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法門,十種分別,何以無別?

無念法門,十種分別,何以無別?

  在《六祖壇經(jīng)》里,惠能大師傳給我們一個證悟的法門,這個法門叫無念法門。

  念,就是分別;無念,就是不分別。在《六祖壇經(jīng)》里面,講到十種分別,這十種分別如何把它調(diào)和起來,讓它沒有分別。有時候,看起來是兩個極端,例如「有」和「空」;但是在無念法門里面,「有」和「空」不是兩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把這兩個極端調(diào)和起來,就是無分別。

  現(xiàn)在我把這十種無分別,一一做個介紹:

  ◆ 頓漸無別:禪有「南頓北漸」之別,「頓」就是即刻開悟的頓超法門,儘管你是一個凡夫,一樣可以立地成佛;「漸」就是慢慢的修,慢慢的學,是逐漸、逐漸地明心見性。好像學生讀書,有的是天才兒童、資優(yōu)生,他可以跳級,不必逐年晉昇;但是一般人就必需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讀完初中,然后才可以上高中。

  不過,在佛法里,無論頓、漸的根性,在我們的真如自性里,所謂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都能見性。所以,在《百喻經(jīng)》里有個故事說:有一個村莊里缺水,必需要到五里路之遠的地方去挑水,大家覺得路好遠喔!這一擔水得來不容易,于是就向長官反應(yīng)。后來,長官說:「以后我們這一條路的名稱不要叫五里路了,就叫三里路好了!勾迩f里的人聽了都好高興,心想:「以后再也不必走五里路,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有水喝了!

  其實不管五里路也好,三里路也罷,都是一樣那么遠。因此,即使「頓」根的人,也不能以為「善小而不為」,還是需要聚集很多的大善小善;就是開悟了,也還是要修行。至于漸修根機的人,當然更要積功聚德,如此才能功果圓滿

  ◆ 迷悟無別:惠能大師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惯@是說,人有迷悟,法沒有迷悟。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公公,有人問他:「你幾歲了?」 他說:「四歲!

  「鬍子都白了,怎么才四歲呢?」

  「我確實四歲,因為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覺得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我說四歲!

  過去的幾十年歲月,因為迷而不悟,因此對老公公而言,這樣的歲月毫無意義。不過,迷和悟其實并沒有分別,迷悟只是正反的兩面,由迷才有悟,迷悟無別不是糊涂,不是籠統(tǒng),而是一種超越。

  三湘才子張劍芬居士曾作一對聯(lián):「迷即眾生悟即佛,二不成雙一不單!箤嵤巧铙w「迷悟無別」之妙的佳句。

  ◆ 智愚無別:惠能大師說:「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世間上的人,有的人很聰明,很有智慧,有的人愚癡無智,其實,本體則一。儘管怎么樣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夠多用一點工夫,總是能成,所以說「智愚無別」。

  ◆ 邪正無別:在世間上,有好人、壞人,有善惡、邪正等分別;但是在真理里面,所謂「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有時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錢本身沒有好壞,使用不當,錢財是罪惡的根源;使用得當,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處理不當,造成煩惱、痛苦;處理得當,則慈悲普愛世間,這也是對人間的一種貢獻。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因此,人有正邪,法無邪正。

  ◆ 凈穢無別:禪宗有一則公案:趙州禪師和徒弟文偃禪師為了信徒供養(yǎng)一塊餅,師徒?jīng)Q定打賭,看誰把自己比喻成最髒最賤的東西,誰就贏得這塊餅。

  「你是師父,就由你老人家開始比吧!」文偃禪師說。

  趙州禪師說:「我是一只驢子。」

  文偃禪師接著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禪師又說:「我是屁股中的糞便!

  文偃禪師不甘示弱地說:「我是糞便里的蛆蟲。」

  趙州禪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道:「你這蛆蟲在糞便中做什么呀?」

  文偃禪師回答:「我在糞便里避暑乘涼。 

  《般若心經(jīng)》云「不垢不凈」,《維摩經(jīng)》亦說「隨其心凈則國土凈」,骯髒的污泥也能長出清凈的蓮花,因此,清凈和污穢是一如不二的。

  ◆ 人我無別:人活在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從分別人我而來的。我們常常會計較這是我的,那是你的;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由于有這種種的妄想執(zhí)著,因此產(chǎn)生苦惱。所以我們應(yīng)該了解,人我相互存在的關(guān)係,例如,這個世間上如果沒有人,只有我,誰供應(yīng)我生活所需?因此人我之間應(yīng)該相互助成,因為人我無別,人我是一體的。

  ◆ 道魔無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說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只要有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轉(zhuǎn)魔成佛。當初佛陀座下的弟子鴦伽摩羅,過去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惡人,但在真理之前,只要一信佛,馬上成為大善人;三迦葉(優(yōu)樓頻樓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本來都是有名的外道,但是被佛陀道德的力量攝服以后,也可以轉(zhuǎn)魔成佛。因此,一個人罪惡不可怕,迷惑也不要緊,只要懂得轉(zhuǎn)念,就能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邪為正,轉(zhuǎn)惡為善。

  ◆ 是非無別: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分別太強烈,就有斗爭,就有痛苦。是非,其實只是立場的差異、看法的不同罷了。我們處理是非的態(tài)度,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我們能夠不怕是非、不傳是非、不說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 愛瞋無別:「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愛與恨常常糾纏不清,有的時候,兩個人今天愛得難分難捨,明天卻勢如水火;有時今天恨他恨得要死,將來不一定需要他的幫忙。因此愛恨不要太強烈,何妨「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

  ◆ 世出世間無別:佛教有世間與出世間的生活。有的人太過強求出世的生活,因此顯得枯寂無趣。其實,太過執(zhí)取世間的五欲六塵,固然慾壑難填;過份排拒,則不免冰冷空洞。所以,最好能將世間、出世間調(diào)和起來。平常所謂「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也就是一樣在世間生活,只是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眾生的事業(yè)上。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生活是在于我們處理的,我們要過超越的生活,不要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東晉陶淵明「結(jié)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雖是在世間生活,而能不為世間所執(zhí),不為世間所迷,這就是禪宗六祖大師要我們過的一個「有無不二」,無分別、無念法門的生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