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白話版)
白話佛經(jīng)圓覺經(jīng)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經(jīng)本經(jīng)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
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眾生追求的清凈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
佛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實際是遍布一切處,它擺脫了生死二道,隨順迎合了涅槃?wù)。就是在這個境界中,才可以顯現(xiàn)出佛國凈土。
其時,聚集在佛周圍的大菩薩摩訶薩,總數(shù)約有十萬人。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yè)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大士,在十萬人中坐在上席,并率諸眷屬一起入于心定安住的境界,他們和佛一樣,都在法會上正定安住。
文殊菩薩章
在這次法會上,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用最尊貴的禮儀,即五體投地、用自己的頭頂來觸及佛的腳面,爾后起立右轉(zhuǎn),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乞請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祈愿您為來參加法會的諸位弟子宣說如來清凈因地法的修持,以及菩薩在大乘修行中怎樣發(fā)清凈心,遠離諸種無明妄心,以使未來末世的蕓蕓眾生在追求大乘境界的修行活動中,不至于墮于不正確的見解。”文殊師利菩薩說完后,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反復三次,以表示弟子的虔誠之請。
文殊師利菩薩禮佛啟請完畢后,這時,佛即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菩薩咨詢?nèi)鐏硪虻匦扌蟹?為將來末世的一切眾生乞求大乘正道,使他們能得到正法的修持之道,沒有煩惱,沒有過失,不至于墮入不正確的邪見之中。那么,現(xiàn)在你就仔細地聽著,我將為你們演說這一根本大法。
文殊師利菩薩聽佛將要親自說法,覺得自己能奉承而得佛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歡喜。十萬與會大眾頓時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說法。
佛說道:善男子們,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它的名字叫做圓覺。它能流出不受污染,不妄不變,圓寂空性的一切清凈佛性以及成佛的覺悟,它還能流出修持的最高境界——涅槃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根本方法——波羅蜜,并依此來教誨授受菩薩行的修持者。一切如來的本起因地,即如來生起的最初的覺悟心地,無不依靠的是圓滿遍照的清凈覺悟的相狀,這樣才是永遠斷除無明,從而成就佛果之道。
什么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眾生本來沒有生死,由于因緣所生萬法,所以無有無始,只因認識上的種種顛倒,就像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四方,東奔西竄,尋找出路。
顛倒表現(xiàn)在虛妄的執(zhí)著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又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與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俗之境所緣的幻影妄執(zhí)為自己的心相,正如有眼疾的人眼里幻見空中有花,看見月亮有重影就認為有兩個月亮一樣。
善男子!空中實際上并無花可言,這只是病人的妄心幻執(zhí)而已。由于有了這種妄心幻執(zhí)的認識,進而不但把迷惑的空花當作虛空的自性或本質(zhì),而且還看不出產(chǎn)生空花認識的錯誤根源何在。所以,若執(zhí)空花為實有,則必定要輪轉(zhuǎn)于生死之中。這便是無明。
善男子!這種無明沒有自己的實在自相,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或認識,就像做夢的人一樣,夢中見物以為是有,醒來時空無一物,全然沒有任何所得。又如空花是在虛空中消失的,誰也不能說出它有固定的消失之處。為什么呢?因為它本來就空幻不實,本來就沒有生處。
一切眾生都是處于無生之中,但他們卻妄見有生有滅,因此就輪轉(zhuǎn)于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脫。
善男子!像如來那樣因地修行獲得圓滿覺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無實的認識,因而他就不會在生死中輪轉(zhuǎn),也不會讓身心受生死輪轉(zhuǎn)的束縛。這不是因為他刻意造作施以作用而決定的,而是他本身具備的那種圓照清凈的空無自性或性質(zhì)所決定的。所以,達到了覺悟的人,和虛空一樣能夠體認虛空,體認了虛空的人,就體現(xiàn)了空花無實之相。
這是一種既不能用語言來描述,又不能用智慧來觀照,而且不管是有抑或是無都被排遣掉的境界。到了這個程度,就可以稱為凈覺隨順,即主體的心和心外的客觀環(huán)境兩者都被忘掉,進入了一種虛空的境界,隨心運行而無有障礙。
為什么呢?因為虛空的性質(zhì)是恒常不動的,本來就屬空寂。有情數(shù)的如來藏一心中既無生起,亦無可滅,自然也不會有知見可言;非情數(shù)的法界性則究竟虛空圓滿,遍處十方。所以它們被稱為“因地法修行”。諸位菩薩將這種修行法運用于大乘行的實踐中則發(fā)起清凈心,末世的眾生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會再墮于不正確的偏見里了。
世尊宣說完后,為了再強調(diào)他的上述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jié)道: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轉(zhuǎn),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zhuǎn),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fā)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普賢菩薩章
世尊說完偈后,普賢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走到世尊面前。他先用頭頂禮觸佛的腳面,再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繞了三圈,最后長跪雙手合掌,對佛乞請說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我祈愿參加此次法會的諸位菩薩和大眾,以及在末世修習大乘的一切眾生,都能達到這個圓滿覺悟的清凈境界。請問,什么叫做修行?大慈大悲的世尊,如果眾生既然知道一切如幻,身心也都是幻覺,那么為什么還要以幻來修于幻呢?如果各種幻性,使一切盡滅,則心也是幻,那就沒有心之一說,是誰又來修行呢?為什么又說修行也是幻呢?如果眾生本來就不修行,在生死二道中,常常住于幻化的狀態(tài),更不知曉無明如幻的境界,從而生起虛妄的心境,怎樣才能獲得解脫呢?惟愿大慈大悲的世尊能為末世的一切眾生,解說做哪些方便法門,才能逐步深入修習,使他們永遠遠離各種幻境。”普賢菩薩說完后,再次五體投地,來回反復三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情。
普賢說完后,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的一切眾生,修習菩薩如幻的三昧正定方便法門,漸次使無數(shù)眾生能夠得以脫離各種幻境。現(xiàn)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解說。
普賢菩薩聽世尊這樣說完后,為能親自聆聽佛祖釋迦牟尼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了喜悅之情。其他菩薩以及大眾,也都頓時鴉雀無聲,默默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都是依圓滿覺悟妙用之心而生出。就像空花,應(yīng)該是先從空里生出,然后才有了花的幻象。又如幻花境界雖然已經(jīng)消失,但是它的空性并未改變。所以,眾生所生的種種幻心,最終要依靠能夠體察幻化的智覺來消滅。
諸種幻雖然能夠悉數(shù)消失,但原本就存在的覺悟心識會依然存在不動。靠幻來反襯智覺,仍然是一種幻覺。如果有人說自己的智覺認識了幻,已獲得了覺悟,其實還是沒有離開幻覺;有人說自己本來就是沒有覺悟,這也是幻覺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此,所謂幻的消滅或幻滅真正的名稱是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和末世眾生,你們應(yīng)當遠離因一切幻化而出現(xiàn)的虛妄境界。由于堅持執(zhí)著了遠離心的念想,而遠離心就是幻。要是繼續(xù)堅持遠離,遠離也是幻,直到遠離心變成了無所離的境界時,也就是最后消除了諸種幻象。如用兩塊木頭互相貼近鉆孔摩擦生火,當火生起燃燒木頭時,火使木頭也變成了灰燼,灰燼隨著煙灰而到處飛散。以幻修幻就是這種情形,諸種幻雖然消失滅盡了,但還未能進入徹底斷滅。
善男子!只要智覺知道了虛幻,馬上遠離,就不需要任何權(quán)宜方便之法;只要徹底遠離了諸幻,就獲得了覺悟,沒有什么前后階次可言。所以,一切菩薩和末世眾生,只要以這種方式修行,就能永離諸幻。
