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合解 第十講
《二課合解》第十講
2月15日,天氣乍暖還寒,清冷的風(fēng)掠過平原大地,卷起陣陣塵土。上午9:00點榕樺寺清亮的鐘聲在北張莊上空回蕩,各方信眾集合在念佛堂,聆聽釋親佛法師講授《佛說阿彌陀經(jīng)》。
釋親佛法師在正文之前的開場白中講道——
佛的本懷是“渡盡一切眾生都成佛”,所以佛教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宗旨就是“弘法為家務(wù),利生為事業(yè)”。只有弘法的因,才有利益眾生的果。若不明白解脫之道,茫修瞎煉,就會誤導(dǎo)眾生。前些時日,一些修密的居士帶領(lǐng)信眾在家搞宗教活動,結(jié)果被110帶走了。對此我感到很悲哀。做為一個居士,第一要愛國,第二要愛教。愛國就是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雖然你沒有練*輪功,但是不在國家開放的宗教場所進(jìn)行活動,無論內(nèi)容是什么,這都是禁行的。若要清凈聞法,必須在國家批準(zhǔn)的開放寺院,允許的活動場所進(jìn)行宗教活動。
有些居士追求神通靈異,這是不對的。修學(xué)佛法修的是一顆清凈心。佛在我們的清凈心中,若心不清凈,就不是佛。觀音菩薩的法門就十個字,“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心外無一法可得,心外無一物可求。一切法都在我們心中!觀無量壽經(jīng)》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我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門徑,佛法以佛為體,念佛直接進(jìn)入佛之本體,不講階級,不論漸次,念茲在茲。黃念祖居士曾講過:“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凈土法門真的是簡而易行的圓頓之法。佛在《大集經(jīng)》中講,“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法門屬于萬人修萬人去,一網(wǎng)打盡,一個不漏。最殊勝的是,五逆十惡重罪的眾生,臨命終時只要提起正念,佛就會來接引。修別的法門必須業(yè)盡情空,若未業(yè)盡情空,依舊在六道輪回之中。只有佛菩薩再來,才能做到身口意三業(yè)完全凈盡,感情清澈自然毫無造作。
再座的各位,你們常來聽聞正法,多受熏陶,猶如染香之人。正是“人若常在檀香邊,身必常沾檀香氣,人若常處魚市中,身必常懷臭魚味。”所以大家要勤修啊。有些居士念佛不得當(dāng),是因為不聽聞佛法,不明原理。明理修行一日千里,不明佛理要走彎路。大家修行要按三皈依中所講,“自皈依法,當(dāng)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薄7鸾探小叭裏o漏學(xué)”,即勤修戒定慧。戒——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因戒而生定,不被物欲所牽。所以有言道:心能轉(zhuǎn)物即通如來。而凡夫多被境所轉(zhuǎn),被物所轉(zhuǎn)。假若在你面前放了十萬塊錢,恐怕就要動心了。慳貪就會墮餓鬼道。為什么說人死后會變成鬼呢?這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人的共性是貪,無非是貪的程度輕重不同而已。真正念佛的人,沒有生滅來去,他是活著走的,面帶笑容,表情非常燦爛,因為看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而造業(yè)的人,臉面鐵青,表情猙獰,因為看到了鬼來捉拿自己。人在陽世上,一定要熄滅貪嗔癡,這樣才能得到戒定慧。慧即智慧,佛的智慧是圓滿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修行的首要任務(wù)是深入經(jīng)藏,在解門上努力。第二要在行門上下功夫,否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解、行對于修行人,猶如人之兩足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很多往生的愚夫愚婦,他們在解門上很清楚,就是堅信一句佛號定能解決生死問題,這是大的解門。所以說唯有上智與下愚能解決生死問題。古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用心念佛,即沒有信與愿。凈土法門三資糧是信愿行,這是往生的必要條件。