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圓慈法師

  執(zhí)持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國土,乃釋尊“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此一法門之殊勝,歷代諸師,贊嘆備至。尤以永明大師稱?“萬修萬人去!币娲髱焺t謂“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又嘆為“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边^去的祖師大德們,修此法門而現(xiàn)前見佛報盡生西者,史不絕書。我國大乘八宗,最能普遍社會深入人心者,亦惟凈土。這是有其必然的道理的。所以,有人人彌陀佛,家家觀世音的說法

  自晚清以來,外道猖獗,邪說橫行,大大的影響了我國人心。而原在社會上廣泛代表佛教凈土宗,隨之發(fā)生叁種障緣,而大受打擊。叁種障緣是:一、不信。二、信而存疑。叁、迷信。第一不信者,為外道邪見之徒;誣念佛拜佛為迷信,為拜偶像。故毀寺興學,侵奪廟產(chǎn)之惡行,屢見不鮮。致多數(shù)優(yōu)秀青年,相率走入外道邪說之門,而扼殺了佛教新生的原素。第二信而存疑者,則不僅教外人士為然,即教內(nèi)學者亦且有之。歸納約有以下數(shù)類:

  1、稍具文字知識者,以為念佛法門太淺,只是老太婆的佛法,不能接引上根奇特之士。

  2、懷疑念佛法門太簡單,太容易。謂佛法如大海,以上智之士,窮畢生之力,尚難窺其涯際。只是一句阿彌陀佛,即能究竟成辦,似無此理。

  3、有謂求生西方,乃逃避現(xiàn)實的弱者。只圖自利,似與以普度眾生為宗旨的大乘佛法不相應。

  4、有謂念佛法門最大的成就,止于生西,而不能現(xiàn)生開悟。不如其他法門之現(xiàn)生求悟,為直截了當。第叁迷信者,一味的,虔誠的,“念佛、拜佛”。但他的“念、拜”的目的,是求人天福報。根本不明佛教的教義。不知道甚么是“了生死”。更不知道甚么是“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了。以佛法來講,就是“顛倒”,顛倒就是“迷信”。以這種迷信之心來念佛,不過種些善根而已,與佛陀悲愍度生之本懷,相去太遠了。

  以上叁種障緣,除外道邪說之因素外,在佛教自身,亦有其應負的責任。

  一、道德學行兼?zhèn)涞拇蠓◣焸?不肯深入社會基層去弘揚佛法。致一般國民乃至初機信眾,對佛法尤其念佛法門的義理和行事,茫無所知。才發(fā)生誤解和歧見,而易受外道邪說之蠱惑。

  二、念佛方法,既覺籠統(tǒng)又嫌分歧。這種矛盾現(xiàn)象,實在是普遍的存在著。本來佛說阿彌陀經(jīng),僅示“執(zhí)持名號”。至于“執(zhí)持”的方法如何?則經(jīng)無明文。歷代祖師們,見仁見智,各訂各的“執(zhí)持方法”。皆有其得力處,亦皆有其成就。惟于后世學者,則有契機或不契機。致念佛人難獲實際利益。甚至念了幾十年,還不能與佛法相應。求其最簡單易行而普契群機者,則莫過《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一法了!可謂法門中之法門,開示中之開示。然而“六根”怎樣“攝”法?又成問題了!竟使學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上述這些疑難,都是事實。例如“信而存疑”那幾種罪過,如不急予解答,徹底糾正,則信心無從生起。信心不生,即無從發(fā)愿;修行就更談不到了。尤其為求人天福報而念佛的迷信者,更可憐了!

  常隨佛學發(fā)心念佛

  一般的念佛道場多會打念佛期,學凈土的人本來天天念佛,為什么還要打念佛七呢?這有兩個意義:一為紀念阿彌陀佛誕辰。一為加行精進,要在這七天里克期取證。所以多數(shù)念佛道場定在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彌陀誕辰圓滿。

  談到阿彌陀佛誕辰,大家不免要發(fā)生疑問:像釋迦牟尼佛生在我們娑婆世界,他的生滅日期,是有考據(jù)的;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誕生的呢?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為甚么把延壽禪師的生日當作彌陀的生日呢?

  延壽禪師生于五代末葉,深受吳越王錢的禮敬。一日,王欲設齋供僧,問師現(xiàn)代有無高僧?師答:“高僧太多了,惜無人識得,長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來,你若能供養(yǎng)他,必得大福報”。原來長耳和尚不修篇幅,韜光同塵,衲衣敝垢,躑躅街頭;因兩耳甚長,大家都叫他長耳和尚。王聞言,生大歡喜,即備盛筵延長耳和尚居最上座,長耳和尚詢悉原委,即說:“彌陀饒舌”,就座后即圓寂了!錢王憶長耳和尚言,悟知延壽禪師是彌陀再來,迅即趕往延壽禪師道場永明寺,剛到,延壽禪師亦已坐化去了!佛教規(guī)矩,必至化緣屆滿,方可說出來歷,說明后應即離去。因此,確知壽師即彌陀化身。所以后人就以壽禪師的生日當作彌陀誕辰了!這就是打佛七的因緣和彌陀誕辰的公案。

  念佛法門有五部經(jīng),即:《觀無量壽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和《楞嚴經(jīng).大勢至圓通章》。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jīng)》之一章。《楞嚴經(jīng).二十五圓通》中,第二十四,即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根大圓通之意義,本文后段再釋。所謂二十五者,即:眼、鼻、舌、身、意五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及最后耳根,共為二十五法,即是二十五圓通。但此耳根圓通,應在阿那律陀尊者眼根圓通之后;因此經(jīng)當機阿難尊者,于大?眾中為多聞第一之人,欲令彼易入而易行故,乃俟二十四圣略陳圓通之后,即由觀世音菩薩廣陳耳根修證法門,以示阿難入門下手工夫。

  若按觀音,本是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現(xiàn)為觀世音菩薩。此二十五大士,各說一法,答佛所問,由一法通達其他二十四法,乃至一切諸法,無不通達,故二十五位,皆稱圓通。如火頭金剛云:“我過去貪欲心重,值空王佛,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nèi)凝,化多淫心,成智慧光!笔且杂苫鸫笪蛉搿S秩绯值仄兴_云:“我過去于普光如來時,專修平地苦行,為人修橋鋪路。后值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笔且杂傻卮笪蛉。大勢至菩薩根大圓通,按二十五法次序,應在第二十叁位;今在第二十四位者,正顯菩薩念佛圓通,微妙甚深,已與第二十五觀音大士耳根圓通,不相上下,故由二十叁位,超列二十四位。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世尊,命文殊菩薩抉擇圓通;文殊選此耳根,其目的在對阿難當機說法。因阿難常樂多聞,而不知返聞聞自性,故不免受摩登伽淫女所攝;今欲得成菩提,不必改弦易轍,正好就路還家。“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贝四怂^覺性本周遍,無內(nèi)亦無外。但能一念回光,立地圓成,可轉邪境而為佛境,何為彼所攝耶。文殊為對阿難之機,故選耳根圓通。

