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玉佛寺簡介
上海玉佛寺簡介
一、歷中沆舊革
玉佛寺座落在上海西部的安遠路上,是國內外久負盛名的一座佛教寺院。它因寺內供奉兩尊玉佛而得名。
玉佛寺創(chuàng)建於清代光緒八年,即公元一八八二年。相傳當時有一位普陀山的老僧叫慧根,單丁行腳,學習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精神,歷五臺,峨嵋,入西藏,進緬甸。在緬甸,慧根法師請得白玉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五尊,它是緬甸佛教信徒和當?shù)氐娜A僑捐贈的,回國時途經上海,留下坐、臥佛各一尊。先在江灣建寺供奉,寺名叫玉佛寺。後因戰(zhàn)火,寺廟被毀,玉佛幸無恙。後來,一位名叫可成的法師在今址募地,按照宋代宮殿建筑樣式再建新寺,至一九一八年落成。因此,從一八八二年算起,至今不過百余年歷史,但因其珍藏玉佛,以及寺院建筑氣宇軒昂而聞名於世。
玉佛寺屬於襻宗,傳臨濟宗。
玉佛寺現(xiàn)有面積十二畝,計八四〇〇平方米,共三進殿堂。寺內佛像莊嚴,氣勢雄偉,保持了我國古代佛教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二、天王殿
寺內第一進殿堂為天王殿,殿內兩側有高大的四大天王像,人稱四大金剛。像高四公尺。個個面貌圓盛,姿態(tài)端嚴,肅穆宏偉,真是威武雄壯,神態(tài)畢露。這種美麗的造型藝術,充分顯示了傳統(tǒng)的中國佛教藝術。
左邊第一尊叫東方持國天王。持國的意思足護持國上,保護眾生。他手持琵琶,表明他用音樂作為供養(yǎng)手段,使眾生得到利益和快樂。
左邊第二尊名叫南方增長天王。增長的意思是普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握利劍,保護佛法,他面容威嚴,顯怒目金剛相,使眾生壓下邪念從而增善長根。而東方持國天王面容慈祥,循循善誘。一柔一剛的造型抓住了人的心理活動特敞,說明中國佛教對信徒心理很早就有深刻的研究了。
右邊第一尊是西方廣目天王。廣目的意思是用凈天眼經常觀察保護世界。
右邊第二尊叫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比喻福德之命聞于四方,他手持實幢,為的是引導眾生絲帛莊嚴,制服魔眾。
按照佛教地理的說法,整個世界可分為四個洲,四大天王各管一個洲。東方叫東勝神洲,由東方持國天王管轄;南方叫南瞻部洲,由南方增長天王管轄;西方叫西牛賀洲,由西方廣目天王管轄;北方叫北俱蘆洲,由北方多聞天王管轄。
根據(jù)佛經記載,四大天王都是保護佛法,保護國土,保護眾生的,所以,在佛教寺廟里第一殿一般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外屋梁上高懸匾額,上寫“莊嚴慈護”。莊嚴就是莊嚴國土,保護國上,慈護,就是慈護眾生。這是頌揚四天王功德的用語。
殿內正中,前後還供奉慈氏彌勒和天將韋陀的像各一尊。
彌勒佛像,坦露胸膛,笑容滿面,一見就令人生歡喜心,所以又叫歡喜佛或笑佛。彌勒佛實際上是補處佛,補處的意思是候補,意為經過幾十億萬年之後,他將降臨到我們這個世界接替釋迦牟尼而成佛,來化度眾生。
關於彌勒佛,也有一個傳奇故事,五代時候(唐朝以後),有一個和尚,法名契此,常手拿布袋,說話瘋癲,人家給他的東西都放入布袋,世稱布袋和尚。奇怪的是,布袋和尚身後總有一些孩子跟隨左右。另外,他講的話,以後無一不應驗,布袋和尚圓寂前留給世人幾句詩,其中兩句說:“彌勒真孺勒,分身干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都不識!贬崛烁鶕(jù)他的詩,斷定他就是孺勒佛的化身,從此在中國許多寺廟里,就用布袋和尚的形象來代替彌勒佛。以後,布袋和尚的形象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七佛之一,日本人過新年,都要供奉七佛。
彌勒佛笑口常開,無憂無慮。人生在世,總有憂愁煩惱,但是只要看看彌勒佛,便能舒展愁眉,心胸豁然開朗,煩惱也隨之消失了。
孺勒佛後面的另一尊護法天將,叫韋陀。韋陀手持金剛杵,身體結實有力,肌肉突起,顯示出大無畏的精神。在佛教寺院里,韋陀總和四大天王在一起,鎮(zhèn)守佛地,保護佛法。
三、萬年寶鼎
