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 十重戒

  十重戒

  第一殺戒

  譯文

  佛說:佛弟子,若殺人(包括自殺),指使殺人,巧設方便,令其致死,鼓勵殺,見作隨喜,乃至以咒術(shù)殺生,以及殺因、殺緣、殺法、殺業(yè),一一都為禁止;乃至一切有命者,俱不得故意殺害。

  是以菩薩應懷慈悲心、孝順心,盡一切方便保護,救濟一切眾生。若不這樣,反放縱自己,泄其怨恨,以殺為樂,殺害眾生,則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佛言:佛子,若自殺①,教人殺,方便殺②,贊嘆殺③,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④、殺緣⑤、殺法⑥、殺業(yè)⑦,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

  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⑧,方便救護一切求生。而反態(tài)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⑨。

  注釋

 、僮詺ⅲ褐赣H手殺眾生命,包括自毀己命。這是身造殺業(yè)。

 、诜奖銡ⅲ簽樾袣I(yè)者提供方便,如指示道路等。此是意造殺業(yè)。

 、圪潎@殺:鼓勵人行殺。此屬口造殺業(yè)。

 、軞⒁颍褐赣蔁o始來的煩惱沖動,忽然掀起一念殺的動意。

  ⑤殺緣:殺眾生之心不斷及種種條件助成殺事。

 、逇⒎ǎ褐敢缘、劍、毒藥等殺害眾生的方法。

 、邭I(yè):命根未斷,未成殺業(yè),命根一斷,殺業(yè)已成。

 、嘈㈨樞模悍、菩薩觀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之佛,故應孝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故應孝順之。

 、岵_夷罪:棄罪;犯此罪者,永棄佛門之外。亦云墮,謂犯此戒者,即墮落于三惡道。又云斷頭,謂此罪極惡。

  第二盜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己行盜,指使他人行盜,乃設方便,竊取財物,用咒術(shù)盜取,以及盜因、盜緣、盜法、盜業(yè),都得禁止;乃至供養(yǎng)鬼神的物品,劫賊盜回的物品,一切有主之財物,乃至一針一線,一草一木,都不得故意盜取。

  菩薩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猶如父母,亦如子女,故應生孝順心、慈悲心,經(jīng)常幫助他人使其幸福、快樂。若不是這樣,反盜人財物,是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二盜①戒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②,方便盜③,咒盜④,盜因⑤、盜緣⑥、盜法⑦、盜業(yè)⑧,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物⑨,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

  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①盜:一切有主之物,不予而取,名之為盜。

 、诮倘吮I:教人為我劫取,乃至為我偷稅等。

 、鄯奖惚I:指彼物自來,方便藏取,如順手牽羊;借而不還,代入保管財物,后來據(jù)為已有,都是方便盜。

 、苤浔I:起咒取物,或以咒遣鬼神盜取等。

 、荼I因:謂由無始以來薰習所成的賊貪種子,而現(xiàn)在生起一念盜心為因,有此因,然后才去進行偷盜。

 、薇I緣:謂由種種的珍貴寶物,或自己所喜愛的東西,呈現(xiàn)在自己面前,誘發(fā)自己去盜取,是為助成其盜。

 、弑I法:謂在盜取時,巧設種種的計謀,種種的方法,盜人財物,名為盜法。

 、啾I業(yè):取物離本處。

 、峤儋\物:劫賊盜回來的東西,在劫者看來這些物已為己所有。

  第三淫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己行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都不得故意與之行淫,以及淫因、淫緣、淫法、淫業(yè),都為本戒所禁;亦不得與雌性動物,諸天鬼神女行淫。不得非道行淫,不得在不合禮俗、時間里同房。

  菩薩觀一切眾生皆是父母,故應生孝順心、慈悲心,救度一切眾生,且將凈法傳與他人,令其斷淫欲。若不是這樣,反教人起淫念淫行,不論對方是畜生,還是母女姊妹六親等。菩薩若這樣做,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①,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②、淫緣③、淫法④、淫業(yè)⑤,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⑥行淫。

  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凈法⑦與人。而反更起一切入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俳倘艘鹤砸渥镙^小,教人淫其罪則大。

  ②淫因:指無始以來所具有的貪淫習氣,而于現(xiàn)在初起的一念淫心,名為淫因。

  ③淫緣:指一念淫心生起后,其心相續(xù)不斷,于是就對對方加以追逐,多種助成男女會合,名為淫緣。

 、芤ǎ盒幸姆椒ā

 、菀鶚I(yè):即指成就淫事。

  ⑥非道:指不分晝夜時節(jié)、場所等。

 、邇舴ǎ呵鍍翳笮兄。

  第四妄語

  譯文

  佛弟子,若自說妄語,令他人傳其美名而說妄語,以及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yè),乃至不曾見說見,見說未見,身心妄語等都為本戒禁止。

  菩薩不僅自己說正語、持正見,而且亦應使一切眾生都說正語、持正見。若不是這樣,反使眾生說邪語,持邪見,行邪業(yè),是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水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四妄語①戒