  若對今人說法,則勢至念佛圓通,最為契機。何以故?因今末法眾生,根性鈍劣,不能圓悟自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圣。是故世尊于大集經(jīng)中,叁千年前,早經(jīng)道破:“末法億億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惟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今按勢至圓通,純是念佛法門,正合我們時機;假如來之果覺,顯自性之圓通。若由耳根悟入,利根行人,方能修習;鈍根行人,不能得益;惟此念佛求生凈土法門,上上根莫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若按理體而言,九界眾生,昔在彌陀果覺心中;若據(jù)事相而論,四土九品,高下雖殊,究竟同歸凈土,一也。是以上至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永明、蓮池,諸大菩薩,諸大祖師,悉皆念佛,發(fā)愿求生極樂;下至愚夫愚婦,五逆十惡,乃至猿猴猩猩、鸚鵡八哥,若肯發(fā)心念佛,求生極樂,亦能帶業(yè)往生,臨命終時,瑞相昭著,載諸典籍,難盡數(shù)述。經(jīng)云:“眾生生者,皆是阿跋致!辫笳Z阿跋致,此云:“永不退轉”。所有一切念佛?生,生到西方,則永不退轉,一生成佛,直至圓滿佛果而后已。故知勢至念佛圓通,成就之速,圓頓直捷,等于觀音耳根圓通,無少相殊;而攝機之普,或且過之。何以故?耳根圓通,但攝利根;念佛圓通,叁根普攝,利鈍全收!独銍澜(jīng).大勢至圓通章》文字簡短,容易念誦記憶。文字雖短而意思周詳,教、行、理具備。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行解相應,必能獲得大利益。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體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為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

  本段經(jīng)文顯示,共修共同禮佛和意念佛在世時的諸圣因緣和教導,回味佛的教法,可以幫助后學進步,如大勢至法王子等所為。

  佛子即應學佛

  大勢至菩薩,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發(fā)心學佛,才能與佛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叁昧。我們也是佛弟子呀!要以同學伴侶菩薩作榜樣,學佛念佛;發(fā)心要得到念佛叁昧,才不愧作一個佛弟子

  要知道佛也是修習成功的,古人云:“無天生的釋迦,無自然的彌陀。”釋尊成就佛果,是經(jīng)過多少難行苦行才證得來的,并不是什么天哪、神哪給他的。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解決人生問題,了生死。了生死的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了生死。而在這么多的法門中,要以念佛法門為最容易最穩(wěn)當。其他法門,修起來都很難,且人的壽命有限,還沒有修好呢,已到壽盡命終了。來生如何,殊難逆料。所以還是選擇最簡單最穩(wěn)當?shù)姆ㄩT為妙。大勢至菩薩給我們作證明人,他生到極樂凈土,位居西方叁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為什么要求生西方?因娑婆世界打閑岔的事情太多,很難達到了生死的目的。你們在家居士們,固然有許許多多的事務糾纏;就是出家人也得為他的衣、食、住等等來打閑岔。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彌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現(xiàn)成,不要我們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所以要求生西方。因為有殊勝的因緣條件。

  學念佛求生西方。大勢至菩薩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門,由念佛而生西方的。有人說:念佛法門是接引下根的!好啦!算你根基高,還高過大勢至菩薩嗎?菩薩還遵從佛的教誨念佛咧!我們怎可不遵佛的教訓呢?!

  我們隨著佛學,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學佛,馬上就得到利益,F(xiàn)在人的通病是終日忙碌,請問他們忙些什么?為誰忙?都是為別人忙啊!并非有忙到自己的事情。幾十年辛苦為別人,我少年的時候,父母為我很忙,他們辛苦不為自己的安逸,為子女忙著掙錢嫁取,房子車子電器,學費等。他們是偉大的父母,但是,他們使我占有的是什么呢?不是妻子房屋等,而是學識和正確的人生觀,這是我享受的,不會失去。近年來,父母才開始念佛為自己打算。

  像你們來參加共修營,聽法念佛,坐下來靜心念佛,這才是為自己呢!將來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獲,真正歸宿,也是真正為你自己。

  我們共修營,有老有少,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應當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學佛,勿以年少可待因循猶豫。要發(fā)道心念佛,念一聲佛,功德無量,法樂無量。

  2、不修凈土莫謗凈土

  大勢至菩薩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誨,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我們應當照樣學,聽了就信,信了就念。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有些學佛的人,對于理論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門,不念佛還毀謗念佛。因念佛在各種法中是最簡最易的法門,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即得。唉!就因太簡易的緣故,反而招人懷疑。至于繁難的法門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中國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謂大乘者,以利他?主。凡是一個修行法門,不但自己修,還要教他人修。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結果糊涂一世,辜負自己,辜負眾生,亦辜負佛恩。念佛法門即無此種顧慮。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但能相應根機才是妙法,所以說:“法無高下,應機者妙”。譬如醫(yī)師用藥治病,藥有貴有賤,不對癥者,雖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古人云:“藥無貴賤,對癥者良”。學佛選擇法門,亦復如是。甚么是妙法呢?

  釋尊預言:“一萬二千年后,經(jīng)典被魔毀盡,那時無人信佛,亦無人印經(jīng)了,獨有《無量壽經(jīng)》多傳一百年”?芍搅四┓〞r代,唯有念佛法門尚能應機。佛預計如此,再看看我國佛教興衰情形如何?當盛唐時代,乃佛教鼎盛時期,大乘八宗次第興起。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則無二致。譬如我們要到北京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那條路,都能到達北京,路盡管多,而北京只有一個。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即是此意。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談理論,最貴實踐。晚唐以后,名義雖有八宗,而除禪凈兩宗尚能勉維門庭外,其余各宗,皆已逐漸消沉了!到了今日,禪宗亦僅存名義,且在繼續(xù)衰落中;實際只有凈土一宗了。這是甚么緣故呢?就是因為那些宗派,理論高深,修法繁難,一般根器不易領納的緣故。這是今日狀況。有人批評:中國佛教只有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八個字而已,此外已無佛法了。這個批評,是慨嘆中國佛教沒落的現(xiàn)象,想把各宗都宏揚起來才好。是的!我們雖學凈土,絕不反對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興盛起來。人的根機不同,如八宗能同時宏揚,而同時攝受多種根機的人,那多好呢!但是我們不同意先來毀滅凈土宗。