大殿前的天井里,有一個大香爐,叫萬年實鼎,由銅鉄合鑄而成,高四·八米,直徑一·七五米,一九二二年在無錫鑄成。萬年寶鼎的意思是能永遠保存下去。佛教認為,爐中焚香能使死者超度相得到安息,活人增壽,消災避邪。這個實鼎是佛教信徒捐獻的,聽以鼎上鑄有功德主(捐獻者)的姓名。
四、大雄寶殿
玉佛寺第二進為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里,大雄寶殿是主毆!按笮邸笔墙讨麽屽饶材岬牡陆缰,意即有毅力,除煩惱,降四魔。四魔就是煩惱魔、死魔、自在天魔、五蘊魔。毆內供奉三尊結跏跌坐的金身大佛,這些佛像法相莊嚴、慈祥,看了使入自然而然會想起佛教所說的“菩薩心腸”。
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也叫如來佛。為什么叫如來佛?即乘如實道,來化眾生。他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釋迦是他的種族名稱,牟尼是梵語,意即圣人,含起來就是釋迦族中的圣人。他原是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一生的經歷,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年游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年,是則共為八十壽。”
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可以說是集中了人類一切美好的相貌。他坐在蓮花座上,雍容鎮(zhèn)定,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兩耳垂肩,眉如新月,整個面容在慈祥中帶有莊嚴的神情。
東面一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救主蔡師如來,因為他發(fā)大愿,要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專醫(yī)人們的疾病,消災消難,普度眾生,所以被稱為藥師佛。當然,這里的病痛,不僅指身體上的毛病,更指心理上的毛病。這個精神上的毛病,也就是煩惱。佛教認為人的毛病都由精神上面來的。煩惱來源于欲望,而欲望是無止境的,當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便產生煩惱。欲望有八萬四千,可分為四類,即貪欲、瞋欲、癡欲、慢欲,把它們分門別類,共一百零八種,稱百八煩惱,所以念佛珠取一百零八粒,撞鐘為一百零八下,每粒珠子,每記鐘聲都代表一種煩惱,平時多念佛號,必能排除雜念,心地清涼,斷除煩惱。
藥師佛手持*輪,是比喻佛之說法,如輪王的輪寶,所向無敵。
西面一尊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體態(tài)端莊,神情肅穆,面像圓滿,他手持金臺,意即信徒死後,由他用金臺接引去西方極樂世界。
在大雄寶殿的兩側,還有二十護法諸天。二十諸天形象各有特色,互不相同,塑造精美,其中有一尊小孩,是鬼子母神的最小的孩子愛奴·佛經中說,鬼子母神有一〇〇〇個孩子,愛奴最受寵愛。但鬼子母神生性殘忍,專以食別人孩子為食,閘得世界下寧,人心惶惶·事為釋迦牟尼佛所知,便施用神通抓來愛奴用金鉢蓋住。鬼子母神急了,要求放出愛奴,佛給她講解佛法,勸她止惡從善,以愛護自己的孩子之心推及愛護別人的孩子,并給以七粒米飯為食,後來鬼子母神就帶著愛奴個起皈依了佛教,并成為佛教的護法天神之一。這是宣揚佛陀慈悲為懷,神通廣大,能改造軟化所有的惡人。
木魚,這是佛教用的一種法器。為什么取魚的形狀,因為魚在水中,晝夜不閉眼睛,永遠覺醒著。出家人就以魚來勉勵自己,要象魚兒永遠覺醒一樣,不知疲倦地艱苦修行。
一般寺廟中的木魚有兩種,一種取魚的頭部形狀,在僧人念經時調節(jié)節(jié)拍用,一種是取魚的全身形狀,橫掛在走廊上,叫做梆,這是一種信號用具。
大雄寶毆的後面,有一幅大型的海島壁塑,內容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是一位十分好學,十分謙虛的佛弟子。佛經上說,文殊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你要軟化眾生,必定要具備各種知識,學會各種本領。善財童子于是就參拜佛教中五十三位善知識求教,善知識就是有名的導師的意思,其中第二十七位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海島右下角有一條船,船上的塑像叫船師,傳說善財童子求法途中遇到了一位撐船的居士,發(fā)現(xiàn)他有豐富的學識,於是跪在船頭,虛心向他求救。
