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佛教與教育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席狄洛曾說:「教育,是人類共同的成長基礎,教育方向正確,人類的真、善、美資質(zhì)就得以發(fā)揚提升,世界的和諧進步就易達成!菇逃闹匾,由此可見。

  佛陀成道后,因深知教育的重要,所以在住世四十九年中,廣宣教化,目的是為了教育眾生開發(fā)真如自性,以獲得解脫自在人生。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其實也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于佛陀的教育范圍之內(nèi)。

  佛陀的教育,首重言行舉止品德的修養(yǎng),是為「戒學」;次重身心的調(diào)御,名為「定學」;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fā),即為「慧學」。佛陀不但善于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等十二分教,以及四攝法、四悉檀等法門,其教育特別注重教材及教學法,即所謂的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例如:佛陀說長者法,即舉出「長者十德」;說兒童法,則提出「四小不可輕」;說朋友法,則說明「友有四品」;說夫妻法,則譬喻「夫妻如共命鳥」。佛陀在《善生經(jīng)》、《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等諸經(jīng)典中,對于親子之道、主仆之道,都有很好的教示。

  又佛陀對商人,則說經(jīng)營之道;對農(nóng)夫,則說耕種之道;對政治家,則說治國之道;對于愚笨的周利槃陀伽,則教以「拂塵掃垢」;對于琴師出身的二百億耳,則用譬喻「修行如彈琴」;對于失去愛子的婦人,則以「吉祥草」善巧度化她。

  佛陀不但善于教化眾生,而且提倡「自我教育」,如《阿含經(jīng)》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建立自我信心。佛陀重視心性的調(diào)伏,譬若良馬見鞭影而馳,但兇狠不馴的野馬就必須經(jīng)過調(diào)伏,調(diào)伏就是一種教育,因此《金剛經(jīng)》一開始便指出「降伏其心」之道。

  佛陀的教育方法靈活巧妙,而且有教無類。他針對眾生的根機,或是施與「以毒攻毒的權(quán)巧教育」,或是施與「以事明理的圓融教育」,或是施與「以古證今的啟發(fā)教育」,或是施與「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或是以「授記教育」給予弟子鼓勵期許。佛陀對于弟子,絕少打罵、拒絕、責備、否定,大都用鼓勵關(guān)懷的方式,讓弟子知錯能改,而不傷其尊嚴。

  佛陀以身教代替言教的行儀東傳以來,歷代高僧大德莫不承此風范,用以教育弟子。例如:仙崖禪師「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化夜游學僧;金代禪師「不是為了生氣才種蘭花」,令弟子自我認錯;趙州禪師「小便別人無法替代」,表明成佛須直下承當;良寬禪師「年紀大了,鞋帶都系不動」,教導外甥洗心革面;南隱禪師「茶杯滿了」;園頭禪師「教育子弟如照顧花草」等,都是最好的身教,所以能在無形中發(fā)揮潛移默化的功能。

  中國古代的叢林寺院,一如學校,是供給十方青年學子進修的地方。尤其從叢林的建筑、人事組織,乃至寺院供奉的佛菩薩圣像,處處都展現(xiàn)了教育的意涵。

  在建筑方面,「云水堂」,說明了出家人「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逍遙自在的修行生活;「上客堂」,意味著叢林里接待賓客都是奉為上賓。叢林里職事的稱呼,非「主」即「頭」,例如「藏主」、「莊主」、「庫頭」、「飯頭」、「凈頭」等,說明佛教對僧眾人格職務的尊重,這些都是佛教教育的特色之一。

  從佛殿里供奉的佛菩薩圣像,也可以了解叢林的教育意義。例如:一般寺廟的山門入口,都是供奉笑臉迎人的彌勒菩薩;入了山門,迎面的是威武凜然,金剛怒目的韋馱菩薩。這表示在佛門里,慈悲的攝受與力的折服同等重要。而一般寺院的大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右邊為「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左邊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尊者。多聞重解,頭陀重行,解行并重,知行合一,;雙修,這就是佛陀的教育。

  叢林的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視生活、思想、倫理、道德、人格,乃至威儀的陶冶。因此,叢林的教育法又有所謂「搬柴運水的生活教育、因材施教的啟示教育、無情無理的棒喝教育、;垭p修的力行教育」。凡此,無非是希望透過叢林大眾共修的陶鑄,鍛煉僧格,成就法器。因此,叢林有「大冶洪爐」之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過人才的教育、培養(yǎng),二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得以傳衍至今;今日佛光山為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多年來本著「生活教育重于知識教育、道德教育重于功利教育、普濟教育重于利己教育、自覺教育重于接受教育」的方針,積極推展僧伽教育、信眾教育、社會教育、兒童教育、青年教育等,甚至有心想替政府設立「慈心學!梗M高^悲智雙運的佛化教育,開發(fā)人性的真善美,從凈化人心的教育做起,共同促進世界的和平,營造真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人間凈土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