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九)-海仁老法師(5)
汝輩,指阿難及諸佛子。飾謂嚴飾,修禪定者,止觀相應,一切時處,亡塵照性,時刻住于三摩地中,自能與十方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心精相通而吻合,虛明之境,周遍湛然。因菩薩羅漢,分斷煩惱,分證佛德;今修止觀之人,內伏煩惱不起,將破我法二執(zhí),如瓶不塞兩孔,則內空外空,自然相通。一切欲界天頂,波旬魔王,及其魔民魔眷,一切大力鬼神等,包括欲界四禪,外道等凡夫天,皆見其宮殿,無故忽然崩裂破壞,大地振坼,水陸飛騰,三居眾生,無不驚懾。雖然人道凡夫,昏迷無智,不知此乃修禪定將證之境,不覺人言人殊,以訛傳訛,或謂海嘯,或謂地震。但彼等魔王,及諸神鬼,皆報有五通,于六通中,唯除漏盡通外,余通皆具,故知宮殿崩裂所因;彼等既是貪戀塵勞,不求出離,豈能容汝成道,摧毀其所居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等,于汝靜修三昧之時,咸來破壞,惱亂于汝,以泄其憤,以保其居。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己二勸誡迷悟得失分二。庚初勸悟則成得
彼等魔王鬼神,見其宮殿,無故崩裂,雖然大怒,但彼等處于塵勞生滅法中,汝修禪定,止觀相應,則處于妙覺真心中;邪不勝正,生滅焉能破壞真常。故彼等諸魔,雖然兇狠,欲惱亂汝之定心;猶如風吹日月之光,猶如刀斷長流之水,了無觸傷。光與水如禪定,風與刀如群魔,風雖大,刀雖利,焉能吹動日月之光,及斷長流之水?何況汝等修禪之人,觀智增明,猶如沸湯;彼惱亂魔,猶如堅冰,冰遇沸湯,反而自銷。彼等魔眷,徒恃五通神力,不過是搖動之客;修止觀者,才是主人?蛷耐鈦,雖懷怒意,主若提防,終不為害。言行者處于定中,止觀相應,覺而無惑,魔不能害。
但為其客,成就破亂以下,是誡內賊。外賊雖不能侵,而內賊誠應提防。心中五陰,如主人,如內賊,亦名內魔。若然主人,昏庸迷惑,則客得其便。喻修禪者,若不謹慎提防,心緣五欲,稍失正念,內魔既起,外魔即乘機侵入,惱亂其人。是故其人,應當處于禪那中,時刻覺悟,念念空明無惑,恒處寂寂惺惺,惺惺寂寂之中,如晴空,如止水,若見境界,即覺是魔,悟非善境,不受其惑,則魔雖強橫,亦不能施其伎倆,無奈汝何。進而加功,陰魔自銷,化暗為明,明能破暗;汝處于定中,以智慧光,破愚癡暗,則彼等咸受幽氣而成之邪魔,若近于汝,即彼銷殞,如何還敢停留擾亂汝之禪定。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庚二誡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謂無智光,不悟是魔,妄念攀緣,貪著前境。即被五陰所迷,五陰通于因果,色受二陰是生死果,屬三界苦諦;想陰是煩惱,屬集諦;行陰作業(yè),則成業(yè)因;遷流不息,即是苦果。識陰為一切煩惱因,而又去后來先作主翁,故識陰既是苦因,亦是苦果,皆屬內魔。無量劫來,人皆受其苦惱,不得自在。今修禪人,應以止觀兵,破五陰賊,不為所迷;不然,則汝阿難,既失正受,必為魔子,凡所修為,皆是魔業(yè),而成魔人。此是借阿難假設,而勸誡行者。阿難已證初果,斷三界見惑,不應再為陰迷,然未證初果之前,摩登伽女,不過一渺小而又下劣之女子而已,彼僅以梵天咒,咒汝破佛所制律儀,于八萬細行中,只毀一戒。前云:‘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即將毀實未毀,由于汝阿難心清凈,自念如來大慈,寧不救我。因此佛放光說咒,敕令文殊,將咒往護,惡咒銷滅,令汝免淫室之難。只犯威儀,尚不致淪溺。但今修禪定,若陰魔現前,不能自覺,為陰魔所迷,則壞汝法身,斷汝慧命,從此墮落,佛雖大慈,亦不能救矣。如宰臣家以下,是設喻為警,宰臣貴鄰天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旦有事,或犯天威,或遭奸害,自己固然家破人亡,即籍貫家族,亦受其害。喻行者被魔所害,何止喪法身,壞慧命,且無量劫來,所修善根,亦遭損害。自此墮落三途受苦,佛雖哀愍,奈邪見日益深入,亦難救拔,故曰無可哀救。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戊二別明境發(fā)之相分五。己初明色陰分三。庚初總示陰相分四。辛初牒示圓通正行