壁塑的正中是觀世音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以鱉魚為坐騎,在苦海中巡航,信徒有了災難,只要恭恭敬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菩薩就尋聲救渡他。觀世音,就是觀察世界,尋聲救苦的意思?墒堑搅颂拼,觀世音就叫為觀音了。為什么呢?原來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世字,與觀世音中的世字相同。在封建社會里,這址很忌諱的,所以為了避諱,把觀世音就叫觀音了。
此外,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位男菩薩,是一位有胡子的大丈夫,按照佛教的說法,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他可以根據(jù)教化對象的不同,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形象以方便教化。從中國宋代開始,寺院內的觀世音塑像已有女相。到了明代,觀音菩薩的形象基本上為女相了?赡苁桥孕蜗蟾荏w現(xiàn)出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的緣故吧,所以一般人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娘娘。這是中國特有的,以後這個形象又東傳日本等國。
觀音像上面的是描述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行時的形象,他日進粒米,因而骨瘦如柴,面容憔悴。雪山上沒有人煙,只有動物為伴,當時有青猴獻果,野鹿獻花,作為供養(yǎng)。再上面是天龍八部護法神。
觀音菩薩下面兩邊是十八羅漢,神態(tài)栩栩,各有特色。羅漢是佛的大弟子,奉佛之命,永住人世,濟度眾生。據(jù)說在印度原來只有十六位羅漢,為什么到了中國變成了十八尊呢?古代錫蘭(斯里蘭卡)有一位慶友法師,寫了一本書,記載了十六羅漢的事跡,以後,唐代的玄奘法師翻譯了這部著作,這樣,十六羅漢加上慶友和玄奘就成了十八羅漢了。
左下面有一尊羅漢,在敞開的胸膛里有一尊佛像,根據(jù)大乘佛教的說法、人人皆有佛性,因而人人都可能成佛,那麼,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還不能成佛呢?因為我們心中的那尊佛睡著了,私心雜念蒙蔽了我們的內心,佛教信徒喜歡經常用小木魚敲敲,就是要把我們心中沉睡的佛敲醒,把所有的私心雜念都排除掉,這樣我們就能發(fā)善心行好事,將來就一定能夠成佛的。
整個海島觀音壁塑上的各個塑像,不僅造型優(yōu)美,神采奕奕,具有生動,莊嚴,各具巧妙的特點,而且主從分明,彼此呼應,安排得非常妥貼,絲毫沒有維亂的感覺,這也是中國佛教藝術的一大特點。
五、玉佛樓
寺內第三進殿堂,就是玉佛樓,樓上供奉著玉佛坐像,所以叫玉佛樓。
玉佛是用整塊白玉雕刻而成,重約一噸,高為一·九五米,這一尊玉佛不僅在我國已成為稀有之寶,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玉佛頭上和身上佩戴著許多瑪瑙、翡翠,寶石,身上的袈裟上用許多鉆石鑲邊,顯得雍容華貴。
玉佛的形象,比起其他佛像來,確實更為慈祥和悅,美妙動人,臉略長而清秀,兩目凝視,眉如新月,兩耳垂肩,面帶慈祥的笑容,整個臉部表情可以說是溫柔飄灑,神情縹緲,充分刻劃出釋迦牟尼他那寬廣的胸襟和慈祥的心腸。一看到這尊玉佛,內心就得到了寧靜和凈化。
這一尊玉佛,綫條清晰,花紋秀麗,栩栩如生,真是一件完美的宗教藝術杰作。多少年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敷以萬計的香客前來瞻仰。這是佛教藝術的瑰寶,是國寶,佛教中的佛寶。
玉佛兩側的櫥柜里的一只只精制的木匣囊面藏有一部清代雍正年間的雕版大藏經,凡七千二百四十冊。所以玉佛樓又叫藏經樓。大藏經分經、律、論三藏,佛的弟子把釋迦牟尼在世時所說的“法”稱為“經”。因為佛弟子很多,形成一個團體,就叫僧團,僧團內規(guī)定了一些戒律,後來把這些戒律以及對這些戒律的解釋稱為“律”。又因為佛說的法比較深奧,就有弟子對它進行解釋,這就稱之為“論”。這種格式,以後就固定下來,稱為經、律、論三藏,大藏經就包括了這樣三個部分。在佛教里,大藏經稱為法寶。