  現(xiàn)在我們來研究研究“戒殺、放生、吃素、念佛”這八個字的價值。這八個字的確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績,也是佛教的精華。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甚么叫修行?就是修正罪惡的行為。殺生即是最大的罪惡行為!眾生皆有求生欲,被殺是何等痛苦!而竟忍心殺之,是身、口、意叁業(yè)俱惡,與佛的慈悲本懷恰好相反。造此惡業(yè),必墮地獄,焉能成佛!我們奉勸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極的“戒殺”。進一步就要積極的“放生”。自己既能不殺,則見眾生被殺而起悲心,用種種方便免其被殺之苦。再進一步講到“吃素”,家庭狀況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殺生,到市場去買所謂叁凈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自己不造殺業(yè),叫別人造殺業(yè)而自己吃肉,合理嗎?所以不吃眾生肉才是徹底的戒殺咧!戒殺、放生、吃素叁善業(yè)是前方便,還不能了生死,斷業(yè)才能了生死呢!末法時代,眾生業(yè)重難斷,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斷業(yè),可以帶業(yè)往生。前叁善都是助行,念佛才是正行。或問:只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殺、放生、吃素呢?須知帶業(yè)往生,只許帶舊業(yè),而不準帶新業(yè)。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惡業(yè),那你一定不能生西,這要請大家特別警惕!怎?說這八個字是佛教的成績呢?佛教傳入中國歷時近兩千年,經(jīng)若干祖師大善知識宏揚的結果,就是這八個字普遍社會深入人心,而且現(xiàn)在佛教也就剩了這八個字,不是佛教的成績嗎!不是很值得慶幸的嗎!怎么說是佛教的精華呢?中國的大乘佛教,無論那宗那派,所持的法門盡管不同,但絕沒有勸人殺生吃肉的,這是各宗的共同點,傳承至今,而且還要繼續(xù)維持下去,不是佛教的精華嗎?!再談各宗繁難的法門,高深是夠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修證的。唯有念佛法門,自己能修,也能教人修,人人都能修。許多法門都已消沉下去了,獨有這個法門尚能普遍宏揚。不也是佛教的成績和精華嗎?

  有一次,我到一位美國經(jīng)濟學家去做客,我問這專家對佛教的看法如何!他說,佛教應該繼續(xù)高舉和平的大旗;佛教被社會認可的形象應該保存。

  有人認為念佛法門太淺,是老太婆的佛法,應該打倒。這更是造口業(yè)!普賢、大勢至那樣等覺大菩薩,也是老太婆嗎?也應該打倒嗎?再說老太婆也是眾生啊!怎?就應該打倒呢?大乘八宗,現(xiàn)只剩這一宗還能維持佛法于不墜。猶如暗夜只此一盞燈了,你還嫌它不亮要打倒它;若果真把它打倒了!那么佛法不就整個完了嗎?!前面講過,“法無高下,應機者妙!睂W佛是要了生死的,能了生死即是妙法。老太婆能修老太婆了生死,你不修還在那里造口業(yè),無論你有多大學問,一樣掉到苦海里邊去。法門很多,都能了生死,你盡可任意選擇,不一定要你念佛。你念佛不念佛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不要譏謗念佛法門,免造口業(yè)。

  承佛慈教應當念佛

  現(xiàn)在講我們應當念佛的道理。大勢至菩薩就是從一個念佛法門證入無生法忍。我們雖然生在末法時代,但是也聞知念佛法門了,比大勢至菩薩略無遜色。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專心一志的念去,到了報盡命終時,則屈伸臂頃彈指之間,即生到西方去了。念佛須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我們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則不能出家。居士們也有善根,但為家事糾纏,不能專心念佛,可以原諒;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諒。我們既已聞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認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怎能度?生?怎能對得起釋迦彌陀呢?

  人們批評中國佛教只剩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八個字,是慨嘆中國佛教衰落的現(xiàn)象,中國佛教衰落是事實,但不是這八個字的罪過,是重行不重解無人講說的緣故。禪凈兩宗都是如此。例如戒殺放生吃素,乃世間善法,并非佛教特有的戒條。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貫道亦持此戒。據(jù)說過去臺灣一些老佛教徒甚至還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貫道去了!說起來真是佛教的恥辱!這就是少人講說,那些人不懂佛教的義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念佛亦復如是,先前還有半通半不通的,后來簡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類如“不修今生修來世”這那是念佛的本意!不是顛倒嗎?還有些老太婆預燒紙錢,儲備冥用,你看這顛到那里去了!可是,這怪不得他們,因?他們不懂啊!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兒講講說說的,但又陳義過高,像八不中道,圓頓止觀等等,也只是講講說說而已。一般知識的人,聽就聽不懂,那還談得上修!不能修,不還是等于零。凈土宗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甚么人譏為老太婆的佛法呢?就是因為沒有人講說,只有老太婆們在那里念嘛!若果有人講說,一樣的攝受知識份子,以他原有的聰明智慧,學問經(jīng)驗,再加念佛的功力,豈不事半而功倍?!

  我們發(fā)心宏揚凈土,要行解并重。光說不行,大法師也不如老太婆。要自信我們有大善根,接受了釋尊大慈大悲教我們的念佛法門,就應當向大勢至菩薩看齊,認真的修,認真的念,自利利他。

  讓我們好好的念佛吧!

  刊載于《澳門佛教》32期

  二力相應定生極樂

  大勢至菩薩從超日月光佛,學念佛叁昧。說明二力相應定生極樂的道理。

  1、專憑自力悟修甚難

  念佛法門,顧名思義,是教我們念佛。佛本來無時不念眾生,佛念眾生,眾生念佛,兩方互念,才能成功。念佛的好處,是能得到佛力加庇。?孔粤砹松,是可以的。其他宗派如禪宗即是全靠自力,不過很難如愿。這有叁種原因:(一)我們薄地凡夫,煩惱深厚,不易超出。不能超出煩惱,即不能明心見性。(二)無佛力加庇,魔多來擾。(叁)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有此叁因,所以禪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領受。分別說明如左:

  (一)煩惱深厚,不易超出:

  叁界內(nèi)的見思惑,以貪嗔癡為根本。貪嗔癡造出甚多業(yè)障,乃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難破除。再分別解說如下:

  貪:貪是對順境現(xiàn)前所起的煩惱,約分財、色、名、食、睡五類,即所謂世間“五欲”。不學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貪”,學佛的人仍然不易擺脫這個“貪”字。

