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珈師地論》第五十一卷
《瑜珈師地論》第五十一卷
攝抉擇分
甲一.五識身相應地、意地
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為依。于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
乙一.阿賴耶識
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未說有有之因緣廣分別義。何故不說。何緣知有廣分別義。云何應知。
丙一.不說因緣
答:由此建立是佛世尊最深密記。是故不說。如世尊言。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
丙二.知有因緣
復次嗢柁南曰:
執(zhí)受初明了,種子業(yè)身受,無心定命終,無皆不應理。
由八種相。證阿賴耶識決定是有。謂若離阿賴耶識依止執(zhí)受不應道理。最初生起不應道理。有明了性不應道理。有種子性不應道理。業(yè)用差別不應道理。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處無心定不應道理。命終時識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依止執(zhí)受不應道理。由五因故。何等為五。謂阿賴耶識先世所造業(yè)行為因。眼等轉識于現(xiàn)在世眾緣為因。如說根及境界。作意力故諸轉識生。乃至廣說是名初因。又六識身有善不善等性可得。是第二因。又六身無覆無記異熟所攝類不可得。是第三因。又六識身各別依轉。。于彼彼依彼彼識轉。即彼所依應有執(zhí)受。余無執(zhí)受不應道理。設許執(zhí)受亦不應理。識遠離故。是第四因。又所依止應成數(shù)數(shù)執(zhí)受過失。所以者何。由彼眼識于一時轉時不轉。余識亦爾。
是第五因。如是先業(yè)及現(xiàn)在緣以為因故。善不善等性可得故。異熟種類不可得故。各別所依諸識轉故。數(shù)數(shù)執(zhí)受依止過故。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謂有難言。若決定有阿賴耶識。應有二識俱時生起。應告彼言。汝于無過妄生過想。何以故。容有二識俱時轉故。所以者何。且如有一時欲見。乃至欲知。隨有一識最初生起。不應道理由彼爾時作意無別。根境亦爾。以何因緣識不俱轉。
何故若無諸識俱轉。與眼等識同行意識。明了體性不可得耶。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爾時意識行不明了。非于現(xiàn)境意現(xiàn)行時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應許諸識俱轉或許意識無明了性。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有種子性不應道理。謂六識身展轉異故。所以者何。從善無間。不善性生。不善無間復善性生。從二無間無記性生。劣界無間中界生。中界無間妙界生。如是妙界無間乃至劣界生。有漏無間無漏生。無漏無間有漏生。世間無間出世生。出世無間世間生。非如是相有種子性應正道理。又彼諸識長時間斷。不應相續(xù)長時流轉。是故此亦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諸識俱轉業(yè)用差別不應道理。謂若略說有四種業(yè)。一了別器業(yè)。二了別依業(yè)。三了別我業(yè)。四了別境業(yè)。此諸了別剎那剎那俱轉可得。是故一識于一剎那。有如是等業(yè)用差別不應道理。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身受差別不應道理。謂如有一或如理思或不如理;驘o思慮或隨尋伺。或處定心或不在定。爾時于身諸領受。起非一眾多種種差別。彼應無有然現(xiàn)可得。是故定有阿賴耶識。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處無心定不應道理。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應如舍命識離于身。非不離身。如世尊說當于爾時識不離身故。
何故若無阿賴耶識。命終時識不應道理。謂臨終時或從上身分。識漸舍離冷觸漸起。或從下身分。非彼意識有時不轉。故知唯有阿賴耶識能執(zhí)持身。此若舍離。即于身分冷觸可得。身無覺受。意識不爾。是故若無阿賴耶識不應道理。
丙三.廣分別義