世尊說完后,為了強調(diào)他的說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jié)道: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yīng)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普眼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普眼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世尊的面前,用頭頂觸摩佛的腳面,再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世尊轉(zhuǎn)了三圈,長跪雙手合掌對佛說:大慈大悲的世尊,祈愿請您為參加這次法會的諸位菩薩和大眾,以及末世的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的次序。什么叫做思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住持?眾生未能獲得開悟,應(yīng)該用什么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世尊!如果眾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當?shù)乃季S,即使聽了您宣說的這些三昧正定,他們心中仍然會迷惑不清和摸不著頭緒,起結(jié)果將會對圓滿覺悟的境界不能夠悟得。祈愿您能大發(fā)慈悲心腸,為我們和末世眾生指明一條方便的道路。普眼菩薩說完后,再次對佛五體投地禮拜,來回往復了三次,以表達自己的虔誠之請。
普眼菩薩說完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男子!您能為諸位菩薩大眾和末世眾生,咨詢關(guān)于如來修行漸思維住持法,并要求以假借譬喻來說明種種方便法門,那么,你就仔細聽著,我現(xiàn)在就為你們宣說。
普眼菩薩聽到了佛世尊將要宣示佛法,感到能親自得到佛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了歡喜之情,諸菩薩和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你們新學的菩薩和末世眾生,想要求得如來清凈圓滿菩提心的話,就應(yīng)當堅持正確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
首先,要依靠如來奢摩他修行,即把高層次的心的活動,集中在某處變成一種靜心靜慮的念想行為,然后堅持遵循佛教教義規(guī)定的禁條和各項戒律,和修行高深志同道合的人友好交往,默默地呆在安靜之處,開始在心里做這樣的觀想:
我現(xiàn)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即四種自然元素緣合而成。在身體中,我的所謂頭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污垢,都屬于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于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于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xù)是因為有呼吸的作用,它屬于風元素。
所以,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彼此之間是各自分離的,我們妄自稱為“身”的這個東西,究竟應(yīng)該歸到四大元素中的哪一種呢?現(xiàn)在,我們終于知道了這個“身”畢竟是沒有實體的,它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相狀,所以,“身”實際也是一種幻化之相。
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假名為“身”的東西,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六種人體器官和由此產(chǎn)生的精神現(xiàn)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一個為內(nèi),一個為外,內(nèi)外合成,組成了假名為“身”的這個東西。在這個東西中有一種氣,當它似和緣慮之相緣合時,于是就會出現(xiàn)了假名為“心”的這個東西。因此,這個“心”也是虛妄不實的。
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埃的外境作緣,則不可能存在。因為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由緣和而生起“身”,所以把四大元素一一分解,就不能稱為“身”了,也就是沒有上面的六種塵埃的外境可言了。那么,虛妄的心當然也不能與它們作緣,不復再存,因此最終是不會有“緣心”可以被見到。
善男子,由于你們眾生的幻身滅掉了,所以幻心也就滅掉了;幻心一旦滅掉了,幻塵也就滅掉了;因為幻塵滅掉了,所以幻滅也會滅掉;幻滅被滅掉,那些真實的不是幻的“非幻”,即空的自性卻是不滅常存的。這好比用布磨鏡,將鏡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后,就會重新再現(xiàn)鏡子的光澤,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善男子,你們應(yīng)當知道身、心全都是幻垢,只有把這些幻垢偏見永遠消滅了,才能重現(xiàn)十方清凈。
善男子,這譬如清凈摩尼寶珠,它本來的質(zhì)地是晶瑩無暇,但它能映照五種顏色,隨處顯現(xiàn)?墒,有愚癡的人只見到了摩尼寶珠所映的五種顏色,而不能見其本來無色的本性。
善男子,圓滿覺悟清凈本性顯現(xiàn)于身心,會隨處相應(yīng)。但愚癡的人說,清凈圓滿覺悟,是真實不虛而存在的,身心自身的相狀也是真實不虛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才使他不能遠離幻化。因此,我必須指出,身與心都是幻垢,能有對治而遠離這些幻垢,才稱得上是菩薩之名。幻垢殆盡,悉數(shù)除去,即使沒有對治的幻垢,也能談得上為菩薩。
善男子!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修行證得各種幻境,消滅了各種因幻而出現(xiàn)的影像,即刻便能得到虛空清凈。無邊的虛空,只有因取得覺悟時才能被顯現(xiàn)和發(fā)現(xiàn),覺悟圓滿明徹,也就顯現(xiàn)了心的清凈;
由于心清凈的緣故,也就可以見到了塵的清凈;見到了塵的清凈,眼根也就清凈了;眼根清凈了,眼識也就可以清凈了;眼識清凈了,就會使因根與識所緣的塵境也就清凈了。同樣,知道了心清凈,耳根也就清凈了;耳根清凈了,耳識也就清凈了;耳識一旦清凈了,與之相緣的塵境也就清凈了。由此推之,鼻、舌、身、意幾種根、識、塵境都是一樣的,它們始終處于一種前后相遞的清凈關(guān)系。
善男子!由于根清凈的緣故,色塵也就清凈了;色塵清凈了,聲塵也就清凈了。由此推之,香、味、觸、法幾種根、塵也就清凈了。
善男子!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清凈了,于是地大也就清凈了;地大清凈了,水大也就清凈了。由此推之,火大、風大也就清凈了。
善男子!地、水、火、風四大清凈了,于是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就清凈了。由于它們都清凈了,于是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和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凈了。由此推之,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都清凈了。
善男子!一切真如實相,其本性是清凈的,所以一身能夠清凈;一身清凈了,于是多身就清凈了;多身清凈了,就可推至十方眾生圓滿覺悟清凈。
善男子!一個小世界清凈了,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清凈了;三千大千世界清凈了,就可推至虛空圓滿遍及,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一切清凈,永遠空寂平等不動。
善男子!由于虛空是那樣的平等不動,當然也就知道了覺悟的自性是平等不動;由于地、水、火、風四大也是平等不動,同樣也就知道了覺悟的自性是平等不動;由此可推知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然也就知道了覺悟的自性還是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悟的自性遍滿各處,清凈不動,圓滿無際。所以,應(yīng)該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遍滿法界;六根遍滿法界,也就應(yīng)該知道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遍滿法界;六塵遍滿法界,也就應(yīng)該知道地、水、火、風四大遍滿法界,于是就可推知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于這種玄妙覺悟的自性遍滿各處,所以各種根的自性、塵的自性沒有壞損雜染;根、塵既然沒有壞損雜染,可知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也沒有壞損雜染。譬如有成百上千盞燈,集中同照一室,燈火遍照房間各個角落,沒有壞損雜影。
善男子!一旦覺悟取得了成就,就應(yīng)該知道菩薩不會受到諸法的束縛,也不強求用諸法來獲得解脫;即不厭惡生死,也不愛求涅槃果境;既不敬重戒律,也不會憎恨破壞戒禁的事情;既不看重長時間的修行,也不輕視初學者。這些都是為什么呢?因為一切都是由成就了的覺悟而獲得的。譬如眼睛在光線下面看到了眼前的一切,這光線圓滿映照,當然會沒有憎愛的感覺。所以如此的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光體只有一個,自然沒有憎愛的區(qū)別。
善男子!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若用這種覺悟之心來修習,就能取得成就。對此不作修習的人,就不會取得成就。圓滿覺悟普照一切,寂滅一心平等無二,遍滿百千萬億阿僧祗的時間過程,遍滿不可計算不可數(shù)說的如恒河中沙粒數(shù)一樣多的的諸佛世界。這就像虛空中花,由雜亂生起,雜亂一旦消失,就會不即不離,沒有束縛,沒有解脫一樣。所以才能知曉眾生本來就能成佛,而生死涅槃如同昨日做夢至今未醒。
善男子!由于昨天做夢的緣故,所以今日一旦醒來就應(yīng)當知道,所謂生死與涅槃,沒有生起也沒有斷滅、無有來處也沒有去處;那些主動去求證生死涅槃的人,會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既無獲取也無舍棄;那些被動地去求證生死涅槃的人,既無住守也無止持,既無任運也無生滅。所以,證得生死涅槃或成佛,既無主動也無被動,畢竟是沒有證,也沒有證得的人,因為一切法自性平等不壞無差別。
善男子!諸位菩薩,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修行的次序,這就是思維,這就是住持,這就是方便法門,這也就是開悟。追求這種佛法,就不會感到迷亂和渾悶了。
