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小乘的開悟
略說小乘的開悟
我早年在學習《俱舍論》時,對阿羅漢的果位發(fā)生了懷疑。我們知道,佛教非但不伯別人懷疑并且還提倡大膽地懷疑!每一部論著的成立,不知道經(jīng)過了多少次反復地研討和辯論?如《俱舍論》、《中觀論》、《成唯識論》等,它們之所以被通稱為論,就是因為它們不是某一個或幾個人的卓識遠見,而是經(jīng)過大批學者善知識們在精心辨析和縝密地抉擇之后確定下來的。經(jīng)得起風吹浪打的論——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匯集起來的海洋。要學會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學這門博大精深的知識,不經(jīng)過反復的辨析和抉擇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對言語文字使感性上的認識升華為理性上的真實不虛的信仰。不是通過理智上的抉擇而產(chǎn)生的信仰,那僅僅是形式上、文字上、名義口頭上的灌輸而勉勉強強生起的所謂“信仰”,終究是靠不住的,也經(jīng)不起現(xiàn)實的考驗。
為了必須有相信自己的勇氣,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把事事物物之本來面目徹底地弄明白其真正如人類所共許或圣哲們所贊詡之所謂真理那樣,然后再會相信真理,不惜身命去捍衛(wèi)真理。如
果輕易地相信他人的鼓動與宣傳,自己不去積極思索和體察,人云亦云,真正的信仰就無從生起!那樣迷迷糊糊地信,最多不過是感情沖動而散發(fā)的五分鐘的熱量而已,也更談不到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
實際上,定與慧的基礎(chǔ),主要在于思想先要得到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并不是坐在那里不動,或者只要能達到什么也不想的境界所能得到。我們現(xiàn)在一說到開悟,大家就覺得可望不可及,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的認識為定作準備。如果你真正得到了定,開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們知道,阿羅漢見的是四圣滯,證的也是四圣諦。從加行道就觀察四圣諦——四諦十六心觀。一步一步地修觀,到了現(xiàn)觀上證四諦。所不同的是,加行位是有分別智,見道是無分別智。在四諦看來,苦實是苦,這一點大家不會疑惑吧?因為世間確確實實是苦的。無論分為五苦、八苦或三苦?傊,世間樂少苦多,樂未去而悲苦交攻。集諦實在是產(chǎn)生苦的原因,是由人們的煩惱招集產(chǎn)生了人生種種的苦報。下面我們用十二因緣來說明集諦。
十二因緣是用來說明怎么樣由煩惱而帶來苦果的最好公式。(一)“無明”即是惑,就是沒有智慧的錯誤的認識,執(zhí)著我、我所而不放。這個實我就是煩惱的總根子,一切苦果都是從這個總根子而來的。由這無明而導致身、口、意等的錯誤行為,這就是(二)“行”,行也就是“業(yè)。無明與行就是前生的因。(三)是“識”,有了前生造作之業(yè)為基因,就使識帶著這個業(yè)因來投胎受生。(四)是“名色”,就是精神與物質(zhì)結(jié)合體的初級形狀。(五)為“六入”,即逐漸生成了六根。(六)是“觸”,是由六根對六塵而產(chǎn)生的。(七)“受”,乃是觸生出來的苦、樂、舍的種種感受。此五支就是由前世之因而感生的現(xiàn)世的五種苦果。這五種苦報的程度如何,完全由前世的業(yè)因而定,絕對不能依今世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八)是“愛”,既然有了苦、樂、舍之三種不同的感受,就必然要因所樂而生起愛戀之心。(九)是“取”,有了愛,接下來便是由愛而生的取著而據(jù)為己有。(十)即“有”,因取而有,有了什么?有了感招來生(依報而受苦、樂)的因。此來生報之因由今生之愛、取、有而來,它也是絕對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的;它就象檔案一樣把你所造作的善善惡惡之業(yè)一件一件地給你儲藏起來,一旦機緣成熟,便引生你應得之報!如我小時候讀過的書,有一段時間是一點也記不起來了,但現(xiàn)在卻又覺得記憶猶新。這就說明,一經(jīng)我們過目的東西都會牢牢地落在自己的意識即記憶的田地里。我們有時之所以會記不起來,是因為我們的念力微弱,當時沒有充分地起作用,并非把那個東西的印象給丟失了。有些人因某種不適意的事情就干脆自殺了,但你殺壞的僅僅是你的色身,你自己所造的業(yè)不僅依然存在,相反地由于你的自殺,又給自己增添了新的罪業(yè)!又如兩個冤家對頭,即使一方把對方殺了,而對方對你的仇恨你卻永遠也殺不盡,相反地使對方更加對你恨之人骨。因為并不是只要把人的身體消滅了,也就等于把人對你或你對人的恨也消滅了。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實在是深得此中之“三昧”啊!(十一)生,即是由今生之業(yè)將感招來生之報。(十)老死,由生而老,由老而死,是人類共許之絕對真理,誰也違背不了這個真理!
