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
《楞伽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6-18卷)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六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云何。為邪,為正。為有幾種無常。
(記曰。此因外道所計無常,將顯涅槃究竟真常德也。前顯離生滅因緣以明法身真我。此顯離無常見即證法身真常。意謂佛昔日亦說無常,不知與彼外道所說孰邪孰正。然問外道所計無常有幾種者,意在盡出彼計破之,令其不墮耳。)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為七。彼有言說作已而舍是名無常。
(記曰。此外道宗立有勝性作者,能造一切四大諸法。今此計云,所造四大是常。其能造者,造已即舍,此是無常。故下文云離始造無常。)
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
(記曰。此計四大能造所造俱是常,畢竟不壞。但分析長短等形色不可得,謂形處壞是無常。)
有說即色是無常。
(記曰。此計能造四大是常。所造色是無常。此與初計相返。)
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
(記曰。此計能造與所造俱常。但兩色中間有個無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續(xù)變異,自然壞滅,如乳酪等。兩色中間有無常法,令其轉變而不可見。此之無常能轉一切性。此與初三兩計相返。)
有說性無常。
(記曰。此計有個無常自性不壞,而能壞彼諸法。如杖瓦石等能壞一切物。此與上計相返。)
有說性無性無常。
(記曰。此計能造所造俱無常也。性是能造。無性是所造。謂能造之性既造了色,則自體已壞。而所造者,又亦隨壞。故俱無常。此與上計俱相返。)
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
(記曰。此計有個不生的性入在一切生法中,而隨諸法壞滅。即此不生的便是無常。上列所計。下牒其計而破之。)
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記曰。此牒破第六性無性無常計也。謂彼外道所計四大能造諸法。然必壞了自體方才造出。如種生芽。而所造者又非本四大矣。故能所俱壞以為無常。佛破之曰。彼四大自性本不可得。然能造既本無體。無體故本自不生。不生則無能所。能所二相了不可得。又指何法名無常耶。)
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
(記曰。此牒破第七不生無常計也,然彼外道妄計有個不生的性入在一切生法之中,隨諸法壞,故名不生是無常。佛言。若言不生是無常者,此則非常非無常矣。何者。若言不生,則是真常。今又云隨諸法壞,則非是常。故云非常非無常。此出其過。乃破之曰。然一切有無等法,本自不生。豈又有個不生性入彼諸法耶。若果有不生性入彼諸法,則應可見。即今分析諸法,乃至微塵許,畢竟不可見此無生義。既不可見,則是諸法生本無生矣。且無常者生法也。然我說諸法生本無生,而彼返以不生為生是無常,故曰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此真顛倒也。我諸弟子若不覺此生本無生義,則墮外道生無常見。以彼所計不生,還成生法,故云生無常義。莊周云生生者不生,正墮于此。)
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如杖瓦石破壞諸物。
(記曰。此牒破第五性無常計也。佛謂彼外道所計有個無常自性不壞,而能壞諸法者,此乃是彼自心分別妄計耳。如此計者,又不是常,又不是無常。何也。彼所謂無常自性不壞,而能壞一切法,以成無常之事。是則除此無常之外,更無有能壞諸法者。然無常能壞彼諸法,如杖瓦石能壞諸物者,如此,則必定無常與諸法異,方能壞之。故下約一異破之。)
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無因性。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記曰。此約一異以破性無常也。謂若果然無常能壞諸法者,必定能壞之性與所壞之法二體各異,方能壞之。今現見各各不異。不能揀出性無常與所壞事,能所二相有差別體。故云非作所作有差別。作,即無常。所作,即所壞事也。若能所異體,則當可指陳,此是無常,此是所壞滅事。既不可指,則不異體也。若能所不異而為一體者,則一切法應常,又墮無因矣。何者。以彼計無常性不壞。不壞則是常。今既與諸法為一體。然無常既常,而一切法皆常矣。故云無異者一切性常。且彼所計因無常故,能令諸法壞滅。今既一體,則不見有因能令諸法壞滅者。此又自墮無因。彼宗亦不成。故云無因性。然諸法壞滅,不是無因。故唐譯云。諸法壞滅,實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
(記曰。上已破無常能滅諸法,此又破無常性能生諸法也。佛言。若彼計無常性能生一切法者。但一切生法因果相似。如種豆麻等,未有種豆而得麻者。故云非因不相似事生。若不相似而能生者,則是一因而生多果。今以一無常性而生一切法,則一切性皆同一無常矣。故云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如此,則因果不別,種類不分,則一切異法應并相生。此乃是不相似事,而能生所生不可辨別,混而為一矣。故云作所作無有別異。且即今現見諸法各各有異,此則非是無常能生一切法也。)
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
(記曰。此破計無常為生因,不得為常也。謂若必以無常性是有法而為生因者,則墮作因。大凡作者,皆無常故。若能作之因既墮無常,則所作諸法皆無常矣。故云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若能生之因墮于所生之無常法中,此則自無常亦應是無常,而不得計能生者為常矣。故云一切性若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若自無常既是無常,則所作一切法不是無常,應是常。何者。以舍已之常而入彼諸法,則彼諸法得我之常性。此乃自是無常,而所生者皆應是常。若彼是常,則不可壞。而計所生之法可壞者又不成矣。故唐譯云。若無常性是有法者,應同所作。自是無常。自無常故,所無常法皆應是常。)
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三世。彼過去色與壞俱。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
(記曰。此破無常性能入諸法中也。然外道妄計無常入于諸法之中,自性不壞,而能壞彼諸法。佛言。若謂無常入一切性者,則應墮三世,既墮三世,則隨壞滅。而自性不得不壞矣。何者。若入過去,過去色已壞。若入未來,未來色未生。若入現在,現在不住。剎那變滅,而無常亦與之俱壞矣。且自體既壞,豈能壞彼諸法耶。)
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
(記曰。此又轉破四大是常之計也。因上執(zhí)無常不壞性入一切色法,佛破之云,一切三世色法俱屬可壞,而無常無不壞之理。故此又妨轉計云,以能入之無常不壞,故所入之四大亦常住不壞。故此破云,色者乃四大所造積集差別之性耳。能造所造本無二體。豈有所造色法既壞,而能造之四大不壞耶。以能造所造不一不異故。若不一,則二體各別。若不異,則俱屬可壞,況一切三有能造所造,人人皆知是生滅法。又豈但色壞而四大有不壞之理耶。既能所俱壞,此外更于何處覓無常不壞之性耶。故唐譯云。一切外道計四大種體性不壞。色者即是大種差別造色。離異不異故。其自性亦不壞滅。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滅相。豈更別有無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滅耶。以外道妄計無常性常,能作生滅主宰。此計幽潛,故展轉破之。如此方莊周亦云,生生者不生。又云,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茍不達真無生意,鮮不墮此中者。故前云,若不覺此者,則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
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復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當知是無常。
(記曰。此牒破第一作已舍無常計也。外道計非四大無常,復有異四大性而能始造即舍,名為無常。蓋彼以所造四大是常,以能造者為無常故。然彼計不出互自共三法為能造。故佛破之曰。非四大相互造,以四大各各異相故。亦非獨自造,以無差別相可得故。既無差別相可得,此等亦非更共造。以彼此乖離,二方便不作故。然二處既非,則本無造者,畢竟是無常矣。故云當知是無常。豈有無常而能造彼常法耶。故唐譯云。非大種互造大種,以各別故。非自相造,以無異故。非復共造,以乖離故。)