世尊宣說完后,為了再次強調(diào)他所說的上述教法,于是用偈語的形式總結(jié)道: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yīng)如是修習。
金剛藏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金剛藏菩薩從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再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善于為一切菩薩和大眾,宣說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法修行次序的方便法門。為諸多眾生開發(fā)了蒙昧愚迷,我們與會的全體聽法眾生,承蒙佛祖您慈善的教誨,原本執(zhí)著虛幻有如眼睛有病一樣,經(jīng)您的醫(yī)治后,朗然冰釋,智慧的眼睛變得清凈起來。世尊!如果說諸位眾生本來就可以成佛,那么為什么還會有一切無明呢?如果說這些無明是眾生原本就具有的,那么又是什么因緣使之合成,如來又反復說明眾生本來就可以成佛呢?如果說十方不同類別的凡夫,本自就可以成就佛道,那么又為什么后來又生起無明,一切如而繼來,什么時候會再生出一切煩惱呢?惟愿佛祖您不舍棄眾生不區(qū)分貴賤,發(fā)宏大慈悲心,為我等諸位菩薩開示秘密深契的佛法,讓末世一切眾生掌握修持這契合義理經(jīng)文的修多羅教整體,最終明白真實不虛的道理,永遠斷除疑惑和懊悔。
金剛藏菩薩說完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加禮拜,如是往復來回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金剛藏菩薩乞請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詢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法門,這本身是對諸位菩薩最好的教誨,也是最終真實不虛的了義大乘教法。它能夠使十方修行學習的菩薩和一切眾生,都能獲得堅定的信心,永遠斷除疑惑和懊悔,F(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宣說。
金剛藏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的話后,為能夠親自奉聽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了歡喜,諸位菩薩和與會大眾都鴉雀無聲,默默聽佛開始說法:
善男子!一切世界中的全部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的。過去、未來、或有、或無、緣聚、緣散、生起、停止,都因妄念前后相續(xù)不斷,而循環(huán)往復不止。所以,眾生堅持那些種種獲取舍棄的不同看法,都屬于輪回的范疇。
眾生既然未能跳出輪回,而妄自去分辨圓滿覺悟,那么,這種圓滿覺悟性仍然等同于往復流轉(zhuǎn)的生死輪回之中。若要免除輪回,心境無有是處。譬如雙眼晃動,水并沒有轉(zhuǎn),卻看見了水波在搖動;又如雙眼瞪著不動,卻將火把旋轉(zhuǎn)看成是一個火輪在旋轉(zhuǎn);再如,月亮本來不動,但月亮旁有云彩移動,就好象月亮在移動;乘坐在飛馳的船上,就可以感覺到兩邊的岸在后退,這也是同樣的例子。
善男子!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是處在流動轉(zhuǎn)動之中,沒有停息,很難說哪種東西會先停不動。既然不可得到事物和現(xiàn)象無有先停的認識,何況輪轉(zhuǎn)生死的垢心也不曾清凈,只有觀想成佛的覺悟,才能不再生起諸物往復旋轉(zhuǎn)的認識。所以,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使你們生起了金剛藏菩薩所問的三個疑惑。
善男子!譬如患眼病的人,妄見空中有花,眼病雖然已經(jīng)除去了,但不能用言語說明眼病已徹底消除了,眼睛可能會在什么時候再次生起一切諸種疾患。
為什么呢?因為眼病與花兩種事物之間并沒有一種相互待緣的關(guān)系,即眼病不與花同時而出,花不隨眼病而生。又如空花滅盡于空時,也不能夠用語言來說虛空什么時候又會再生起空花。
為什么呢?因為空本來就沒有花可言,并不是由于有生起或滅盡的原因才有了花。所以,認為有生死涅槃和認為有生起或滅盡一樣,都是妄見。而玄妙的覺悟圓滿普照,是遠離于空花和眼病的。
善男子!現(xiàn)在你們應(yīng)當知道虛空既不是暫時的有,也不是暫時的無。何況如來圓滿覺悟、隨順而為虛空的平等本性呢?
善男子!譬如冶煉金礦石,來獲取金子。但金子并不是在冶煉金礦之后才有的,而是本來就有的。礦石既然已經(jīng)變成金子,就不會再重新還原成礦石,即使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金子的特性仍然永遠不會喪失、損壞。所以,不應(yīng)該說金子的自性本來沒有。如來圓滿覺悟性,也應(yīng)該是這樣的。
善男子!一切如來玄妙圓滿覺悟之心,本來就沒有菩提或者涅槃,也沒有成佛或者不成佛,更沒有由妄見引起的輪回與沒有輪回的種種說法。
善男子!但在聲聞即小乘中的人,他們追求的所謂圓滿境界,盡管是身心語言造的業(yè)全部斷除滅盡,最終也不能達到他們所要親自得證的涅槃,何況以用有思維觀想的方法來揣測猜度如來圓滿境界呢?這就好象以螢火來燒毀須彌山,最終根本不能得逞。以有輪回的想法,生起輪回的見解,這又好比進入了深不可測的如來大寂滅海,最終不能到達彼岸。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和末世眾生,首先要斷除的就是無始輪回的根本妄見。
善男子!有造作思維的人,是從有這種心識引起的。內(nèi)容都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埃外境,妄心之緣氣并不是真實不虛的心體,這早已如同空花一樣。用這種思維來觀想,來辨別成佛的境界,就好象空花再結(jié)出空果,其實根本不會有果。所以,展轉(zhuǎn)妄想,沒有任何益處。
善男子!凡是虛妄浮游之心,多會產(chǎn)生諸種虛巧的見解,這是不能取得圓滿覺悟方便成就的。如果用這樣的分別方法來提問,是不正確的問道方法。
世尊說完后,為了再一次強調(diào)他所宣說的教法,于是用偈頌的形式總結(jié)道: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維即旋復,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維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圓覺。
彌勒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彌勒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向佛祖施禮,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再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廣泛地為諸位菩薩開啟了甚深佛法的秘密藏,使諸多眾生深深地認識到了生死輪回的虛妄不實,使他們能夠分別出邪正是非,能夠施予末世一切眾生無所畏懼的辨識修證的道眼,讓他們在圓滿真實的大涅槃中,生起堅定的信心,不再重蹈隨緣流轉(zhuǎn)輪回的境界,不再生起往復無窮的循環(huán)偏見。世尊!如果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想遨游如來大寂滅海,那么,什么是徹底斷除輪回之根?在各種輪回中,有哪幾種特性?修行成佛的菩提,有哪幾種差別?返回塵世勞作,應(yīng)當設(shè)立幾種教化方便的法門,以度脫眾生?惟愿從不舍棄眾生的救世大悲大慈的世尊,把修行的一切菩薩和末世眾生智慧之眼的障礙肅清,讓智慧照耀的心凈如明鏡,圓滿地覺悟到如來無上知見。
彌勒菩薩說完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來回往復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彌勒菩薩乞請完畢后,佛世尊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詢問如來深奧秘密教法的微妙之義,使諸位菩薩潔凈,肅清他們智慧之眼的障礙,以及讓一切末世眾生永遠斷除輪回,內(nèi)心悟得實相,心存無生忍。現(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解說。
彌勒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說完后,為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歡喜,諸位與會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宣說: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開始,由于有了種種恩愛貪欲,于是就有了輪回。如果各個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是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生而生,那么它們皆由淫欲而受生后正式成就性命的。
所以,由此應(yīng)該知道輪回中的愛是諸欲的根本,由于有了各種欲望,助長發(fā)動了愛性,因此,才使其出現(xiàn)了生死相續(xù)不斷的輪回。欲是因為有了愛才生出的,命是因為有欲才存在的。眾生之所以貪愛生命,還是因為以欲為本,以愛欲為因,才有了貪愛性命的結(jié)果。
又由于在欲望的境界生起有種種隨順或不順隨的原因,境界與愛心相背離,生出憎恨嫉妒,于是造作了種種活動,由此而再流轉(zhuǎn)輪回于地獄、餓鬼之趣。知道了諸種欲望可以使人討厭,不喜歡做討厭的活動,舍棄作惡的行為,樂于追求善的行為,可以再現(xiàn)天、人之趣。又知道了諸種愛是可厭惡的,于是拋棄愛,樂于修行,但這仍然還是沒有離棄愛的本質(zhì),即使現(xiàn)在獲得了增上善果,還是處于輪回之中,所以不能成就圣道。因此,眾生要想脫離生死,避免種種輪回,就要先斷盡貪欲,以及除盡渴愛的欲望。
善男子!菩薩以各種變化在世間示現(xiàn),不是以愛心為根本,而是以慈悲讓眾生生起舍棄愛心的,所以,這就是借助貪欲而得入生死的道理。如果末世一切眾生能夠做到舍棄諸種欲,除去憎愛,永遠斷絕輪回,勤奮地求取如來圓滿覺悟境界,在清凈心中,便得到了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于本來就有的貪欲作用,進而發(fā)動了無明,于是就顯現(xiàn)出了五種差別不等的種性。按兩種障蔽,表現(xiàn)了深與淺不同程度的認識。
有哪兩種障蔽呢?一是理障,即妨礙障蔽產(chǎn)生正確認識的見解;二是事障,即仍然處在相續(xù)輪回生死的輪轉(zhuǎn)之中。什么是五性差別呢?
