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語

\

  一月 【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

  二月 【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

  三月 【滿目青山是禪】

  四月 【生命無常的】

  五月 【善意的微笑是禪】

  六月 【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七月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八月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nèi)在心靈的和平為前提】

  九月 【開悟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十月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

  十一月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十二月 【人的內(nèi)心要和諧】

  【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

  所謂生活禪,即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xiàn)禪的超越,體現(xiàn)禪的意境、禪的精神和禪的風采。

  做人的六條標準:知因果、講良心、守道德、立志向、養(yǎng)識見、充才干。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社會,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yè)。

  人總是在克服一個一個困難的前提下才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成功。只有迎難而上、知難而進,這才是應有的精神。

  所謂禪在當下,就是用禪的精神、禪的方法、禪的見地、禪的功夫指導我們?nèi)绾蚊鎸ι漠斚、生活的當下?/p>

  覺悟人生是智慧解脫,奉獻人生是慈悲關懷。二者的融合無間就是菩薩的人生,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就是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美化自己的人格、深化自己的智慧、強化自己的力量。

  和諧自他關系,就是要用佛法的智慧,處理好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團隊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宗教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等等。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覺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獻人生。

  做人的八字方針: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的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鉆營強求。能夠安于本分,內(nèi)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

  在生活中體驗禪的關鍵所在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是道”。

  所謂生活禪,就是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凈化身、口、意。

  要以享受和欣賞的心態(tài),滿心歡喜地生活在當下。

  我們做人最樸實、最起碼的道德要求,就是包容。

  人生在因果規(guī)律面前看起來好像是被動的,實際上為善作惡仍然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舍”就是要舍去我們凡夫的心態(tài),要在平等地看待眾生的前提下,發(fā)慈心、發(fā)悲心、發(fā)喜心。

  我們要從自心中求解脫,不要在心外尋找凈土。

  生死為此岸,涅槃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

  守一不移,是一種覺照的力量、觀照的力量、提起正念的力量。修行的訣竅就在這四個字上。

  保持一顆平常心——無斷常、無取舍、無憎愛、無凡無圣、超越一切對立的東西,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解脫生死的法門。

  人生很被動,唯有結緣這件事可以主動地去做。

  生死在片刻間,成功在片刻間,失敗同樣也在片刻間。一切的一切,都要抓住當下一念不放過。

  誰好誰不好,自己找煩惱。自己沒煩惱,一切都好了。

  物質(zhì)上的豐收總是會越用越少,只有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越用越多,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正的財富。

  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求覺悟,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度眾生,即是從禪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

  懂得尊重別人,才知道尊重自己。

  要結四緣: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這就是講如何發(fā)揮人的主動性,推動善因善果的成熟,避免惡因惡果的來臨。

  知道自己有苦,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修行人就是要在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鍛煉自己、考驗自己鍛煉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考驗自己的定力。

  所有的問題、矛盾的存在都是緣于我們主觀世界的看法和客觀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煩惱。一切苦厄都是由自己制造出來的,自作自受。要消除這些苦厄,別人代替不了,還要自己來解決。

  【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

  我們盡量不做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經(jīng)過不斷地積累,就能夠改變?nèi)松碾H遇。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善因善緣,使惡的結果推遲,使好的結果提前。

  禪是一種生活藝術,是覺者的生活體驗,是悟者、行者的生活內(nèi)涵。

  每天臉上有笑容,自然少一些煩惱、多一份安祥。

  我們念佛、參禪,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門頭,使眼不貪美色、耳不貪莢聲、鼻不貪香、舌不貪味、身不貪觸、意不貪染一切六塵緣影之法。

  要調(diào)心,少欲知足是法寶,一切隨緣是妙方。少欲知足,心就安泰;一切隨緣,心就自在。心能安泰自在,自然心平氣和。

  學禪的人,為了感恩一切眾生,首先自己要過一種淡泊的生活、清凈的生活、簡單的生活。

  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究竟的平等心。培養(yǎng)平等心,你也不必拿出任何財物來,只要有這種心態(tài),你就快活得很、自在得很!

