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經(jīng)句出處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xiàn)前,初發(fā)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行品第十六》

經(jīng)句語譯

  了知一切法就是心的自性,即能成就智慧之身,別無他處可悟。

詞語解釋

  自性:自體真實不易的本性。

經(jīng)句的智慧

  本句說明的是初發(fā)心即成等正覺的道理。初發(fā)心時,現(xiàn)前之法即是無上菩提;了知一切法即是心的自性,是現(xiàn)前之相。初心是開始,正覺是終點;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智慧之身,也就成佛了。

  宗密大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曾解說一切法即心自性:“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鏡中相。《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俱故知一切無非心也。”“三界唯心”即是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的所有現(xiàn)象皆由一心所變現(xiàn)。離開此心,就無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塵的種種境界,就無一切相;即使分別自心,因為心不能看見心,也無相可得,所以說一切的法就如同鏡中的影像一般,是幻非真。

  宗密大師強調(diào)的是如來藏,認為一切的善惡苦樂皆源出于此。

隨喜思惟讀經(jīng)

  本句意義可開演為“十玄門”的第四門“諸法相自在門”,取其彰顯即始即終、即同即異、即有即無、即多即一之理。

  以“金與金飾”為喻,如果金子的本體,經(jīng)過打造,金子本身不見,都變成各種金飾。若能把這一切金子的首飾相,再熔鑄回復,就變回金子的原貌了。此體、他體都是一體。

  就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相即兼容,不相妨礙。此門分為同體相即與異體相即兩種,前者就好比前面所舉“金與金飾”的例子,是金子代表金飾,不相矛盾,同體所以不否認他體的差異。后者即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即是一,千江映影即為多;而又一多無礙,相即兼容。說明了一成一切成,一多相即,圓融無盡的道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同樣的道理。水滴的形成,是因為因緣具足而成,水滴就是“色”;一旦因緣改變,陽光變強了,溫度也升高了,水滴就“不見”了,應該說是蒸發(fā)了,回到大氣之中,這個過程就是“空”。如此說來“諸法相即”與科學領域的“物質(zhì)不滅定律”似有互通之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