丁一.明建立
復次,嗢柁南曰:
所緣若相應,更互為緣性,與識等俱轉,雜染污還滅。
若略說阿賴耶識,由四種相建立流轉,由一種相建立滅,云何四相建立流轉,當知建立所緣轉故,建立相應轉故,建立互為緣性轉故,建立識等俱轉轉故,云何一相建立還滅,謂由建立雜染轉故,及由建立彼還滅故。
戊一.所緣轉相
云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于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zhí)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zhí)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zhí)自性妄執(zhí)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此于有色界。若在無色。唯有習氣執(zhí)受了別。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zhí)受阿賴耶識故。于一切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譬如燈焰生時內執(zhí)膏炷外發(fā)光明。如是阿賴耶識緣內執(zhí)受緣外器相。生起道理應知亦爾。復次阿賴耶識緣境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復次阿賴耶識緣境。無廢時無變易。從初執(zhí)受剎那乃至命終。一味了別而轉故。復次阿賴耶識于所緣境念念生滅。當知剎那相續(xù)流轉非一非常。復次阿賴耶識。當言于欲界中緣狹小執(zhí)受境。于色界中緣廣大執(zhí)受境。于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緣無量執(zhí)受境。于無所有處緣微細執(zhí)受境。于非想非非想處緣極微細執(zhí)受境。如是了別二種所緣故。于所緣境微細了別故。相似了別故。剎那了別故。了別狹小執(zhí)受所緣故。了別廣大執(zhí)受所緣故。了別無量執(zhí)受所緣故。了別微細執(zhí)受所緣故。了別極微細執(zhí)受所緣故。應知立阿賴耶識所緣轉相。
戊二.相應轉相
云何建立相應轉相。謂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相應所恒共相應。謂作意觸受想思。如是五法。亦唯異熟所攝最極微細。世聰慧者亦難了故。亦常一類緣境而轉。又阿賴耶識相應受。一向不苦不樂無記性攝。當知余心法行相亦爾。如是遍行心所相應故。異熟一類相應故。極微細轉相應故。恒常一類緣境而轉相應故。不苦不樂相應故。一向無記相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相應轉相。
戊三.互為緣性轉相
云何建立互為緣性轉相。謂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作二緣性。一為彼種子故。一為彼所依故。為種子者。謂所有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一切皆用阿賴耶識為種子故。為所依者。謂由阿賴耶識執(zhí)受色根。五種識身依之而轉。非無執(zhí)受。又由有阿賴耶識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為依止故意識得轉。譬如依止眼等五根五識身轉。非無五根。意識亦爾非無意根。復次諸轉識。與阿賴耶識作二緣性。一于現(xiàn)法中。能長養(yǎng)彼種子故。二于后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故。于現(xiàn)法中長養(yǎng)彼種子者。謂如依止阿賴耶識善不善無記轉識轉時。如是如是于一依上同生同滅。熏習阿賴耶識。由此因緣后后轉識善不善無記性轉。更增長轉更熾盛轉更明了而轉。于后法中為彼得生攝殖彼種子者。謂彼熏習種類。能引攝當來異熟無記。阿賴耶識如是為彼種子故。為彼所依故。長養(yǎng)種子故。攝殖種子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互為緣性轉相。
戊四.識等俱轉轉相
己一.阿賴耶識與識等俱轉相
庚一.辨俱轉