善男子!如果理障和事障兩種障蔽都未能得以斷除滅盡,便叫作沒有成佛,為凡夫種性。
如果諸眾眾生永遠舍棄了貪欲,先去除了事障,但仍然沒有斷除理障,這就仍然還可以能夠悟得進入聲聞、緣覺境界,這便是聲聞、緣覺二乘種性,不過不能夠顯現(xiàn)住于菩薩境界。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想乘智慧之船在如來大覺悟海遨游,應(yīng)當先發(fā)心愿,勤奮修行,斷除理障和事障兩種障蔽。這兩種障蔽已經(jīng)被制伏,就能得悟進入菩薩境界。如果事障和理障都已永遠斷除滅盡,就能馬上進入如來微妙圓滿覺悟的境界,滿足了獲得菩提正覺和大涅槃的愿望。這便是菩薩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都應(yīng)該去親自證得圓滿覺悟,碰見有徳行和有學問的善知識,皈依他們作因地法行,這時的修習有頓悟和漸悟兩種,如果走上了如來無上菩提的正確修行之路,那么不管他的器根是大是小,都能成就成佛的結(jié)果。這便是不定種性。
如果諸眾生有求得能幫助自己的善友的愿望,但卻遇到了有偏邪之見的人,于是不能獲得正確的覺悟,這便是外道種性。
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不正確的老師的過錯和謬誤引起的,而不是眾生的過錯。以上宣說的即是眾生五種性以及他們之間的差別。
善男子!菩薩惟有以大慈大悲的方便之法,進入諸種世間開發(fā)沒有獲得覺悟的人,直到示現(xiàn)種種形象。或與境界相背,或與境界相順迎合,和眾生同時活動教化,以使眾生成佛。這即是依據(jù)無始的清凈愿力而行事。
如果末世一切眾生在大圓滿覺悟的基礎(chǔ)上再生起增上心,應(yīng)當發(fā)菩薩清凈的大愿力。應(yīng)當做這樣的想法:愿我今天住于佛的圓滿覺悟境界,求到有幫助自己的善知識,不要碰到外道諸師和聲聞、緣覺二乘道。再依靠大愿力修行,漸漸地斷除諸種障蔽,直到障蔽斷盡,愿力圓滿,于是便可登上解脫清凈的法殿,最后證得大圓滿覺悟,進入美妙莊嚴的佛土。
世尊說完后,為再一次強調(diào)他所宣說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的方式總結(jié)道: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有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愿,示現(xiàn)入生死。現(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清凈慧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身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為我們與會的諸位菩薩和法眾以及末世眾生,廣泛地宣說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我們過去從未見到過的和聽說過的,F(xiàn)在,我們能夠承蒙佛祖您的善善誘導教誨,身心頭泰然輕松,得到了很多很多的好處。為了一切來參加這次法會的大眾,我祈愿您再一次宣說法王的圓滿覺悟自性,一切眾生和諸位菩薩,與如來世尊所證到和所得到的,有什么差別?以便使末世眾生能夠聞聽這個神圣的教法,隨順開悟,一步一步地悟入那個境界。
清凈慧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復了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清凈慧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詢問求取如來的次序差別。現(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宣說。
清凈慧菩薩聽到佛祖釋迦牟尼欲宣說法義,為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歡喜,其他與會的各位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圓滿覺悟自性,不是指前面所說的那五種性,因為它普遍存在于眾生之中,平等而無有差別,所以可稱為“非性”;同時,它又能隨緣而起,的確存在,所以可稱為“性有”。但是,圓滿覺悟自性無處可取,也無處可證,只能在虛空的實相真如中相遇。就此而言,它是平等無有差別的,實際上并沒有菩薩圓滿覺悟和眾生圓滿覺悟的區(qū)別。為什么呢?
因為菩薩和眾生都在本質(zhì)上還是幻化之物,幻化一旦消滅了,菩薩眾生都擺脫了輪回,也就不存在獲取得證的程序,大家都是平等的了。
譬如眼根,它不能返觀眼睛自己的自性,因為眼根和眼睛的自性在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在這一點上,就不會有平等的主體者。眾生因為受到迷惑和認識產(chǎn)生了顛倒,不能自己消滅一切幻化的現(xiàn)象,自稱自己得到了證滅,實際上并未證滅,在幻境虛妄中著意下功夫,于是便顯示出了種種不同的差別。但是,如果能得到如來寂滅,隨順迎合于它,在實際上就不會有寂滅,也不會有能夠寂滅的人。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之際以來,都是由于執(zhí)著于妄想有我及愛我為實體的原因,才使他們都不曾自知。眾生有心就會有念想,念想不斷生滅,因而就會引生起了憎恨愛戀,就會沉溺于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之中。
如果有人遇到了能夠幫助自己為善的善友,在他的教誨下,開悟了自己本來就有的清凈圓滿覺悟的自性,內(nèi)心生起光明,生起滅心,這樣就會明白自己的一生中,所謂自性都是因為自己的身心勞役思慮的結(jié)果。如果有人再進一步執(zhí)著地追求獲取勞役思慮永遠斷滅,得到法界清凈,那么他的這種清凈的認識,實際上又是給自己設(shè)立的一種認識障礙。所以,即使執(zhí)著圓滿覺悟妙性亦不會隨意自在。這被稱為凡夫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獲得的清凈見解,仍然是認識圓覺自性的障礙。他們雖然斷除了見解的障礙,好像獲得了覺悟,但他們?nèi)匀粓?zhí)住于所謂的覺悟之中,這樣執(zhí)住覺悟也是障礙,因而他們沒有達到隨意自在的境地。這被稱為菩薩未入十地行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有觀照之鏡,并在觀照之后能夠覺悟,都可稱為認識圓覺妙性的障礙。所以,真正的菩薩是經(jīng)常覺悟但又不使心凝住一處,觀照的主體和所觀照的對象同時寂滅。例如,有人自己的頭砍掉,頭已斷掉,既沒有再能斷頭的主體,也沒有再可以被斷掉的頭了。
所以,以障礙心滅斷自己的諸種障礙,障礙既被斷滅,同時也就沒有滅斷障礙的主體了。修多羅經(jīng)教好像用手指去指月亮,如果人們看見了月亮,那么就知道用來指月亮的手指頭畢竟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用種種言說來開示菩薩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和道理。這被稱為菩薩已入十地行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是究竟覺悟。得到念想和失去念想,無非都是解脫而已;成就佛法和破壞佛法,同樣都是涅槃;智慧也罷,愚癡也罷,通通都為般若;菩薩與外道諸師取得不同的成就,均可認為是菩提覺悟;無明和真如相比較,二者沒有不同的境界。諸種戒定慧和淫怒癡,都是清凈離欲的梵行活動;眾生有情世界和國土器世界不同,但都處在同一究竟佛法法性之內(nèi);地獄和天宮,又都是婆娑凈土;有成佛之性者和無成佛之性者,最終會一齊成就佛道;一切煩惱諸障,都是畢竟解脫。真如法界智慧是廣深不可測的法界大海,它映照分別諸種事物現(xiàn)象,都和虛空一樣。這被稱為如來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但愿諸位菩薩和末世一切眾生,安心居于任何時候都不要生起妄念,對諸種妄見之心,不要主動去尋求息滅它的思維和辦法,安心居住于妄想的境界,不去刻意去認識它們、分別它們,不去認識不去分別就不會去辨別其是否真實。你們諸位菩薩和與會法眾,聽我宣說這種法門,相信它、理解它、受持它,就不會生出驚恐畏懼之心。這即是被命名的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你們應(yīng)該知道,那些能隨順迎合覺悟自性的眾生,已曾供養(yǎng)了和恒河沙粒數(shù)一樣多的百千萬億諸佛,培植了眾多的佛德本性。佛說凡這種人即是成就了一切種智,即已經(jīng)成佛。
佛世尊宣說完后,為了進一步強調(diào)自己所宣說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jié)道:
清凈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xiàn)世即菩薩。供養(yǎng)恒河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威德自在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威德自在菩薩即從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身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為我們廣泛地解說和使我們區(qū)別認識了這種隨順覺悟自性,也使諸位菩薩的覺悟心充滿光明,承受領(lǐng)會了佛所發(fā)出的圓滿的聲音,從而使眾生沒有憑借佛修行的活動就追求到了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市的城墻上有四個門,各個方向來城里的人不僅僅是從一條路來的。所以,一切所有的菩薩能夠莊嚴佛國、成就菩提覺悟,也不僅僅是依靠一種方便法門。惟愿大慈大悲的世尊,能為我們廣泛宣說一切方便順序,以及修行的人按幾種方便法門來修行?以便使參加這次法會的菩薩和末世眾生、追求大乘果位的所有的人,迅速獲得開悟,自由地遨游于如來大寂滅海中。
威德自在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復了三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請。
威德自在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詢問如來方便法門,F(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開始為你們解說。