  拿“財”字來講,衣、食、住、行非財莫辦。一到財境現(xiàn)前,即心迷智暗,而隨財轉了!義中求財,還是好的,超出范圍,即是貪圖非義之財,犯佛法也犯世法。請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顯赫,因財而身敗名裂者,比比皆是。說起話來人人都以清高自許,但一臨財境現(xiàn)前,就迷惑了!一方面是因?錢好用;另一方面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

  其二是“色”,男女之色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這一關最難打破。因為作眾生以來,就有此煩惱。不僅上等動物如此,下至飛軟動之倫,莫不皆然。

  其叁是“名”,我國叁代以上,已以好名為病,而叁代以下,則惟恐不好名了!歐美有“名譽為第二生命”之諺,現(xiàn)代世界各國,無論國家社會乃至各個人,無不以“榮譽”相爭逐。即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大法師,亦多不免這種習氣,聽見人家恭維,看見報章頌揚,便生歡喜心。講起道理來誰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現(xiàn)前就迷惑了!

  其四是“食”,不學佛的人貪圖口腹之欲,姑且不談。即學佛人懂得不吃眾生肉的道理眾生即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種誠懇痛切的教諭,深足警世了!但業(yè)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習氣。我曾親見有人一餐不能適口合意,就傷心到流淚。佛教徒雖不食肉,而對適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點兒;修行多年的人,也還免不掉這種習氣。這就叫做:“貪食忘道,歡喜放逸”。

  最后講到“睡”,惡勞好逸,是世人常情。按佛法晝夜六時都得用功,不應貪睡。但為習氣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狀態(tài),幾與體無異。而在“我知”、“我見”未破除以前,沒有不貪睡的。

  以上說的都屬于“貪”,即財、色、名、食、睡五境現(xiàn)前,所引起的煩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五種蟲,只不過每個人占有的多少輕重不同,而且要減除它們也不是一天之工。我有個在家的朋友,現(xiàn)有叁十余歲了,信佛已有十多年,每天誦念大悲咒五十余遍,據(jù)她自己說,去年她曾關門誦念大悲咒二十一天,并親眼看到觀音菩薩;到目前為止她還沒有談過朋友,其實她人長得也不錯,電腦學碩士,通過了USA Software NT考試;有很多男士追她,但是她重視自由而輕色,愛美食而不忘名;只好在家修行。

  嗔:嗔是對逆境現(xiàn)前所起的煩惱。不論在家人出家人,對逆境現(xiàn)前時,都要發(fā)生煩惱。煩惱有八萬四千,惟“嗔”最烈;佛喻:“嗔恚如大火,能燒功德林!庇终f:“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人到忿怒的時候,不聽人勸,不怕人恥笑,不怕墮地獄,也不要成佛了!種種顛倒,無法形容。事后雖知后悔,但當嗔境現(xiàn)前時,心卻被境迷轉不可喻了!

  愚癡愚癡即不正知見。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見。而自無始以來,無明纏縛已深,不正知見任運生起,解脫很難。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生死在呼吸之間”等警策語句,都是想喚醒世人愚癡的迷夢。

  以上說明貪嗔癡叁根煩惱深厚,超出甚難。需要長期修行多種布施,廣修慈悲,廣修智慧才能慢慢去除。

  (二)無佛力加被,魔多來擾:

  魔,自無始以來,即與?生結怨,如無佛力加被,自力驅除甚難,F(xiàn)講一段公案:

  悟達國師者,唐.懿宗咸通年間,封為國師,稱總教沙門;住安國寺,帝親臨法席,時有遠人貢進沉香寶座,帝以其珍貴不御,以賜國師;師竟受之,且甚為得意。詎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瘡,幾瀕于死;后遇異僧以叁昧水洗之方愈。異僧并為說明因果始末,謂汝前身即漢之袁盎,曾勸景帝斬□錯;盎后身十世為高僧,錯銜怨不得報復;汝今受沉香寶座而心起慢,故彼得乘機而入。師因此作叁昧水懺叁卷,流通至今。

  又禪法如無名師指點,多為盲修瞎練,且易因執(zhí)著而入魔。記得初上佛學院的時候,有位老修行喜愛坐禪,久之,身會自發(fā)顫動,偶爾身體會離座懸空,他身感欣慰樂在其中?墒,他會不樂,如他坐而無得。因無明師指點,后因常樂追求顫動懸空,而走火入了魔。后經(jīng)仲蓮老法師為其說法,教以念佛才得恢復正常。

  有一位老修行,發(fā)心以頭頂燈供佛。據(jù)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時真發(fā)菩提心,愿斷盡煩惱,度盡?生。一日靜坐中,忽聞空中有言:“你也發(fā)菩提心?你也想了生死嗎?”言訖,即覺有人入于腦中,從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覺人在腦中擾亂。

  以上述故事觀之,自力驅除魔障,實非易事。一旦有障,于道無益。

  (叁)陳義過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

  所謂開悟者,即是明自心、見自性。而心性被煩惱遮蓋纏縛,不明難見。須把一切執(zhí)見,層層透過,即最后一個“佛見”,亦須掃空,才能明心見性。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去度牛頭山法融禪師。當時法融禪師尚未開悟,住在茅蓬,觀心辦道。四祖到后,趁融師取茶之時,在他座上寫一“佛”字。融師奉茶后,將欲就座,忽見“佛”字。竦然一驚!四祖喝道:“你還有這個在?!”可見“佛”也是障礙。《金剛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本褪钦f明這種道理的。但是這種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實在不易了解。

  依上來所講的道理,雖然佛性人人本有,個個現(xiàn)成,但因煩惱深厚,魔障重多,義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實在甚難!