信即六信:信自(自性是佛)、信他(十方三世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信事(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信理(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信因、信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六信具足才是真信。歷代祖師們講,一門深入不加雜不間斷,一門通門門通。印光大師講過,學(xué)佛最主要是兩個字“誠敬”,你對三寶有一分的誠敬,就消一分的業(yè)障得一分的功德利益。有十二分的誠敬,消十二分的業(yè)障得十二分的功德利益。外道小廟,還講心誠則靈。何況我們對正法,更要有顆誠敬心。
現(xiàn)謹(jǐn)取釋親佛法師正文內(nèi)容如下:
復(fù)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佛恐彼眾聞久而隋,故化諸禽說法以警策也。種種奇雜色之鳥者,言多而且美也。今略舉六種,舍利翻鹙鷺,或云春鶯。迦陵頻伽,翻妙音,未出卵時音超眾鳥。共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此二種雪山等處有之,然是業(yè)報所生,西方之鳥非業(yè)相也。晝夜者,西方要無日夜,權(quán)以華開為晝,華合為夜,亦可鳥鳴為晝,鳥寂為夜,今六時出和雅音,則諸禽說法無間,言其鳴寂無二,使聞?wù)呶蚣炊ǘ?即慧而定,定慧圓融,得法歡喜也。五根等,即三十七道品,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者,即該前之念處,正勤、如意足、并余四念、六度、十力、四無所畏、無量法門也。欲修位,非此道品豈能直進(jìn)。聞是音已,即念三寶者,以諸化禽,大小乘法無所不說故。彼鳥若贊諸佛功德,聞?wù)呒次虮居X常住清凈佛性,故念佛。若演三乘之法,聞?wù)呒次蜃孕员揪吆闵撤ㄩT,故念法。若說三乘之位,聞?wù)呒次蚶碇呛秃献孕灾?故念僧。要之,彼鳥圓演三寶功德,聞?wù)叨軋A念自性一體三寶故也。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釋化禽所由也。良由西方多善乃生、既生、而時時法音潤心,則惡念不生,故無惡道之名,名既無聞,豈有實業(yè)之鳥乎。既爾,則皆是彌陀慈愍,特化諸禽說法,令聞?wù)叩盟南ぬ蠢婀识?/p>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fēng)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wǎng),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此無情說法也。欄網(wǎng)行樹皆四寶所成,風(fēng)動則聲,協(xié)八音而成律,演高玄之妙法,故使聞?wù)咦匀黄鹉钊龑氈。良由凈土法法唯?如欄網(wǎng)行樹,是唯心所具萬善智德菩提故。池閣蓮華,是唯心所具大乘慧行勝因故。天樂華供,是唯心所具天然華樂,供養(yǎng)自性十方法界諸佛故;菡f法,是唯心所具圓妙道品,凈識變起神妙珍禽故。風(fēng)樹協(xié)韻,是唯心所具無量法門故。是以凈土有情無情皆是唯心現(xiàn),若人見聞是經(jīng)者,應(yīng)須直下承當(dāng),勿使覿面錯過,凈土彌陀不從他得。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此結(jié)上也。釋尊贊揚凈土依報莊嚴(yán),欲人斷疑生信,故經(jīng)云,信為道無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又曰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所以信不切,不生極樂是也。然十方諸國皆有四土,各分凈穢,唯極樂同居便得純凈,況上三土乎。又生同居,即能橫見上三土莊嚴(yán)。此皆自性清凈八識所現(xiàn)而成實有,雖實有,然亦事事無礙。若能信者,如是極樂豈非唯心所成,若不信者,則自障矣,誠為可惜。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釋。梵語阿彌陀,此翻無量光,又翻無量壽。要解云,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皆同。應(yīng)身光明有照一由旬,或十百千由旬,一世界或十百千世界,唯彌陀應(yīng)身光亦普照,故名無量光。又法身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皆同,皆可名無量壽。應(yīng)身壽命則隨愿隨機(jī)延促不等,唯彌陀應(yīng)身壽命,及彼人民亦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然則三身光壽不一不異,特彼佛獨擅其勝也。自性寂而常照即無量光,照而常寂即無量壽。帶業(yè)往生未破見思及下品者,皆稱人民,一生彼國皆得不退,光壽亦無量,主伴并壽并光者,唯有極樂耳。
