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講于桃園正覺蓮社)
目次
懸談
甲一、解經(jīng)題(分二)
乙一、經(jīng)題
乙二、人題
甲二、釋經(jīng)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凈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jié)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結(jié)嘆勝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jié)前起后
丙二、正說咒語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科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七十一年講于桃園正覺蓮社—
施旺坤 敬記
懸談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jīng)三百余會,佛教梵文經(jīng)典,由印度傳到中國,陸續(xù)翻譯成中文,經(jīng)典浩瀚。經(jīng)過歷代祖師研究結(jié)果,佛法有淺有深,有小乘、有大乘,按五教家的判釋,全部佛法分為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五種。除小教屬于小乘教外,其余始、終、頓、圓四種教都屬于大乘教。這五種教的分法,就像臺灣的學制,六年小學相當于小乘教,三年初中相當于始教,三年高中相當于終教,頓教像是大學速成學程,圓教相當于大學。始教里面有兩個宗派:一個是相宗,就是法相宗,講唯識法相。另一個宗派是空宗,就是般若宗,講般若空理,這兩個宗派都屬于大乘初門,因此學終教、頓教、圓教,一定要先明白般若空理。
小乘教傳到中國來,成立兩個宗派,一個是成實宗,一個是俱舍宗,但是不久就失傳了,因為中國佛弟子喜歡學大乘教。法相宗、般若宗屬于大乘初門,佛弟子不愿意學,要直接學更高的頓教、圓教。初中都沒有讀,怎么能讀高中、大學呢?這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
今天為什么要向諸位講《心經(jīng)》呢?因為《心經(jīng)》屬于般若經(jīng),它是大乘最初的法門。我們學大乘法,先學般若經(jīng)典,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研究,不要越級、躐等,否則好高騖遠,反而不能得到真實利益。我們這次講《心經(jīng)》,有三個因緣:
一、要學大乘法先研究《心經(jīng)》
《大般若經(jīng)》長達六百卷,能全經(jīng)研究受持當然最好。不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大家生活忙碌,全經(jīng)光看一遍都不容易,遑論全部研究。尤其到了末法時代,眾生根機淺薄,看到大部經(jīng)都害怕,而《心經(jīng)》最短,只有二百六十字,并且是《大般若經(jīng)》的經(jīng)心,所以容易研究,這次講《心經(jīng)》就是這個原因。
二、先了解佛理再修行
釋迦佛教我們學佛法的次第:信、解、修、證。一、先發(fā)信心,二、了解佛理,三、腳踏實地修行,四、方能證得,F(xiàn)在無論出家、在家弟子,都會念《心經(jīng)》,但大多不了解里面的道理,佛弟子不了解佛理就要修行,是盲修瞎練。等于眼睛沒張開,就要走路,非得墮坑落塹。所以能把《心經(jīng)》的道理了解后,再念就不一樣。
三、念《心經(jīng)》的感應(yīng)最大
末法時代,我們博地凡夫災(zāi)難太多,不易修行,要求感應(yīng),莫過于《心經(jīng)》的感應(yīng)最大。玄奘法師赴西域取經(jīng),途中遇到種種災(zāi)難,都是念《心經(jīng)》渡過難關(guān),由于《心經(jīng)》非常重要,所以過去祖師把《心經(jīng)》列為早晚課。
為什么念《心經(jīng)》感應(yīng)這么大?因為《心經(jīng)》前面講的是顯教的道理,后面咒語是佛的秘密真言,顯密圓融無礙,所以念起來感應(yīng)特別大。
接著講經(jīng)的題目,其次講翻譯經(jīng)的人題。
全經(jīng)分兩大科:甲一、解經(jīng)題 甲二、釋經(jīng)文
甲一、解經(jīng)題(分二) 乙一、經(jīng)題 乙二、人題
乙一、經(jīng)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八字是經(jīng)題,「經(jīng)」字是通題,通于一切經(jīng),《地藏經(jīng)》叫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也叫經(jīng)!赴闳舨_蜜多心」七字是別題,因為這一部經(jīng)不是《地藏經(jīng)》,不是《阿彌陀經(jīng)》,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通別合起來經(jīng)題有八個字。
先講別題,「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譬喻。按七種立題,這部經(jīng)是法喻立題,有法、有譬喻,合起來一個題目。講法,「般若波羅蜜多」,有因有果,「般若」是因,「波羅蜜多」是果,因果一對。
先講因,「般若」二字,現(xiàn)在念「班若」,但是在《心經(jīng)》要念「撥惹」,因為與梵音相合。既然中國也有同音字,為什么要用「般若」呢?因為唐朝當時首都長安的語言,「般若」念「撥惹」,后來字音轉(zhuǎn)變,我們?nèi)员4嫠脑簟?/p>
「般若」,翻譯成中國話是智慧,但是不翻為智慧。因為社會上說這個人很聰明,指他很有智慧,但是跟佛經(jīng)上講的智慧不一樣。依著佛經(jīng),「真智妙慧」才是般若智慧,翻譯經(jīng)典有規(guī)矩,這叫生善不翻,為令眾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譯。
「波羅蜜多」,翻成中國話是「到彼岸」,我們眾生在苦海里流轉(zhuǎn)生死,修般若智慧,是因;超出苦海,了生脫死,到達彼岸,是果。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解釋,就是「智慧到彼岸」。
「心」字是譬喻,如人的心臟,一個人有各個器官,但是以心臟為主,心臟停止活動,這個人就無法挽救,所以心臟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經(jīng)》是《大般若經(jīng)》的經(jīng)心,等于人的心臟。把《心經(jīng)》研究通達,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宗要都了解了。
再推而廣之,一切佛法都是心法,你想學高深的大乘法,終教、頓教、圓教,要先了解般若空理!吨姓摗分v:「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拱闳舻牧x理你了解,一切大乘法都能成就。
這是講「般若波羅蜜多」別題,接著講通題「經(jīng)」字,梵語「修多羅」,中國話叫「契經(jīng)」,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這部經(jīng)上與諸佛之理相契合,下與眾生的根機相契合,中國人好簡略,所以翻譯為「經(jīng)」字。
經(jīng)題講完,下面講翻譯經(jīng)的人題。
乙二、人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唐」是朝代,這部經(jīng)典是在唐代翻譯的!溉亍故經(jīng)藏、律藏、論藏。把經(jīng)藏、律藏、論藏都貫通,才能稱為「三藏法師」。比如: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是印度來的高僧!阜◣煛箖勺,「法」是以經(jīng)、律、論三法作法則,自己來學佛法,叫以法自師!笌煛故悄7丁煼,學會了法,要教化眾生,叫以法師人。以佛法自利,以佛法利他,自利利他,故稱「法師」。
「玄奘」是法師的別名,他是中國河南省偃師縣人,十一歲出家,十三歲就能升座講經(jīng)說法,到二十一歲受具足戒以后,遍訪中國境內(nèi)善知識,在當時,宏揚相宗與性宗的法師,各講一番道理,他研究中國當時所有的經(jīng)典,還是不能融會貫通。他想:都是釋迦佛說的法,怎么不能圓融無礙呢?可能印度的經(jīng)典,沒有完全翻譯到中國來,于是他發(fā)愿去印度取經(jīng)。二十八歲出發(fā),到印度學法十七年,四十四歲回到中國。當時皇帝唐太宗召請他翻譯經(jīng)典,到六十五歲上生兜率天。
「奉詔譯」,奉皇帝的詔命翻譯。他翻譯出來很多經(jīng),最大的一部經(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就是玄奘法師成立的,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
玄奘法師到印度去求法,單說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梵文的經(jīng)本,有多少本?要把經(jīng)本帶回中國,當時交通極不便利,要經(jīng)過北方的大沙漠,一部小心就死在沙漠里。梵文的經(jīng)本帶回中國以后,要一個字一個字翻譯,有多么困難?現(xiàn)在印刷出來,我們連一遍都不敢念,不是太慚愧嗎?勸請諸位找時間把《大般若經(jīng)》看一看。
以上把經(jīng)題、人題講完。
在還沒講解經(jīng)文之前,先介紹兩部注解,一部是《心經(jīng)略疏》,一部是《心經(jīng)添足》,這兩部注解先看《略疏》,再看《添足》,因為《略疏》是賢首國師著的,書上稱「唐翻經(jīng)沙門法藏述」,表示他曾經(jīng)參加翻譯經(jīng)典的法會,親自聽到玄奘法師講《心經(jīng)》,他聽了之后,就把它記下來,所以是《心經(jīng)》最標準的一部注解。「法藏」是法名,我們都尊稱他為賢首國師!缎慕(jīng)添足》是明朝弘贊律師著的,他戒律研究得很好,大家都稱他為律師。因為《添足》是根據(jù)《略疏》著的,所以先看《略疏》,再看《添足》,比較容易研究。
有兩部注解可以看,就不必來聽經(jīng)嗎?錯了,你看了注解再來聽,才能聽得深入。這兩部注解當初道源看了兩遍,看不懂,每講《心經(jīng)》一次,我就把兩部注解再看一遍。不是看一遍、二遍,不知看了多少遍?注解是文言文,我講經(jīng)不是把注解背給你們聽,因為只背注解,我背得很熱鬧,你們一句也聽不懂。講經(jīng)是為初發(fā)心的人,注解上很多內(nèi)容我沒有講,所以你要去看注解,看了注解,知道得更多、更深。
【釋疑】:《心經(jīng)》怎么沒有六種成就的序文?