  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不仗佛力全靠自力開悟不易,是由于煩惱厚、魔障重、義理高叁個原因。那?,單靠佛力怎樣呢?也不能生西。超日月光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就因為單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澳罘稹薄胺鹉睢,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經(jīng)文:

  “譬如有人,一專?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先就經(jīng)文來講:“憶”約佛說現(xiàn)在講就是阿彌陀佛,“專忘”指眾生說。佛是專以濟度眾生為懷,無奈眾生把佛忘了!若逢或見的“若、或”是不定詞,約佛邊說;“不逢、非見”約眾生邊說。佛時時逢到眾生,看見眾生。而眾生有念佛者,則必逢必見;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則不逢不見了。又一義:“若、或”皆作“雖”字解,都約眾生邊說,你既不念佛,佛“雖”現(xiàn)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見。此二義皆可通。

  上面說過彌陀饒舌的公案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壽禪師是彌陀佛的化身,壽禪師是“順現(xiàn)”,長耳和尚是“逆現(xiàn)”。都是當時杭州人們所常逢常見的呀!誰又認識他們是佛呢?這就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了。

  這里另講一段豐干饒舌的公案豐干是唐朝天臺山國清寺的和尚,當時有候補官閭丘胤者,在貧困潦倒之際,忽奉命牧臺州。而正在拼當赴任時,猝患劇烈頭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但是他對佛法頗有因緣,幸得豐干大師往為治愈。胤在感恩之下,因問臺州尚有高僧何人?豐師告以國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賢化身。胤到任后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僧告以他們倆是瘋顛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了。胤以為不可。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廚房。即呼寒山拾得!胤見了兩師,立即伏地頂禮。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巖,胤亦追至寒巖。寒山回首說:‘豐干饒舌!彌陀不事,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巖穴,其穴自合。

  豐干是彌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化身,一佛二菩薩同時現(xiàn)身于國清寺。而該寺僧眾及一般信徒,那個認識他們是佛菩薩呢?這不也是雖逢不逢雖見不見的例證嗎?!

  佛教化度,不顯神通。不信佛者自不必說,信者亦尚有以?佛菩薩不夠慈悲,?生這樣苦惱,還不來濟度!殊不知佛菩薩都是在因地即發(fā)大菩提心,以度生為懷,無時不在“念眾生”“行度化”,不過眾生“不念”不識罷了。不念佛專等佛來接引,那是等不來的!你不念佛,即使佛現(xiàn)在你的面前,你也不會認識,還是等于不見。就是佛來接你,你也絕不會跟著去的呀。

  以上說明佛無時不在憶念眾生,我們不念佛而專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因緣和合方生凈土

  上兩節(jié)說明全靠自力或專仗佛力,都不易成功開悟或生西。現(xiàn)在講念佛,因緣和合,必能生西。經(jīng)文: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

  這段經(jīng)文是說:假使二人互相憶念,而且憶念甚深,則此二人從今生到來生,都不會分離,如影隨形一樣。這里應注重兩點:

  (一)必須二人互相憶念,且不是泛泛的淺念,而是甚深的憶念。前面講過,自力難斷煩惱;仗佛力則能帶業(yè)往生。又自力魔多來擾;佛力能以卻魔。自力法門義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門平實淺易,且不致錯誤。這是說靠佛力比自力穩(wěn)當容易。

  (二)?糠鹆Χ蛔孕,也不能成功。前面曾說,我們不念佛,縱然佛時時在念我們,也決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須“念”且“深念”,這是眾生的事。佛沒有不念眾生的;眾生則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因佛無時不念眾生,且憶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佛心如雨,叁草二木,同得滋潤,無有差別。叁草二木,配五乘法。佛說法一味平等,原無大小叁五之別;因眾生根器不同,領納不同,才有五乘之分。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樣的。再進一步研究叁草二木:凈土法門叁根普被,和雨一樣。但被澤者第一須有根,如草木然;若無根,雖蒙雨澤亦不能生長。第二根要深,草木無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淺,亦擎不住風吹日曬。根,即善根,凈土法門以念佛為善根。但念佛必須至誠懇切,把這一句佛號,一定要念到極樂世界去,才算功夫。所以大勢至菩薩說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彌陀經(jīng)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說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生到西方。念、甚深念,則善根福德俱多,即能與彌陀念眾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說:彌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更何必深念呢?不錯,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錯的!但不十分可靠。你現(xiàn)在念上十口氣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那你一定生不去。因為帶業(yè)往生不帶新業(yè),前已講過。你時時在造作叁業(yè),十念功德,敵不過你不斷新造的叁業(yè),怎能生西呢?所以必須多念深念。只顧念佛,自然不致造業(yè)了。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怎么叫深念呢?就是一句佛號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處。若只多而不深,則雖多到一日叁千乃至十萬,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則善根太淺,仍不能保證生西。必須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與佛念相應,必然生西無疑。

  難得大家發(fā)心念佛,既已念佛,還應進一步求深念。怎樣才能“深念”?要作叁種觀想:(一)觀眾生苦;(二)勿負善根;(叁)勿負佛恩。我們觀察眾生,受苦無窮,而欲度無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證得無生法忍,還度苦難眾生;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勿負善根:須知人身難得,前生不犯殺盜淫妄,始得現(xiàn)生人身。前生種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而失卻人身則極容易,不念佛造作叁業(yè),轉眼之間,即失掉人身,亦同時辜負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應即深心念佛。觀想佛在甚深憶念我們,我不念佛,豈不大負佛恩!思念及此,即應深心念佛。

  現(xiàn)有部分學佛人,不明凈土宗旨及其修法,謗為“他力教,決不能成佛!”這是錯誤的。古代大德們,贊嘆“佛力”,原為贊嘆“凈土法門”的“殊勝”,非謂全靠佛力。這種外行的批評,不要盲從。再說凈土宗標旨為念佛法門,“念”不是“自力”是甚么?一面憑“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庇。前面講過專靠自力?克Χ茧y滿愿,必須二力因緣和合,方生凈土。佛是隨時等著迎接我們哩!能生西不能生西?只看我們這點“深念”的力量了!

  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叁、憶佛念佛必定見佛

  1、暫憶力弱難敵散亂

  經(jīng)文:

  “十力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

  世人最慈悲的,莫過于母親。父母之恩雖相提并論,而母親的慈愛尤超過父親。何以言之?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盜邪淫,做父親的往往一怒而舍棄之,驅逐于門庭之外。母親則不然,她對于不肖的子女,氣恨固然是氣恨,而在氣恨之中,更深寓憐愍之情,絕不忍舍棄逐出。諸佛對于?生,猶慈母之愛子。眾生雖不念佛,而且造作殺盜淫妄諸惡業(yè),但佛絕不舍棄,認為是可憐愍者,和慈母不舍棄不肖子女一樣。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親雖想念,又有甚么用處呢?佛雖念眾生,而眾生背覺合塵,與佛乖違,佛念亦是無用。倘若兒子忘念母親,像他母親念他一樣,母子必得團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離。眾生念佛,如能和佛念眾生一樣的懇切深摯,則現(xiàn)前即能見佛,當來永不離佛。

  本章從開始至此,都是講念佛叁昧的道理。以下講念佛的方法: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眾生心是甚么心?就是現(xiàn)在你我的心。憶念二字,以上都籠統(tǒng)的講,就是思想。此節(jié)則說“憶佛”“念佛”,已把憶念二字分開了!可解釋為:暫念曰憶,久憶曰念。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開呢?就是要教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我們要知道暫念力弱。敵不過散亂心,現(xiàn)前當來都不易見佛。

