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星云大師:金剛經(jīng)講話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從身相見到佛陀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身相見到佛陀。為什么?因為佛陀所說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假合,是因緣生滅,虛妄不實的,并非真實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實法身,等如虛空,無所不在。但是法身無相,凡眼是無法親見,只有明了五蘊假合的幻相,才能親到佛陀不生不滅的法身!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不僅佛身如此,凡是世間所有諸相,都是生滅遷流的相,虛妄不實的。若能了達世間虛妄的本質(zhì),就能見到佛陀的法身了。」

  講話:

  在第四分,我們談?wù)摰讲际┬膽?yīng)無所住,什么是「心無所住”呢?六祖慧能大師在《金剛經(jīng)解義》中說:「布施應(yīng)有純凈無染的心,一是不求身相端嚴,二是不求五欲快樂;為內(nèi)破慳心,外利一切眾生。”從有施心無所住,破解眾生執(zhí)著三有,我是布施者,對方是接受布施者,還有布施的財物,能三輪體空,才能獲福如虛空不可思量!

  第四分要吾人遠離布施住心,第五分進入探討佛陀外現(xiàn)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巍巍的丈六金身,就是如來的實相嗎?

  我分四點來闡釋關(guān)于「如來實相”的問題。

  經(jīng)文中佛陀以一句:可以用三十二相之應(yīng)身見法身如來否?勘驗須菩提能否深解菩薩因地修行時,諸多游化事業(yè),都是離相無染,因機設(shè)施的。佛陀所證的實相法身,并非我們眼見的有為的身相。

  一、丈六金身非佛

  佛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yīng)身。法身是離相是清凈的,離生死涅槃相,不住有不住無,猶如虛空應(yīng)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捉拿不得,三十二相由多劫修行成就,是有為的生住異滅,是隨機不同而有增減,所以三十二相不是法身實相。

  佛陀所證的法身,離一切差別相,是平等無為。不論惡道眾生,四果圣賢,乃至草木含識,都是法身的流露。只因眾生對根塵識生起貪愛,障礙了般若慧眼,不能自見法身的大光明藏。

  諸佛明了這法身如如之理,即能以般若智教化眾生,是謂「如來”。法身本無增減去來,應(yīng)化的身相是佛陀為度化眾生,說法時的身相,也就是佛陀從無憂樹出生,伽耶城出家,四十九年說法至雙林樹下涅槃等身。經(jīng)文中,佛陀問須菩提: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須菩提回答:「不能”。為什么丈六金身非佛?三十二相非法身實相?佛光山的大雄寶殿的對聯(lián)「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可以領(lǐng)悟一點法身不動的如如之理。

  佛陀于兜率內(nèi)院觀眾生機緣成熟,降誕印度作獅子吼,四十九年弘布法音后,示現(xiàn)涅槃。兜率和娑婆來去之相,猶如水池中月,池水干涸,月即不現(xiàn),但是月本無動搖和來去!

  佛陀這一句如竿探水,為須菩提和后世一切眾生撥去執(zhí)取有為身相的癡闇。在佛陀住世時,也有一位婆羅門看見佛陀的千輻輪相,對佛陀的身份生起懷疑!峨s阿含經(jīng)》記載:

  有一天,佛陀行走到憍薩羅國的沙林聚落,便于樹下靜坐。當(dāng)時,有一個婆羅門看到地下佛陀的足跡,印現(xiàn)著千輻輪相,感到十分驚訝。心想:我從未見到人間有此莊嚴的千輻輪相,這個人是人嗎?于是循著足跡前往,在足跡的盡頭,看見有個人于樹下靜坐。婆羅門看見佛陀六根清凈和悅,相如金山光明巍巍地聳立著。

  婆羅門趨前恭謹?shù)膯柕溃骸改闶翘旖绲纳裰粏幔?rdquo;

  佛陀微笑的答道:「我不是天神。”

  「你是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聚那羅、摩睺羅伽嗎?”

  「我不是!”

  婆羅門更加惶恐地說:「那你是人嗎?”

  佛陀答道:「我不是人!”

  婆羅門充滿迷惑的說:「那你……你一定是非人?”

  「我也不是非人!”

  婆羅門心意迷亂的說:「你究竟是什么呢?”

  佛陀語音和雅的回答:「天、龍、夜叉……人、非人等,都是由煩惱所生。我已橫渡一切世間癡迷的愛河,熄滅了熾燃的生死之火,我是出離三界的覺者。因此,我不是其中的任何一類眾生。

  「我宛如香凈遠播的白蓮,雖生于污泥而不染著;我雖是父母所生,卻已超越了世間的塵垢。我歷劫來勤苦修行,已斷除有為生滅的幻相,已拔除煩惱的劍刺,究竟到達安樂的彼岸,所以,我應(yīng)該被稱為佛陀。”

  三十二相,不過是有為的生滅之相,是三世諸佛權(quán)巧方便的機宜,透過三十二相的莊嚴清凈,讓我們生起渴仰的真心,覺醒自我本性原有個巍巍燦爛,神通妙用的三十二應(yīng)化身。

