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震華法師的佛學思想

\

  震華法師是近代杰出的佛教教育家、思想家、佛教史地學家。曾任鎮(zhèn)江竹林寺方丈、竹林佛學院院長,上海佛教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等職。今年是他圓寂四十周年、誕辰七十九周年。現在,緬懷他的業(yè)績,發(fā)揚他的思想,對提倡人間佛教思想,發(fā)揚農禪并重,注重學術研究,加強國際交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追隨震華法師多年,親蒙記莉,接受法脈,對他的佛學思想和事業(yè)牢記不忘,F將震師的佛學思想向四眾弟子予以介紹,旨在發(fā)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

一、生平概述

  震華(一九〇九年—一九四七年)生於江蘇省興化縣翟唐莊,俗姓唐。幼失怙恃,不堪兄嫂虐待,於一九一九年於興化縣城南圓通庵,依懷蓮上人披薙,法名乘實,字震華。蓮公示以沙彌三慎,勉令遵守。一口慎不妄發(fā)言,二手慎不妄取財,三足慎不妄行動。如能凜遵勿忘,則可入道。震師銘記於心,時時不忘,作為行動的指南。蓮公見其善根萌發(fā),實是可造之才,遂送到私塾就學,以其天資穎悟,記憶過人,學業(yè)猛進,每試必列前茅。課余兼習蘭竹,為同校師生矚目。

  一九二六年春,師之師祖霜亭上人,主持金山江天寺,見其穎悟過人,召至鎮(zhèn)江,從超岸寺玉山佛學社守培法師學習經教。守老於臺、賢、性、相,無不通達。辭流三峽,筆陣橫掃,見解獨到,孤發(fā)妙義,堪稱一代巨匠。師在守老座下,親炙三載,獲益良深。一九二九年於句容實華山受具足戒。戒期圓滿,入夾山竹林寺,從靄亭上入學。一九三零年,靄老見其行解相應,才識遇人,聘為竹林佛學院主講。師銳意改革學制,分班授課,成績卓然,一時竹林佛學院,在全國佛學院中享有盛譬。一九三二年,接靄亭,厚寬兩位上人法席,任竹林寺監(jiān)院,但其主要精力仍在辦學。授課之余,檢閱《續(xù)藏》,銳研佛史。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師認為僧人應該奮起救國,乃博采群籍,撰《僧伽護國史》一書,喚起僧眾愛國報國的熱忱,使佛教界為之振奮。一九三三年,師從商務印書舘購買《中國人名大辭典》一書,檢其內容,對佛教人物,略其所不應略,詳其所非賞詳。有些重要人物,如伽佛陀,金地藏、德山、法海、藹益等,皆漏而末刊。有些人名被搞錯,如少康誤作山康,真可誤作可真,智仙誤作智山等等。遂立志編寫《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師四處查閱資料,終夜伏案走筆,抄寫剪貼,皆無旁貸,其刻苦洽學精神,令人敬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師發(fā)動鎮(zhèn)江各大寺廟,組織佛教僧侶救護隊,帶領隊員出入愴林彈雨之中,救護傷員。鎮(zhèn)江失陷,竹林寺毀於兵火,房屋損失大半。一九三八年,師主持竹林法席,維持殘局,整頓頹綱,大見成效。一九四〇年二月東渡日本考察佛教,歷長崎,京都、東京,條良,鐮倉、名古屋,大阪等地,月余回國,著有《東渡弘法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一九四二年四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後,創(chuàng)辦上海佛學院,發(fā)行《妙*輪》月刊,增清《大正藏》、《續(xù)藏》,成立弘一法師紀念會,創(chuàng)辦佛教圖書舘。師幾年來獨擘籌劃,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見者聞者,莫不嘆服。

  抗戰(zhàn)勝利後,師志在完成《佛教入名大辭典》,辭去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等職,閉關於夾山之八公洞,潛心寫作。時中國佛教會就焦山設會務人員訓練班,聘師授課。師白天授課,夜裹寫作,積勞成疾,至滬就醫(yī),竟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日逝世上海玉佛寺退居寮。遺著有:

