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佛經上提到財富,有所謂的「七圣財」,在七圣財當中,第一即為「信財」,信仰的財富能令我們內外清凈莊嚴,能為我們帶來現世后世的福德因緣,遵循著信仰的道路,即可福慧增長,煩惱解脫,走向涅槃的彼岸。信仰的可貴,如「盲龜值浮木」,在茫茫的生死苦海里,千年難逢,萬劫難遇。有了信仰,就像擁有一座發(fā)電廠,不僅為自己點亮心燈,更能照亮別人;有了信仰,就像得到自來水公司,不但可以解除生死的饑渴,也能為人間帶來清涼;有了信仰,就像擁有萬頃良田,能夠自他富有安樂。
宗教信仰的層次有種種的不同,就如同學校的教育有小學、中學、大學等高低階級的分別。宗教的上等者,以正知正見指導我們的生活,以六度萬行開發(fā)我們的佛性;中等者,系以教條儀規(guī)約束我們的行為;下等則淪于神通、靈異的外道邪說,使人迷亂心智,產生恐懼的心理。因此,如何辨別正邪之道,不可不慎!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仕」,選擇我們信仰的對象,當然更須慎思明辨。
所謂異端邪說,是指違背正知正見的思想與見解。如撥無因果、談玄說異、賣弄神通、否定輪回等四顛倒和六種邪見,使得我們光明的本性被障蔽,所以《華嚴經》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正見即以八正道、三法印、四圣諦,使我們正見緣起法,了解宇宙萬法生、住、異、滅的實相。
有的宗教煉丹求仙,有的向往永生,有的主張世界末日,上帝將乘著飛碟前來解救地球等,對于人類極力探索的生命奧妙,佛教則提出業(yè)力,六道輪回破斥種種心外求法的異端邪說。對于生命的輪回觀,佛教認為,輪回不只是人死后的受生,人們每天善惡心念的生滅,即在四圣六凡的十法界輪回。因此,佛陀教導我們應以戒定慧的法水息滅貪瞋癡的火焰,脫離三界六道的生死流轉,證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乖熳魇裁匆,就有什么果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絲毫不差的因果法則。有的認為生命僅有今生,沒有來世,或執(zhí)迷命運由神權主宰,這都是偏離了正道。又今日社會大眾對于神奇靈異的現象,諸如變化分身、放光入夢、即刻開悟等總是特別的關心,佛教并不否認神通的存在,佛教六種神通的證得,都是依定慧之力所得。若由符咒、鬼神中求得,仍舊無法出離三界火宅及人生八苦的逼迫,唯有佛教斷除生死的漏盡通,才是值得我們證悟的目標。而在禪門里,舉凡勞動作務、搬柴運水、吃茶洗碗,乃至語默動止等,都蘊含無上的神通妙用,如惠能的「磨房舂米」、法眼的「云水隨緣」、趙州的「到地獄去」、慧海的「吃飯睡覺」、黃龍與洞山的「焚香靜坐」等,都為我們揭開神通的神秘面紗。其實神通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人類經驗的累積,文明的演進,智慧的開發(fā),所創(chuàng)造出的科技文明,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便利,這些智慧的結晶,無非也是神通的運用。
「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邪知邪見既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也不能增加我們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要從雜亂的信仰到純正的信仰,從天命的信仰到自主、真實正法的信仰,從慈悲喜舍、為人服務中,開發(fā)自己的佛性,進而解脫生死煩惱,這才是正信的生活、真理的宗教!
近年發(fā)生的「邪教事件」,如美國的「大衛(wèi)教派」,自稱上帝,能死后三天復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燒死;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化數十萬的日幣買他的洗澡水,謂之「神水」,藉此加強功力,由于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后造成五千多人死傷的東京地鐵毒氣事件;臺灣的宋七力、妙天等事件,或以放光分身、靈異相片,;竺癖姡换蛞韵麨谋芩,讓人產生畏懼服從的心理。面對這些異端邪說的教派,涉嫌的毒氣殺人、集體屠殺教徒、歛財騙色,以及制造槍械、毒品等暴力事件上,卻較少對其教主人格的偏差及教義的荒誕不經投入應有的注意力。異端邪說一向以上帝或救世主自居,具有滿足人的現實欲求及預言未來的超能力,或以「核戰(zhàn)末日」,或以上帝「降臨人世」,或以「殉教解脫」的思想,以威脅利誘的手段籠絡教徒的心。
這群邪教的領導人,性格充滿貪瞋我慢,教義混雜,荒謬無章,即沒有歷史的傳承可言,也沒有具體的修行次第。佛教的教主人格清凈,具足三德;佛教的教義圓滿無礙,含容三乘;佛教的修行發(fā)菩薩心,自利利他。面對佛魔一半的世界,人們在尋求信仰皈依的對象,要辨別是非邪正,不貪求速成解脫,如佛陀雖已歷經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但也要有「雪山六年」的過程,才能成等正覺,更何況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呢?選擇能令我們身心凈化,增長我們的慈悲智慧,提升我們的人品道德,美化我們的精神世界,斷除我們的無明煩惱。面對佛魔一半的世界,若欲令世上的各種邪說消弭于無形,歸根究底,只有人們具備判別正邪宗教的慧眼,那么任何的異端邪說都無法趁虛而入,以此迷惑我們的理智,混亂我們的生活。也希望這群「邪魔教主」,不再以盲導盲,自欺欺人,早日放下我慢我執(zhí)的邪思邪見,歸向正信的宗教。
- 上一篇:第十七課、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 下一篇:第十五課、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