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老和尚自述年譜(十七)
虛云老和尚自述年譜(十七)
譯者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六月二十三日
辦道這一法。說難也難。說易亦易。難與不難是對待法。古人真實用心。一點不為難。因為此事本來現(xiàn)成。有什么難呢。信不及就為難了。若真正為求了生脫死而辦道。能把自身看輕。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開。不被境轉(zhuǎn)。辦道就容易。人沒有不想學好。誰也想成圣賢。誰都怕入地獄。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行起來就為難。何以呢。比如世人說好話。恭喜發(fā)財。富貴榮華。誰都歡喜。若說你家敗人亡等不祥話。誰都不愿意?梢娙巳硕枷牒。但何以偏向壞處跑呢。這只由放不下罷了。古來各城市都有城隍廟。檐下掛一個大算盤。是要和人算善惡賬的。有一匾額寫道。“你又來了。”兩柱有一副對聯(lián)。“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獄無門。個個要進來。”凡人常動機謀弄巧妙。吃不得虧。事事都計較合算不合算。惡人誰也不敢近。怕吃他的苦頭。讓他忍他散場了。但因果報應。天是不怕惡人的。我們坐禪念佛。本為了生死。由于無明貢高。不能忍辱。不除習氣。雖有修行善因。還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隨業(yè)受報。所以說你又來了。本來在地獄受苦已畢時。十殿閻王吩咐過。叫你不要再來。再來沒有好事。由于你放不下。所以依舊犯罪。去了又來。世人愚迷。作惡不行善。遂招苦果。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如不想脫苦。何必入空門。入空門則了無一物可得。萬事皆休。還有什么天堂地獄。但如不證得四大皆空。五陰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門。要入空門。最好多多研讀楞嚴經(jīng)。全經(jīng)前前后后。所說不離五陰。其中開五陰而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內(nèi)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識五陰。經(jīng)中說凡說圣。說悟說魔。督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后說知有涅盤。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回。如何照呢。照是覺照。時時刻刻。依經(jīng)所說。用智慧觀照五陰。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見五蘊皆空了。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這不要緊。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妄念一起。你能覺照。就不隨妄轉(zhuǎn)。不能覺照的。坐香怕腿痛。禮佛怕腰酸。躲懶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進地獄。寒山大士詩云。“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還未釋。日出還霧。我這一片冰心。與君不同。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則寒山路不通。學道之人要見五蘊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v使炎天如烈火。難消冰雪冷心腸。纔能與道相應。昔閭丘胤出牧丹邱。臨途之日。乃縈頭痛。醫(yī)莫能治。乃遇一禪師名豐干。言從天臺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凈水。”時乃持凈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袪殄。乃謂胤曰。“臺州海島嵐毒。到日必須保護。”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盀閹熝。”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遯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看火。”師言訖辭去。胤乃進途。至任臺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后。親往寺院。躬問禪宿。果合師言。到國清寺。乃問寺眾。豐干禪師院在何處。并拾得寒山子,F(xiàn)在何處。時僧道翹答曰。“豐干禪師院在經(jīng)藏后。即今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寒拾二人,F(xiàn)在廚中。”僧引胤至豐干禪師院。開房唯見虎跡。遂至廚中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胤便禮拜。二人連聲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乃云。“豐干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僧徒奔集。遞相驚訝。何故尊官禮二貧士。時二人乃把手出寺。即歸寒巖。胤乃重問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覓訪。喚歸寺安置。胤乃歸郡。遂置凈衣二對。香藥等物持送供養(yǎng)。時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巖送上。寒山子高聲喝曰。“賊。賊。”退入巖穴。乃云。“報汝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跡沈無所。乃令僧道翹等。具往日行狀。唯于竹木石壁書詩。并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三百余首。及拾得于土地堂壁上書言偈。并纂集成卷。流通世上。據(jù)寒山自己說。“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巖石。自夸云好手。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又云。“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jīng)卷。書放屏風上。時時看一遍。”拾得詩云。“有偈有千萬。卒急述應難。若要相知者。但入天臺山。巖中深處坐。說理及談玄。共我不相見。對面似千山。”寒山拾得的詩。流傳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愛誦之。他兩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談玄說理。不要把他作韻語讀。若作韻語讀。則對面隔千山了。
六月二十五日