辛一.諸識俱轉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與轉識等俱轉轉相。謂阿賴耶識;蛴谝粫r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為境界。執(zhí)我起慢思量行相;蛴谝粫r與二俱轉。謂末那及意識。或于一時與三俱轉。謂五識身隨一轉時;蛴谝粫r與四俱轉。謂五識身隨二轉時;驎r乃至與七俱轉。謂五識身和合轉時。又復意識染污末那以為依止。彼未滅時相了別縛不得解脫。又復意識能緣他境及緣自境。緣他境者。謂緣五識身所緣境界或頓不頓緣自境者。謂緣法境。
辛二.諸受俱轉、善等俱轉
復次阿賴耶識。或于一時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俱時而轉。此受與轉識相應依彼而起。謂于人中若欲界天。若于一分鬼傍生中。俱生不苦不樂受與轉識相應?嗍軜肥懿豢嗖粯肥芟嚯s俱轉。若那落迦等中他所映奪。不苦不樂受與純苦。無雜受俱時而轉。當知此受被映奪故難可了知。如那落迦等中一向苦受俱轉。如是于下三靜慮地。一向樂受俱轉。于第四靜慮地乃至有頂。一向不苦不樂受俱轉。
復次阿賴耶識。或于一時與轉識相應善不善無記諸心所俱時而轉。
庚二.簡相應
如是阿賴耶識。雖與轉識俱時而轉。亦與客受客善不善無記心所俱時而轉。然不應說與彼相應。何以故。由不與彼同緣轉故。如眼識雖與眼根俱轉然不相應。此亦如是。應知此中依少分相似道理故得為喻。又如諸心所雖心所性無有差別。然相異故于一身中一時俱轉互不相違。如是阿賴耶識與諸轉識。于一身中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
又如于一瀑流有多波浪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又如于一清凈鏡面有多影像一時而轉互不相違。如是于一阿賴耶識。有多轉識一時俱轉。當知更互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于一時間于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色相;蛴谝粫r頓取非一種種色相。如眼識于眾色。如是耳識于眾聲。鼻識于眾香。舌識于眾味亦爾。又如身識或于一時于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觸相。或于一時頓取非一種種觸相。如是分別意識。于一時間或取一境相。或取非一種種境相。當知道理亦不相違。
己二.末那與阿賴耶識俱轉相
又前說末那恒與阿賴耶識俱轉乃至未斷。當知常與俱生任運四種煩惱一時相應。謂薩迦耶見。我慢、我愛、及與無明。此四種煩惱。若在定地若不定地。當知恒行不與善等相違。是有覆無記性。如是阿賴耶識。與轉識俱轉故。與諸受俱轉故。與善等俱轉故。應知建立阿賴耶識俱轉轉相。
戊五.雜染還滅相
己一.雜染根本
云何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謂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識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間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互為增上緣故。所以者何。無有有情與余有情互相見等時。不生苦樂等相受用。由此道理當知有情界互為增上緣。又即此阿賴耶識。能持一切法種子故。于現(xiàn)在世是苦諦體。亦是未來苦諦生因。又是現(xiàn)在集諦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間故。能生器世間故。是苦諦體故。能生未來苦諦故。能生現(xiàn)在集諦故。當知阿賴耶識是一切雜染根本。復次阿賴耶識所攝持順解脫分。及順決擇分等善法種子。此非集諦因。由順解脫分等善根與流轉相違故。所余世間所有善根。因此生故轉此更明盛。由此因緣彼所攝受自類種子。轉有功能轉有劫力。增長種子速得成立。復由此種子故彼諸善法轉明盛生。又復能感當來轉增轉勝可愛可樂諸異熟果。復次依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故。薄伽梵說色界眼識界。乃至有意界法界意識界。由于阿賴耶識中有種種界故。又如經說惡叉聚喻。由于阿賴耶識中有多界故。
己二.轉滅因緣
復次此雜染根本阿賴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此修善法若諸異生。以緣轉識為境作意方便住心。能入最初圣諦現(xiàn)觀。非未見諦者于諸諦中。未得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賴耶識。此未見諦者修如是行已;蛉肼暵務噪x生;蛉肫兴_正性離生。達一切法真法界已。亦能通達阿賴耶識。當于爾時能總觀察自內所有一切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為相縛所縛。內為重縛所縛。
