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法慧閩南佛學
竺道生是我國東晉南朝時代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佛學家,義學高僧。當大乘涅槃學(佛性學說)傳入內(nèi)地,竺道生對毗曇、般若,涅槃都有研究,尤善涅槃,時人稱為“涅槃圣”。他對佛教教義有獨特理解,用般若的真空絕相來立論:“法身無色”。“佛無凈土”,“善不受報”等諸義,把般若學和涅槃學結(jié)合起來,宣揚“法身”思想,主張“人人皆有佛性”,(包括一闡提人),提出“頓悟成佛”說。雖然當時受到佛教界的嚴厲排斥,但是不久卻風行一時,傳布開來,并且對后來佛教的流行和佛教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竺道生之行履及其著述
竺道生,卒于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生年不詳。俗姓魏,原籍巨鹿人(今河北平鄉(xiāng)),寓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幼而穎悟,依竺法汰出家,隨師姓竺。據(jù)《高僧傳·竺道生傳》載,竺道生15歲能登臺講法,深析經(jīng)義,善于言辯:“研味句義,即自開講,故年少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如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詰抗。”20歲受具足戒,中年游學,廣搜異聞。大約可分三個階段;(一)學習小乘一切有部的毗曇學: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竺道生去廬山“東林寺向慧遠問學,見到僧伽提婆,又同慧遠一起從提婆學習一切有部的教義。在廬山共學七年。
(二)學習大乘般若中觀學: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鳩摩羅什從涼州到達后秦國都長安,大事譯經(jīng)傳法。道生與慧睿,慧嚴、慧觀慕名北上受學。竺道生才思敏捷,“關中僧眾,咸謂神悟”(《高僧傳·竺道生傳》),從羅什主要學習大乘般若中觀理論,還參加翻譯《大品般若經(jīng)》和《小品般若經(jīng)》的工作。道生是協(xié)助羅什譯經(jīng)的著名弟子之一。
(三)提倡大乘涅槃學:晉安帝義熙3年(407年)竺道生由長安南返,經(jīng)廬山,把僧肇的《般若無知論》帶給慧遠,劉遺民等人看,慧遠等對此論極為欣賞。義熙5年(409年)還至建康住青園寺(后改稱龍光寺)。在此道生與慧嚴、慧觀為朝野所重,宋文帝和名士王弘、范泰、顏延之都曾經(jīng)向他問法。他將歷年所學的小乘和大乘的有關經(jīng)典融會貫通,深達玄奧,因而體會到語言文字只是詮表真理的工具,不可執(zhí)著粘滯。他說: “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jīng)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老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他研思空有因果深旨,獨有心得地撰寫了一系列論文。但是竺所闡發(fā)的新說,如“頓悟成佛”說等,引起了佛教界的熱烈爭論。當時涼譯大本《涅哭經(jīng)》還沒有傳到南方,只有六卷《泥洹》先于義熙14年(418年)在建康譯出。其中說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卷3、4’、6),道生仔細分析經(jīng)文的義理,主張“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被佛教界斥為不合教義的異端學說,把他擯出僧眾。道生在大眾中不服氣而立誓說;“若我所說反于經(jīng)義者,請于現(xiàn)身即表癘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愿舍壽之時據(jù)師子座。”(《高僧傳·本傳》)竺道生開始到蘇州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jīng)》,說到“闡提有佛性”時,群石皆為點頭(《佛祖統(tǒng)記》卷26、36)。他不久又入廬山,時大本《涅槃經(jīng)》傳到建業(yè),其經(jīng)典中有說“一闡提人有佛注”(卷5、?、9),和他先前的主張完全相符,大眾才欽佩竺道生的佛學卓識,為之折服,因此也就成為了佛教學者的崇拜對象。他住晚年更是大力宣傳《大般涅槃經(jīng)》,窮理盡妙,對涅檗學有新的啟發(fā)。竺道生對他過去作的《法華經(jīng)注》作了修訂、補充,進一步發(fā)展了“頓悟成佛”說。后來在元嘉11年11月庚子,于廬山精舍法座上而逝。涅槃學從此盛行流傳。