地藏王菩薩發(fā)大誓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薩也如此發(fā)心。我們每天上晚殿。也如此發(fā)愿說。“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凡佛弟子無不發(fā)此誓愿。證果深淺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淺。依愿行持大小而定。佛由眾生修成。眾生能依愿行持。就是菩薩。就能成佛。既然成佛人人有分。何以一切菩薩發(fā)愿度眾生。度來度去總度不盡呢。因眾生之眾字。由三個人字合成。三人成眾。眾生之數(shù)。無窮無盡。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外。其余九法界都屬眾生。上三界是圣人。已出生死苦海。不受輪回。余六界都未出生死。九法界內(nèi)有三圣法界尚有微細習氣未盡。所以都屬眾生。習氣有深淺。上三界淺。下六界深。習氣深重。業(yè)障眾故。故叫苦惱眾生。這些眾生。死去生來。不得休息。勢難窮盡。其數(shù)量亦復難知。嵩岳元珪禪師對岳神說。“佛七能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yè)。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道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又說。“定業(yè)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且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既眾生界本無增滅。則度眾生亦無所謂盡不盡也。”六祖壇經(jīng)解釋四弘誓愿曰。“眾生無邊誓愿度。所謂邪迷心?裢摹2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又煩惱無盡誓愿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是也。又法門無量誓愿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佛道無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佛果禪師曰。“究竟佛亦不立。喚甚作眾生。菩提亦不立。喚甚作煩惱。”翛然永脫。應時納祜。古人如此說話。何以我們做不到呢。只是不肯除習氣。放不下。作不得主。沒有覺照。在不妄中自生虛妄。但能動靜忘懷。則水清月現(xiàn)了。政和二年。嘉州奏風雷折古樹。中有定僧。爪發(fā)被體。詔輿至禁中。繹經(jīng)三藏。金總持令擊金以覺之。詢其名。曰。“我廬山遠法師弟慧持也。因游峨嵋至此。”問欲何歸。曰。“陳留古樹中。”詔以禮送之。因圖形制贊云。“七百年來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只履西歸去。生死何勞木作皮。”達摩祖師。梁朝普通七年。由西天航海到中國。因梁武帝問法機緣不契。便渡江。居洛陽少林寺。面壁而坐。越九年。以正法眼藏。傳付二祖。化緣既畢。遂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少林寺。其年。魏使宋云蔥嶺回。見祖手攜只履。翩翩而逝。云問師何往。師曰。“西天去。”云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棺空。惟只履存焉。詔取遺履少林寺供養(yǎng)。后人圖祖師像。亦畫手攜只履。達摩面壁;鄢秩攵。功夫深淺不同。七百年定功。不可謂不深矣。猶不及只履西歸。我們比慧持定功。又相隔甚遠。定功一點都沒有。怎能度眾生呢。努力放下用功吧。
六月二十七日
佛未出世時。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計有九十六種。謂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弟之數(shù)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稱九十五種外道者。謂九十六種中。有一與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稱九十五也。九十五種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說修行。理路都搞不清。議論顛顛倒倒。還有人跟他學。中國古代軒轅黃帝。訪崆峒山廣成子。也說修道。伏羲畫八卦。也說是道。李老君為周朝柱下史。也講道。中外古今講道的人很多而有淺深不同。與佛相較。就差得很遠。談起佛教的緣由是這樣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姓剎利。父凈飯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閻浮州初辟以來。世為王。佛歷劫修行。值燃燈佛授記。于此劫作佛。后于迦葉佛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乃降神于摩耶。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脅誕生。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短焐咸煜隆N┪岐氉稹。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游四門。見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厭。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凈居天人。于窗牖中。叉手言曰。“出家時至。可去矣。”于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虛。逾城而去。曰!恫粩喟丝。不成無上菩提。不轉(zhuǎn)法輪。終不還也》。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jīng)于六年。然后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奈國。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初為憍陳如說四圣諦法。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佛三轉(zhuǎn)四諦十二行法輪時。憍陳如得法眼凈。世尊重為四人廣說四諦。亦得法眼凈。時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渡苼肀惹。須發(fā)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復為說五陰無常?嗫無我。皆漏盡意解。成阿羅漢。于是世間始有五阿羅漢。以后又度耶舍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yōu)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后承佛之化度而得證果。于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故諸經(jīng)之首。列眾多云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跟佛學,F(xiàn)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那一類呢。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面出了家。