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注解 第十八卷
金剛經注解 第十八卷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注
1、是故佛說菩薩心⊙所以佛說、發(fā)菩薩心之人2、不應住色布施⊙不應該、住於色相、行於布施3、須菩提⊙喚醒本心意4、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行菩薩行之人、應將方便施諸眾生、把困難留給自己5、應如是布施⊙應當這樣布施6、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者、自性無相而無滅。世間大地山河、以及萬物等相、為一切諸相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故名非相8、又說一切眾生⊙凡是有情、皆為眾生9、即非眾生⊙凡是眾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諸類、皆是虛妄、而非真常。倘能全盤放下、其人即非眾生
解
是故佛說菩薩心。所謂持經人、當發(fā)菩薩心。發(fā)起菩薩心、當斷一切相。一切相者、諸貪欲心也。不應住色布施。不住以自己財寶、施於眾生財寶相。不住以自己利益、施於眾生利益相。不住以自己方便、施於眾生方便相。所謂與眾生、一切利益、不顧慮自己、一切利益相。即為菩薩心、能利益一切眾生。持經人、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菩薩布施眾生時、無見眾生受施相。無見自己、施於眾生相。以及色身、與生命、亦復如是施。即名為施無施相。一切眾生、即非眾生者。倘能無一切相、而施於眾生者、即不見一切眾生相。眾生者、妄心造也。倘能無見諸相興、亦復不見諸相滅。即名無見眾生相。是故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偈云
菩薩心為利眾生 不住色施無相施
利益眾生無著相 應如是施無我施
若見諸相非非相 無見眾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財寶相 三相皆無三輪空
三輪相空大施主 十方如來在其中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注
1、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如來是真語者⊙如來者、自謂也、是真語者、是真實不虛之語也3、實語者⊙無假冒之語也4、如語者⊙譬喻其義、其性如如、不動之語也。5、不誑語者⊙不欺騙不哄詐也6、不異語者⊙不異常、不離奇也7、須菩提⊙佛含轉折語者8、如來所得法⊙佛自謂、我所得之法9、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之法、無有真實、亦無虛假、無真實者、無形無相也、無虛假者、其道義、而無窮無盡也
解
如來經常、呼須菩提者。是叮嚀我等、需要發(fā)菩提心也。如來是真語者、而非世間凡夫、夢幻泡影之語也。實語者、而非世間、爭名奪利圖妄易滅之語也。如語者、而非世間、口是心非虛偽之語也。不誑語者、而非世間、欺誑訛詐之語也。不異語者、而非世間妄想奇怪、兩舌之語也。須菩提者、發(fā)菩提心之人、應當深諦。如來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法身無形無相。無虛者、如來真心本性常樂我凈也。而非凡夫、逐妄追貪、尋求色聲香味觸法、以六欲為究竟。修菩提法者、當知凡夫見色追尋不舍。二乘見色、如見毒蛇猛獸。大乘見色、無污染心。最上乘見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能轉一切諸色相、而不被諸色相所轉。轉者用也。佛眼見色者、無見無不見。見無見相、聲香味觸法者、亦復如是見也。如來所得法者、得此法也。此法無實無虛者、一眼五觀也。凡賢圣道、以至如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得其義而、不可得其相也。
偈云
凡夫見色追逐相 初果見色鶴頂紅 鶴頂紅、是鴆毒
見如未見二三果 能轉諸色道性成
如來無見無不見 一眼五觀色差別
聲香味觸法如是 不須問佛當自參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附志銘
今日一餐方清凈 直至盡形壽亦然 無去無來本面目 凡圣無別亦無參 其壽八二 其時中伏 其愿無相 其年九0
注
1、須菩提⊙如來復向須菩提言2、若菩薩心⊙內施欲望、外施財法3、住於法而行布施⊙倘若住於財法二施相、行於布施者、其或使他眾生、住於財法二相者4、如人入暗⊙住相布施之人、如人入暗室、無光之處5、即無所見⊙其人毫無所見、猶如瞽目6、若菩薩心⊙倘若發(fā)菩薩心、行菩薩行者7、不住法而行布施⊙內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財法二施相8、如人有目⊙猶如有目之人、心明而眼亮9、日光明照⊙如在陽光之中、無有不亮10、見種種色⊙無所不見、無所不明。內施欲望者本覺心中、無有欲望之心也。外施財法者、以財物與經中妙義、向諸眾生、施而說之行菩薩行者、行字、上讀形、下讀恒
解
呼須菩提者、反復叮嚀、受持之人也。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之人、不可住於一塵法、一塵相、而行布施。當內施諸相、外施二法。內施諸相者、無四相也。外施二法者、以財物施於他人、與向他人演說、金剛經中妙義也。然而施七寶如須彌、而不可逃脫、福罪二相也。所謂福大罪大。不若老龐、將七寶投入於江心之中。所以佛說、求福者、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也。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當不住一塵相、行於布施。即不可生執(zhí)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賜給、福德果報相、而行布施。當以慈悲心、無我性、而行於布施。此布施名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日光明照者、明心見性也。見種種色者、見如來境界也
偈云
彭祖八百住壽相 子儀七八子亦空
六朝五代人王相 付於笑談話柄中
世出世間都放盡 大慈平等無相施
無求諸相果報相 心同如來性同天
無住功德無住相 世出世間希中希
無求福報無求得 智明慧朗出世間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注
1、須菩提⊙如來繼續(xù)發(fā)言2、當來之世⊙指現(xiàn)代世間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此時、有善心男同志與女同志們4、能於此經⊙能奉持金剛經者5、受持讀誦⊙受持者、能受持經中道義、讀誦者、能讀誦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6、即為如來⊙即是我佛7、以佛智慧⊙如佛智慧8、悉知是人⊙我佛徹底悉知、受持讀誦之人9、悉見是人⊙我佛徹底悉見此人10、皆得成就⊙成就受持讀誦之人11、無量無邊功德⊙凡是受持讀誦者、悉皆成就、不可思議、無漏之功德