  “空”是不執(zhí)著,是把一切法緣生緣滅的道理圓滿無缺地理解清楚。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簡單地說可以有一個標準,就是以佛心作佛事,或者說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內(nèi)在需要,是自覺自愿的,而非外在強制的。

  慈悲是智慧的具體展現(xiàn),它源于對一切生命互為依存這一事實的認識。慈悲是要求得自他的共同利益,必要時甚至要舍己利人。

  和諧是內(nèi)在的要求,必須從內(nèi)心的和諧做起,必須從生命的和諧做起,必須從善待天地萬物做起,必須從人的內(nèi)心凈化、向善向上做起。

  世間一切事業(yè)的成就,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成就,人生一切宏偉目標的實現(xiàn),都要靠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

  安心不可向外馳求,不可脫離當下。迷失也好,覺悟也好,煩惱也好,清涼也好,道不遠人,都在當下。

  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所要達到的目的、所要表達的根本宗旨就是尊重生命。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有生命才有一切。

  在修行的路上,只問耕耘,莫問收獲。一直走下去,總有一天歸家穩(wěn)坐。

  人人臉上有笑容,這個集體就非常祥和,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彼此尊重。在一個集體當中,彼此的感恩、彼此的包容、彼此的成就,至關重要。

  我們怎么來感恩呢?就是要盡己所能來奉獻自己的一切。

  開悟是生命的轉換、生命的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邁向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覺醒的生命。

  修行實際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為我們要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沒有一種拼搏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

  我們要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因為人生在世,唯一能夠積極主動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結緣。

  修行,一要有信心,二要明理,兩者缺一不可。沒有信心,光憑理解,可能會落入邪見;沒有理解,光有信心,可能會變成迷信,增長無明。

  有大智大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有大慈大悲,就能度一切苦厄。

  生命實實在在能夠把握和感受的只有當下這一念,錯過了這一瞬間,那就叫做“時不再來”。

  雖然每個人的成就與自己的主觀努力分不開,但是說到底,還是應該把每—個成就看作是一切因緣和合而成的結果。

  “真實不虛”四字,既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實不虛,做事也要真實不虛;對待自己要真實不虛,對待他人也要真實不虛。

  追求也好,拋棄也好,都是在求。只要有求就有苦,知足才能常樂。

  【滿目青山是禪】

  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郁郁黃花是禪。

  要在做事業(yè)中落實佛法,把事業(yè)當成佛事來做。把做好事業(yè)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yè)。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對他人有感恩的心,對他人有關懷的心。而這種關懷也好,愛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沒有任何目的,是本當如此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

  調(diào)心的最后目的是要把心調(diào)伏得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貪心、沒有癡心,最后全心全意來為大眾服務、為大眾做牛做馬。

  “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wěn)定的修行方法; “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的覺照能力。

  凈土非遙,靈山不遠,都在我們舉心動念之間。

  修行人要發(fā)大愿、立大志。只有把自己這一點點心力都奉獻給眾生,才會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戰(zhàn)勝困難、攀登高峰。

  在世間什么是富,什么是貧呢? “慈母在堂名之為富,慈母不在名之為貧。”

  破除執(zhí)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

  愿是大海,實踐是高山,以行山填愿海,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修行一定要腳踏實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脫離現(xiàn)有的生活狀況。各安本位、安分守己,各盡各的責任和義務,在盡職盡責中來完成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責任和義務。

  慚愧心、悔改心應該有,但是不能老是后悔,不知道前進。如果只是后悔,不知改正、不知進步,悔就成了障礙。

  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總根子,是我們眾生迷惑的根源。

  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永遠是一致的,只有把個人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個人利益才是永久的。

  修學生活禪有四個要點: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眾。

  掛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內(nèi)心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內(nèi)心還有陰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掛礙。

  無所求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不求將來是否會有好的成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無所求。

  我們的心總在給外在世界安立各種各樣的假名——好的、丑的、胖的、瘦的……。這個語言的世界、符號的世界、概念的世界,把我們弄得暈頭轉向。

  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頭上到處說。

  一切的修行、證果、成佛度眾生,其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知恩報恩。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報恩,就是要求我們時時刻刻對一切事、一切人都要有感恩的思想,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起來,不要把自己和自然、社會對立起來。

  一切事情,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長,當下是基礎,今天是基礎。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是越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總是越謙虛。

  如果我們把煩惱當成一個處理品,我們大家一定不會自找煩惱。

  所謂把握當下,就是要當下超越自我、突破自我。

  “我”執(zhí)是一切煩惱的禍根,是生死的禍根、世間一切問題的禍根。

  修德、積福,就是創(chuàng)造培育善因善緣。不間斷地培植善因善緣,惡緣就停止了。善緣成熟了,惡因就會推遲現(xiàn)報。

  佛法就是一座橋梁,一切眾生通過它從煩惱的此岸到達般若彼岸。

  所謂見道,就是要見因緣生滅當下的無生亦無滅。

  在自我反省中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那就能夠確定自己生命行為的方向,或者說生命行為的取向。

  【生命是無常的】

  生命是無常的,這給我們提供一個改造生命、解脫生命的機會;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了。