內(nèi)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梢娚硇木愠黾揖蜑殡y了。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范。為后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清朝順治皇帝。六歲登基。廿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便不易?郾欧鹫f!豆攀バ扌小m殤{苦節(jié)》。黃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jīng)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偛怀宗教律凈。宗是禪宗。教是講經(jīng)。律是持戒。凈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禪宗雖是直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禪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經(jīng)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下親證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jīng)說!稊z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沈淪汨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沈溺。所以宗教凈三家。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纔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zhí)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纔得上上戒品。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頭頭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禪也好。念佛也好。講經(jīng)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zhí)既除。更除法執(zhí)。我執(zhí)粗。法執(zhí)細。平常講話。開口就說我什么。我什么。若無我。則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zhuǎn)。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七月初八日
我是一個閑人。常住什么事都與我不相干。與大眾有緣。在堂里擺擺閑談。百丈大智老人。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于說法住持未合規(guī)度。于是別立禪居。古人一片婆心。為了培育人才。而定規(guī)矩。立次序。時至今日。認為這一套是老腐敗。壓制人才。要鏟除他。打倒他。若留戀舊規(guī)矩的就是腦筋未醒。新舊二法彼此沖突。今古不相容。佛世制戒。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百丈創(chuàng)清規(guī)。用以輔助戒律而設。既有規(guī)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jié)。動止施為。勤除習氣。百丈清規(guī)。至今千多年。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規(guī)舞弊。所以有人起來反對。另創(chuàng)新規(guī)矩。究竟是規(guī)矩不好。還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規(guī)矩也無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規(guī)矩呢?梢娨(guī)矩本無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罷了。禪和子參禪。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么法都會成弊。世間法也是一樣。法本不壞。由于人心壞。習氣多。好法都成為壞法了。凡事能三思而后行。就不致于胡作妄為。立法不是死的。如醫(yī)生一樣。要對癥下藥。藥不對癥。就要吃死人。所以醫(yī)生治病。死執(zhí)古方是不行的。古云。“藥不在貴賤。愈病者良。”先圣建叢林。立清規(guī)。定次序。安職位。如國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諸位職事首領(lǐng)。照叢林規(guī)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氣氣的退職。這里不是叢林。又無鐘板。何以要攪這套把戲呢。我是一個野人。什么事都與我不相干。還和你顛倒什么。你們說也有理。認為職事有請就有退。是老規(guī)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職日子。初十請職。十二復職。十三送職。十六出堂。當職當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職。好歇歇氣。叢林下小請職大請職等等規(guī)矩很好。初發(fā)心的可以參學參學。請職有序職列職先后次序。又有有請有退。有請無退之別?习l(fā)心的人。不管這些。古來叢林住持。由國家送的多。公舉的也有。但不多,F(xiàn)代沒有這把戲。住持一當就不退。就在方丈養(yǎng)老。當家也是一當當幾十年。天寧寺定老和尚。傳幾位法徒。高朗當家當?shù)剿。冶開和尚當監(jiān)督許多年。光緒廿一年當方丈當?shù)剿。英與和尚光緒十二年當方丈當?shù)剿。霜亭和尚。光緒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幾十年沒有退職。還不是由你發(fā)心。妙湛當司水廿一年。當維那十八年。后升首座沒有退。湖南超勝。在江天當僧值十三年。別人退職他不退。常住大眾歡喜他。說他是活菩薩。叢林下的把戲會用就好。不會用就變成死法。大家有緣在一塊。有粥吃粥。有飯吃飯。出坡開田。如自己小廟一樣。有什么職可請。有什么職可退。有什么班首班腳呢。放下吧。不要玩這套假把戲了。還講什么方丈扁丈等等空話。我只是吃空飯。和你們一樣。向我退職做什么。昔一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規(guī)則。一日。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訝。問童子“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什么心行。這童子養(yǎng)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裝來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趕出。法眼云。“古人恁么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于何。一有動作威儀。就不是本來面目了。圣也不可得。何凡之有。騰騰任運。動靜無心。圣凡能所。智慧愚癡。煩惱菩提。皆是如如之道。”大眾會得么。執(zhí)著便刺手。