  《僧伽護國史》《比丘尼表彰集》

  《續(xù)比丘尼傳》六卷《比丘尼軼事叢考移》

  《夾山弈葉集》三卷《夾山志》

  《興化方外詩征》《回龍山考》

  《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玉佛寺志》

  《清代佛教年鑒》《圓通庵志》

  《清代佛教綱要》《佛塔考略》

  《泰縣佛教通志》《異類法緣記》

  《比丘尼創(chuàng)著集》《護生原理》

  《東渡弘化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

  《碧巖吟稿》《碧巖文選》

  《興化佛教通志》《夾山宗譜》

  《佛教女眾叢書》

  二十八種。

  余忝列師之門下,一九四二年隨師到滬玉佛寺,協助創(chuàng)辦上海佛學院。一九四四年接師法嗣,任竹林寺監(jiān)院,負責竹林佛學院工作。一九四七年任竹林寺方丈,兼任竹林佛學院院長,F在繼承師之法脈,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上海靜安寺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畮熯z著《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尚未完成,我當繼續(xù)編纂,使其盡快出版問世,用報師恩,使師含笑於兜率天宮。

二、佛學思想

  一、如何修道?震師認為修持法門很多,門門都可入道,選擇一門,認真作去,總有到家的一日。修持法門,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持戒:依大小乘戒律修持。

  (二)參禪:祖師所提的公案,久久參究提撕,自然有所悟入。

  (三)念佛:念諸—佛和菩薩的圣號。

  (四)誦經:讓誦或為人解說諸部經典。

  (五)持咒:誦持諸呪,三密相應。

  (六)禮佛:稱禮諸佛和菩薩圣號,默默作觀。

  但是不論選修那一法門,都要使法門為我所有,變成我的法門,可以活潑運用。比如參禪,不一定坐在蒲團上,盤著腿子才是禪,放下腿子運水搬柴也是禪?唇,不一定面對黑字白紙才是經,離開本子,大干微塵也是經。能我與法門,法門與我,融為一體,才是真會參禪,真會看經。最後才能達到我空,法空的境界。如果彼此都是過來人,相視一笑,這般境界,何等風光!否則,我與法門分了家,就會產生“葷口念佛,素口罵人”行為上的矛盾。因此,修道者;定要把“道”字,貫徹到行、住、坐、臥的威儀上,表現在尋常日用的生活上,令人一望便知是一位道高望重的人,道貌古樸,和靄可親。不論什么俗塵煩惱,遇著這位道人,隨時就會風吹云散。這樣的道人,誰看了都會肅然起敬,受到感化。身敦重于言教,“威儀是無言之教”。道人一日威儀具足,勝過講十日大經,說明了身教的重要。由此看來,震師的修道,是著重于凈化思想粕語言行為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業(yè)無一不合乎道。反對蒲團上與蒲團下行為脫節(jié)的矛盾,如果一個道人做不到這點,斷不可接受信眾的供養(yǎng)。還是一面種田,或經營副業(yè),一面用功為好。·自力更生比仰面求別人強得多。震師對那些無功受祿的人勸告說:

  嘆彼名利徒,檀資虛消受。

  忘卻因果報,枉負道人名。

  韶華易瞬逝,何苦貪眼前。

  卓哉古高流,兀自耕田畝。

  二、于五明處上求佛道

  震師于抗戰(zhàn)勝利後,著《佛教經濟十二門論》,號召僧人:“出家學菩薩,快把工巧習”。大聲疾呼,在今天科學昌明知識發(fā)達的社會里,老皇歷看不得了,非革新不可。如果再裝蒙瞳,等于自趨滅亡。趕緊變無為為有為,化消極為積極,從事生產活動。并舉出:“一行黃道儀,廬山蓮花刻”“睦州編蒲鞋,惠能墜腰石”等歷史人物,說明古代祖師中,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勞動者。唯有從事發(fā)明和勞動才是佛教的真正家風·明確指出今後寺廟經濟來源應著眼于以下幾方面。

  (一)技能養(yǎng)活論:每個僧人都應學會一種以上的技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