  二、佛身無住滅相

  前文已述,法身如來不生不滅。如月之三喻,月的本體是法身,湛然不動。月之光采明耀是報身,圓滿莊嚴。河川湖泊映月是應(yīng)身,有水皆現(xiàn)。如詩偈言:

  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

  眾生心垢盡,菩薩月現(xiàn)前。

  現(xiàn)前佛陀身相,凡夫見有來有去,執(zhí)為有相,以為有個三十二相為恒常。二乘行者見其不來,執(zhí)為無相,落入以無為修因。菩薩已知報化身非有,離凡夫見;知法身非無,離二乘見。但趨向佛乘,猶有法愛,而菩提涅槃,一切法不應(yīng)住著。

  法身無來去住滅的微妙奧義,我借用唐順宗和佛光禪師一段精采的問答來說明。

  順宗皇帝問道:「佛從哪里來?滅向哪里去?經(jīng)典說佛常住在世,佛現(xiàn)今又在何處?”

  佛光禪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凈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為然的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如斯,智者善分別!”

  佛光禪師進一步解釋:「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有心,見到的是有相生滅的世界,都是為治一切心,而設(shè)一切法,像禪門的「黃葉止啼”令無知小兒止啼罷了!無水,才能見自不生不滅的如來法界。我們的生活里乃至修行都離不開群我的關(guān)系,無論是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主管部屬等等,世間的種種因緣,好壞善惡諸法都是我們自心的呈現(xiàn),也都是生滅不實的。就如同我們只看到生,歡喜雀躍;只看到死,就痛苦悲傷。因為我們只有看到各一半的世界,不明白生死如薪火相燃不息,一期的生命,不過是其中的一根木柴。生未曾生,死又未曾死,因為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死的生命。

  佛教的行者是透徹生死的專家,在人命如呼吸間的不可測知,無法主宰的當(dāng)下,他們把握每一個念頭,明了精神世界的內(nèi)在價值,對人間更是惜物惜情,發(fā)大勇猛,開發(fā)一個真善美的凈土。

  三、佛陀身隨緣現(xiàn)

  佛陀的法身沒有生住異滅四相,佛陀于娑婆降生到入滅,那個示現(xiàn)的身相是五蘊和合,是危脆生滅的,而不是佛真正的法身。如《大乘義章》言:「身見者,亦名我見,五陰名身,身中見我,取執(zhí)分別,從其迷故,名身見;以見我故,從其所立,亦名我見。”

  所謂凡夫執(zhí)相分別的心,皆從五蘊和合而來。因此,佛陀一再教誡弟子:「圣弟子如是觀者,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法如幻術(shù)。”如果我們能正觀五蘊是苦空、無常、無我,就能明白世出世間一切依正染凈色心諸相皆幻化不實。如《華手經(jīng)》言:「心空如幻,念念生滅。”就如同經(jīng)文所說:「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如來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好,不過是隨爾根性差別,感應(yīng)群機的游化。

  我們常常會被六根所蒙騙,這是我親眼看到的,這是我親耳聽到的。種種見聞覺知的障礙,像盲人摸象,見不到法的全體。有一首詩偈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像靈山塔下修。

  只要解開六根六塵加諸的妄相,肯定自己本自具有如來之三十二相,返觀自然,千里外的靈山,就在心頭方寸間。很多學(xué)佛的信徒,都希望能親眼見到佛菩薩,如果可以給菩薩摩頂授記,一定可以得到很多加持和福報。佛菩薩放光顯現(xiàn),不過是使我們一時歡喜而已,真正要斬斷我們內(nèi)心里愚癡的葛藤,誰也替代不了你!求觀世音菩薩施予我們的慈悲智慧,何不自己做個尋聲救苦,大慈大悲,隨力布施,隨喜教化的日日觀音!对鲆话⒑(jīng)》說:「三世諸佛,不在天界,不在他處,皆于人間成佛。”

  有一個商人,平時信佛,只是脾氣暴躁,生氣起來,常常口不擇言叱罵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到廟里去燒香,看到觀世音菩薩那么莊嚴美好,心里想: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yīng),我如果能親自見到,請菩薩幫忙我生意興隆,做事順利,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于是他向住持和尚請求:「法師啊!我要怎樣才能見到觀世音菩薩呢?”

  住持和尚為了度化他的癡迷,改變他對母親的態(tài)度,就想到一條妙計。

  「你回家去!如果看到衣服穿反了,鞋子套錯邊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祂是有求必應(yīng)!”

