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彌勒佛

\

彌勒佛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xué)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注:彌勒佛、布袋和尚(即大肚彌勒)、布袋羅漢并非同一人。

釋名

  彌勒菩薩簡介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據(jù)季羨

  林先生考證 “彌勒”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梅旦麗耶。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窺基在《阿彌陀經(jīng)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于兜率天內(nèi)院。之后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于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jīng)歷一如釋迦牟尼佛。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所以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彌勒佛”,實際上其仍為菩薩)。

  詳細(xì)解析

  彌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為慈愛。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學(xué)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jīng)家,見到的佛經(jīng)是由西域輾轉(zhuǎn)得到,吐火羅文的Metrak,故譯為彌勒。

  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紀(jì))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制。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繪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后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岡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時期的交腳彌勒佛坐像,像高13米,為早期的石窟彌勒。

  后秦釋僧肇《注維摩詰經(jīng)》:“彌勒菩薩。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羅門之子。”

  彌勒經(jīng)游意(隋 吉藏撰)中記載:“阿逸多”與“彌勒”,在古印度古梵文皆云“阿羅彌勒”也。

  法華嘉祥疏二曰:“彌勒,此云慈氏也。過去值彌勒佛發(fā)愿名彌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經(jīng),彌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說慈心三昧經(jīng),故曰慈也。

  華嚴(yán)經(jīng)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臺凈名疏五曰:“言彌勒者,有云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無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見正文,未可定執(zhí)。”

  俱舍光記十八曰:“梅怛,此云慈。儷藥,此云氏。菩薩于慈姓中生,從姓立名,故名慈氏。舊云彌勒,訛也。”

  玄應(yīng)音義二十五曰:“梅怛麗藥,此云慈,即舊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緣:一值慈佛發(fā)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彌勒或云梅低黎,并訛也。”

  慧苑音義下曰:“彌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為慈氏也。”

  慧琳音義十四曰:“彌帝隸,古云彌勒,皆訛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記七曰:“梅怛麗耶,唐言慈,即姓也。舊曰彌勒,訛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彌勒,坐于中臺八葉院東北方之蓮上,金剛界之彌勒在賢劫十六尊中,坐于東方,羯磨會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剛因菩薩,即為此尊之本誓,大輪金剛者,此尊之教令輪身也。密號曰迅疾金剛。

未來之佛

  彌勒本緣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曰:“佛住摩伽提國寂滅道場彌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時有迦波利婆羅門子名彌勒,軀體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佛說彌勒下生經(jīng)》:爾時彌勒菩薩。于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yīng)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fù)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yán)其身身黃金色。

  彌勒出世

  彌勒為賢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經(jīng)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出世于第十之減劫。繼紹 釋尊。于龍華樹下以三會之說法,化了一切之人天也。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曰:“時誦經(jīng)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我涅盤后五十六億萬歲當(dāng)穰佉轉(zhuǎn)輪圣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zhuǎn)妙法輪。”

  《菩薩處胎經(jīng)》曰:“彌勒當(dāng)知:汝復(fù)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彌勒佛是賢劫第五尊佛,彌勒菩薩正于兜率天內(nèi)院為諸天演說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那里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為十二個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壽命是四千歲。自今經(jīng)五億七千六百萬年第十之減劫,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nèi)院下生人間。繼紹釋迦佛。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之說法,度化廣大有緣眾生。

  彌勒菩薩摩訶薩乃是將來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經(jīng)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fēng)雨調(diào)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chǎn)物豐收,果實甘美,并產(chǎn)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zāi)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癡、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xí)身、口、意三業(yè)清凈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zhí),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yè),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xì)軟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污濁不凈,人欲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后自合。地上多產(chǎn)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于手中玩賞,會說:聽說劫時(是指我們現(xiàn)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tǒng)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jù)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于深夜出現(xiàn),為人類服務(wù),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于地,非常香凈。龍神鬼類,都為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zhuǎn)輪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zhèn)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相關(guān)經(jīng)典

  《菩薩處胎經(jīng)·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曰:“彌勒當(dāng)知。汝復(fù)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

  《中阿含經(jīng)·王相應(yīng)品·說本經(jīng)》:“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當(dāng)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dāng)出嫁。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更無余患。……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dāng)有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長阿含經(jīng)·轉(zhuǎn)輪圣王修行經(jīng)》:“八萬歲時人。女年五百歲始出行嫁。時。人當(dāng)有九種病。一者寒。二者熱。三者饑。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是時。當(dāng)起八萬大城。村城鄰比。雞鳴相聞。當(dāng)于爾時。有佛出世。名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

  《增一阿含經(jīng)》:“彌勒菩薩經(jīng)三十劫應(yīng)當(dāng)作佛.至真.等正覺。”:持誦阿彌陀佛

彌勒尊佛入世

  彌勒菩薩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jīng)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經(jīng)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據(jù)說彌勒菩薩出身于南天竺婆羅門家庭,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xiàn)住兜率天兜率內(nèi)院修行、說法。

  根據(jù)《雜阿含經(jīng)》,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dāng)于人間5.76億年,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則有如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后,菩薩將會繼承 釋尊 而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間,出家修行,覺悟成佛。并將于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回。

  彌勒菩薩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jù)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jì)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du??hagāma?ī)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據(jù)《大唐西域記》、《婆藪盤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fā)愿往生兜率凈土

  中國的彌勒菩薩信仰

  中國東晉以來,彌勒凈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信仰和樂融融。凈土宗慧遠的導(dǎo)師道安,因為對經(jīng)文原義有疑問,發(fā)愿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nèi)院為臨終之大愿。

  隋唐之后,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凈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凈土。他本人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愿當(dāng)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xué)空門非學(xué)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yīng)歸兜率天。”

  在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信仰曾經(jīng)有所沖突,雙方信徒甚眾,形成凈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凈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以彌勒降世為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后,逐步讓位給阿彌陀佛信仰,于是在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因牽扯上各式各樣的政變與起事,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但仍在漢地傳承不止。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

  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日本的彌勒信仰

  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jīng)頗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廣。發(fā)愿往生兜率內(nèi)院的僧人,則如雨后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xué)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fā)愿往生兜率天內(nèi)院。

  彌勒凈土

  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內(nèi)外二院。其內(nèi)院常為補處菩薩之生處。今彌勒菩薩生于此。故謂之為彌勒之凈土。彌勒上生經(jīng)說凈土之相。以勸愿生。兜率凈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fù)有他方諸大菩薩發(fā)心而來,古來大德發(fā)愿往生者眾,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智晞、灌頂、玄朗、道宣律師。近代虛云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

  彌勒三尊

  指以彌勒佛居中,法音輪菩薩居左,大妙相菩薩居右之三尊佛菩薩像。據(jù)唐代金剛智譯之吽迦陀野儀軌卷中載,作隨心曼荼羅,中央為彌勒,兩側(cè)各為法音輪與大妙相,四方則有四大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