  巨然山水畫,懷素大草字,

  精妙稱絕倫,片紙如珠翠。

  耆域單道開,醫(yī)理深造詣,

  活人且化人,勝於演妙諦。

  這里舉出了在書畫和醫(yī)學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四位高僧。特別是醫(yī)學,既能活人性命,又能軟化人們信佛,這比那些空說教條的所謂宣演妙諦的法師們,不知要超過幾許,因此他又對不學技能,賴佛吃飯的人們,予以辛辣的諷刺:

  假使光了頭,無才又無智。

  見人嘴吧吧,不倫又不類,

  真正可憐蟲,法門一累贅。

  混進僧人隊伍中無才無智的人,就其個人來說,是一個被別人看不起的可憐蟲。對佛門來說,是累贅。佛門中多一個這樣的人,就多一個累贅。這樣的累贅多了,佛教也就成了社會的累贅,將被社會所拋棄。

  (二)農禪自給論:那些無才無智的人,要想不當佛門的累贅也可以,就請他到農村去種田,辦理自己的道糧。震師對這種人,還是稱贊不已的。他說:

  有個百丈老,弘道遠市塵,

  不作即不食,領眾在巔峰。

  萬古留公案,至今眾口傳,

  誰說務農賤,高僧例在前。

  在這里還批評了一些看不起務農的人,殊不知唐以後許多祖師的開悟,不是在禪堂里,而是在農田里、磨坊里。唯有將禪與勞動實際相結合,這個禪才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是有源的活水。

  (三)經商生產論:和尚是否可以經商,頗有爭議。震師從禪宗公案中得到啟示,認為不僅可以經商,商情還能通達禪理。

  洞山三斤麻,趟州七斤襖。

  若以禪法會,西來意了了,

  若以世法會,經商兩佼佼。

  分兩這般精,秤桿當然曉。

  莫參死的禪,要判活的教;

  教理通商情,商情達禪要。

  主要是看經商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為了常住,為了公共事業(yè),法法皆是佛道。因此,震師主張,一個叢林,可以在街市上設店經商。監(jiān)院、副司應是經商的經濟人才。也可以利用寺廟的空閑房屋,作產品加工,或原料加工,或生產新產品等。產品可以自產自銷,也可以批給其他寺廟代銷。盈利,除了保證常住開支,擴大再生產外,還要大辦公益慈善事業(yè),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如果能做到這些,誰人敢譏誚和尚經商?傊,佛法賴僧扶,僧要靠自力。要有勇氣改正過去吃香火的錯誤。自己跌倒,自己爬起,不要趴在地上長吁短嘆,怨天尤人!

  (四)做工勞作論:僧眾中有一部分人,因受剝削階級思想影響,認為勞動是一件難為情的事,震師苦口婆心奉勸這些人說:

  懇請諸同胞,莫要怕羞澀,

  打開工藝表,從頭細選擇。

  各行各業(yè),各種工種,總會有一門自己所適應的工作。天地是廣闊的,不僅寺廟里可以開廠開店,廣大僧眾也可以在社會上的工廠和商店里工作,如果在工作中能團結群眾,遵守紀律,埋頭苦干,幫助別人,以佛教的凈化身口意三業(yè)的行為,去影響他人,這就是無言說教,弘法利生,廣作佛事的菩薩行愿。師最後總結勞動的好處說:

  既不違佛旨,又能獲實益,

  坐得船頭穩(wěn),任他浪不息。

  如果每個僧人都是一位產業(yè)的勞動者,扎根于群眾之中,廣行六度四攝法,任何地方都是佛教鉄打的江山。

  三、學佛即是為政。震師認為愛國不分界限,出家學佛必須愛國;為政不必居官,出家學佛亦可為政。晉慧遠法師說:釋迦之化無所不可,達道固是道源,濟俗亦為要務。百家之鄉(xiāng),十人持五成,則十人淳謹:子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宇,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一惡去則息一刑,一刑息于家,萬刑息于國,此明詔所謂坐致太平者是也。隋文帝譽靈藏律師說: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律師度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言雄有異,意則不殊。綜觀古來大德,一肩云水,鯈然物外,深入民間,洞察群眾疾苦,以慈悲喜舍之力,解除困苦。論其所為,皆是急待解決之事項。如·