自道生以來,我國的佛經(jīng)翻譯事業(yè)大為興盛。在晉宋之際主要有三個系統(tǒng):僧伽提婆弘闡的《毗曇》,鳩摩羅什倡導的般若學“三論”,和曇無懺所譯的《涅槃經(jīng)》。竺道生集三者之大成,對涅槃更深有所得,被后世譽為“涅槃圣”。竺道生“籠罩舊說,妙有淵旨”(《高僧傳·竺道王》),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思路廣闊,是佛學史上汲富創(chuàng)造的學者。他一生創(chuàng)作很多,主要著作有:
《維摩經(jīng)義疏》見《出三藏記集》卷15本傳。今存后秦僧肇《注維摩潔經(jīng)》10卷及唐道掖《凈名經(jīng)集關中疏》2卷中皆引有道生的義琉。
《妙法蓮華經(jīng)疏》上下2卷。見《出三藏記集》本傳。今存。載《日本續(xù)藏經(jīng)》第1輯第2編乙第22套第4冊中。日本《天臺章疏錄》,《東域錄》均著錄。按《四論玄義》卷10,引道生法師釋白牛車一段,恰出此疏中。’ 《泥洹經(jīng)義疏》見《出三藏記集》本傳。此當為6卷本《泥洹經(jīng)》作的疏,F(xiàn)存《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71卷中引有道生對大本《涅槃》作的注疏,此或即唐道邏《涅槃經(jīng)玄義文句》卷下所說的《疏義》。
《二諦論》見《高僧傳》本傳。:《涅梁經(jīng)集解》32卷引有部分道生對二諦的見解。
《答王衛(wèi)軍書》道生答其所問頓悟義,現(xiàn)存,見《廣弘明集》18卷。
《涅槃三十六句》,《釋八住初心砍取泥洹義》、《辯佛性義》此皆見《出三藏記集》12卷所載陸澄《法論目錄》第2帙《覺性集》中。后項之“王問”,據(jù)《大唐內(nèi)典錄》卷10渭“王稚遠問”。
《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淪》皆見《高僧傳》本,都已散失。
二、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一)闡提有佛性論
闡提是梵語,意為以貪欲為目的的人,佛經(jīng)譯為“斷善根”、 “信不具足”,“極欲”的人。如燒焦之種,巳鉆之核,即使有無上甘雨,猶亦不生。竺道生在6卷《泥洹經(jīng)》譯出后,便剖析道理,深入鉆研,提出“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高僧傳‘本傳》)。在北本《涅槃經(jīng)》還沒有傳到建康之前,道生的這一說法被認為是違背6卷《泥洹經(jīng)》的經(jīng)意,因此當時僧界斥其為“邪說”。唐道邏《涅槃經(jīng)玄義文句》卷下記載,當時于闐沙門智勝講法顯所譯6卷《泥洹經(jīng)》,“說一闡提定不成佛”,他聽到道生的說法,十分氣憤,于是,就與道生較量,辯論幾次結(jié)果都被挫敗。宋智圓《涅檠玄義發(fā)源機要》卷1載,道生研究6卷《泥洹》撰有《十四科》其中第10科《眾生有佛性義》說:“經(jīng)言闡提無者,欲激勵惡行之人,非實無也。以其見惡,明無無 惡,必有抑揚當時,誘物之妙,豈可守文哉!”道生認為經(jīng)上講闡提無佛性,是為了激勵誘導有惡行的人反省自己之惡,而不是說他們真無佛性,因此不應拘泥于經(jīng)文。
竺道生的佛性學說特別強調(diào)眾生本有佛性,一闡提也不例外,人人可以成佛。他說:“眾生本有佛之見分,但為垢障不現(xiàn)耳。”(《法華經(jīng)疏》卷上)他之認為眾生是本來就有這種“佛知見”的,但因為被貪欲煩惱的塵垢蔽障,顯現(xiàn)不出來,故佛教示眾生,使眾生堅定信念,開悟自己所具佛的知見,然后“入佛知見”而成佛!洞竽航(jīng)·如來性品》有一段寓言是用來說明“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寓言說有一個貧女人家有金藏,但自己不知道,后經(jīng)人指點,果真掘出金藏,用來比喻“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女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對此,道生注釋說:
“本有佛性,即是慈念眾生。藏者,樂之理,隱伏未發(fā)。除結(jié)惑之覆為掘, 見緯性故,為出金藏。(《涅槃經(jīng)集解》卷18)這是說眾生本有佛性,是佛行眾生慈念的表示。佛性即“常樂我凈”之理在眾生身上的體現(xiàn)。眾生雖含藏此理,但為煩惱覆蓋著,不能顯現(xiàn),只有除去煩惱,才能見悟佛性。
