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華嚴經 >

《華嚴經》思想略探

華嚴經》思想略探

  業(yè)露華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一般認為,此經成于公元2—4世紀中葉,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以后傳播到中印度和西北印度。

  《華嚴經》是一部大叢書,它的形成不是一時而成。在整部大叢書問世之前,它的一些單品曾經作為單本的經典流行于世。從漢文佛經的翻譯可以看出,在大本《華嚴經》翻譯出來之前,它的一些單品譯本早在東漢之際就已經出現。如東漢支婁迦讖譯的《兜沙經》就是大本《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的別譯本,《漸備一切智德經》則是大本《華嚴經》“十地品”的異譯。此外如《十地經》、《十住經》等還有很多。

  據說《華嚴經》的形成,與龍樹有密切的關系。龍樹亦稱龍猛或龍勝,是古代印度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學者,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據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號曰龍樹”。關于龍樹的生平,綜合有關資料,一般認為他是公元3世紀左右時的人。有關龍樹的傳記,最系統(tǒng)的是東晉鳩摩羅什翻譯的《龍樹菩薩傳》。據《龍樹菩薩傳》,《付法藏因緣傳》等記,龍樹生于南印度婆羅門家,聰明博學,先學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密讖,及諸道述。后因體悟“欲為苦本,種禍之根,”于是接受佛教信仰,出家修道。三個月后,他讀遍當時所能找到的所有經典,后又周游諸國,更求余經。后來他在雪域佛塔遇到一個老比丘,那老比丘授之以大乘佛教經典。①故而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與傳播,與龍樹有密切關系。他寫了許多著作闡述大乘佛教思想,成為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chuàng)人。中國佛教許多宗教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禪宗等,追述其源流,都可追述到龍樹。

  從現有資料分析,大致上可以看出龍樹出生于南印度,他曾受案達羅大眾部的感化,后在有部出家,進而受《般若經》及《華嚴經》的影響而弘傳大乘思想。他曾游歷全印度,但他的活動還是以南印度為主。關于龍樹的生活年代,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大致可以推定他主要是生活和活動于公元2世紀中葉至3世紀中葉,這已為近世大多數學者所公認。

  龍樹的著述有許多,主要是闡釋大乘佛教中觀思想的!洞笳亍分惺沼旋垬渲鞫宀浚饕校骸吨姓擁灐、《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與《華嚴》思想關系密切的主要是《十住毗婆沙論》。

  據法藏《華嚴經傳記》中說:“佛初去后,賢圣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余年未傳于世。龍樹菩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傳授,因茲流布。”①這是說龍樹與大乘佛教經典的關系。此外《華嚴經傳記》又引《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干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大本《華嚴經》的產生和傳播,當在龍樹之時。也就是在公元3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可能只是一些單品的經典在世間流傳。而當龍樹之時,才匯編成大型的叢書性質的典籍。第二,原來在印度或西域地區(qū)流傳的《華嚴經》,內容非常龐大,所謂十三千大干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只是形容數量的巨大,并不是一個實數。而譯成漢語的《華嚴經》只是原來上本《華嚴經》中的極小一部分。即使?jié)h譯大本《華嚴經》八十卷本,也還不到下本十萬頌的一半。

  關于《華嚴經》形成的地點,印順法師在《龍樹龍宮取經考》中曾經提出,龍樹龍宮取經,其地點當在南印度的安達羅王朝,具體當在靠近大海邊的優(yōu)陀延山,即史料上記載的烏荼國。“烏荼面臨大海,被稱為烏荼,可能與水有關。而優(yōu)陀山,與烏荼也似乎同一語音所分出。這樣,這里是大海邊,是日出處,是水國,是婆樓那龍王往來的地方。龍樹的人龍宮、見龍王、得塔、得經,都與此地有關。”①