  要普度眾生,就要從愛護大地的每一粒沙、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苗、每一寸土地開始。

  有感恩的思想,才會知道我們有社會責任。

  一切使眾生受到傷害、引起煩惱的事情,就是惡業(yè);一切令眾生歡喜、有利益的事就是善業(yè)。

  修行最緊要的目的,是要養(yǎng)成適應生命被動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歡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打擊面前歡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歡喜地接受。

  戒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做的就不去做,這叫止惡;另一方面是應該做的就必須去做,這叫修善。

  慧,不是小聰明,不是世智辯聰,它是由持戒、修定而引發(fā)的一種高于一般的抉擇力、判斷力,是一種極其敏銳、透徹的洞察力。它能使我們斷除煩惱,趨于覺悟和解脫。

  禪在生活中,凈土也在生活中,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觀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們才沒有空過的時間。

  學佛先從做人開始,把學佛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這樣,信仰才有根底,學佛才有落實的地方。

  佛如良醫(y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者。對于患者而言, 良醫(yī)、妙藥、看護者缺一不可。所以不論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從醫(yī)治身心大病的角度而言,三寶是缺一不可的。

  好事從心開始,壞事也是從心開始,轉變我們的心念是轉變外在一切不利因素的關鍵。

  菩薩的境界,就是菩薩道與生活零距離、菩薩道與生活成為一體。

  照體獨立,不是把外在的環(huán)境改變?yōu)榉衔覀儍?nèi)心的需要,而是要改變我們自心。

  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裂的那個完整的心的原態(tài)。

  不能將心待悟。將心待悟,永無悟期。要把全部心力放在做功夫上,不管悟與不悟,功夫照做不誤。這樣才是參禪人的本色。

  感恩是要從對待每一個人,做每一件事做起。感恩要落實到具體的人、事身上,才是實實在在的。

  心如虛空,就能夠包容一切。還有什么東西能夠把虛空擠破呢。

  眾生都能夠從我們這一念善心當中獲得良好的信息和加持,我們個人的福德因緣才會由之而擴大。關鍵的一條,就是回小向大、回少向多。

  因果的定律,任何人都逃避不了。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般般具足。吃到苦的,忍受下去;吃到酸的,忍受下去;吃到辣的,忍受下去。吃到甜的時候,要反思,不能陶醉在甜蜜中。甜蜜總是暫時的,而酸、甜、苦、辣具足才是經(jīng)常的。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無所求的心,就是無漏的心。

  假使每一個人都把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看作是神圣的,我們以感恩的心情加倍地愛護它們,那么,我們?nèi)祟惿娴沫h(huán)境就會日趨完善。

  精神的空虛用物質(zhì)永遠也填不滿。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的精神來填補。

  我們?nèi)祟愑胸熑螀f(xié)助其他生命都能獲得安全,這就是對生命的尊重。

  分別完全是一種主觀計度。本來沒有的事,一分別、一計度,問題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煩惱起來了,我們的身心就不得安寧,就不得自在。

  世間的生態(tài)平衡,是以生命共融為前提的。如果我們不能自覺維護生命的共融,以掠奪的方式來開發(fā)大自然,就會給人類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災難。

  信仰佛教是人類良心的保證。

  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這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

  人生的道路,不一定起步就輝煌。起步的時候,往往會很艱難,但是只要制心一處,一切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都可以改變。

  能夠管好自己的心靈,就能管好一切。

  【善意的微笑是禪】

  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shù)淖非笫嵌U……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聰明。這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辯聰——總想抄一點近路,總想舒舒服服就能夠成功。哪有不經(jīng)過辛苦,就能夠到達光明的境界呢?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此岸是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空”是突破、超越、發(fā)展、轉變的意思,而不是空無的空;不是消滅一個東西,而是不斷地超越。

  悟,是一種生命的大突破、大飛躍。這種境界,只有通過生命的大搏斗才能夠擁有。

  禪就是生活,以禪來凈化生活,溶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禪,以生活來體現(xiàn)禪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

  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

  佛是沒有煩惱的人,佛是歡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無私奉獻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體現(xiàn)出來了的人。

  我們要想改變外在的事物,那幾乎是不可能的。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心念。

  真理是洞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眾生,是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界,落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知恩、報恩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客觀世界本來是平等的,但由于我們每一個眾生主觀上的見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觀世界反映到我們的主觀世界就千差萬別。

  世界上的事情本來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別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們要離相而證性,這樣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佛法、禪以直面人生的態(tài)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的流浪中了生脫死。

  學佛的最后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著眼當下、著眼現(xiàn)在,這是我們?nèi)松?a href="/foxue/changshi/153455.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命運轉變的關鍵所在。