竺道生還認為,實相就是法、佛,而且“亦以體法為眾”(飛注維摩詰經(jīng)》,大正藏第318卷,第398頁)。眾生和法是一體,所以,佛,法、眾生都是同一實相。萬法既有法性,眾生也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闡提既然屬于含生之類,即同樣是有生命的,屬于眾生之列,何以唯獨沒有佛性呢?佛性,是眾生的本源,有佛性才有眾生,沒有佛性也就沒有眾生。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就是因為稟有佛性。否定一闡提具有佛性,將會導致對仇性說的否定,破壞成佛說教的理論,從而動搖人們對佛教的信仰。因為承認有一種人不能成佛,那就等于說有一種客觀存在獨立于精神本體之外。這從唯心主義世界觀來看是不徹底的。從宗教來看,佛是信仰的對象,佛的感應教化威力是無邊的。如果有一種人為佛的威力所不及,那就等于縮小了佛的威力。所以佛教理論的徹底要求,不允許有一部分人排除在精神本體之外。竺道生不滯守經(jīng)文,堅持一切眾生包拈一闡提在內(nèi)都有佛性,都能成佛!睹畟鞒f處》載有:
“竺道生曰,票氣二儀者,皆是涅槃正因。闡提是含生,何無佛性
事?”“一闡提者,不具信根,雖斷善,猶有佛性事。”(《續(xù)藏經(jīng)》第 l輯第2編乙,第7套,第1冊,第15頁)意思是一闡提也是含陰陽二氣而生,同樣具有成佛的根據(jù)一佛性。后來曇無謙譯的大本40卷《大涅梁經(jīng)》與6卷《大般泥洹經(jīng)》在“一闡提戎佛”問題上迥然異趣,意義大殊。如在宣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時,強調(diào)“一闡提人也能成佛。經(jīng)的原文是:’
“如一闡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滅七罪已,則得成佛。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成沸道,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法中心得凈信,爾時便滅一闡提,若復得作優(yōu)婆塞者,是亦能滅一闡提犯重禁者, 滅此罪已,則得成佛。是故若言,畢定不移,不成佛道,無有足處。真解脫中,都無如是滅盡之串。……又一闡提若盡滅者,則不得稱一闡提也,何等名為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單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真解脫中,都無是事,無是事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卷5《四相品》)這就是說,即使是“一闡提”也并不是“畢定不移”,不可轉(zhuǎn)變的。雖然是“一闡提”,一旦“于佛正法中心得凈信”,便能滅除一闡提的所有罪過, “滅此罪巳”即得成佛,即不再是一闡提了。在如來佛性的真解脫中,是決沒有“一闡提”永遠不能成佛之事的。“一闡提”之所以也能成佛,就是因為他們也有佛性。只有承認“一闡提也有佛性”,這才真正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大本《涅聚經(jīng)》既然明確宣稱“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足以證明道生的見解是對的,是符合大乘教義的。
(二),頓悟成佛論
竺道生在涅檗佛性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頓悟成佛說”。這種創(chuàng)見是竺道生獨到的佛學思想中最著名的論點,是在當時佛學領域的駭俗之論,曾經(jīng)引起時人的強烈反響。“頓悟成佛說”是論述所謂成佛的步驟、方法問題。小乘禪學卜側(cè)重于數(shù)息行觀的精神修煉的宗教實跋,認為成為阿羅漢‘電要累世修行,累積功德,因而主張漸悟j而般若學則側(cè)重于義解,直探實相本體,因而接近于頓悟。般若學學者由于對體用關系學說理解不一,又在成佛的步驟,方法上分成兩派。這種分歧是與所謂菩薩修行的“十地”階次相聯(lián)系的。一種認為在“七地”以前都是漸悟過程,到了“七地”對“無生”法有了堅定不移的認識,證得了“無生法忍”就是徹悟,即“小頓悟”,如著名佛教學者支道林、道安、慧遠、僧肇就持這種主張,另外就是竺道生提倡的大頓悟,他認為在“七地”內(nèi)沒有悟道的可能,必須到“十地”時最后一念“金剛道心”,即有了猶如金剛般堅固、鋒利的能力,一下子把一切妄惑斷盡,證得正覺。這種主張只要真正悟解佛理,體認本體,當下即可成佛。這可謂是一種新的快速成佛的主張。竺道生是在我國佛教思想史上首先提倡和推行快速成佛法門的第一個人。按照傳統(tǒng)的教義,無論“見道”(悟解)或“修道”(踐履)都是有次序的。