七月初十日
今日有幾位廣東居士。入山禮佛。供齋結(jié)緣。請我上堂說幾句話。我是空空如也的。謹略述四十二章經(jīng)一部分的故事。與各位結(jié)緣。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jīng)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誰能過此難關(guān)。誰就了脫生死。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若無善根福德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羅漢也難。智度論云!渡嵝l(wèi)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佛在舍衛(wèi)城二十五年。尚有三億家不見不聞的。以其無善根福德因緣。故雖生值佛世。尚不見不聞。與佛同時在世。相隔很遠。不見佛不聞佛的人便多。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還墮地獄。城東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與佛無緣。不愿見佛?芍姺鹇劮ㄖy了。現(xiàn)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了生脫死。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v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臺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游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祗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及至五臺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弟子趨歸。師已于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guān)中于是日作文殊忌齋。不具眼識人。雖在善知識面前也認不得他是善知識。又太陽警玄禪師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結(jié)果叛師離道。收場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吃掉。已會善知識可算不難了。但不依教修行。雖會善知識也無用處。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貧窮的雖欲布施。有心無力。勉強布施。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為難。豪貴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學道。也是為難。難易是對待法。精進勇猛。有大愿力。難的會變?yōu)橐。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yōu)殡y。難之與易。在人不在法。貴能融通。則一切無礙。貧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應盡力布施。豪貴的人身分高。辦事不為難。正好學道。佛弟子阿那律。此云無貧;蛟蝗缫狻K^去劫中貧窮。一日。在田里干活。其妻送來稗子飯。適有一辟支佛僧。向他化飯。他說。“這飯很粗。不堪供養(yǎng)大德。請到我家另供好飯吧。”僧曰。“現(xiàn)已正午。若到汝家便過了午。過午我不能吃。就化你這稗子飯吃好了。”他就以稗子飯供養(yǎng)此僧。因此功德。感果九十一劫生天為天王。世世無貧。世世如意。做人王天王不稀奇。由供僧種下善根。得為釋迦佛座下弟子。聞法悟道成羅漢。天眼第一。這更難得。以一飯之因。就有如是好果。貧窮布施。比富貴布施功德更大?梢娔艽蚱齐y關(guān)。則貧窮布施亦非難也。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波羅蜜為首。布施之義。說來很多。略說有三。一。財施。舍財濟貧也。二。法施。說法度他也。三。無畏施。救人之危難也。又。一。凈施。謂布施時。不求世間之名譽福利等報。但為資助出世之善根。及涅盤之因。以清凈心而布施也。二。不凈施。謂以妄心求福報而行布施也。身尚能舍。身外之物更不屑說了。來的四位廣東居士。千山萬水。朝山禮佛。布施結(jié)緣。已經(jīng)難得。既為求出離法而來。則要發(fā)長遠心。有進無退。恭敬三寶。不要分相。見好的固然要敬。見不好的也莫起憎心。有憎愛心。就有煩惱。就脫不了生死。憎心一起。道心就退。不可不慎。
七月十一日
昨日說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二十難。會過來。難會變易。難易是對待法。難中有易。易中有難。在各人所用不同。不講別的。就講貧窮布施難吧。佛弟子行菩薩道。布施為六度之首。施者舍也。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布施。舍就能解脫。因為一切。皆非我有。能內(nèi)外盡舍。自然解脫。布施又有什么難。佛在世時。有一雙窮夫妻。窮到不得了。住的是破草房。勉強能避風雨。穿的兩人僅共一條下裙。沒有上身衣服。出門只能一人穿裙。一人赤身露體留在家里。所以二人每日輪流出門乞食。也就輪流穿這一條下裙;埢枚。二人吃得飽就歡喜。也常有化不夠吃不飽的時候。甚至化不到而餓肚子也有。有一比丘。已證羅漢果。知他二人多生多劫。未種善根。所以這生貧窮到此地步。特來度他。向他化緣。令他種福。這雙夫妻見此比丘在門外化緣。男的招呼他在外稍等;貋砗推拮由塘康馈“我二人前世不修。今生如此貧苦。今生若再不修。將來必然更苦。但想布施種福。又沒有東西可供布施。二人只共有這一條裙。若布施了。便不能出門。二人都要餓死。但若不布施。生亦無用。不如以此僅有之物。誠心供僧。種種善根。死亦值得。”其妻同意。男子于是從破房洞中伸出頭來。向比丘說。“大德。請慈憫我。望將此裙代我送去供佛。”比丘憫而受之。持供世尊。時世尊正與頻婆娑羅王說法。受此供養(yǎng)。即向大眾宣布彼夫妻往劫因緣。他們雖未種善根。只今以一念誠心。盡其所有。施下此裙。其福無量。王聞此事。著二人前往看彼夫妻。見其裸體餓睡地上。因救護之。給以衣食。同詣佛所。見佛聞法。即證果位。他二人窮是窮極了。但能把布施難這一關(guān)打破。就獲如此利益。可見難不難在乎一念。沒有一定的。昔明代羅殿撰有醒世詩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這雖是淺白文章。似乎沒有很深的道理。但全把我們業(yè)障鬼一生的行為描寫出來。誰人能脫離這詩的窠臼。誰就是大解脫人。
七月十七日