《西游記》里記述了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到西天求法取經的故事。西天,就是印度,因為印度在中國的西面。唐玄奘法師取的經就是這部大藏經的一部份內容,取來之後,玄奘又在西安譯經,今天玉佛寺供奉的這部大藏經是清代雍正十三年間的版本,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年的歷史。
出家的僧人代表釋迦牟尼弘化佛教,故稱僧寶。佛實,法寶、僧實,是為三寶。在中國,三寶具足,方可稱寺,三寶不全,那只能稱廟了。因此,寺的規(guī)模要比廟大。
六、般若丈室
玉佛樓下面就是寺院方丈居位和演救說法的地方,室內高懸著一塊匾額,名叫般若丈室。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就是說信眾經過方丈的教化之後,能夠產生智慧,洞察事理,消除煩惱。
方丈一詞的來歷,據(jù)《維摩詰經》中說,有位叫維摩詰的居士學問高深,是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漢代時候,有一位叫王有尺的人事朝廷之命出使西域,途中看到一間石屋,別人告訴他,這就是當年維摩詰居住的地方,王有尺拿出尺子一量,石屋正好是十尺見方,即一個平方丈,於是方丈就此得名,以後凡有權威、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居住的地方都可稱為方丈。中國儒家有這麼一個習慣,即為了對人表示尊重,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他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名來稱呼其人或其職稱。比如康有為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他是廣東南?h人,世人為了對他表示尊敬,就稱他為康南海先生。中國佛教吸收了儒家這一習慣,寺廟以住持和尚為一寺之長,是寺內最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把住持和尚也稱為方丈和尚,方丈和尚居住的地方,稱為方丈室,簡稱丈室。
七、臥佛堂
寺內還有一個臥佛堂,堂內供奉著一尊比大玉佛略小的玉佛臥像,也是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這是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結束世壽涅槃時的形像。在佛教中,其他的佛像和菩薩像,那是立像或座像,不能有臥像,只有釋迦牟尼才能有臥像,釋迦牟尼頭朝北,右臂曲肱枕頭,這種臥式叫吉祥臥,不壓迫心臟,能做吉祥夢。
這尊臥像,雕刻也很美,面容寧靜慈祥,兩眼微合,從容自若,絲毫沒有痛苦的感覺,成功地刻劃出釋迦牟尼佛進入涅槃狀態(tài)時的神態(tài)。
臥佛堂內還有一些佛教文物,大都是明清時代的作品。
八、上海佛學院
玉佛寺東廂樓上還有一所培養(yǎng)青年僧材的叢林化的院校——上海佛學院。上海佛學院創(chuàng)建于一九八三年秋,由上海佛教協(xié)會主辦。
佛學院現(xiàn)有學僧一百余名,其中男僧七十余名,分預科班、正科班,研究班,每班修學兩年;尼僧二十余名,設在本市榛苓街慈修庵內。上海佛學院共設四個班級。凡進院學僧,均需通過入學考試,擇優(yōu)綠取。剃發(fā)染衣,依師出家,方可進佛學院學習。
佛學院注重解行并進。參禪行香,梵咀唱誦以及每日早晚課誦,均在修學之列。課程以佛學為主,還有各種文化課、書法、繪畫,梵咀以及英語、日語等。
學僧來自全國各地,均有繼承如來家業(yè)的信念,通過修學,不僅能通曉教理,并能樹立“奉行五戒十善以凈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的人生目標,以自己的精進努力,來發(fā)揚中國佛教晨禪并重,注重學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往三大優(yōu)良傳統(tǒng)。這些學僧畢業(yè)後,將分配到上海各個寺廟去,擔任職事,住持佛教。
九、玉佛寺素齋
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名聞中外。