【答】:佛經(jīng)分成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因為序分、流通分,在《大般若經(jīng)》里面,所以沒有序分、流通分。
【釋疑】:這部《心經(jīng)》,到底是釋迦佛說的,還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呢?
【答】:《心經(jīng)》一共有六種翻譯,有一種翻譯,是釋迦佛說給舎利弗聽,引證觀世音菩薩有深的般若功夫。但是其他的譯本,都是觀自在菩薩,說給舎利弗聽的。不管是釋迦佛,還是觀自在菩薩說的,你依著經(jīng)文,修深般若觀行就對了。
【釋疑】:《心經(jīng)》前面的經(jīng)文,是顯了般若,后面的真言,屬于秘密般若。我們了解顯了般若的義理后,就修般若觀行,何必再要秘密般若呢?
【答】:顯了般若,顯明了達,能啟發(fā)智慧,滅除煩惱障。誦持秘密般若,能增長福報,滅除罪業(yè)障。我們修行是為求福求慧,求到圓滿成佛,是兩足尊,福報具足,智慧具足。所以我們佛弟子想成佛,應(yīng)該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由;把法身莊嚴起來,莊嚴到究竟圓滿,就成佛。而我們要求福求慧,一定要先滅除三種障,煩惱障、罪業(yè)障、果報障。
一、煩惱障:貪、瞋、癡煩惱,能障礙善法、妨礙圣道。你想修善法,成就圣道,修不成功,因為被煩惱障礙了。
二、罪業(yè)障:造了五逆十惡的惡業(yè),會生障礙。你一面修行,一面造罪業(yè),所修的行不能成就,因為被罪業(yè)障礙了。
三、果報障:除障,是除煩惱障、罪業(yè)障,等墮到三惡道,得了果報障,想除為時已晚!地獄道、惡鬼道,我們看不見,畜生道我們看見了,你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狗,很聽話、懂人性、很可愛,但是你講, 經(jīng)給它聽,它聽不懂,開不了智慧,這是果報障。
三種障礙,是先起惑、造業(yè),再受報;笫菬⿶,先起煩惱,才造惡業(yè);造了惡業(yè),才遭果報。眾生修行最要緊的是先斷煩惱障,再斷罪業(yè)障,果報障自然消滅。要斷煩惱障,要先開智慧;要開智慧,必須聽經(jīng)。現(xiàn)在你聽《心經(jīng)》,就能開智慧。不開智慧,煩惱起來不知道,就要造惡業(yè)。
你不了解佛理,沒有開智慧,煩惱除不掉,你以為天天在修行用功,其實是在養(yǎng)無明。有一個老修行念阿彌陀佛,他拿的是十八顆大念珠,由于念珠大,掐的聲音很大。另一個老修行喜歡念《金剛經(jīng)》,敲著木魚念,念得很大聲,因為兩人在一個佛殿里用功修行,所以彼此干擾。一個心里想:他念《金剛經(jīng)》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閑岔;另一個心里想:他念阿彌陀佛的聲音太大,打了我的閑岔。心里就發(fā)了無明火,這個念佛的,聲音越念越大;那個念《金剛經(jīng)》的,也是越念聲音越大。聲音念得越大,無名火起得越高,兩個人就吵起架來。念經(jīng)的說:「你念佛小聲一點不行嗎?念那么大聲吵死人了!」念佛的告訴他:「你念經(jīng)那么大聲,不也是吵我嗎?」越說無名火越大,念經(jīng)的忍不住,就用小木魚打念佛的臉,血流不止!念佛的拿念珠反擊,也把念經(jīng)的頭打破了!這么一打,兩人頭臉都是血!這兩個老修行怎么打成這樣呢?因為他們沒有了解佛理就要修行。因此我們要好好研究《心經(jīng)》,了解顯了般若開智慧,就能滅除煩惱障;誦持后面咒語,增加福報,就能滅除罪業(yè)障,所以顯了般若與秘密般若,缺一不可。
顯了般若(心經(jīng)前面經(jīng)文)
能啟發(fā)智慧,除掉煩惱障
秘密般若(心經(jīng)后面咒語)
能增加福報,消除罪業(yè)障
講這些話,是要解除諸位的疑惑,堅定信心,下面開始講解經(jīng)文。
甲二、釋經(jīng)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這位菩薩的別名,這位菩薩不是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而是觀自在菩薩,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譯為觀世音,《心經(jīng)》翻譯為觀自在,觀自在菩薩,是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的德號。眼睛看叫觀(觀),「觀自在」的「觀」應(yīng)該念「慣」,是心里觀想,也叫觀照,就是回光返照用功!缸浴故自性!冈凇故谴嬖凇
我們了解教理,知道人人都有自性,而你回光返照,觀照不到自性在什么地方?「觀自在」,按自利解釋,觀自在菩薩用功用到深般若的時候,忽然大徹大悟,照見了自性。按悲心利他解釋,觀自在菩薩觀察救度一切眾生的苦難,無障無礙,自由自在。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觀世音菩薩救水難、救火難,看見眾生掉到水里,只要眾生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即時漂到淺處。眾生掉到火坑里面,只要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火坑馬上化成清涼池,免于災(zāi)難?匆姳娚换馃,看見眾生掉到水里,我們救不了,因為我們凡夫救度眾生不得自在。觀自在菩薩救度眾生能得自在,就是他的悲心,能夠利他。
大乘佛法,不但能自度,也能度人。大乘的車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凡夫有悲心,無智慧,不得自在;二乘人有智慧,沒有悲心,也不能度眾生。必須有智慧、有悲心,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才能自度度人,悲智雙運。觀自在菩薩有智慧,能觀自性存在,并且有悲心,才能救度眾生,所以叫「觀自在」。
「菩薩」二字,是梵音「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翻為覺,「薩埵」翻為有情,叫覺有情,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稱。
別名和通名合起來,叫觀自在菩薩,他是大乘佛弟子,既要自利,還要利人,所以他修般若觀行,下面就說他修行用功的方法。
以上將「丁一、能觀人」講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有二種,一種是淺般若,只證得人空,不得法空,叫人空智慧,也叫我空智慧,是小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二種是深般若,所證得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是大乘弟子修的般若觀行!感猩睢故怯霉π奚畎闳舻挠^行。「時」是功夫修到純熟,究竟大徹大悟的時候。
丁三、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是觀照,「見」是證見,一旦豁然貫通,大徹大悟,叫「照見」!肝逄N」,也翻譯成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蘊」者積聚之義。眾生由這五個法,積聚成一個身體,再由身體積聚重重無盡的煩惱。陰是蓋覆之義,這五個法等于烏云,把清澈的天空蓋覆起來,能夠蓋覆我們本來有的自性。我們凡夫,外面一個身體,屬于色法,里面有一個心,屬于心法。心法再分成:受、想、行、識四個法,把色法和心法合起來,叫五蘊。