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
(記曰。此牒破第二形處壞無常計也。外道計能造大眾及所造色畢竟不壞,即分析乃至微塵際,但滅形狀長短等見,不滅能造所造色體。故以不壞色體為常。形狀變壞處為無常。故云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佛破之曰。四大不壞形處壞現,此正墮在僧佉數論之中。以僧佉計四大是常故。)
色即無常者,謂色即是無常。彼則(即也)形處無常。非四大。若四大無常者,非俗數言說。世俗言說非性者,則墮世論。見一切性,但有言說,不見自相生。
(記曰。此牒破第三即色無常計也。外道計色即是無常。然所造色不出形狀長短等。故佛言彼之所計,即如前形處無常意同,蓋非四大無常也。若四大無常義,屬正教所談,故云非俗數言說可到。然彼世論說造色無常者,則墮世論。二譯皆云盧迦耶見。乃四韋陀之一,謂斷見之儔也。以彼妄見諸法實有自性。然此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以不見有自相生故。)
轉變無常者,謂色異性現,非四大。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非金性壞,但莊嚴具處所壞。如是余性轉變等,亦如是。
(記曰。此牒破第四色轉變中間無常也。外道計能造所造俱常,但兩色中間有個無常性能使所造色法相續(xù)變異,自然壞滅,如乳酪等。此言色之異性現謂之無常,非四大無常也。故如金作莊嚴具,轉變現。然非金性懷,但莊嚴具處所壞耳。此如是,而余諸法轉變亦如是。斯與上二計言別意同。此是牒計。下文破計。)
如是等種種外道無常見,妄想火燒四大時,自相不燒。各各自相相壞者,四大造色應斷。
(記曰。此出上計所以也。唐譯云。如是等種種外道,虛妄分別見無常性,彼作是說,火不能燒諸大自相,但各分散。若能燒者,能造所造則皆斷滅。謂此等外道妄作無常見,言火燒四大時,但形狀壞而自體不壞。如金莊嚴具,形雖壞而金性不壞。若四大自體壞者,則能造所造皆斷滅矣。此計有個壞有個不壞,正所謂佛性一分常一分無常者也。末法見性多墮于此。大概外道所計,不出常與無常。故下文以非常非無常通破之。)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所以者何。謂外性不決定故。(魏譯云。我不說外境界有故。)唯說三有微心。(唐譯云。三界唯心故。)不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四大合會差別。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種事攝所攝。知二種妄想。離外性無性二種見。(唐譯云。不說諸相故。大種性處種種差別不生不滅故。非能造所造故。能取所取二種體性,一切皆從分別起故。如實而知二取性故。)覺自心現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離心性無性妄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一切法,非常非無常。
(記曰。此結顯涅槃所以離斷常義也。謂彼外道所以墮于斷常者,以妄見外境以為實有,不了唯心所現,故說種種相有生有滅。妄謂四大能造所造,故妄見有能取所取,故墮有無二見,妄起斷常。我法總皆離此諸見,了達唯是自心現故。彼妄想者,但從思想作業(yè)而生,非不作業(yè)無生義也。我此無生,離心意識有無二見。了達世出世間上上諸法,唯是自心,更無別法。是故我法非斷非常。)
不覺自心現量,墮二邊惡見相續(xù)。一切外道不覺自妄想。此凡夫無有根本。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從說妄想生。非凡愚所覺。
(記曰。此結頌外道過也。以彼不了唯心,故墮二邊惡見相續(xù),不覺皆從自心妄想而生。此凡夫外道以無有根本智慧故。彼亦將謂如來所說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亦如彼從言說妄想生。彼不知如來說法離心意識言說境界,故顛倒妄見分別如此。然如來所說法,非彼凡愚所知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遠離于所造及與形處異
性與色無常外道愚妄想
(記曰。此總頌外道所計七種無常,皆妄想分別也。此舉其四。如文可知。)
諸性無有壞大大自性住
外道無常想沒在種種見
(記曰。此頌轉變無常也。謂一切諸法自性常住,無動轉者。外道不了,妄計無常,蓋沒在種種邪見耳。)
彼諸外道等無若生若滅
大大性自常何謂無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種心流轉
攝受及所攝無有我我所
(記曰。此頌不生無常,及四大是常,造色是無常計也。謂外道妄計不生是無常,入一切諸法。既云不生,不生則不滅矣。如何又云無常耶。既云四大是常,而何又云所造是無常耶。是故知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現量,則有無二見。能所二取,我及我所,本來不有。皆是自心妄分別耳。唐譯云。彼諸外道眾,皆說不生滅。諸大性自常。誰是無常法。)
梵天為樹根枝條普周遍
如是我所說唯是彼心量
(記曰。此頌外道所計,不獨七種無常,即一切常見,如計梵天是常,為眾生主,能生諸物等,皆屬邪見。故我說彼亦是自心量耳。◎上辯外道所計無常,以顯涅槃真!虼宋牡q無常其顯真常之文錯簡在三昧章后◎下辯三乘三昧以顯涅槃真樂)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xù)。若善于滅正受次第相續(xù)相者,我及余菩薩終不妄舍滅正受樂門。不墮一切聲聞緣覺外道愚癡。
(記曰。上明外道邪計無常,將顯究竟涅槃真常,其文未竟。此辯三乘所取三昧門樂,以顯涅槃真樂,且以防邪誤也。故承此即問菩薩聲聞緣覺滅正受次第相續(xù)。意若善能了此滅正受相,則不妄舍如來果海滅正受樂門。舍,猶失也。謂若知三乘皆非究竟,則不妄取偏邪,得少為足,失于如來大寂滅海正受樂門也。故下世尊歷敘菩薩八地非真,夢河之喻。意令策進,勿誤墮耳。)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佛告大慧。六地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
(記曰。此言六地菩薩與聲聞緣覺,同斷三界煩惱障種,患心勞慮,故滅心入正受也。然猶有出入,未能念念入耳。以未忘染凈相故。)
第七地菩薩摩訶薩念念正受。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聲聞緣覺。諸聲聞緣覺墮有行覺攝所攝相滅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記曰。此言七地菩薩念念入正受,不同二乘有欣厭也。七地所以念念入者,以不見有生死可厭,不見有涅槃可求。故云離一切性自性相正受。此非二乘可及。二乘所以不及七地者,以厭有為而志樂無為,不離能取所取境界。是故七地非二乘有念正受也。故魏譯云。菩薩于七地中,念念入滅盡定。以諸菩薩悉能遠離一切諸法有無相故。聲聞辟支佛不能念念入滅盡定。以緣有為行入滅盡定,墮在所取能取境界。是故聲聞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滅盡定。)
得一切法無差別相非分。得種種相性。覺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無善念正受。
(記曰。此明二乘不及七地之所以也。然二乘所以不及七地者,魏譯云,以覺諸法種種異相,有法無法,善不善法,同相異相,而入滅盡定。是故聲聞緣覺,不能入七地中念念滅盡定。以無善巧方便智故。此中無善念,謂無彼二乘善不善等念也。)
大慧。八地菩薩及聲聞緣覺,心意意識妄想相滅。
(記曰。此言八地行相也。謂八地菩薩無功用道,常在三昧,無出入相。而同聲聞緣覺涅槃,滅妄想心識。然此名同義別。以二乘滅前六識,勞慮永斷,沈于寂滅,故無一念度生之心。八地圣人,舍離藏識,生滅心滅,沈于寂滅,而亦不起度生之愿。以寂滅雖同,其實大異。何者。以二乘即取此為涅槃,更不前進。而八地則三昧覺所持,又得如來神力加持,故不取涅槃相。以此為異耳。下文自明。)
初地乃至七地菩薩摩訶薩,觀三界心意意識量,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墮外性種種相愚夫二種,自心攝所攝,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所熏。
(記曰。此言七地已前不善修習,則墮外道邪見也。謂從初地至七地,所修觀行,雖能觀察三界一切唯是心意意識,本欲離我我所。若無多聞慧,依自妄想見,不善修習,則墮外道種種邪徑,愚夫有無二種妄見,于自心中起能所取執(zhí)以為實。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乃一向無知,不覺無始過惡虛偽習氣之所熏變耳。菩薩至此,而猶誤墮邪見,固宜深防也。楞嚴五十重陰魔,皆依觀心研窮而發(fā),甚至幾于覺位而淪滅者,況七地乎。以此較彼,正行陰將破未破時也。)
