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無漏學

  <三>三無漏學

  三大。體大、相大、用大。

  體大。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長住。

  相大。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

  用大。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nèi)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xiàn)報化二身,教化眾生。

  此三大中,體大是真如的體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一切法界的意思。

  三修。常修、樂修、我修。

  常修是菩薩知法身的理體乃常住不滅,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無常的執(zhí)著。

  樂修是菩薩知諸法中自有涅槃之樂,所以破除聲聞乘行人對於苦的執(zhí)著。

  我修是菩薩知無我法中自有真我的存在,所以破除聲聞行人對於無我的執(zhí)著。

  以上三修是菩薩乘行人的勝三修。

  三尊。釋迦三尊:釋迦佛(中)、文殊(左)、普賢(右)。

  藥師三尊:藥師佛(中)、日光(左)、月光(右)

  西方三尊:阿彌陀(中)、觀音(左)、勢至(右)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

  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本的智,總相就是空相。

  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的智。

  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含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三報。現(xiàn)報、生報、后報。

  現(xiàn)報是現(xiàn)在造業(yè)現(xiàn)在就受報;

  生報是現(xiàn)在造業(yè)要等到來生才受報;

  后報是現(xiàn)在造業(yè)要等到二生或多生以后才受報。

  三道。即煩惱道、業(yè)道、苦道。

  煩惱道又名惑道。即無明、貪、瞋等之煩惱妄惑。

  業(yè)道是依著煩惱而產(chǎn)生種種善惡行為。

  苦道是因善惡行為而招感到未來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道就能互相通連,由煩惱通向於業(yè),由業(yè)而通向於苦,再由苦轉(zhuǎn)回到煩惱,因此也叫三回或三輪。

  三福。即三種福業(yè)。世福、戒福、行福。

  世福是孝養(yǎng)父母,奉待師長的福。

  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及至具足戒的福。

  行福是發(fā)菩提心修行佛道的福。

  三漏。漏是煩惱的別名。統(tǒng)收三果的煩惱為三種:即欲漏、有漏、無明漏。

  三障。煩惱障、業(yè)障、報障。

  煩惱障如貪、瞋、癡。

  業(yè)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yè)。

  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牲等之苦報。

  眾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三緣。凈土宗念佛能產(chǎn)生三種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三種。

  親緣。是眾生的口常念佛號,佛立刻聽到;身常禮敬佛,佛立刻看到;心常念佛,佛立刻知道,此顯示念佛人的三業(yè)跟佛的三業(yè)相應不異了。

  近緣。是眾生若想見佛,佛立刻應念而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

  增上緣。是眾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無量劫以來的罪業(yè),當命終時,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三慧。即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禪定能生智慧。

  三因。即正因、了因、緣因。

  正因是眾生本有的真性;

  了因是眾生明白一切真正的道理;

  緣因是修種種真實的道理。

  三因三果。三種的業(yè)因與三種的果報。即:異熟因異熟果、福因福果、智因智果。

  異熟因異熟果是說今世所作的善惡業(yè)因,要到來世才生苦樂的果報;

  福因福果是說若有布施持戒忍辱等的業(yè)因,則於現(xiàn)在世或是未來世必得自在的果報。

  智因智果。是說若有修習一切智慧的業(yè)因,則一定可以獲得證悟三乘或是佛果。

  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眾生本來就有的真性;

  了因佛性是眾生明白一切真正道理的意思;

  緣因佛性是修種種真實功德的意思。

  三佛。法佛、報佛、化佛。

  三佛性。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惡道的眾生,就只有這一種。

  引出佛性:是眾生憑著自己的修行的功夫,漸漸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導出來,這種佛性為三乘行者所具有。

  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滿足了,本具的佛性顯發(fā)無余,這是諸佛的佛性。

  三世覺母。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昆盧舍那的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

  三性佛母。出生三世諸佛之母,即般若波羅蜜多,因諸佛若不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就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出生三性佛之母。

  三世諸佛。三世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稱三世。在佛教成立當時,釋迦牟尼佛稱為現(xiàn)在佛。在釋迦佛以前的一切佛稱為過去佛,在牟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稱為未來佛。三世諸佛,就指出現(xiàn)於三世一切佛。

  三身佛性。佛性有三種: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法身如來之因;了因佛性是報身如來之因;緣因佛性是應身如來之因。

  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有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

  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之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nèi)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

  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三身如來。即法身如來、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法身如來——諸法如如不變的真理;

  報身如來——這不變的真理和行者的智慧融匯在一處,成妙功德。

  應身如來——證得此真理,隨機應化,勝用無窮。

  法身如來是體,報身如來是相,應身如來是用。一而成三,三即是一。

  三身三德。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

  三德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配在一起,則法身是法身之德,報身是般若之德,應身是解脫之德。

  三法身。鳩摩羅什所立的三法身是法化生身、五分法身、實相法身。

  法化生身是由法性化現(xiàn)的化身佛;

  五分法身是戒定慧等的五分功德;

  實相法身是空性的諸法實相。

  三法。教法、行法、證法。

  教法——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十二分教。

  行法——是依佛教示而修行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

  證法——是依修行的功德而證得菩提涅槃之果。

  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xiàn)在起了變異,現(xiàn)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

  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為法印。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的意思。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居住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