  商人歡天喜地趕路回家,一路上并沒有見到法師所說的菩薩,心里正氣憤法師騙他,回到家大力的敲門。母親聽到急促的叫門聲,又急又怕的來開門,結(jié)果衣服、鞋子都穿反了。打開門,商人一見母親的樣子,不就是法師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嗎?他恍然悔悟,身邊的母親,用血乳哺育他,一生終老殷勤的照料他,不就是有求必應(yīng)的菩薩嗎?商人自此痛改前非,恭敬孝養(yǎng)母親頤養(yǎng)天年。

  諸佛如來,不是遙不可及,不是玄虛渺茫難測,如來分身千萬億,如虛空月,有水皆含,吾人若能識盡本心,萬德莊嚴的如來身相、性德,人人頭上有份。因為,如來不在相好在慈悲的給予;如來不在神通在智慧的辨別;如來不在靈感在方便的妙用;如來不在廟堂高座,而是在人間處處行化。

  四、見法即見佛陀

  佛陀先破吾人視應(yīng)化的身相為實相,執(zhí)著有的泥坑,又恐吾人住于無的深井,所以再教誡一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么名為「虛妄”,窺基大師在《金剛經(jīng)贊述》說,虛妄有三等層次。

  一、有相有生滅之事法。

  二、有漏法及不了義等諸法。

  三、遍執(zhí)有無漏法,皆名虛妄。

  所以《中邊分別論》說:「三界虛妄,心心所也。”

  既然明了求實相也是了不可得,當(dāng)下就能契入諸法如如的真相,就如經(jīng)文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nèi)裟芊魅ヘ澝允篱g的妄相,和執(zhí)著有個出世間的涅槃可得,那么內(nèi)心無妄無求,自然宛如湖鏡,鑒照萬物萬象。

  見法即見佛陀,佛陀也一再訓(xùn)勉弟子,以法為洲,自依止,莫異依止。這個法,就是識破五蘊的虛假,不著空有二岸,知法性本自空寂不動。

  有一次,佛陀思惟,大眾于法心生疲累,沒有渴仰勇猛的真心,我應(yīng)該讓大眾知道法的難遭難遇。于是佛陀沒有告訴任何人,也沒有攜帶侍者,以伸屈臂頃的時間,前往三十三天的善法講堂為天眾說法。

  大眾許久見不到佛陀,焦急地問侍者阿難,阿難也不得知佛陀身在何處?波斯匿王、優(yōu)填王更是因為思念佛陀,愁煩成疾。佛陀在三十三天說法,歷經(jīng)三個月。思惟:人間的大眾已生起渴望求法的心,我應(yīng)暫舍神通,不自隱身形。以便使出家弟子知道佛陀身在何處。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入正定,告訴阿難,佛陀現(xiàn)于三十三天為眾說法。眾人歡喜踴躍,請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祈請佛陀返回人間。目犍連從三十三天返回,告之大眾,佛陀七天之后會從天而降,來到僧迦尸國的大池水旁邊。

  第七天終于來到了。國王、大臣,一切出家在家弟子都前往迎接佛陀。蓮華色比丘尼用神通化為轉(zhuǎn)輪圣王的威德,具足七寶: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臣寶。迎佛的行列,浩浩蕩蕩地前往僧迦尸國。

  當(dāng)時,須菩提尊者在靈鷲山的一座山洞中縫補衣服。他聽說佛陀今日將返回人間,所有的七眾弟子都前往禮拜佛陀。他想:我也應(yīng)該前去拜見佛陀。于是須菩提從座而起,頓然領(lǐng)悟,我前往禮拜的佛陀,只是佛陀的外貌,什么是佛陀呢?是眼耳鼻舌身意嗎?如果我到僧迦尸國去拜見佛陀,也只是禮拜地水火風(fēng)罷了!如佛陀所教誡,真正的禮佛,應(yīng)該觀照諸法空性,沒有造作,也沒有一個自我的主宰,我應(yīng)該歸命禮敬佛陀的法身。因此,須菩提坐下,繼續(xù)縫補衣服。

  蓮華色比丘尼化身的轉(zhuǎn)輪圣王,眾寶赫赫,威光明照,到達大池水邊。所有的國王與人民都被其威神攝服,紛紛走避。蓮華色比丘尼向前禮拜佛陀,喜不自勝的說:「我是第一個見到您,第一個向您頂禮的弟子。”

  佛陀說:「蓮華色你不是第一個禮拜佛陀的人,最先拜見佛陀的人是須菩提。如果有人想要親見佛陀,應(yīng)當(dāng)系心思惟,觀照空性,才是真正頂禮佛陀。”

  須菩提就如同《般若心經(jīng)》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般若的深心,徹見諸法是因緣和合與眾生心識變現(xiàn)而有的,要度盡生命的一切苦厄,要有般若慧觀。

  我們的妄心如天馬行空,求神通靈感,求放光加被,卻任意忽略當(dāng)下每一個小小因緣。一棵大樹開滿花朵結(jié)成累累果實,都是從一粒微小的果實開始。須菩提尊者以空無心勝過蓮華色比丘尼七寶赫赫的神通。當(dāng)我們識透修行在修心,不聞他人過,所有善惡要內(nèi)觀自照,那時候,我們就不用再千里迢迢要去迎接佛陀的到來,而能夠如須菩提尊者安住眼前事,不動本座縫補衣服。因為見法性者即和如來心心相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