當知,是警告詞。道場,是修行處;蛴陟o室端坐,安居不起;或結壇場,克期取證。四威儀中,坐儀容易攝心,故舉坐攝余,名坐道場。坐道場時,或反聞自性,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妄念自息,謂之銷落諸念。即耳根圓通中,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妄念不起,反流全一,六用俱皆不行,謂之其念若盡,是則離諸妄念。六根之性,即時顯現,一切時處,無不精明。精則不雜,明則不昧。動是行儀,靜是坐臥住三。憶謂有心用道,忘謂無心用道。由于功行純熟,行住坐臥,打成一片,或憶或忘,悉皆一如。當住此根性之處,入三摩地。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fā)光,此則名為色陰區(qū)宇。
辛二正示色陰區(qū)宇
四面圍之以墻曰區(qū),上加之蓋名宇。五陰一一猶如房子,眾生為五陰房屋所關閉,不得自在,故一一陰,皆名區(qū)宇。初二句立喻,明目之人,被處于幽暗之室,隔絕光明,則無所見。喻修禪定,雖離諸念,止觀現前,但心光未發(fā),仍為境所障。六根精妙之性,尚被色陰房宇所局。色謂內之五根,外之六塵,所謂色法十一,如空華水月,本非實有,奈眾生顛倒,執(zhí)內色為我,外色為法,我法二執(zhí)堅固,非障成障,此則各為色陰區(qū)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暗;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之人,窗戶洞開,則內見室物,外見境象,更無黑暗所障。喻定力轉深,發(fā)本明耀,無復無明黑暗;自此根性精光,圓明周遍,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梵語劫波,譯為時分,吾人內之色身,有生住異滅;外之世界,有成住壞空;依是流轉,遂成‘劫濁’。今由定功,破盡色陰,深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故能超越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眾生莫不皆堅持固執(zhí),內之四大為實我,外之四大為實法。今以佛眼觀其色陰之所由,不過眾生妄想,堅固執(zhí)著而已。否則,若我法實有,如何可盡。正因色法唯以堅固妄想,以為其本,故修止觀,便可破除。前云:‘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據此便知色陰,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庚二別明發(fā)相分十。辛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
初句,謂當在定境之中,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根性雖現,心光未發(fā),當為色陰區(qū)宇之時,若能精研妙明,止觀并行,則藏性周遍,原無障礙。文句云:‘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別在耳門,今由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織,是故少選時間,身能出礙也。’眾生妄執(zhí)四大色身為我,于是色心和合,四大與心法交織,三世四方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今因定力,將四大與妄想分隔,彼此脫離不相交織,則內外虛融,少頃之間,身不復為四大所障,而能超出障礙;心則精明發(fā)泄,流溢于現前根塵之境,色心虛融,故不相礙。此乃定中精研,妙明聞性之功用,暫得如是,若功用稍虧,虛融便失,誠非圣人所證境界。若不作圣解,不起住著,則是破色陰之先兆,是善祥之境界;若作圣解,妄言已證圣果,則魔得其便,乘虛而入,行人將受群邪所害。文句云:‘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為圣證,所以斷其妄喜,又云善境界,所以斷其妄怖也。’下皆準此。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