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三十三)悲

  (三十三)悲

  今年四月間,紐約。遥铮悖瑁澹螅簦澹颉∮形、六十位同修到莊嚴寺來,其中有一個節(jié)目,是要我和他們講‘佛教的中心思想及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接到了這個題目,竟有些不知所措,因為這個題目實在太大了。要在浩如煙海的佛教教義中,選出那些是中心思想,實在不是我這樣只學了一點點佛法的人所能夠講的。

  歷來大德,見仁見智,也沒有大家一致的說法。這也可能是因為眾生宿根因緣各有不同,對某些人講,某種教義是中心思想;對另一些人來講,也許另一種教義對他們更有益。各位大概都知道禪宗的六祖惠能是聽五祖講《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墒俏夷‘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已經幾千遍了,還是不徹不悟。那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算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呢?

  至于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則法門八萬四千,更可能因人而異。應機的法門,往往能一聽即歡喜,一學便深入;不應機的法門,大師們盡管說得天花亂墜,他過耳即忘,得不到好處,這也是常見的事實。

  可是那天我覺得他們所出的題目,的確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我總得盡我所知提供答案。所以,我說:‘我很慚愧,因所知很少,只能貢獻各位一個字,這個字是什么呢?是“悲”字,是慈悲的悲,悲憫的悲,大悲心的悲。諸佛以大悲為根本,所以悲可列為佛教中心思想之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念念和悲心相應,自然容易走上福慧雙修,成佛的正路。’

  那天我提出了這個‘悲’字后,請大家靜默了一分鐘,讓大家思惟一下,是否對于他們所提出的題目,有了答案?我說:‘如果各位滿意了,我可以講講別的有趣的掌故,譬如這尊千年古觀音像的來歷。如果各位認為我應該再將這個悲字加以引申,則請舉手。’

  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舉手。

  可是那天因為時間有限,要問其他問題的人很多,我只簡略的將‘悲’分為‘悲己’及‘悲人’作了一些解釋。所以今天想趁這個機會,和各位作詳細的討論,以補不足。

  什么是悲及大悲?

  在一般的中文字典中,悲的定義是‘痛’。這個‘痛’可不是肉體的痛,如背痛、牙痛等,這個痛是心靈上、精神上的痛!掇o源》的注解中接下去說:‘有聲無淚曰悲。’這是一種傷心極深刻的表示。‘悲’還有一種意義是懷念、顧念!掇o!放e了這么一個例子:‘游子悲故鄉(xiāng)。’這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悲’字所下的定義。

  佛教傳入中國,譯經的大德們選用了‘慈悲’兩個字來表顯佛陀及菩薩們的重要心態(tài),所謂‘慈以與樂,悲以拔苦。’所以,在佛法中‘悲’的含義就擴大為‘惻愴他人之苦而欲救濟之心也’(《佛學大辭典》)。換句話說,悲已不單是在心痛及懷念對方,而是進一步要設法如何消除對方的苦。

  各位,通常我們所講的悲,大都在這個解釋的范圍內。以我的淺見,這還不能算是佛菩薩的‘大悲’。這里有能悲的主體——我;所悲的對象——別人;苦的事實如病痛災難,有時間性,有生滅相,所以還不是離相的大悲,而大悲必須不著相。

  離相的大悲,只能說是我們學佛者的目的地,是彼岸的境界,但也是我們劃船的指針。因為我們現(xiàn)在都是在劃船的階段,所以把握住這個指針、方向,十分重要。為加強對于大悲的說明,我想舉兩個例子:

  今天有很多位母親在座,所以我先舉一個母親和初生嬰兒的例子。

  我得承認,我沒有做過母親,所講的話是否正確,還得請各位母親指正。不過,我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所以也有些因觀察而體會出的做母親的心態(tài)。當和如生第一個孩子——梅兒時,我們住在昆明電工廠中,那時日本的飛機常來轟炸昆明。在初生梅兒的幾天中,和如心中好像什么都不要了,只有這個嬰兒。只要孩子一哭,她就馬上喂奶;晚上只要孩子一動,她就立即驚醒;一有警報,搶著嬰兒就往防空洞跑。

  那時我的印象,在和如的心目中,嬰兒和她是不分的。并沒有‘我是母親,你是我的嬰兒’的觀念。這個初生的嬰兒,還是和在胎胞中一樣是她的一部分,嬰兒即是她。所以嬰兒饑餓,即是她饑餓;嬰兒不舒服,即是她不舒服;嬰兒有危險,即是她有危險。在座的聽了我這幾句話,有的也許只能意會,有的也許回憶起她自己的經驗。各位,和如的這些行動,不但沒有我和嬰兒之分,也不是為名,我一句話也沒有稱贊她,她并不以為惱;也不是為利,根本無利可圖;她也沒有得到什么好處。這種悲心接近佛菩薩的大悲。