色 色法
受
五蘊想 心法
行
識
凡夫不了解自己是由五蘊和合起來,把它當成一個我,起我執(zhí),起煩惱造業(yè),受報無窮。二乘人有般若智慧,他曉得沒有實在的我,我是色、受、想、行、識,五個法組合起來的,般若智慧生起,把我執(zhí)打破,照見我空。所以他證得的般若,叫我空般若,但是他認為這五個法還是不空。大乘菩薩用功,證得我法俱空,我也空、法也空,照見五蘊皆空。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脫,「苦」是痛苦,「厄」是災(zāi)厄。五蘊你如果不能把它照空,就受一切苦厄。等你把五蘊照空,一切法都空了,就度脫了一切苦厄。這是觀世音菩薩修深般若的觀行,所得的利益!缎慕(jīng)》是要我們學他修深般若的觀行,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經(jīng)》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前面經(jīng)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后面咒語)。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略標綱要」,簡略標舉綱要,把最切要的道理標舉出來。第二科「廣陳實義」,廣為說明般若的真實義理。
以上經(jīng)文是「略標綱要」,先講「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觀想的人,給我們作榜樣,使我們跟觀自在菩薩學。「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也就是觀照!干畎闳簟共皇切〕说陌闳,是大乘的深般若。觀自在菩薩修深般若觀行,用到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大徹大悟,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這時候「照見五蘊皆空」,觀照證見,得到五蘊皆空的功夫,下面有明文,色、受、想、行、識都空了!付纫磺锌喽颉,度脫一切苦厄。
眾生在苦海里受苦,就是有二個執(zhí)著:一個是我執(zhí),一個是法執(zhí)。一起執(zhí)著,我也不空,法也不空。能把這二種執(zhí)著空掉,一切苦厄就度脫。我法二執(zhí)本來是空的,眾生一起執(zhí)著就迷,本來空,他認為有,起了迷惑就造業(yè),造業(yè)就受苦,真是冤枉!佛菩薩是過來人,看得很清楚,眾生本來不必受苦的,所以開示我們依著他修行的方法,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佛菩薩既然大慈大悲,看到眾生受苦可憐,他頓轉(zhuǎn)我們成佛不就好了嗎?
【答】:因為這樣背離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修因,怎么得果呢?所以佛菩薩教我們研究經(jīng)典,還是要我們自己修行,轉(zhuǎn)迷成悟,度脫生死。
觀自在菩薩現(xiàn)身說法,告訴我們他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修行關(guān)鍵「照」字,就是用功修行的方法!刚铡故怯^照、觀想,當你觀照一旦大徹大悟,證見五蘊皆空,就轉(zhuǎn)迷為悟。你平常要照,不照不得見,五蘊不空,要把它照空。
五蘊是一切法的根本,內(nèi)而根身,外而世界,都不出色蘊,加上心法四個蘊,一切有為法不出這五個法。在人說人,內(nèi)而根身,我們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身體上,叫五根身。對著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器世界,都屬于色蘊。光一個色蘊,構(gòu)不成一個我,加上心法:受、想、行、識,合起來就變成一個我。
你坐下來修行就觀照什么是我?光一個身體不能算是我,光心也不能算是我。里面的心,和外面的身體,有二個法,既然能夠分成二個法,我不就空了嗎?坐下來這樣觀想,就是用功的方法。
身心二法組合起來一個我,就起了我執(zhí),把身體當成一個我,執(zhí)著得厲害。一執(zhí)著身體是我,就要愛護身體,怕它冷、怕它熱、怕它渴、怕它餓,把它保護得無微不至!用功要把我觀空,本來沒有我,眾生執(zhí)著是我,起了我執(zhí)。要把我執(zhí)觀空,先用數(shù)息觀,怎樣觀呢?
你打坐起觀照,身體叫色蘊,色者質(zhì)礙為義,我們的身體,乃至外面山河大地,桌子、椅子、凳子,都有形體、有體質(zhì),就會阻礙。觀我空,先觀色蘊的身體是因緣生法,不是單有一個條件,至少有四個條件: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一、地大,堅硬之性,如身體的骨頭。二、水大,濕潤之性,如身體的血液、水分。三、火大,熱燥之性,如身體有暖氣。四、風大,流動之性,如呼吸,身體一個部分受風寒就生病,中風,就不會動了。地、水、火、風四大叫四大種,為什么叫四大種呢?因為一切眾生的身體,及外面山河大地器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組合成的。
眾生的根機不一樣,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分別。你要是上根的人,一聽到四大假合之理,隨文作觀,當下就開悟。你要是中根、下根的人,要天天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忽然貫通,也能觀空。身體觀空,還有一個妄心,我們眾生的心是妄想心,由受、想、行、識四個蘊合成。
一、受蘊,「領(lǐng)納」為義,能領(lǐng)受、納受,一接觸外面的境界,就把它領(lǐng)納到心里。妄想心有這種功能,能接受外面的境界。
二、想蘊,「取像」為義,境界現(xiàn)前,它能領(lǐng)納外面的境界;境界不現(xiàn)前,它能想一個外面境界的像貌出來。
三、行蘊,「造作」為義,造善業(yè)、造惡業(yè),都是行的功能。
四、識蘊,「了別」為義,眾生喜歡起分別,知人識物,都能明了分別。人里面,誰是男人?誰是女人?誰是老人?誰是年輕人?都是識的功能。乃至于我們學佛法,了達佛經(jīng)上的義理,都是識蘊的作用。受、想、行、識這個識,即第六識的心王。按心王說,八個識心王,以第六識心王,明了分別的功能最強盛!甘、想、行」屬心所,是心王所有的法。心所若詳細分,一共有五十一個心所,以「受、想、行」三個的力量最強。這里標出來第六識,由心王、心所合起來,就成眾生的妄想心。
你打坐起觀照,觀想我的心是什么?就是四個心所在妄想分別,我的心只有一個,為什么會有受、想、行、識四個心所呢?可見心沒有真實的本體。你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觀照心就空了。中下根的人,只要你肯觀照用功,久了功夫成熟的時候,一旦豁然貫通,也能照見心空。色照空,心也照空,就照見五蘊皆空。
剛才講坐下來用功,實際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要常常起觀照,但初發(fā)心的人,可先坐著觀照,方法如何?
