來化度的,菩薩就為其示現(xiàn)女相,很難決定是怎樣的身相。因這不是菩薩本身的問題,而是隨諸眾生的要求所示現(xiàn)的,自己并不怎樣能做得主。至于觀音菩薩在此世界多現(xiàn)女身,自亦有其道理在,這等到下面再說。

  現(xiàn)在先來說個觀音菩薩示現(xiàn)女身化度眾生的故事給諸位聽聽:在中國唐朝的時候,菩薩在陜右金灘,示現(xiàn)一個賣魚婦的女相。這個賣魚婦,長得很漂亮,每天早上,提著一只魚籃,在某村莊賣魚。村莊上的青年,見其年輕貌美,就不斷的向她追求。每個青年男子,都希望獲得她,做為自己配偶。由于追求的人多,使得賣魚婦無法應付,于是想出一個辦法,對村莊上的青年男子說:你們這么多人,我只一個女身,當然不能滿足你們每個人的心愿,現(xiàn)在提出一個不十分難的條件,你們誰做到了,我就許配于誰,誰也不要妄追!

  青年男子迫不急待的問:什么條件?賣魚婦回答說:佛教里有本經(jīng),叫做普門品,你們有誰在三天內(nèi)讀熟,我就嫁給誰。結(jié)果,在三天內(nèi)讀熟普門品的,有四五十人。賣魚婦又說:我仍只是一身,你們還有這么多人,怎能決定嫁給誰?告訴諸位,佛教還有一部經(jīng),叫做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比普門品長些,你們有誰在五天內(nèi)讀熟,我就嫁給誰。大家在愛的熱力支持下,到了五天期滿,讀熟金剛經(jīng)的,仍有十人之多,結(jié)果,問題還是不得解決。于是賣魚婦再對這些人說:佛教有部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你們有誰在七天內(nèi)讀熟,我就決定嫁給誰。諸位想想:法華經(jīng)有七卷二十八品這么多,要在七天內(nèi)讀熟,實在是不容易的,所以結(jié)果只有一姓馬的青年讀熟。

  賣魚婦為了實踐自己的諾言,當然就嫁給了姓馬的。姓馬的內(nèi)心歡喜自不用說,別人亦對他得到這么一個如花似玉的美女為婦而欣慰?墒堑搅硕捶炕T夜,在賀客狂歡散去以后,女的忽然肚痛而死!不用說,這時最悲傷的,無過那位馬姓少年,因他用盡心機,才得到這樣一位美女,而今竟然成為一場空,怎不悲痛欲絕?可是人死不能復生,悲痛又有什么用?只好依照一般俗禮,將死者送去安葬,除此還有什么其他辦法?

  說來真正奇怪,靈柩送至半途,忽然遇到一位老僧,老僧對那馬姓青年說:聽說昨天你才舉行結(jié)婚大禮,怎么今天又在舉行葬儀?馬姓青年哭喪著臉回答說:這是我最愛的美女,用了好大的心機,才能得她為妻,不意一個活潑潑的美女,轉(zhuǎn)瞬之間就成了一個無知的死尸,叫我怎不痛心?老僧看他悲傷的樣子,于是就開示他說:你們年輕人,就只知談情說愛,而不知追求真理。當知昨天你所娶的美女,并不是世間一般女子,而是觀音菩薩示現(xiàn)來化度你們的。因為悲心深重的觀音,知道你們村莊老幼,不曉得信奉三寶,特方便示現(xiàn)女身,來給予你們化度,假定你們不信,可以開棺來看。大家為求獲得證明,乃真的將棺材打開,一看始知最初放入的美女,已經(jīng)不在其中,到此不得不信是菩薩運用神通離開的?墒窃倩仡^來看那老僧,老僧又已不知所在!

  本此可知:不但賣魚婦,是觀音的示現(xiàn),就是該老僧,亦為觀音的示現(xiàn),目的在使這村中的人,切切實實有所覺悟,認認真真信奉三寶。從此,不但馬姓青年,發(fā)心出家修行,就是村莊中人,亦都信佛菩薩,而歸依三寶。這在佛教中有兩句話說:“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為菩薩度生的最大方便。

  觀音菩薩所以時時示現(xiàn)女身教化眾生,推究起來,約有兩個原因,現(xiàn)在略說如下:

  一、專以多苦的眾生為救濟的對象;人類眾生痛苦最多的,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女人的痛苦確比男眾多。因在那時代,女人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未嫁前在娘家里,定要聽從父母的命令;出嫁以后在丈夫家,定要聽從丈夫的命令;到年老時有兒女的,還要聽從兒女的話。在世間做人,女子的痛苦,確實是多些。觀音菩薩既以救苦眾生為目的,當然要先救度苦痛多的女子,所以特多示現(xiàn)女身,期與女子打成一片,然后從女子本身所有的各種痛苦,逐漸引導她們走上修學佛法的大道,以解除所有痛苦,而獲得身心解脫。

  二、女眾痛苦雖說比較多,但內(nèi)心中的柔和慈愛,卻又的確勝過男子。如世間的父母,疼愛自己子女,固然是一樣的,但若比較起來,母親愛護子女,更為深刻親切。我常常說:有時父母同坐一處,假定小兒女們走來,向父母要錢買花生或糖吃,做父親的總是說,你們常要錢做什么?今天沒有錢給你們,說了也就算了,真的一錢不給;做母親的不然,一方面呵責兒女不應常常要錢,一方面卻從腰包中掏出錢來給他們,并且很慈愛的撫摸著兒女說,乖乖的去吧,以后不要再來討錢。說雖這樣說,等到再度來要時,如法炮制的,仍是那一套。所以母親對子女的慈愛,是超過父親的。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所以示現(xiàn)女身,不過是把世間的母愛,予以凈化擴大而成大悲。

  世間的母愛,雖說是很真摯的,但范圍非常狹小,只知愛護自己的子女,不知愛護別人的子女,而且其中還含有染污的成分。普通雖說父母慈愛子女是無條件的,其實于無條件中有其條件在,如中國人說的“積谷防饑,養(yǎng)兒防老”,這不是條件是什么?所以菩薩所有的慈悲與父母所有的慈爰,有兩點的實質(zhì)不同:一是不廣大,二非無條件。觀音菩薩的慈悲,能將世間的母愛,加以凈化與擴大。慈悲一切眾生,不是慈悲一分眾生。是以菩薩的慈悲是偉大的,世間的母愛不能與之相比。觀音菩薩深知世間母愛的難得,所以處處示現(xiàn)女身,希望以女人的身分,感化世間一般的女人,不要專門陷在狹小的母愛中,而應以母愛的精神,來慈愛一切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了生脫死,都能成等正覺。

  如上所說,就是觀音菩薩示現(xiàn)女身的兩大原因。不過在此我仍請諸位牢牢記住的,即這僅是菩薩的示現(xiàn),絕對不可認為菩薩原來就是女身。

  三 觀音的千手千眼

  觀音菩薩隨類化身而示現(xiàn)種種不同的身分,如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足踏鰲頭觀音、八臂觀音、十六臂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于中,千手千眼觀音,有很多人不大理解,所以現(xiàn)在略為說明:普通人所了解的,一個人只有兩手兩眼,假使一個人很能干有本領,我們就說他了不起,好像具有三頭六臂似的。聽說具有三頭六臂的人,我們已經(jīng)把他看成很了不起,而觀音菩薩具有千手千眼這么多,其力量當然是更大。所以有人問:觀音菩薩為什么會有千手千眼?它究竟代表了什么意義?這有略微解釋的必要,不然,不特有人問到將無辭以答,就是自己對這亦將具有很大的懷疑,不能如法的虔誠的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先從傳說說起,然后再作合理的解釋。據(jù)汝州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過去有楚莊王的第三女叫做妙善,是個非常孝順的孝女,當楚莊王病得很危急的時候,醫(yī)生說要病好,必須親人手眼。妙善公主聽了,毫無難色的割下手眼,救父親的重病,使父親的病愈。等到父親病好,公主也就坐化,醫(yī)生說她是大悲菩薩,而說這話的醫(yī)生,亦立刻不見。于是楚莊王即封公主為大悲菩薩,且建香山寺,塑千手千眼像。有人說:莊王命塑全手全眼,但宦者誤為千手千眼,致有千手千眼觀音。但汝州志所說,為感通錄不載,這當然是不可靠的傳說。又據(jù)向來俗傳,謂大士為楚莊王的第三女,名叫妙善,因舍手眼愈父惡疾,乃顯現(xiàn)千手千眼像。編年通論中,說這是天神為南山道宣律師所說,這自然亦是傳說而已。