  凡夫必須要學佛。不學佛,不但不能認識真心,連妄心也不會認識。甚么是妄心?即是妄想心。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東想西想的心。我們作凡夫,不是自今生開始,從無始以來就是凡夫,妄想成了習氣,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注:此時適有一人從外面進來)例如我在這里講開示,從外面進來一個人,大家不知不覺就要?頭看看,即是證明。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不外貪想五欲順境;嗔想逆境;癡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不但白天在想,睡夢中還在想!這樣無休止的亂想,究竟有甚?益處呢?除去累得頭昏腦漲,使心更加散亂外,可說毫無所得。所以也叫做“散亂心”,這就是妄想心的說明。學了佛法,就知道有個“真心”存在,同時也就認識了“妄想心”散亂心,認識以后才能去制伏它。但是想把散亂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自無始以來,它妄想心就隨我們來了,積習已深,力量強大!我們念佛,就是為了對治妄想心;但是暫念少念,是敵不過它的!所以說:現(xiàn)前當來都不易見佛。昨天已經(jīng)講過,“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但是話得說回來,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要知道那是約臨命終時講的。到了報盡生西的時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但是想在臨終時管制住心意,使不貪戀顛倒,恐怕不太容易!平時充滿愛欲的妄心,到臨終時即愛境現(xiàn)前,常見老人臨命終時,召集家親眷屬,留下許多遺囑,如財務帳目人事等等,倘若心愛的兒女不在面前,還要掙扎等待,等待不及則氣雖斷而目不瞑。這就是心在貪戀,意在顛倒。不應貪戀紅塵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事實很難作到。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貪戀,即與佛相應。所以臨終一念非常要緊。又若人到臨命終時,恰遇善知識開示,聞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絕,必生西方無疑。因臨命終時,生死心切,畏怖心重,愿力強,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這是約臨命終時說的。

  我們在佛堂念佛,比較容易專心。因有莊嚴的佛像和道場,接觸的人都是清凈道侶。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在一般社會中,豈不妄想更甚!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使然。必須平時常念多念,才能對治這種根深蒂固的習氣。千萬不可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憶佛”的道理,前面已講過。現(xiàn)在講“念佛”的道理;方才講暫念為憶,念力微弱,不易生西。念佛要發(fā)了生死心,若是隨喜念念,只能種善根,而不能了生死。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當作功夫用;騿: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說出來大家才知道的呀!實際誰看見佛性了呢?凡夫從無始以來,煩惱深厚,把佛性錮蔽了,必須斷除煩惱,佛性方得顯現(xiàn)。而欲斷除煩惱,太不容易了!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斷除,所以帶業(yè)往生,是念佛法門的殊勝。但業(yè)力煩惱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經(jīng)》云:“業(yè)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佛道”。你看這個力量有多大呀!斷除固然甚難,帶去亦不太容易。要想把業(yè)力帶去,必須多念佛,加強佛的力量才行。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萬佛的,即是要增強佛力以便帶業(yè)往生。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專修方見功夫,兼修恐難如愿,例如一天念十萬聲佛,一般出家人已難辦到。何況在家人事務繁多,更難辦到。不念吧!怎能了生死?這要定個功課,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記數(shù),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間斷。此外隨時隨地加念。忙亦不礙,如做飯、洗衣、坐車、行路。。。。。。無時無地不是念佛的道場。如此,念的就多了,這是念佛法門特有的方便。我們凡夫,任何人都忙,總要忙里偷閑,不要藉忙偷懶。你忙,他忙,忙到何時為止?不是到死方休嗎?我們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談了!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認真的念。家務事不能不辦,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時間善為分配,務把念佛看作重點。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實這是顛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在這念佛堂中,年輕的人較少,多半都是幾十歲了,忙了幾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也有有子有孫的,等著他們將來行孝呀!那才是“迷”呢!女兒養(yǎng)到二十歲嫁出去了,還是你的人哪?她有飯吃,你也有飯吃,她來了你招待招待,那你們的感情還好。倘若你沒有飯吃,指望女兒養(yǎng)活你的時候,她不但不把你當做媽媽孝敬,甚至還不如一般親友呢!這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大多數(shù)是這樣的。男孩子呢?娶了媳婦忘了娘,是一句古話。生了孫子,你還得照應他,倘或照應不周,還得落兒子媳婦的埋怨哩。你想想看,兒女都不能孝養(yǎng)你,還能指望孫子孝養(yǎng)你嗎?豈非迷上加迷。你說你忙,你忙的是甚么?還不是為兒孫嗎?忙到你死的時候,誰也替不了你!要明白兒孫都是前生債主,你把債還還就是了,千萬不要迷。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想修亦不能修了!務須珍重現(xiàn)生人身,好好修行。多念佛加強佛力勝過業(yè)力。才能把業(yè)帶往西方,而不致被業(yè)牽入惡道。這像小學生“拔河”游戲一樣,力強者勝。有人說:佛力不可思議,如“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庇趾伪囟嗄钅?這是說佛號對治散亂的力量,須知這是贊揚凈土殊勝的話。更須知水濁有輕有重。濁甚者必待久而后清。亂心有輕有重,亂輕者一句佛號即能使心不亂。像我們散亂心太重的人,一句兩句佛號,是不能轉散亂心為佛心的。必須多念始能有濟。譬如賣肥皂的廣告說:“用少許肥皂一洗就凈”,這話并不騙人,垢膩少當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凈。若垢膩太多,像廚房里連用多日沒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凈。念佛對治散亂,勝過業(yè)力,也是這個道理。經(jīng)上把憶念二字分開,用意亦即在此。

  3、感應道交必定見佛

  上面講的憶佛念佛,現(xiàn)在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卑磧敉帘局贾v,現(xiàn)在念佛,到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時,才能見佛。有人懷疑是否可靠?現(xiàn)在就講不待死后,現(xiàn)前即能見佛的道理及其例證。一是夢中見佛,念想,想念,浸積日久,憶念漸凈,即能于夢中得見阿彌陀佛。夢中見佛其理易明,即晝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科學道理。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夢境也離不開貪嗔癡。夢見順境是貪;夢見逆境是嗔;還有一些糊涂夢,夢中就是糊糊涂涂,醒來還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癡。凡夫的夢,大多是這樣的。夢見佛的很少。又母親夢見遠游的兒子很容易,如愛子遠游,逾期未歸,則其倚閭盼望之情,結念成夢。而其子則游興正濃,早把母親忘了,絕不會夢見他的母親。假使有人告知他母親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動思親之念,但還是不曾夢見他的母親,因為念不切故。倘若游子欲歸不得,思親心切,即能夢寐見之了。這是說夢中見母,尚須深思切念,何況見佛?我們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叁毒,才能不夢叁毒境界,而夢見佛的境界。俏若仍作亂夢糊涂夢,應生慚愧心,如功念佛。這是說夢見佛也須要相當?shù)墓し。如欲白天見?則需要更大的功力。過去凈土宗大祖師們,見佛的很多。不但祖師,誰用工夫,誰能見佛。往生集有一則公案:“昔有葛濟之者,信道教,學仙術,而其妻信佛。夫勸其妻學仙,妻勸其夫學佛。意見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我國古代婦女都織布,葛婦亦日以織布之事,投擲一梭,念佛一聲。日久功深,阿彌陀佛顯現(xiàn)全身于空際,葛夫人一面禮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而濟之僅見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隨妻學佛,同歸凈土矣。”