威德自在菩薩聽佛祖說完后,為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了歡喜,與會其他各位菩薩和與會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無上玄妙的圓滿覺悟,遍及一切處,生出如來和一切事物,在成佛的體性方面,都是處在平等的地位,在諸種修行中,終極的道路只有一條而沒有第二條。如果從方便隨順的角度來看,又有無數(shù)條道路可行。圓滿地盡攝所有的歸宿,遵循覺悟自性的差別,應(yīng)當有三種不同的修行情況。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凈圓滿覺悟,以清凈圓滿覺悟心為指導,求取寂靜作為修行,開始則澄清諸種妄想的念想,清凈圓滿覺悟的心識被攪動。因而在寂靜中產(chǎn)生出智慧,就會感覺到身體本身以及所謂的心識,都是外在世界的塵境,因清凈覺悟心的作用,這些塵境就會永遠斷滅。至此,寂靜修行的菩薩便能由內(nèi)心發(fā)出一種寂靜輕安舒適流暢的感覺。由于這種寂靜存在的緣故,就會使十方世界乃至如來心在自己內(nèi)心顯現(xiàn),和鏡中的影像一樣。行使了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為奢摩他,意思為止。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凈圓滿覺悟,以清凈圓滿覺悟心進入思維,了知覺悟心自性及其與根、塵都是因為幻化的原因而生出的幻境。當知如此便又生起諸種幻智,用這種幻智來斷除根本無明,并用各種變化了的諸幻化現(xiàn)象來開導處于幻覺中的眾生。由于以幻智滅除無明和開示幻眾,自己便會感覺到在身心內(nèi)部發(fā)出了一種大慈大悲輕安順暢的感覺。一切菩薩都是從這種幻化的感覺中而起,漸漸深入修行不斷增進。你們?nèi)裟苡^察到這種幻化,已不是原來的那種幻化了;但是,雖不是同一種幻觀,仍然也是幻化。所以,要遠離幻相,是諸位菩薩所修的圓滿玄妙行為,這就像大地中生長出了禾苗一樣。行使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為三摩缽提,意思為定。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凈圓滿覺悟,以清凈圓滿覺悟心進行思維,而不攝取諸種幻相和清凈寂靜心相,徹底明白身心都是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脫,除此之外無知則覺悟就會明察,不再依據(jù)這些迷障異引思維,就會永遠超越障礙,進入雖礙無礙的境界。這樣,就可以隨意于佛受用土及自己的身心中,覺意運行而不會有任何障礙。盡管心相及身相仍留在原來的塵境中,但就和器物之中的鐘一樣,聲音可以傳向外邊。同樣道理,煩惱和涅槃在這個意義上,也不再會相互留在塵境的障礙之中。按此修行,便會感到自己體內(nèi)發(fā)出寂滅順暢輕安的感覺,也就會進入玄妙覺悟隨順迎合寂滅的境界,這種感覺只有自己知道,他人所不能及,最后還會有眾生壽命都是浮游幻物的想法。行使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為禪那,就是靜慮正審的意思。
善男子!以上所宣說的三種方便法門都是圓滿覺悟,你們依此親近隨順迎合十方如來,因此能夠獲得成佛的境果。十方菩薩行使種種方便法門,一切相同或不相同的修行方便,都是依據(jù)上述三種法門,如果得到了圓滿證得,即是得到了清凈圓滿覺悟。
善男子!假使有人要修持神圣的道法,要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式的小乘果位和辟支佛式的二乘果位,還不如聞聽這種圓滿覺悟的無礙法門,聞聽此法門后,可以在一剎那之間就隨順迎合圓滿覺悟的修行而獲得覺悟。
佛世尊宣說完后,為了再次強調(diào)他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的形式總結(jié)道: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shù)即無量;如來總開示,便有三種類。寂靜奢摩他,如鏡照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禪那惟寂滅,如彼器中锽。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十方諸如來,及諸大菩薩,因此得成道,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
辯音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后,辯音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剛才所說的方便法門,真是世上少有。世尊!這些方便法門,對一切欲修菩薩者來說,在圓滿覺悟的法門中,共有幾種修習的方法?祈愿佛祖您為與會的菩薩和大眾,以及末世眾生,具體地方便開示,從而使他們能夠悟到空的實相。
辯音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復了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辯音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大眾及末世眾生,咨詢?nèi)鐏淼男扌小,F(xiàn)在,你仔細聽,我將為你們宣說。
辯音菩薩聽佛祖將要說法,為能獲得佛祖的親自教誨,內(nèi)心充滿喜悅之情,與會的諸位菩薩和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如來的圓滿覺悟清凈法門,本來是沒有修習和修習的人這樣的區(qū)別。但是,由于一切菩薩和末世眾生,都依靠的是未得覺悟的幻化之力來修行,這樣一來便有了二十五種清凈定的展轉(zhuǎn)輪摧惑念的方便法門。
如果諸位菩薩,只取高度寂靜的觀法,由于寂靜產(chǎn)生出了慧力,就會永遠斷除煩惱,最終定有成就。這樣,不用離開自己修習寂靜觀法的坐墊,便會進入涅槃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單修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只取觀察萬事如同幻化的觀法,由這種觀法而產(chǎn)生的猶如佛的力量,發(fā)起種種變化世界和種種作用,在此基礎(chǔ)上再徹底地修習菩薩妙行,依靠清凈圓覺妙性而不會失去得到的寂靜念想和種種寂靜智慧。這種菩薩的修行方法,被稱為單修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只取以滅掉諸種幻化為目的的觀法,不再使用其他任何方法的作用,也能夠獨自斷除煩惱;煩惱一旦斷除盡了,也就能夠證得空的實相。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單修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首先采取進入極為寂靜的觀法,再用此觀法生起的寂靜智慧心來觀照諸種幻象,便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生起菩薩修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寂靜生起智慧心作思維,由此去證得寂靜的自性,于是便會斷滅煩惱,永遠跳出生死輪回的圈子,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寂靜生起的智慧力作思維,然后去觀照種種幻化的力量和種種變化,再用此來度脫諸位眾生,最后共同斷滅煩惱,一塊進入寂滅的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奢摩他,中間修習三摩缽提,最后修習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由入取極為寂靜所生起的慧力來斷除煩惱,然后再生起菩薩清凈玄妙之行,最后用此來度脫諸位眾生。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奢摩他,中間修習禪那,最后修習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由入取極為寂靜所生起的慧力智心來斷除煩惱,然后再去度脫諸位眾生,建立大乘眾生世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奢摩他,后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由入取極為寂靜所生起的慧力,來資助策動生起變化的力量,最后度脫眾生斷滅煩惱。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齊修奢摩他和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由入取極為寂靜所生起的慧力,來資助寂滅的作用,最后發(fā)起作用和變化的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奢摩他和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來隨順迎合,而得到寂靜的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與種種境界發(fā)生作用,再來隨順迎合而取得寂滅的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然后再按佛的教化行事,安心住于寂靜的境界,最后斷滅煩惱。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三摩缽提,中間修習奢摩他,最后修習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與無礙發(fā)起作用,然后斷滅煩惱,再安心住于寂靜。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三摩缽提,中間修習禪那,最后修習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行使各種方便作用,達到寂靜寂滅的境界,然后隨順迎合寂靜寂滅。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三摩缽提,后齊修習奢摩他和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然后用種種生起的作用,資助于達到寂靜的境界,最后斷滅煩惱。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齊修三摩缽提和奢摩他,后修習禪那。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觀修生起的種種變化的力量或慧力,資助于寂滅的境界,最后住于清凈境界,不再繼續(xù)做寂靜的思慮。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后修習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寂靜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進而求取達于寂靜,最后住于清凈境界。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禪那,后修習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繼而生起種種作用,在一切境界中,依靠寂滅的作用隨順迎合。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禪那,后修習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顯示出種種自性,安心住于靜慮,最后再生起變化。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禪那,中間修習奢摩他,最后修習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不做種種自性,而生起種種作用,進入清凈境界,最后回歸為寂靜的思慮。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禪那,中間修習三摩缽提,最后修習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生起種種清凈作用,然后安心住于靜慮,再生起種種變化。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修習禪那,后齊修習奢摩他、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資助于達到寂靜境界,而生起種種變化。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齊修習禪那和奢摩他,后修習三摩缽提。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修寂滅觀法所生起的慧力,資助于生起各種變化,然后再生起達到寂靜境界和清凈光明境界的智慧。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先齊修習禪那和三摩缽提,后修習奢摩他。