  另外,從《華嚴經》本身來看,也可看到其中有關《華嚴經》流傳的一些信息!度A嚴經》最后一品《人法界品》,記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在“福城”聽文殊師利說法,然后發(fā)心修行,從福城出發(fā)參訪諸善知識。據考證,福城方位當在今印度奧里薩(即烏荼)jajpur市東北約20里處,靠近大海的一個叫Bhadraka的地方。“而Jajpur的優(yōu)陀延山佛教古跡處,就是補溫波耆梨的大塔處,也就是‘人法界品’——‘福城東’的‘莊嚴幢娑婆林中’的‘大塔廟處’。龍樹傳說在這里得到《華嚴經》,是有深切意義的。”②

  呂瀲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參照日本學者高峰了洲的《華嚴思想史》說:“在印度,華嚴一類經典是當公元第二世紀中頃先流行于南方的。這只要看經文的重要部分《人法界品》以福城做根據地,并提到當地的大塔,便可了然。福城即是東南印濱海的馱那羯磔迦城,大塔又就是阿摩羅跋提塔,各有實地實物可考。而從現存大塔的欄柱銘題上看,塔建于公元130年以后,提到它的《人法界品》當然要更遲出了。”③

  然而呂先生同時又指出,“《華嚴經》的編纂地點不會離中國太遠,或者即在西域的遮拘迦國也未可知。”其依據的理由是:

  1,大本華嚴雖然有七處九會,或七處八會,但本書是由許多單品的經典按此結構貫串而成,印度現存梵本只有《十地經》、《入法界品》、《普賢行愿品》等零部,而在大品譯出之前漢譯的也只是這幾部獨立的小品,說明《華嚴》可能是在西域從各小品集為大部的。

  2,隋代閣那崛多和唐代玄奘都傳說于闐鄰界的叢山中遮拘迦國收藏著各種大乘經本,《華嚴》即在其內。

  據此可以認為:《華嚴》類經典的思想,最早產生于南印度。龍樹即在南印度獲得有關的經典。隨著他在各處游化,《華嚴》類經典在各處流傳,最后在西域的于闐、遮拘迦國一帶匯編成大本的叢書。

  《華嚴經》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大乘佛教思想的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歷代《華嚴》學者認為,此經主要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說,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的凈土華藏世界美麗莊嚴的盛況,以及毗盧遮那佛于海印三昧內,與普賢菩薩等諸多大菩薩眾,為與會諸大菩薩說深奧妙法。本經的主要內容有七處八會,或七處九會,是說佛成道后在菩提場、須彌山等七個地方,藉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眾,八次(或九次)宣說毗盧遮那佛的因行果德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經中說佛法奧義遍于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如因陀羅網,交相輝映,無窮無盡,無邊無際。這就是所謂圓滿*輪,稱法界之談!度A嚴經》的中心思想是從“法性本凈”觀點出發(fā),闡發(fā)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三界唯心說而強調解脫的關鍵在于心,并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說,這是修行過程中十個不同的修行階位。修習者依十地而行,輾轉增勝,最終進入佛地境界,即清凈法界。

  《華嚴經》的教義思想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形成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如華嚴思想和法相唯識學,華嚴思想和天臺教義,華嚴思想和凈土等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以外,《華嚴經》的思想還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史的發(fā)展也曾起過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形成,與華嚴思想有密切關系。宋明理學有一個基本概念,就是“理”,理學講“天理人欲”,要人們“存天理,滅人欲”,這個“理”,本身就來自于華嚴思想。“理”是《華嚴經》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宋明理學講的“理”是指“天理”,是指最高的真理;而華嚴宗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等,這兒所說的“理”,指的是佛性,是真如,也是最高的,終極的真理。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華嚴經》中還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點的教義思想,大致有以下這么一些:

  一,十方成佛思想。首先,《華嚴經》中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這一教義思想的提出,擴大了眾生修行成佛的范圍,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擴大到一切有情,使佛教修行者都有了成佛的希望。這在佛教教義思想發(fā)展過程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十方成佛”思想的確立也是大乘佛教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說:“我等十方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方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菩薩神通三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剎微塵數眾生,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剎微塵婁劫,皆得成佛。”①這兒明確提出了十方諸佛之說,以及十方成佛的思想。