  如依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說:觀音菩薩過去在千光王靜住如來時,靜住如來曾經(jīng)為他說一“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并且要他持此咒心,于未來惡世中,普為一切眾生作大利樂。觀音菩薩當時聽了這個咒后,立即發(fā)出弘大的誓愿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分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這個大愿一發(fā),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是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得名的由來,但這可說是象征性的表示,現(xiàn)在略微說明如下:

  所謂千手,是象征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如平時幫助人家做一件事,以一只手做,拖也拖不動,拉也拉不走,別人就會對你說,你用兩只手出力就可拖走,這證明了多一只手就多一股力量。又如常聽人說:一個人感覺很忙時,就常表示現(xiàn)在忙得不得了,沒有辦法,假定多幾個手腳,或多幾個幫手,事情分開來做,那就輕松得多。這亦足證明人手多力量就大,可以做很多事情。將這與觀音菩薩的千手配合來講,其意是:觀音菩薩所教化的眾生多,而隨菩薩修學佛法的人亦多。到了修學能力相當高時,就可派到這里那里去教化眾生。而分化在各方所發(fā)生的力量,就等于菩薩力量的分散。所以千手的意義,完全是表示觀音菩薩救度眾生的偉大力量,不必呆板的視為菩薩真正長有千手。

  所謂千眼,是象征觀音菩薩深邃不可思議的智慧。如各人平時看東西時,一只眼睛看不清楚,兩只眼睛打開來看,不論前面是什么東西,就可看得清楚明白了。兩只眼看東西,尚且較為清楚,千只眼看東西,當然更為清楚?墒怯^音菩薩觀察事物,不如普通人光以眼看,而是以智慧之眼,深刻的觀察,透徹的分析,所以觀音菩薩的智慧是極深妙的。用此深妙智慧之眼,能夠了解宇宙萬有諸法的真實相,能夠觀察眾生種種不同的根性和要求。隨順眾生的根性和要求,作種種不同的化導與調(diào)伏。假定智慧不夠,雖有心于化度眾生,但對一切眾生,只能說一種法不能予以普利。觀音菩薩因為智慧深妙,能對各種不同的眾生,說各種不同的教法,所以千眼是象征菩薩的智慧。

  如上配合來講,可見千手千眼,是代表觀音的大力大智。而這大力量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有,唯有大菩薩具有,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四 普門品流通的原因

  普門品的品字,是類的意思。很多大乘經(jīng)典,都是有分品的,即凡其類相同者,就將之合為一品。本品是講觀音菩薩種種救濟種種示現(xiàn)的事,而這種種不同的救濟和示現(xiàn),都集在這一部份經(jīng)文來講,所以稱品。

  法華經(jīng)共有二十八品,本品在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F(xiàn)在我們所要提出來問的,就是全部法華經(jīng),既有二十八品這么多,為什么唯有這品讀誦、講說、解釋、流通得最多?關于這點,當然是有其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觀音菩薩與此土眾生,特別是與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人民,有其深切因緣。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弘通的原因,即在中國歷史上,五胡亂華的時代,在所謂五胡十六國中,有個小國叫做北涼,國主叫做沮渠蒙遜,有次患了一場嚴重的大病,真是到了群醫(yī)束手,百藥罔效的地步,除了等死而外,沒有其他辦法。

  可是正在這個時侯,有位譯經(jīng)弘化的曇無讖法師,來到中國北方,聽說國主有病,就自動的走去對他家人說:你家國主害的病,不是普通生理上的病,而是心理的業(yè)障病,世間的醫(yī)藥,是治不好的。不過據(jù)我看來,國主的壽命還沒有盡,是有辦法可以挽救的,F(xiàn)在我告訴你們:佛教有部妙法蓮華經(jīng),經(jīng)中有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主如能懇切至誠的讀誦,得觀音菩薩的慈悲加被,是可使他消除業(yè)障病,而獲得身體恢復健康。國中大臣聽說這樣,立刻就去報告國主,國主與諸大臣,為了求得病好,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很懇切至誠的,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來真是靈驗,沒有經(jīng)過好久,其病果然痊愈,恢復原有健康!

  這么一來,不但國主教令大家誦普門品,很多人民亦自動的誦普門品,并且確有很多人,為念普門品,消除業(yè)障病。從那時起直到現(xiàn)在,本品在中國,就流通得特別廣,講說的特別多,讀誦的特別眾,解釋的亦復不少。本品特別單行流通,完全基于這一原因。

  念普門品得感應的,在我國是很多的,如年二十六寡居無子的元陶氏十六娘,經(jīng)常持念觀音普門品,忽然夢一白衣人,手持白蓮花一朵給她食,經(jīng)過三年的時間,見佛光明,經(jīng)函上有火團如彈子大,氏恐經(jīng)被燒,用手去撲它,乃得舍利一粒,而于臨命終時,化佛來迎,別眾而去。

  五 本品品題的略釋

  本品叫做‘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共有八字。觀世音菩薩是人,普門品是法。觀音是能證之人,普門是所證之法,所以本品是以人法立題。

  為人題的觀世音菩薩五字,前三字為別名,只有觀世音可以這樣稱呼;后二字是通稱,凡為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的,都可名為菩薩,不是任何人的專稱。

  觀世音是菩薩的德號,有時叫做光世音,有時叫做觀自在,有時亦簡稱為觀音。觀世音是羅什三藏的翻譯,光世音是竺法護三藏的翻譯,觀自在是玄奘三藏的翻譯。還有叫做觀世自在或圣觀自在的。圣是贊嘆詞,觀自在,據(jù)法藏的心經(jīng)略疏解說有二:一、約智解說,謂觀音的智慧,于所觀的事理無礙之境,已達到自由自在,不再有絲毫拘礙。二、約悲解說,謂觀音的大悲,于所應化度的各類機宜,當其前往去救拔時,亦已達到自由自在,不會再感到有何棘手。如觀世界而自在的拔苦與樂,即名觀世自在。至什公所譯觀世音的意義,到下講經(jīng)文時再為詳說。雖有種種稱名不同,其實是一個人。以什公與奘公說:一個重于意譯,一個重于直譯,所以譯有不同,不能說誰對誰不對。不過國人向所稱念的,是觀音或觀世音菩薩。

  菩薩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應叫菩提薩埵,中國譯為覺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大心眾生。上求大覺,是大智的作用,下化有情,是大悲的作用,所以凡為菩薩,總是悲智雙運。不過佛教所說菩薩,不是專指供在殿堂上的諸大菩薩,而是指已發(fā)心并正在行菩薩道于人間的活菩薩。

  為法題的普門品三子,現(xiàn)在繼續(xù)來說。品是類的意思,即這一類歸于這一類,所謂物以類聚,說名為品。妙法蓮華經(jīng)中,佛將觀音菩薩的一切,都歸結(jié)到這里來講,所以稱品。普是普遍的意思,門是能通的意思。如我們現(xiàn)見面前的一道大門,有了這道大門,任何人都可自在的出入通過,假定這房沒有一道門,欲從外面進來,固然沒有辦法,欲從里面出去,同樣沒有辦法。

  門在佛法中說,從地獄到成佛,一共有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鑰匙,都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要進那一道門,就可去開那一道門,不開門是不得進去的。舉例來說:譬如地獄之門,本關得好好的,怎么能得進去?問題很簡單,只要你造了五逆十惡的罪業(yè),你就得到地獄之門的鑰匙,有了這把鑰匙,隨時可以打開地獄之門,自自然然的走進地獄去。假定沒有這個鑰匙,不論你怎樣想要進去,結(jié)果,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的。

  從門外進入門內(nèi),其門內(nèi)的苦樂,是大相懸殊的。以世間說:有的門內(nèi)極為快樂,如天堂,經(jīng)常沐浴在欲樂與定樂之中;有的門內(nèi)頗為痛苦,如三惡趣,或受寒熱的痛苦,或受殘殺的痛苦,或受饑渴的痛苦。不過所有鑰匙,握在自己手里,要想進入那門,其權(quán)還在自己。