  我們不要時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別人,而要有一種關愛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個人,幫助每一個人。

  智慧的力量在當下一念,煩惱的力量也是在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能夠轉變,并且從煩惱方面斷相續(xù)心,從智慧方面連綿不斷地延續(xù)下去、擴展開來,那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解決,就能做到內(nèi)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經(jīng)常以一種諒解他人的心態(tài)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

  一切按照因緣果報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夠自由,也才能自在。

  不管是解決個人的生死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和全人類的問題,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

  經(jīng)常有大愿力,我們就不會懈怠;有大慈悲,我們就不會煩惱。

  生活禪應該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禪的智慧、禪的覺悟來凈化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活,超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生活不會庸俗化,使我們的生活不會違背真、善、美的原則,不會違背清凈法、善法的原則。

  生命需要平衡,需要和諧。對于所有的生命,我們都應該承認其存在的價值,承認其對我們個人乃至人類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要有一種主動的承擔精神、奉獻精神、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這種主動,就能夠在家庭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清凈的生活氛圍、禪修氛圍。

  能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不在法上,而在聽法人的心上。

  在修行的過程中,翻來覆去的拉鋸戰(zhàn)就是精進與懈怠在戰(zhàn)斗,就是道心與偷心在戰(zhàn)斗。什么叫偷心呢?茍懶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貪圖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辛勤勞作才是真正在培植福報。

  因緣果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不是靜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緣果報都是隨生命主體的作用而變化。

  【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要解除生命當下的煩惱,就是要敢于承擔,而不是躲避。

  心凈指我們每個人的心性,我們每個人的心性凈了,每個人的佛土清凈了,那么國土就能清凈了。

  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

  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團結與和睦。

  佛教所說的破除執(zhí)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

  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凈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至我們的口業(yè)清凈;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奉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由此而達至我們身業(yè)的清凈。

  禪是一種受用、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惜緣是指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緣分要珍惜,惜福是指我們?nèi)伺c物之間的關系要曉得珍惜。

  人生的不自由、不自在,往往具體地表現(xiàn)為能力或者財富的不夠;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是時空的局限。

  我們不能選擇什么果報,但是可以選擇種什么因緣;我們無法改變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善因善緣。

  所謂的良心,就是將信仰和因果變成了一種現(xiàn)實的自覺和觀照力。

  所謂遠方,并非指路程的長短、距離的遠近,而是指心念的迷悟。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能得失隨緣,則心地泰然。

  時時刻刻能夠安心,就是在道場中,就是在做佛事。

  思維法義不僅僅是去找一些談話的資料,而是要找到治療自己煩惱疾病的藥方。

  一切應以和為貴,以包容為上。

  佛法不是反對、摒棄一切追求,而是要讓一切追求在道德的規(guī)范下得到合理的實現(xiàn)。

  在逆境中不能動心,在順境中更不要動心,順逆都有方便來對治;順逆都不動心,修行才有少分相應。

  從責任上要強化,從感情上要淡化,這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

  生命的價值在于覺悟,在于奉獻。

  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種實在的東西,它如同覺照一樣,同是心的一種作用,只不過覺照是清凈的,妄想是染濁的而已。

  念佛不是數(shù)字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聞自性

  在涅槃的境界上,是一法不立究竟圓滿的,沒有任何對立面。有對立面,就沒有自在可言;有對立面,就在生死中。

  良心即是一種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時它又是一種覺照的心,它時刻警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使之向善、向上。

  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消滅五蘊本身,而是要空掉我們在五蘊上所起的種種妄念

  生活中的人我是非,就是用功中的最大障礙。

  人們喜歡向外追求幸福,這樣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縱即逝,因為外在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

  以佛心做佛事,一切事都是佛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就是要在心生心滅之間,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

  什么是生活禪?從物質(zhì)到精神,就是生活禪;從迷失到覺悟,就是生活禪;從染污到凈化,就是生活禪;從凡夫到圣者,就是生活禪。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

  禪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

  棉花是磨不出刀子來的。人的一生,經(jīng)歷了種種的磨難、種種的痛苦,才會知道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么。

  修行首先要戰(zhàn)勝自己心胸狹窄的關卡、畏首畏尾的關卡。戰(zhàn)勝自我,把自我的下劣心、分別心、貪圖安逸享受的心能夠戰(zhàn)勝得了,修行就一定會一往直前。

  所謂禪在當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當下,轉化生命的迷惑、凈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質(zhì)、圓滿生命的品格,挖掘清凈生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無限潛能。

