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簡稱《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詳情]
如何依教修學?《佛遺教經》這樣說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師長、各位同參道友、各位護法居士,大家阿彌陀佛!
很榮幸也很高興能來參加此次盛會,幾天在杭州真正感受到了“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心情,內心惶恐之際,非常感恩大家給我這次機會登上講臺。我演講的題目是《如何依教修學》,依據的經典是《佛遺教經》。本經全文2375字,從篇幅來看,類似于一部彌陀經,簡約而不簡單,篇幅雖小,但是義理無窮。
本經是釋迦牟尼佛臨涅槃前對弟子們的最后教誡,也是佛一生弘法的概括總結,字字句句蘊含著無上甚深的智慧,對我們后世弟子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眾生沉淪苦海,輪回六道,善根因緣成熟,佛則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利生。待化緣周訖,為使眾生生起悲戀之心,故佛身隱沒,示般涅槃,臨終教誡,遺訓后人。
經文開頭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里佛在經文里面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佛滅度后以戒為師的修行綱領。
《菩薩瓔珞本業(yè)經》里面說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我等既得人身,又聞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真正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我們應當珍惜如此殊勝的因緣和暇滿人身,謹遵佛敕,依教奉行。
正如憨山大師《費閑歌》說:“出家容易守規(guī)難,信愿全無總是閑。凈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發(fā)也徒然。”我們要謹記在心,作為修行的座右銘,不要做光頭俗漢。身為佛子,當行佛事,勤修三學,息滅三毒?v然有遠大志向,崇高理想,還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踏實地,從當下、戒律下手。
《四十二章經》佛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正如蕅益大師所說:“不能持戒,則同堂猶隔萬里,茍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
所以我們應當以戒律為法身慧命的安立之處,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是無上菩提之本。在《遺教經》中我們應當謹遵佛陀的教誨,以此作為修行的要領。
《遺教經》按照常規(guī)分序、正、流通三分,我們主要學習正宗分內容。經文前半部分是共世間法要,主要佛教誡弟子們應當遠離種種世俗生活方式和外道邪命的種種情形,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安住在清凈戒中。接著講對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根塵相對、種種放逸和貪愛,以及飲食、睡眠、嗔恚、貢高、諂曲、虛偽的種種煩惱。修好以上世間法要,才能具有安定、清凈的身心,真正成為修集功德、成辦道業(yè)、與道相應的法器。
經文的后半部分是修不共世間法要,包括成就出世的七種功德:無求、知足、遠離、不疲倦、禪定、智慧乃至究竟等等,這都是逐步走向解脫的道路,前前為因、后后為果,最終成就解脫。我們當務之急修行的要領是成就世間的法要,也就是我們應當要遠離、避免、屏蔽的種種煩惱根源。
佛祖告訴我們出家生活要遠離種種世俗生活及外道邪命,其目的無非令我等斷絕生死因緣。佛祖制戒,主要針對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其實就是欲望,三界往返,六道輪回,其根源在于六根六塵的貪染。唐朝裴休丞相送他兒子法海和尚出家的時候作過一篇《警策箴》說:“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
世間種種名利權情,自古多少英雄豪杰為之喪身失命。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減少了多少欲望。”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真正的幸福在我佛門出世解脫得大自在。所以在《遺教經》的序言里面宋真宗說:“由愛欲之紛綸,致輪回之增長。”輪回之增長就是《楞嚴經》第六卷所說四種清凈明誨:殺、盜、淫、妄所導致,眾生因此輪回六道而求出無期。
《法句譬喻經》里面舉過一個例子:一位修道人在人間習定,問題不得安心,他的心總是定不下來,很煩惱。無意中看到一只野干(象狼狗一樣的動物)要吃一只烏龜。在野干要咬烏龜的時候,烏龜就把頭、尾聲、四肢全部縮到龜殼里面去。野干橫咬、豎咬吃不到烏龜的肉,最后走了。這位比丘看到野干吃烏龜前前后后的情形,他就受到了啟發(fā):修道人要想不被煩惱所牽染,必須收攝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念佛圓通章》所說的“六根都攝,凈念相繼”。
在《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里面,普賢菩薩教我們懺悔六根的方式、方法,這就是成就我們解脫的方法!論語》第六卷顏淵問孔子“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孔子告訴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和我佛所說的“收攝六根”有異曲同工的妙用。
老子也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童蒙止觀》里面天臺大師教我們“呵五欲、棄五蓋”種種方便法門都是為了我們能夠成就道業(yè)。然而六根種種的因緣,根源在哪里?“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欲望的根源雖然說是由六根牽染,其實欲望的根源在于我心。
所以《遺教經》中佛說:“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此《楞嚴經》中佛告阿難“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
我曾經見過一個寺院有一副對聯(lián),內容是:“心上有天何必焚香告夜,意中無我自然與物同春。”當然這是講到“心上有天”指的是修行人須從心上下功夫。這里講的是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每天夜里對著天自我檢討,這是講到用心的方法和無我利他的一個思想。所以“擒賊先擒王,射人先射馬”,修行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虛云老和尚曾說過:“佛教世人持凈戒,戒凈莊嚴清凈身;了知舍那心地印,心佛無殊一體真。”佛法就是從心性上下功夫的法門,持戒也就是從心地上去持,參禪也向心地上去參,念佛也向心地上去念。四祖道信禪師對他的弟子牛頭法融禪師曾經教誡過:“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這個心地法門,自古以來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問題,F在有一個流行的話題就是“認識你自己”或者“找回你的心”,F在國際上流行禪修,流行內觀禪,向內觀照,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其實這個是中國禪宗早就說的了。這話已經說了兩千多年,但是中國的禪宗祖師說的都是文言文,說得非常簡潔,大家聽不懂,F在我們要把祖師的文言文說成白話文,讓大家用微信的方式發(fā)出去,大家喜聞樂見,自然能夠得到受用。
西方有一個寓言故事,叫做“斯芬克斯之迷”,斯芬克斯是一個獅身人面獸,每天問來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這種動物是什么?回答得出來就放你過去,回答不出來就把你吃掉。所有的人都回答不了,那些都被吃掉。來了個小伙子叫阿狄浦斯,他說:我知道!這個動物就是人!結果斯芬克斯大叫一聲跳下懸崖,因為揭開謎底,它就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
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我們可能把它迷失掉了,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受戒持戒,其實受的是心戒,從心地上去行持。儒家的古人講究“慎獨”,就是一個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不要犯戒。我最近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的人不僅要“慎獨”,而且要“慎重”,就是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穿上這身如來的袈裟,我們代表的不是我們自己,所以在大庭廣眾之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談舉止。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