復次修觀行者。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略彼諸行。于阿賴耶識中總為一團一積一聚。為一聚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圣道方能轉依故。又阿賴耶識。恒為一切。所有隨。轉依究竟遠離一切所有。重又阿賴耶識。是煩惱轉因。圣道不轉因。轉依是煩惱不轉因。圣道轉因。應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賴耶識。令于善凈無記法中不得自在。轉依令于一切善凈無記法中得大自在。又阿賴耶識斷滅相者。謂由此識正斷滅故舍二種取。其身雖住猶如變化。所以者何。當來后有苦因斷故。便舍當來后有之取。于現(xiàn)法中一切煩惱因永斷故。便舍現(xiàn)法一切雜染所依之取。一切重永遠離故。唯有命緣暫時得住。由有此故契經中言。爾時但受身邊際受命邊際受。廣說乃至即于現(xiàn)法一切所受究竟滅盡。
如是建立雜染根本故。趣入通達修習作意故。建立轉依故。當知建立阿賴耶識雜染還滅相。
如是已依勝義道理。建立心意識名義差別。由此道理。于三界等諸心意識一切雜染清凈道理。應隨決了。余處所顯心意識理。但陏所化有情差別。為嬰兒慧所化。權說方便令彼易得入故。
丁二.辨成就
問若成就阿賴耶識亦成就轉識耶。設成就轉識亦成就阿賴耶識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絕。入無想定入滅盡定生無想天;蛴谐删娃D識非阿賴耶識。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住有心位;蛴芯愠删。謂余有情住若心位;蛴芯悴怀删汀V^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諸如來。入滅盡定處無余依般涅槃界。
乙二.識身差別
丙一.明建立
問內外諸法自性各別各住自相。何因緣故十八界中唯六識界自性建立。所余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建立耶。答由六識界于彼彼念。瞬息須臾日夜等位速疾轉變。托彼彼緣依眼等根緣色等境。用諸心所以為助伴。非一眾多種種生起。由彼彼依之所生故得得彼彼名。如火依附彼彼緣故而得燒然爾時便得彼名數(shù)。由諸草木牛糞糠札等緣故;鸱降萌。爾時便數(shù)名為草火乃至札火。如是眼色以為緣故眼識得生數(shù)名眼識。如是乃至數(shù)名意識。廣說應知。余眼等界若彼自性從初生已。即彼自性相似生起。展轉相續(xù)究竟隨轉。又一識類藉彼彼緣種種差別自性生起。是故識界。自性建立。所余諸界為彼所依所緣助伴而得建立。
丙二.辨遍知
復次當辯識身遍知。問心清凈行苾芻。由幾種相遍知其心。答若略說由三種相。一雜染愛樂相。二雜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丁一.雜染愛樂相
云何心清凈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謂心清凈行苾芻作如是念。今我此心于諸雜染長夜愛樂。自知愛樂諸雜染已。便從有貪性出。于離貪性安止其心。爾時其心于離貪性。不能安止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有貪性中。如從有貪性如是。從有瞋有癡下劣掉舉不寂靜散亂性出。廣說乃至從放逸愛樂住性出。于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止其心。爾時其心于常勤修習諸善法中。不能安住亦不愛樂。更無異緣唯有速疾還來趣入流散馳騁乃至放逸愛樂性中。如是名為心清凈行苾芻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
丁二.雜染過患相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愛樂相已。此心清凈行苾芻。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謂作是念。今我此有貪心。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能生現(xiàn)法罪能竹扛后法罪能生現(xiàn)法后法罪。又能為緣生彼所生身心憂苦。如于有貪性如是。乃至于放逸愛樂性。當知亦爾。復作是念。此有貪心乃至于放逸愛樂心。有過患故有疫有橫有災有惱。