  能夠遠離殺生,就有了慈悲心,平等心。

  信心是學習佛法的根本,也是世間成就一切善法的根本。

  在行、住、坐、臥當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

  做一個好人意味著要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要有宏大的愿力。人生的動力和價值就是由此而生的。

  萬事都是緣,萬事總是緣。把握機遇,隨緣而住,隨遇而安。

  學佛要以修為主,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口說心行,心口如一。

  參禪的基本要求:見地要透,功夫要穩(wěn),悟境要高。

  修道要具足三種心:信心、精進心、長遠心。這三者缺一不可。

  解脫,就是煩惱的止息。

  隨緣做事,隨緣放下,不留戀。就是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能夠隨順因緣而去,不留戀這個世間、不留戀任何東西,那才會沒有遺憾地結束此生。

  我執(zhí)越重的人,煩惱就越重;煩惱越重的人,痛苦也就越多。

  五蘊是生活,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禪。

  使自己的心從種種分別、執(zhí)著中解脫出來,使覺照能夠獨脫于一切攀緣之外,我們的精神面貌就是另外一種境界。

  修行要消除內(nèi)心的障礙,克服內(nèi)心的對立面。

  人需要鍛煉,需要有意識地找一點苦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有利于克服那些想象不到的來自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困難。

  在因地中;雙修,在果位上才能;莊嚴。

  一切從大悲心出發(fā),從菩提心出發(fā),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

  禪是一種方法,是一條道路,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受用。

  修行,是一個長期訓練管理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過程。

  菩薩的精神是大地的精神,是橋梁的精神!

  信仰佛、法、僧三寶,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嗔、癡三毒,凈化身、口、意三業(yè),這四件事是佛法的總綱,也是我們修行的起點和終點。

  在修行中,唯有放下,自性才能顯現(xiàn);唯有奉獻,心量才能廣大如虛空。

  要把盡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當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真正從心靈深處將對事物的種種界定、分別、妄想掃除干凈,才能夠真正見到諸法實相。

  戒律是什么?戒律是堤防。持戒精嚴,你的六根便可防守得嚴嚴實實,不會有漏洞。有戒律,我們的修行才有保證。

  既然每個人都有改善生存條件的權利和需求,那就必須相互尊重。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顧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將其物質(zhì)財富據(jù)為已有,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只有在造作、是非、取舍、斷常、凡圣等一切對立面完全統(tǒng)一了之后所顯示的無分別智,才是平常心。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nèi)在心靈的和平為前提】

  外在的和平要以內(nèi)在心靈的和平為前提,而內(nèi)在的和平要從把握好我們的當下一念開始。

  學佛修行的人,千萬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

  不依靠任何人而獨立生存的人是沒有的,包括佛在內(nèi),因為沒有了眾生就沒有了佛。

  我們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為不信自己,就不能樹立起遠大的志向,就不能發(fā)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修行要防止三種心:想速成的心、恐懼的心、懈怠的心。

  “佛”字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只有真正把佛法的精神融入生活中、融入社會中,那才是真實的受用,那才是無相的佛法。

  平常心是一種平等心,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愛,是面對蕓蕓眾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心的迷惑就是以“我”為中心,心的開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礙。

  圓滿的人生是建立在對因果規(guī)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徹把握的基礎之上。

  結緣就是不斷地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不斷地排除不利條件。

  一切事提得起放得下,心就無掛礙;一切事提不起放不下,心就有掛礙。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處,讓散亂的心集中在一點上。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能夠在一點上,妄想就少了。

  修行能夠改變命運,努力能夠創(chuàng)造輝煌。

  世出世間、有為無為,全在于自己的精進努力。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勒。

  通過五戒十善來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殺生心、貪欲心、嗔恨心和愚癡心,相應地就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

  一切的煩惱都是從不守本分的追求中產(chǎn)生。

  真正把握了平常心,天堂、地獄都一樣。

  時時刻刻讓你的心安住在當下,就能把心獨立起來;心獨立起來了,妄想就減少了。

  在任何情況下,不分別、不攀緣、一念不生,六根就不會被六塵所染污。

  般若要用、要觀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緣生無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觀、要深行,才能在它的指導下度一切苦厄。

  人生一世光陰極為有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平平常常、歡歡喜喜過一輩子,即使對方有什么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于相互關愛給予諒解,這樣,人就會有和睦的人際關系。

  在生活的鏈條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在真理上,一切法平等無有分別,離一切相。只有把真理上的種種虛妄分別去掉,才能真正無掛無礙。

  以煩惱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世間法,以覺悟為特征的生活境界就是出世間法。

  菩提心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究竟。它可以抗拒虛無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干擾,從而使人的心靈獲得安頓。

