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后的注意事項

  在皈依三寶后,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處’。皈依學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三寶后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 在不共學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為‘遮止學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為‘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

  (1)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像。這些凡夫眾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并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yǎng)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把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yǎng),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xié)調(diào)。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tǒng),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yǎng)。在供養(yǎng)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tài)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于未來生為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余,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并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nèi)ゲ蛷d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diào),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yè)了。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有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與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曬干或活蒸等。由于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yè)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惡友來往。什么是惡友呢?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于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夠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后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現(xiàn)今稱為Bihar省份的地方),學校內(nèi)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占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fā)誓放棄對三寶的依止,要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舍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是不恰當?shù)摹?/p>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佛像真丑!’一類的話。

  (2)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jīng)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jīng)書以糊口。法寶乃三寶中的主要依止對像,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嚴格來說,把經(jīng)書放在佛像頭頂是沒錯的,但把經(jīng)書用來墊佛像卻是違犯學處的。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們必須視為住持僧寶。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為三條成辦學處。

  除了以上的六條,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奉行十善。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yǎng)三寶,然后方進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喜歡我們?nèi)ビ懞。在皈依儀式后,我們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在日后,我們還應隨自己的能力多聞法、親近善知識及隨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其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yè)累,速證無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正)復鄧伯誠書一》)

  唯有至誠恭敬歸依三寶,才能使人漸漸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實際上,歸依的目的,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依賴三寶的啟發(fā)與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于業(yè)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正是為了尋求自身佛性的顯現(xiàn)。我們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nèi)裟芗慈臻_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回返原來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覺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歸依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覺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