也就是說,都是漸進的,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通義。不過,“漸修”之說,尚可以通,“漸悟”之說就很有問題,因為,佛教所謂“悟”就是對佛教所謂的“真理”的冥契或悟解;而這種“真理”乃是渾然一體而并不可分割的。因此,如果講悟那就應該是一次完成,一旦冥契,即洞見全體,而不應該是一點一點地“悟”。這個道理是說“理不可分”也正是頓悟說的理論依據(jù)。“理”既然不分,那就只能是“頓悟”,“理不可分”、“法身全濟”,據(jù)此而提出“頓悟”的主張,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竺道生關于頓悟說的專文已經(jīng)佚失,不過從他的有關注釋和南朝名士謝靈運等有關論述中,仍可見這一論說宗旨的概貌和特點:《大般涅槃經(jīng)集解》卷1序文,竺道生說;
“失真理自然,悟亦冥符,真則無差,悟豈容易?不易之體,為湛然常照,但從迷乖之,亨朱在我耳。茍能涉求,便返迷歸極,歸極得本。” (《大正藏》第37卷,第377頁)慧達《肇論疏》載,
竺道生大頓悟云,“夫稱頓者,明理不可分,悟語照極。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忘釋,謂之頓悟。以上兩段文字中的“理”、 “極”, “真理”,“真”,“體”都是真如本體的不同表達方法。說這種本體之理是自然常在的,統(tǒng)一不可分的,修行者所悟的內(nèi)容應與它完全相符,做到智與理的合一。
謝靈運對于竺道生的頓悟說,最為支持,他專門著《與諸道人辯宗論》來辯論“頓漸”問題。發(fā)揮的是竺道生的“理不可分義”。
道生的“大頓悟淪”的觀點,是一時之間全部悟里,在此之前是沒有小悟或部分的悟的。那么,有沒有漸修呢?道生認為,通過讀經(jīng).修行,可以堅定佛教信仰,抑制貪欲諸煩惱,然后才能進入“頓悟”。他在《法華經(jīng)琉》卷上說:
“興言立語,必有其漸”,“說法以漸,必先小而后大。”都是說授教說法應循序漸進的。他還認為佛教的大小乘教法是應眾生的不同根機而產(chǎn)生的,最終目的是啟發(fā)眾生領悟其中所說之理。他說;“妙法; ‘夫至象無形,至音無聲,希微絕朕思之境, 豈有形言者哉。所以殊經(jīng)異·唱者,理豈然乎! 實由蒼生機感不一,啟悟萬端。是以大圣,示以分流之疏,顯以參差之數(shù),始于道,終于泥洹;幾說四種*輪… …斯經(jīng)以大乘為宗。大乘者,謂平等大慧,始亍一善,終于極慧是也。平等者,謂理無異趣, 同歸一極也。大意者,就終為稱耳。’若統(tǒng)論始末者,一毫之善皆是也。”道生認為諸法實相,真如理體是超言絕象的,但佛為了啟悟不同水平的眾生,還是把它用經(jīng)教加以表達。從小乘《阿含》諸經(jīng)到大乘《般若》,《法華》,直到《大涅鬃經(jīng)》,畢竟都體觀了大乘精神。 “理不異趣,同歸一極”,一理寓于萬善,萬善體現(xiàn)一理。對于這些經(jīng)教,修行者在沒有達到“頓悟”之前是應當奉行修習的。而一旦“頓悟”,就直探諸法實相,徹悟理體,此時就無須修學有言之教了。道生主張的“漸修”不同于“漸悟”。 “漸悟”學說雖也講“理實無二”,但認為對理可分階段地、由淺入深地領悟。而道生所說的漸修,是否認有絲毫的頓悟在內(nèi)。
對于頓悟與漸修的關系,慧達《肇淪疏》中引道生一段話說:“見解名悟, 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fā)信謝。理數(shù)自然,如果熟自零。悟不自生,必借信漸。用信伏惑,悟以斷結(jié)。悟境停照,信成萬品,故十地四果,蓋是圣人提理令近,使行者自強不息。”意思是,“悟”與“信”含義不同。“悟”是來自對理的見解,“信”源于聽聞教法。悟產(chǎn)生之時,信便被代替。頓悟見理,是自然趨;但“悟不自生,必借信漸”。堅定、勺信仰可以抑制貪欲等惑,而—‘旦頓悟便刃底擺脫生死煩惱,從而再無可悟之處。一刃孜法和修行果位的理論,都是佛應機教化眾生,使產(chǎn)生信仰,達到最后的頓悟。
道生的“頓悟成佛”說,盡管在當時聚訟紛紜,而終究是無人能夠駁倒的。在中國佛教思想史上,道生真可說是“頓悟”思想的鼻祖,曾在宋代風行一時,直到唐代以慧能為代表的禪宗出現(xiàn)以前,凡是談論“頓悟成佛”思想的,都是祖述竺道生的“頓悟’之說。
(三)、法身無色論
法身是相對于“生身”講的。身是積聚義。凡夫眾生,是積聚業(yè)報以為身,隨業(yè)受報,感召四大色身。佛是業(yè)盡識空,只有一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法身。“法身”是埋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圓滿清凈,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么“法身”究竟是有色,還、:無色呢?竺道生認為“法身”是沒有形相的。他這種說法主要是發(fā)揮“般若性 和“第一義諦”的理論。按照這種理論,僅世俗認識及面對的整個現(xiàn)象世界自的,就連一切用文字語言表述的佛:。阂灾练、菩薩、羅漢等也是空的。在般若類經(jīng)::中“法身”與“法性”、“真知”、 “諸法實相”同義,是本體—‘類的概念,是無無象,不生不滅的。《放光般若經(jīng) ,,,上品》說,