  修行無非就是要調(diào)伏我們的妄心、妄念。

  有一些不會處理煩惱的人,到處自找煩惱,總覺得生活在一種大家都對他有意見的氣氛當中,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作用,他不知道怎樣要求自己和怎樣諒解他人。

  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要了生脫死,最終在生死這件大事面前能夠做得了主。

  做到了“諸惡莫作”,心靈環(huán)境就得到了保護;做到了“眾善奉行”,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開發(fā)。

  在一切善惡境界上不起分別,不等于沒有分別。自性分別還是有的,只是不執(zhí)著。

  盡職盡責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人倫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開悟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開悟實際上就是在生命拼搏過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經(jīng)過一次大碰撞后,我們內(nèi)心深處就受到一次徹底地凈化。

  煩惱解決不了問題,歡喜也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實實在在地去面對、去處理。

  我們怎樣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二是靠儉。勤是開源,儉是節(jié)流。

  我們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稱贊我們是另外一回事。不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這是辯證法的道理。

  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卻有所求,那就是世間的善緣、有漏的善緣;反之,廣結四緣無所求、不著相,無人無我無自無他,那就是無漏的善緣,那就能夠成圣成賢。

  禪宗的根本,就在于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白自性是佛,自心作佛,自見佛性,自成佛道。

  有了“我”的執(zhí)著,就忽視了他人的存在,忽視了他人利益的存在、忽視了他人意見的存在。

  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有慈悲的人沒有敵人。

  對所有的人都要感恩,慈悲心就能建立起來。

  諸佛有沒有老師呢?有,佛的老師就是法寶。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佛和眾生的關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贖者的關系,而是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師父和徒弟的關系。

  要清凈世間,首先我們每個人要先清凈自心,要用因果來規(guī)范心念和行為。

  每一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個人的幸福與否,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行為是善是惡。

  以“覺悟人生”之智慧成就菩提心,以“奉獻人生”之實踐成就大悲心。

  有大智慧的人沒有煩惱,因為他把萬法的本質(zhì)都看得非常透徹,不被一切現(xiàn)象所迷惑。

  在這個生活的世界里,在時間上只有無數(shù)的異時連續(xù)互存的因果關系,在空間上只有無數(shù)的同時互相依存的相對關系。

  貪心也好,嗔心也好,癡心也好,都是從本能出發(fā),然后衍生成為生命墮落的催化劑;超越了一定的界限、超越了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煩惱。

  修行要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克服困難,就能戰(zhàn)勝自我,就能勇攀高峰;有信心就有希望,有希望,再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舉心動念之間來修。起一念善,就是種善因,就會有善的果報;起一念惡,就是種惡因,就會有惡的果報。

  能夠在喜、怒、哀、樂面前,應付得過去、排解得開、不生心、不動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們做功夫所要達到的境界。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果能在這個問題上,不存任何疑惑,直下承當,然后念茲在茲地保任,人生的問題就解決了。

  修行,就是轉化業(yè)力為愿力。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輝煌,都是從苦中來。事業(yè)的成就如此,學問的成就如此,修行的成就更是如此。

  做同一件善事,以世間善法的觀念,有所求而做,就成了有漏善法;以無所求的心去做,就是無漏善法。

  修行的全過程,就是一個超越自我的過程。

  我們做功夫,就是打掃心地,讓心地千千凈凈,生長一切善根、生長一切善法。

  世間與出世間并不是兩回事。一切從對立的心態(tài)出發(fā),就是生死,就是世間;若能心包太虛,煩惱即刻成菩提,世間也就是出世間。

  不要把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看得太小,只要我們有這個心量,小能變大,少能變多。

  見到任何事不動念,就像鏡子照物不留痕跡。功夫在這個地方做,就叫做“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做功夫,得到受用以后,不是把這種受用來顯異惑眾,而是用來做平常的事、做那些微不足道的事、做那些人們生活中一件也不能少的事。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和禪機,所謂“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但大多數(shù)人由于自我封閉,意識不到他本身具有體驗禪的潛能,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

  信任是禪,關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

  作為在家佛門弟子,不論你信佛有多虔誠,你都不能脫離社會和人群,不能脫離你所從事的工作,也就是說不能脫離你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過去的不可得,未來的還沒有到,當下也是當生即滅。就要在這當生即滅的時候,抓住當下這一念,面對世間、面對煩惱、面對生死。

  所謂孝順,就是要尊重體貼、恭敬侍奉,讓父母心生歡喜。

  保持一種令人歡喜的語言是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是凝聚人心、保持人際關系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方法。