  不過,十法界雖有十道門,但可稱為普門的,唯有佛道的一門。如世間的六趣之門,是屬有漏之門,要想通于無漏,自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出世的二乘之門,通常稱為空門,對于生死煩惱,只能了脫一半,所以其門不得稱普。至于菩薩之門,落于空有二邊,不能空有相融,同樣不得稱為普門。佛之所以稱為普門,因佛于成道后,本其大悲愿力,要到地獄去教化眾生,雖說地獄門關得緊緊的,但以悲愿的力量,要進去就進去,一點阻礙沒有。入地獄門是如此,入餓鬼、畜生等門,亦是這樣,總是出入自如,而無礙自在的,所以稱為普門。

  在此或許有人要問:既要成佛才稱普門,觀音現(xiàn)是菩薩尚未成佛,怎么可稱普門?這不妨從本、跡兩方面說:從本說,觀音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具有佛的悲愿,當可稱為普門。從跡說,觀音雖還未成佛,但已到補處地位,具有佛的功德,可游諸門度生,所以得稱普門。

  六 普門的別為解說

  在釋題中,雖已略釋普門兩字,但還有其重要意義,須要別為解說,所以再為分別如下:

  一、慈悲普門:慈悲是佛法中的重要法門,亦為佛弟子所常掛在口頭上說的。如請某人幫忙做一件事,假定人家說沒有空,我們就說你慈悲一下;或別人對佛弟子有所請求,就說你們佛徒慈悲為本,相信定會如我所求。其他還有很多運用慈悲的地方,所以慈悲是佛法的中心,以與樂拔苦為慈悲的本義。雖同樣稱慈悲,但程度有淺深,佛法大體分為三類:

  甲、愛見慈悲:有的經(jīng)中又稱為生緣慈悲。世間上的人,可說都有這一慈悲。如做父母的,愛護其子女,可說就是一種慈悲流露。但這慈悲,不但不夠普遍廣大,且還含有染污性及分別心在內(nèi),不能普遍的救濟一切眾生,是有限有量的,所以不得稱為普門。

  乙、法緣慈悲: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而是二乘圣者所有的慈悲。二乘圣者通達萬有諸法及個己生命體,都是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緣生無性,法法皆空?墒撬麄冎恢淇,不知不空,只能隨緣度化,不能普遍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其慈悲,仍不是普門。

  丙、無緣慈悲:這是佛菩薩所有的,真可稱為普門慈悲。如是慈悲,拆開來說,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論是佛或菩薩,都了解這道理:眾生是佛菩薩心中的眾生。以佛菩薩的眼光看來,眾生與自己原是一體的,因而眾生所有的痛苦,就是自己所有的痛苦。眾生沒有快樂,就等于自己沒有快樂。如以中國的儒家話說,就是所謂“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在佛菩薩的立場,本無所謂憂苦,亦無所謂快樂。因見眾生痛苦,所以自覺其苦,因見眾生快樂,所以內(nèi)心快樂。見到眾生解脫,如同自己解脫。在佛菩薩的心目中,只有眾生,是沒有自己的。

  因為如此,所以在佛菩薩,絕對不見有人我相的差別,所以終日度生,不見一人為己所度。將自己與眾生,混然融成一體,于中實分不出,誰是能度,誰是所度。雖不見有能度所度,但仍繼續(xù)不斷的,精進不懈的,化度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為佛菩薩之所救度。是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真正慈悲普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是救苦救難的,所以觀音菩薩所有的慈悲,就是無緣慈悲。正因菩薩具有這樣廣大的慈悲心,在這娑婆世界,運用他的慈悲,度化他所當度化的一切眾生,所以亦得稱為慈悲普門。

  二、說法普門:佛菩薩出現(xiàn)于世,沒有自己的事,多為眾生的事,為眾生就要說法。佛為眾生說法,說來是很多的,所謂大法、小法、空法、有法、權(quán)法、實法,有著各種不同。普通人說法度生,因為沒有智慧,分別眾生根性,所以講大法時,不能兼講小法,設若講小法時,不能兼請大法;講空、有、權(quán)、實諸法亦然。說法不得普遍,不得稱為普門。觀世音菩薩具有深妙智慧,于說法時,在同一法會中,說有各種不同的法,使在座的每個聽眾,都覺得好像是對自己說的一樣,都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受用,所以稱為說法普門。

  還有,說法時所用的語言,凡夫與菩薩亦有很大差別。語言,各地有著不同,六道有著差別。如我不會講廣東、福建等的方言,為粵人說法時要譯成粵語,為閩人說法時要譯成閩語;不然,這些地方人,就聽不懂我在講什么,所以不得稱為普門。觀音菩薩已得語言三昧,“能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不容易的事!菩薩發(fā)出的音聲只是一個,但在各種不同的眾生聽來,都好像是說的自己話,如閩南人聽來是閩南話,廣東人聽來是廣東話,天龍八部聽來是天龍八部的話,不是佛菩薩,怎能做到這樣?是為說法普門。

  七 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從法華經(jīng)中抽出別為流通,固然顯出它的重要性,但法華經(jīng)是如來開權(quán)顯實的極談,是暢顯究竟一乘的大法。所以論其重要,全經(jīng)二十八品,品品都極重要,不能說出那品是無關弘旨的。話雖這么說,但古來大德,曾從經(jīng)中特別抽出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四品,為法華經(jīng)重要中最重要的四品,而且各各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意義。

  據(jù)古人的分別:方便品,是顯示一個人的正式開始發(fā)心。發(fā)心,就是一般所謂動機。不論做什么,都要先發(fā)心,或先有動機。在佛法中,你究竟要走那一條路,就看你現(xiàn)在是發(fā)怎樣的心。大乘佛法,當以發(fā)菩提心為主。安樂行品,是顯示一個人的由發(fā)心而如法修行。修行,就是一般所謂實踐。發(fā)了菩提心,必然就要向菩提道前進,但這必須要如法如律的。在這品中,有很好的啟示。如來壽量品,是顯示一個人由修行而證得最高無上菩提,因為有所實踐,必然不會空過,必然有所得的。至于現(xiàn)在所講的普門品,則顯示一個人所證得的無住大般涅槃,所以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度生,如觀音菩薩所表現(xiàn)的那樣,是無住大般涅槃的最好說明。

  以一個修學佛法者來說,這就是發(fā)心、修行、證果的三大次第。但因大乘所證得的極果,有大菩提果與大涅槃果的兩種,所以分為兩品。根據(jù)這一分析,證知這四品,是全部法華經(jīng)中最重要的四品,亦即普門品的姊妹品。

  普門品,在法華經(jīng)二十八品中,是屬第二十五品。上面既已指出最重要的四品,現(xiàn)在不妨再來一說二十八品的內(nèi)容。依古德判別,二十八品分為兩大部門,即天臺家說的跡門與本門現(xiàn)按其次第,說明如下:

  前十四品是講的跡門,后十四品是講的本門。所謂跡門與本門,這兩個名詞,在一般人聽來,不但很生疏,且不易了解,有略微解說的必要。

  本是根本的意思,從根本上來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老早就成佛了。成佛之早,出于我們的想像。在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有這樣一段話說:“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于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由此可知佛陀成佛,實是久遠之前的事了,絕對不是如一般所知的,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才成佛的釋迦!

  跡是示跡的意思,即釋尊于久遠前成佛后,常在各世界中,示現(xiàn)教化眾生。凡佛所示現(xiàn)的,都名為跡。跡是從本來的,從本垂跡,當然不是根本。梵網(wǎng)經(jīng)說:“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cè)A光王座............”,固然是約垂跡說的。法華經(jīng)說:“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余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師眾生。諸善男子!于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亦復是跡非本。

  總之,我們所知道的釋迦牟尼,都是跡門方面的事,至于本門方面,則是久遠的事,不是我們所能測度得到。

  佛為什么要常示現(xiàn)而不久住世間度化?當知這亦有佛不得已的苦衷。原因眾生大都有個習性,就是常常見佛,以為佛很平常,不肯如法的依佛所說去行。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說:“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wǎng)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于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不得不數(shù)數(shù)示生,數(shù)數(shù)示滅,以提高眾生的警覺!