一、調(diào)身,結(jié)跏趺坐,雙腿要盤起來,兩只手結(jié)三昧印。初用功的人,未曾盤過腿,雙腿盤起來痛得受不了!你也可用半盤跏趺坐,但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左偏右倚,前俯后仰。
二、調(diào)息,呼吸要調(diào)得不粗不細,不粗,要調(diào)到坐下來,鼻子呼吸的聲音,自已耳朵聽不見。不細,調(diào)得太細,呼吸會困難,自已感覺悶氣不好。總之,調(diào)息,要調(diào)到聽不到自己呼吸的聲音,而呼吸感覺通暢自在。
三、調(diào)心,把自己的妄想心調(diào)好,就是不掉舉、不昏沈。心浮起來就是掉舉、散亂、打妄想,你不坐下來,妄想不來,一盤腿妄想就來,妄想是一連串,打不完的妄想。有時想用功一小時,坐下來要起觀照,妄想來了,一個妄想跟著一個妄想來,妄想還沒打完,一個小時到了。你以為用功一小時,實際都在打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這時候起昏沈,瞌睡來了,這更害人!因為妄想有間斷的時間,還能起覺照;枭騺,不容易起覺照,你以為打坐用功一個小時,實際都在睡覺,你一天要用功三小時,實際是睡了三小時;枭騺砹,真是要命,不盤腿瞌睡不來,一盤腿昏沈就來,坐在那里身體搖搖晃晃,還沒有睡醒,一個小時到了,所以打坐不能讓心昏沈。
你想了解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的方法,請參閱智者大師著的《小止觀》,里面說得很清楚。
你坐下來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前方便都調(diào)好了。我們修般若觀行,要用般若智慧,觀照五蘊皆空。我的身體是空的,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心也是空的,由受、想、行、識合成。內(nèi)外八大合成一個我,也是空的,哪有一個我?要這樣觀照,觀照到功夫成熟時,就把我觀空了。觀照到五蘊沒有我,我空,這是小乘的智慧,是淺般若。我們修深般若,要把五蘊假法照空,因為五蘊法沒有本體自性,也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古人有個譬喻,眾生起我執(zhí),等于五根線合成一條繩子,眾生把繩子當成是真實的。二乘人觀照到我空,我是五根線合起來的繩子,把繩子抖開,只是五根線而已,繩子沒有本體,當體就空,但是二乘人認為五根線還是有的。大乘修深般若,連五根線也觀空,因為線是由棉花紡出來的,再把它抖開,五根線沒有線的本體,只是些纖維,線空了。你能照見我空,照見法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包括九法界的眾生,三界以內(nèi)六凡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界以內(nèi)的眾生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三乘圣人:聲聞、緣覺、菩薩,還沒成佛,還有變易生死苦。等到照見五蘊皆空,成了佛,九法界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全部都解脫了。因此十個法界,只有佛度一切苦厄。
分是分限,三界以內(nèi)眾生的壽命,都是有分限。比如天人的壽命最長,活到八萬劫。人壽命長的活到一百歲,再長的,活到一百二十歲。朝生暮死的眾生,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了,活不到一天,壽命都是有分限。段是段落,身形有段落,一條小蟲一、二分,有段落。一個人身長五、六尺,有段落。人死了,修善業(yè)的,生到天上去;造惡業(yè)的,墮到三惡道。三惡道出來再轉(zhuǎn)為人,死此生彼,彼死生此,壽命有分限,身體有段落,這叫分段生死。
三乘圣人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了脫,不會再死此生彼,在六道輪回。他的身體由粗變細,妄念有生有滅,叫變易生死。五蘊法是外面一個身體,色蘊里面一個妄想心。三乘圣人沒成佛,五蘊還是有,只是和凡夫不同,身體、妄念都比凡夫微細。等到照見五蘊皆空,九法界眾生的苦厄都照空,二種生死都了脫,就能度一切苦厄。
【釋疑】:觀自在菩薩尚未成佛,還是有苦,如何能度一切苦厄呢?
【答】: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本位是正法明如來,老早成佛,為度眾生,他倒駕慈航,示現(xiàn)菩薩身,分段、變易二種生死都已了脫,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這一科是略標綱要,下面一科是廣陳實義,廣為說明真實的義理,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三、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jié)嘆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舍利子!」叫一聲當機者!干崂故氰笳Z,「子」是中國話,這是華梵合譯的名詞。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中國話翻為「鹙」,舍利子母親的眼睛,像鹙鳥的眼睛那么美麗。舍利,也翻為「身」,舍利子母親的身形最窈窕。舍利子母親眼睛最美麗,或者身體最窈窕,因為翻譯的規(guī)矩含多義不翻,所以保存梵音叫舍利。中國人避諱父母名字,印度的風俗習慣和中國不同,冠父母的名字,表示最尊敬,他是舍利的兒子,因此叫舍利子。
為什么不叫別人,叫舍利子作當機者呢?因為舍利子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聲聞乘都破我執(zhí),證我空,證得阿羅漢,但是叫他們進一步觀法空,智慧不夠觀不來,所以找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來當機,好進一步修法空的道理,證大乘果位。
前面總說「照見五蘊皆空」,下面分別解釋,「色」,質(zhì)礙為義,色是眼睛所看見,內(nèi)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色法。我們凡夫看見有色法,但是真空理體是沒有的。這里說明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色不異空」,「異」是不同,色法沒有不同于空法。反過來講,「空不異色」,空法也沒有不同于色法。色與空相似,空與色也相似,但是還是二個法。再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就是空法,空法就是色法,沒有二個法。
把色空了,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芴N、想蘊、行蘊、識蘊,跟色蘊一樣,要是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鼓酥劣凇缸R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心經(jīng)》上所講的空,是真空,不是沒有東西的空,也不是虛空的空!缎慕(jīng)》上所講的色,有這個法,也有受、想、行、識,但是幻化而有,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大智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生起來的法,你看是有,但是當體即空。因為因緣生出來的一切法,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空的。
一切有為法如幻化,可用印度的幻術(shù)來解釋,你看變幻術(shù)的人,雖然幻化出來東西,可是當體即是空的。變幻術(shù)的人,拿條手巾一揮,即變出一匹馬來,「馬即是空」,你雖然看見活潑生動的馬,但是當體即是空的。
《金剛經(jīng)》最后有個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挂磺杏袨榉ǘ际且蚓壣,看似有,當體卻是空的!溉鐗艋门萦啊,像作夢一樣,夢境是有,當體卻是空的。夢里人人物物,悲歡離合,仿如真實的境界,等夢醒之后,才知道空夢一場。其實夢里的境界就是空的,哪里有實在的境界?「泡」,水里有個泡沫,你看見似有,并無實在的本體!赣啊,如水中月,你看水中有月亮,那只是個影子,當體即是空的。如鏡中像,鏡子里面有一個像,看見是有個像在,當體卻是空的。「影」,最好用電影來解釋,現(xiàn)在家家戶戶有電視,等于電影縮小銀幕一樣?措娨晻r,觀賞者的心情,隨著劇情發(fā)展變化,劇中令人歡喜的情節(jié),你跟著笑;劇中使人悲痛的劇情,你跟著哭。實際只是影子,哪是真實的呢?其實一切有為法,就像電影、電視所現(xiàn)的影像一樣,只是個影子,哪是真的?