  在佛教思想發(fā)展史上,“十方成佛”思想的形成有一個發(fā)展過程。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釋迦牟尼是一個徹底的覺悟者,是眾生的導師。修行者隨師而修,其修行的最高成就是成為阿羅漢,即已滅了心中的煩惱,有資格享受人天供養(yǎng)。在原始佛教以及后來的部派佛教時期,大家都認為世界上一個時期只能存在一個佛。在過去世曾經有過六位佛先后降生,在世間成佛,教化眾生,F世的釋迦牟尼佛則是第七位佛。釋迦牟尼滅度之后,將來有會彌勒佛降誕,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悟道成佛,三會說法,教化眾生。一個世間同時不會有兩個佛,這是當時佛教義的一般看法。

  大乘佛教教義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的修正,而佛陀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大乘佛教認為時間是無窮無盡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同時存在著無數的佛國世界,因而可以有無數個佛同時住世。所謂“十方”就是指上下四維八方,也即指無邊無際的空間。“十方成佛”思想的提出,是對早期佛教教義的一項重大改革,這一理論的提出,擴大了眾生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的通道,提高了人們修行的積極性,因而有利于佛教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二,華藏世界的構想!度A嚴經》的另一特點,就是提出了蓮華藏世界的構想。華藏世界亦稱為蓮華藏世界,是指自蓮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蓮花中之功德無量、廣大莊嚴的世界。又作蓮華國。這是法身佛盧遮那如來于過去世發(fā)愿修菩薩行所成就的清凈莊嚴世界。即有關佛教化之境界。

  唐譯十卷《華嚴經》卷八至卷十即為“華藏世界品”。經中說:“爾時普賢菩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修凈世界海微塵數大愿之所嚴凈。”也就是說,華藏世界是法身如來毗盧遮那過去世修行而成就的佛國凈土。

  毗盧遮那,梵名Vairocana。又譯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等。略稱為盧舍那、盧遮那或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等。據《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載:“毗盧遮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種種光明,照眾生也。或曰毗,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②原為太陽之意,象征著佛的智慧廣大無邊,光明普照一切眾生。因此用以稱呼法身如來,以此表示歷經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到之正覺智慧。

  有關毗盧遮那佛,佛教各經典的記載與各宗派的解釋不完全相同。如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盧舍那品”、《梵網經》卷上說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則說為法身佛。中國佛教天臺宗以毗盧遮那為法身佛、盧舍那為報身佛、釋迦佛為應身佛,從而形成天臺宗的三身說。法相宗立自性、受用、變化三身說,以毗盧舍那為自性身,盧舍那為受用身,釋迦為變化身,與天臺宗的三身說略有區(qū)別。華嚴宗則是依據《華嚴經》,認為毗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兩者只是譯名不同而已。他們還認為此毗盧遮那佛即《華嚴經》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凈土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在密教中,毗盧遮那佛即為密教本尊大日如來,是密教最高的遵奉對象,他們認為大日如來是佛教的理性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在密教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盧遮那佛為主尊,配以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稱之為金剛界的五智如來。

  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國土。關于華藏世界的美妙莊嚴及其構成情況,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中有詳細記載。據經中說,華藏世界最底層為風輪,風輪上有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蓮華,蓮華藏世界即在此大蓮華中。華藏世界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堅固不壞,清凈平坦,悉以妙寶莊嚴,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布列于其間,羅列成如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眾寶莊嚴,佛則出現于其中,眾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以看出蓮華藏世界構造之莊嚴,及其廣大無邊。