  (一)興修水利,開山造林,僧傳中多得不勝枚舉。

  (二)修橋筑路,多為僧人發(fā)起,或直接參加勞動。在閩粵云貴等省,僧人作此功德甚多

  (三)周濟行旅,寺廟在三叉路口,造涼亭為往來行人歇腳,施茶水為行人解渴,消除疲勞。

  (四)輔助教育,歷史上許多大政治家,文學家,出身微寒,無力讀書,往往寄身僧寺,甚至連食宿皆由寺僧供給,使其成就學問,—如唐之王播,宋之呂蒙正、富弼、范仲淹,明之李春芳、史可法,清之王文治等人。未遇時運,皆讀書于佛寺。

  (五)施舍醫(yī)藥,救濟災荒。歷代高僧精通醫(yī)道者甚多,他們到處施行方便,治療疾病,救濟災難。

  近代有那么幾位居士,如歐陽漸等,認為僧人只能關在山門之內,每日晨鐘暮鼓,不能越雷池半步,竭力反;對僧人參與政治活動。震師針對這些人的思想,引證歷史上高僧參與政治活動的實例,予以駁斥。如後魏沙門統法果,官居輔國宜城子忠信侯。梁慧超為壽光毆學士,唐中宗神龍二年造圣善寺成,慧范,慧珍·法藏、大行、會寂,之璧、仁方,崇光,進國九人,加五品并朝散大夫縣公。南朝宋文帝時沙門慧琳,詔與顏延之同議朝政,時號黑衣宰相。為什么歷史上高僧可以做的事,到了現代反而成為禁區(qū),豈非咄咄怪事。

  僧人從政如能做到:一不廢道業(yè),公務之余,恒作功課。二不廢戒體,不毀戒條。三不依仗手中的權力,魚肉人民,不營私舞弊。雖身居參政高位,仍復卑以自牧,僧人從政有什么可以非讓的。

  四、整理僧制:社會在發(fā)展,人類在進步,佛教要不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必將受到天然淘汰,而歸于滅亡。整理僧制,應先除三濫:一、濫收徒眾,二、濫傳戒法,三、濫掛海單。使僧眾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具體作法,震師推薦太虛大師的整理僧伽制度三論,即一九一五年發(fā)表的《整理僧伽制度論》、一九二七年發(fā)表的《僧制今論》、一九三〇年發(fā)表的《建僧大綱》。這三本書的要旨,都是闡發(fā)如何提高僧人的學識、德行、辦事能力。法賴僧傳,僧人的素質提高了,佛教前途才有希望。最後震師意味深長地說:“凡屬畦衣之志,不必空懷警惕,應從速各各負起責任,共紓患難。勿希望破壞者之賠償損失,勿依賴一,兩位大德之努力撐持,勿坐待龍?zhí)旃砩裰畵碜o默佑,唯有急起直追,發(fā)憤圖強,打破舊有因循觀念,結成真正和合僧團,大精進,大勇猛,不受任何惡劣環(huán)境所支配,如有高才卓識,不妨貢獻於公,倘片善微長,亦當揭橥於眾,能如是做去,庶能挽救危亡於萬一矣”(見《碧巖文選》二三頁)。