  又我親自聽見念佛人講述他們親眼見佛的故事,舉兩則:

  (一)民國十七年,蘇州靈巖山寺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一日,忽見眼前一亮,開目看時,墻壁不見了,惟見西方叁圣像,像高數(shù)丈,經(jīng)過數(shù)分鐘,才漸漸隱沒。

  (二)叁十叁年,有喇嘛朝五臺,在南臺寺外念佛時,忽在空中現(xiàn)出彌陀佛像,其大無比,高約數(shù)十丈。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約一小時以上,此次同見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講的現(xiàn)前見佛例證。遠如葛氏夫婦;近如靈巖山居士及五臺山喇嘛與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鐵的事實,無可懷疑。那?,我們?yōu)楹尾荒芤姺鹉?因?我們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見凡夫,而不能見佛,如同社會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見的也是下流人。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見到圣人,是一樣的道理。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應道交,F(xiàn)在念佛才念叁、五句,就想求感應,看不見佛,就怨佛不靈,這是天大的錯誤。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說根本沒有“感”的力量,佛怎能“應”呢?佛,如“洪鐘在架,有叩則鳴!贝筮祫t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鐘不是為誰鳴為誰不鳴。鐘具音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叩。佛具慈悲遍一切處,時時等著你去感。

  另外,我告訴一些我在助念時的一些經(jīng)歷。1980-1984的四年里,我長期住在蘇州的凈土道場靈巖山寺。那時,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也是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一些寺廟本有功能的時期;蘇州的凈土道場靈巖山寺早在1980年歸還了佛教,當年有六十多位老師傅回到了凈土道場靈巖山寺,他們大多數(shù)都在六十歲以上;我在那兒住的四年期間,有不少老師傅圓寂了,在他們臨終前都有機會去助念;所以,我有機會親自見聞一些臨終的奇妙之事。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有奇香出現(xiàn),就是圓寂時助念室里充滿了奇香,那香味不是平時寺院里可得的;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會大聲念佛,我們就大聲念佛。有些老師傅圓寂時,會有美妙的音樂突然在助念室里響起。一般的老師傅去世時都是念佛而終,安享而去。我那時還不到十七歲,膽子特小,方丈擔心我害怕,初時還不肯走近助念,后來,由于奇異的吸引,就去助念了。

  凈土目的,在報盡佛迎,了脫生死。蓮華一開,即出生見佛,而且常常見佛,永不退墮。八萬四千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容易的。但是我們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誰能念到感應道交,佛來接誰生西。怎樣才能念到感應道交呢?即要用昨天講的叁種觀想:(一)觀眾生苦,愿求生西。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辯才,還度眾生。(二)勿負自己善根。(叁)觀佛念眾生的恩德。作此叁種觀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今天再加一種觀想,即觀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脫。我們生在叁善道,已是煩惱無盡,倘若將來墮入叁惡道,更是苦不可言,F(xiàn)在念佛不能與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若觀照自身生死苦,則念佛自能懇切,妄想自然逐漸減少。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應道交,必定見佛了。

  好好念佛吧!

  刊載于《澳門佛教》33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先講“去佛不遠”,這一句經(jīng)文,有兩種解釋;一、據(jù)阿彌陀經(jīng)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即過十萬億叁千大千世界,方能見到阿彌陀佛,怎么說不遠呢?這是就事相講的。若就心力來講。則心力不可思議,若念佛念到“心開”,雖遠隔十萬億佛土,屈伸臂頃即到。再就佛力來講,佛力之不可思議,是大家容易了解的。我們生西方,是阿彌陀佛親來接引的。既然蒙佛親自相接,自然“去佛不遠”了。而況憶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遠啊。猶如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二、生到西方,壽命無量,永不退轉,距成佛之期,也就不遠了?傊,依佛力和自身的念佛所得力,去見佛和成佛,都不是遙遠的。因為念佛見佛一直成佛,這是最為直截了當,不需假借或依賴任何方便,是自得心開的事。

  這要從叁點來講:

  1、其他法門皆須方便

  本章所說“方便”指“觀想”而言

  我們是否要修行?修行是否要了生死?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談了。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兒戲的事情!一氣不來,便成隔世;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此,對所修法門,必須慎重選擇,以免行與愿違。諺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敵。究竟用那一種好?必須遂心應手的,方能克敵致果。修行人選擇法門,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這要依我們的根機而定。我國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門。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門”。依其所指示的法門修行,即能了生死。但除凈土宗持名念佛法門外,其余各宗,都須經(jīng)過一種“方便”,才能成功,F(xiàn)在略舉幾種方便法門,看看是否契合我們的根機?

  法相宗:以五重唯識觀,亦名唯識叁性觀,為其主要方便。他將一切法分為叁種性:(一)“遍計所執(zhí)性”,指執(zhí)在心外之我法性。(二)“依他起性”,指種子所生之因緣法。(叁)“圓成實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實體真如。而以心外諸法虛妄非實,應予遮遣。故簡去“遍計”,持取“依”“圓”。修此叁性觀,自淺而深,有五個層次,稱為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觀。(二)舍濫留純觀。(叁)攝末歸本觀。(四)隱劣存勝觀。(五)遣相證性觀。我們只看看這五種觀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臺宗:“叁止叁觀”為其主要方便。將釋尊一代說法之次第與教相,分為五時八教。八教是:化儀四教 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 藏、通、別、圓。專修別圓,而以叁止叁觀為方便。叁止是:(一)體真止 體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攀緣之妄想(偏真)。(二)方便隨緣止,又名系緣守境止 知空非空,止于諸法幻化之理;分別藥病化益者。知空非空為方便,分別藥病隨緣歷境為隨緣,安住假諦之理而不動謂之止(偏假)。(叁)息二邊分別止,又名制心止 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邊而止于中諦。叁觀是:(一)空觀 觀一切法之空(真)諦。(二)假觀 觀一切法之假(俗)諦。(叁)中觀 此觀有二,觀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謂之雙非中觀。觀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之雙照中觀。又就性德之理稱為叁諦,就修德之智稱為叁觀。以吾人凡常之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謂之一心叁觀。而叁諦叁觀。別教與圓教,又有不同之觀法。

  以此兩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屬不易。且義理微奧,能講那些經(jīng)論的法師,已不可多得。即便有法師講演,一般人亦不易聽懂。即使有能聽懂的,也不過是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至其奧義玄理方面,恐怕費上幾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還能談到修行用功嗎?