  八 妙法蓮華經(jīng)題解

  品題,已約略說過;經(jīng)題,再略為解說。妙法蓮華四字,認真講來,是很麻煩的,天臺智者大師,單講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所謂“九旬談妙”,早成中國講經(jīng)史上膾炙人口的佳話。所以要在矩矩的時間內(nèi),予以詳細的解釋,當然是不可能的,只好簡略的一說。

  妙法的法字,是指一切法,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凡夫法圣人法等,無不包含在內(nèi)。如是諸法,一一說明,事實固不可能,實際亦不需要,所以佛教將無量無邊的法,歸納成三大類,就是心法、眾生法、佛法。不論那一類法,都是極為微妙。所以稱為妙法,即心法是妙,眾生法是妙,佛法亦是妙,各別而說固然是妙,三法無有差別更妙,所謂“心法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正是此意。這道理很深,雖不易聽懂,但這不可思議妙法,卻是人人所本具的,絕對不可予以忽視。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迷了這妙法,諸佛之所以為諸佛,是因悟了這妙法,所以現(xiàn)在有略為分別的必要。

  為什么心法是妙?要了解這個,首當了解上面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十法界,分開來講,差別不同,容易了解。界界互具,其義深廣,就難明白。

  所謂界界互具,就是每一界中,都具有余九界。如說地獄法界,不唯是地獄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乃至說佛法界,不唯是一佛法界,還具有其他九界。界界具有十界,總共即成百界,且此百界,就在吾人一念心中具有。如以人法界說:以現(xiàn)前一念心為中心,凡有心者,莫不起心動念,所起心念時刻不同:有時動起一念嗔心,就落地獄法界;有時動起一念貪心,就落餓鬼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愚癡,就落畜生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嫉妒,就落修羅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戒善,就落人類法界;有時動起十善及四禪八定之念,就落天上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真空,就落聲聞法界;有時動起一念緣起,就落緣覺法界;有時動起一念大菩提心;就落菩薩法界;有時動起一念慈悲平等之心,就落于佛法界。人法界具有如此十界,其他九界亦同樣的具有如此十界。諸界互具而為百界,百界就在此一念心中。心法不可思議,所以稱心法妙。

  在眾生一念心中,既然具有十法界,可見所謂釋迦、彌陀,即在我們心中具有。所以大乘佛法常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明顯表示:眾生的一念心,當下就是佛,或眾生的一念心,能修行而成佛。據(jù)此亦可說:“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菩薩是由吾人一念心所做成的,只要吾人想做菩薩,當下就可做為菩薩。不但如此,而且是心就是菩薩,菩薩不在眾生心外。這是站在出世間的圣者立場說的,所以稱為心法妙。

  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講,同樣可表明這道理。如天堂地獄是怎樣成的?天堂地獄本無路,唯人自造之而已。去天堂的光明大道,是自己開辟的;入地獄的黑暗崎嶇,亦自己走出來的。別人不能捧你上天堂,打你入地獄。“是心具地徹,是心造地獄;是心具天堂,是心造天堂”。天堂地獄既都是人造的,就證明了我人的一念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為心法妙。

  怎知諸法都是由心所生?楞嚴經(jīng)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本此證知世出世間所有諸法,都由心的生起而生起的。如沒有現(xiàn)前的這念心,一切法皆不可得!可惜人們天天運用這念心,而并沒有真正認識這念心,假定真正認識的話,一切問題都能解決。古德形容心的重要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無過于認識自己的心。心雖明白的存在又時刻的現(xiàn)前,但要認識它,不如想像的那么容易。因吾人本有心念的真相,無始來為其他東西蒙蔽,假定不經(jīng)一番刮垢磨光的工夫,心的真相無法認識,所以佛法說要修心。

  為什么眾生法是妙?眾生是指我們每個有情講的。世間每個有情的活動,不外身口意的三業(yè)。三業(yè)的種種活動,不論指向那方面,都聽煩惱指揮的,所以就造作了很多善不善的有漏業(yè)。由此善不善業(yè)的牽引,就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痛苦。據(jù)此可知眾生在這世間所有,沒有別的什么,只是惑、業(yè)、苦三者的輪轉(zhuǎn)。從這三者觀察,只可說之為粗,怎可稱之為妙?不錯,如從另一方面講,不妨可以說為“即粗成妙”。這話怎講?如最高無上的佛果,所具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從那里來的?還不是從惑、業(yè)、苦的三道來;、業(yè)、苦的三道,反成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是為即粗成妙義。

  惑業(yè)苦三者,明明是生死邊事,怎么可以說為三德?關于這道理,確實需要加以解說一下:

  貪嗔癡等的煩惱,常人總以為他是實有的,而且鉆在煩惱叢中不得出來。其實煩惱有什么實在性?還不是由種種關系激發(fā)起來的!只要促使煩惱生起的外在因緣沒有了,那里還有什么實在煩惱可得?如了解煩惱原無自性,煩惱當下就是智慧,所以推求智慧的自體,原來就在煩惱中。離開煩惱另找智慧,智慧到那里去找?根本是不可得的,所以經(jīng)中常說煩惱即菩提。一般說在煩惱外求智慧,是為不解煩惱性空者說,若善了知自己一念心,透徹了解煩惱沒有實在自體,自能體會到煩惱即是般若德。

  為什么說業(yè)力即是解脫?吾人所有善惡業(yè)力,是由煩惱的推動而造作起來的。但一切的行為活動,并非單獨能發(fā)生作用,同樣是在種種條件和合下產(chǎn)生的。如行布施的善業(yè),沒有受布施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施業(yè)?如殺眾生的惡業(yè),沒有被殺害的人,怎能成就你的殺業(yè)?其他持戒、修定等諸有漏業(yè),無不如是。業(yè)力成熟時就去受生,業(yè)力消散時就又滅盡。在眾生的立場看,有情總是隨業(yè)力的生滅而生滅的,向東向西,上天下地,都是隨業(yè)力的牽引而不得自在的。殊不知這是妄想分別,實際是業(yè)性本空的。不了解業(yè)性本空,似乎為業(yè)力所縛,不得自由自在,若了解業(yè)性空寂,當下就得自在解脫,所以業(yè)即解脫德。

  為什么說苦報即是法身?生命的果報,生存在世間,怎么會是苦的?佛經(jīng)中說:生滅為苦,無常故苦。由于生命不是永恒的,時刻在不息演化中。生滅滅生的無常遷流,所以不斷的遭受苦痛的襲擊。眾生的生死流轉(zhuǎn),無始來就是生而滅滅而生的,生滅滅生,構(gòu)成一生生不已的存在。生滅滅生,如有真實自性的,由生滅而來的痛苦,當就沒有辦法解決。但從緣而有的生滅,生不是實生,滅亦非實滅,生滅是無自性空的。無生而生,無滅而滅,如是生滅,即是如來法身。如來證得法身,就是證得不生不滅的自體,由此足可證明眾生分上所有的生滅果報,當下就是如來的法身德。

  由于眾生所有的惑、業(yè)、苦,就是如來所有般若、解脫、法身的三德,所以眾生法妙。

  心法妙及眾生法妙,已經(jīng)講過,最后再講佛法妙。佛是證得最高無上菩提的佛陀,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解決二種生死,證得究竟解脫的大圣。以佛眼觀察一切,一切無不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眾生固是佛心中的眾生,萬物亦是佛心中的萬物,法法皆是實相,法法皆是般若,還有什么這個那個的差別?所以佛并沒有別法,所證得的亦只是眾生心法。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此意。佛的本義是不迷,亦即覺的意思。吾人現(xiàn)前的一念心,只要不為客觀的塵境所迷,當下就是佛。經(jīng)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正是此意,所以佛法妙。

  綜合佛法妙、眾生法妙、心法妙,名為妙法。而這妙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同時,妙法不是外在的,是本具的。凡有心者,無不有這妙法,不過眾生沒有證得而已。怎樣始能證得這個妙法?這看各人修行,有不同的說法:有說妙法是很不容易證得的,有說妙法并不怎么的難證,有說妙法的證得既不易亦不難。三種說法不同,現(xiàn)舉中國佛教中的龐居士夫婦及其女兒互相談道為例:

  龐居士是中國有名的大居士,家中原很富有,可說得上是百萬富翁。但自他了解佛法后,就將家中所有財寶,丟到漢陽江中去,全家過著極淡泊的生活,專心一意的修學佛法。在修學過程中,忽有這么一天,家人集合起來,相互討論修行的難易,其討論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

  龐居士首先說:用功不是一件易事,欲證本具不可思議的妙法亦難。其難的程度到了怎樣?他說:“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一粒粒的芝麻,攤在平地上曬,當然是很容易,若欲攤在高高的樹上,這是多么一件難事?其意是:吾人平常起心動念,都是順著虛妄分別,貪愛執(zhí)著的熟路進行,自很容易的走來走去,F(xiàn)在欲將這一念心扳轉(zhuǎn)過來,走上修證的道路上去。這是從來沒有走過的陌生路,所以走起來不免覺得很難!確實是這樣的,因為吾人心識,很不易于把定,你要它這樣,它偏要那樣,你要它向東,它偏要向西,你要它專注在一境界上,它偏要不斷的向外奔馳,所以修行很難上路!