總上所述,即是沸教所講的因果報應和輪回不休的根本規(guī)律,也就是由集招報之說明。
現(xiàn)在把話又說回來。
說到現(xiàn)世,大家尚可以通過深入的觀察和由此觀察再思維反省而有所了解,但前世之所謂無明、行等等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這里,很多人都有懷疑,其實這些都是根據(jù)“因果律”而來的。因果律是佛教的基本理論。我們現(xiàn)在有身體即五官的存在和精神的作用,都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就是因果。如果不承認因果律,甚至殘酷無情地否定因果之存在于人生運動乃至宇宙萬類的運動之中,那世界就必然會亂了套。比如人類只要還沒有死去或未感到肚子里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不可避免的就要把食物送到嘴巴中嚼得津津有味地咽下去。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極其復雜的過程,就是因果律在人們生命中默默無聲地作用,它分分秒秒都在面對宇宙萬象宣示深邃的真實不虛的妙法。如果吃飯不能充饑的話,誰也不會樂意每天到一定的時候把香噴噴的食物狠心地咬牙切齒地吃下去。再比如大家到佛學院來求學深造,同樣是因果律所起的作用。那就是相信學佛之殊因定感成佛之勝果。因此,人之一舉一動都跳不出因果律的范圍。我們既相信由因而得果,反過來亦可由果推因。我們現(xiàn)世的身心生命是果,過去世中必有此因,否則就成了“無因論”!既可由今世之果推知往世之因,則今生之果又必然是后世之因。如是因因果果互為前提和基礎(chǔ),又互為結(jié)果而如影隨形,這就是佛教之三世兩重因果之簡單說明。但是,這里面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說,人死了以后又因業(yè)而轉(zhuǎn)來受生。那個業(yè)到底是怎么樣又來到新的生命之運動中呢?我們可以承認因果律,但這由因果律及由果索因過程中的媒介或“載體”是什么東西呢?宋朝時有一位居士名黃山谷,他同凈文禪師關(guān)系很好。有一天真凈文禪師問他:“真長老、黃居士死了燒了何處相見!”黃居士聞言瞠目結(jié)舌不能回答。黃居士的文思和從三藏十二部中得到的道理知解這時完全等于零。這里“何處相見”就是此處“識”的分位問題。我們說開悟,關(guān)鍵的關(guān)鍵就是看我們對這問題是不是真正有了正確的認識。
好!現(xiàn)在我們既承認了“集”為苦的因,也就是說明白了煩惱為“苦”之因的大道理。那么,對這個煩惱怎么辦呢?這就是四諦中的“道諦”所要完成的任務了。把煩惱一步一步地斷盡了,苦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滅了,并且永遠地不能再來擾害我們了,這就是“滅諦”。斷了煩惱滅了苦,就完全能夠證得涅槃自由、清凈無礙的妙境界了。但苦怎么滅呢?這只有修道,修道就是“道諦”。按照小乘的講法,道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一是四念住。我們的“念”是馳逐不息的,現(xiàn)在怎樣才能使這個念安靜下來呢?這里有四種方法:①觀身不凈。人身從里到外本來不凈,而今誤認為凈而裝飾打扮,這就是“凈倒”!只要通過辨析體察,從根本上認識身實不凈,就能夠把“凈倒”的煩惱斷了。②觀受是苦?嗑褪“樂倒,。眾生妄認苦痛為樂逸,現(xiàn)在通過細致的觀察和精審周遍的思維,知道了我們所受到的快樂刺激等其實都是難以言說的痛苦,就可以把“樂倒”的煩惱除掉。③觀心無常。世間一切都是剎那萬變的,而眾生妄認為恒常不變的,這就是“常倒”。只要通過觀心之變幻無窮就可斷除“常倒”的煩惱。我們剛才心中所思想的與現(xiàn)在所思所想的就大不一樣。這樣的不一樣,眾生每天每時每刻不知有多少!④觀法無我。宇宙間山石金木及眾生身心內(nèi)外等皆無實性,無主宰力、而眾生妄執(zhí)為有,且認為各有實性、有主宰力、有我、有我所等等,實際上一切法都是要依賴條件才能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條件就無所謂“法”的存在,更談不上對于“法”有主宰力了。
以上就是對常樂我凈四煩惱的正確看法,依靠四念住對治這四煩惱。
其次是四正勤。①已生惡法令斷;②未生惡法令不生;③己生善法令增長,④未生善法令生起。
三是四神足。前面的四正勤是“戒”,這四神足是“定”。入了定,就會有了“堪能”,這樣,你想作的事就有力量去完成了。我們所說的得“無眼通”、“天耳通”等等,都是依定力來實現(xiàn)的。據(jù)說虛云老和尚五十多歲時在高(日文)寺參禪,一日在禪定中忽覺光明迸發(fā),清楚地看見某位師父正在打掃廁所!再看,又見許多帆船沿江而下。出定后一問。果如定中所見。這就是“定”的功用。“定”的另一名稱叫“神足”,分為四種:①欲:由希求的意樂增上而得定;②勤:由精進增上而得定;③心:由修止而得定:④觀:由理觀行而得入定。