大慧。八地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涅槃。菩薩者三昧覺所持。是故三昧門樂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來地不滿足。棄舍一切為眾生事故。佛種則應斷。諸佛世尊為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聲聞緣覺三昧門,得樂所牽,故作涅槃想。
(記曰。此言八地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則墮二乘也。謂上云八地所得三昧,與二乘涅槃,其名雖同,所證則異,以得諸佛神力加持,故于三昧門不入涅槃。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眾生,不能滿足如來之地,亦即斷絕如來種性。是故諸佛為說如來不可思議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槃。聲聞緣覺著三昧樂,是故于中生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識相。善修我我所攝受。人法無我。生滅自共相。善四無礙。決定力三昧門。地次第相續(xù)。入道品法。不令菩薩摩訶薩不覺自共相。不善七地。墮外道邪徑。故立地次第。
(記曰。此言七地乃斷證之關鍵,故須用加,不加則墮外道邪徑,因此故說諸地相也。謂從初地至七地,歷真見道以來,見巧方便,善能觀察心意意識,遠離我我所執(zhí),得人法無我,超生滅自共相,善解四無礙辯,方得決定三昧門。至此純無相觀,方能漸升八地,乃至十地等覺,入菩提分法,究竟果海。皆從此七地建立。斯實斷證之大節(jié)。此所謂險道者也。若不得如來神力加持,則多墮于外道邪徑。佛言,我恐此諸菩薩不善了知自共相,不知諸地次第相續(xù),墮于外道諸惡見中。故此為說諸地行相,使知應去應度,不致退墮。此乃無漸次中施漸次。蓋以不得已而建立。非實有所說也。)
大慧。彼實無有若生若滅。除自心現量。所謂地次第相續(xù),及三界種種行。愚夫所不覺。愚夫所不覺者,謂我及諸佛說地次第相續(xù),及說三界種種行。
(記曰。此言三界諸行本無生滅。諸地次第本無建立。唯此一心,更無別法。但以愚夫不了唯心。故我及諸佛建立作如是說,以為對治。其實無有可說也。愚夫無知,謂我實有所說。)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第八菩薩地,滅三昧門樂醉所醉。不善自心現量。自共相習氣所障。墮人法無我法攝受見。妄想涅槃想。非寂滅智慧覺。
(記曰。此言聲聞緣覺于第八地中,其名雖同,所證異也。以彼二乘味著入滅三昧,為彼所醉,不達自共相是自心所現。以習氣障蔽,故墮二無我法攝受見,故起妄想涅槃之想。非若八地真寂滅智慧覺也。言二乘于八地中取為涅槃者,蓋是昔修菩薩大行退本愿者,殆非定性趣寂之儔也。以彼定性趣寂,止得我空,不得法空。尚不能知初地之法。況八地乎。故魏譯于此章末,置有此問。而宋唐二譯皆無之。)
大慧。菩薩者,見滅三昧門樂,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別十無盡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唐譯云。以入涅槃不生果故。)離攝所攝妄想。覺了自心現量。一切諸法妄想不生。不墮心意意識,外性自性相計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隨智慧生。得如來自覺地。如人夢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覺。覺已思惟。為正為邪。非正非邪。余無始見聞覺識因想,種種習氣,種種形處,墮有無想,心意意識夢現。
(記曰。此言八地入滅三昧而不取證者,以不舍大愿度生事故也。此菩薩已入涅槃而不起涅槃想,故云涅槃妄想不生。以了達唯心無外境界,故離能所取。于一切法不生分別。以深得無生法忍,故不墮心意意識及外法性相執(zhí)著之中。以得真知見力,故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隨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如來自覺地也。以久沉生滅勞慮,今一旦頓得寂滅,其樂無喻。故此三昧極難得出。菩薩功行至此無功用中,鮮不沉醉,多墮二乘寂滅之地。故華嚴八地,十方諸佛同聲加勸,與起智慧門,不令耽著此三昧樂,墮二乘地。是故授以方便,引發(fā)令出。故此菩薩于三昧夢中,極力愿出。如夢度大河,未度而覺。乃自思惟為正為邪。復更思惟,如是之相非正非邪。唯我無始見聞覺知虛妄熏習因故,見種種色形相顛倒,不離有無,于心意意識妄想夢中現耳。其實本非有也。舊注云。覺境無水,船筏非正。夢時見水,船筏非邪。以譬八地覺已本無生死,故道品功德非正。七地未覺,故道品功德非邪。所謂于未出離妄功用中,故有修證,如夢中渡河,施船筏之具耳。)
大慧。如是菩薩摩訶薩,于第八菩薩地,見妄想生。(魏譯云。見分別心。)從初地轉進至第七地,見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攝所攝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薩涅槃方便不壞。(魏譯云。非滅諸法名為涅槃。唐譯云。所得涅槃非壞滅也。)離心意意識,得無生法忍。大慧。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xù),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
(記曰。此結成八地涅槃行相也。見妄想生者,論云,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此菩薩以如幻三昧,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勤修佛法,廣作度生事業(yè)。所謂度盡眾生而不見有一眾生可滅度者。此所謂離心意識得無生法忍,是菩薩大涅槃。非若二乘滅壞諸法所取之涅槃也。然雖作如是說,蓋亦方便施設耳。于第一義諦中本無是事。故唐譯云。第一義中,無有次第,亦無相續(xù)。遠離一切境界分別。此則名為寂滅之法。由大慧問滅正受次第相續(xù),故結示云于第一義無次第相續(xù),說無所有妄想寂滅法。魏譯此處大慧有問。略云。世尊今說有二乘得八地寂滅門樂。又說二乘止得人空,不得法空。如此則二乘尚不能證初地之法。何況八地寂滅門樂。佛言。聲聞有三種。今言入八地寂滅門樂者,此是先修菩薩行者,墮聲聞地,還依本心修菩薩行,同入八地寂滅門樂。非增上慢寂滅聲聞。以彼不能入菩薩行。以未曾覺知三界唯心。未能修菩薩諸行法故。是故決定寂滅聲聞,不能證彼菩薩所行寂滅門樂。言三種者。一內秘外現者。二退菩薩行者。三定性趣寂增上慢者。前云二乘成佛。此言決定不能者。意在抑揚激勸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量無所有此住及佛地
去來及現在三世諸佛說
(記曰。此總頌第一義中,本無諸地佛地次第之相,乃三世諸佛究竟之談也。住,亦地也。所以無所有者,以唯心故。故唐譯云。諸住及佛地,唯心無影像。此是去來今,諸佛之所說。)
心量地第七無所有第八
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唐譯云。此二地名住。余則我所得。)
自覺智及凈此則是我地
(記曰。此頌七八二地尚屬因地,至于自覺圣智清凈涅槃,則屬佛所證究竟果地也。然七地雖是真修,以心量未滅故。八地心量雖滅,而尚未究竟,不名最勝。唯自覺圣智,方名最勝處耳。)
自在最勝處清凈妙莊嚴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熾焰不壞目周輪化三有(唐譯云。摩[酉*益]最勝處,色究竟莊嚴。譬如大火聚,光焰熾然發(fā)。化現于三有,悅意而清涼。)
化現在三有或有先時化
于彼演說乘皆是如來地
(記曰。此言建立諸乘諸地,皆報化二佛所說,非法佛說也。謂得自覺圣智者,則于色究竟天寶華宮殿成等正覺,示現廣大尊嚴之身,光明照耀,化現三有,此報身佛也。論曰。此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能現十方利益眾生。化現在三有者,此唐譯云,或有現變化,或有先時化,此應化佛也。惟此報化佛,演說諸乘諸地。雖說三乘,其實為一乘。故云于彼說諸乘,皆是如來地。是故雖有諸地,而實無次第之相也。熾然不壞目者,謂毒龍放光,即損人目。如來光明,不損人目。所謂悅意清涼也。)
十地則為初初則為八地
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
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
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
(記曰。此頌第一義諦寂滅法中,無次第相續(xù)說也。意顯此經唯法佛所說寂滅法,故無次第。此所謂不涉途程,不落階級,乃佛祖向上一路也。然其中往往以地位言之者。意以地上真修三昧,以印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見,令彼不墮邪慢增上慢耳。其實意不定在地位也。智者知之!蛏限q三乘三昧差別以顯涅槃真樂德防邪誤已竟◎下文正示涅槃真常德文應屬前七無常章后)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常,為無常。