  各位,第二種例子是在災荒急難的場面中,往往可以見到有奮不顧身而救人的人。在沒有時間轉第二個念頭的剎那,這種大悲本性的顯現(xiàn),忘了人我之分,而做出奮不顧身救人的可悲可泣的事跡,實在是有情人類的一種美德。他不是為名,也不為利,不顧自己生命的危險,充分的發(fā)揮了佛菩薩的大悲精神。

  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說:‘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大悲不但無我,而且無法,無法就是說連這是一種慈悲,是有福報,是有功德的種種觀念,一概都沒有。這樣無我、無人、無法而行悲,才是大悲。

  各位,接下去我將‘悲’分為‘悲己’及‘悲人’加以引申,那是一種方便的講法。希望各位在想到‘悲己’時,也想到‘悲人’;在想到‘悲人’時,也記起‘悲己’。這樣漸漸的自能啟發(fā)您本具的般若正智。

  悲己

  什么叫悲己呢?悲己就是悲憫您自己。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愛恤您自己。說來也許很難令人相信,一般人很少是愛恤自己的。

  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明明知道飲酒要誤事,可是自有人類以來,不論東方西方,天南地北,喝酒的人多得不可計數(shù),而誤國誤人的記載,更不勝枚舉。最近紐約城中,有人喝醉了酒,午夜開車,撞死從餐館中出來的母女三人,關入牢中,以殺人罪起訴,他的一生也許就此完結,您說這人是不是悲憫自己?

  又明明知道吸煙傷肺,而且已經有明顯的科學證明,可是吸煙的人還是這么多,好像來日方長,吸了再說,并不替自己的健康壽命著想。

  貪口味,則更是普遍,而且美其名曰口福,殊不知此種福氣是造成日后各種病痛的主要原因。您說他知不知道呢?他明明知道,可是就是貪吃。

  毫無控制的讓自己生氣發(fā)火,也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生氣不但會傷害自己身體,而且更易損傷與人的情感。各位也許也遇到過這種人,常會因一件小事而自己控制不住,甚至有惡口傷人的,事后則又自己懊悔怨恨,晚上失眠,您想他這樣對待自己,是不是太不夠悲憫了呢?

  進了佛門,受過五戒,或者已現(xiàn)出家相,則應該早已明白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的因果嚴重。可是真有幾個人能完全不造身口意三業(yè)呢!其中尤以口業(yè)最易犯,嗔心最易起。

  以上都是幾個常見的例子,各位請仔細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悲己’可真并不容易!這也是所謂‘我相難破’,各位如不信,不妨試一試,隨時留意!看您是不是能夠‘悲己’,這是一個很好的修行辦法。

  悲人

  什么叫‘悲人’呢?悲人就是悲憫對方。各位,這里我想強調一點:一般所謂的‘人’,往往是只指人類。不錯,人類的苦痛,已經說不盡,每天翻開報紙,看電視新聞,幾乎都是令人痛心慨嘆的報導,所以能對人類起悲心,已經是很不錯了?墒俏覀儗W佛的,應該明白,‘悲人’的‘人’并不是狹義的人類,而是廣義的眾生。而且這里的所謂眾生,不僅是指有情感、情欲的眾生,也包括了凡眾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切無情的眾生,譬如房屋、用具,以及一花一草、一紙一筆都是眾生。講到此處,各位也許會問,對一紙一筆,又怎么生悲呢?各位說得不錯,悲心有時候是難以常情理解的。不過到悲心純熟的階段,一個人自然而然的會生起對任何東西都有珍惜心,不浪費心,不隨意毀壞傷害的心,這才是悲心的充分表現(xiàn)。

  在美國物質太豐富了,我常?匆娦∨笥褌冊谝淮髲垵嵃椎募埳希嬌蠋坠P,就向地上一拋,又另外拿起一張潔白的只在畫,好像紙多得很。這種不愛惜東西的習慣養(yǎng)成,會障礙悲心的生起!

  根據(jù)一般的經驗,‘悲人’要比‘悲己’難。為什么我這樣講呢?因為第一,您是以一個有限的力量來應付無限的要求。第二,您會遇到必須作一個權衡輕重的判斷選擇,有時會感覺到不容易。

  關于第一點,我想比較容易明白,各位大概都有這種經驗,譬如以錢財布施來說,就會覺得不能隨心所愿各處都捐。為什么呢?因為任何人的財力總是有限,而需要錢財幫助的地方或眾生實在多得不可勝數(shù)。

  那末,怎么辦呢?

