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九)
萬法緣起,五蘊皆空
我們從萬法的緣起來說,一切萬法都不離空性,空性不離一切萬法。一切的萬法當下就是空性,空性的當下就表現為一切的萬法。我們如果能明白五蘊里的色蘊,那么“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在講“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已經把五蘊逐個解釋過了,這里就不再解釋。受、想、行、識也都是緣起之法。這些心理現象離不開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的和合。“受”,肯定是“根”接觸“塵境”,引發(fā)“識”,所以有了“受”的表現:樂受、苦受、不苦不樂的舍受。有了受,在我們的心識里對事物就有了印象。有了印象后一直攀緣它、回憶它,這就是我們的“想”。
“想”,然后就“行”。想多了,就對它起了貪著心。有了這個貪著心,就會采取行(動),這就是“行”。無論怎么樣,都離不開根、塵、識因緣和合,是緣起之法,本無自體、無自性。眼根不去接觸色塵,就不產生眼識。都是(由于)根塵識的緣起,才能表現受想行識的作用,所以它們沒有自體,沒有自性。
如果將五蘊再一個個分開來表述,就可以分出“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五蘊中每個都是這種模式。經文用“亦復如是”來表述,這樣就很簡略了。
萬法緣起,無獨立性、主宰性、永恒性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句話,我們再來稍微解釋下。
舍利子,即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觀音菩薩告誡舍利弗說:以空性幻化的物質現象是“色”,所以色是不異空性的。是因為有空性,所以一切萬法沒有自體,所以不同的因緣和合,才能形成不同的物質現象。這個物質現象就叫色。所以“色”這個物質現象是不異空性的。既然空性是物質現象的本體,所以空性也不離開種種的物質現象,這就是“空不異色”。物質現象的本體就是空性,也即是:“色即是空”。一切萬法當下的本體就是空性?招圆豁氹x開萬法或是物質現象。
一切萬法當下就是空性,是因為緣起故。一切都要靠緣起,而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成就。比如我們在這里上課,并不是我來控制的,也不是我的力量能成就的。假如我來了,你們都不來,那我給誰講課呢?我來了,如果沒有黑板,也沒有粉筆,沒有桌椅,沒有電,那講什么課?都是要靠緣起。就是說,一切因緣和合的條件具備了,才能成就這個現象。我們的課能順利開展,是要靠各種人員、教室、燈光、桌椅、黑板等各種物質現象的因緣條件在這個時間、這個空間聚合,才能成就。這個現象不是我個人能控制得了的,明白嗎?
再說小點,我們能控制自己嗎?有的人說:“我怎么不能控制自己?我愛往西就往西,愛往東就往東。”看起來似乎你能,但實際你是控制不了的。比如說,你能控制你的心臟嗎?“心臟你聽話,現在你不要跳動。”或者讓他不要跳動那么快,想讓他馬上慢下來……行嗎?實際你控制不了。我們的身體結構是地水火風組成,我們能控制、保持它一定平衡嗎?條件不和合時,身體就起變化,不行了。
你說“我能控制自己的下一個念頭”……有禪修經驗的人都有體會,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打妄想。所以下一秒鐘自己想什么也控制不了!看起來似乎自己能控制,實際控制不了。再比如我們能很隨便地從這邊走到那邊、從中間走到左邊,看起來好象很容易,實際你是控制不了的。要是現在因緣不和合,突然腿抽筋痛得要死,想走一步都走不了,那時候還能控制自如嗎?走得了嗎?就是控制不了這個四大的不和合啊!若然腦子清醒、四大和合時,當然是可以。不要以為我們可以隨便控制自己。事實完全是要靠四大因緣和合,我們才能夠想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禪宗文化
- 上一篇:《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下一篇:《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九)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七)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六)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五)
- 《心經》的大智慧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四)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三)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二)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一)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三十)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八)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七)
- 《心經》的大智慧(一百二十六)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