(記曰。此因上世尊破七種無常已,乃曰我法起非常非無常。故大慧承便而問如來應供等正覺畢竟是常是無常耶。意顯如來法身離斷離常,故為究竟真常也。此正是顯涅槃真常之文。應在七無常章末。錯簡在此。乃傳譯之誤也。)
佛告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謂二俱有過。若常者,有作主過。常者,一切外道說作者。無所作。是故如來常非常。非作常。有過故。
(記曰。此明如來涅槃非常非無常,所以為真常也。以常與無常二皆有過故。何者。若言如來是常,則墮有能作者過。以一切外道說有微塵勝性等為能作者是常故。如來無所作,豈同彼常耶。是故說如來之常非常者,蓋非作者常。以彼作者常,有過故。)
若如來無常者,有作無常過。陰所相相無性。陰壞則應斷。而如來不斷。
(記曰。此言如來非無常也。若言如來是無常者,則墮有所作過。若言所作,則同五陰。然五陰乃相之所相者,此相畢竟無有。如來若同五陰,則陰壞而如來亦應斷滅矣。然如來法身常住不斷,豈同所作之陰耶。不同,故非無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無常。如瓶衣等。一切皆無常過。一切智眾具方便應無義。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無差別因性故。是故大慧。如來非常非無常。
(記曰。此重明所作無常,總結離過義也。謂一切所作皆是無常,如瓶衣等。而如來若同所作者,皆有無常之過。若如來無常者,則一切智所修正因,;莊嚴,六度萬行,眾具方便,悉空無利益。以同所作無常故。況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豈無常哉。若如來果同所作,則諸世間一切所作皆應是如來矣。以無異因故。是故如來非常非無常。)
復次大慧。如來非如虛空常。如虛空常者,自覺圣智眾具無義過。
(記曰。此言如來常,非如虛空之常也。以虛空頑然無知,而如來真智靈鑒故。若言同虛空之常者,則自覺圣智性自具足恒沙功德,悉空無益。如此,則墮斷滅無知之過。故如來非如虛空之常。此恐愚夫聞說法身真常,遂起豁達空見。故世尊懸破如此。)
大慧。譬如虛空,非常非無常。離常無常,一異,俱不俱。常無常過故。不可說。是故如來非常。
(記曰。上云非如虛空者,謂如來具圣智功德,不比虛空頑然無知故。此言如虛空者,謂如虛空體性湛然,無所變動,不墮有無一異俱不俱等諸數量過故。故不可說常非常也。)
復次大慧。若如來無生常者。如兔馬等角。以無生常故。方便無義。以無生常過故。如來非常。
(記曰。此言如來非以不生為常也。因前云不生是如來異名?滞龍(zhí)畢竟不生是如來常。故此破云,若以不生是如來常者,則如來同于兔馬等角。以畢竟不生,則如來墮絕無之過。若如來絕無者,則一切菩薩所修萬行方便,無所證得,悉空無益。而如來果中亦絕無廣大益物之用矣。以絕無故。若以不生是如來常,則墮此大過。故如來非不生常。)
復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來常。所以者何。謂無間所得智常,故如來常。大慧。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畢定住。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無間住。不住虛空。亦非愚夫之所覺知。
(記曰。此言如來實有真常之法,而非愚夫之所知也。謂如來之常法,乃無間圣智所證真常之理。乃諸佛如來同一法性法住法位,如來出世,若不出世。畢定常住,不變不易。此法即在一切二乘外道所住無間性中。非是空無。然非凡愚之所能知。)
大慧。如來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識彼諸陰界入處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實妄想所生。如來不從不實虛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無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靜。一切法無二生相故。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非常非無常。大慧。乃至言說分別生,則有常無常過。分別覺滅者則離。愚夫常無常見,不寂靜;壅哂离x常無常,非常無常熏。
(記曰。此釋如來真常之所以也。謂如來所以真常,而眾生所以無常者,以如來所得圣智,乃從般若實智所熏。不從心意識陰界入處妄想所熏。故如來得名為常,彼一切三有眾生所以無常者,以彼皆是不實妄想所熏,故名無常。而如來不從彼妄想生。且彼凡愚心行,又豈能知如來之常法耶。以見真妄兩異,故涅槃生死為二,故有常無常之說,此非不二寂滅之法也。若真妄兩忘,寂滅不二。則一切法,皆悉平等,無二無別,無生無起。以如來所得寂滅不二之法,故不可說言常無常耳。以寂滅不二法中,言思路絕。乃至起心動念,但有言說分別心生,則墮常無常過。何況種種妄計耶。唯有分別妄想歇滅者,則頓離彼過,外道愚夫常無常見,故不寂靜。離二見者,則名大智慧人也。以慧者永離不寂靜見,故不被彼常無常妄見所熏,乃以真常智慧而熏之也。意謂非智慧者,即心識少有流動,生滅未忘,而鮮不被其所熏習矣。此如來深慈,防之甚也,誡之深也,可不識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眾具無義者生常無常過
若無分別覺永離常無常
(記曰。二譯偈初,皆有一偈。唐云,遠離常無常。而現常無常。恒如是觀佛。不生于惡見。若常無常者。所集皆無益。為除分別覺。不說常無常。此言眾具者,即外道所計常無常一異等諸惡見也。謂此等諸見,皆悉無益,但妄計分別,起常無常過。若分別情亡,諸見頓息,則永離常無常過矣。)
從其所立宗則有眾雜義
等觀自心量言說不可得
(記曰。此言若從外道所立自宗,則有眾多雜亂知見不同。若達唯心現量,則言思路絕,而言說亦不可得矣。況復依彼邪說而求實義耶。此言從所立宗有眾雜義,足知因辯七種無常以顯如來涅槃真常義也。文義自相屬。觀者應知!蛏辖愚q七種無常文以顯涅槃真常德已竟◎下示如來藏自性清凈以顯涅槃真凈德)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七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三
(◎前接辯七種無常文以顯涅槃真常德已竟◎下示如來藏自性清凈以顯涅槃真凈德)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于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
(記曰。此將示如來藏自性清凈,以顯法身真凈德,故興此問。然云更為我說陰界入生滅等者。由前二卷初顯理究竟處,已問如來藏自性清凈轉三十二相入一切眾生身中,而為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且疑世尊說如來藏,同外道我。世尊已為抉擇云,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之我,且我有時說空,無相,無愿,真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然彼但以顯理究竟以顯法身無我,以破外道神我之計。故特舉如來藏以問。今此斷證業(yè)已究竟,將顯法身本凈,但為陰界入客塵所污。直欲凈彼污染,以顯涅槃凈德。故特舉所治陰界入生滅等染污義以請。將啟世尊如來藏自性清凈之談,以顯涅槃真凈德也。故云更為我說陰界入等。此大慧約染污邊問。向下世尊約如來藏自性清凈答。)
佛言。善哉。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長生不斷。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
(記曰。此言如來藏,自性清凈,以顯法身真凈德也。如來藏者,乃自性清凈心在纏之名。大慧疑謂五陰無我。若無有我,則誰生誰滅。誰知苦盡。誰證涅槃。佛言。陰界入雖無我,而有如來藏為眾生佛性。惟此藏性,能為世出世間善不善因,能遍興造六道生死形色染法。猶如伎兒變現諸事。然本無我我所。亦能成就出世凈法。以二乘不知此如來藏性為生死因,乃謂根塵識三緣和合方便而為生因。外道不知此如來藏性,而妄計神我作者以為生因。然此藏性,蓋為無始虛偽惡習之所熏變,失其如來藏名,但名識藏耳。故云,佛說如來藏,即是阿賴耶。依此藏識生無明住地,變起前七識浪,生滅不停。故如來藏亦隨七識流轉生死。如海波澄,因風起浪。故生死相續(xù),長劫不斷。其實如來藏性,本自常住,離于二乘無常之見。本自無我,離于外道神我之論。雖在纏眠染污之中,其實自性無垢,畢竟清凈。是所謂迷此性而為生死。悟此性而為涅槃。以此藏性,無常不能壞,故為真常。眾苦不能侵,故為真樂。生死不能拘,故為真我。煩惱不能污,故為真凈。此所以為如來無上涅槃真實果體也。)
其余諸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