“莫以色身而觀如來,性,法性者亦者不來亦不去,如是,無來無去。”《金剛經(jīng)·法身非相分》說:“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米。”道生所說“法身無!”就發(fā)揮這種觀點的。佛是法身,“法身”只有佛才有,不能用語言表述。雖無相而:住不變、不可分,不來不去。道—在《注維摩詰經(jīng)》注釋說;如果說佛有人相,那么佛就是由五陰合成的,五陰合成的是生死無常的,因此不能說“佛身有”。
法身是無色的,那為什么有的經(jīng)典卻有不同的說法呢?例如:《大般涅毆經(jīng)·橋陳發(fā)中品》中說:“色是無常, 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妙法蓮華經(jīng)》也認為法身是有相的:“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微妙凈法身,具相三十二。”這又如何解釋呢?道認為佛的法身是無形相的,但法身又具有神秘的感應力,能變現(xiàn)為各種“化身”。此外,仇要教化廣大眾生,還要和諸多菩薩發(fā)工交涉。在這些教化、交涉的過程,如果說佛身五色,佛以什么身出現(xiàn)呢?一般說也是以“化身”出觀的。 “化身”是積聚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以為身,、“三祗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能以妙觀察智,觀機施教,隨類現(xiàn)身,普度眾土。如釋迦牟尼佛就有“千百億化;身”。但是“化身”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是有形質(zhì)還是無形質(zhì)呢?竺道生根據(jù)自己對大乘佛教學說的消化、理解,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匣述了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強調(diào)千差萬別的事物有一共同的本體。他說;“萬法雖異,一如是同。”“一同”即“真如”,也就是神秘的精神性本體。在竺道生看來,宇宙本體實相,也就是“理”或“道”。他說:“理者是佛,乖則凡夫。如米理圓無缺,道無不在。”(《妙法蓮華經(jīng)疏》)。所謂成佛就是要把握本體實相的真理。道生說:
“實相是至像無形,至音無聲,希微絕朕思之境, 豈有形言者哉?法身是法者,無非法義也。無非法義者,即無相實也。”“法身”和“實相”都是無形相的,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蹲⒕S摩詰經(jīng)》說:
“夫佛身者, 丈;;體也。丈六體者,從法身出也。 以從出名三故,曰:即法身也。……法身真實,丈六應假。“實相、法性”就是佛的“法身”,而佛的丈六體的有形質(zhì)的色身是由感應而顯現(xiàn)出來的。 “法身”與丈六體色身相即不二,互不相離,二者談真導俗各不相違。說佛身高一丈六尺,只是為了使眾生可以直接感觸到具體形象,是把一般人身高八尺擴大一倍,并非真實的佛身。
總之,在竺道生看來,成佛就是返歸實相,而實相法身是絕形色,離合散、去美惡、舍罪福的,眾生窮理盡性,自證無相的實相,也就是要做到萬物與自我一同忘卻。萬有與空無齊一無別,超絕語言文字,根絕感性和理性的活動,滅除一切欲望,從而悟徹人生的真相,得到宇宙的最高真理,進入的精神境界一—一涅槃。眾生得到這種精神歸宿,也就成為佛了。所以竺道生本著般若的真空絕相而立一—法身無色。
(四)、佛無凈土論
“佛無凈土”是說法身佛沒有佛國凈土。道生的這個說法是與他的“法身無色論”的思想相一致的。他認為分別凈與不凈、凈土和不凈土,來形容比喻佛的境界就是錯誤的。成佛乃是返本,與實相法身合一。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所謂成佛并非離開我這個不凈之身,而另有一個凈的我,也并不是超絕不凈的眾生世界而有一個凈土的世界。所以佛既然是無,色無形無身的,自然也是無土的。他在《妙法蓮華經(jīng)疏》中說:“無穢之凈,乃是無土之義。寄土言無,故言凈土。無土之凈, 豈非法身之所托哉?”意思是法身清凈常在,但超言絕象,并不是寄托在凈土之上,所以沒有凈土可說。.