『舍利弗。阿彌陀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此明彼國教主始成也。法身清凈,本來是佛,非成非不成,不應(yīng)論劫。報身因圓,果報名成。應(yīng)身隨機(jī)感現(xiàn),八相成佛名成,皆可論劫。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者,是舉報應(yīng)二身也。又佛,跡行圓滿曰成,而依正伴侶,種種莊嚴(yán),亦皆成矣。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shù)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fù)如是。』
此言聲聞菩薩無量也。
問:論云,二乘不生,今何有聲聞無量。答:藏通二教定性聲聞,不信他方凈土,若別圓二教,雖或名聲聞,行即菩薩,如別七住斷見思,圓七信斷見思,雖同藏教四果,實是大心之行。觀經(jīng)疏云,習(xí)小之人本不得生,由彼臨終大乘心亦乃得生,以慣習(xí)小,遂證聲聞小果,而向大之心已成。設(shè)臨終時不發(fā)大心,則決不生彼。若既生,則時時親覲彌陀,親聞法音,豈不速得增道損生而證高位耶,故今舉聲聞?wù)咭詴河泄;驅(qū)D疃唤?或?qū)D疃鵀樽岳?生彼同居,初居聲聞故也。又十方念佛眾生,生彼猶如雨點,故云非算數(shù)所知。則菩薩眾多不言可知,故曰亦復(fù)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yán)!
此結(jié)示也。凈土圣伴皆是彌陀愿行所成,一成一切成也。
問:愿行云何成他身耶。答:法藏愿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此愿成圣伴也。又云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fā)菩提心,此行致圣伴也。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shù)甚多,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此明往生不退兼多高位也。阿鞞跋致,翻不退轉(zhuǎn),有三,一位不退,彼未登圣位者,據(jù)此土判教者,藏教初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圓教初信,皆初斷見惑,初入圣流,不墮凡地故。二行不退,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皆斷思惑,并破塵沙,恒度眾生,不墮二乘地故。三念不退,別初地,圓初住,俱初斷無明,親見佛性,心心流入性海故。且極樂不然,五逆十惡,命終十念成就,即能帶業(yè)往生,居下下品者,亦得三不退,十方佛土無此階位。若非專念之功,及彌陀大愿者,豈免躐等之過歟。一生補處者,如釋迦緣盡法滅,則有彌勒補佛之位,彼若彼彌去位,則有觀音補佛之位,以有一品生相無明,而為一生故,破此一生無明,即證無上佛果,以凈土緣勝,故多一生菩薩又且同居眾生,可與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作伴,他方凈土何能有此。
『舍利弗。眾生聞?wù)?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勸愿也。上善者,天道雖善未出生死,二乘雖善猶沉空寂,皆不名上。圓教初住,乃至等覺,顯真法性,皆即上善。俱會一處者,極樂同居,即能見上三土,則等覺以還,及至下品,俱不離同居而圓證上三土矣。此則教不能收,迥出尋常故。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信愿持名,念念注心,為菩提正道,即親因也。散善誦持,及施戒忍進(jìn)禪,即助緣也。正道為多善根。助緣為多福德。世間不論男女老少、六趣四生、五逆十惡,但聞佛名善根即成,未來世必定因此得度。執(zhí)持名號,有事有理。事持則未達(dá)即心即佛,但決志信愿,憶佛念佛,聲聲無間,心心相注,無時暫忘故。理持則了知是心是佛,句句從自心流出,聲聲還入自心,能念所念理自空寂,感應(yīng)道交,或時忘身,唯有佛號歷歷,自然成一片故。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取證也。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無定。