(記曰。此言藏識本不生滅,但七識生滅,以明如來藏為生死染因也。大慧疑問陰界入既無我,誰生誰滅,而彼愚夫因何不知苦盡,不知解脫。佛答意云。陰界入者本如來藏,不生不滅。今雖在纏名識藏,其體本真,亦不生不滅。其生滅者,非是藏識,乃前七識有生滅耳。故唐譯云。其余七識意意識等念念生滅。然彼七識所以生滅者,特以妄想為因,境界為緣,和合而生,計著名相以為實有。以不了此境界色等諸法唯是自心之所顯現。以不了故,貪著名相。逆順境界,生憎愛心,起苦樂受。為此名相纏縛,既從貪生,復生于貪。以是因緣,愚癡眾生隨生死流,不知苦盡,不求解脫。此所以如來藏變現六趣為生死染因也。)
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善真諦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藏。(唐譯云。若因及所緣,諸取根滅,不相續(xù)生,自慧分別苦樂受者;虻脺缍,或得四禪;驈蜕迫胫T諦解脫。便妄生于得解脫想。而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識藏之名。)識藏。七識流轉不滅。(唐譯云。若無藏識,七識則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
(記曰。此言依如來藏為無相外道及二乘因也。若因若攀緣者,上云妄想為因,境相為緣。蓋妄想,指前七識,乃八識之見分。境相,乃八識之相分。今言諸受根滅次第不生者,謂前六識不取諸境,而七識自然不起也。以外道及鈍根那含,俱能[廠@火]滅六識,以不了唯心,又無多聞智慧,但依自心分別妄計,厭苦趣樂;蛉霚缡芟攵ǘ游迥呛;驂櫉o想而入四禪外道。若有利根羅漢,善修四諦,出于三界,得真諦解脫,證偏空理。其實未得究竟涅槃,便自妄生滅度解脫之想。此但盡生死謂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以彼其實未舍未轉如來藏中識藏之名故也。藏識,七識流轉不滅者,謂彼外道二乘所以非真滅者,以藏識未轉,故七識流轉不滅。何者。以依彼轉緣彼,互為緣起故。故唐譯云。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何以故。因彼及所緣而得生故。意在若轉藏識之名,而七識亦隨之而滅矣。所以七地以前未舍藏識,但依自妄想修,心境不如,以心外求法,故多墮邪見。二乘不了,故墮自共相見。以彼未凈藏識中無始虛偽習氣故。故唐譯云。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無我性。于蘊界處取于自相及共相故。然藏識者,亦名阿賴耶識。又云阿陀那識。此云無沒識。以在生死流而不沒故。偈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直朔謩e執(zhí)為我。故非彼境界。)
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地次第相續(xù)轉進。余外道見不能傾動。(唐譯云。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諸法無我,隨地次第而漸轉滅。不為外道惡見所動。)是名住菩薩不動地。得十三昧道門樂。三昧覺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門樂及實際。(唐譯云。為三昧力諸佛所持。觀察不思議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實際,及三昧樂。)向自覺圣趣。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所修行道。得十賢圣種性道,及身智意生,離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凈如來藏及識藏名。
(記曰。此言如來藏為出世凈因也。謂轉藏識名,見如來藏,即得八地無功用道,方證法無我智。偈曰不動地前才舍藏。以舍此藏識染污之名,即是如來清凈之藏,非別有所得也。所言法執(zhí)者,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一切對治真妄之法。以未轉藏識時,而七識未滅,皆有所執(zhí),取以為我故。今藏識既轉,則七識滅。七識滅,則五法自性人法無我當下隨滅。以五法等皆依藏識而立故。今識轉而彼亦滅,所謂皮既不存,毛將安附。此所以為得法無我而進入地。到此生滅既滅,對治亦亡,無功可用,故云無功用道。既無功用,得法無我,則一切外道惡見不能傾動,故名住不動地。住此地已,即得十種三昧門樂。但此菩薩向在生滅勞慮,覺識煩動,未得真樂。今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樂無可喻,則味著三昧不起,了無度生之念。若不蒙佛力加持引拔令出,則墮二乘。故為諸佛三昧神力之所加持。又以昔本愿力之所持故。所以雖證涅槃而不住實際。而亦不取三昧之樂。故以如幻三昧現意生身,利益眾生,以趣自覺圣智究竟之果。此所以不同外道二乘所修行道也。是故菩薩修如實行求勝法者,當凈如來藏中識藏之名,如是而已。此外別無可證得也!蛏险@涅槃真凈德竟◎下文釋疑勸修)
大慧。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大慧。然諸凡圣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圣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
(記曰。此釋疑也。問曰。既轉識藏名如來藏,然識藏有生滅,而如來藏亦有生滅否。答曰。若無識藏名,而如來藏則無生滅。又問。一切凡愚未轉藏識故心有生滅,一切圣人既轉藏識心亦有生滅否。答曰。等覺已還雖轉藏識而容有生滅。以雖趣自覺圣智住現法樂,而不舍于勇猛精進度生事業(yè)。且異熟未空,尚有微細生相無明未盡,所謂真常流注,故亦有生滅。故云。然諸凡圣悉有生滅。修行者自覺圣趣現法樂住,不舍方便。問曰。生滅者七識也。上云若無藏識,七識則滅。七識既滅,而諸圣者已轉如來藏,復何生滅耶。答曰。以但轉名言,無實性故。下經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由是觀之。向之生滅者非七識,乃如來藏也。何者。以如來藏有隨緣義,不變義。故不生滅者,不變義也。而生滅者,隨緣義也。以隨染緣,則為生死因,而眾生念念生滅,造諸惡業(yè),故沉淪生死,此凡夫生滅也。若隨凈緣,則為涅槃因,而菩薩念念無生,起大智用,利樂有情,故證趣涅槃,此圣人生滅也。是故凡圣悉有生滅。以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故凡圣平等。六祖云。佛性無常。又云。若法身寂滅,則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云。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故生滅是常。此非深證無生,達法性緣起者,何以與此。 [一體五用六祖所斥引用失檢。])
大慧。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清凈?蛪m所覆故,猶見不凈。非諸如來。大慧。如來者現前境界,猶如掌中視阿摩勒果。
(記曰。此釋轉難也。問曰。既云如來藏自性清凈,凡圣平等,何以有圣凡之別。答曰。以所見不同故也。唐譯云。此如來藏識藏本性清凈?蛪m所染而為不凈。一切二乘及諸外道憶度起見,不能現證。如來于此分明現見,如觀掌中庵摩勒果。以凡夫不覺,故為不凈。外道妄覺,二乘偏覺,皆屬比非二量,故所見不凈。菩薩分覺,以十地菩薩觀佛性,如隔縠見月,故猶屬比量,亦未盡凈。唯有如來現前境界,視如來藏如觀掌果,方為現量究竟清凈。是故此經貴唯心現量,頓見佛性,義現乎此。)
大慧。我于此義,以神力建立。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聲聞計著,見人法無我。(唐譯云。令諸聲聞見法無我。)故勝鬘夫人承佛威神,說如來境界。非聲聞緣覺及外道境界。如來藏識藏,唯佛及余利智依義菩薩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薩摩訶薩,于如來藏識藏當勤修學。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記曰。此顯涅槃凈德究竟,已極于此,故結勸修也。唐譯云。我為勝鬘夫人及余深妙凈智菩薩,說如來藏名藏識,與七識俱起。令諸聲聞見法無我。大慧。為勝鬘夫人說佛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境界。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與汝等比凈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zhí)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處。法華云。鈍根小之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故非所行處。以智未凈故。又云。有佛子心凈,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故為利智滿足者,說如來藏即識藏,與七識俱生。所以說此者,正為策進二乘見法無我故。所言凈智者,謂依義不依語也。寶鏡云。但形文彩,即屬染污。百丈云。本無名目。謂之佛,是染污。謂之法,是染污。噫。喚作佛法,蚤是染污。況貪嗔癡,及種種邪見,憶想圖度耶。此所以非深妙凈智者不能入也。故勉之曰莫但聞覺作知足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