五蘊,先講色蘊,因為色蘊最難空,它是我們眼睛看得見的東西。尤其我們眾生執(zhí)著身體是我,起了身見,執(zhí)著得厲害,你能夠把身體空掉,色蘊就空掉了。所以《心經(jīng)》上單說色蘊,先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蘊,就容易空了。
三界以內(nèi)一切有為法,分成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大科。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五蘊開出來的。三界以內(nèi)森羅萬象一切諸法,不出五蘊,你能把五蘊空掉,三界以內(nèi)一切有為法就都空掉。
怎么空呢?要修般若觀行,你依著經(jīng)上所講的,五蘊是眾緣生的法,有各種條件。你先空身體,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先作析空觀,析是分析,骨頭是地大,血液是水大,暖氣是火大,鼻息是風大。你把地、水、火、風四大一一分析開來,找不到身體的本體,空了,這是析空觀。你了解析空觀的道理,再作體空觀,「體」是體會,體會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沒有本體自性,當體是空的。
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凡夫從哪里下手修呢?就在「照」字下手。前面講過,你修般若觀行,先打坐,坐下來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好了,這時候觀照妄想心受、想、行、識,是因緣生法,沒有本體自性。這個時候不要動受、想、行、識的妄念,把心定下來觀照一番。起一個念頭就是妄念,觀照到一個妄念不生起,就是真空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這時候你在那里打坐,如果身體不在,怎么打坐呢?如果身體在,這時候身體怎么沒有了?因為你沒有動身體的妄念,身體的妄念就是身見。身體屬于色蘊,跟真空沒有兩樣,空沒有離開你的身體。不是離開你的身體,另外有一個空。
最初下手用般若觀行,觀照久,照得成熟了,一旦豁然貫通,你照見的真空境界,和觀自在菩薩證得的一樣。色法是因緣所生,幻化不實,真實有色,空不掉。好像看電影,你看見人人物物,悲歡離合的境界,像真的一樣。但不是真實有,它是因緣生出來,所以幻色,當體就是空的。因為五蘊是因緣生法,色是有,受想行識也是有,把一切有為法的有觀空。但是什么是真空?我們凡夫還沒成佛以前,真空不容易了解。
下面先解釋幾種錯誤的見解:
一、離開色法以外叫空:比方我們講堂內(nèi),人、桌子、凳子以外才叫空,這是虛空,不是真空,這是凡夫起的執(zhí)著
二、色滅的斷滅空:比方這些桌椅是色法,認為桌子、凳子壞了、沒有了,才是空,這是斷滅空,不是真空,這是二乘人起的執(zhí)著。
三、認為真空是物:他了解真空不是虛空的空,也不是沒有了的斷滅空,他執(zhí)著修行,要證得真空,把真空當成一個東西,這是菩薩錯誤的見解。
真空之體無形無相,一切萬法以真空為體,但是真空不生萬法。佛經(jīng)上講這個哲理,你們應(yīng)該懂得,一切萬法都是依著真空生出來的,不是真空能生出來一切萬法,萬法是緣生的。例如水不生波,水比喻真空理體,我們在大海邊看見千波萬浪,波浪不是從水里生出來,是隨著風的因緣生出來,不起風,不會生波。
再以黃金與莊嚴器具作比喻,黃金,比如真空理體。你們戴的莊嚴器具,金戒指、金項鏈,都是依著黃金生出來,沒有黃金,生不出來莊嚴器具。莊嚴器具,是人工打造出來的,所以人工是造出來莊嚴器具的因緣。
《大乘起信論》有引證這個法喻,它只是依著這個法,生出那個法。莊嚴器具,是依著黃金生出來,不是從黃金生出來。波是依著水生,但是水不生波。
再講經(jīng)文,「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了色蘊已空是真空,不要錯解那是虛空。虛空的空,是離開色以外的空,那個空不是色。所以這里不是離開色以外的虛空,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不是不同,真空跟色法相同,色法與真空相同。色就是空,不是離開色以外,還有一個空。
再講到「色即是空」,不是色滅了的空,色滅了的空是斷滅空。真空,是色法當體即是空。反過來講,「空即是色」,不是離開色法以外,另外有一個可以證得的真空,那叫離色空,空就是現(xiàn)在的色法。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先說色、空,這兩個法沒有不同,但是還有兩個名相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拱褍蓚名相也泯滅了,本來沒有兩個名。拿水與波作比喻,先要認識「波不異水,水不異波」,但是波與水還是兩個名詞。波與水是相即的,「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沒有兩個名。
我們觀照人人物物,森羅萬象,幻化不實,都是因緣所生,當體即是真空理體。真空理體不是離開森羅萬象,另外有真空理體,在森羅萬象上就是真空理體。這就是《楞嚴經(jīng)》上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埂鸽x一切相」,空掉一切萬法之相,你就悟到真空理體。「即一切法」,真空理體就在一切法上,不是離開一切法,另外有個真空理體。
下面再空四個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法我們眼睛看得見,最難空。把色法空掉,心法就容易空了,所以總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垢厦娴纳N是一樣的。詳細地說,「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故堋⑾、行、識四個蘊,也是依這樣配下來。實際你把色蘊空掉,受、想、行、識四個心法,很容易空掉。我一再解釋,空掉,不是把一切法滅掉,是空掉假相,不起執(zhí)著,真空就現(xiàn)前。要是把一切法去掉,就是斷滅空。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把五蘊法空掉,現(xiàn)出空相來,三界一切有為法不出五蘊,五蘊就是一切法。把「諸法」的假相空掉,「空相」現(xiàn)前,空是真空,相是實相,真空實相現(xiàn)前。實相是無相之法,并沒有形相,為令眾生容易了解,勉強取名叫「諸法空相」。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真空實相是無相之相,怎樣能令眾生了解呢?只好拿一切有為法來作比喻,就是三對六不,真空實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樣子。
「不生不滅」,包括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六道凡夫,死此生彼,有生有滅,有生有死,受輪回生死之苦。二乘人學了佛法,知道生死是大苦,他用功要了生脫死,把三界以內(nèi)的見思二惑斷掉,超出三界,脫出六道輪回。但是他認為生滅之法,實實在在有,還是非常害怕生死,所以他超出三界以外,不愿意回來度眾生,把生死之法當作是真實的。
生滅之法,就是生死之法,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都是有生有滅!钢T法空相」里面沒有生滅之法,「不生不滅」,生滅之法是因緣生,是幻化的。在真空實相中,本來沒有生,本來沒有滅。就如水中月、鏡中像,天上的月亮升起來,水中就現(xiàn)月;天上的月亮落下去,水中的月就滅掉了。水,本來沒有生滅。等于鏡子照的像,鏡子的本體,從來就沒有生,沒有滅。再比喻播電影,電影開始播放,一切法都從銀幕出來;等到電影結(jié)束,一切法滅掉了,銀幕上從來沒有生,也沒有滅掉。
「不垢不凈」,是菩薩的境界!腹浮故侨疚,一切煩惱都是染垢法,菩薩要修清凈的行門,屬于凈法,有垢有凈。但是真空實相之中,煩惱本來空,修的清凈行門也本來空。
「不增不減」,是佛的境界。成了佛,把一切煩惱斷掉,一切障礙就減掉。一切功德修圓滿,功德就增加。在真空實相之中,煩惱除,功德修,本來沒有增,也沒有減。
這三對六不,都是對待的假名言相,都是虛幻之法。真空實相,是絕對的真理,沒有對待的假名言相。「不生不滅」,是對著「滅」說「生」,本來沒有「生」,怎么講「滅」呢?「不垢不凈」,「垢」與「凈」也是對待的,本來沒有「垢」,怎么講「凈」呢?「不增不減」,「增」與「減」是對待的,本來沒有「減」,怎么會有「增」呢?所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真空理體上,哪有生滅?哪有垢凈?哪有增減?實際理地,絕生佛之假名,眾生是假的,佛也是假的。佛不是六道凡夫的眾生,也不是三乘圣人的眾生,超出九法界眾生之上叫做佛。九法界眾生都空了,佛怎么安立?所以講到真空實相,眾生與佛的假名,都無從安立。
《地藏經(jīng)》記載,釋迦佛到忉利天開法會,十方如來都來作證明,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十方如來已經(jīng)到了法會,佛跟佛怎么不見面呢?道理很難懂,《大乘起信論》上有解釋:「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狗鹋c佛同一個法身理體,沒有彼此的身相互相見面,那么怎么看見釋迦佛、十方佛呢?是菩薩看見的,佛與佛沒有兩個身相。對九法界眾生,才有佛。九法界眾生相空了,不必講佛,就是一個真空實相,沒有對待假名。
以上「丁二、顯法體」講完,接著講「丁三、明所離」,諸法都得遠離,下面再分為四小科。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凈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是故空中無色」,以是之故,真空實相之中,本來沒有色法!笩o受想行識」,也沒有受想行識四個法,這叫做五蘊皆空。
下面接著空十二處,「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由五蘊法開成十二處:內(nèi)六根、外六塵,我們身體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根。因為根能生識,所以叫做根。色、聲、香、味、觸、法,叫外六塵,眼睛看見的是色塵,耳朵聽到的是聲塵,鼻子嗅到的是香塵,舌頭嘗到的是味塵,身體接觸的是觸塵,意所了解的是法塵。
五蘊是對于迷「心」法重的人說的,因為色法只有一種,心法有受、想、行、識四種。對于「色」法迷得厲害的眾生,就開十二處:內(nèi)六根、外六塵,只有「意根」是心法,意根對的「法塵」,有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所以十二處,只有一個半是心法,十個半是色法。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這十二個法。
眼
耳
六根鼻
舌色法(十個半)
身
意
十二處色
聲
香
六塵味心法(一個半)
觸