又利根,七日中俱不亂。鈍根,僅一日中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無定。一心不亂亦有二,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煩惱,斷見思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自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見思不亂故。臨終感化身佛,及化圣眾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娑婆生死顛倒之想,即生同居方便二種凈土。二邊不亂故,臨終感報身佛,及圣眾現(xiàn)前,心不復(fù)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之想,即生實報寂光二凈土。唯茲執(zhí)持名號,三根普被,至簡至易,永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是也。然此六字宏名,八教盡該,五時都攝,無問自說,良有以也。臨命終時者,吾人現(xiàn)前一念雖善惡雙彰,唯臨終時念力最強(qiáng),一生善惡,或千萬生善惡諸境,一時俱現(xiàn),境惡則心懼,境繁則心亂,或著心難舍,即隨心現(xiàn)境,心便隨境而入惡道。若一生念佛純熟,或宿生善力,則臨終時能起正念,隨念見佛見華,即生凈土。若臨終現(xiàn)惡,得遇善知識提醒,策以念佛,承正念力,即見化佛化圣眾來迎,一彈指頃即往凈土。所以平時,當(dāng)念無常不期而到,常提佛號使至淳熟,可免終時,致落湯螃蟹之悔,智者慎之思之。
問:結(jié)七念佛尚多,得一心不亂者何少。
答:七日持名,必須萬緣屏去,身心放下,行住坐臥,吃飯穿衣,出屎放尿,一舉一息,念念之中,佛號不忘,句句無間,如貫珠不輟,如斯七日中定得一心,信知如來決無虛語。
問:念佛禮誦能除業(yè)障,今觀善信,或反遇災(zāi)殃者何。
答:此皆多生業(yè)障,或雜念念佛卒難得力故。良由果隨因轉(zhuǎn),如形有影,絲毫不失。彌勒菩薩云,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善念善形,惡念惡形,絲毫無差,但人終日想雜,尚自不知,待欲靜時,方知念多,由凡至圣,漸漸精細(xì),至于彌勒觀之尚有如許細(xì)想。況吾人乎。然眾生介爾之心周遍法界,故起一善念功既廣大,起一惡念罪亦難思。地藏經(jīng)云,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況自有生以來塵劫無量,所造眾罪豈可思算。今雖承宿根,念佛禮誦,奈何智力衰微,攝念不定如大霧中燈,又加以風(fēng),何啻不明,光且?guī)捉^,縱有得力,或生喜著難免災(zāi)魔所擾。所以念佛切宜注心一境,毋多雜念,縱見佛光諸相,忌生歡喜,但句句直前,心心歸寂,則業(yè)障自謝。如廬山初祖三見圣相,含默不露,至命終時見佛方說。今人用工有絲毫相,以為得力,喜說于人,豈非自召其魔。
問:禪家固然多魔,而念佛者諒必?zé)o之。
答:禪者觀智與妄想競逼,則八識中所積五陰魔邪發(fā)現(xiàn),見種種相,智力若虧,又生喜著,必遭魔事。念佛者,念念歸一,則有四十里光明,災(zāi)魔遠(yuǎn)避,若見圣相,只消不生喜著,不炫口于人,但直進(jìn)其工,西方?jīng)Q生。
問:禪者離心意識修,參透父母未生己前,念佛者或持名或觀想,皆不離相是乎。
答:禪家必須一相不立一塵不掛,有絲毫細(xì)念,便是生死業(yè)因。念佛者內(nèi)仗自己一心,外仗彌陀愿力,只消執(zhí)持佛號不忘不歇,定若泰山,是為正念。若觀想者,依觀經(jīng)法,注心一境,了了不遷,是為正觀。此二決可一生成辦。
問:念時,雜想昏沉反多逼己如何。
答:妄想是無始習(xí)慣,欲除則反重矣。但高聲念佛,令音句句入耳,心心相注,漸自歸一。
問:出聲與默念如何。
答:其功無二,對治不同,多昏沉者當(dāng)出聲,多散亂者宜默念。又出聲則昏散雙治,默念偏多治散。
問:愚者念佛,但作錢物,將無太輕乎。
答:經(jīng)云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佛之一字眾德圓備,奈彼愚蒙膠固不化,不以錢誘,以為別無功德矣。然此錢物亦隨心量所現(xiàn)。如鏡高懸,外無像,則內(nèi)唯清虛周遍十方。外有像,則巨細(xì)分明,莫隱其形。發(fā)心念佛亦爾,智者念佛,反觀內(nèi)無其心,外無其佛,心佛俱空,二空相合,句句相應(yīng),念念清凈,周圓法界,當(dāng)體與無量光壽互顯,如鏡內(nèi)外唯一清虛也。愚者念佛則多著相,一句作一錢,或求來生富,或寄冥庫等事,皆妄計所現(xiàn)之虛影,如鏡隨像,巨細(xì)分明,冥雖可用,其功甚微,然亦可作遠(yuǎn)劫成佛勝因。