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慚愧。怕錯因果。還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蓬。放下萬緣。偷安度日。結(jié)果還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庚子年隨光緒皇帝到陜西。嫌市朝太煩。故第二之又上終南。到嘉五臺結(jié)廬。改名隱跡。把茅蘆弄好。以為可以安居不動了。但因果不由你。還是隱不住。只得如充軍一樣。遠遠的跑。跑到云南雞足山。那里萬里無云的境界。以為躲脫世事了。豈知又出頭興叢林。事情弄好了。還是站不住腳。又跑到大理府還宿債。地方弄好了。又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習。結(jié)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殺人放火來反對。纔把事情平息。以為從此可以放下無事得安靜了。詎料又跑到廣東南華寺。千辛萬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門;謴妥嫱ァ_是還債。那里想到會禍從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可見世上做人。業(yè)障是有定數(shù)的。進化京裝烏龜就好了。又伸出頭來輔助和平會。發(fā)起中國佛教協(xié)會。把大領(lǐng)衣舊規(guī)矩保存下來?梢蚜嗽。其時多次夜夢。舉手拉木頭豎柱子。由于失覺照。妄想紛飛。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蘇州辦和平法會。后來到廬山避暑。還夢上梁修造。因聽議將云居劃為林場。不忍祖庭廢滅。又來還宿債。纔知屢夢上梁豎柱。受報有定。直純的私信。我是不管的。試想我們出家人。還是貪名貪利。人我是非。比俗人不如。好不慚愧。家丑揚出去。被人輕慢。這就可恥了。
附錄戒期開示
此次傳戒緣起自誓受戒乙未十月云居山真如寺
此次本山驚動各省各處及諸山緇素佛子。不辭辛苦。跋涉長途。或為求戒;驗槌删椭蓝鴣。但是這里是個茅蓬。諸不如法。照顧不周。不免要使諸位動念。關(guān)于此次傳戒一事。尚有多人未明底細。今將情由講給諸位聽聽。請不要煩惱。不要誤會。
此處為祖庭道場。是一名勝古剎。有典籍可考的大祖師。在此宏法者有數(shù)十位。自宋。元。明。清。以來。迭經(jīng)興廢。抗日戰(zhàn)爭時。遭兵火焚毀。殿堂屋宇。百無一存了。虛云去
年在北京辦和平法會及佛教協(xié)會畢。南來匡阜養(yǎng)病。因?qū)徳凭臃ǹ;膹U已久。不忍名勝湮沒。遂興謬想。于是請準政府。撥草登山。目擊劫后遺基。叢生荊棘。祇剩銅佛二尊。觀音菩薩一座。埋于草莽之中。不禁感傷墮淚。即就破爛牛屋。略事修葺。隨便藏身。意在保守古跡而已。未計如何施設也。孰料未及半載。諸方衲子。瓶缽遙臨。住不肯去。事成難題。若不招待。情固難卻。如若接納。食宿無著。不得已。共同芟蔓辟荒。不辭艱辛。謀衣食住。同甘共苦。備極勤勞。有諸未進具者。屢請說戒。懇禱至再。勉應之曰。“傳戒要經(jīng)政府批準。方可舉行。”嗣經(jīng)請準。即告大眾曰。“現(xiàn)得政府許可。開一方便短期。單為本山幾個新戒。不是圖熱鬧。切不可向外通信。謂此地傳戒。倘若外處得知涌來。食宿無著。招待不下。我原為養(yǎng)病。來此結(jié)茅蓬。并不是來此大開期會。”不料有幾位多事者。私自向外通信。亦有幾位云水來往者。可能在外說出。致使四方詢問。有幾百封信。又不能打妄語;匦拍苏f因食宿困難。未有向外通知。祇為原住新戒。開一方便短期。高旻寺有些人來信苦求。人情難過。只得批了幾個小字。“如必要來。要有當?shù)卣C件。否則勿來。”可能因此張揚出去。
外來者不得參加之原因
今諸位既已遠道而來。如不說出此中情由。怕你們誤會。本來國家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我們傳戒打七。講經(jīng)說法等事。是許可的。即此次傳戒。亦已陳明政府及宗教事務處與佛協(xié)會等。均蒙準許。為什么現(xiàn)在外來的。又不得參加呢。食住困難。且置不說。恰遇滬上天主教堂出了事情。此系外教。今且不說。又上海佛教青年會。素來是以弘法利生自命的。這次亦出事情。此系居士。又復不說。說到出家人頭上。金剛道場。亦相繼出事。對這些事實。諸位觸目寒心不寒心呢。又聞昨由甘蕭省電致江西省政府。謂彼地有外道頭。隱在佛教。已來云居山。清濁分不了。便會因一人害多人。如是等事。關(guān)系甚大。安可不防。
開自誓受戒方便
諸位此次既因不明了本寺傳戒情由。貿(mào)然前來。又因碰著上海發(fā)生那些事情。故只好原道請回。這樣說法。想諸位聽了一定煩惱。但我亦終究不忍諸位徒勞一遭。早年我辦戒期。都是五十三天。今因生產(chǎn)事忙。日期減短些。原定十月十五進堂。冬月十八圓滿。共三十二天,F(xiàn)復因諸緣不湊。再緩期半月。定為冬月初一進堂。仍是十八圓滿。今特為外來的新戒開一自誓受戒的方便。望外來諸位歡喜照行。虛云
生平。本最不滿于濫設戒壇。濫傳戒法者。每見有些傳戒之處。形同買賣。不問壇場和尚及阿阇黎等是否如法。三數(shù)日甚或一日便畢三壇。四處賣牒。美其名曰寄戒。不知律儀為何。對此等稗販如來者。便覺痛心疾首。為甚現(xiàn)在又開自誓受戒呢。
考受戒有受佛戒與受僧戒之分。出家五眾。在佛菩薩前。法師為啟請三白。領(lǐng)受十無盡四十八輕菩薩戒。在家二眾。受六重二十八輕菩薩戒。是為佛戒。以菩薩已忘我故。在佛菩薩前領(lǐng)受。但求受菩薩戒者。須自審是否已經(jīng)忘我比丘在僧中禮請十師。白四羯磨。領(lǐng)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戒。是為僧戒。以聲聞未能忘我故。須有十師證明。菩薩戒本說!度羟Ю飪(nèi)。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見好相》。又華嚴經(jīng)偈說!兑磺袠I(yè)障海。皆從妄想生。欲求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罪業(yè)如霜露;廴漳芟H袅鍍。則戒相成就》。故菩薩戒若千里內(nèi)無授戒師。是可方便的。若千里內(nèi)有授戒師。亦不許開。今各位不遠千里而來。是已生至重之心。虛云也不是想僻說戒。實因障礙因
緣而已。故此是可開自誓受戒方便的。至于僧戒。本來要眼觀壇儀。耳聽羯磨。才得受戒。故定從他受。不開自誓。然諸位此次皆是發(fā)殷重心跑來本山求戒。戒壇也看到了。十師也認得了。我每天講受戒法則也聽到了。雖未正式登壇。但諸位各回本處自誓。我在此地作法。遙為回向。雖未算如法。也不為草率從事了。且增一阿含經(jīng)說!吨T佛常法。若稱善來比丘。便成沙門》。虛云安敢自比于佛。但今既
碰著障礙因緣。萬不得已而權(quán)施方便。諸佛于常寂光中;蚰苣S。但諸位要知道。若無特殊因緣。是萬不能開方便的。
虛云業(yè)障深重。你們要我說戒。我不是想不說。祇因你我往因差錯。以致今朝諸緣不遂。你們請回去。可各就本處寺庵凈室。至誠禮佛。虔求懺悔。仍按本寺所定日期。初一開壇。初八沙彌戒。十四比丘戒。十六燃香申供。十七菩薩戒。十八圓滿功德。如是禮懺。須虔誠懇切。如見好相。即為得戒。請師長上人證明。許為本壇戒子。照發(fā)戒牒。但毗尼威儀。規(guī)矩法則。切須自行習學。今為諸位開此方便。實在不得已而為。古人說。“寧可將身墮地獄。莫將佛法作人情。”虛云今日如此作為?v墮地獄。尚屬小事。若諸位不肯留心。不能如戒行持。則盜佛形儀。妄稱釋子。唯為一紙戒牒。徒掛空名。則日后之果報。不可言說。是為極苦。各宜慎重。
衣缽