如果諸位菩薩,先以圓滿覺悟智慧,圓融和合一切事物的認識,然后認識到諸事物的自性和外在表相,都不離圓滿覺悟自性。這種菩薩的修習方法,被稱為圓滿修習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善男子!以上解說了菩薩修行的二十五中清凈定輪的方法,一切菩薩修行都不離此二十五種方法。
如果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依靠這種清凈定輪,正當?shù)匦蕹肿罡叩那鍍翳笮?做寂靜的思維,發(fā)悲哀憐憫之心,經(jīng)常進行懺悔,在道場中經(jīng)過二十一日的清慮思維,將二十五種清凈定輪的名稱與內(nèi)容,各各寫于木牌之上,再發(fā)起最大的心愿求得悲哀憐憫,隨時用手結(jié)緣取之,并且依靠所結(jié)的緣來開示自己,這樣便能知曉自己是頓悟還是漸修終得成就。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剎那間懷疑后悔的念頭出現(xiàn),那么就不能取得成就。
佛祖宣說完畢后,為了再次強調(diào)他所宣說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的形式總結(jié)道: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凈諸業(yè)障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后,凈諸業(yè)障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為我們廣泛地解說了許多不可思議的道理和如來因地修行的情況,讓諸位菩薩和大眾得到了從未有過的知識和感受,看見了您在剎那間為我們展現(xiàn)的歷經(jīng)恒河沙粒數(shù)一樣多的時間內(nèi)的修行功德,說明了勤勤苦修的境界和一切功用,只是剎那之間的一個念頭而已。我們諸位菩薩和大眾,深深地感到欣慰和慶喜。世尊!如果這個覺悟心本來自性清凈,那么,它是因為什么而污染的?又因為什么而使諸眾生感到迷惑苦悶而不得深入呢?惟愿世尊您再次廣泛地為我們開悟,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佛法的法性,使我們與會的菩薩和法眾以及末世眾生,在未來的修行中,不受迷惑,能看清楚其中精要。
凈諸業(yè)障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復了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凈諸業(yè)障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大眾和末世眾生,咨問如來這樣的方便法門,現(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解說。
凈諸業(yè)障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將要說法,為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歡喜。諸位菩薩和與會的法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之際以來,就一直堅持地認為有“我”、“人”、“眾生”及“壽命”等,把這四種顛倒的認識,執(zhí)住為實有自我的自體。由于有了把自我看做實體的認識,便產(chǎn)生了憎惡和愛戀的兩種境界。這就等于在認為我有虛妄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一重執(zhí)住境界的虛妄;
這二重虛妄,使眾生生起了冥行妄做造業(yè)的活動;有了這種冥行妄做的造業(yè),自然會有妄誕的認識,使眾生始終都在這種妄誕的認識中生死輪回流轉(zhuǎn)。有人厭惡這種生死輪回流轉(zhuǎn),想求得解脫,反而又虛妄地執(zhí)住于涅槃,最終因之不能得入圓滿清凈覺悟的境界。所有這一切,并不是圓滿清凈覺悟自性拒絕眾生能夠得入清凈境界,而是因為執(zhí)住有什么是覺悟的見解,自認為能夠入于清凈境界,所以才被拒絕于門外;那些能夠進入清凈境界的人,也不是清凈覺悟自性的進入。
這說明能否進入與覺性本身沒有關(guān)系。所以,一個修行的人動念和息念,都是因為迷惘而不清的緣故。為什么呢?由于在無始之際就生起了無明的本源,作為自己的主宰。一切眾生,生來就缺乏智慧的眼力,他的身心都受無明的主宰,這就像有人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會自我斷送生命一樣。
因而就應(yīng)該知道,有了對“自我”的貪愛,“自我”就會迎合隨順他本人;如果相對于自我的身心,不去迎合隨順“自我”,此人就會生起憎惡和怨恨的心態(tài),有了怨恨和愛戀的心態(tài),恰恰又助長培養(yǎng)了無明。正是世俗的人們不斷地帶著憎恨和愛戀兩種心態(tài),又不斷地去追求成佛之道。結(jié)果他們當然不能得入清凈有所成就。
善男子!什么叫做我相呢?諸位眾生心里想去證悟的東西,被稱為我相。
比如說有的人身子骨強壯,調(diào)養(yǎng)得也不錯,自我感覺便舒適,當他出神的時候,會全然忘掉自我的存在,他的四肢活動并不自覺,所以行為動作就顯得怪異;這時,如果有人用針艾稍稍地給他施以調(diào)治和刺激,他馬上就會做出反映,會思忖誰在刺激我,這樣便會找回自我。這就說明是通過求證尋取,然后才顯現(xiàn)出我的存在。這也是不舍自我的情形。善男子!眾生之心若是如此證到了如來境界,并且最后達到了清凈涅槃的境界,但這仍然是不離我相。
善男子!什么叫做人相呢?諸位眾生的心里所去證悟的東西,被稱為人相。
善男子!證悟到有自我的人,就不會再去認識自我,他要求所能悟到的是非我,這也是如此情況。他即使是所悟到的已經(jīng)超越了一切想要證獲的東西,畢竟還是不離人相。善男子!眾生之心若是如此證得了圓滿覺悟涅槃,但都是自我,他心里若有少許覺悟,就竭盡全力想說明所證得的理由,但這仍然是不離人相。
善男子!什么叫做眾生相呢?諸位眾生依靠自己的心去證悟不能得到的東西,被稱為眾生相。
善男子!比如有人這樣說:我是眾生。我們就知道這個人所說的眾生,既不是我,也不是他。為什么不是我呢?因為如果我是眾生,那么我就不應(yīng)該只是單個的我;為什么又不是他呢?因為我才是眾生,而不是說他是眾生。善男子!一旦諸位眾生證悟到的都是我,而我這個人相還有沒有被證悟到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超出我之外的東西,這就被稱為眾生相。
善男子!什么叫做壽命相呢?諸位眾生心中觀照清凈,覺察能夠了知的東西,被稱為壽命相。
世間一切因人為的活動而生起的世俗智慧,是不能自己去認識自己的,就像命根一樣,自己不能除掉自己。善男子!如果眾生的心能夠照見一切,那么,一切獲得覺悟的東西,都是世俗的塵垢,因為真正的覺悟是要去除覺的對象,這個對象是不離塵垢的。比如用熱水來融化冰塊,冰塊被融后不再存在了,只有熱水了,但沒有冰以外的水,也沒有水以外的冰。存思我、覺悟我,也是這樣,因為沒有存思我之外的我,也沒有覺悟我之外的我,它們無非都是執(zhí)著于我而已。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解以上宣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命相,固執(zhí)常、樂、我、凈四種顛倒的認識,雖然他們歷經(jīng)千萬年的時間,仍然勤勤懇懇地苦苦修道,但這些都是具有生、住、異、滅變化的有為法而已,最終仍然不能成就神圣的正果,因此才稱其為末世時期的正法。
這為什么呢?因為認為一切都以我為中樞,以為是我去涅槃,有證得又有悟得,所以就說是有了成就。這就和有人認盜賊為兒子一樣,他家的財寶再多,終究也是不能守得住的。這又是為什么呢?
既然有了我的愛的欲望,就會去愛戀涅槃,實際上是制伏了愛的根源,才是涅槃的境界;又如有了憎我的欲望,就會去憎惡生死輪回,卻不知愛戀才是生死輪回真正的根源,而是利用憎惡來試圖擺脫生死輪回,仍然可以說不能達到解脫境界。
那么,怎樣才能真正知道法是不能解脫的呢?善男子!未來世欲修習菩薩正覺的眾生,以自己所能夠得到一點點的證解,就自認為獲得了清凈境界,實際上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斷盡我相。如果再有人出來贊嘆夸獎這種修習,就會使他心生歡喜,便去要廣濟普度眾生;如果又有人出來誹謗詆毀這種修習和由這種修習所得到的成就,又會使他心中生起瞋恚之毒。
由此可以看出,我相是相當頑固的執(zhí)持,它潛伏于眾生的種子識之中,有機會就要擾戲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而且這種擾戲諸根的功用從不間斷。
善男子!你們?nèi)粝胄蘖曊?就不能不首先除掉我相。若不除掉我相,就不能得以進入清凈覺悟的境界。
善男子!如果知道了我相的自性原本是空,也就不會有人能夠毀掉我了;若是還有一些關(guān)于我的說法,說明我還是沒有被徹底斷除。對眾生相、壽命相的解空分析,也應(yīng)該是這樣的。
善男子!末世眾生仍然把四種顛倒的病相說成是佛法,所以被稱為可憐憫之人。他們雖然勤勤懇懇地精進修行,但這只能是更增加了病態(tài),正因為如此,像他們這樣的人是不能入悟清凈境界的。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解這四種顛倒的妄相,即使他們能以如來的證悟和行事作為自己修行的標準,但最后還是不能取得成就;蛘哌有一些眾生,沒有得到解脫,卻聲稱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沒有獲得證悟,卻自稱已經(jīng)證悟;見到比自己修行有成就的人,心里便生起嫉妒。由于這類眾生,沒有斷掉我愛,所以也不能入悟清凈境界。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能夠成道的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們不愿求取根本悟解,而只是滿足于多聽些義理,認為這樣自有好處。這其實只會增長了關(guān)于我的執(zhí)見,反而阻礙了修行。
所以,一切眾生應(yīng)當精進勤奮地降伏煩惱,生起巨大勇猛的心識,讓未證得的得以證悟,未斷盡的得以斷盡。這樣,即使貪、瞋、愛、慢、諂、曲、嫉妒等都處在有利于它們存在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生起泛濫,使他相我相恩愛憎恨一切歸于寂滅。佛認為這樣的人,才能使我的欲望漸漸滅盡,成就漸漸積成,即使在求教于善知識的幫助時,也不會墮于不正確的邪見之中。如果這種人在求別人幫助時,又生出憎恨和愛戀,就不能入悟清凈覺悟的空寂大海。
世尊宣說完畢后,為了再次強調(diào)他的說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jié)道:
凈業(yè)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zhí)我愛,無始妄流轉(zhuǎn)。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于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普覺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后,普覺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對修禪出現(xiàn)的諸種病狀的描述,快言快語,令人痛快淋漓。這讓我們諸位菩薩和與會的法眾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更使我們心意蕩然激動,大家都覺得從您這里獲得了極大的安住和穩(wěn)持。世尊!末世眾生將來生活的時代,離佛在世的時間逐漸會變得久遠,那個時候賢哲圣人也都會隱居不出,外道邪法卻會日益增強猖盛。這種情況下,要使眾生求助什么樣的人呢?依靠什么樣的法呢?修怎么樣的行呢?去斷除什么樣的病患呢?怎樣才能使這些群盲不至于墮入外道邪見之中呢?