四是五根。四正勤與五根兩者實際是同一內(nèi)容,只是前者力弱,后者力強。內(nèi)容是:①信:相信三寶,相信因果,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無上之佛道。②精進:對所有善法能排除一切困難而不斷進取。③念:對應斷應修念念不忘。④定:一心不亂而安住禪定。⑤慧:對所學所修通過如理的體察思維而得見正確的知見。
五是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力有五種。即:①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種疑惑。②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③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般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④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fā)起諸禪定。⑤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
六是七覺支。這是開悟時必須具備的七個條件。①念;對一切善法恒憶恒思,永無忘失。②擇法:如理如量,抉擇審定。③精進:勇猛前進而不生退屈。④喜:歡喜。因見道而生喜樂。⑤輕安:由見道之喜樂而產(chǎn)生的輕松安穩(wěn)自在舒逸的一種感覺。⑥定:身心遠離粗重,具有心一境性。⑦舍:正直、平等,隨無功用而轉(zhuǎn)。
七是八正道。八正道又稱八圣道:①正見:正確的見解。②正思維:由正見面生起的思想活動自然是正確的思維。③正語:知見正確,思維正確,所表達出來的語言當然不是胡言亂語。④正業(yè):身、口、意三業(yè)清凈,住于正行。⑤正命:以正當?shù)男袨轲B(yǎng)活維持自己的生命。⑥正念:正如正念,思想純正。⑦正精進:積極修學正道而永不退轉(zhuǎn)。⑧正定:精進勤修止觀而永不散亂動搖。
以上就是道諦中所說的具有代表性的三十七菩提分法,也是小乘修法的精要所在,F(xiàn)在,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請大家看:在小乘的修法中,從四念住開始到八正道為止,這三十七道品的中心指導思想是四圣諦,而四圣諦中最重要的法門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的四種觀法,主要是對治常、樂、我、凈四倒,通過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直到八正道,整個的精神唯在于解脫個人的煩惱,以自利為本位。對自己以外的眾生應采取什么態(tài)度呢?四念住里沒有提到。再看四諦:“苦”——世間的種種苦報;“集——苦的原因;“滅”——證的果位,“道”——證滅的方法。重點同樣在于自我解放。一句話,對眾生應采取什么態(tài)度,我們在小乘的修法和觀點里怎么也找不到明確的答案。我們不妨又退一步講,如果一個人只為了個人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是在于斷煩惱。也就是說,只有斷了煩惱才能解脫。那么,再請問:采取三十七道品的這種只顧自己的修行方法是否能斷除煩惱呢?我們舉個例子:有兩個人,一個人說他不愛財,其實他手中沒有一文,空空如也!另一個也說他不愛財,口袋里卻有數(shù)億萬之巨款,但他全部拿出來支援國家建設(shè),自己卻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你說這兩個都自稱不愛財?shù)娜讼啾戎履囊粋更可靠一些?又如:一個人很講究各種修養(yǎng),因此逃避到深山窮谷整日面壁而坐,吃飯穿衣全賴別人供養(yǎng),自然表現(xiàn)得心平氣和的,怎么也不會跟他人吵嘴打架,更談不上無事生非了。而另一個人卻天天從早到晚積極參加社會建設(shè),也總是心平氣和的。請問:在修養(yǎng)上,這兩個人哪一個更可靠一點呢?哪一種行為比較可取呢?誰斷煩惱的力量要大一些呢?
因為,阿羅漢由資糧位、加行位、修道位一步步地修行,只斷了煩惱而沒有斷盡習氣,以致還要退,甚至于以自殺來保持所證之果,其癥結(jié)就在于他們采取自利的斷煩惱的修行方法本身有點不妙。所以,他們的神通功用必然是有限的;因為他們脫離了眾生、脫離了社會,失去了徹底解除煩惱的好環(huán)境和功德之源。小乘果位沒有什么可羨慕的。理論上,小乘必然要趨向大乘。而事實上,原始佛教并沒有停住腳,緊接著就是部派的爭鳴,把原始的教義推向較有系統(tǒng)的組織而深化了。隨著印度的社會發(fā)展,又促使部派佛教內(nèi)在的矛盾的暴露,產(chǎn)生了要求新的統(tǒng)一的學說適應新的形勢。大乘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 上一篇: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二)
- 下一篇:受戒以后感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怎么辦?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