  龐居士表示了修證經(jīng)過后,接著龐婆亦表示意見說:在我修行的過程中,并不如你所感覺的那樣難,而且覺得很容易的。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拈來無不是,翠竹黃花,無非般若”!其意是:打開眼睛所看到的,無一不是祖師意,隨手拈來的東西,無一不是妙法。如手拿的粉筆,看來沒什么意義,但如了解其緣起性空,當下就是實相,亦即妙法,如是洞達,有何困難?所以在我認為修證是很易的。如不能在百草頭上覓取祖師意,以為這是普通的草,那就很難得到悟證。如能領會,眼見耳聞,一草一木,都是妙法,那有什么困難?

  龐婆表示意見后,他們的女兒靈昭亦表示意見說:以我修行所得的經(jīng)驗,既不如爸爸所說那樣困難,亦不如媽媽所說那樣容易,而是“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疲來睡”!這像小孩說來玩的,“饑來吃飯疲來睡”,那個不會?還說是用功修行,簡直是莫名其妙!殊不知這里面大有道理,不是說來好玩的,F(xiàn)在引一“饑來吃飯,困來即眠”的公案,作為這個注腳。

  有次,有源律師去見大珠慧海禪師,問道:“和尚修道,還用功否”?“饑來吃飯,困來即眠”,大珠這樣答覆。“是不是一切人都像師父用著功呢”?“不像”,“為什么不像”?“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校,所以不像了”。

  我們眾生,的確壞在這遇事“百種須索,千般計校”上,以致吃飯睡覺都不安隱,修道當然更談不上。修道的目的,在體認出自己的本性,饑要吃飯,困要睡眠,亦自己的本性之一。只因有了須索、計校,所以就被蒙蔽而體認不出。假定息滅須索、計校,則吃飯睡覺,何嘗不可修道見性?是以慧海禪師說:“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本于此旨,所謂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正是行者修道之時。

  如果行人,一方面用功修道,一方面須索計校,當然就難以上路。果能做到: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終日睡覺,沒有起顛倒妄想,當下就是妙法。靈昭女說的“饑來吃飯疲來睡”,確是她修行所得的經(jīng)驗之談,亦是她所悟證的特殊境界。

  妙法,是每個人本來具有的,問題在我們能不能認識:假定從用功修行中獲得證悟,妙法當下就是,根本不須外求;如果不善用功修行以與之相契合,妙法離得遠遠的,根本無法見到。雖說如此,但從沒有失掉,始終是存在的,只要反觀自心,隨時都可獲得。

  如上所講的妙法之理,實很微妙而不易理解,所以特舉蓮華做譬喻,以顯難解難了的妙法;,世間有著很多不同,但欲拿來顯示妙法,唯有蓮華別無他花。蓮華與他花所不同的:諸花都是先開花而后結(jié)果,獨有蓮華,開花時就是結(jié)果時,是花果同時的。花果同時的蓮華,可顯因果不二的妙法,所以以之來做譬喻,是最恰當不過。而這蓮華所具最大特色,天臺以三句話把它特別表示出來:

  一、為蓮故華:蓮為蓮子,亦即果子。蓮華為什么開花?是為蓮子而有華的,且蓮與花是同時的。這喻佛的為實施權(quán):佛于菩提樹下,悟證實相妙法,本想將己所證,無保留的說給眾生聽,但因妙法太妙,眾生不能接受,所以不敢立即宣示。法華經(jīng)說:“我法甚深妙,無信云何解”?要想了解妙法,首要有信心,沒有信心,怎么能解?不解還沒有關系,如因不解而起謗,不但對眾生無益,且有極大的不利,所以佛在當時,對于說不說法,很費一番躊躇。經(jīng)過相當時期的思考,覺得不說法無益眾生,乃從無辦法中,勉強運用善巧方便,先為宣說眾生所能接受的權(quán)宜之法,如人天乘法,二乘圣者法,都是佛為眾生方便說的。佛為什么說權(quán)?是為實而施權(quán)。其間雖說種種方便,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真實之法。法華經(jīng)說:“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就是為實施權(quán)的最好說明。

  二、花開蓮現(xiàn):蓮華的蓮子,什么時候可顯現(xiàn)出來?在剛開花時,蓮子就在花中顯現(xiàn),并不要等花開完了落下來,才有蓮子現(xiàn)出來。這喻佛的開權(quán)顯實:如來用種種方便權(quán)巧為眾生說法,漸漸調(diào)熟眾生的根性,到了機緣成熟時,看看眾生可以接受妙法,于是到了法華會上,佛就開權(quán)顯實,告訴法會大眾,過去所說一切都是方便,都是為了一佛乘而鋪路的。真正而究竟的佛法,只有一佛乘,無有二乘三乘,所以法華經(jīng)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徹底顯示究竟一乘妙法的旨趣,是要將過去所曾講的一切善巧方便之法開除,是為開權(quán)顯實。諸佛證此妙法而成佛,眾生迷此妙法為眾生,生佛既同具此妙法,眾生當然可以成佛。法華經(jīng)是開顯這個真理的,所以稱為妙法。

  三、花落蓮成:到了荷花正式落下來時,蓮子也就完全成功可以食用。這喻佛的廢權(quán)立實:權(quán)是方便不實的,實是究竟真實的。究竟真實的實,應該建立起來,方便不實的權(quán),應該予以廢除,是為廢權(quán)立實。其實,佛是寓實于權(quán)的,即權(quán)就是實,離權(quán)那里有實?然既即權(quán)是實,可見實外無權(quán),所以一切眾生皆得成佛。

  妙法是法,蓮華是喻,妙法蓮華合說,是即法喻立名。經(jīng)是印度修多羅的意譯,這如常釋,不再贅說。

  妙法蓮華經(jīng)五字,是一部經(jīng)的總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八字,是經(jīng)中一品的品名。

  九 譯者史實的簡介

  經(jīng)題與品題,都已約略的講過,現(xiàn)在繼續(xù)再將譯者的史實,簡單的予以介紹一下:

  本經(jīng)譯者,是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在中國譯經(jīng)史上,是位最出色的翻譯家。什公是龜茲國人,其父名叫鳩摩羅炎。本是中印度人,因游至龜茲國,國王仰慕他的道高學博,特將自己的妹妹給他為妻,后來生下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年幼時,不特聰慧超過一般常兒,就是風度亦復少年老成,所以其名譯為童壽。

  什公到七歲時,因母親的出家,亦即發(fā)心出家。由于母是國王的妹妹,出家后受到很多人的供養(yǎng),感到不勝其煩,有妨所修道業(yè),于是帶著什公到罽賓去求法。在罽賓有一天,其母至某寺禮佛,什公亦隨進去,見大殿上,有一鐵缽,為了好玩,就將鐵缽戴在頭上,一點不覺其重。后來動個念頭,鐵缽這樣大,我人這么小,怎么能頂?shù)米?因為動了這個妄想,于是立感壓力重大。由斯悟到一切隨心所轉(zhuǎn),沒有分別心,就沒有輕重觀念,有了分別心,輕重觀念隨之而生。

  在罽賓住了兩三年,母又帶什公回本國。經(jīng)過一高山,山上有一羅漢圣者,見到什公是法器,對他母親說:“你要好好保護這個小沙彌,到了三十五歲,如仍不破如來禁戒,可度無量無邊眾生”。