  若佛子,自妄語②,教人妄語③,方便妄語④,妄語因⑤、妄語緣⑥、妄語法⑦、妄語業(yè)⑧,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⑨,身心妄語⑩。

  而菩薩常生正語⑾、正見⑿,亦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眾生邪語、邪見、邪業(yè)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①妄語:妄即不真,即不真之語。最大妄語是:未得涅槃,謂得涅槃;未證菩提,謂已成菩提等。

 、谧酝Z:即自己說我是圣人,我已悟道了。

 、劢倘送Z:指使他人揚己功德,說我是圣人等。

 、芊奖阃Z:或說天來、龍來,供養(yǎng)自己,或以種種暗示,說自己已證佛果等。

 、萃Z因:無始來的誑貪種子,發(fā)生作用,起心要去誑惑他人,以取得名利。

 、尥Z緣:有可欺之人現(xiàn)前,及種種方便助成妄語。

 、咄Z法:使人相信的種種方法。

  ⑧妄語業(yè):即有人相信,妄語業(yè)即成。

  ⑨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曾見佛而言見佛,不曾見他人作惡而言見,見他人行善,以嫉妒心而言不見。

 、馍硇耐Z:以身業(yè)表相,令入妄解。如聞其得佛果否,點頭示相,問清凈否,默示不答等。此時口雖不言,亦為妄語。

 、险Z:如法而說即是正語。

 、姓姡赫_的見解。

  第五酤酒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酤酒(即賣酒),指使他人為己賣,以及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yè),都得禁止;一切酒都不可釀造、買賣,酒是起禍之因緣。

  菩薩度眾生,應以開眾生之智慧為己任。若不是這樣,反釀造、買賣酒,使眾生產(chǎn)生顛倒之心,則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第五酤灑①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灑,酤酒因②、酤酒緣③、酤酒法④、酤酒業(yè)⑤,一切酒⑥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⑦之慧。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⑧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①酤酒:買賣酒。

  ②酤酒因:初起一念酤酒求取高度利潤的心。

  ③酤酒緣:米、面、葡萄等物及釀酒工人等助成為法。

 、荇品ǎ河隰频倪^程中,論斤兩出納取與,資具方法。

 、蒴茦I(yè):以上三事和合,使之完成酤酒為業(yè),致使受癡熱無知之果報

 、抟磺芯疲汉w一切米、麥等,乃至甘蔗、葡萄、楊梅、棗子等物所釀造的酒。

  ⑦明達:明,即指宿世、天眼、漏盡這三明。達,即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無礙之智慧。具足三明三達,即見性成佛道。

 、囝嵉梗杭凑J妄為真,認物為己等。

  第六說四眾過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說出家、在家之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指使他人說彼罪過,以及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yè),都得禁止。

  菩薩聞外道、惡人、二乘人,說大乘佛法為非法,大乘律為非律,應生慈悲心,教化外道、惡人、二乘人,使其舍邪歸正,返妄歸真,生起大乘善信之心。如若不是這樣,而菩薩反隨之說大乘罪過,是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①、罪過緣②、罪過法③、罪過業(yè)④。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⑤,說佛法中非法非律⑥,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⑦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僮镞^因:無始以來之三毒染心習氣現(xiàn)在生起一念說心。

 、谧镞^緣:求得對方的過失,作為自己說過的資料。

 、圩镞^法:以種種方便善為巧說,使得別人知他的過失。

 、茏镞^業(yè):了了出口,令入領解相信。

 、荻藧喝耍捍颂幹感〕。

 、薹鸱ㄖ蟹欠ǚ锹桑赫f大乘佛法非佛法,大乘戒律非佛制。

 、咂兴_:此指在家、出家菩薩。

  第七自贊毀他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己贊頌自己,毀謗他人,說人之短;指使他人贊揚自己,毀謗他人,以及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yè),都為本戒所禁。

  眾生與菩薩本來一體,眾生有過,菩薩代受;應把好事歸于大眾,壞事由自己承擔,代眾生受辱。只有這樣,才能自度度他。如若不是這樣,反宣揚自己德行,隱藏他人做的好事,使他人受毀謗,則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口自贊①毀他②,亦教人自贊毀他③,毀他因④、毀他緣⑤、毀他法⑥、毀他業(yè)⑦。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已,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已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僮再潱鹤约嘿潎@自己的功勞,贊嘆自己長處。

 、跉鹤I人過失,說人之短。

  ③教人自贊毀他:教人贊我有德,而毀他人無德。

 、軞颍阂载澛鹊臒⿶腊l(fā)動而于最初生起一念贊毀之心。

 、輾墸阂源涡南嗬m(xù)而助成追求名利為目的的。

 、逇ǎ阂苑N種善行贊毀之方而成自揚陵彼的方法。

 、邭麡I(yè):令人領解完成毀他的事業(yè)。

  第八慳惜加毀戒

  譯文

  佛弟子,若吝嗇,指使他人吝嗇(以掩蓋自己吝嗇),以及慳因、慳緣、慳法、慳業(yè),都為本戒所禁。

  菩薩見一切貧窮者來乞討,應隨其所求,供給一切。若因惡心、瞋心,對乞物者,不施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對乞法者不說一句、一偈,哪怕一微塵許佛法,反而辱罵來者。若這樣,則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①、慳緣②、慳法③、慳業(yè)④。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⑤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賾a因:無始以來具有慳吝之心,而于現(xiàn)在起這念心。