  禪宗雖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如云門宗文偃祖以顧鑒咦著稱,他逢僧必加“顧”視曰“鑒”,僧有擬議,則曰“咦!”學人有問,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謂“一字關”,能明其旨趣者,實在太少了。臨濟宗則著重棒喝,乃黃檗、義玄兩祖師授受之心傳。故該宗接人,棒喝交馳。契機者一棒一喝即能開悟;不契機者打死也開悟不了!試問今天還有幾人參這兩種禪?原因:第一學者根器不夠。第二善知識不可多得。即如義玄禪師以受棒喝而開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學。及其入滅之前,召集弟子問“如何接引后人”?其中一人大喝一聲!義玄嘆曰:“想不到臨濟宗風,毀在你這瞎驢子手里!”這充分說明難學難修,故善知識實不易遇到。道源雖習凈土,但愿各宗普皆興盛,絕不自譽毀他。不過說明其他法門 方便難學難修,作大家選擇之參考而已。

  2、念佛法門不假方便

  剛才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F(xiàn)在講凈土 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弘揚凈土有五部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和《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叁部經(jīng)是凈土專經(jīng);另外是《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與《楞嚴經(jīng).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队^無量壽佛經(jīng)》以十六種觀想念佛為法門!稛o量壽經(jīng)》以實相念佛為法門!栋浲咏(jīng)》以持名念佛為法門。本章既稱“不假方便”,當然不是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乃專指持名念佛而言。

  凈土宗是我國遠公祖師創(chuàng)立,歷代祖師都是專講“持名”的。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彌陀經(jīng)》定為每晚必誦之課,誦經(jīng)后即繞念阿彌陀佛圣號!栋浲咏(jīng)》有叁要義,即“信、愿、行”,亦稱叁資糧,就是為生西而準備的盤纏。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說“行”、即含“信”“愿”二義,蓋無信愿者即不能行。經(jīng)上說:“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苯又f“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xiàn)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边@很明白的說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并未說到其他方便。與本章所說“不假方便”正相符合。

  打念佛七,以七天為期,即本于此。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益大師釋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亂,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則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亂。有人說: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個七天都過去了,何以還未得到一心不亂呢?是不是我們連下根也夠不上呢?還是佛說話不兌現(xiàn)-妄語-呢?不是的,都不是的,這是我們“行”不懇切的緣故。參加“佛七”的時候,有沒有克期求證的切愿?有沒有俗事來打閑岔?有沒有把萬緣放下而精誠專一的念佛?如果沒有克期求證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隨喜心來參加“佛七”。“行”-念佛當然不能懇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亂呢?所以說不是我們根機不夠,更不是佛打妄語。經(jīng)上既無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奉行經(jīng)旨,懇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時至機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亂。

  若果只是隨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懇切又不專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念字從心不從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謠一樣,就等于沒念。怎樣才能懇切專一呢?就要以本章所開示的,像母親憶念逃逝的兒子那樣念法,子若憶母,如母憶時,一定能念到西方去。所以念佛,一要多念,二要多念還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勒轉數(shù)珠從頭念!比绱,方能念到精純不雜。多念要求精念,精念還得多念。所謂“執(zhí)持”者,即固執(zhí)堅持,絲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亂。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門的殊勝處,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輕忽,務必認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

  3、老實念佛自得心開

  前面講過,其他法門皆須方便,唯念佛法門不假方便,即《觀無量壽佛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之觀想,實相等方便,亦不需要,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有人說《阿彌陀經(jīng)》之一心不亂,即是入定。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開悟;須生到西方,華開見佛才能開悟云云。此說固有部份理由,實則以偏概全未為的論。本章所講的“不假方便”即專指持名;“自得心開”就是開悟呀!《阿彌陀經(jīng)》上一心不亂,亦非限于“定”一方面啊!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執(zhí)持名號,亦有“事持”“理持”之別。確信西方依正莊嚴是有,阿彌陀佛正在說法;并深信念佛法門,可以橫越叁界,帶業(yè)往生。于是決心念佛,求愿往生,如子憶母,歸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無或暫忘。但未達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持至了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謂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了達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顯“事造”,謂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既然是心是佛,為甚?我們還是?生呢?要知理體須依事顯,所以我們還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念佛念到叁界內(nèi)見思惑斷,名“事一心”。我執(zhí)已空,法執(zhí)未除。念到藏心開顯,自性佛現(xiàn)前,名“理一心”。此時已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持至事一心,我執(zhí)已盡,不為見思二惑所亂;及至理一心,法執(zhí)已盡,無明分破,不為空有二邊所亂;全歸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種解釋,我們可以了解念佛能以開悟。其不能開悟之說,如非淺學無知,即是有意誹謗。

  本章所講的念佛,屬事持,如子憶母。并未涉及玄奧高深的道理。用最淺顯簡易的方法,而達到“心開”的妙境。誠所謂妙法不可思議!依理論講,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一念佛,一念現(xiàn)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現(xiàn)佛法界。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統(tǒng)不現(xiàn)前,還有不見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嗎?!

  念佛要老實念,從最低淺處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千萬不可好高騖遠,見異思遷。古德云:“切忌今日張叁,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結果一無所成。

  有人會問:悟西方凈土是惟心,彌陀是自性,還要念佛生西否?答:悟后仍須念佛求生西方。蓋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轉過來,雖悟仍是凡夫。經(jīng)云:“理則頓悟,事須漸修!奔床豢蓤(zhí)理以廢事。不過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須待彌陀來迎;是其不同處。

  有人會問:悟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已相當于圓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答:等覺位已豁破四十一分無明,還要生西咧!如觀音、勢至皆是等覺菩薩,尚須生西,親近彌陀,就可證明了。我們距離遠得很呢!切勿好高騖遠,還是從最簡易的“持名”入手,老實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亂自得心開。這個法門,看著很淺,其實“一句阿彌陀,無上深妙禪”只要老實念佛;自有徹悟心開之日。

  刊載于《澳門佛教》34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