解 合理性
所謂每一環(huán)節(jié)、呼一次須菩提者。是呼起本覺慧命、正在迷夢未醒之中之人也。菩提者、須要發(fā)菩提心也。當來之世者、本師指某甲、一時來於此世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間、至善也。他類眾生、無福德性、能聞是經者。能於此經者、必須在無量劫中、種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見得聞、是經之義也。何況能受持讀誦乎。能受持讀誦者、是天上人間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無邪、直心受義、弗可為受也2、持者、弗能棄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為持也3、讀者、弗能六欲無染、稱性讀義、弗可為讀也4、誦者、弗能心無四相、誦無誦執(zhí)、弗可為誦也。倘能如是受持、而讀誦者、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如來智慧也。如來者、非來非不來也。非來者、喻凡夫、其心性識如處深山茂林之中。其人猶如、是污溝濁水相。外感云霧風塵、礫石之遮。內心塵相不無。其心水不清、故名為非來。非不來者、喻受持讀誦之人也、其心性識、猶如高山之頂、清凈寶潭。潭中之靜水。上無云霧風礫、邊無障礙、以佛智慧。猶如皓月當空、而無障礙、寶潭之中、清凈之靜水。印虛空之皓月。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猶如清潭之水、印虛空之月、無二無別。所謂如來、悉知悉見、受持讀誦、之人之心。與如來心印、之智慧、無分別相。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是受持讀誦之人、真心之功德也。所謂真心與功德、皆無形相、倘若生執(zhí)著心。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注
1、須菩提⊙使讀者聽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信心男女等3、初日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晨時、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4、中日份、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時、復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5、后日份、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暮時、亦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6、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如是布施、復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數字、數次身命、獻於諸有情者。其所施之次數、莫可衡量與比喻7、若復有人、聞此經典⊙倘若復有其他之人。聽到見到、此金剛經。復明其義8、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凈信心、如是如實、信受奉行。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時、以無量身布施者、過而善之9、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甚至筆書此經、復能1、受2、持3、讀、4、誦耶。仍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此經妙義乎。以此功德、超越長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無量無數無邊、倍而倍之、倍數倍數之上
解
如來屢次呼須菩提者、使其本性諦聽、本心之義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無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義者、不鮮矣。是故如來、喚起讀誦之人、速發(fā)菩提心也。一日三時、將身獻於有情者、只可喻之、何況每時、以恒河沙身命、而布施耶。如來這一比喻者、勿可忽視也。佛曾對須菩提說、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以及將身投虎。割肉飼鷹。當不及日日。三時之中、所施於萬一。何況沙之數乎。佛遇哥利王、而無四相者、是權乘、曲徑之道也。復經五百、方至正道。五百生死、五蘊未凈也。無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廈成也。然初果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來。何況道性乎。學佛兒、勿可混淆本末之訓之。哥利者、梵言惡性也、唐言哥利者。善男女、逐諸色聲為歌。貪諸供養(yǎng)名利。貪名圖利、其名為惡王也。節(jié)節(jié)支解時、是用智慧刀、割諸五蘊、截諸六欲、諸妄也。身即平復、法身無傷、慧命無損也。喬陳如等、五蘊意識也。以及虎鴿等情、希自參自悟為妙。故於無量無邊劫、以身布施者、著相也。著相之人、不可脫生而畢死。是故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者、諸相莫可入也、不入諸相者、其福甚彼也。甚彼者、甚諸有為有相、所施也。何況書寫此經、其精神、必歸至、於真心、其慧命、納入於、本性矣。1、不變曰受2、不更曰持3、不違曰讀4、不背曰誦。為人解說者、自心領會、無一切相、則解說竟。亦無解說竟相、則為無量、恒沙億劫、而為我轉。故名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為我轉者、佛智慧也
- 上一篇:金剛經注解 第十七卷
- 下一篇:金剛經注解 第十九卷
- 跟著《金剛經》學好心態(tài)!
- 《金剛經》“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的功德殊勝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佛修行?依《金剛經》修菩薩行
- 金剛經分幾部分?講什么內容?
- 《金剛經》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是我們學佛的基礎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開悟
- 《金剛經》可以解決修行中遇到的誹謗和委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