  人只要有一念向上的心、向善的心,念念不舍,就是人生的出路,就是解決痛苦的辦法。向上者,求證無上大涅槃;向善者,從一點一滴的善言善行做起。

  一切高深的東西,都是從最基礎的地方開始做。

  佛教并不否認名與利。你有好的德行,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這樣的人一定“名稱普聞”。

  在背后絕不說家庭的長短,更不說父母的長短。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有感恩的心態(tài),要有奉獻的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是與周圍的所有人、與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開的。

  佛教的修行,以信為基礎,以解為先導,以行為落實,以證為圓滿,是為信、解、行、證。

  家庭是道場,盡大地是一個禪堂。

  智慧是我們領悟了世間萬象互為緣起的事實后,內(nèi)心呈現(xiàn)出的高度的覺照和辨別力,它能使我們擺脫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種種碰壁。

  戒的目的是要使我們的身口意保持平衡與清凈,進而修習禪定,由此顯發(fā)本有的智慧。

  有了生命價值永恒性的觀念,就有了對人的言行負責任的思想做基礎,人類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證。

  以上求佛道之心覺悟人生,以下化眾生之心奉獻人生。

  用功夫不要追求奇特,不要想在現(xiàn)成茶飯之外,再去找什么特殊的風味,沒有那個東西。

  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去理它,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法,我們生在世間,只有隨順因緣而有所作為。如果我們的作為違犯了因緣的規(guī)律,認為我可以作得了主,我可以不顧一切條件,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實際上這樣的想法很片面,如果按此去做,一定會行不通。

  業(yè)由心造,一切染凈因果不出自心,都是自己造的。

  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存在妄想執(zhí)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

  戒、定、慧三學,持戒是根本、是保證,修定是基礎,證慧是究竟。

  學習佛法,一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只有隨順因緣的人,才是自由自在的人。只有懂得隨順因緣,才會真正地善待自我。不懂得隨順因緣,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

  在日常的逆境來臨的時候能夠不動心、能夠做得了主,經(jīng)常能如此,在大限到來的時候,也就能做得了主。

  安祥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為是禪。

  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zhí)著。在空掉妄想執(zhí)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xiàn)。

  一切隨緣——隨緣消舊業(yè),隨緣度眾生,隨緣了生死。

  生命的意義在于感恩,生命的意義在于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的落實。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事事處處都有感恩的心,都自覺地感恩,我們的心態(tài)會非常之平和。這有利于我們心胸的開朗、煩惱的淡化、人我是非的消除。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個體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

  向生滅處究取無生,向差別處體會平等,向煩惱處直認菩提;在世間法上落實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眾善,在盡職盡責中廣度眾生。

  不該聽的事不要去打聽,不該說的話不要說出口,不該想的事不要去胡思亂想。

  信仰、因果、良心、道德,是佛門弟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是我們處世待人的根本原則。

  修行說起來沒有別的訣竅,它就是要自我否定、破除我執(zhí),就是要把蒙蔽在覺性之上的種種障礙,如貪、嗔、癡等煩惱,一層一層地剝掉。

  佛告訴我們在家信徒要通達世事、如法求財,做一個誠實的勞動者就可以自強自立。這是學佛成佛的基礎。

  盲目的、沒有節(jié)制的自由恰恰會給我們帶來不自由,而對貪、嗔、癡的約束則體現(xiàn)出人類的智慧與覺性。

  在慈悲的境界上,一切生命都血肉相關、休戚與共,自我生命的價值僅存在于為他人、為群體的無私奉獻中。

  修行要落實在當下,做一切事業(yè)、做一切善法都要落實在當下。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要不離覺悟來講奉獻,既要有大慈悲,也要有大智慧,才不會偏于一面。

  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身份,受持相對應的戒條,如法行持、成就律儀、無所毀犯,就有相應的解脫自在。

  對于各種不同的意見,都要想到,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存發(fā)展的。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約束自己,不要使自己的行為和主張損害了團體、家庭或者企業(yè)的發(fā)展。

  菩薩的精神就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一個“難”,一個“能”,難能可貴,不是空口說白話,要在實際行動上落實這種精神。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三世因果并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道理。

  放下過去、立足現(xiàn)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的積極態(tài)度。

  修行是對你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優(yōu)化與提升,你會變得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力、更有奉獻精神。

  “執(zhí)著”就是在事物本身以外人們強加上去的種種分別計執(zhí)。如其本來地認識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