  ②慳緣:這慳念心相續(xù)不斷的延續(xù)下去,見求財法的人來,與自己不相契合,以遮護自己的財法不給。

 、蹜a法:對方一再向自己求取,而利用種種善巧遮護財法的方法,不予施舍。

  ④慳業(yè):由慳因、慳緣、慳法三事和合作意成就其事。

  ⑤貧窮人:指貧于財,窮于法的人。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譯文

  佛弟子,若自起瞋心,教他人瞋彼以泄己恨,以及瞋因、瞋緣、瞋法、瞋業(yè),都為本戒所禁。

  菩薩度眾生,應先令一切眾生增長善根,而無訟諍之事,又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視一切眾生如父母、似子女。若不能這樣,反對一切眾生,乃至非眾生(主指幻化人),惡口辱罵,手打杖擊,如此瞋心依然不息;所瞋之人,前來悔過,善言道歉,瞋猶不息,意欲報復,這豈為菩薩行。菩薩若如是做,是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①、瞋緣②、瞋法③、瞋業(yè)④。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⑤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于一切眾生中,乃至于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俨_因:無始含恨薰習所成的瞋恚種子,由彼種子現(xiàn)起一念瞋心。

  ②瞋緣:一念瞋心生起后,繼續(xù)不斷的等流下去,再加所瞋對象現(xiàn)于前,以助成對他的瞋恚。

 、鄄_法:設計如何使他受辱,乃至種種打罵的方法。

 、懿_業(yè):由瞋因、瞋緣、瞋法三事和合,使得對方領解。

 、萆聘哼@里指不貪、不瞋、不癡。

  第十謗三寶

  譯文

  佛弟子,若自謗三寶,指使他人謗三寶,以及謗因、謗緣、謗法、謗業(yè),都為本戒所禁。

  菩薩聞外道以及惡人,以一句半言謗三寶之聲,其痛苦之情,猶如三百矛刺心,何況自謗三寶。菩薩見三寶不生正信之心、孝順心,而反助惡人、邪見人謗三寶,是犯波羅夷罪。犯此罪者,永失妙因妙果,不得成佛。

  原典

  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①、謗緣②、謗法③、謗業(yè)④。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注釋

 、僦r因:無始來具有邪見之心,好邪論議,現(xiàn)在動起一念邪見之心,欲興毀謗。

 、谥r緣:有一念邪見之心,一旦遇有因緣,就作邪說方便。

 、壑r法:巧詞偽謗,著作邪書,惑亂人心。

 、苤r業(yè):謗因、謗緣、謗法三事和合,造作成謗,前人領解,而成三惡道的謗業(yè)苦果。

  譯文

  各位善學菩薩,你們應當學此「十波羅提木叉」,此中戒律不得違犯,縱然違犯如微塵許都不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犯一戒或十戒,現(xiàn)身不得發(fā)菩提心。因為菩提心,即是清凈光明寶戒之妙覺心,今既破戒,即失此心。菩提心是福、慧之根本,根本既失,佛果何成。是以犯戒者,既失國王位、轉(zhuǎn)輪王位,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fā)趣心、十長養(yǎng)心、十金剛心、十地因位功。因位既失,妙覺果位豈可得,是以佛性常住妙果位亦失。如此一切皆失,即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經(jīng)二劫、三劫之久,聽不到父母名字,何況三寶名字。所以這十重戒,一一不可違犯。

  你們這些菩薩,今受菩薩戒者,今學;當來受菩薩戒者,當學:已受菩薩戒者,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應當敬心奉持,終身不忘。此十重戒,這里僅為略說,在<八萬威儀品>中,當有詳細解釋。

  佛對諸菩薩說,此十重戒已說完,不面當說四十八輕戒。

  原典

  善學諸仁者①,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成。若有犯者,不得現(xiàn)身發(fā)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zhuǎn)輪王②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③,亦失十發(fā)趣、十長養(yǎng)、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④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⑤。以是不應一一犯。

  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散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

  佛告諸菩薩言,已說十波羅提木叉竟,四十八輕今當說。

  注釋

 、偃收撸嘿潎@之詞,指在會的菩薩。

 、谵D(zhuǎn)輪王:以十善法教化國民,名叫轉(zhuǎn)輪王。轉(zhuǎn)輪王分四種:金輪王,統(tǒng)領四天下;銀輪王,統(tǒng)三天下;銅輪王,統(tǒng)二天下;鐵輪王,統(tǒng)一天下。

 、郾惹、比丘尼位:比丘尼以清凈自守,犯重破梵行,即失比丘、比丘尼位。

 、芊鹦猿W。悍鹦允怯篮悴粶绲摹

 、莶宦劯改溉龑毭郑涸诘鬲z中眾生無父母,餓鬼是化生,亦無父母,畜生有父母,長大后不識父母,故云不聞父母名字,何況三寶名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