衣缽乃受戒正緣。今將衣缽名相。略與諸位說之。七眾受戒衣式不同。大分之有縵衣三衣之別。縵衣者。梵語缽咤。此云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凈處。三衣者。一五衣。二七衣。三大衣。律制比丘比丘尼應畜三衣。壞色割截縫成長短條堤之相。喻如田畔之畦。能貯水養(yǎng)嘉苗而資形命。表法衣之田。潤以四利水。增長三善苗。以養(yǎng)法身而資慧命。是故僧云福田僧。衣云福田衣。五衣者。梵語安陀會。此名作務衣。亦名下衣。亦名什作衣?v五條。橫一長一短。割截而成。原是比丘。比丘尼三衣之一。凡寺中執(zhí)勞服役。路途出入往返皆披之。七衣者。梵語郁多羅僧。此名入眾衣。亦名上衣?v七條。橫二長一短。割截而成。是比丘比丘尼常服衣。凡禮佛。懺悔。誦經(jīng)。坐禪。赴齋。聽講。安居。自恣。乃至一切集僧辦事皆披之。大衣者。梵語僧伽黎。此名雜碎衣。謂剪碎縫成。條相多故。是比丘三衣中之最大者。故名大衣。凡升座說法。半月布薩等時。當著此衣。此衣有多種不同。上中下各有三品。下三品者。謂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此三品皆兩長一短。割截縫成。中三品者。謂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此三品皆三長一短。割截縫成。上三品者。謂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此三品皆四長一短。割截縫成。此等衣皆應用熟苧麻布縫制。不得用綾羅綢緞紗絹等物。更不可繡佛像在衣上。有人繡千佛于衣上。號為千佛衣。褻瀆實甚。本來佛弟子對佛像。只能恭敬頂戴。怎可把佛像在自己身上顛三倒四。甚至壓在屁股下呢。所謂千佛衣者。是指如上三衣。佛佛道同。千佛相傳。都是一樣。并不是繡千佛于衣上。謂之千佛衣。又印度氣候暖。比丘三衣及下裙外。無別衣服。故衣裙常不離身。睡則為被。死亦不離。中國氣候冷。比丘內(nèi)穿圓領(lǐng)衣服。祇作佛事時才搭袈裟。因此袈裟便不常披。但如出界外。亦應隨身攜帶。離衣是犯戒的。至于沙彌沙彌尼衣式。按薩婆多毗婆沙論云。《沙彌得蓄上下二衣。一當安陀會。一當郁多羅僧。令清凈入眾及行來時著》。又根本部云!渡硰浭芸z條衣。若年滿二十?墒诮鼒A。師為求三衣缽具》。毗婆沙所言當者。非同比丘五條衣一長一短。七條衣二長一短。割截縫成田畦之相。但受持借五七之名?p成不用五七之相。僅是無條相之縵衣。至近圓時。師所求者。方是割截條相。然其間亦可少設方便。按律制度。沙彌約有三種。一者年七歲至十三歲。名驅(qū)烏沙彌。初小兒出家。阿難不敢度。佛言若能驅(qū)烏者聽度。故名驅(qū)烏沙彌。二者十四歲至十九歲。名應法沙彌。謂正合沙彌之位。以其五載依佛。調(diào)練純熟。堪能進受具戒。故名應法沙彌。三者二十歲至七十歲名名字沙彌。以其本是僧之位。以緣未及。且稱沙彌之名字。故名名字沙彌。若驅(qū)烏及應法沙彌應披無條相之衣。以其未屬僧位。若名字沙彌年滿二十以上。決志登三壇戒者。則非局于單持沙彌行法。不過漸次升進。不躐等級而已。所以可權(quán)許受持田相之衣。惟不聽著僧伽黎。
又附此談談。比丘戒本來要年滿二十歲才能領(lǐng)受。但有未滿者。佛聽從出世日算至現(xiàn)在。以閏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補之。故滿十八歲便可受具。又凡事要在人格上看。勿過拘執(zhí)。古來的大祖師未拘在年齡者也不少。
具者。梵語尼師壇。以名隨坐衣。又名敷坐衣。又名襯足衣。即如塔之有基。受戒者之身即五分法身之塔。以五分法身。因戒生故。此具七眾皆可持之。
缽者。梵語缽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體則鐵瓦二物。不得用銅木等制成。色則用麻子杏仁搗碎。涂其內(nèi)外。以竹煙熏治作鳩鴿孔雀色。所以熏治者。以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故。量則上缽斗半。中缽一斗。下缽五升。此乃姬用斗。若準唐斗。上缽一斗。中缽七升半。下缽五升。此缽準出家二眾受持。
此三衣缽具。是出家二眾受戒之正緣。資身之急務。必須自己置辦。若借若無。并名非法。準律明條。皆不得戒。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前來已略說衣缽名相。今將受戒的要義。約略說說。你們要留心諦聽。佛法之要。在于三無漏學。三學之中。以戒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若能持戒清凈。則定慧自可圓成。佛所制戒。以要言之。大分三種。一在家戒。謂五戒八戒。二出家戒。謂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道俗通行戒。謂菩薩三聚戒。
今諸位欲求受戒。首重行愿。行者行持。即依戒而行。愿者發(fā)愿。即四弘誓愿。行愿相資。方成妙用。佛制戒律。無非使眾生斷除習氣毛病。令止惡生善。背塵合覺。故華嚴經(jīng)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由是戒故。佛法得以住世。僧伽賴以蕃衍。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戒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之分。戒法者。佛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那之六法戒。沙彌沙彌尼之十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三百四十八戒。出家五眾菩薩之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二眾菩薩之六重二十八輕戒。及一百八十四種羯磨。三千八萬無量律儀等。皆名戒法。
戒體者。當受戒時。領(lǐng)納戒法于心胸。于身內(nèi)即生一種戒體。此體雖非凡夫可以見聞。然一生之中恒常相續(xù)。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是名戒體。戒體的優(yōu)劣。在于受戒時發(fā)心的高下。故求戒者。當先明白發(fā)心。心分下中上三品。一下品心。于正受戒時。以智狹劣。誓愿不廣;蛐纳y。緣境不周。但得戒相守持。無克發(fā)體功用。是為下品心。即得下品戒。二中品心。于正受戒時。心緣一切情非情境。但于所緣境上。僅能分斷諸惡。分修眾善。唯欲自脫生死。全無度生誓愿。是為中品心。即得中品戒。三上品心。于正受戒時。心心相續(xù)。見境明凈。遍緣法界一切情非情境。于此境上。能發(fā)決定大誓愿。愿斷一切惡。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眾生。是為上品心。即得上品戒。所以要得受上品。當發(fā)上品心。
又當受戒前。應先究心緣境之寬狹。然后才可以立志高遠。見相明白。若不預先深究。法相尚且虛浮。怎能得受上品戒。甚或戒全不發(fā)。則虛受費功。徒勞一世。大須留意。
緣境雖多。不外情與非情兩種。情境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如人類魚蟲鳥獸等。非情境就是一切無生命的礦植等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房舍。衣藥用具等。眾生造惡。皆因迷著前境。如見財物起盜心。見美色生淫念等是。但惡業(yè)固由境起。善業(yè)還從境生。境是制戒之所依。亦為發(fā)戒之正本。如淫殺等依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境而發(fā)。盜妄等依情與非情境而制。其戒亦依情與非情境而發(fā)。是故森然有境。皆是制戒之本。發(fā)戒之因。若能興廣大慈護之心。遍緣如上情非情境。于此境上發(fā)如上三大誓愿。與彼戒法相應。領(lǐng)納在心。盡壽護持。是即上品戒體。
戒行者。得戒體已。于日用中。動靜云為。任運止惡。任運修善。順本所受。不越毗尼。則世出世間。一切行門。無非戒行。并非離一切行外。別有所謂戒行者。
戒相者。即佛所制諸戒。于一一戒中。有持犯不犯之分。有輕重開遮之別。持者以順受體為名。分止持作持。犯者以違受體為名。分止犯作犯。止持者方便正念。護本所受戒體。禁防身心。不造諸惡。是名止。止而無違。戒體光潔。順本所受。是名持。持由止成。即非法惡業(yè)。不當行即不行。是名止持。作持者。勤策身口意三業(yè)。修習戒行。有善起護是名作。作而如法。順本所受戒體是名持。持由作成。即如法善業(yè)。當行即行。是名作持。止犯者。癡心怠慢。行違本受。于諸勝業(yè)。厭不修學。是名止。止而有違。反彼受愿。是名犯。犯由止成。即勝業(yè)當行而不行。是名止犯。作犯者。內(nèi)具貪瞋癡慢我見等毒。鼓動身口。違理造境。是名作。作而有違。污本所受。是名犯。犯由作成。即惡業(yè)非法不當行而行。是名作犯。其它輕重開遮等。各須研習律藏。現(xiàn)在不能細說。此等名為戒相。