  罽賓是小乘佛教的大本營,什公在罽賓所學的,當然是小乘法。后來經(jīng)過沙勒國,國王的王子名叫沙車,出家學習佛法,專究大乘佛法。一天在寺內(nèi)讀般若經(jīng),老是在念空不可得,什公聽了覺得很怪,我在罽賓學的,五蘊是有,十二處是有,十八界是有,F(xiàn)在這位法師,怎么在念五蘊是空,十二處是空,十八界是空..........一切皆空,這是什么道理?于是就過去問他為什么說空不可得?因而雙方展開了大小乘的論戰(zhàn),結(jié)果,什公失敗了,就從沙車學習般若性空大乘。不久,對于性空大乘,有了獨到心得,成為弘揚性空大乘最有力的學者。不特一般人受什公感化,做了性空大乘的行者,就是從那學習小乘的業(yè)師,亦為什公轉(zhuǎn)化過來信奉大乘。

  什公母親,后又從龜茲到印度去,臨走時對什公說:“我現(xiàn)在要離開你了,有幾句話須對你說一下。大乘佛法流行到震旦,對震旦眾生是有大利益的,但能傳過去的,唯你有這力量?墒菍θ擞幸,對你卻不大利。為了你自己,我不贊成你去,為化導人群,我又不能讓你不去,所以不知怎樣是好”?

  什公聽了母親的話,毫不遲疑的回答說:“大士舍己為人,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自己那怕遭受鑊湯爐炭之苦,乃至犧牲一己生命,亦在所不惜”!

  什公母親聽他說后,很安心的離開什公。而什公舍己為人的精神,從這幾句話中,可算表露無遺!大乘佛法的行者,應該是有這種精神的!

  什公是于姚秦弘始三年來中國的。秦為五胡亂華時代十六國中的一國,標明姚秦,簡別不是秦始皇的秦,亦不是前秦荷堅的秦,而是后秦姚興當朝的秦。什公來中國的經(jīng)過是:當時前秦荷堅,聽到什公令名,對之非常傾慕,特派呂光大將軍,遠去龜茲迎接來華。呂光請得什公,回程行到?jīng)鲋?忽聽荷堅戰(zhàn)死,后秦姚萇僭號關中。呂光于是就在涼州宣告獨立,國號曰涼。但因什公足智多謀,恐為姚萇所用,就供養(yǎng)在涼州,不讓他去關中。其后姚興襲位,由于深信佛法,仰慕什公德學,派兵西伐呂隆(呂光的后代),乃將什公強迎關中,禮為國師。供養(yǎng)在逍遙園中,讓公專心一意翻譯經(jīng)典,什公所譯總有三四百卷。

  什公譯經(jīng)的最大特點,是文筆流暢,意思完善。如法華經(jīng)、彌陀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文字都很優(yōu)美,為一般人所樂讀誦。奉詔譯的詔,是皇帝的詔書,意即什公譯的這部經(jīng),是奉姚興王的詔命而譯。

  中國譯經(jīng)史上,有四大翻譯家,而什公和奘公,尤為翻譯界的翹楚。中國佛法的豐富完備,不能不歸功這兩位大譯師。中國佛教,如前無什公,后無奘公,不會有這樣光彩,這是敢以斷言的!

  什公譯的佛典,自信沒有錯誤,所以寂后火化,其舌完好不壞。因此,我們對于什公譯的經(jīng)典,應如法奉行,深信不疑。三藏法師者,是說什公一面以三藏教法,化度眾生為他人師;一面深究三藏,自奉大法為自己所師,所以稱為三藏法師。

  正釋經(jīng)文

  甲一 長行別示

  乙一 問答得名所以

  丙一 當機舉名請問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本品全文分兩大段:一、長行,是以散文體裁來宣說經(jīng)義的。二、偈頌,是以韻文體裁來宣說經(jīng)義的。長行與偈頌,內(nèi)容差不多,只是文字體裁的運用不同而已。在兩大段中,先講長行,后講偈頌。

  ‘爾時\’兩字,有多種不同解釋。前曾一再說明,本品是法華經(jīng)中第二十五品,在這品前是第二十四品,叫妙音菩薩品。所謂爾時,是妙音菩薩品剛剛講完,快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

  在妙音菩薩品最后有幾句話說:“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從這可知佛說妙音菩薩品時,曾使很多眾生得到法益。因大眾聞法得益,所以進而要求佛再繼續(xù)宣說妙法。所謂爾時,可說是很多眾生希望如來說法的時候。

  妙音菩薩,據(jù)法華經(jīng)的介紹,是東方一切凈光莊嚴國中的大菩薩;觀音菩薩,如大家所熟知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東方妙音菩薩,已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在世教化眾生,能任運自在的隨類現(xiàn)身。即要變現(xiàn)怎樣的身相教化眾生,就能變現(xiàn)怎樣的身相。西方觀音菩薩,如本品后面介紹“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可說觀音菩薩同樣得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所以古德將這二品叫做“姊妹品”,顯示他們有同等意義和價值!

  或說大眾聽了東方妙音菩薩的殊勝功德,想到西方觀音菩薩亦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但他自證化他的功德究竟怎樣?法會大眾還有不知道的,于是仰望佛為宣說觀音事跡。正在大眾如是仰望佛宣說時,叫做爾時。

  ‘無盡意菩薩\’,這是本品問法的代表者。當佛講完妙音菩薩品時,有位無盡意菩薩出來請法。無盡意是東方不眴世界的大菩薩,而不眴世界的教主是普賢如來。觀音菩薩將來繼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當知無盡意菩薩將來繼承普賢如來,在東方不眴世界成佛。

  無盡意既是東方一位大菩薩,怎會來娑婆世界聽釋迦佛說法?是奉普賢如來命令而來。佛說法華經(jīng),是直暢本懷之談,所以十方諸佛,都派他們的上首菩薩,來聽佛說妙法。無盡意從佛開始說法華時,就在座下靜靜聽講。到佛說完妙音菩薩品時,為欲請法,所以‘即從座起\’。

  佛及菩薩的圣號,都是從他所有功德而安立的。無盡意所以得名無盡意,是依他的什么功德而安立的?這可從世界、眾生、悲愿三方面來加說明:世界方面,首要了解的,像娑婆世界這么大的世界,是有無窮無盡,無量無邊那么多的,佛經(jīng)稱為無盡世界。在這么多世界中,如以娑婆世界說,單是南贍部洲的人,已多得不得了。如以四大部洲的人綜合來說,當然更多。除了人類還有其他眾生,眾生真是多得不可勝數(shù)。不但一個世界的眾生是這樣,每個世界的眾生都如此,所以說眾生無盡。這位大菩薩,運用其智慧,觀察世界時,發(fā)現(xiàn)有無盡世界。在無盡世界中,有無盡眾生活動。真是到一處有一處世界,到一世界有一世界眾生。且諸眾生,為煩惱的驅(qū)使,飄墮在業(yè)海,沉淪在輪回,受眾苦的逼迫,永無解脫之期!無盡意菩薩不忍見無窮盡的眾生,長期受諸苦惱,就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起無盡悲愿,愿度無盡世界中的無盡眾生,令無盡眾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稱為無盡意。

  無盡意名號的解釋,古德用四句偈形容說:“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盡業(yè)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為無盡意”。其大意是:世界無盡是不錯的,但無盡世界中,有的是清凈世界,有的是穢惡世界,而穢惡世界多過清凈世界,所以無窮無盡的世界,大都是塵擾擾的骯臟不堪、穢惡不凈!在這樣世界的眾生,不管是怎樣的多,大都業(yè)海茫茫的為業(yè)力之所牽引!業(yè)力牽引你到天堂就到天堂,業(yè)力牽引你下地獄就下地獄,自己絲毫做不得主。眾生所以業(yè)海茫茫的無所依歸,根本原因在沉溺于無底的愛河中,滔滔不絕的隨波逐浪,所以苦海無邊。眾生這樣不息在惑業(yè)苦中循環(huán),于是菩薩心里就想:如是受苦眾生,假定我不發(fā)心去救度教化,又讓誰去做這工作?于是就發(fā)無盡的悲愿,要度無盡的眾生,是故號為無盡意。