  關于蓮華藏世界的構造,佛教各經中所說也略有不同。如《梵網經》所說蓮華臺藏世界海,是指千葉大蓮華中所含藏之世界。此世界是由千葉大蓮華所形成,此千葉大蓮花的每一葉即為一世界,各有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及百億之南閻浮提等。此蓮花藏世界的教主是盧舍那佛,結跏趺坐于蓮華臺之上,并有千體化身為釋迦佛,各各趺坐于一葉之上;此一千化身之釋迦佛又一一變化為百億之菩薩釋迦,各各坐于南閻浮提菩提樹下,宣說菩薩心地法門。如此蓮花藏之一葉即一個大干世界,由一釋迦佛所化;一葉中又含百億之四天下,一個四天下世界由一尊菩薩釋迦所化;一千大干世界即構成一蓮花藏世界,由盧舍那佛所化之國土,其中包含了十萬億個四天下世界,稱為蓮華臺藏世界。

  關于華藏世界的出現,是佛教教義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華藏世界也可是十方佛土之一。而十方諸佛國土之說是在大乘佛教出現以后才形成的。小乘佛教并五十方成佛思想,當然也就沒有十方國土之說了。大乘佛教形成后,擴大了成佛的道路,出現了十方成佛思想,于是出現了十方諸佛國土,而蓮華藏世界,就是諸佛國土之一。隨著《華嚴經》的教義思想的流傳,以及華嚴信仰之弘揚,加上中國民間藝術家的巨大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關于蓮華藏世界之構造也通過藝術形象在社會上流行。在佛教造像中,有毗盧遮那佛與文殊、普賢二菩薩一起組成一佛二菩薩結構的三圣像,就是蓮華藏世界的體現。在這類造像中,當毗盧遮那佛作為華藏世界教主時,他是結跏趺坐在千葉蓮花臺上。左手按膝,右手輕舉。每一個蓮瓣上都有一尊小化佛像,作為蓮臺上毗盧遮那佛的本佛的現影。每一個蓮瓣象征著一個佛的國土,整個蓮臺就體現了佛經中所說的“三千大干世界”的狀況。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龍門奉先寺雕琢的大盧舍那佛像,其蓮座周匝三層蓮瓣上,都刻有一尊尊小佛像,以表示蓮華臺藏世界。現在它已經成了龍門石窟的象征和代表。

  三,萬法唯心說的提出。在佛學理論上,《華嚴經》提出“萬法唯心”說,這也是佛學理論上一個重大突破。原來在小乘佛教時期,小乘佛教各部派大多主張“我空法有”,主張否定有情眾生個人主體的存在,而對客觀外界,則或多或少地持有肯定的意向。初期大乘佛教般若學派則針對小乘佛教的這種學說,提出了否定一切的主張,認為一切皆空。不僅否定有情眾生主體的存在,連一切外境,一切客體都應否定。他們的理論論證方法也是采取了否定的方法。但否定一切的理論并非無懈可擊,如果否定一切連成佛的根據和可能性也被否定,那顯然對佛教本身的發(fā)展是不利的。于是大乘佛教發(fā)展到后來就出現了“真空妙有”的思想,強調主觀心識的作用,認為主觀心識是世界萬法的本源,一切外境都是由心而生。所謂“萬法唯心”就是這個意思。而《華嚴經》中就有這種思想。

  《華嚴經》在菩薩修行十地中的第六階段時,提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之說。此說出現于《華嚴經》“十地品”中。“十地品”在八十卷《華嚴經》七處九會中為第六他化自在天會。此會是說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與諸大菩薩眾在一起,時有金剛藏菩薩人大智慧光明三昧起,受佛力加持而為與會眾生詳說菩薩修行十地的意義和修法。此二地依次為: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fā)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菩薩修行十地的第六地即現前地:據經中說,菩薩修造至此位,可住于緣起之智,進而引發(fā)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于前,所以稱為“現前地”。歷代治華嚴者,以十地配十波羅蜜,以第六地為般若波羅蜜,即智慧到彼岸。修行者到了此位,能住于滅盡定中。六地菩薩在般若智慧、大悲愿的資持下,于定中現證法性,使佛法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修行第六地多修緣起觀。《華嚴經》“十地品”在說到第六地時,廣明緣起,即說到“一心緣起”說:“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②此說對于大乘佛教的發(fā)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乘佛教唯識學派主要思想依據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三界虛妄,但是心作”,這可以說是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的宇宙觀,而“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則是它的人生觀。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此得到了完全的統(tǒng)一。