  《了凡四訓》中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小女孩到她家附近的一個廟裹去,她看了廟中的莊嚴佛像,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很想捐錢給廟里,可是一摸袋中只有二分小錢,她就將這僅有的二分錢捐給了廟里,廟中的方丈,得知了這件事,就特別跑出來為這女孩祝福稱贊。

  多少年過去了,女孩長大,被選入皇宮為妃子。一天她想起家鄉(xiāng)的寺廟,就帶了幾千兩銀子到廟里來,奉獻了大量銀子,這位方丈得知了,差一個小徒弟出來招待她。這位皇妃覺得很奇怪,就進去找方丈,說:‘方丈呀!您應該還認得我就是某家的孩子呀!我小的時候,曾在此捐了只二分錢,您卻特地出來親自為我祈福。今天我奉獻了幾千兩銀子,您卻只差個小徒弟來迎接我,是什么原因呀?’方丈說:‘因為您捐二分錢的時候,您的心遠比今天捐幾千兩銀子要既真且切!’

  各位請記住——既真且切。

  各位也請不要誤會,這個例子并不是說,當女孩捐了她僅有的二分錢,她就得餓死,并不,她的父母照樣供給她生活所需的一切,她也沒有其他負擔,不過,這二分錢確是她那天可以自己作主的僅有資產,她可以去買糖果吃,可以去買玩具,可是她不這樣自己享受,而捐給了廟里。所以說她捐這二分錢是既真且切。后來的幾千兩銀子為什么反而不既真且切呢?因為她那時拿出幾千兩銀子并不傷害她自己的享受。

  關于第二點,我想舉一個例子,也許更能清楚。

  我有一個年輕朋友,他認為人的生老病死四苦中,病的痛苦為最明顯,也最普遍,而且這種苦,往往持久多年,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實在可憐,所以他決心學醫(yī)救人,進了醫(yī)科大學,書念得很不錯,也常接觸佛法。

  有一天,他忽然來找我,說他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大群的白老鼠來找他討命。他驚得大叫,醒來滿身冷汗。他說:‘這些白老鼠都是他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時所殺死的。’可是他說,他學醫(yī),這種實驗又不得不做,問我是不是只好放棄學醫(yī),或者我有什么建議。

  當時,我問他:‘您覺得救人重要呢?還是救您自己重要?’他想了一想說:‘救人重要。’我說:‘既然肯定救人更重要,那么您就得好好的學醫(yī),盡快的學成,做個好醫(yī)生,全心全意的救人,而將您真心救人的功德,回向給這些因助您救人而舍了生命的白鼠,愿它們都超生凈土。在實驗室中只殺不得不殺的,不隨意亂殺?梢陨贇ⅲ瑒t不但自己應盡量少殺,也勸同學們大家少殺。倘若有空的時候,因為您已學佛,能念經咒,則念念往生咒、地藏菩薩名號等,將功德也回向給所有為助您將來救人而犧牲了生命的眾生,這就叫做處逆道而行悲心,您應以這種心來權量逆道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位年輕的朋友,現(xiàn)在已學成行醫(yī),是一位極得病人信心及好感的醫(yī)生。我為他歡喜!

  如何培養(yǎng)悲心?

  各位請記。罕牡姆疵,即是嗔心。輕的嗔心叫生氣、發(fā)脾氣;大的嗔心,即是仇恨。嗔心一起,悲心即消失;悲心愈強,嗔心愈不容易生起。這是我們在做人及修行中一個極重要的原則。

  悲心的培養(yǎng)并不容易,也不是旦夕可以造成的。各位只要留心觀察,小孩子的悲心往往比大人大,就可以體會出為什么悲心不易培養(yǎng)。

  今天所想講的兩點,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卻是我個人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拋磚引玉,供各位參考。

  第一點是我們自己日?梢杂柧毜模翰灰R上下批評人的結論, 。,

  這話怎么講呢?就是說不論是在家庭中,朋友之間,機關中的上司下屬,學校中的先生、學生、同學之間,如果您忽然覺得對某個人所做的事或者所說的話,心中不滿,不要馬上下結論,說這個人錯了,就開口批評他;更不要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他,當然更不要罵他。要隔一段時候再下結論。怎么隔一段時候呢?譬如默念阿彌陀佛二十聲或者默念觀世音菩薩二十聲,或者默數(shù)一至二十,然后再下結論,再決定他是否錯了。

  各位不妨試試這個簡單的辦法,看能否減輕您生氣的機會,使嗔心少起。這也是‘悲己’的一個法門。

  第二點是如果有人侮辱您,毀罵您,冤枉您,或者甚至在肉體上傷害您,希望您馬上記起《金剛經》中的下面一段經文:

  佛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贊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

  各位,我們得生而為人,而且能夠有機會得聞佛法,能受持讀誦《金剛經》,能有緣和諸上善人在莊嚴寺的夏令營中聚會一起,各位過去世一定種過許多善根?墒且搽y免有過惡業(yè),甚至于應墮三惡道的罪業(yè)。各位平時燒香拜佛、捐錢造廟、誦經念咒,就是希望消去過去的罪業(yè),種未來的善因。今天有人來悔辱您、輕賤您,使您重罪輕報,極大的罪業(yè)可以消滅,您說您該怎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