  無盡意及諸大眾,為要了解觀音菩薩的功德,看看沒有別人起來請問,于是自己就從座位起來,代表大眾請問佛陀。即從座起這句,從字面看來,本很簡單的,但如天臺以觀心解釋,那就具有深意。所謂座,不是普通座,乃是法空座,亦即法華說的“諸法空為座”。以法空為座,不但不可執(zhí)著諸法,即諸法空亦不可著。假定執(zhí)著于空,不能真正了解其空。無盡意即從座起,是示他不染著空,所以說諸法空為座。雖不染空,但非什么沒有,這從菩薩自法空座起而問法,可以得到證明。假定真的什么沒有,何必還要起來問法?何必還要講經(jīng)說法?因為空而不空,所以仍從法空座起,請佛開示。這樣,即從座起這句,實含不著空有,超脫空有,正式證得實相妙法的深義在。

  ‘偏袒右肩\’,是出家佛子起身問法所用的一定儀式。佛在世時,比丘所著袈裟,與現(xiàn)在南傳僧人所著的一樣。佛教規(guī)矩,比丘平時不禮佛不說法,左右兩肩都包裹而不袒露在外的。到見佛禮佛時,為了表示恭敬,特將右肩袒露出來。無盡意菩薩將要問法,為了對佛的尊重,所以先把身上的袈裟放下,袒露出自己的右肩。

  偏袒右肩,覆藏左肩,本于觀心的解釋,亦有其深刻意義。修學佛法的人,到了相當程度,具有兩種智慧:一是證悟諸法空性真理的真實智,不能用語言將它表達出來,所以如左肩的覆藏不使外露。一是從真實智開發(fā)出來的,可以觀察世俗一切,可以為諸眾生說法,可以指示一條修行道路的方便智,或名權(quán)巧智,所以如右肩袒露出來,可使人清楚的看見。方便智如右肩,真實智如左肩。一覆藏,一袒露,剛好代表權(quán)實二智。無盡意是位大菩薩,覆藏左肩,表示他具有悟證諸法實相的真實智;袒露右肩,表示他能運用權(quán)巧的方便智。方便智是化俗的,真實智是契真的。二智并用,是即顯示即真而俗,即俗而真,達到真俗交融的最高境界。

  ‘合掌向佛\’,是將兩手合攏來面向佛陀,為印度對在上的以及普通人互相見面的一種禮節(jié)。若以觀心解釋:兩手有十個指頭,分開是各自獨立的,代表前說的十法界,F(xiàn)將十指并攏合掌當胸,是示十法界在我人一念心中,并不是離一念心而有。‘而作是言\’,謂無盡意表現(xiàn)應有禮節(jié)后,就說了下面話,請佛開示觀音菩薩的事跡。

  上面幾句,實即顯示身口意三業(yè)的活動:即從座起是身業(yè);而作是言是口業(yè);合掌向佛是意業(yè)。這時專心一意,表面好像身業(yè),實際屬于意業(yè)。每人都有三業(yè)的活動,問題是看向那方面活動,才是正當合理的活動。眾生的三業(yè),大體是向惡的方面活動,縱然有時是善,亦屬于有漏的。無盡意的三業(yè)活動,不論是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不論是為眾生隨類現(xiàn)化說法,都是清凈無染,純善無漏的。

  ‘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這是無盡意正式提出的問題。這問題,普通初學佛者,亦很可能提出。如初信佛的人,要他發(fā)心多念觀音圣號,他們往往會說:要我念圣號當然很好,但怎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無盡意是補處大士,不久就要成佛,那會不懂觀音菩薩的圣號?他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代表沒有了解觀音菩薩功德的人,特別是為末法時代眾生問的。如我們現(xiàn)在了解觀音菩薩的偉大及悲心深廣,就是由無盡意菩薩當時請問而來。

  世尊為佛的德號之一。意謂大圣佛陀,是世出世間之所共尊的,所以稱為世尊。為請大法,先稱一聲世尊。觀音菩薩大名,我們常常聽到,但這位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以什么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現(xiàn)在法會大眾,對這還有不知道的,敬請佛陀為眾略為開示!

  丙二 如來備示感應

  丁一 正答得名所以

  戊一 總標尋聲救苦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上文為無盡意的請問,下文為釋迦佛的解答。這科是佛總答,在全品說,是最重要的,或可說為全品的綱要,或可說為全品的中心。因為有關觀音的深悲弘愿,在這經(jīng)文完全表達出來。而觀音菩薩所以得名觀音菩薩,其名號的來源,亦于此段經(jīng)文表露。還有眾生稱念名號的方法及所得的利益,也都在這幾句里面明白表達,所以這是全品的總綱或中心。于中又有三句話最重要的,就是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皆得解脫,可說又是這文中的綱要。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這是佛對無盡意的稱呼。男子是對女人說的:具有男性的叫做男子,具有女性的叫做女子。善男子,表示這不是普通的男子,而是具有深厚善根的。男的具有深厚善根,叫做善男子,女的具有深厚善恨,叫做善女人。善根是培植來的,不是天生成的。如聽經(jīng)聞法,布施持戒,都是培植善根的最大方便。能學佛的都有善根,但應更多多的培植。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這是指出觀音所要救濟的對象。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是形容眾生的眾多。如是眾多眾生,生存在這世間,并非是享受種種快樂,而是經(jīng)常受諸苦惱所逼迫的。如地獄、餓鬼、畜生界的眾生,無不有種種的苦惱。這些苦惱,詳說,是說不完的。且以人類來說,亦有各式各樣苦惱,如通常說的八苦,即為人類所免不了的。八苦,可以分為三類:如生、老、病、死,為身心界的痛苦;如愛別離、怨憎會,為社會界的痛苦;如求不得苦,為自然界的痛苦。“如從根本論究起來,釋尊總結(jié)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此即是說:有情的發(fā)生眾苦,問題在于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嗤磥硪u,身心煩惱,誰不愿意即時解除?且不論何人,痛苦來時,口中要作不斷喊叫,內(nèi)心始稍感覺舒服,F(xiàn)佛告訴我們:眾生受苦逼迫時,不要作無謂的呻吟,最好專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所以說: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顯示觀音得名所以。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世音,是由聽聞眾生稱名的音聲而尋聲救苦得來。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真是所謂無苦不救,無生不度。所以眾生在受苦時,聽到觀音的圣號,若能一心一意的稱名,觀音菩薩,觀其稱名眾生的音聲,即時就去解除他的痛苦,使他獲得不受痛苦纏縛的解脫!

  聞這一字,在此最為要緊:因眾生聽聞觀音名號的音聲,觀音亦聞眾生尋聲救苦的音聲,如是互聞,才能相應相感。即眾生聞其圣號而稱揚,菩薩聞其稱名而救濟,所謂眾生聞觀音,觀音聞眾生。眾生聞觀音是有所求,觀音聞眾生是有所應,如是感應道交,眾生即得解脫!因觀音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地方,只要聽到眾生要求解苦的音聲,菩薩立即大慈大悲的,示現(xiàn)在你的面前,解救你的痛苦,使你得大解脫。所以聞在這里,實在有它特別的重要性。

  眾生聞觀音,觀音聞眾生,都是用耳聞,為什么不叫聞世音而名觀世音?眾生不能六根互用,所以只能眼見耳聞;菩薩已能六根互用,所以眼不但能見亦能聞,耳不但能聞亦能觀。觀世音之所以叫做觀世音,因能觀其音聲而尋聲救苦;蚪庹f為:上觀字,是菩薩的能觀智慧;下世音,是菩薩的所觀境界。菩薩以能觀的智慧,觀察有情世間一切苦惱求救的音聲,然后立刻本其弘誓的悲愿,以解除你的痛苦,給予你的快樂,消免你的災難,賜給你的吉祥,無苦不拔,無難不救,所以稱為觀世音。不唯如此,當其以能觀之智,觀于世界眾生,要求解救其苦音聲之境時,境智唯在一心,所以稱為觀世音。

