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合論卷之七
西方合論卷之七
第七往生門
夫究竟涅槃。唯除如來。二乘破有執(zhí)空。假名寂滅。菩薩發(fā)真無漏。分破無明。何況劣根淺解。大海一滴。輒逞狂慧。斷無后有。以恣情為游戲。以修行為纏縛。自殺殺他。何異酖毒。如佛在時。有一比丘。得四禪生增上慢。謂得阿羅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為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此等猶是坐禪持戒。一念妄證。遂沉黑獄。而今禪人得少為足。蕩心逸軌。其惡報又不知當如何也。古人云。不生凈土。何土可生。三祇途遠。入余門者。多有退墮。是以古今圣流。皆主張此一門。今略示六種。以定指南
一菩薩生人中者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
三菩薩生長壽天者
四菩薩生界外者
五菩薩初發(fā)心時生如來家者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者
一菩薩生人中者。如般若經云。有菩薩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除阿毗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xiàn)在前。夫人中火宅。百苦相纏。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鵝入水水不令濕。若諸小菩薩。非深種善根。尺進丈退。何由得諸三昧。如舍利弗千六十劫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口*鼻]之。唾而棄地。又以腳蹋。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薩道退回小乘。又如飛行仙人。以王夫人手觸。神通頓失。迦文往因。以歡喜丸媚藥。[目*匿]就淫女。賢圣猶爾。何況初心。豈若一念阿彌。三昧疾現(xiàn)。寄質蓮邦。永離貪欲者哉。論曰。菩薩以不見現(xiàn)在佛故心鈍。即知。菩薩常當近佛。以近佛根利。疾得般若故
二菩薩生兜率天者。為一生補處菩薩。皆生兜率。菩薩欲隨下生者。亦生彼處。十疑論曰。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又有女人。長諸天愛欲。天女微妙諸天耽玩。自不能舍。不如阿彌凈土。純一大乘清凈良伴。煩惱惡業(yè)。畢竟不起。遂致無生之位。如師子覺菩薩生彼。為受天樂。從去已來?偛灰彌勒。諸小菩薩。尚著五欲。何況凡夫。又彌勒上生經。得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是則兜率內院。尚不求生。何況欲界諸天妙欲之藪。豈有需飲而入焦石之鄉(xiāng)。避溺而沈大海之底者哉
三菩薩生長壽等天者。智度論曰。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行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生。住時起時。不念眾生。但著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為初禪果報所牽。生長壽天。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蛴腥搜。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蛘f。無想天名為長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至第四禪。除凈居天。皆名長壽。以著味邪見。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說。佛問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上甚多。不可為喻。佛言。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何以故。以本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蛴诙U中。集諸福德。方得還生人中。聞佛法故。若是最初發(fā)心。求生凈土。即常得聞法直。至不退。豈有如是等過
四菩薩生三界外者。有二種。一二乘三種菩薩。折伏現(xiàn)行煩惱。舍分段而生界外。悲智狹劣。于嚴土利他。不生喜樂。為如來所呵。若不回心行六度等行。畢竟不入大乘智海。二法身菩薩。如般若經。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諸佛。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游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無有聲聞辟支。乃至無二乘之名。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所至到處。其壽無量。釋曰。菩薩有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凈。壽無量阿僧祇劫。菩薩生彼。為樂集諸佛功德故。當知。菩薩具六神通。方得生彼。甚為希有。凡夫往生者。以佛力故。又則念力不可思議。以念念中具六神通故
五菩薩初發(fā)心時。生如來家者。為上上根人。頓示本智。初心創(chuàng)發(fā)。十住位上。即與佛同。如華嚴經。有一髏菩薩。經百千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是假名菩薩。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yè)。長者決疑論云。初發(fā)心住。明以從禪定。顯得根本空智慧門。無明始謝。智慧始明。初生如來智慧之家。名住佛所住故。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門法門。以此見道。無古今中邊等見。經歷五位。煉磨習氣。增長慈悲。名為修道故。言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方可修道。如善財南行。求諸勝友。皆云我已先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不云增長佛道。為根本智以定顯得無作無修。但學菩薩行根本智。自明自顯。若不得正覺之體。諸行并是無常。皆是人天有生死業(yè)報也。又云。經此現(xiàn)生一生。發(fā)心相應。時得以正智。于分段身。觀行心成。兼修善業(yè)。來生入變易身。以今生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yè)今身。以智修觀行業(yè)。來生得神通變化生也。如十善業(yè)。尚生天上。得業(yè)報神通。如龍大力鬼。尚以無明惡業(yè)。猶有神通。何況道眼開敷。慈善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于來世。不獲大用神通者也。宗鏡錄曰。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德。如經說普莊嚴童子。一生得聞善熏習。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緣起。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于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問。既久修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從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足。故經云。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譬眾川入海。才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余百川水之極深。不及入大海之一滴。即同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又此時劫不定;蛞荒罴無量劫。如十玄門時處無礙。又大乘明一念成佛有二。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才滿。取最后念。名為一念成佛。如人遠行以后步為到若一乘明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即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然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淺深之殊。如人始出門。及以久游行他土。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別。是故十信十住等五位。各各言成佛。而復辨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若二大士言。即知。禪門悟達之士。不得廢一切行。銷磨無始結習也。夫居此濁惡。進一退萬。若不近佛。垢膩交集。行何由成。如善財初發(fā)心悟道時。德云比丘。教以憶念一切諸佛法門。及入彌勒閣后。普賢菩薩。為發(fā)十大愿王。導生極樂。此是一切如來入道榜樣。華嚴所說一真法界門。不同余教。有權有實。是經不信。即真闡提。雖使釋迦贊嘆。普賢勸進。彌勒作證。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者。菩薩功德成滿。自然有不思議業(yè)。能現(xiàn)十方利益眾生。起信論曰證發(fā)心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yǎng)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蚴境。速成正覺。為怯弱眾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當成佛道。為怠慢眾生故。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fā)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如智度論言。釋迦世尊。從過去釋迦文佛。至尸棄佛。為初阿僧祇。從尸棄佛。至然燈佛授記時。為二阿僧祇。從然燈佛。至毗婆尸佛。為三阿僧祇。婆沙論。敘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然后獲五分法身。唯識謂。地前歷一僧祇。初地滿二僧祇。八地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后獲究竟法身。難曰。長者合論。皆云。不離一念。歷阿僧祇。何得執(zhí)定永劫。乘第一義。答曰。長者但言三祇本空。時體不可得。非是無時。如人眼耳鼻舌身現(xiàn)在。說六根本無。不是廢卻六根言無也。譬如小兒見水中月。心生愛著。欲取而不可得。智者教言是可眼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見。諸佛菩薩三世行業(yè)亦然。雖一切不可得。而非是無行。且如龍樹馬鳴二大菩薩。皆是禪門傳衣之祖。豈肯自誑誑他。誤賺后來。當知。生死事大。非是一知半行。所能唾出。智度論曰。有菩薩利根心堅。未發(fā)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譬如遠行;蛴谐搜蚨;蛴谐笋R而去;蛴猩裢ㄈフ。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神通者發(fā)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fā)意聞。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有菩薩初發(fā)意。初雖心好。后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蛑粱虿恢。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fā)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是知。漸修頓證。各各不同。菩薩欲取佛位。無驟至者。故先德云。雖齊佛覺。未逮極果非為究竟。是故悟達之士。決當求生凈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俟忍力堅固。入世利生。方為究竟佛果故
- 上一篇:西方合論卷之八(一)
- 下一篇:西方合論卷之六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