中國寺廟素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說,東南亞國家僧人的飯食,或是到別人家把鉢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輪流送飯,所以,他們有什麼吃什么,不論素食或肉食。比丘戒律中并沒有不許吃肉的規(guī)定。我國大乘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我國漢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們除受比丘戒外,還受菩薩戒,所以漢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從歷史上來看,漢族佛教吃素的風習,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及起來的,梁武帝蕭衍也是佛教信徒,曾三度舍身寺院,高座講經,他召集僧眾辯論肉食的過錯,并敕令不得食肉?陀^上,西晉以後,由於僧侶漸多,而且南方出家人大都集中在大城市裹,乞食之制難以實行,於是信眾集體布施財物給寺事以僧。這樣就形成了寺院素齋,以後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各具特色的寺院素齋體系逐漸形成,成為中國烹飪藝術苑地裹的一朵奇葩。
玉佛寺餐廳古樸幽雅,齋宇內濃郁的沉檀香沁入心脾,一邊耳聞古剎鐘聲,一邊品嘗素菜,使人仿佛置身于極樂凈土之中。玉佛寺素齋不僅是僧人生活所托,而且已成為海內外美食家的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
一九八七年四月
- 上一篇:上海佛教居士林的任務
- 下一篇:上海玉佛寺同戒錄序
- 真禪法師:要放下身心才能正真養(yǎng)生 做到滋養(yǎng)生身凈化色身
- 性空法師:性空法師:我和真禪老法師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 真禪法師:“美東佛教總會”成立二十周年志喜
- 真禪法師:《金山規(guī)約序》解
- 真禪法師:百丈禪風千古傳——曹溪禪之三
- 真禪法師:從玉佛寺的新刻碑帖談董其昌的書法
- 真禪法師:答胡培炯問禪
- 真禪法師:地藏菩薩圣誕法會開示
- 真禪法師:東渡西游相映媲美
- 真禪法師:對上海佛學院學僧講上殿威儀偈
- 真禪法師:訪問日本立正佼成會庭野日敬會長
- 真禪法師:放下身心才能養(yǎng)身
- 真禪法師:佛國巡禮漫記
- 真禪法師:佛教的孝經——《盂蘭盆經》
- 真禪法師:佛陀舍利在中國
- 真禪法師:賀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真禪法師:護持凈戒——在新戒拜見三師時的講話
- 真禪法師:滬港佛教的友誼源遠流長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結束語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五章 華嚴宗的觀法 第一節(jié) 杜順的法界觀門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一章 華嚴經的傳譯 第一節(jié) 六十《華嚴》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四章 華嚴宗的思想體系 第三節(jié) 十玄門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三章 華嚴宗的判教 第一節(jié) 三時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四章 華嚴宗的思想體系 第二節(jié) 四法界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一節(jié) 一祖杜順
- 真禪法師:惠能的三種法門--曹溪禪之一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三節(jié) 三祖法藏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五節(jié) 五祖宗密
- 真禪法師:華嚴宗簡論 第四章 華嚴宗的思想體系 第一節(jié) 一真法界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