三、杰出的佛教史地學者

  震師佛教史學的成就,舉世矚目,著有《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續(xù)比丘尼傳》、《僧伽護國史》、《東渡弘法高僧傳》、《入華求法高僧傳》、《清代佛教年鑒》、《清代佛教綱要》等專著。值得注意的是震師摹街研究的特點,是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如《僧伽護國史》是為喚起僧眾抗日救國而寫著。僧伽為國民一分子,既受國家保護,就有愛護國家的義務,這是天經地義的。以釋迦車尼佛為例,他就是一位愛國模范。他出生在種姓制度發(fā)達的時代,貴族對奴隸實行殘酷的剝削與壓迫。他成道後提出眾生乎等的主張,沉重地打擊了種姓制度。當他的祖國迦昆羅街受到僑薩羅國阿閣世王的侵略時,曾兩次等在行軍的路上,說服阿閣世停止進攻。吾人既受國家保護,在國家處于危亡的緊急關頭,安能坐視不顧!所以不論為僧為俗,皆有愛護國家的必要。震師針對重男輕女之社會陋習,化了三年的時間撰寫《續(xù)比丘尼傳》六卷。他說:“愛道雖有傳人,難登竹帛;高僧獨多長史,盡著簡編。辛賴寶唱一呼,僅存六十五傳,何竟步塵無繼,寥落千百余年!夏樹芳為眾名公立言,彭展木為善女人著錄。彼皆各擅其美,光曜不磨,此何獨付缺如,機緣有待,華才實愧於贊寧,志竊希於司馬。感潛德之不彰,悲斯文之若喪。於是振襟而起,寧計學殖之疏;奮筆直書,渾忘言詞之拙。”(見《碧巖文選》)指出從印度到中國對待比丘尼是不公正的,連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都有專傳,為什么比丘尼千百余年無人著傳?於是他“振襟而起”,“奮筆直書”,編修高尼傳問世。此外,還編寫《比丘尼創(chuàng)著集》、《比丘尼表彰集》、《比丘尼軼事叢考》等專著,將高尼的風范,發(fā)揚光大。又針對國民黨政府及日寇對我佛教寺廟的破壞,編寫興化,泰縣等佛教志,予以揭露和誅伐。“入民國後,人事日繁,各社會團體,皆有機關組織,房屋不敷應用,往往利用廟宇,初則口頭商借,繼則久借不歸。從此山門不能鎮(zhèn)靜,僧居日益以促。加之袈裟之下,時產稗販,物腐蟲生,咎由自取,抱道之士,實不勝其浩嘆!”(《興化佛教通志》卷一)這是對國民黨貪官污吏勾結惡僧,霸占寺廟的真實寫照。至于日寇每到一地,以掃蕩為名,焚毀寺廟的事例,就不計其數。以興化縣佛教寺廟而言,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小寺廟共有六百零九昕。七七事變以後,或遭焚蕩,或被折毀。寺破僧殘,相形日紕。其廟貌能保持完好者,十不及三四。廣大僧人目睹國破廟亡,不禁愴然涕下。

  震師批評佛教著作家“多詳於史傳,而略於地志”的傾向時指出:“史傳地志,一則重於時間,約豎而言;一則重拎空間,約橫而言。其實相為表襄,不可偏廢。溯夫法流初潤,導源西北,曼衍東南。次後絕河渡江,穿山越嶺,迤邐達於全國。盛矣南朝,佛寺四百八十;懿歟隋帝,浮圖三十余州。清涼、峨嵋顯赫赫之靈蹤;九華、普陀彰昭昭之圣績。天臺立教於佛隴,臨濟開宗於滹沱。永嘉、趟州普以地著,青原、南岳同以山傳。乃至標剎竿於煙村水國,吼梵響於城市山林,諺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者,事實誡不可掩。”(見《興化佛教通志》)眾所周知,地理學對佛教史的研究,至關重要。法顯、玄奘之印度游記,為當今世界研究西域交通史要籍。而國內名藍巨剎,棋布星羅,竟無一專著問世,豈非憾事。震師為了填補這個空白,曾計劃編寫《中國佛教地名大辭典》,《中國佛教通志》,等,為此化了多年心血,廣收散夫,征集資料,頗為可觀。不幸日寇入侵,積稿損失殆盡。唯有集中精力編纂《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興化佛教通志》二書,付梓流通。希望震師的《興化佛教通志》的流通,能引起同仁對志書的編寫的重視。如各縣都能各自為書,由縣而省,由省而國,散文考獻,愈臻完備。

  震師的一生,雖是短暫,然其對佛教教育,文化上的貢獻寶是不朽,他的功績可以與僧肇齊肩,我作為他的法嗣,誓愿在有生之年,繼承震師的事業(yè),為發(fā)揚人間佛教思想和中國佛教三大優(yōu)良傳統做出不懈努力。

  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寫于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