上來所說。雖分四種。其實是一。軌凡從圣。名戒法?倲z歸心。名戒體。三業(yè)造修。名戒行。覽而可別。名戒相。由法成體。因體起行。行必據(jù)相。當知戒相者。即是戒法之相。復是戒體之相。又是戒行之相。蓋法無別法。即相是法。體無別體?傁酁轶w。行無別行。履相成行。是故行人最要深研戒相。此所謂戒相者。即是律中所明持犯等相。持犯等相雖多。不出心境。蓋惡業(yè)。非境不起。非心不成。善戒也是非境不發(fā)。非心不生。故南山律師說。“未受已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并起善心。故戒發(fā)所因。還遍法界。”是故得戒者。即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諸位發(fā)心受戒。于此須善用心。
大小乘戒之同異
戒本有大小二乘之分。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為大乘。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沙彌。沙彌尼十戒等為小乘。然雖小乘。若受戒者發(fā)上品心。即得受上品戒。此上品戒體。與大乘三聚戒體相當。如隨持一戒。禁惡不起。即攝律儀。用智觀察。即攝善法。無非將護。即攝眾生。故小乘亦通大乘。所謂內(nèi)秘菩薩行。外現(xiàn)聲聞相是也。然聲聞戒本為制身不犯。菩薩戒則為制心不起。故于結(jié)犯大小各有不同。十誦律等結(jié)犯不約心論。須動身口。方成犯戒。此是正小乘戒。四分律結(jié)犯則約心論。若以后念還追前事。即成犯戒。此是通大乘戒。菩薩戒最重約心。結(jié)犯。微縱妄心。即為犯戒。此是正大乘戒。故大乘初念即犯。四分次念乃犯。十誦等要動身口才犯。此等分齊。不可不知。
三歸五戒
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故三歸五戒。對于在家出家。皆極重要。惟淫戒。在家戒邪淫。出家全戒淫。須善分別。三歸者。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一。歸依佛。佛者梵言具名佛陀。華譯“覺者。”所謂“覺者。”就是覺悟了一切事物。相生相滅之因果關(guān)系。更在那無限復雜之因果事相中。發(fā)見此因果的必然秩序。如發(fā)現(xiàn)十二因緣之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的必然序列等。從而證悟了事理的真相。為悲愍眾生未明此真相。致沈淪生死苦海故。以無數(shù)方便。引導眾生。循著那必然的理則來改善生活。糾正思想。軌正行為。使之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這便叫覺者。然則佛所覺悟之真理是什么呢。無上覺道。本不可以言說形容。且略舉一義說之。所謂諸法緣起性空。諸法者。一切事物。緣者包括親因助緣。緣起者。諸法生起。是假眾緣和合而成。如稻谷是種子。田地。肥料。雨露。陽光。人工等眾緣和合而生。性者;蜓泽w。謂諸法體性。各各本自如此。永恒不變。不待眾緣和合的意思?照咔胁豢烧`會空無所有。只是說。無論某一事物的生起。必待眾緣和合。本無所謂永恒不變的固定體性。既無永恒不變的固定體性。佛法就名之曰空。故西天十四祖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即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所以佛說空。并不是說一切事物空無所有。而是說其沒有永恒不變的各別體性。所以佛法并不是什么造物主。而是發(fā)現(xiàn)一切事物生滅相續(xù)底理則的哲人。也不是什么神。而是充滿大悲心。愍念眾生苦難。以無我的精神。為眾生謀福樂的偉人。他一生之中。化導眾生。破除迷信。教令出染返凈。舍迷歸覺。未曾少有休息。
二。歸依法。法者簡略言之。指事物的真相。和行為的正軌等而言。行為的表現(xiàn)。關(guān)系于人類的道德。行為邪正。善惡乃分。但善惡之判。每因各人之立場和觀點不同而異。故欲得道的確實標準。必須按一切因果事相中的必然理則來權(quán)衡。也即是說要依照客觀現(xiàn)實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判斷。如昔日印度社會分婆羅門族梵志。剎帝利族王種。吠舍族商賈和首陀族農(nóng)人四姓。其階級與族籍制度之分極嚴。貧苦大眾都被壓迫得透不過氣來。過著非人的生活。但大家都認為這是天經(jīng)地義。命中注定。不可改變的。釋迦牟尼佛于雪山成道后。三嘆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了知緣起性空。有情機會均等。一切都可以成佛。得出了四姓平等的確切結(jié)論。喻如眾流入海。無復河名。于是力主平等。嚴斥階級。這就是以事理的真相。來作道德標準的例證。
三。歸依僧。僧者梵言僧伽。華譯和合眾。多人和合共處。志同道合。同修自利利他之行者。
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戒具戒三聚戒
上來略說三歸五戒,F(xiàn)在說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及菩薩三聚凈戒。十戒具戒多屬自利。惟求自己解脫。故不必燃香表示。菩薩戒多屬利他。準備拾身救世。故先須燃香供佛。出家沙彌。沙彌尼。得預戒品。須內(nèi)修慈和。外著緇衣。與世俗異。居止行動。皆尚威儀法則。勤學沙彌。沙彌尼律儀。慎莫放逸。
比丘應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應常行三百四十八戒。禁防三毒。調(diào)伏七支。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毒者。貪瞋癡。七支者。即身口七支。身三支謂殺盜淫。口四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三千威儀者。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各具足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威儀。過去具足,F(xiàn)在具足。未來具足。是為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者。于身口七支。各具足三千威儀。而成二萬一千。于貪瞋癡及等分以貪起。余二隨起。瞋癡亦然。故曰等分。四煩惱中。凈無毀犯。是即八萬四千細行。言八萬者。舉其大數(shù)。