普覺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此反復了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普覺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末世眾生咨問如來的修行,能施予末世眾生無所畏懼的道眼,使這些眾生生起信心,得到成為圣賢的根本之道,F(xiàn)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開始為你們宣說。
普覺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說要親自宣說法理,為能親自聆聽佛祖的教誨,感到十分歡喜,其他與會的法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宣說:
善男子!末世眾生中那些發(fā)起大的心愿,求善知識引導幫助,想要修行的人,應(yīng)當首先尋求有一切正確見解的人來幫助自己。
因為有正確見解的人,他內(nèi)心不執(zhí)持任何事物,又不會執(zhí)著于聲聞緣覺的二乘境界,雖然他身處在世俗的塵埃和勞作之中,但心卻是永恒清凈的;他會向眾生顯示各種過患,贊嘆清凈無上的真實梵行,不會使眾生去做違逆佛教戒律與儀禮的事情。末世眾生中欲修行者,能求得這樣的人來引導,便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末世眾生如果見到這樣的人,應(yīng)當發(fā)心供養(yǎng)他,不惜獻出自己的身體性命。這種具有善知識的人,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的四威儀中,常常會示觀清凈,以致會向眾生示現(xiàn)修行的種種過患,而他自己卻不會生起半點點的傲慢,對待自己身外的事物、財寶、妻子、眷屬更不會有吝嗇之心。
如果善男子與這樣的人交往尋求引導,心里就不會生起種種不善的念想,就能夠在最終成就正道正覺,內(nèi)心的智慧之光,便會明亮地照徹十方佛的世界。
善男子!末世眾生尋求的這位善知識所要求證的玄妙佛法,應(yīng)該是遠離四種病相的。那么,什么是四種病相或四病呢?
一是作病。如果有人這樣說道:我在自己本心中,做種種修行,欲想求得圓滿覺悟。這個人想要求的圓滿覺悟自性,不是依靠作意就能夠得到的。所以,這被稱為作病。
二是任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想法:我們現(xiàn)在不去斷滅生死輪回,也不去求取涅槃,生死輪回和涅槃,既不會在我們念想中生起,也不存在在我們念想中斷滅,我們只是放任一切去隨順迎合諸法的本性,以此想求取圓滿覺悟。這種想法也是病相,因為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放任一切就能夠去隨順迎合的而使之存在的。所以,這被稱為任病。
三是止病。如果有人這樣認為:我現(xiàn)在的自性心,在于永遠息滅諸種念想,由此就能夠得到一切自性,心中也就會寂然平等,我欲想以此來求取圓滿覺悟。這種認識亦為病相,因為圓滿覺悟,不是因為心止住于某處而契合生出的。這被稱為止病。
四是滅病。如果有人做這樣的觀想。我現(xiàn)在要永遠斷除一切煩惱,因為一切有煩惱的身心,最終都是空無所有;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和相對應(yīng)的污穢的塵境,也都是虛妄的境界,我定使這些一切都永遠寂滅,以此來求取圓滿覺悟。這種觀想亦為病相,因為圓滿覺悟的自性,并不是寂滅,只是人為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寂滅。這被稱為滅病。
離開了以上四種病,就能知道什么是清凈。能夠做這樣觀想的,被稱為正觀;如果采取其他觀想的方法,都可稱為是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中欲想修行的人,應(yīng)當盡心盡力地供養(yǎng)志同道合的善友,侍奉善知識為師。所侍奉的善知識若想來親近,你應(yīng)當斷除傲慢之心;善知識如果想離開,你也不要因此而生出瞋恨,認為他疏遠了你而去親近別人。
這樣,無論你是在受挫折的逆境中,抑或還是在諸事如意的順境中,心境都不會波動,如同虛空一樣廣大。如此也就知道自己的身心最終就是虛空,自己與其他眾生在本性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能以這種方法修行,方能最后獲得圓滿覺悟。
善男子!末世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他們不能放棄無始之際以來就存在的關(guān)于自我的執(zhí)著。并因之而有憎惡和愛戀的習氣種子作祟。所以他們不能得到解脫。
如果有的人見到曾經(jīng)與自己結(jié)過怨的人,仍視其如父母一樣的自家人,心中不生異見,那他就可以除去心內(nèi)原有的諸種病患。對世界上的其他各種事物,無論是自己或他人,無論是憎恨或者愛戀,都應(yīng)該采取這種平等無二的態(tài)度。
善男子!末世眾生要求得圓滿覺悟,應(yīng)當發(fā)心并做這樣的想法:一切眾生都同歸于虛空,我都會讓他們獲得最后的圓滿覺悟境界,我既獲得了圓滿覺悟,就不會有不能獲得圓滿覺悟的人,這一最終結(jié)果已斷除了我相、人相及一切相。若能以這種認識來發(fā)大愿,就不會墮于邪見而阻礙成佛。
佛世尊宣說完上述教法后,為了再次強調(diào)他的教法,便用偈語的形式又總結(jié)道: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yīng)當求正覺,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 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凈,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常依正智慧,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圓覺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后,圓覺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已經(jīng)為我們廣泛宣說了清凈覺悟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眾生獲得了極大無上的利益。世尊!我們聽了您的教誨后,已經(jīng)取得了開悟。如果佛離開我們而入于寂滅,末世眾生中那些沒有抓住入悟機會的修行者,應(yīng)怎樣安居來修習證得清凈圓滿覺悟的境界呢?在修習證得圓滿覺悟境界中,三種修凈觀哪一種應(yīng)該排在首要的位置呢?惟愿大慈大悲的世尊,為了諸位與會的大眾和末世眾生,請再行施予我們極大無上的利益吧!圓覺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此反復了三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請。
圓覺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大眾和末世眾生咨問如來修行的方便法門,準備以更大的恩澤和利益施予諸眾生,F(xiàn)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解說。
圓覺菩薩聽佛祖將要說法,為能獲得佛祖的親自教誨,內(nèi)心充滿了喜悅之情,與會的諸位大眾和菩薩,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開始聽佛祖說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無論是佛住于世的正法時期,還是佛辭世后的寂法時期,以及在佛法受凌夷的末法時期,都有一大批具備了大乘種的眾生,他們滿懷信仰佛教的秘密大圓滿覺悟的玄妙之心。
想要修習佛法的人,假若住在寺院里,就要與寺里的同道和睦相處,大家共同修行,隨順迎合滿足成佛的因緣,做種種事相的分別和進行觀察思考。關(guān)于這一點,我已經(jīng)在前面多處講過,于此就不再多說了。
修行者如果不再有別的事情的因緣干擾,那就應(yīng)馬上去建立修行的道場,給自己訂立修行的期限,如果要訂立長期的則是一百二十天,中期的是一百天,短期的是八十天,然后即安心居道,潛心修行清凈。
如果佛在世,就要按照佛的教導,生起正確的思維;如果佛已離世,則要建造施設(shè)佛像進行供養(yǎng),心中時時念佛,眼看著佛像而作觀想,如果能懷有正當?shù)膽浤?一切都會同如來在世一樣。
同時,還要在修行的道場中懸掛各種幡,用鮮花供養(yǎng)佛像,經(jīng)過二十一天,頂禮膜拜十方三世諸佛,口里念誦他們的佛號,心中求得慈悲哀憫,常做懺悔,便會在這樣的善境界里,心中生出輕松安適的感覺。
再過二十一天,把因為供養(yǎng)禮佛得到的利益,轉(zhuǎn)加到心的修行方面,約束身心,堅持念想佛的名字,由此進入寂靜境界。
如果是在夏安居三個月之初,修行者應(yīng)當首先奉行清凈的菩薩乘,即大乘的修行方法,心中止住聲聞小乘的妄念,不受別人的干擾,自己安心修道。
在安居日里,修行者應(yīng)該在佛像面前做這樣的誓言:我是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或優(yōu)婆夷中的某某,我要在菩薩乘中,修習清凈寂滅,同菩薩一樣進入清凈境界,掌握般若實相,以大圓滿覺悟為我心中的寺院,讓我的身心安居于一切眾生自性平等沒有差別的智慧之中,使涅槃的自性沒有任何牽系,沒有任何歸屬。今天,我虔誠地向諸佛如來發(fā)愿祈請,不依靠聲聞小乘的力量,當與十方如來和大菩薩們一起安居三個月,為修行菩薩乘的無上玄妙覺悟為最大因緣,而不會影響其他徒眾的獨自證得。
善男子!這被稱為菩薩示現(xiàn)安居,等過了長期、中期或短期的日子,修行者就能隨心所欲獨自往來而不遇障礙。
善男子!如果那些末世修菩薩行的眾生,要想求得菩薩道,進入安居期訂立長期、中期或短期的修行者,凡不是應(yīng)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修習奢摩他止法,先要求取達到至為寂靜的境界,于是便會在心中不再生起思念的活動而進入寂靜,寂靜如果到了極其靜的程度,便會得到最后的覺悟。像這樣的極靜,會從一身擴張到一個世界,使這一世界整個都寂靜;
由此推之,覺悟也是這樣,也是有了最初的覺悟,然后到全身,最后擴張到一世界。善男子!如果覺悟遍滿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只要眾生中有一人生起了一個念頭,那么這個世界都會被牽動,任何人都能知曉。由此推知,一百個一千個世界都會是這種情況。但是,凡不是應(yīng)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可去爭取。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要修習三摩缽提的定法,首先應(yīng)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十方菩薩,然后依靠種種方便法門,循序漸進的修行,勤苦修習三昧,廣泛發(fā)起大愿,自己依然久久熏習的力量促成習慣性思維,演成種性。但是,如果是不應(yīng)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要去追求。