  再據(jù)悲華經(jīng)對觀音因地的介紹,其發(fā)心的經(jīng)過是這樣的:約在無量劫前那個時候,菩薩為凡夫,曾為轉(zhuǎn)輪圣王的第一太子。當時有寶藏佛出現(xiàn)于世,第一太子對三寶非常信敬,特地發(fā)心供養(yǎng)佛僧三月。并在寶藏佛的面前,發(fā)大菩提心,立大誓愿說:假使有世界中的苦惱眾生,為求解救痛苦,稱念我的名號,而為我的天眼所見天耳所聞,不能救脫其苦者,那我決定誓不成佛。寶藏佛見他發(fā)這樣的大愿,覺得極為難得,所以對他拔苦與樂的弘愿,致其高度的贊嘆,且為取名觀世音。從悲華經(jīng)的介紹,知觀世音的得名,是從因地發(fā)心來的,是寶藏佛為之安立的。

  本經(jīng)解釋觀世音,是約利他說的。楞嚴解釋觀世音,是約自利說的。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所以觀世音名號,實含有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意義在內(nèi)。關于楞嚴如何解釋觀音,請閱楞嚴可知。

  聞名稱念而得解脫,現(xiàn)舉一感應故事證明:

  過去中國浙江上虞地方,有位虔奉觀音圣號的米商,家中只有夫妻二人。米商為人良善,沒事常念觀音圣號,甚至夢中亦記得念觀音菩薩。有天晚上睡覺,菩薩特地托夢給他,說他將有大難到來,為解救你的大難,我有四句話告訴你,你要牢牢的記住:“逢橋莫停舟,遇油即抹頭,斗谷三升米,蒼蠅捧筆頭”。夢中所夢的這四句,到第二天仍清楚記得,與普通做夢不同。米商感到很奇怪,不知有什么預兆,因相信觀世音,就真牢牢記住。

  過了一天,雇船到別處去做米的生意,船行沒有好久,忽遇狂風暴雨。船夫遠遠見一座大橋,則欲將船停在橋下,暫避風雨。在船剛到橋下,米商忽然想起“逢橋莫停舟”的這話,立刻就令船夫?qū)⒋瑩伍_。說來也很湊巧,該船剛剛過橋,那橋就折斷塌了下來。假定船不離橋,人就決定沒命。米商見這情形,知是菩薩搭救,于是稱念觀音圣號的一念心,就更虔誠而精進了!

  后來有天晚上,他在家禮拜觀音,正在拜下還未起身時,佛堂懸掛的琉璃燈忽然跌落,潑得滿地都是油。米商想到第一句的靈驗,相信第二句一定也有其理由,所以遇到滿地是油,就老實的將油抹在自己頭上。過了一會就去睡覺,不意午夜一覺醒來,聞到房中有股血腥氣味,于是起身點燈察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太太已為人殺死。雖感莫名其妙,但也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岳父。岳父問他有什原因,他說不出一點所以,乃去他的家中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女婿是信佛的,女兒是不信佛的,因而懷疑他們夫婦感情不好,斷定女兒為女婿所殺,于是就告到官廳里去。

  官方認為人命關天,就傳米商訊問,但看米商老實,不像是個殺人犯,就問其妻子被殺這晚,家中有無財物損失?米商說沒有,證明不是劫賊所殺。又問鄰里有無冤仇?米商亦答沒有。訊案人員訊到這里,覺得這件殺案很怪,既非仇殺,又非盜殺,事又出在深夜,不是米商自己所殺是誰?因此,辦案人員乃提筆欲判米商死刑!

  正在這緊要關頭,忽有一大群蒼蠅飛來聚集在筆頭上,當法官正覺奇怪時,米商忽欣喜若狂的大聲叫道:好得很!好得很!“蒼蠅捧筆頭”,真的又應驗了!法官聽到這樣一叫,知道其中必有道理,于是就問米商為什么這樣歡喜?米商想想四句已有三句應了,菩薩一定會加被我,因而就將夢中所夢的經(jīng)過情形,告訴法官。法官是有學問的,想想這四句話,重要關鍵在第三句,經(jīng)過大家互相研究,了解“斗谷三升米”的意思是:一斗谷有三升米,多余的自然是糠,因而認為兇犯,不是康七,就是七康。經(jīng)過一度密查,地方果有康七其人,捕來問了幾句,康七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殺人犯!

  康七為什么要殺她?原來康七與她有染,本想殺死米商的,因在暗中摸到油頭,以為是米商的妻子,所以就舍有油的去殺無油的,那知這么一來,恰好是殺錯了!兇案真相既然大白,法官就判康七死刑,米商無罪釋放回家。米商經(jīng)過這么一個變故,既感菩薩的慈悲廣大,復覺人生的虛幻不實,于是發(fā)心出家而得道果!法官亦感菩薩的廣大靈感,從此深信佛法。所以稱念觀世音菩薩,是能得到救濟和解脫的!

  在此或有人問:觀音是大慈大悲的,念觀音的人亦很多,但得解脫的為什么很少?關鍵在于念法的如何。本文說的“一心稱念”,是最重要的一著。稱念不能一心一意,不論念多少,效果都很微。古德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念彌陀如此,念觀音亦然。我們不要以為一天到晚在念觀音,也不要以為很多人在念觀音;如果口念而心散亂,心口不能相應,念了難得解脫!所謂一心稱名,就是專心一意的念,集中全副精神在觀音的圣號上,不容有任何其他雜念夾雜在里面,一句頂一句的凈念相繼,忘掉外面所有的一切,使能念的我與所念的觀音融而為一,方可說為一心稱名。這樣一心稱名,念得時間久了,自能得到利益,自然獲得解脫!

  眾生在生死中沉淪,受諸眾苦逼迫,總是不得自由自在。若欲免除輪回,不受諸苦所迫,還我身心自由,在這末法時代,最殊勝的方便,無過一心稱念觀音圣號,相信菩薩大慈大悲,會尋聲來救苦而使我們獲得解脫的!

  戊二 別示持名感應

  己一 救火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上文佛為無盡意總答,此下再來說明種種利益。如本品說,觀音利益眾生,大體有兩方面:一叫“冥益”,即在冥冥中給予眾生利益;一叫“顯益”,即明顯的給予眾生利益。在兩大利益中,現(xiàn)在先說冥益。于中又分三段:一、救七難,二、解三毒,三、應二求。七難是:火難、水難、黑風難、刀杖難、羅剎難、伽械難、怨賊難等。世間的災難本來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上列七難。七難中第一是火難,就是從大火所產(chǎn)生的災難。遇到這樣的災難,假定能念觀音的圣號,就能獲得解脫!

  在這世間,不論走到什么地方,不論是在什么時候,我們都可能會遇到一場大火災。小而可使我們傾家蕩產(chǎn),大而可使我們喪身失命,所以無論何人,都怕遇到火災。怕火是一回事,火來又是一回事,且火縱非所愿,每由偶不小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假定遇到這大火災時,應當怎辦?從世俗說,應盡最大人事,設法予以撲滅。另應鎮(zhèn)靜自己內(nèi)心,不要過分害怕恐懼,因唯有內(nèi)心鎮(zhèn)靜,才不致受大損失。若心不鎮(zhèn)靜而驚慌失措,那所受的損失就更重大。所以遇到大火災時,最要就是鎮(zhèn)靜不驚。如果心慌意亂,不但無濟于事,而且是有害的,切記予以避免!

  在佛教說,還有一個最好辦法,就是一心稱念觀音圣號,所以說:‘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于中“持”字最為重要,如前文說的一心。普通講持,如手中拿著東西,牢牢抓住不放,叫做執(zhí)持,F(xiàn)在把它運用在念誦觀音名號上,名為執(zhí)持名號。一般所執(zhí)持不放的,大都是貴重東西,但世間最寶貴的,莫過于佛菩薩,所以稱念佛菩薩的名號,要牢牢的執(zhí)持。怎樣方算執(zhí)持?即前念后念相續(xù)不斷的驀直念去,是為執(zhí)持。如這樣執(zhí)持,內(nèi)心定很虔誠。內(nèi)心虔誠,就得菩薩感應?v然不慎入于大火,大火亦不可能會燒到你。為什么火不能燒?是因觀音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在冥冥中加被你的關系。所以說:‘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這,可從事實與道理兩方面說明:事實方面所講的,如為佛教徒,當然是信的;如非佛教徒,可能會不信。不論信與不信,觀音菩薩的靈感,的確是有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