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空十八界,由五蘊開成十二處,再開成十八界。內(nèi)六根、外六塵,對起來中間再生: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這是對于「色法」、「心法」二法都迷的眾生,再開成十八界。六個識都是心法,意根屬于心法,法塵里面有一半是心法!改酥痢故浅灾~,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眼界,乃至于沒有十八界。三界之內(nèi)的法,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三科,十八界合起來十二處,十二處合起來五蘊,五蘊合起來色心二法,外面一個身體,里面一個妄想心。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色法,也沒有心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沒有,都是真空理體。
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五蘊法,沒有十二處法,沒有十八界法。三界之內(nèi)的有為法,不出這三大科,在真空實相之中都沒有。
眼
耳
六根鼻
舌
身
意色法(十個半)
色
聲
十八界六塵香
味
觸
法
眼
耳
六識鼻心法(七個半)
舌
身
意
以上把「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完。
戊二、緣起逆順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是講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十二因緣法。三界以內(nèi)、三界以外,一切凡夫圣人歸納起來,有六種凡夫、四種圣人,合起來叫四圣六凡十法界。佛經(jīng)上所講的凡夫,有凡夫的界限;圣人,有圣人的界限,界限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超出三界之外才叫圣人,三界以內(nèi)都是凡夫。三界內(nèi)的六道凡夫,也各有界限,六道凡夫在欲界當中,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欲界有六層天,超出六層天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層天,超出十八層天是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層天。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層天,生到最高一層天∣∣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凡夫。為什么叫凡夫?凡者多也,有眾多的生死。凡者平常也,平常的眾生,自已做不了主,隨業(yè)受報,生到天上把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下來。因為有眾多的生死,是平常的眾生,所以叫凡夫。
超出三界之外有四種圣人:一、聲聞,二、緣覺,這兩種是小乘圣人。三、佛,四、菩薩,這兩種是大乘圣人。為何稱為圣人呢?因為三界以內(nèi)的分段生死已經(jīng)了脫,不再死此生彼。到三界以外還要修行,把變易生死了脫才成佛。所以三乘圣人還是有生死,不過和我們?nèi)鐑?nèi)的分段生死不同。二乘人超出三界,他有變易生死,自已感覺不出來,只有菩薩感覺得出來。二乘人超出三界,以為自己得了究竟涅槃,不知道證得的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不曉得他只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沒有了。
二乘人為什么沒有感覺到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因為二乘人只破我執(zhí),未破法執(zhí),心粗境細,變易生死太細,他感覺不出來。譬如拿一根很微細的毛,放在手掌上,你感覺不出來,因為手掌的感覺太粗了。如果微細的毛放到眼睛里,你可受不了,因為眼睛的感覺很細。所以心細,才能感覺得到細的境界,二乘人心粗,沒有感覺到變易生死苦。聲聞、緣覺合起來叫二乘人,也叫小乘圣人,因為有二乘,所以又叫二乘圣人。他們臨涅槃的時候,入滅盡定,身心都滅盡了,認為他這個眾生沒有了。出了定之后,才知道他的生死還沒有了脫。我們眾生是三界出不去,二乘人是三界回不來。我們眾生三界出不去,是因為造了三界以內(nèi)見思二惑的業(yè),業(yè)譬如繩子,被繩子綁住了。二乘人把三界以內(nèi)的見思二惑斷盡,等于把繩子解脫,超出三界。他出定了以后,因為沒有三界以內(nèi)的業(yè),所以回不來三界。
大乘佛菩薩怎么回來?是乘愿再來,發(fā)菩提大愿回來的。二乘人沒有發(fā)菩提大愿,又沒有三界以內(nèi)見思二惑的業(yè),所以三界回不來。他出了滅盡定,正在仿徨無主時,心想我已了生死,怎么還有我這眾生呢?這時候佛菩薩向他開示:「你的生死了脫了一半,分段生死了脫了,變易生死沒有了脫,你現(xiàn)在要趕快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才能把變易生死了脫,才能證得究竟涅槃成佛。」所以二乘人不發(fā)菩提心,走冤枉路,出了三界以外,還是得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二乘人稱為圣人,因為不會再到三界來輪回生死。他出了滅盡定,發(fā)菩提心,還是要行菩薩道,一定要成佛,所以稱為圣人。大乘的佛菩薩,菩薩是佛的因位,佛是菩薩的果位,自然可以稱為圣人。
講到這里,我們就要會悟,學佛法要學大乘佛法,第一要發(fā)菩提心,不發(fā)菩提心,永遠不能成佛。讓你證得阿羅漢、辟支佛,還是要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奉勸大家,你今天學佛法,就發(fā)菩提心,不要走那么多冤枉路。
兩種小乘圣人,聲聞在先,緣覺在后,聲聞比緣覺的位子高,可是《心經(jīng)》先緣覺,后聲聞。順著《心經(jīng)》我們先解釋緣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法而覺悟,梵語叫辟支佛,翻成中國話「辟支」是緣,「佛」是覺。
緣覺、聲聞有何不同呢?都是小乘圣人,深淺不同。緣覺又叫獨覺,生于有佛之世,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覺悟,叫緣覺。生于無佛之世,遇到外面成、住、壞、空的境界,忽然覺悟,叫獨覺。
獨覺過去有一個公案:有一位國王帶著宮女去山上游玩,看見山上的桃花開得很茂盛,游玩一段時間,國王有點疲乏,坐著休息就睡著了。國王一睡著,宮女自由了,每個宮女摘幾枝桃花,準備拿回宮庭插。因為宮女很多,就把桃花摘得干干凈凈!等國王醒來一看,剛才桃花盛開,怎么一下子光禿禿的?忽然間大徹大悟,悟到一切法無常,這叫獨覺。
此公案就證明佛經(jīng)上說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股跓o佛之世,可以自己覺悟,因為他有佛性,佛性就是覺義。由獨覺的道理就曉得,釋迦佛是無師成佛。覺得淺,是獨覺;覺得深,究竟圓滿,就是佛。
十二因緣法,《心經(jīng)》上只說第一、第十二個因緣,中間十個因緣略過去,因為十二因緣法屬于小乘法,釋迦佛成佛以后,《阿含經(jīng)》說了十二年,里面每一個名相,都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方等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也講了八年。一共說了二十年以后,才說般若經(jīng),所以用不著一個名相、一個名相講。而且《心經(jīng)》是般若之心,只有二百六十字,要把十二個因緣夾在中間,篇幅太多,所以把中間十個因緣略去。《心經(jīng)添足》有一個一個解釋,初發(fā)心來聽的,你應(yīng)該了解十二因緣的名相。你們看著《心經(jīng)添足》上十二因緣的注解,我們依著講解:
(下面這段要用標楷體)
此名十二因緣,亦名緣起,亦名緣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言無明者,昏暗義也。(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洞蟀闳艚(jīng)》云:「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购蔚确o所有?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zhí)著斷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yè),故名行。)識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為識,由過去惑業(yè)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從托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為名色。)六入者,六根也。(從名色后,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觸者,觸對也。(從出胎已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為觸。)受者,領(lǐng)納也。(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lǐng)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為受。)愛者,貪愛也。(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于淫欲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為愛。)取者,求取也。(從二十歲后,貪欲轉(zhuǎn)盛,于五塵境廣徧馳求,故名為取。)有者,后有也。(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為有。)生者,受生也。(今現(xiàn)世所作善惡之業(yè),后世還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為生。)老死者,衰壞也。(謂來世受生已后,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轉(zhuǎn)感果,故名因;ハ嘤山,名為緣。三世相續(xù)循環(huán),無有間斷,如輪回轉(zhuǎn),故曰輪回。始由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招感現(xiàn)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為果。由現(xiàn)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xiàn)在因。由現(xiàn)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
《心經(jīng)》上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埂复嗣蚓,亦名緣起,亦名緣生!惯@一段講的就是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又名十二緣生,是哪十二個呢?「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惯@十二個法為何叫因緣呢?因為第一個法是因,第二個法是助緣,第二個法是第三個法的因,第三個法是第二個法的助緣,謂之因緣,這樣三世因果不斷。