善男子!如果諸眾生要修習禪那,首先要攝取數(shù)種修心的法門,然后在心中生起了生、住、滅的念想,依靠這幾種念想,再分別采用不同的法門,對事物和現(xiàn)象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的觀想修心,最后把所有法門全部修習完。
進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里,再進行分別觀想,數(shù)數(shù)對治,無不以觀想一一涉及,再以觀想一一體認,然后循序漸進地增進定力,直到最后,對百世界千世界的一滴雨水,也想去認知,好像要用眼睛去看到所有的事物。但是,如果是不應(yīng)該求證的一切境界,千萬不要去爭取。
以上的觀奢摩他、觀三摩缽提、觀禪那,被稱為三觀初首方便法門。
如果諸位眾生,遍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三種觀法,勤奮修行,精進不懈,這便是如來再現(xiàn)于世。
如果是后出的末世中那些反應(yīng)遲緩鈍根在身的眾生,他們想求取正道,而總不能得到成就,這是因為他們過去造的惡業(yè)太重,存在業(yè)障的緣故,所以才會如此。
這樣的話,他們就應(yīng)該經(jīng)常懺悔,心中不放棄希望,先把憎惡、愛意、嫉妒、諂曲各種貪欲消滅,精進努力,立下志向,求勝上心,在三種清凈觀法中,隨便選擇一種進行修習,如果一種不行,就再換一種。
總之,找到合適于自己的觀法,心不放逸舍棄,堅持修行,步步深入,最后終會獲得求證。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上述教法后,為了更進一步強調(diào)他的說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jié)道: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欲求無上道,先當結(jié)三期,懺悔無始業(yè)。經(jīng)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shù)門,是名三凈觀。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xiàn)前。
賢善首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畢偈語后,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后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眾生!您廣泛地為我們及末世眾生,宣說了怎樣開悟的這種不可思議的教法。世尊!這個大乘教的名稱有什么含義?為什么和怎樣去奉持?眾生修習它之后,能獲得哪些功德?我們應(yīng)當怎樣來維護受持這部經(jīng)典,讓它廣為流傳?可將它傳到哪些地方?賢善首菩薩乞請完畢后,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復了三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賢善首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后,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道: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咨問如來本經(jīng)能帶來的功德利益,以及它的名稱,F(xiàn)在,請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為你們解說。
賢善首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將要說法,為能親自聽到佛祖的教誨,內(nèi)心充滿歡喜,其他與會大眾,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這部經(jīng)是百千萬億,數(shù)量如同恒河沙數(shù)一樣多的諸佛所宣說的,以后又由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三世如來守護,十方諸多菩薩又都歸依于它。這部經(jīng)也是全部佛經(jīng)各種類別中的清凈眼目,即是佛經(jīng)的精華,像眼睛一樣,能使人認清一切,從而獲得正道。
這部經(jīng)的全名叫《大廣方圓覺陀羅尼》,也被稱為《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等多種名稱,你們應(yīng)當虔誠地奉持它。
善男子!惟有這部佛經(jīng)才能盡顯如來的境界,也惟有佛才能對這部經(jīng)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詳盡、完善、透徹的說明。如果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依靠和根據(jù)這部經(jīng)所講的內(nèi)容,發(fā)心修行,步步深入,最后就能達到成佛的境界。
善男子!這部經(jīng)之所以又被稱為《頓教大乘》,是因為有頓悟根機的眾生都是從它開始而得到開悟的。
同時,這部經(jīng)也護攝那些只能漸悟修習的一切眾生及其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這就好像浩瀚的大海,能容納百川小溪一樣。無論是蚊虻還是阿修羅,即如這類小蟲和惡魔,一旦飲用了這種海水后,也都能充滿歡喜而趨向成佛。
善男子!假若有人純粹以黃金、白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等七種寶物來填滿三千大千世界,然后再用這些寶物進行布施,以獲取功德,還不如有人聽聽這部經(jīng)的名稱或里面的一句話所獲的功德大。
善男子!假若有人教化百千萬億數(shù)同恒河沙粒一樣多的眾生,使他們獲得阿羅漢果位,還不如有人宣說這部經(jīng)的教義,而且只宣說半句偈語就夠了。
善男子,如果有人聽說了這部經(jīng)的名稱后,就能堅定信心,不再被迷惑。你們應(yīng)該明白地知道,這種人得到的不是一個佛兩個佛種下的諸種小的福田智慧,而是由如恒河沙粒一樣的一切佛所種下的諸種善根的巨大的;。聽聞了這部經(jīng)的名字和教法后,你們善男子們,應(yīng)當守護末世的修行者,不要使他們被惡魔和諸外道擾亂身心,以免他們產(chǎn)生退屈之心或走上邪路。
這時,在參加法會的大眾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及其眷屬,他們一起離座而起,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并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如果末世一切眾生,有能夠持守堅定大乘信仰的人,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守護他們,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凡是他們的修行道場,我們各位金剛決心各自帶領(lǐng)自己的部屬,從早到晚進行守護,使他們堅信佛法,修持道行的信念之力不會退轉(zhuǎn),并使他們的家庭眷屬永遠不蒙受災(zāi)難,不會被瘟疫疾病侵害,家中的財寶豐富充足,永遠不會減少。
隨后,法會上的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須彌山王和護國天王等,也都離座而起,走到佛祖前面,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繞了三圈,然后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也要守護持有這部經(jīng)書的人,讓他們經(jīng)常能得到安穩(wěn),使他們奉佛的心不減弱不退轉(zhuǎn)。
隨后,法會上的大力鬼王吉槃荼與十萬鬼王一同離座而起,他們也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佛祖的腳面,再起立右轉(zhuǎn),圍著佛祖轉(zhuǎn)了三圈,然后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我們也決心守護那些奉持這部經(jīng)書的人,從早到晚侍衛(wèi)在他們身旁,使他們的修道之心永不退轉(zhuǎn),使他們不受委屈;在他們居住之地方圓一由旬內(nèi),如果有鬼神侵犯、干擾,我們定會將其粉碎,使化為灰塵。
至此,佛祖釋迦牟尼演說完了這部經(jīng),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和諸位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各因聞聽了佛祖的說法,無不感到極大的歡喜,對佛教更加深信不疑,全都表示要受持奉行。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地藏經(jīng)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注音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心經(jīng)》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jīng)》全文-金剛經(jīng)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圓覺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jīng)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jīng)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解釋-地藏經(jīng)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jīng)注音版
- 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的作用和好處,心經(jīng)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心經(jīng)》全文、心經(jīng)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jīng)白話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