問:求壽念藥師,度亡念彌陀可乎。
答:功德俱難思議,但未免心岐,蓋阿彌陀即無量壽光,其愿叵測,若念一佛到底,則現(xiàn)增福壽,后報蓮胎,決無疑矣,若心有岐,得力稍難。
問:菩薩長劫入塵度生,今既生彼,不能即回五濁,得非小乘乎。
答:長劫入塵,豈易易哉。必具智慧辯才,神通方便則可,若反此即如救溺無舟,自他俱沒,欲發(fā)大心,必先生彼,華開見佛,然后回入五濁,則順逆皆得自在利生矣。
問: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晝夜。生彼國者,如上中品,一宿華開,七日已,得妙菩提。上下品,一日一夜華開,三七日后,見佛報身等。爾則娑婆劫多矣。而此多劫中,吾若不度,恐人心識無定,造業(yè)墮苦,將無救耶。
答:雖發(fā)大心,自無其力,不如自先求脫,得佛慧后,入塵度生,自他方成妙益,但今大心悲切,后必果遂。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
彌陀垂手時時不息,故釋迦赤心念念勿忘,故有重勸發(fā)愿也。我見者,即五眼中佛眼所見,無不明徹故。是利者,即極樂依正莊嚴(yán),橫超三界,圓證四土,是不可思議上上功利也。夫馀行則唯仗自力,念佛則并承佛力,因眾生無始生死妄想虛習(xí)所積業(yè)種,時時發(fā)現(xiàn),且多外境擾心。復(fù)有狂慧者,妄談空理。頑修者,著相迷心。皆因五濁障重,惑業(yè)熾盛,雖欲修持,卒難得力?v證初果,尚迷于出胎,菩薩猶昏于隔陰。矧眾生本溺塵勞,若非佛力,豈能自拔。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皆是法性菩薩,尚愿親覲彌陀。喆老青公,五祖戒演,斯皆禪家大匠,轉(zhuǎn)生猶入公門。然則我何人斯,唯仗自力者可乎。永明大師曰: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暼爾隨他去。又曰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正斯謂也。是故當(dāng)信彌陀四十八愿,愿愿悲度,若能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同于形影,不相違遠(yuǎn)。
問:十方諸佛皆有悲愿,何獨彌陀。
答:諸佛度生有緣則應(yīng),無緣不感,彌陀大愿,與諸五濁最有宿緣。諸佛雖悲,但化有緣眾生,而無緣者自業(yè)為障,何能得度。
問:爾則佛慈豈有不普。
答:非佛不普,但佛眾生宿緣未結(jié),而眾生惑業(yè)久蔽,自障佛慈,如無目人雖在日下,而不能見色,如來以為真可憐愍。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十一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十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九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八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七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六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五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四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三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二講
-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 第一講
- 佛七開示 第六講 念得心中蓮花開 阿彌陀佛自然來
- 佛七開示 第五講 看破、放下、自在念佛
- 佛七開示 第四講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 佛七開示 第三講 凈土三資糧——信愿行
- 佛七開示 第二講 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
- 佛七開示 第一講 都攝六根 凈念相續(xù)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三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二講
- 二課合解 第二十一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