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
(記曰。此頌如來藏自性清凈也。謂如來藏本自清凈。第以無始惡習所熏,而為識藏,生住地無明,與七識俱。故染凈因緣依之而立。故云二種攝受生。以此藏性染凈俱非,圣凡情盡,故云智者則遠離。二種攝受,謂能取所取,即見相二分。以有心境故生。忘則不生。)
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
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
(記曰。此頌釋上遠離義也。以一切凡圣生死涅槃諸法,于藏性中悉如鏡現像,本來不有。但以無始染凈二習之所熏故。然如來藏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古德云。盡大地求一無事人不可得。誠哉。)
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
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
(記曰。此頌愚夫計著名言不得真實義也。前云我所說法如標月指。)
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
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
(記曰。此頌愚夫隨識而行,不隨智也。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心謂八識,能變能現,故如伎兒。意謂七識,仗因托緣,故如和伎者。五識業(yè)生,故為伴侶。六識分別,故為觀者。本來不有,如幻不實,故譬之伎。所以貴如實觀。王文公觀俳優(yōu)偈曰。諸優(yōu)戲場中,一貴復一賤。心知本自同,所以無欣怨。寂音謂此老人通身是眼,瞞渠一點不得!驈某蹙矸謩e自性章起破名相妄想以來止此通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以辯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究竟差別相分二◎初總明迷悟因依◎先問)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分別相。(二譯皆云。差別之相。)我及余菩薩摩訶薩,于一切地次第相續(xù),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來自覺地。
(記曰。此問明五法自性究竟差別相也。由前一往所言世出世間凡圣邪正一切因果,皆依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建立。今所建立者邪正因果既周。但未明能建立者五法自性識無我等差別之相。故此請問,冀佛甄明。庶令行人了達無疑,則可依之分別無謬,而入一切佛法,乃至入于自覺圣智究竟地也!虼未鹬谐蹩偯髅晕蛞蛞馈虼蝿e顯四門攝入◎且初)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分別趣相者,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來自覺圣趣,離于斷常有無等見,現法樂正受住現在前。大慧。不覺彼五法自性識二無我自心現外性,凡夫妄想,非諸賢圣。
(記曰。此總明真妄迷悟因依也。意謂若修行者,因觀察五法自性八識無我明見無謬,則于如來自證境界,則離斷常有無等見,得現法樂甚深三昧。若諸愚夫因不了此法,則妄見心外實有諸法,妄生分別執(zhí)取,故流轉生死。是則迷悟圣凡皆依此法也。◎次別顯四門攝入分五◎初總明五法差別相分二◎初明差別之法)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諸賢圣。佛告大慧。愚夫計著俗數名相,隨心流散。流散已,種種相像貌,墮我我所見希望,計著妙色。計著已,無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貪恚所生業(yè)積集。積集已,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墮生死海諸趣曠野。如汲井輪。以愚癡故,不能知如幻野馬水月自性,離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實妄想。離相所相及生住滅,從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時節(jié)微塵勝妙生。愚癡凡夫隨名相流。
(記曰。此總言五法中名相生起差別之因,及外道妄計之所以也。唐譯云。凡愚不知名是假立。心隨流動見種種相。計我我所,染著于色。覆障圣智。起貪嗔癡造作諸業(yè)。如蠶作繭。妄想自纏,墮于諸趣生死大海。如汲井輪,循環(huán)不絕。不知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心所見。妄分別起。離能所取及生住滅。謂從自在時節(jié)微塵勝性而生。隨名相流。蓋言凡夫不知名相虛假不實,故妄取為我及為我所,依之造作種種諸業(yè),自取生死苦果不休。而外道不知名相唯自心現,依妄計分別能所生滅因緣而生。乃別起異見,謂從自在時節(jié)微塵勝性而生。斯則名相本無,但依他起,從遍計執(zhí)而有也。下正釋五法差別。)
大慧。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
(記曰。此釋五法中名相也。名相,謂色心耳。意識為名。五根六塵通名為相。又相各有名,亦名名相。故云眼識所照名為色等。蓋五根所對為實色。意根所緣法塵為假色。然實則可見有對。假則不可見無對。唯識百法具明,此中但約為名相。)
大慧。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唐譯云。此事如是,決定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
(記曰。此釋五法中妄想也。設施眾名,顯示諸相者,謂名依相立,相逐名生,名相本無,依分別有,故名妄想。)
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
(記曰。此釋五法中正智也。不住為客。于名相不住,故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諸識不生。然識既不生,非智而何。以智觀諸法,則不分別,不顛倒,不斷不常。則自不墮一切聲聞緣覺之地矣。以不墮偏邪,故名正智。)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記曰。此言五法中如如也。若以識而知,則名相橫生。若以正智而觀,則名相不立。斯即名相之本如。非離名相外別有如也。但于名相不起有無二見建立誹謗。以知名相本自不生,故名如如耳。故云非不立名相等。所謂唯如如智獨存。然名相不生,境如也。所以知名相不生者,心如也。心境如如,故一法不立!蛏厦鞑顒e之法◎下顯住如如之人)
大慧。菩薩摩訶薩住如如者,得無所有境界故,得菩薩歡喜地。得菩薩歡喜地已。永離一切外道惡趣。正住出世間趣,法相成熟。分別幻等一切法自覺法趣相。離諸妄想。見性異相。
(記曰。此言住如如者之實證也。得無所有境界者,以唯如故。法相成熟者,以不被相縛故。以得自覺法趣,故離諸妄想。以得真如用,故見性異相。所謂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此蓋從初地以至九地之行相也。唯識登地證十真如,以彼約勝德故。此唯一如無二如,約實證故。)
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間,三昧力自在神通開敷。(魏譯云。入法云地已,次以三昧力,自在神通諸華莊嚴如來之地。)得如來地已,種種變化圓照示現。成熟眾生。如水中月。善究竟?jié)M足十無盡句。為種種意解眾生分別說法。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得。
(記曰。此明行成得果之相也。以轉識藏得如來藏名,故云法身離意所作,是名菩薩入如如所。論云。真如自體相者,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乃至云。如是凈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以無所念,方得滿足。是故此言法身離意所作,是名入如如所。故登地以來至究竟地,法爾具有如是業(yè)用!蛏厦魑宸ú顒e相已竟◎下明三門入五法分二◎初三自性入五法)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為三種自性入于五法。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入五法。