丁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如是遍知自心雜染過患相已。復能遍知自心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謂我今不應陏自雜染有諸過患有疫有橫有災有。心自在轉。必令自心隨我劫力自在轉。彼既如是了知。我今不應陏順自心而轉。當令自心隨我轉。已數(shù)數(shù)思擇。令有貪心舍有貪性。無貪性中安住愛樂。又復于彼見勝功德。如是乃至令舍放逸愛樂住性。乃至于常勤修習諸善法中安住愛樂。又復于彼見勝功德彼多安住。如是行已爾時其心不由思擇。于常勤修習諸善法中自然安住愛樂。于前雜染愛樂性中深生厭責。由此因緣心清凈行苾芻。如實了知自心雜染愛樂。速疾回轉無譬喻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有過患性。又能善知如是雜染心還滅方便。由如是故心清凈行苾芻速能證得無上心清凈性。所謂諸漏永盡。
丙三.辨善巧
復次當辯心善差別及心轉善巧差別。謂依遍計所執(zhí)自性。當知心善巧差別。依依他起自性。當知心轉善巧差別。復次若能善巧熏修心者得二勝利。一于果時觸證安樂。二于因時自在而轉。復次心混濁者有三過失。一不如理作意過失。二隨眠過失。三起纏過失。
問如世尊言。唯當于心深善勇猛如理觀察。念住中說。要當于身住身循觀乃至于法住法循觀。此何密意。答為顯四念住唯觀察心故。謂觀心執(zhí)受觀心領納觀心了別觀心染凈。唯為觀察心所執(zhí)受心所領納心了別境心染凈故。說四念住。
復次有諸苾芻。住三種住行六正行。于大師教多有所作。謂住解脫住。住解脫門住。及住能引解脫門法住。行無間行。行善受思惟行。行修所引善根生起行。行離諸愛味簡擇諦行。行即于此無增上慢行。正清凈受用行。復次有二種舍施。一受者舍施。二施者舍施。施果亦有二種。一得大財富。二得此等流受用勝解。
乙三.三世四緣
丙一.釋道理
復次當辨證成道理。問依何道理。應知宣說唯從未來非實非有諸行相生。答若未來法行相實有而得生者此法為轉而說生耶。謂從未來世處轉向現(xiàn)在世處。為死生耶。謂未來世死生現(xiàn)在世。為彼為緣而得生耶。謂于未來法住不變用為緣于現(xiàn)在世有余法生。為有業(yè)用而說生耶。謂于未來本無業(yè)用至現(xiàn)在世方有業(yè)用。為圓滿相而說生耶。謂于未來相未圓滿至現(xiàn)在世相乃圓滿。為由異相而說生耶。謂于未來有于來分及有因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來至現(xiàn)在有現(xiàn)在分及有果分。由此二種其相有異。如是六種諸法生起皆不應理。何以故。非無方無處。法有從從異方轉趣異方義。亦非未生未已生法而有死義。若彼為緣而得生者。便異法生非未來生。此于未來便為未。有又一切法第一義中無作用故。業(yè)用離相異不可得。唯即于相而假建立。設有異者。未來現(xiàn)在同實有相。唯說現(xiàn)在獨有業(yè)用。理不可得。又此業(yè)用。便應本無而今得生。又與世尊微妙言說即成相違?谡f諸行非常非恒汝顯諸行業(yè)用無常。由此義故行應是常又等于一相。若相異分得是有者。相之異分何故不有。又相異分本無今有。相之異分何故不成本無今有。又離色等一切行相。余未來分必不可得。又應未來無有果相現(xiàn)在方有果相生起。如是已辨證成道理。依此道理應知。宣說未來諸法一切行相非實非有本無今有。如于未來如是。過去隨其所應。由此道理當知。宣說非實非有。復次過去行云何。謂相已滅沒自性已舍,F(xiàn)在行云何。謂相未滅沒自性未舍生時暫住。未來行云何。謂因現(xiàn)有自相未生未得自性。問若諸行未來本無而得生者。空華兔角石女兒等何故不生。答由空華等無生因故。一切諸行各各差別定有生因。問若一切行各各差別有生因者。何因緣故諸行俱時不頓生耶。答諸行雖有各別生因。然必待緣方得生起。若彼彼行生緣現(xiàn)前。彼彼行因生彼彼行。是故諸行雖現(xiàn)有因。然無俱時頃頓生起過。
丙二.抉擇因緣
復次此中云何名諸行因。何等名緣。謂薄伽梵說。諸行生緣略有四種。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因緣一種亦因亦緣。余之三種唯緣非因。
丁一.因緣
戊一.正辨相
己一.約諸法辨
云何因緣。謂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隨逐色根有諸色根種子及余色法種子一切心心所等種子。若隨逐識有一切識種子及余無色法種子諸色根種子。所余色法種子。當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xù)。隨所應望所生法。是名因緣。