  所謂“五蘊皆空”不是等這五樣分離了才空,而是當下就空。

  不要在無明煩惱以外再去找菩提涅槃。當下覺悟、當下寂滅無明煩惱,就是菩提涅槃。

  人生要解決的問題,都取決于我們每一個心念,如何來確定我們生命努力的方向。生命努力的方向選擇對了,就是順善法的,生命的發(fā)展就會沿著善業(yè)的軌道升華。

  受用佛法要從隨順因緣開始。

  佛法講真空,一物也無;講妙有,萬行具足。這就是最實際的、活生生的辯證法。

  人生的苦必須通過自己覺悟才能解決。主體覺醒了、覺悟了,不但能夠解決自身的痛苦,還能幫助他人解除痛苦。那就是發(fā)菩薩心,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一個人只要充滿信心,就會對自己的前途充滿希望,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會兢兢業(yè)業(yè)地去做。

  世間的覺悟始終是以自我肯定、自我實現(xiàn)為目的,而佛法的覺悟則是強調(diào)在徹底的自我否定的基礎上來達到自我凈化、自我完善。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所有的眾生包括人和動物,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限的恩惠,我們要感恩。

  成佛作祖要靠自己,別人無法代替,也無法恩賜。

  修行一定要緊緊地抓住當下這一念,從當下這一念做起。

  修行就是要從根本上,從心地上來培養(yǎng)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生成、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來生成。

  【人的內(nèi)心要和諧】

  從佛教的立場來看,人的內(nèi)心要和諧,必須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諧,必須從慈悲孝敬、友愛尊重做起;社會要和諧,必須從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做起。

  處理煩惱的方法:第一,要求自己;第二,學會諒解他人;第三,曉得感恩和奉獻;第四,惜緣惜福。

  優(yōu)化自身素質(zhì)靠智慧;和諧自他關系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

  禪在生活中,禪在當下。

  修行,就是要讓修行與生活保持零距離、沒有距離,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禪,禪生活”。

  只要有心去做,目標就在當下。

  修行不僅僅是打坐、念佛、誦經(jīng),一切善法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學佛是要轉換身心氣質(zhì),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們長期的積累,持之以恒,默默耕耘,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無明煩惱不斷地在持戒、修定、證慧的過程中斷除。

  所謂菩提心、大悲心,就是指徹底地實現(xiàn)了自我否定之后而產(chǎn)生的一種無私無欲、悲智雙運的精神。

  我們要以長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長取人則天下無可棄之人,以短取人則天下無可用之人。

  我們把一切眾生都當作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以佛心作佛事,就會佛光普照。

  我們不要想得到什么,而是時刻要想著丟掉什么——丟掉無明、煩惱、貪嗔癡。我們無所求,最后會得到一切——得到我們本有的清凈光明、自在安樂。

  所謂眾生者,眾因緣和合而生。眾生之間互為存在的前提,真正個體、獨立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互相仇視必然兩敗俱傷,互相友愛必然兩全其美。

  修行,要修、要行。修就是不斷地改正自己,行就是要把正確的理念、法門付諸實踐。

  古人用功,首先是叫你直下承當,然后再講其他的事。直下承當我就是佛,然后以佛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看自己是不是佛?不是佛,趕快修!不像佛,趕快修!

  修行不能遠離社會人群,不能逃避現(xiàn)實生活。我們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當中提升自我、凈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人生于世間,一切都是緣——苦是緣,樂是緣,好是緣,壞也是緣。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你也無法逃避,所以要一切隨緣——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要養(yǎng)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有包容才有和諧,有和諧才有溫暖,有溫暖才有利于一個人的進步。

  我們的心靈是一塊陣地,菩提心不去占領它,就一定有無明煩惱去占領它。

  一切嚴守本分,既要把本分事做到位,又不可逾越本分。做到位了,就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超越了本分,不管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都會有消極的影響。

  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雨無聲是禪。

  有了感恩的心,人的心量才會變得廣大和寬容。有了感恩的心,人們才會想到要去回報社會,回報大眾。

  “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fā)心在當下,成就眾生。

  一個人能夠把握住每一個當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禪是生命的自在,禪是生活的瀟灑,禪是思想的空靈。

  生活禪,是以菩提心作為出發(fā)點,以般若見作為見地,以息道觀作為修習禪定的方法,以融入生活、消融煩惱作為日常實踐的功夫。

  禪在哪里?禪不在書本上,禪不在禪堂里,禪不在深山古寺里,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禪是微笑,不是愁眉苦臉。雖然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沒有什么值得快樂的地方,但是愁眉苦臉也不等于就能解決生死問題。要解決生死問題,還是得從容面對。

  在感恩中奉獻自我、回報社會;在包容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分享中廣結善緣、和諧發(fā)展;在結緣中成就自他、共創(chuàng)未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