(記曰。此問明四門互相攝入,以顯一心真如染凈融通,以顯如來藏性含攝之妙也。舊注云。大慧前舉四門而問,如來但約五法一門而答。故此再問,為三自性入于五法中耶。為別有自相宗耶。佛答言余三門悉入五法中者,以但修一門,則諸門備攝。余三亦爾。然所以互相攝備者,以法性融通,隨緣轉變故。)
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
(記曰。此言妄想自性入五法中名相也。以有名相,故起分別。名相若無,分別何起。故此妄想入彼名相攝也。)
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時生。如日光俱。種種相各別分別持。是名緣起自性。
(記曰。此言緣起自性入五法中妄想也。謂彼五法中妄想名相,乃相因而起。以妄相生心心所法時,則諸法假名依之而生。如日與光。謂心境不相離故。既有種種名,則有種種相,復起種種分別,互相依持。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以心境互為緣起故。此緣起自性,即入彼五法中妄想攝也。)
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
(記曰。此言成自性入五法中正智如如也。謂正智如如,乃妙性天然,非可作法,故不可壞。以不可壞,故本自圓成,即名成自性!蛏厦魅孕匀胛宸ň埂蛳旅靼俗R二無我入五法)
復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
(記曰。此言八識二無我入五法中也。謂于自心所現妄法,是為名相。于此執(zhí)著生起八識,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實,則分別不生,即為正智如如。此八識入五法中也。若于心境妄計實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實,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二無我入五法中也!蛉魉拈T攝一切法)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圣智諸地相續(xù)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記曰。此言四門攝一切法也。謂非但五法攝余三門,即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若因若果,一切諸法,悉入其中。◎四明總歸如如以示正觀)
復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為相。(唐譯云。此中相者,謂所見色等形狀各別,是名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為瓶等。即此非余,是說為名。(唐譯云。依彼諸相立瓶等名。此如是,此不異,是名為名。)施設眾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于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唐譯云。彼名彼相,畢竟無有。但是妄心展轉分別。如是觀察,乃至覺滅,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為眾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于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圣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
(記曰。此言修行五法之方便也。前言五法相因而有。謂名相因妄想而有。如如因正智而得。且彼名相,通約心境相待而言,所以攝入三性。此單言一切諸法總謂之相,相各有名,分別名者謂之妄想。謂此名相妄想,本自如如。唯能了此如如之相。而復能為眾生顯示者,乃名正智,即所謂自覺圣智也。故前后五法之次不同,而立意亦別耳。彼名相畢竟不可得者,境本如也。始終無覺者,謂既無所知之境,亦無能知之心,則心本如也。心境如如,故于諸法無展轉生滅,而離不實妄想矣。此真如相,以無相故,故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斯乃我及諸佛所證入處。而所以普為眾生開示說者,亦說此如如實相,顯示于彼。令彼眾生隨順入此,不墮斷常,不生妄想,入自覺圣智趣,超過一切外道二乘境界,如此方名正智也。是則我所證所說者,唯此而已。即令眾生所證者,亦唯此而已。故法華云,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下結勸修學。)
大慧。是名五法三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于他。
(記曰。此結勸修也。唐譯云。于此法中,汝應以自智善巧通達。亦勸他人令其通達。通達此已,心則決定,不隨他轉。然通達如如,其心方決定不隨他轉。此所以七地未離心識,而亦恐墮外道邪徑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
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
(記曰。此總頌上四門攝盡一切大乘佛法也。梵語摩訶衍,此云大乘。)
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
正智及如如是則為成相
(記曰。此頌五法攝三自性也。◎上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以明究竟差別相已竟◎下明法身常住以示生死涅槃平等相分二◎初明法身常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余義。惟愿如來哀愍解說。佛告大慧。莫如說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
(記曰。前一往通顯法界真妄因果究竟,總歸如如。此將示法身常住以顯法界平等如如,故舉恒沙之喻以請問也。蓋尋常居多多之數以恒沙喻之。大慧意謂果是三世諸佛如恒沙之多耶。故云如說而受。為復別有余義耶。佛言。不可謂三世諸佛如恒沙之多。何者。以如來最勝,超諸世間,無與等者,不可以量求,故云過世間望,非譬所譬。經云。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
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唐譯云。我以凡與諸外道等,心恒執(zhí)著常與無常。)長養(yǎng)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yōu)曇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yōu)曇缽華,優(yōu)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yōu)曇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圣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記曰。此言法身常住,不可以言說心量譬喻求也。然法身離言,不墮諸數。豈可以數量比擬而求之耶。然以恒沙喻佛易見者,蓋為策發(fā)懈怠眾生,破其執(zhí)著怖遠之情,欲令厭離生死,發(fā)精進心耳。故為彼說諸佛易見如恒河沙,非如優(yōu)曇華。如曰寶處在近是也。若言佛難值遇,彼必退怯。謂難見故,不肯進求。故我以易見之言以啟發(fā)之,非實言也。若有根熟堪受化者,恐其懈怠,欲令精進速趣菩提,故我便說言佛難值遇如優(yōu)曇華,使生渴仰戀慕之心故。此亦寓言,非實然也。且優(yōu)曇華,并無已見今見當見之者。而如來出世悉知悉見。豈可以優(yōu)曇華比如來耶。如是以曇華喻佛者,乃說化佛誘眾生之方便耳。非是建立說法身自通處也。故說如來如優(yōu)曇華。然自建立自通法者,乃內證圣智法身境界。世間無等。故云過世間望。彼諸凡愚,不能信受自覺圣智境界無以為譬。妄謂可以比喻而知。殊不知真實如來法身,乃超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與中而立譬喻以求之也。故般若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河沙,無有過咎。
(記曰。此釋疑也。疑曰。然如來法身既無可譬,而又喻佛如恒河沙,豈不墮自語相違過耶。故此釋云。然我有時而說譬佛如恒河沙者,無有相違過咎。何者。以我所言恒河沙者,非多多之謂也。以有深義故。故下以七種深義釋之。)