復之若諸色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所種子所隨逐者。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后時不應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種子隨逐色根。以此為緣彼得更生。
復次若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從彼壽盡業(yè)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隨逐于識。以此為緣色法更生。
己二.約補特伽羅辨
庚一.舉種類
復次若諸異生由世間道入初靜慮。若得生彼爾時欲界諸染污法。及余欲界諸法種子。但被損伏不能永害。何以故。由此異生從彼定退欲界染法復現(xiàn)前故。從初靜慮沒已。復還欲界故。復次損伏略有三種。一遠離損伏。二厭患損伏。三奢摩他損伏。云何遠離損伏。謂如有一棄舍家法趣于非家。遠離種種受用欲具。受持禁戒。于所受持遠離禁戒。親近修習若多修習。由親近修習多修習相續(xù)不斷故。于諸欲具心不趣入。心不流散。心不安住。心不愛樂。亦不發(fā)起彼增上力緣彼境界所起煩惱。如是名為遠離損伏。云何厭患損伏。謂如有一或由過患想;蛴刹粌粝。或由青瘀等想;蛴呻S一如理作意。如是如是厭患諸欲。離未離欲然于諸欲修厭逆故。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厭患損伏。云何奢摩他損伏。謂如有一由世間道。得離欲界欲或離色界欲。彼由奢摩他任持心相續(xù)故。于欲色中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如是名為奢摩他損伏。
若圣弟子由出世道離欲界欲。乃至具得離三界欲。爾時一切三界染污諸法種子皆悉永害。何以故。由圣弟子于現(xiàn)法中不復堪任從離欲退更起下地煩惱現(xiàn)前;蛏系。亦不堪任從彼沒已還生下地。如谷麥等諸外種子安置空或于乾器。雖不生芽非不種子。若火所損爾時畢竟不成種子。內法種子損伏永害道理亦爾。若圣弟子將入無余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由染污法種子滅故。不復能感當來異熟果。亦不復能生自類果。當知是名第四損伏。所謂永害助伴損伏。
庚二.辨隨逐
復次具縛者所有心起。若樂俱行或苦俱行;虿豢嗖粯肪阈。此一切心。怕樂種子?喾N子。不苦不樂種子之所隨逐。若起善心或染污心或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善種子染污種子無記種子之所隨逐。又諸有學不具縛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或出世心;蛉疚坌幕驘o記心。此一切心。皆為一切修道所斷煩惱種子之所隨逐。由未斷故有時得生。亦為所余諸法種子之所隨逐。又諸無學一切煩惱已永斷者所有心生。若世間善心。若出世心。若無記心。此一切心。皆已永離染法種子。但為一切善無記法種子隨逐相續(xù)而生。
戊二.明建立
復次此所建立種子道理。當知且依未建立阿賴耶識圣教而說。若已建立阿賴耶識。當知略說諸法種子。一切皆依阿賴耶識。又彼諸法若未永斷。若非所斷。隨其所應所有種子隨逐應知
戊三.釋妨難
問如世尊言。我說阿羅漢苾芻于四種增上心法現(xiàn)法安樂住中隨一而退。若彼一切染污種子皆已永害。云何復起下地煩惱。若不復起彼云何退。答退有二種。一者斷退。二者住退。言斷退者唯是異生。言住退者。是諸圣者亦是異生。若世間道斷諸煩惱復起現(xiàn)前。當知爾時斷退故退。亦是住退。若出世道斷煩惱已心營世務。不專修習如理作意。由此不能于其中間,F(xiàn)法樂住數(shù)起現(xiàn)前如先所得后亦如是。然其下地已斷煩惱不復現(xiàn)前。如是名為住退故退。非是斷退。又若已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而彼一切染法種子未永害者。云何名為心善解脫阿羅漢果諸漏永盡。若已永害。于相續(xù)中永無一切染法種子。尚不應起不正思惟。況諸煩惱。是故當知由出世道斷煩惱者。定無有退。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卷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第五十二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