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1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第三—五

  【譯文

  已說完意境界。

  什么是有尋有伺地呢?什么是無尋唯伺地呢?什么是無尋無伺地呢?總地用略語界、相、如理、不如理、雜染等的生起,放在最后強調(diào)。

  如此三地可概略地從五個方面加以確立:第一、從世間眾生差別方面加以確定,第二、從尋、伺的相狀方面加以確定,第三、從尋、伺趨向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第四、從尋、伺悖離善性真理方面加以確立,第五、從種種善惡雜糅現(xiàn)象俱起方面加以確立。

  【原典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①三地

  已說意地。

  云何有尋有伺地②?云何無尋唯伺地③?云何無尋無伺地④?總溫柁南日:

  界⑤相⑥如理⑦不如理⑧,雜染等⑨起最為后。

  如是三地略以五門施設(shè)建立⑩:一界施設(shè)建立,二相施設(shè)建立,三如理作意施設(shè)建立,四不如理作意施設(shè)建立,五雜染等起施設(shè)建立。

  【注釋

 、儆袑び兴诺龋杭从袑び兴、無尋唯伺、無尋無伺。

  此章將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結(jié)合在一起論述。有尋有伺等不是意指前面所論及 約百去中約尋、伺,百法中的尋、伺通指心所法中一般心理活動現(xiàn)象,而有尋有伺等則意指修行人在觀境過程中修三摩地(Samadhi)所達(dá)到的三種不同的境界,所以舊稱尋為覺,伺為觀。三摩地,又作三昧,梵語原義為沈思、冥想,佛家引用來專指一心專注不散亂的修行方法,意譯為定、正受、正定、等持、一境性。有尋有伺等三地又稱為三二摩地。

  此章包括原典的卷四——卷十。

 、谟袑び兴诺兀捍藶槿ㄖ谝欢。有尋有伺,在此定中存在著對所緣境匆然粗略推尋,也存在著對所緣境精細(xì)深入的思考。此定指欲界、色界第一靜慮(梵眾天)的根本定、未至定。

  佛家說上界八地或八定(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都具有根本定和近分定。各地根本定斷各地的下地修惑,得上地禪定;各地近分定只是伏壓各地的修惑,其功能近似于根本定。由于第一地近分地與其它地近分定有區(qū)別,即須伏壓欲界修惑,所以特命名為未至定以示差別。

  ③無尋唯伺地:此為三定之第二定。八地定中,第一靜慮為有尋有伺地,第二靜慮以 上七地已至極靜,為無尋無伺地。當(dāng)?shù)谝混o慮修習(xí)完上品善便達(dá)到第一靜慮與第二靜慮之間的禪定境地,這時尋已不存在,唯有伺,所以稱為無尋唯伺地,也稱中間定。以三界論,即為第一禪天頂?shù)拇箬筇焱。以修禪境界論,即指修習(xí)者已至大梵境界。

  ④無尋無伺地:此為三定之第三定。第二靜慮以上七地,已至極寂靜,不與尋、伺相應(yīng),稱為無尋無伺地。

  ⑤界:本論從五個大的方面即五門論述有尋有伺等三地,界是第一方面,指的是眾生所處世間或世間諸眾生的狀況、果報的種種差別。

 、尴啵何彘T之一,指尋伺運行的種種相狀。

 、呷缋恚何彘T之一,指尋伺作意趨向善性的真理。

 、嗖蝗缋恚何彘T之一,指尋伺作意悖離善性的真理。

 、犭s染等:種種雜染。雜染,有漏法的總名,包括善、惡、無記。如煩惱僅為惡性,為染。當(dāng)染性與有漏法中的善性、無記性相通相雜糅,稱為雜染。

  ⑩施設(shè)建立:施設(shè)本也有建立義,施設(shè)、建立合用,意即思量擬立名言,安排對世標(biāo)立,可簡譯為加以確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