佛無凈土,可是不少大乘佛典都說有凈土。如“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凈土,“藥師佛”有東方琉璃光凈土。道生又如何解釋呢?據(jù)現(xiàn)存資料,道生并不反對,而是表示,為了應機傳教的方便,才有必要宣傳凈土之教,認為:
“夫國土者,是眾生封疆之域。其中無穢,謂之為凈。無穢為無,封疆為有。有生于惑,無生于解。其解若成,其惑方盡。始解是菩薩為化,自應終就”。(《注維摩詰經(jīng)》、《大正藏》)”意思是眾生有惑,故有國土,菩薩若成佛斷惑,只是隨所教化的眾生,才·有凈土可言,而沒有自己造作的佛國。道生在《妙法蓮華經(jīng)疏》中說;
“凈土不毀,且令人情欣美尚好。若聞凈土不毀,則生企慕意深。借亨通玄,所益多矣。”總之道生認為凈土的說法是佛菩薩為了軟化眾生的方便而設立凈土,其實并沒有一個凈土可言。所以他發(fā)揮般若觀點來論“佛無凈土”。
(五)、善不受報論
竺道生從佛無凈土說進而主張“善不”說。說佛既沒有:爭土,行善也并不受 報”的愿望,超脫一切利益,去追求悟解竺道生認為,成弗是得到最高真理,佛教的理體。所以他發(fā)揮般若經(jīng)的思想提謂受報的。他說:“善不受報是從出了“善不受報”之說。三、竺道生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竺道生是我國佛學史上把般若學和涅槃學熔為一體的最著名的佛學家。他以畢生的精力,從事佛教理論的研究與實踐,運用般若學理論,來闡明佛教真理。他首先把般若實相與法身相溝通,推引出法身無色、佛無凈土,善不受報的觀點;進而把法身著重聯(lián)系到心的方面,強調(diào)眾生(包括一闡提)本有佛性,涅槃與生死不二:再結(jié)合佛性是理,理不可分而提出大頓悟的學說,從而構(gòu)成了以佛性說為中心的佛學體系。竺道生把佛教的哲學理論和宗教信仰更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著重宣揚涅槃佛性論。這在我國佛學史上是一次重大的轉(zhuǎn)變,使佛學進一步擺脫了對玄學的依附。他的佛學觀點為佛教界所廣泛接受,同時也得到宋最高統(tǒng)治者的直接支持推崇。
在道生去世前后,他的學說已風行宋朝社會。宋文帝曾召道生弟子道猷入宮集僧申述頓悟,得到了他的敬重,稱贊說:“生公孤情絕照,猷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徽音。”(《高僧傳》卷七)。道生的弟子還有寶林,祖述生公諸義,被當時稱為“游玄生”。著有《涅槳記》及《異宗論注》等。祖述道生諸說,著《金剛后心論》等(《高僧傳·本傳》)。梁代僧是曼曾說:“宋世貴道生,開頓悟以通經(jīng)。”(同上)此后成實、般若、三論之學雖相繼興起,但涅槃佛性和頓悟?qū)W說卻‘直并行不衰,并與其它佛教學說交相滲透,成為中國佛教思想的(下轉(zhuǎn)第58頁)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禪宗尤有直接影響。
竺道生的佛學說在我國佛教史和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唐代禪宗的淵源,由此伴隨著禪宗的盛行而影響我國思想界,學術界達數(shù)百年之久。
- 上一篇:略述有部“三世實有”
- 下一篇:從龍樹性空學探究輪回主體
相關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相關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