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收摩羅(失獸摩羅,云殺子魚。)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凈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愿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記曰。此喻法身離念也。如來自覺圣智法性如河。大力神通自在等如恒河中沙。雖被踐踏,而不起一念惱亂之想。而諸外道天魔等惱亂如來,而如來寂然不生一念厭舍之心。以利益眾生本愿三昧力所持故。又斷無始貪恚愛憎習氣故。以此離念之智,故如恒河沙。殆非多多之謂也。以菩提所緣,緣苦眾生,故云本愿三昧樂。)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
(記曰。此喻顯法身不壞也。如來法身,在無情謂之法性,在有情謂之佛性。故如沙為地之自性。無情世界成住壞空,而有情眾生生老病死,雖為八相遷流,無明三毒之火燒煮,而法身湛然曾無加損于其間。何者。以俱無生無二故。故如大地被燒而沙不失自性。以沙與火俱生故。而愚夫謂地被燒,而地實不燒。地以火為因故;鹉苌,故火是地之因。以譬愚夫將謂三毒火燒,法身亦壞,而法身實不壞。何者。以三毒煩惱,是法身因故。)
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
(記曰。此喻法身無限量也。論云。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又云。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故云光明無有限量等。)
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
(記曰。此喻法身一相也。為法身遠離生住異滅。以永斷三有生死因故。論云。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故云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
(記曰。此喻法身離增減過也。論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所言如來智慧,約成熟眾生而說。不增不減者,蓋約權智利物,即十方無量眾生皆取如來智慧,而如來不減,皆契佛心,亦無所增。所謂既已為人已愈有,既已與人已愈多也。何者。以法身非身故。故唐譯云。譬如恒沙。取不知減,投不見增。諸佛亦爾。以方便智成熟眾生,無減無增。何以故。如來法身無有身故。)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二譯皆有大慧譬如四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樂。以大悲故。
(記曰。此喻顯同體大悲也。以眾生業(yè)性盡是如來法身。是則眾生受大極苦,皆是逼迫如來矣。故眾生未盡涅槃,而如來亦不得常樂我凈。所以乃至一微細眾生不入涅槃,而如來亦不舍法界自三昧愿樂度生事業(yè)。以同體大悲所持故。油喻嗔心。魏譯云。諸佛如來為諸眾生苦惱所壓,嗔不可得。)
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可知故,云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記曰。此喻言說法身也。沙喻一切生死法。水喻法身涅槃法。然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若眾生以無明業(yè)識說涅槃法,而涅槃法皆隨生死流。而如來以自覺圣智說生死法,而生死法皆隨涅槃流。不但所說之法隨涅槃。而言說即涅槃。以言辭相寂滅故。是故如來說法不隨諸去流轉。所以不隨流轉者,以不見有生死法故。故云生死本際不可知。既生死本際尚不可知。我云何而說生死有去義耶。且去是斷義。然生死本際即涅槃常住,又何說斷。但此非愚夫所知!蛏厦鞣ㄉ沓W 蛳旅魃滥鶚勂降)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唐譯云。了知外境自心所現。分別轉依名為解脫。非滅壞也。)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于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唐譯云。離分別心,無別眾生。以智觀察內外諸法,知與所知悉皆寂滅。)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記曰。此明生死涅槃本來平等,以顯佛界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也。唐譯云。若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眾生在生死中而得解脫。大慧意謂離生死外,別求解脫也。佛言。生死本際即涅槃故。以眾生迷本際而為生死,故有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此所以妄見心外實有諸法。今但滅彼妄想習氣,則能了知心外無法。即此妄想便是涅槃。非離此妄想外別有涅槃也。故云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以本際全成妄想。即此妄想,乃本際之異名耳。故魏譯云。本際者,是分別心,一體異名。離分別心,更無眾生。斯則本際即妄想,妄想即眾生。故本際如而眾生亦如也。以皆如故,以智觀察內外諸法,知與所知皆悉寂滅。但以不了妄想說自心生,故妄相生。若了唯心,即妄想頓滅。由是觀之。生死涅槃本無二致,惟在迷悟之間,悉由自心轉變耳。豈更有他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記曰。此頌法身平等也。然不壞不去,亦不究竟斷滅,此所以為平等如如。)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記曰。此頌法身常住也。以隨流而性常。是所謂真實常住!蛏厦鞣ㄉ沓W∫燥@生死涅槃平等相竟◎下示藏心自性以顯真妄生滅平等相)
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卷第十八
一切佛語心品第四之四
(◎上明法身常住以顯生死涅槃平等相竟◎下示藏心自性以顯真妄生滅平等相)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惟愿為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記曰。此將顯眾生如,故問剎那生滅之法也。魏譯云。為我說一切法生滅之相。云何如來說一切法念念不住。然一切法者,極而言之,乃世出世間圣凡之法,無不該盡。略而言之,乃眾生五蘊身心之法耳?偠灾,皆屬生滅,故謂之眾生。若以妄心分別,都是生滅之法。即大慧初所請問百八句者是已。前大慧致問,世尊總斥之曰非。意顯真如理中本無此事故。今一往約生滅門中以五法自性識無我等一一開示,以至真妄一如,究竟已極。將明生滅本如,以顯不獨佛界如,而眾生界亦如如也。故大慧已聞法身常住,故此特舉生滅之法以問之。以真妄之法不出一心,故世尊攝如來藏以舉之。)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魏譯云。內法,外法。唐譯云。有受法,無受法。)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習氣長養(yǎng)。(唐譯云。舉要言之。五取蘊法,以心意意識習氣為因而得增長。)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圣善無漏。(唐譯云。凡愚于此而生分別,謂善不善。圣人現證三昧樂住,是則名為善無漏法。)
(記曰。此明世出世間凡圣之法,總依五蘊身心而有也。謂一切法者,大約不越世出世間善惡無記及有無心境有漏無漏之法耳。此等諸法,通以五蘊身心為因。然凡愚執(zhí)此五蘊以為實有,故依之造作世間善惡無記罪過有漏之業(yè)。外道不知五蘊無我,故妄執(zhí)以為神我,而起有無二見,故謂之生滅。出世圣人以三昧力,觀此五蘊身心如幻如化,現住法樂而成善無漏法,故謂之不生滅。通皆唯一五蘊身心。良由所見不同,故有凡圣之別。據實而論,總皆不離生滅,謂之剎那。何者。以皆未離心意識故。所謂菩提心生,生滅心滅,猶是生滅。但存有所得心,皆為生滅。況妄計分別者乎。然此生滅之法,本自無生。何者。以皆不離如來藏故。然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而彼諸法又
- 上一篇: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第13-15卷)
- 下一篇: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記-楞伽補遺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人有三事勝過諸天
- 為什么要把功德回向給別人?回向的意義
- 阿難問佛陀的四個問題
- 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善是什么?
- 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善的標準是什么?
- 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