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課、真言宗(四)

  第廿六課 真言宗(四)

  十一、六種無畏

  無畏是安穩(wěn)蘇息之義,一切眾生,被煩惱所縛,不得自在,若修至此處,則能分別解脫,得到安穩(wěn)蘇息,故名無畏。一、善無畏。世間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樂,離惡道怖,此則名為善無畏。若約真言宗,修三密而供養(yǎng)本尊 (1),能起無畏精神,遇險(xiǎn)惡境,可化為平善,其位與此相等。二、身無畏。二乘行者,不凈觀等成就,于身的扼縛,得以解脫,無復(fù)圭礙,離諸恐怖,此則名為身無畏。若約真言宗,觀于壇上本尊,眾相現(xiàn)前,威光涌現(xiàn),漸至攝相向性,脫離形骸,能起無畏精神,遇痛苦事,亦可化為無有,其位與此相等。三、無我無畏。二乘行者,入見道位,觀一切法無我,我執(zhí)既消,怖畏即除,此則名為無我無畏。若約真言宗,于本尊海會(huì) (2),覺諸像皆屬緣生,不起愛著,即我身亦不可得,其位與此相等。四、法無畏。二乘行人,入無學(xué)位證偏真 (3) 之理,于五蘊(yùn)和合身,覺其為空,無所怖畏,此則名為法無畏。若約真言宗,于本尊三昧眾相現(xiàn)前之時(shí),知其如水中月,鏡中像,雖極莊嚴(yán),實(shí)同幻影,其位與此相等。五、法無我無畏。大乘菩薩,證法空真如,了萬法唯心,于諸法略無我見,而心得自在,此則名為法無我無畏。若約真言宗,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能得自在之用,其位與此相等。六、平等無畏,亦名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佛知一切法平等,證入法性,于本末能所,了不可得,此則名為平等無畏。若約真言宗,修成上上悉地時(shí),無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其位與此相等,到此地位,即成佛矣。

  十二、五類法身

  本宗的一切教相事相,均建立在佛地上,均是宣說如來的果位,顯示法身佛的真實(shí)境界,并分身為五類,此五類法身,皆含攝在大日如來一大法身內(nèi),所有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毗盧遮那法身所攝,包無不盡,茲分說于下:

  (一)

  自性法身 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智法身之別,皆名自性

  法身。

  (二)

  受用法身 諸佛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yīng),二、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xiàn)的身,

  與智相應(yīng),皆名受用法身。

  (三)

  變化法身 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xiàn)的丈六應(yīng)身(4),說內(nèi)證法,屬于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名變化法身。

  (四)

  等流法身 此身系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xiàn)同類的身形,隨機(jī)化度,名等流法身。

  (五)

  法界身 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十三、阿字本不生

  本宗的理論,認(rèn)為凡物之為元初根本者,必為不生之法,凡能生諸法之因,即非元初根本。阿字譯為「無」,又云真空,為眾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故即是般若實(shí)相的理體,無生無滅,金剛頂經(jīng)說:「阿字門,一切法寂靜故!故且病

  本宗教法,與他宗大異,其幽奧處,秘密難曉,屬于如來內(nèi)證境界,故非凡夫所能了解,以不解故,謂之為密。所以其陳義不能用顯教教理,加以推測(cè),學(xué)者若欲知之究竟,則非學(xué)密不可。

  【注釋】

  (1) 在諸尊中,以其尊為本,故名本尊。秘藏記曰:「我本來自性清凈心,于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凈理,于世間出世間最勝尊。故曰本尊。」

  (2) 多數(shù)圣眾會(huì)合,德之深,與數(shù)之多九如大海,稱為海會(huì)。

  (3) 小乘所說的真理,偏于空之一邊者,名為偏真,意謂雖真而有偏也。

  (4) 見初級(jí)佛學(xué)教本,第二十一課注五。

  【習(xí)題】

  (一) 述「無畏」之義。

  (二) 六種無畏,是那六種?

  (三) 五類法身,是何名目?

  (四) 何謂一、變化法身?二、等流法身?

  (五) 解釋法無我無畏及阿字本生義。

  (六) 何謂一、海會(huì)?二、偏真?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