  四,修行理論和修行方法。在修行理論和修行方法上面,《華嚴經》非常具體地提出并描述了大乘佛教菩薩在修行時必然經歷的各個階段以及具體行法!度A嚴經》具體將菩薩修行分為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各各分為十個層次,如此則構成五十個階位。此五十個階位依次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如果再加上等覺、妙覺,就成了五十二位。

  1,十信。十信是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的五十階位中,最初應當修習的十種心,這十種心在信位,修行成這十種心,能夠堅定信心,助成信行,所以稱作十信,全稱十信心,也可略稱為十心。依諸經典所舉,十信的名稱與順序略有差異。此十信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戒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舍心,十愿心。①

  2,十住。第二階段的層次是十住。十住又作十地住、十法住、十解。這是《華嚴經》七外九會的第三會中提出。據經中說,佛在須彌山頂忉利天宮,有法慧菩薩蒙諸佛加被而人無量方便三昧,出定后說十住法門。十住法門在大乘佛教修行的五十二階位,列第十一至第二十階位,屬于“住位”,因此稱為十住。十住的具體內容為:一初發(fā)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①

  初發(fā)心住又作發(fā)意住,是說大乘修行者發(fā)起十信之心,即信奉佛法僧三寶,于一切法門常起信心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治地住又作持地住,是說修行者經過發(fā)心,常隨空心,其心明凈,以履治為地。

  修行住又作應行住,修行者已經修行發(fā)心、治地二住,智俱明了,能游十方而無障礙。

  生貴住是說經過上述修行,能冥契佛理,將來必生于佛家為法王子,與佛同行,入如來種。

  方便具足住又作修成住,修習無量善根之后,自利利他,能得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正心住又作行登住,能成就第六般若,所以不僅相貌具足,而且內心也與佛一樣。

  不退住即不退轉住,修此者能人無生畢竟空,心常行空無相愿,入不退轉之地。

  童真住是說自發(fā)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

  法王子住又作了生住。是說修習此者將從法王之教中生解,將來紹隆佛位,因此稱法王子。

  灌頂住又作補處住。大乘佛教以菩薩為佛子,認為菩薩能行佛事,所以佛以智慧水為之灌頂,表明他得到佛的授權,好像世俗王子受權灌頂。

  3,十行。十行又作十行心,在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位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此十行是: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嗔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狀況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這是《華嚴經》七外九會中第四會,佛在夜摩天宮中,由功德林菩薩出善思維三昧而受諸佛加被力所說。①

  4,十回向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是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所謂回向是指將所修行的功德轉向眾生,是大乘佛教菩薩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的體現。十回向是《華嚴經》七處九會中第五會,佛在兜率天宮,由金剛幢菩薩出智光三昧后所解說。十回向的具體是: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八如相回向,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

  5,十地。十地在前面論述三界唯心說的提出時已經說到,這兒就不再贅說。這是佛在他化天宮時,有金剛藏菩薩承佛神力,出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而說。八十卷《華嚴經》的第三十四至三十九卷“十地晶”,就是專門解釋十地的。

  《華嚴經》中提出的五個階段,五十位次的修行具體而詳盡,對于每一個階位應當修行什么內容,能夠達到什么果位,有些什么收獲,等等,解釋得清楚,便于修行者循序漸進,依次而行。

  《華嚴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除上述所舉之外,經中提出的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愿的實踐相結合的大乘瑜伽思想;八十華嚴中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經中提出的十方成佛思想和成佛修行的各個階段等理論,對中國佛教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