  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皆屬之。

  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三界八苦。生活在三界之中的人們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三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三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於聞如來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

  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於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僻支佛果。

  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無數(shù)劫間,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間,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三業(yè)。即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

  身業(yè)——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

  口業(yè)——口之所語,如惡口、兩舌、綺語、妄語等;

  意業(yè)——意之所思,如貪、瞋、癡等之動念。

  三皈。又名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是依靠佛的指示而得入正道;

  皈依法:是依靠教義而求得的真理;

  皈依僧:是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

  皈依佛、法、僧,也稱為皈依三寶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佛寶——因佛是真理的發(fā)現(xiàn)者。名為佛寶;

  法寶——法是宇宙的真理,名為法寶;

  僧寶——僧是奉行真理的人,名為僧寶。

  三無漏學。即戒、定、慧三學。因修之能得無漏道果。

  三善根。即無貪、瞋、癡,因他們是生無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善道。即天、人、阿修羅。

  天為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屬下善。

  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jīng)、律、論。

  十二部即佛說經(jīng)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三資糧。修凈土法門的人所應具備的三種資糧。即信、愿、行。

  信是相信西方確有極樂世界;

  愿是愿離開這個苦的世界;

  行是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忘失。

  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者無有差別的意思。

  眾生本具的自性清凈心,凡圣一如,本無差別,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善知識。三種的善知識,即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

  教授善知識就是教授我們的老師;

  同行善知識就是和我們一同修行的及相互策勵的同學或朋友;

  外護善知識就是給予我修道時費用的施主。

  三種愛。即境界愛、自體愛、當生愛。

  境界愛——人臨終時,對於眷屬家財?shù)膼壑模?/p>

  自體愛——人臨終時,對於自己身體的愛著心;

  當生愛——人臨終時,對於當來生處的愛著心。

  三種成佛。理具成佛、加持成佛、顯得成佛。

  理具成佛,是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與大日如來相同,是名理即成佛。

  加持成佛,是眾生皆具本覺功德,再修習三密加持之行,使父母所生之身與佛無異,名加持成佛;

  顯得成佛,依三密之修行,證入無上悉地,而顯現(xiàn)法性之萬德,是名顯得成佛。

  三菩提。是“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三種菩提。即方便菩提、實智菩提、真性菩提。皆是一切眾生本有的三種實性。

  方便菩提就是眾生的因緣佛性;

  實智菩提就是眾生的了因佛性;

  真性菩提就是眾生的正因佛性。

  三種念佛。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稱名念佛:口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觀想念佛:有二種,一種是觀想佛的塑畫像,名觀像念,一種是觀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名觀相念。

  實相念佛:是諦觀諸法實相,名觀相念。

  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欲有、色有、無色有。

  三種供養(yǎng)。即利供養(yǎng)、敬供養(yǎng)、行供養(yǎng)。

  利供養(yǎng):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yǎng);

  敬供養(yǎng):以贊嘆恭敬作供養(yǎng);

  行供養(yǎng):以修行妙法作供養(yǎng)。

  三種慈悲。即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

  眾生緣慈悲。是對一切眾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常起與樂拔苦之心,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

  法緣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對眾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這是已斷煩惱達於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

  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皆起憐憫愛護的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

  三種清凈。即心清凈、身清凈、相清凈。

  心清凈是不生染心、瞋心、驕慢心、慳貪心、邪見心。

  身清凈是由於心清凈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

  相清凈是由於身心都已清凈,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三種回向。三種的回向心,觀無量壽經(jīng)說:“愿生彼國者,發(fā)三種心,即便往生。三回向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

  三種闡提。闡提是極難的意思。即闡提迦、阿闡提迦、阿顛底迦。

  闡提迦又名斷善根闡提,即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的人;

  阿闡提迦又名大悲闡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薩,因發(fā)愿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無盡,故成佛亦遙遙無期;

  阿顛底迦又名無性闡提,即根本沒有畢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部秘經(jīng)。三部秘教的經(jīng)典,即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三蘇悉地經(jīng)。

  三聚凈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攝律儀戒——是遵守佛法不作諸惡;

  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

  攝眾生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

  攝律儀戒與攝善法戒是自利、攝眾生戒是利他,合自他利叫做二利圓滿,為大乘學者所應共持。

  三苦?嗫、壞苦、行苦。

  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

  壞苦——是偶現(xiàn)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

  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苦和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

  三途。血途、刀途、火途。

  血途即畜牲道。因畜牲被殺或互吞啖,所在之處;

  刀途即餓鬼道。因餓鬼刀杖逼迫之處;

  火途即地獄。因地獄在寒冰猛火處。

  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法身德——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偏;

  般若德——佛的智能無量無邊;

  解脫德——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夠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

  三學。戒學、定學、慧學,亦稱三無漏學。

  戒學。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yè)。

  定學。定即禪定,經(jīng)藏之所詮,能使人的靜慮澄心。

  慧學;奂粗悄埽摬刂,能使人們發(fā)現(xiàn)真理而斷愚癡。

  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fā)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故又名三無漏學。

  三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觀察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

  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的;

  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察一切幻有,而無所愿求。

  三種思惑。俱生思惑、依見思惑、界擊思惑。

  俱生思惑是與生俱來的思惑;

  依見思惑是跟著見惑而生的思惑;

  界擊思惑是三界九地所擊的思惑。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