先解釋「所謂無明緣行」,我們眾生是從前生前世來的,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明,二是行,這是過去世之因。
一、無明,依《心經(jīng)添足》解釋「言無明者,昏暗義也。」昏暗就是不明。再看解釋,(謂過去世,煩惱之惑,蓋覆真性,無妙覺之明),真性本來有妙覺之明,因為被前生前世的煩惱之惑,蓋覆住我們原有的真性,所以真性本來光明,就變成無明。(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名無明。)這兩句出自《圓覺經(jīng)》,執(zhí)著身心是我,起了我執(zhí)。前面講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眾生沒有妙覺之明,起了妄想,把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當成自己的身體。里面的「心」是妄想心,是六塵緣影,是六根攀緣外面的六塵,落謝到心里的影子。我們起執(zhí)著的心,就是六塵緣影,本來沒有本體自性,認為自己有個心,因此之故,叫做無明。
再引《大般若經(jīng)》解釋:「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乖谡嫒缋眢w上,本來無所有的法,但是依著如是因緣,才生起來一個法。假若對于因緣生起來的法,不能明了通達,叫做無明。
(何等法無所有?)是什么法無所有呢?再看解釋:(謂蘊處界,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法,乃至于三乘圣人各不同的十八不共法,都無所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慧!傅老嘀恰故瞧兴_的智慧!敢磺邢嘀恰故欠鸬闹腔。這三種圣人法,本來無所有,怎么由因緣而有了呢?(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zhí)著斷常二邊),由根本無明,以及愛勢力的分別,不是執(zhí)著斷,就是執(zhí)著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諸法本無所有,妄執(zhí)為有,就是由無明執(zhí)著出來的,因此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之因。
二、行,「行者,造作也!(謂過去身口,造作善、不善業(yè),故名行。)「行」是行為、行動。由無明再起執(zhí)著,就起行為、行動,發(fā)動身口二業(yè),造作善業(yè)、不善業(yè),第二生就分出三善道、三惡道,都是由造業(yè)造出來的。造了善業(yè),生三善道;造了惡業(yè),生三惡道。
再解釋「行緣識」,「識者,心王也。」「識」是第八識心王,也就是阿賴耶識,再看解釋:(真妄和合名之為識,由過去惑業(yè)相牽,致令此神識,投托母胎。)《大乘起信論》說,由真法與妄法合成如來藏,由如來藏再變?yōu)榘①囈R,所以阿賴耶識有一部份是真法,一部份是妄法。由過去的煩惱,起惑,造善惡業(yè),牽引第八識來投胎。第八識是由過去的惑業(yè),牽引到今生今世,因此第八識稱為神識,投托于母胎!栋俗R規(guī)矩頌》講第八識:「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后來先作主公!埂溉ズ蟆,最后去;「來先」,它先來投胎。我們?nèi)艘赖臅r候,第八識最后走;來的時候,第八識先來投胎。有過去世、今生、來世,所以有三世因果。
人怎么會受胎呢?佛經(jīng)上說是三法和合而成,就是父精母血,和第八識。古時候醫(yī)學不發(fā)達,沒有精子、卵子這些名詞,都說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現(xiàn)在說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和第八識三法和合而成。第八識要投到母親肚子里面作胎,得藉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實際還是第八識轉(zhuǎn)生的。
再講「識緣名色」,「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埂该咕褪切,因為心沒有形相,只有一個名!干瓷硪病,色就是身體!该咕褪切呐c身。再看解釋:(從托母胎,至第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是為名色。)第八識投到母親肚子作胎以后,經(jīng)過三十五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和手腳四肢,剛有了差別,叫名色。
再講「名色緣六入」,「六入者,六根也!沽刖褪橇:眼、耳、鼻、舌、身、意。再看解釋:(從名色后,至第七個七日,六根開張,有入六塵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處。)從名色以后,到了四十九天,六根就慢慢顯明。將來出胎以后,六根有涉入六塵的作用,所以叫六入,又叫六處。
再講「六入緣觸」,「觸者,觸對也。」觸是出胎以后,觸對外境。再看解釋:(從出胎已來,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觸對六塵),從出胎以來,到三、四歲時,六根雖然能夠觸對六塵,(然未能了知生苦樂想,故名為觸。)他只能觸對外境,不能了別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什么是苦樂?所以叫做觸。
再講「觸緣受」,「受者,領(lǐng)納也!故苁穷I(lǐng)納的意思。再看解釋,(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因外六塵,觸對六根,即能領(lǐng)納前境好惡等事,然猶未能起淫貪等心,故名為受。)小孩子從五、六歲,長到十二、三歲這一段時間,他六根能領(lǐng)納外面六塵境界,能知道苦受、樂受,他能夠知道所對的境界,是善的境界、惡的境界,但是還沒生起淫欲貪心,所以叫做受。
再講「受緣愛」,「愛者,貪愛也!乖倏唇忉:(從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貪于淫欲諸境,及勝妙等事,然又未能廣徧追求,故名為愛。)從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淫欲心已經(jīng)生起來,開始貪愛外面五欲的境界,但是還沒廣徧追求,所以叫做愛。
再講「愛緣取」,「取者,求取也!乖倏唇忉:(從二十歲后,貪欲轉(zhuǎn)盛,于五塵境廣徧馳求,故名為取。)從二十歲以后,貪欲心越來越熾盛,對于五塵的境界,執(zhí)著越來越厲害,廣徧追求,一定要取得,所以叫做取。
再講「取緣有」,「有者,后有也!,再看解釋:(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為有。)因為他馳求五塵境界,起了善業(yè)、惡業(yè),積集牽引起來,到來生來世,一定會有生死,所以叫做有。
再講「有緣生」,「生者,受生也!乖倏唇忉:(今現(xiàn)世所作善惡之業(yè),后世還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為生。)由現(xiàn)世所作善業(yè)、惡業(yè),這是業(yè)因,因此來世還是要六道輪回,在胎卵濕化四生中受生,所以叫做生。
再講「生緣老死」,「老死者,衰壞也!褂缮隙亩劳。再看解釋:(謂來世受生已后,五蘊之身,衰已還壞,是名老死。)來生來世,你受生以后,有五蘊之身,身體衰老,還要壞就死亡了,所以叫做老死。
「此十二法,展轉(zhuǎn)感果,故名因;ハ嘤山,名為緣。三世相續(xù)循環(huán),無有間斷,如輪回轉(zhuǎn),故曰輪回!褂蛇@十二因緣法,才三世相續(xù),循環(huán)不間斷,如車輪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故叫輪回!甘加蛇^去世無明、行,為因!贡娚喕刂,都由過去世無明、行,這兩個所作的因!刚懈鞋F(xiàn)在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者為果!拐懈械浆F(xiàn)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個現(xiàn)在世所受的果!赣涩F(xiàn)在果,起愛、取、有三者,為現(xiàn)在因!褂涩F(xiàn)在所受的果,又起惑造業(yè),愛、取、有,這三個為現(xiàn)在世所作的因。「由現(xiàn)在因,而感未來世生、老死之果!褂鞋F(xiàn)在所作的因,才能感未來世生、老死所受的果,受苦無窮。
「是諸法空相,……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乖诜卜蛭簧,有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在真空實相之中,空一切相,沒有十二因緣。
無明過去世所作之因
行
識
名色
六入現(xiàn)在世所受之果
十二因緣觸
受
愛
取現(xiàn)在世所作之因
有
生未來世所受之果
老死
緣覺是小乘圣人中的利根人,他觀察生死的根本是無明,因為有無明才緣行,行是造了業(yè)才受報。要是沒有無明,不再造業(yè),也不受報。所以根機銳利的緣覺人,就用功把無明斷滅。無明一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一直到生滅則老死滅。就是把無明斷滅,下面十一個因緣就斷滅,這叫還滅門。本來無明緣行,流轉(zhuǎn)下來,把它還回去,從根本上把無明斷滅,十二因緣就都沒有了。
《心經(jīng)》的經(jīng)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流轉(zhuǎn)門和還滅門一起講!笩o明」是流轉(zhuǎn)門第一個,「老死」是流轉(zhuǎn)門最后一個!笩o明盡」是還滅門第一個,「老死盡」是還滅門最后一個。
雖然是三界以外的圣人法,還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根本沒有流轉(zhuǎn)門十二個因緣可以生出來,哪有還滅門叫你去滅呢?所以如幻如化。比如魔術(shù)師拿一條手巾,變出一匹馬,但是他把幻術(shù)一收,馬沒有了。根本沒有馬生,哪有馬滅呢?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流轉(zhuǎn)門,也沒有還滅門。
緣覺是小乘行門,滅無明是小乘用淺的般若觀照,可以證到我空,他的般若雖然比大乘淺,但是滅凡夫的無明還是有力量。無論深般若、淺般若,無明禁不得般若觀照,因為無明沒有本體自性,只是個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下來,無明就滅了。我們凡夫流轉(zhuǎn)生死,吃那么多的生死大苦,就是一念執(zhí)著,把無明都當作真實的法,就有生死之苦。你把無明觀空,一切生死都了脫。怎么能觀空呢?因為無明沒有本體自性,禁不得觀照,你一觀照它就空。
前面講過,觀自在菩薩深般若的功夫,用到純熟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那么我們從「照」字下手,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你把這三種都調(diào)好,坐在那里用功,用般若觀行:「萬緣放下,一念提起!埂溉f緣放下」,什么都不要想,凡夫法不要想,圣人法也不要想!敢荒钐崞稹,不是妄念,是般若的正念,就是萬緣放下,不落于斷滅。一念提起來,回光返照,照著無明從哪兒起的?
