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弟子品第三(9)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又遣羅睺羅前往問疾,羅睺羅也自言不堪此任。羅睺羅,意譯覆障、彗星,是釋迦牟尼佛在家時的兒子,出家后在佛十大弟子中號稱“密行第一”,密行就是默默修行,持戒謹嚴,讀誦不懈,潛修密證。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zhuǎn)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他記起過去有毗耶離城的諸長者子來向他作禮,請教出家有何利益。按照佛經(jīng)所說,出家的功德非常多,利益極大。羅睺羅自然依佛所說法,為這些長者子數(shù)說出家的好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因為羅睺羅的說法還只限于世俗諦,維摩詰就拿勝義諦來批評他不應該這樣向在家人說出家的功德利益。從勝義諦言,功德利益畢竟空,沒有利益沒有功德,這樣如實理解,才叫做出家。執(zhí)著于一個功德利益,或如今有些人所認為的法相莊嚴、儀態(tài)瀟灑、受人尊敬、無憂無累、易得供養(yǎng)等,都是依因緣所生的有為法,不離我法二執(zhí)。出家的目的,是為證得涅槃這無為法,無為法畢竟空,其中沒有功德也沒有利益,所謂功德利益,皆是有為法,執(zhí)著于有為法,即便出家,也難證得無為法。

  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于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nèi)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維摩詰并不是反對出家,而是贊嘆出家。真出家者,得正信正見,遠離世間六十二種妄見,超越彼此,見法性,證涅槃,降伏眾魔,度五道眾生,凈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損惱眾生,離眾惡業(yè),摧伏外道,超越假名,出生死淤泥,無系縛執(zhí)著,無我所,無所受,無妄念擾亂,常懷法喜,善護心意,深入禪定,離種種過惡,如此才是真出家。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佛陀的出家阿羅漢弟子,個個氣色很好,臉色鮮潔,氣度超然,歡喜安寧,與凡人截然不同。當時的俗人看見他們的威儀以后,都不由自主地歡喜尊敬,做這樣的出家人才是真正的出家。

  于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維摩詰勸這些長者子出家,因為能在佛住世的時候出家,這種機會非常難得,是大福報。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這個地方的“聽”是個動詞,是許可、同意的意思。現(xiàn)在聽說的聽,古代叫做“聞”。因為羅睺羅出家以后,佛父凈飯王非常不高興,佛就此規(guī)定以后出家必須要父母允許。這些長者子知道這個規(guī)定,他們的父母未必同意他們出家,所以還不能接受維摩詰的勸告。當今中國佛教界尚遵從佛陀規(guī)定,出家須經(jīng)父母許可,持有父母許可的證明。后來佛教又規(guī)定出家還須國王許可,據(jù)此,現(xiàn)在中國佛協(xié)規(guī)定出家須持有當?shù)卣蚍饏f(xié)同意的證明。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詰說:佛確實有這樣的規(guī)定,即便因父母不許可而不能在形式上出家,也不妨礙真出家,你們?nèi)绻鎸嵃l(fā)起菩提心,那也就是出家,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小乘,相當于出家受了具足戒。《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甚至說:“在家之人發(fā)菩提心,勝于一切辟支佛果。”“在家之人發(fā)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小乘比丘最高修成個阿羅漢、辟支佛,只是自了漢,至多給眾生提供一個布施生福的福田,而發(fā)了菩提心的在家菩薩,能修六度行利樂眾生,度化眾生共趨佛果,其給于眾生的利益及其前途,要比小乘阿羅漢大得多。

  于是,這三十二位長者子都聽從勸告,當下發(fā)了菩提心。羅睺羅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自分不堪去問疾。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弟子品第三(9)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