關(guān)于戒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諸位說明的。戒本中有自手掘地。及自手績紡等戒。我們現(xiàn)在耕田織布。是不是犯戒呢。我們要知道。佛所制戒。有性戒。和遮戒兩種。首篇波羅夷罪是性戒。此是根本戒。犯者不通懺悔。其余大都是遮戒。犯者可以懺悔。又有輕重開遮等別。研尋律藏便知。性戒者。體是違理。無論佛制與不制。若作均犯罪。如殺盜等是。遮戒者。佛未制前造作無罪。自制以后。若作方成犯。如掘地紡織等。佛所以制遮戒。有各種原因。都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蛞驎r制宜的。如掘地紡織等戒。是因避世譏嫌而制。因當日印度社會。以乞食乞衣。一心修道為出家人本分事。若自己營謀衣食。便招世譏嫌。佛因之制此等戒。但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各處不同。必須因地因事因時以制宜。決不能墨守繩法。故五分律中。佛說!峨m我所制。于余方不為清凈者。則不應用。雖非我所制。于余方必應行者。不得不行》。故當日百丈祖師。以中國與印度。環(huán)境不同。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美舉。佛如降生此時此地。決不會制掘地紡織等戒的。所以我們耕田紡織。并不是犯戒的事情。望諸位于修持中。切不可廢勞動。于勞動中。也不可忘修持。兩者是可以兼行并進的。由此可見我們對于受持遮戒。貴在遵循如來制該戒之本意。不在于死守條文。若得佛意。雖與條文相違。亦名持戒。若不得佛意。雖遵守條文。亦成犯戒。但亦切不能以此借口。而將如來所制戒律。一概抹殺。各宜深入律藏。神而會之。
菩薩戒者?倲z為三聚。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一。攝律儀戒。謂惡無不離。此聚止即是持。作便是犯。順教嚴護。慎而不為。二。攝善法戒。謂善無不積。身口意善及聞思修三慧。十波羅蜜。八萬四千助道行等。皆究竟修。此聚作便是持。止即是犯。順教奉修。永不退悔。三。攝眾生戒。亦名饒益有情戒。謂無生不度。以四無量為心。四攝為行。四無量者。謂慈悲喜舍。慈能與樂滿。悲能拔苦盡。喜謂喜慶眾生離苦究竟。樂法滿足。舍謂令眾生行佛行處。至佛至處。方生舍心。四攝者。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攝者。謂若有眾生樂財則布施財。若樂法則布施法。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二愛語攝。謂隨眾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親愛之心。依我受道。三利行攝。謂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使因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攝。謂以法眼觀眾生根性。隨其所樂而示現(xiàn)。使同其所作而沾利益。由是受道。此聚作即是持。止便是犯。又菩薩發(fā)心時當發(fā)四弘誓愿。一眾生無邊誓愿度。既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即須斷除我愛。殉己為眾。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苦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二煩惱無盡誓愿斷。眾生無量劫來。流浪生死。皆因煩惱未斷。煩惱由根本發(fā)生枝末。重重無盡。所言根本者。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礙;枭。散亂。諂曲。誑妄。無慚。無愧等無數(shù)枝末。但煩惱雖多。總不出我法二執(zhí)。眾生不達緣起性空的道理。妄執(zhí)此身心以為實我。分別諸法以為實法。由是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設教。應病與藥。說無量法門。對治眾生無盡煩惱。我們應該依教修持誓愿斷之。三法門無量誓愿學。菩薩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間。無量法門。均須習學。故菩薩應向五明中求。五明者。一聲明。明言語文字者。二工巧明。明一切工藝。技術(shù)算歷等者。三醫(yī)方明。明醫(yī)術(shù)者。四因明。明考定正邪。詮考真?zhèn)沃矸ㄕ。即所謂論理學。五內(nèi)明。明佛法之宗旨者。故無論世出世法?普艿葘W。均是菩薩所應學處。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閉起眼睛。盤起腿子。才算修行。運水搬柴。鋤田種地。乃至穿衣食飯。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閉門造車。死守一法的。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語名菩提。又譯曰覺。覺者自性靈覺也。此覺性在圣不增。在凡不減。本自圓成。個個不無。諸佛圣人。示生世間。作人天之導師。后世之模范。指示眾生。若離妄想執(zhí)著。即可成佛。六祖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我們應該舍迷歸覺。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廣也。深則豎窮三際。廣則橫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滿足。菩薩當發(fā)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動不搖。盡未來際勇猛勤修。
虛云不過秉宣佛制。教誡后來。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為汝等得戒本師和尚。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阇黎。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阇黎。過去七佛及一切諸佛為尊證。十方菩薩為引禮引贊及為汝等同學伴侶。我雖受請。但為汝等教誡法師。故曰秉戒和尚。
結(jié)勸
臨期入壇。當受戒時。汝等各須虔禮諸佛菩薩。慈護加被。諸天龍神。監(jiān)壇護戒。我為汝等作法回向。汝等應各在本處。清凈三業(yè)。披瀝一心。二六時中。如法禮懺。當勇猛精進。慎勿貪眠好吃。自致失利。又不可辛苦太過。以致生病?梢哉{(diào)適端坐。所“端坐念實相。”實相即本心。本心即佛。如妄念不生。則戒凈。戒凈則定生。定生則慧發(fā)。佛說一大藏教。即戒即定即慧。若得其本。則不患其末。諸位如能依此而行。即不失為本壇戒子。亦乃不負我所期望。唯愿大眾。共奮勉之。外來的明天歡歡喜喜回去。各自修行。
- 上一篇:虛云老和尚自述年譜(十八)
- 下一篇:虛云老和尚自述年譜(十六)
- 不發(fā),多種,一切佛法是妙藥之單方
- 虛云老和尚是大菩薩嗎?
- 宗門一法,勝過一切
- 專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禪和
- 因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 行解相應,說到就要行到
-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 學佛不論修什么法門,總以持戒為本
- 無論是已悟未悟還是解悟證悟,都要修學并真實行持
- 妄起即覺,覺即妄離
- 修行一法易則容易,難則實難
- 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
- 三界輪回以淫為本 六道往返以愛為基
- 修道若不下一番苦心,僅徒然口說是無補于實際的
- 道向己求莫從他覓 努力種福田種好因
- 傳戒不如法、僧人沒擔當是佛法衰敗之因
- 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羅蜜
- 靜坐一須臾勝造七寶塔
-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鄉(xiāng)
- 人的一生,如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