前面講過,要把心調(diào)得不掉舉、不昏沈。第一不要掉舉,我們的心動起來,就是妄想在那兒動。妄想是一連串的,你沒有般若觀照的功夫,就被妄想轉(zhuǎn)了,你本來沒有要想那件事,它自己要想。這件事剛想完,又想另一件事,你越不叫它想,它越想得厲害!你打坐一點鐘,時間到了,你的妄想還沒有打完,它是一連串跟著來的。
你用回光返照的功夫,照著妄想,看它從哪兒起的?我們凡夫一天從早到晚,晝夜二十四小時,都被妄想轉(zhuǎn)動,一點作不了主。這時候要轉(zhuǎn)妄想,不能被妄想轉(zhuǎn)。一念提起般若智慧,觀照妄想從哪兒起的?發(fā)現(xiàn)怎么又打妄想?打什么妄想?一直追它的根,追的結(jié)果,妄想沒有本體自性,是虛妄之想,就把它照空了。
這是修般若觀行,看你能照空多長的時間?就是功夫淺、功夫深的分別。你坐一點鐘,能照空一分鐘,功夫上手了,一分鐘沒打妄想;你坐一點鐘,不打妄想,你的功夫夠深了。下了坐,妄想又來了,可是你久而久之,行、住、坐、臥四大威儀,都不打妄想,那你快到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了。說是容易,但下功夫還要勇猛精進,才能夠上路。妄想本來是空的,可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用功還是空不掉。這是勸諸位修行,不要怕妄想照不空,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因為無始劫來打妄想,打習慣了。
現(xiàn)在是末法時代,般若觀行,一念不生的功夫,不容易用。因為妄念打習慣了,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凈土法門,你不是歡喜動念頭嗎?不要動凡夫的念頭,也不要動三乘圣人的念頭,你動佛的念頭,不就好了嗎?你念阿彌陀佛,就不念六凡法界的凡夫,也不念三乘圣人,念最高無上的佛。你喜歡打妄想,念佛也是個妄想,可是這個妄想力量大,他是最高無上的佛!你把佛念提起來,把九法界的妄想都降伏住,也就是把它統(tǒng)一起來,只有一個佛念,這時候念出功夫來了,萬緣放下,一念提起,把九法界眾生的緣都放下,只把念佛的念提起來,把一切妄念都降伏住,也就是把散亂心歸為一個念佛的心。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無論你修什么行門,都是把你的妄念統(tǒng)一起來,《佛遺教經(jīng)》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拱逊卜虻纳y心管住在一個地方,成佛作祖都能辦到,還有什么事辦不到?修般若觀行,是這個道理;修念佛法門也是這個道理。一念提起,單單念佛,也不是那么簡單。因為你的無明妄想,是無始劫來的習慣,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你念阿彌陀佛,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所以你要觀照在佛號上,嘴里在念,心里在想,想那句南無阿彌陀佛,看看有沒有打妄想?打了妄想你不要動瞋恨、發(fā)脾氣。你如果怪自己為什么打妄想?那是妄想上加妄想。妄想起來,念你的佛,「不理它」,就怕你不知道打妄想,隨妄想轉(zhuǎn)了。你說你要念佛一千聲,念珠掐完了,隨妄想轉(zhuǎn),妄想還沒打夠。你只要覺照,打妄想了,不理它,還是觀照在佛號上,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對治妄想的妙法。你這樣觀照著佛號念,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只有一個念佛的心。不亂,沒有第二個妄念。這時候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另外再找其他的方便法門,一句佛號你就大徹大悟。「心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心經(jīng)》上的照見五蘊皆空。
這是緣覺法門所空的,再歸到經(jīng)文上,「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本來空,根本沒有「無明」,哪有無明滅盡呢?「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沟谑䝼流轉(zhuǎn)門是「老死」,「無老死」,根本沒有老死,哪有老死滅呢?
以上將「戊二、緣起逆順門」講完。
戊三、染凈因果門
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這是無聲聞法,「聲」是四諦之聲,聽到佛講苦、集、滅、道的聲音,他聞到就覺悟了,叫做聲聞。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初轉(zhuǎn)*輪,就是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大乘經(jīng)典上,都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現(xiàn)在是示現(xiàn)成佛。每一尊佛示現(xiàn)于世間,都示現(xiàn)八個相,叫做八相成道。
第一個相、由兜率天降落下來。彌勒內(nèi)院是補處菩薩住的地方,當來下生成佛,是彌勒菩薩,現(xiàn)在就住在彌勒內(nèi)院。第二個相、入胎。第三個相、住胎,我們凡夫要懷胎十個月,佛在母親摩耶夫人肚子里,也是十個月,但他住胎期間就開道場,大轉(zhuǎn)*輪,說法度眾生。第四個相、出胎,由右脅而出。第五個相、出家,第六個相、成道,第七個相、轉(zhuǎn)*輪,第八個相、入涅槃,這八個相都是安排好的。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佛,也是安排好的,裴休在《圓覺經(jīng)大疏》序曾說:「諸天正樂,修羅方瞋,能整心慮趣菩提者,唯人道能耳。」天上的眾生,正在享受天樂,你跟他說苦、集、滅、道四諦法,他不能接受。阿修羅道的眾生,瞋恨心重,動不動就想打仗,你跟他說法,他聽不進去。墮入三惡道的眾生,苦無間斷,沒有辦法修行用功。人道是苦樂夾雜,苦多樂少,容易覺悟,所以佛示現(xiàn)在人間成佛,因為人容易覺悟修道。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印度凈飯王的太子,將來可以當國王,他示現(xiàn)為太子,出家修道,是給一切人作榜樣。太子
- 上一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
- 下一篇:圓覺經(jīng)講記
- 仁德上人:起心動念為火,般若大智慧為水
- 道源法師:念佛應(yīng)該怎么念?念佛平時須相續(xù)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靜波法師:舉起真如法性的正覺明燈
- 濟群法師: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壽:般若無相不受一塵,云何廣辯四緣及諸因果?
- 道源法師:為什么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何往生?
- 燈云法師:如何運用般若智慧獲得幸福
- 慈法法師:常觀常自在——慈法法師開示《心經(jīng)》
- 印順法師: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師:“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 星云大師:“般若”對我們有什么妙用呢?
- 道源法師:為何心靜后智慧就來了?
- 凈慧法師:心經(jīng)中的智慧
- 寬謙法師:緣起性空在生活中的點滴應(yīng)用 世間行般若
- 星云大師:佛教般若的妙用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成剛法師:佛經(jīng)里常出現(xiàn)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賢崇法師:“空”的生活——《心經(jīng)》給人之啟示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