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佛教與科學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科學原意為「知識」,是一門利用儀器與學理,專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進行研究與探討的學問?茖W雖然與佛教同是在探討宇宙和人類的關系,然而科學的知識是從感官而來,是變幻無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許會被明日的定律所推翻,并非永遠不變;而佛教的教理,卻是佛陀以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所證悟發(fā)現的自然法則,這個「法」是宇宙本有,歷久彌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所以,佛學的提倡不僅與科學沒有抵觸,反而對科學的方法與效用上,提供更精確的檢證。
佛教其實可以說是指引科學的明燈。在佛教教理中,蘊涵許多有關精神與物質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提供科學研究發(fā)展的構思與方向;另一方面,科學愈發(fā)達,則愈能印證佛法的合理性與真實性。例如佛經記載,「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如今透過科學儀器,證實此說非虛。佛經上常說,十方恒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佛經所說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今日天文學家已證實: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云團、天河、星球等。佛教天文學不僅開拓了人類的思想領域,尤其證明佛法并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因為基本上,佛教不僅教義合乎科學的辯證,而且佛經的組織合乎科學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學的精神。
在教義方面,佛教的三法印,所謂「諸行無!埂ⅰ钢T法無我」、「涅槃寂靜」,依物理學來說,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是動的,即是無常;因為無常,沒有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此無我。但是另一方面,依量子論的觀點來看,一切物質可以完全變換成能量,儲藏于空間中;空間中彌漫的能量經過聚集后,也會形成物質,因此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說,不論世間如何動亂,不論萬法如何差別,最后終歸于寂靜、平等,這就是涅槃的境界。
甚至,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質能關系也提出:宇宙萬象萬物都只是能的各種不同形態(tài)!改堋篃o法被看到,但科學能證明它確實存在,這正可以驗證佛陀所說萬法皆「空」的事實;空,看不到,卻無所不在。乃至佛陀對時空的體認,所謂「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換句話說,時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在時空一體的時候,一切法的真相才能顯現出來,這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明宇宙是三度空間一度時間的四度時空連續(xù)區(qū),如無時空的標準,宇宙并沒有客觀的存在之理論是相同的。
科學是有組織,有系統的知識,它的研究方法不外邏輯學中的歸納和演繹,而研究科學的精神在于客觀,重分析,憑實證,以求出研究的正確結果。佛教經典的組織、結集與傳譯的作業(yè)方式、注疏分析的精密、科判的嚴謹等,都合乎科學的精神。例如東晉道安大師將佛教經典的組織,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序分又有「如是我聞」等語,具足有六種成就,恰與今日新聞學上的「六何」相似,又與科學上作者寫實驗報告相同。實驗報告開頭必須將實驗主持人、共同實驗者、時間、地點、實驗目標、使用儀器材料一一列明,再記錄實驗的本文,以表示此報告的準確性。此種敘述法在二千多年前,已為佛教所采用。
佛經的結集與傳譯也是十分合乎科學的作業(yè)方式,佛教史上幾次的經典結集,每次與會者都在五百人以上,在會中誦出三藏,復經大眾同意,定為佛說。佛經的翻譯,如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guī)模的翻譯,人員多達三千,譯場中有主譯、證文、證義、譯語、筆受、綴文、刊定與潤文等職別,每人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組織嚴密,合乎科學的作業(yè)方式。
此外,佛教經論的注疏分析也是十分縝密,例如科文是為方便解釋經論而將其內容分成數段,再以精簡扼要的文字標示各部分的內容;科圖則是將科目全部以圖表示;對于經論注疏內容繁復者,往往將全書分為若干卷,又將全經三分,再以天干地支細分為若干目,其分析之細膩,較之科學分析,有過之而無不及。
佛教一向注重解行并重,在經文的流通分大都載有「信受奉行」之文,可見佛教崇尚實踐,經由實踐而與理論相互印證,這是相當具有科學精神的。
佛教的修行是有層次、有系統的。例如:禪宗祖師常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這正是科學家的研究精神。凈土宗的修行,主張信愿行是往生凈土的三資糧,正如離家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缺此二事,則難到達。再如一般修行的次第「信解行證」,說明學佛的第一步要皈依三寶,這是確立信仰;從發(fā)心信仰到究竟證悟,尚有解、行的過程,而且信解行證并非單線的次第,而是一種循環(huán)的,是周而復始的?傊鸾滩粌H在理論上是有組織、有系統的,就是在實踐的法門上,也是循序漸進,相當縝密而科學化的。
盡管現代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甚至把人送上月球,但是能登陸月球,卻無法登入人心;盡管現代的醫(yī)學科技進步,可以替人換腎換心,但是物質的心臟可以更換,我人的真心本性卻絲毫無法更替。近代西方科學已經察覺到「精神」與「物質」的不可分離,也相信世間萬象(物質)的內涵,還有很多是目前科學未能解開的謎底,是未來科學研究努力的目標,但是這些努力仍然是在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的法則下進行。如果這些科學的成就偏重「物質」的研究發(fā)展,只能造成人類心靈的空虛與失控。佛教強調行解并重,并不單是著重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精神意識的豁達與智慧的開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質的內涵,物質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佛教能防治「科學主義」的弊病,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 上一篇:第九課、佛教與醫(yī)學
- 下一篇:第七課、佛教與管理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